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有关后期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7 15:29:34

有关后期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黄匡宇 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M].新世纪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傅正义 电影电视剪辑学[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宣传片制作网上看看有没有,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曾海著.影视后期编辑[M].国家高职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志新,高娇阳,胡长红著.After Effects CS6影视后期特效全案剖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志新等著.AfterEffects CS5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曹茂鹏,瞿颖键著.After Effects CS6从入门到精通[M].中国铁道出版社.张琪著.影视后期编辑与合成[M].电子工业出版社.水晶石教育著.水晶石影视后期精粹:Maya影视后期特效[M].电子工业出版社.吉家进(阿吉)著.After Effects影视特效制作208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新视角文化行著.典藏:After Effects影视后期合成[M].电子工业出版社. 刚给你一点点抄的,一定要采用啊!

稍稍一等啊!作者;书名/文章标题;出版社/报刊名;出版年月/报刊年份、期号1.是渊红;数字影视后期合成技术及其应用;《电视技术》;2002年8期2.曹承进;试论数字化影视后期技术应用前景;《教师》;2014年20期3.何祥瑜;数码影视后期技术展望浅谈;《影像技术》;2013年1期4.殷琳琳,张晓利;论影视后期特效的运用及发展;《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8期5.黎泉,刘云花;二维动画制作中的影视后期合成软件;《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13期6.李静,曹卫兵;非线性编辑软件在影视后期合成制作中的应用;《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1期7.黎泉,刘云花;浅析影视后期合成中平面图像的三维体现;《科技广场》2010年11期8.朱媛;浅谈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现代交际》2010年10期9.许声华;浅析数字影视后期编辑与特效合成制作;《科学咨询》2011年7期10.王奕淳;影视后期画面颜色调节的几种技巧;《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3期11.吴琼,刘爱庆;浅谈影视后期剪辑的转场技巧;《中国科技博览》2011年34期12.孟瑶;影视后期特效制作及合成的重要作用;《学园》2013年32期13.宗锐;浅析影视后期剪辑控制;《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年15期14.李吉洋;影视后期特效合成中的色彩分析;《神州(上旬刊)》2013年11期

论文后期制作的参考文献

写过论文的都知道,在论文的最后要写上所有的参考文献,但是参考文献通常比较长而且还有复杂的格式。

电脑:WIN10

系统:免费

软件:中国知网

1、首先打开中国知网。

2、在知网的搜索栏内搜索你要添加的文章。以《中国古代法》这篇文章举例,在搜索栏中输入这几个字,然后点击搜索。

3、点击搜索后,知网上会出现好多个相关的文献,此时你要找到你要引用的那篇文献,并打开,然后点击“导出参考文献”。

4、点击导出参考文献后,是下图所示的界面,然后点击:“复制到剪切板”。

5、点击“复制到剪切板”后就可以打开你的论文,在论文的最后粘贴该参考文献。这样你就可以准确无误,而且不用自己改格式的添加该文献。

写过论文的都知道,在论文的最后要写上所有的参考文献,但是参考文献通常比较长而且还有复杂的格式,如何既快速又准确的写出来这个参考文献呢,请看下面的分享。方法/步骤 首先打开中国知网 如何在论文的最后添加引用的参考文献 在知网的搜索栏内搜索你要添加的文章。以《中国古代法》这篇文章举例,在搜索栏中输入这几个字,然后点击搜索。 如何在论文的最后添加引用的参考文献 点击搜索后,知网上会出现好多个相关的文献,此时你要找到你要引用的那篇文献,并打开,然后点击“导出参考文献”。 如何在论文的最后添加引用的参考文献 点击导出参考文献后,是下图所示的界面,然后点击:“复制到剪切板” 如何在论文的最后添加引用的参考文献 5 点击“复制到剪切板”后就可以打开你的论文,在论文的最后粘贴该参考文献。这样你就可以准确无误,而且不用自己改格式的添加该文献。

