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隋唐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6 22:15:41

隋唐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隋唐文明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显示了极强的历史穿透力;在地域上,她将文明播散於四邻,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在我国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文明中,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都是空前的。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此基础上,隋唐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隋唐时期,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名家辈出,宗教兴盛。唐朝文学艺术,光耀千古,五彩缤纷。体育也处在空前兴盛的时代。科学技术和教育1李春营建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建造了著名的赵州桥。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这座桥经历了1300多年,至今仍然很坚固,在中外桥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赵州桥的建造特点是:第一、桥的大拱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用以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压力,遇到洪水,又可增加排水量,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第二、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美观。第三、桥侧栏板刻着龙形花纹,姿态活泼,好像都在游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在隋唐时候,已经有佛经、日历、诗集等雕版印刷品。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这一印刷品画面精美,字体整齐,技术已相当熟练。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天文学家僧一行 僧一行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在他的倡议和指导下,唐政府派人到全国13个点进行天文观测。一行从实测里得到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测量子午线的第—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对测知地球大小有很大关系。4孙思邈和《千金方》 隋唐时期,医药学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第二,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第三,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写出了《千金方》一书。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他被后人称为“药王”。5唐代的教育 隋唐的科举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唐朝学校制度完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从中央到地方,有一整套学校体制。在中央有国子学、太学等,在地方有州学、县学和乡学等。专业教育开始确立,有了算术、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的专业学校。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的私人办学多了起来,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等,均办过学。宗教、哲学和史学宗教的兴盛 隋唐统治者都重视宗教对麻痹人民思想的作用,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佛教、道教和其他外来宗教,都受到重视,兴盛发展。此时佛经广泛传播于民间,有史料说“民间佛经多于(儒家的)六经数十百倍”。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在全国广建庙宇,大造佛像。道教在唐朝也有发展。唐朝皇帝以道教教主老子李耳后代自居,道教在当时有特殊地位,从长安、洛阳到名山幽谷,到处有道教的踪迹。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外来宗教的态度比较开明,从西亚传进的袄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都受到尊重。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生活在唐代中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哲学著作有《天说》等。他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与天命无关。他还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并不由“圣人”意旨决定。这是值得重视的进步观点。刘禹锡也是中唐时候的思想家,著有《天论》。他也认为天地都由物质构成,还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即自然与人互相作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史学的繁荣 隋唐史学有很大发展。唐太宗专设国家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历史,唐初宫修史书有《晋书》、《梁书》、《陈书》、《隋书》等几部,后都列入二十四史之内。唐朝史学上最大成就数刘知几撰写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史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学理论著作,《通典》分门别类地记载了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开创了新的史书体例。唐诗、散文和传奇唐诗 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流传到现在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唐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 的散文有很高的成就。韩愈、柳宗元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居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强调写文章不能只讲形式,要有思想内容,“言之有物”,有创造性,“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韩愈的散文感情真挚,气势雄伟,文字精练生动。柳宗元散文中最有成就的是寓言和山水游记。他用寓言揭露当时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成为富有战斗特色的讽刺文学。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风景如画,文字清新优美。《黔之驴》和《小石潭记》是他的代表作。唐代传奇 城市经济繁荣,唐朝出现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传奇”,这是一种情节多奇的短篇小说。中唐以后,传奇小说极盛,代表作有《南柯太守传》、《李娃传》、《柳毅传》等。艺术和体育 画家和书法家 涌现许多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成就最大的画家有阎立本和吴道子。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最著名的书法家有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精华,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它深刻表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卓越才能。莫高窟在敦煌东南鸣沙山断崖上,原凿1000多洞窟,现存492窟,其中十分之六七是隋唐开凿的,又称千佛洞。莫高窟有很多塑像,个个神情逼真,最大的高达33米。洞窟四壁满绘彩色图画。现存壁画面积总达45000多平方米。其中代表作是身披飘带、凌空起舞的飞天,和反弹琵琶、载歌载舞的仙女。莫高窟壁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丰富生活,表现了耕地、收获、饲养牲畜的场面,奏乐、舞蹈的情景,以及各民族和中外商人贸易的形象,反映出了唐代繁荣的经济生活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艰苦。体育 时期,我国古代体育发展到空前兴盛的时代,摔跤、拔河、秋千、围棋等,广泛流行。最盛行的体育活动是马球和足球,连女子也参加。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时传到了日本隋唐文化的现实影响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在所有文化部门都有突出的成就,形成我国文化史上的壮观图像。世界上也很少有一种文化,像唐文化这样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唐文化具有什么样的世界地位呢?首先,唐文化是当时(公元七、八、九世纪)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那时中国的首都长安,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一位西方来到中国生活过的“梵僧”写诗说: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其次,唐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是在隋唐时代完成的,无疑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个“文化圈”的源流。那时,日本的许多文明都以唐文化为模本,日本律令以唐律为基础,日本各级学校以中国儒家经典为教本,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母国等。这都说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重大影响。唐文化对朝鲜、越南以及其他近邻国家影响,也是深远的。唐文化在科技方面对西亚和欧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造纸、纺织、印刷术等方面,大大促进了西方文明和经济的发展。最后,唐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日本的和服又称“唐服”,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称聚居该地的中国人为“唐人”,有些街道叫“唐人街”,日本称中国为“唐土”,还有“唐学”、“唐言”、“唐山”等,在海外尚在流行。这都说明唐文化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足迹。隋唐文化的特点隋唐文化,长期以来为中外学界所瞩目,近年来更有诸多学者在隋唐文化的各方面进行专门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有的学者将隋唐文化概括为三大特点:一是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二是能够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三是总结过去,开拓未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另有学者则总结为四大特点:一、反映了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历史背景;二、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的内容;三、带有佛教文化的色彩;四、体现了社会的开放风气。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隋唐文化是封建时代文化的高峰时期,有的学者指出:纵观中国古代历朝的历史,唐朝既是封建经济发展繁荣时期,也是古代文化的辉煌灿烂时期。也有的学者说:唐朝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学艺术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屹立在7世纪初期至10世纪中期世界民族文化和文学艺术之林是毫无愧色的。还有的学者认为:唐文化以其博大的内容,恢宏的气势,雍容华贵的风度,昂扬向上的、坚定执着的进取精神,生动自然、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艳丽明快的色彩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有的外国学者也认为唐诗熔儒道佛于一炉,故能称其富;汇南北文学于一统,故能称其盛。

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民族大融合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使社会文化生活极大地丰富起来,乐舞文化在当时成为盛极一时的主要社会娱乐形式,这种文化不仅在宫廷极度奢华繁复,而且在民间也是遍地开花,雅俗共赏,成就了中华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璀璨奇葩。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她的多样性,据《新唐书》卷二十二载,周、隋以来,“歌舞杂有四方之乐。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可见,正是四方之乐的大规模传入和她们与中原乐舞的融合才形成了唐代乐舞的繁荣景象。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的特色还表现在他的普遍性,虽然这些乐舞形式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和民间艺人,但是,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极力推动和精心研究,她是不可能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境界的。据史料记载,一代暴君隋炀帝虽然治国无方,但在乐舞文化上却是颇有造诣,精通音律,擅长歌舞。一代圣祖唐太宗也在融会各民族乐舞文化的基础上编创了宏大的唐代大型乐舞《秦王破阵曲》,而名曲《霓裳羽衣》也是唐代宫廷统治者编创的传世佳作,在唐代的宫廷舞台上,无论是唐明皇、武则天还是扬贵妃都是精通乐舞的高手,在当时的王室和贵族阶层,乐舞文化已经成了必修课。在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下,隋唐五代的乐舞文化蓬勃的发展起来,这种乐舞文化萌生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的民间,又经过宫廷乐舞艺术家的提炼发展,重新传入民间,形成了博大的乐舞文化宝库。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对周边地区其他文化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隋唐五代时期,乐舞文化不仅作为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活动,还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本韩国派遣的谴唐使都曾专门学习过中国的乐舞文化,并在本国传播发展。而乐舞文化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为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鲜活的文艺素材,使当时的绘画、雕刻艺术也变得更加的生动多彩,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乐舞艺术被隋唐五代的各族艺术家以传神的笔触描绘勾勒在宣纸上、岩壁中、墓穴里,甚至轻薄柔软的绢纱上。可以说乐舞文化带动了整个隋唐五代时期文化艺术的大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总而言之:“盛唐之音的美名,其强大的推动力,离不开各民族文化艺术的汇入和演绎。在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和多元发展的唐代,乐舞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胡夷乐舞”的艺术营养的浇灌。可以说唐代乐舞的兴盛,是在一种互融互补、共生共荣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如果没有隋唐统治者的推崇与染指,没有从宫廷到民间众多乐舞艺人的继承与创新,没有“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竟纷泊”①的审美时尚,没有宏大的民族胸怀以及积极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态度,不但没有“盛唐之音”传天下的美名,恐怕“胡戎之伎”也不会走入中原百姓家,为人们带来新鲜的美感,推动社会艺术文化的新发展。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形成世界历史的光辉一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隋唐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目前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有不少论著问世。众多的学者认为:(一)隋唐时代中国的制度,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在当时所有先进国家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封建社会。当隋朝建立的时候,西欧封建制度才有一个世纪。作为欧洲封建制中心的法国,就封建制度开端这一点说,要晚于中国700年之久。(二)就社会经济繁荣的程度说,隋唐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流的。当时世界的大城市有长安、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长安有百万人口,君士坦丁堡80万,巴格达更少。长安人口最多,这既反映了其工商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它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三)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国丝织品、造纸术在隋唐时传入东西方各国以及汉式佛教、诗文、科技大量传到东方各国的史实,证明隋唐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隋唐史论文参考文献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唐代运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这些内容:作为参考文献概观或通论性的著述较早的有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1936;河南人民1987再版)、陶希圣、鞠清远主编《唐代之交通》(《中国经济史料丛编·唐代编之四》,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组1937;台北食货出版社影印1974)、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中华1940)等。其中陶氏等主编《唐代之交通》在交通史料的勾稽上下了一定功夫,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国立蓝田师院历史系油印本,1943;三联1959)辟专节述唐代之商业交通,分“内地交通”与“海上交通”两大层面,前者复分水路交通与驿道交通予以讨论,对唐代运河与漕运、江淮间的水路、湘赣二水之运输、大庾岭路之开凿及其意义、自鄂州入长安的水陆道路、以长安为中心的驿道等并有详明的论述,其中对唐代“漕运整理”的几个时期、运河通塞情况也有较恰切的解说。海上交通部分虽借重桑原骘藏《唐宋贸易港研究》和木宫太彦《中日交通史》之说,但也多处提出自己的判断。一些断代史著作也或详或略地叙述了唐代的交通问题。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第19章第6节《交通》(上海中华1957;上海古籍l959)在充分占有正史资料的基础上对隋唐五代交通诸问题条分缕析,讨论了内河水运与漕运、运河的开凿与通塞、陆路的开凿、陆路交通工具包括车乘、马驴等、交通设施、制度包括驿制、传马、驿马、程限、烽候等;于海运和海上交通、船舶之制作、桥梁问题等并有论述。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1957)亦专节讨论唐代“交通之设备及程途”(见第59节),分设备及技术、对外之重要海道两方面予以论列。前者简要述及唐代驿制驿道、水道、海运、关制、航海信风、海舶种类等;后者考南海通道、东北通路,颇多发凡。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上海人民1988)专节述唐代驿站制度与过所制度、唐与亚洲各国的交通路线。前者参据敦煌吐鲁番文书残卷,对馆驿、过所问题做出重要解释。这些断代史著作述交通运输事虽较简略,但都甚为扼要,且相对全面,不乏独到见解,故仍属研讨此论题所应参检的文献。