难度不大,我稍微指点你。

与后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土力学学术论文篇二 土力学发展概况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土力学在工程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人类对土力学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本文通过回顾土力学发展历程,分析当前土力学研究的缺陷,包括土力学经典理论的局限性,非饱和土力学研究的缺陷性,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研究的不成熟性。最后结合土力学研究的缺陷,对今后土力学的发展提出预测。 关键词:饱和土 非饱和土 动荷载 中图分类号:T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225-01 土力学是运用工程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土体力学性质的学科[1]。它在实际工程如地基、挡土墙、土工建筑物中都有重要的应用。研究土力学,对我们从事土木工程活动的人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土力学发展历史,分析当前土力学研究缺陷,预测土力学未来的发展。 1 土力学的发展历程 土力学历史悠久,起源于人类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经验,古时候人们用压实土料修筑堤坝防洪,用夯实土基兴修各类工程等均属于土力学的范畴。近代土力学的发展开始于1776年库仑土压力理论的提出[1]。此后,1856年法国科学家达西发表了著名的达西渗透定律,1857年英国科学家郎肯发表了郎肯土压力理论,这些理论促进了近代土力学的发展。1925年太沙基提出了有效应力原理及渗透固结理论,从此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950年后人类在土的基本性质、测试手段、计算技术、加固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1980年后,土力学出现了新的分支,如计算土力学[2],海洋土力学等。 土力学自成立以来经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1925年―1960年的近代土力学阶段,这一阶段土力学都是以太沙基理论为基础而展开研究的,但由于该理论过于片面,土体性质过于复杂,导致很多问题无法深入研究。第二阶段即1960年后的现代土力学阶段,以罗斯科为代表的临界土力学创立,从此人类对土体本构关系的研究步入了新的境界。人们开始综合考虑研究土体受力后的应力、应变、强度、稳定性以及它们和时间之间的关系[3]。 2 土力学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土力学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土力学理论不够完备 土力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学科,但是由于土体性质复杂,到目前为止,仍处于半经验办理论的发展阶段,未能形成公认的基础理论。太沙基把土体的压密和渗透结合起来推导出的一维固结微分方程能很好的反映土体单向固结的机理,但是在多维固结问题上并不适用。比奥固结理论能解出孔压分布,给出位移场,获得土体应力应变非线性、弹塑性和骨架的流变情况,但是参数确定的偏差会导致工程计算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差别很大[1]。所以这些理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能符合一般土体受力状态下的性能。 解决非饱和土问题方法欠缺 传统土力学理论只适用于解决饱和土的问题,其规律也是根据饱和土试验得出。然而工程中遇到饱和土的情况十分罕见,即使是软土地区,其表层土也不会是饱和的。将处理饱和土的方法应用于非饱和土不是很妥当,因为土的特性随其含水量有很大的不同,如膨胀土遇水后体积会膨胀,而失陷性黄土遇水后体积会收缩,而且它们的强度也会因遇水而降低[3]。于是有人提出了非饱和土强度理论,这些理论都是以吸力及为计算依据,但是由于吸力测试技术不够成熟,存在很多问题,不能被广泛采纳。 动荷载作用下土体规律的研究还不成熟 研究动荷载作用尤其是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力学特性,在道路的建设和维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尽管国内外开展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理论,但是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变形、强度、以及液化规律比静荷载作用更复杂、更难把握,所以相关研究结论适用条件和范围都很有限,理论就更不成熟了。 3 土力学发展方向预测 土力学是研究土体特性的学科,土是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而形成的,不同地域的土其成分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地方的土因所处的地层不同性质而相差很大,而且土的构造和结构对土的性质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土的特性很强。土有的时候是饱和的,有的时候是不饱和的,有时可以看成是连续的介质,有时又不能看成连续的介质,它具有弹性、粘性和塑性等性能,这些都说明了土体的性质十分复杂。因此研究土力学需要采用理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 土的微观和细观研究 土是由固、液、气三相组合而成,土颗粒之间固液气三相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土的力学性质区别于其他一切材料。土体强度、变形的宏观规律是与其微观结构直接相关的,通过微观试验研究,以探究土的非线性、弹塑性、各向异性、流变性等问题,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宏观规律的机理,从而初步把握其宏观规律。因此,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有可能使土体力学特性的研究出现转机。 土体的原位试验和无损探测 室内试验和原位试验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别,室内试验时,压缩模量是在无侧向变形条件下测出的,而土的初始应力状况与沉积条件有关;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测量土的沉降量,试验结果表明压缩模量越大的土,它的计算沉降和实测沉降相差越大[3]。现有原位实验方法如标准贯入试验,触探试验只能用于小型工程,钻孔取土愈深,土的结构破坏愈大,试验结果的可靠度也就越差。因此发展更加先进的测探技术,可以克服取土后土结构的巨大变化和应力状态的改变,能大大提高试验结果的精确性。 非饱和土的研究 非饱和土力学理论之所以没能像饱和土力学理论一样同步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影响非饱和土性质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它很难像饱和土那样找出应力应变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此外非饱和土特性测试技术难度比饱和土大得多,这进一步制约了非饱和土理论的发展。由于非饱和土中存在气体,较之饱和土性质大有区别而且更加的复杂,研究非饱和土中固、液、气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成为解决非饱和土问题的重要出路。今后非饱和土的研究将着重于土体表面吸力的测定,土-水特征性能表征等方面。 4 结语 正如太沙基所说:土力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1]。工程实践经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工程勘察设备和试验设备得以研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和实验测试技术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后土力学的发展将呈现蓬勃的朝气。 参考文献 [1] 姜晨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8-12. [2] 蔡东,李国方.土力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发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2):92. [3] 赵成刚,韦昌富,蔡国庆.土力学理论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J].岩土力学,2011,32(12):3521-3522. [4] 焦贵德,赵淑萍,马巍.循环荷载下高温冻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13,35(8):1553. 看了“土力学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发表学术论文的心得 2. 关于学术论文的格式范文 3. 关于圆的学术论文 4. 大学物理学术论文2500字 5. 建筑学术论文范文