不知道你现在的水平如何。不过这些书是学史的人必看的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 余继林:《原始社会简史》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 孙 淼:《夏商史稿》 童书业:《春秋史》 夏 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丁 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 杨宽:《战国史》 林剑鸣:《秦史稿》、《秦汉史》 张维华:《试汉武帝》 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 林干:《匈奴史》 陈竺同:《西汉和西域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韩养民、张来斌:《秦汉风俗》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韩国磐:《南朝经济初探》 韩国磐:《北朝经济初探》 高 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岑仲勉:《隋唐史》 汪 篯:《隋唐史论稿》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宝祥:《唐史新探》 胡如雷:《李世民传》 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 唐长孺:《隋唐制度三论》 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 王瑞明:《宋代政治史概要》 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 关履权:《两宋史论》 邓广铭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 张正明:《契丹史略》 杨树森:《辽史简编》 吴天墀:《西夏史稿》 张博泉:《金史简编》 邓广铭:《王安石》 漆 侠:《王安石变法》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 翁独健:《蒙古族简史》 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论集》 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 李 斡:《元代社会经济史稿》 李洵主编:《明清史》李光璧:《明朝史略》。汤纲、南炳文:《明史》(上)孟森:《明清史讲义》(上) 吴晗:《朱元璋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辑:《明史研究论丛》、《明史资料丛刊》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辽宁合编《清史简编》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李洵主编《明清史》 孟森:《明清史讲义》(下) 各单位编辑的《清史论丛》、《清史研究集》、《清史资料》等。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7章 马克思:《资本主义以前生产诸形态》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列 宁:《论国家》 列 宁:《国家与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共8册)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范文澜:《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邹贤俊等:《中国古代史自学辅导》 《中国近代史》参考文献目录 一、《中国近代史》基本参考文献目录 1、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重版本。 2、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美]费正清编,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苑书义等编:《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修订本。 6、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戴逸:《中国近代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9、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隋唐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繁荣的:(一)背景,即隋唐的繁荣的原因,有政治上:统治者的,民族融合的,政策的;经济上的:交通的方式,道路的开通,人们的劳动等;文化的:对外的交往,国内地区交流等。(二)繁荣的表现:政治上的:官僚制度,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军事的编制,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对外政策等等;经济上的:农业的,手工业的,商业的,对外贸易的;文化的:教育制度,统治思想的推行,对外文化的态度等,(三)最后总结其影响。同理再写衰落的,不停的加以展开,比如举点例子,引用书籍,相信写一本书或硕士生论文不是问题的,就看人的文笔及专业术语的运用了。

本章时间范围由581年至907年,历经320余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我国第二次“大一统”时期。隋朝在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分裂的基础上又一次完成统一,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经“开皇之治”,出现了经济繁荣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隋炀帝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迅速灭亡。唐继隋而起,初期接受隋亡教训,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中经武则天的承上启下,至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引发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此后,在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在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更加黑暗。后经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朝走向瓦解。在政治上,隋唐时期开创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文帝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到唐太宗时进一步得到完善。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化。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经唐朝几代皇帝继承和发展得到了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在军事上,隋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也成为唐朝的基本兵制。至唐玄宗改行募兵制,导致唐后期军阀的形成。在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度,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封建经济繁荣起来。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都有突出成就,对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曲辕犁、筒车、绫锦、唐三彩、造船业等是重要标志。隋唐两朝的长安和洛阳城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商业和国际大都会。唐时还出现了最繁华和占重要地位的工商业城市扬州、成都。唐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隋唐制度的革新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突厥、回纥、南诏、靺鞨、吐蕃等边地各族发展很快,各族之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各族人民对边疆开发、祖国发展都做出重大贡献。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特别是唐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等一些国家的往来盛况空前。唐朝不仅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做出重大贡献。隋唐时期,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尤其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出现了全面辉煌的景象。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宗教、哲学、教育兴盛;中国古典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世界艺术宝库;书法、绘画名家辈出;乐舞以《秦王破阵舞》和《霓裳羽衣舞曲》为代表反映了盛世景象。多彩多姿的中华文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全国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唐代运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这些内容:作为参考文献概观或通论性的著述较早的有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1936;河南人民1987再版)、陶希圣、鞠清远主编《唐代之交通》(《中国经济史料丛编·唐代编之四》,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组1937;台北食货出版社影印1974)、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中华1940)等。其中陶氏等主编《唐代之交通》在交通史料的勾稽上下了一定功夫,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国立蓝田师院历史系油印本,1943;三联1959)辟专节述唐代之商业交通,分“内地交通”与“海上交通”两大层面,前者复分水路交通与驿道交通予以讨论,对唐代运河与漕运、江淮间的水路、湘赣二水之运输、大庾岭路之开凿及其意义、自鄂州入长安的水陆道路、以长安为中心的驿道等并有详明的论述,其中对唐代“漕运整理”的几个时期、运河通塞情况也有较恰切的解说。海上交通部分虽借重桑原骘藏《唐宋贸易港研究》和木宫太彦《中日交通史》之说,但也多处提出自己的判断。一些断代史著作也或详或略地叙述了唐代的交通问题。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第19章第6节《交通》(上海中华1957;上海古籍l959)在充分占有正史资料的基础上对隋唐五代交通诸问题条分缕析,讨论了内河水运与漕运、运河的开凿与通塞、陆路的开凿、陆路交通工具包括车乘、马驴等、交通设施、制度包括驿制、传马、驿马、程限、烽候等;于海运和海上交通、船舶之制作、桥梁问题等并有论述。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1957)亦专节讨论唐代“交通之设备及程途”(见第59节),分设备及技术、对外之重要海道两方面予以论列。前者简要述及唐代驿制驿道、水道、海运、关制、航海信风、海舶种类等;后者考南海通道、东北通路,颇多发凡。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上海人民1988)专节述唐代驿站制度与过所制度、唐与亚洲各国的交通路线。前者参据敦煌吐鲁番文书残卷,对馆驿、过所问题做出重要解释。这些断代史著作述交通运输事虽较简略,但都甚为扼要,且相对全面,不乏独到见解,故仍属研讨此论题所应参检的文献。

隋唐人的衣食住行论文的参考文献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隋唐是我的历史上极大繁荣的时代。无论经济文化还是政治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隋唐人的日常生活。是一本以小见大的历史书籍。本书开篇序言中所写今天我们关注的历史,更多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而非普通人。我们在乎统治者和统治阶级多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就因为这样让我们片面的误读了历史,曲解了过去。如果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过去,了解古人真实的生活细节,就能够正确的解读出历史。隋唐人的日常生活为我们揭开了隋唐之际普通人生活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穿越千年设身处地了解当时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想衣食住行无所不有。

唐代运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这些内容:作为参考文献概观或通论性的著述较早的有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1936;河南人民1987再版)、陶希圣、鞠清远主编《唐代之交通》(《中国经济史料丛编·唐代编之四》,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组1937;台北食货出版社影印1974)、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中华1940)等。其中陶氏等主编《唐代之交通》在交通史料的勾稽上下了一定功夫,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国立蓝田师院历史系油印本,1943;三联1959)辟专节述唐代之商业交通,分“内地交通”与“海上交通”两大层面,前者复分水路交通与驿道交通予以讨论,对唐代运河与漕运、江淮间的水路、湘赣二水之运输、大庾岭路之开凿及其意义、自鄂州入长安的水陆道路、以长安为中心的驿道等并有详明的论述,其中对唐代“漕运整理”的几个时期、运河通塞情况也有较恰切的解说。海上交通部分虽借重桑原骘藏《唐宋贸易港研究》和木宫太彦《中日交通史》之说,但也多处提出自己的判断。一些断代史著作也或详或略地叙述了唐代的交通问题。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第19章第6节《交通》(上海中华1957;上海古籍l959)在充分占有正史资料的基础上对隋唐五代交通诸问题条分缕析,讨论了内河水运与漕运、运河的开凿与通塞、陆路的开凿、陆路交通工具包括车乘、马驴等、交通设施、制度包括驿制、传马、驿马、程限、烽候等;于海运和海上交通、船舶之制作、桥梁问题等并有论述。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1957)亦专节讨论唐代“交通之设备及程途”(见第59节),分设备及技术、对外之重要海道两方面予以论列。前者简要述及唐代驿制驿道、水道、海运、关制、航海信风、海舶种类等;后者考南海通道、东北通路,颇多发凡。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上海人民1988)专节述唐代驿站制度与过所制度、唐与亚洲各国的交通路线。前者参据敦煌吐鲁番文书残卷,对馆驿、过所问题做出重要解释。这些断代史著作述交通运输事虽较简略,但都甚为扼要,且相对全面,不乏独到见解,故仍属研讨此论题所应参检的文献。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形成世界历史的光辉一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隋唐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目前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有不少论著问世。众多的学者认为:(一)隋唐时代中国的制度,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在当时所有先进国家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封建社会。当隋朝建立的时候,西欧封建制度才有一个世纪。作为欧洲封建制中心的法国,就封建制度开端这一点说,要晚于中国700年之久。(二)就社会经济繁荣的程度说,隋唐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流的。当时世界的大城市有长安、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长安有百万人口,君士坦丁堡80万,巴格达更少。长安人口最多,这既反映了其工商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它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三)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国丝织品、造纸术在隋唐时传入东西方各国以及汉式佛教、诗文、科技大量传到东方各国的史实,证明隋唐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形成世界历史的光辉一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隋唐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目前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有不少论著问世。众多的学者认为:(一)隋唐时代中国的制度,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在当时所有先进国家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封建社会。当隋朝建立的时候,西欧封建制度才有一个世纪。作为欧洲封建制中心的法国,就封建制度开端这一点说,要晚于中国700年之久。(二)就社会经济繁荣的程度说,隋唐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流的。当时世界的大城市有长安、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长安有百万人口,君士坦丁堡80万,巴格达更少。长安人口最多,这既反映了其工商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它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三)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国丝织品、造纸术在隋唐时传入东西方各国以及汉式佛教、诗文、科技大量传到东方各国的史实,证明隋唐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农村衣食住行与生态环境摘要:我区农村人口约占80%,农村衣食住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分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过程、危害;提出处理方法,与读者共同探讨怎样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关键词: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环境、防沙治沙一、生态环境根据中国环境年度公报:目前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仍十分严峻。一是沙灾严重,二是水土流失严重,三是旱灾严重,四是水灾严重,五是野生动植破坏严重,六是森林资源承受的压力加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具资料显示: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和水土流失面积达448万kmZ,占总数面积的65%。虽然近年来,我区的森林面积有所增加,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解决加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区仍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我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生态破坏依然严重,生态形势严峻,表现在生态结构趋于单一,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不断加剧。1、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类型及因素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种类型,其次局部地区存在冻融侵蚀。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的成分与组成,植物茂密程度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及其它人为活动。产生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是毁林开荒、陡阪、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采矿、筑路等生产建设。2、衣食住行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我区有约80%的农户家庭。农民的衣食住行与当地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专家分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5%是干旱气候原因,95%是人为因素。民以食为天,农村人粮食不够吃,自然要开垦荒山、荒沙毁坏幼树,农村建房、修路、修桥离不开砍伐树林,农村每天的燃料离不开砍伐树木。农村的燃料大部分用柴,是直接导致植被稀少的原因。植被锐减、地表裸露、蒸发量加大、降雨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加剧,加快了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速度和程度。人为不合理经济活动是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尤其以农村人的活动最为直接。厂矿、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在农村,他们每天都在从事与生态有关的生产、经济活动。农村人的衣食住行与生态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要从农村人的衣食入手,改变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不砍伐树木作为燃料(保树);改变思想观念—不以种的耕地多产粮食为主,而以提高单产的经济种植为主(保土)。只有从农村的源头保住树木,阻止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才能改善生态。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危害植被锐减、地区降雨量分布不均,涵养水源贫乏,旱涝分明,水土流失造成的坡耕地水、土、肥流失,土地日益瘩薄,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碱化,区域出现沙漠化,石漠化;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直接淤积江河、湖泊、水库,严重削弱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造成生态恶化,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当地群众和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危及交通、通信、工矿企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已成为中国头号环境问题,恢复生态,改善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三、农村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关键前提解决农户以柴为主的燃料问题,变为以其它的能源为主,如沼气、太阳能、电能等,让植被再生速度大于砍伐速度,做保山、保树、保水,解决农村粮食不够问题,减少乃至消除引起水土流失坡地

隋唐论文题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文选题参考:

1、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任侠主题。

2、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任侠主题。

3、魏晋南北朝文学与道教。

4、继承与超越——新世纪以来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写论文注意事项:

1、论文里面千万不可以出现“我”这个词,论文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避免出现“我”人称代词。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的论文改成了“笔者”呢,实际上,用“本文”来替代比较是聪明人的做法,也是在各类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2、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出现感叹号,论文应以陈述语句为主,出现语气叹词瞬间降低论文的层次,问句主要在写文章的结构和结论的时候使用,其他的地方能少就少。

3、杜绝排比句,排比句很没有逻辑,尤其是文科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排比句会让别人将你的论文当成作文,切记论文不是作文。

4、直接引用不超过文章全文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间接引用不超过百分之三十。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主要放在文章的前人研究成果的部分。避免直接引用,一个小技巧就是把直接引用放在注解里面。

要看你的专业研究方向。可以考虑在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阶段进行研究,题目也以某个人物和阶段命名。

你是历史专业,建议考虑未来2020年的金融危机,从牛顿的金本位开始。如果历史刚研究没有对未来指导作用的话,要历史没用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