转载以下文章供你参考:论文-略论利马窦天主教儒学观一、利马窦其人利马窦(Mathew Ricci,1552~1610),号大西域山人,西泰,生于意大利中部马塞拉塔城(Macerata)。从小就读教会学校,16岁进入罗马学院学习法律。1571年参加罗马耶稣会,继续在耶稣会主办的学校学习拉丁文、哲学、神学、数学、天文学等等,扎实的人文、自然知识为他后来入华传播西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82年参加赴中国的传教团来到澳门,后涉足韶关、南京、南昌和北京等地居留传教。从进入澳门算起,利马窦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了28个春秋。他于1610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7岁。"利马窦实在为明季沟通中西方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中西文化交流蔚为大观。西洋近代天文学、历法、数学、物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利马窦不仅是在华传教的开拓者,也是西方全面研究中国的奠基人。"二、利马窦的传教策略利马窦到中国传教的历史背景正是16世纪的西欧处于原始资本积累、殖民主义势力向海外扩张的时期。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非洲、印度、南北美洲等陆续被欧洲所认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欧国家的殖民者和商人兴起了向海外扩张和掠夺的高潮。耶稣会为配合这一扩张活动而积极进行海外传教,以扩大势力并为殖民者服务。利马窦在此背景下被远派中国,其目的和任务是很明确的。当时明朝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并不欢迎这些传教士,限制他们的种种传教活动。万历十四年,广东总督刘继文颁布了一道强制命令,要求把外国人从城内驱逐出境,遣返回国。一部分传教士要求"请遣派大批军队进入中国,以实力高强,不至于被中国军队所伤害为原则。此项军队,有自由进入中国及各省通过之权。如此既可尽震慑之能事,又可保障传教事业的安全。"他们还列了一项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攻打中国,并强调"若没有军队协助传教士,便一个人也不能劝化。" 以利马窦为首的另一些传教士则反对诉诸武功。他们认为"到中国传授决不是强大的舰队、声势浩大的军队、或者其它人类的武力所能奏效的"。利玛窦意识到,要成功推进基督教的传播,必须入乡随俗, 理解、尊重与适应中国文化,尤其是调和、会通基儒关系,对基督教做出适应儒学、适应中国礼俗和中国文化的必要的变通与调适。他认为基督教与儒学总体上是相合的,可以做到基儒互补。(一)物质上"迎合"针对明人对异教的排斥心理,利马窦首先从改变自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开始进行物质层面上的包装。1、习汉语,说汉话,着汉服。"人们不难相信,一个聪明的,有成就的,献身于艺术研究的民族,是可以被说明同意让一些同样以学识和品德而出名的外国人来到他们中间居住的,特别是假如他们的客人精通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的话。"于是他从1582年开始学习中文,不久就操得一口流利的华语,周旋应对各种场合,人们称"利子以旅人浮海而来,……颇识文字,与他夷来宾为名利者不同也。"同时利马窦用高金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学者来讲解经书。明沈瓒在《近代丛残》中说到,利氏"自从中国来,请译字生,尽译中国字义,兼请五经师,讲明经旨,饮食居室交游等费亦不少,而不见缺乏人以此异之。"李贽在《续焚书》中也说, "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先辈与订音译,请明于四书理性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解说。"为区别蛮夷,利马窦所着眼的另一方面便是服饰。经历了在华传教近十年的艰辛后,他接受了士大夫朋友翟太素的建议,放弃憎侣装束,蓄发留须,改穿儒服,以缙绅自居,完成了传教士从"番憎"到"西儒"的形象转变。他在札记中记道:"离开韶州时,我为自己做了一件丝袍以备隆重的拜会之用,……那件隆重拜会用的丝袍是仿文人和达官们所穿的式样,……这样就赋予了我们大的希望。除此之外,我们决定废除憎侣的称呼……,在中国人眼中,这一名称就意味着和尚,但用在一种很低贱的意义上"。利马窦出访时穿丝服,戴儒帽,带两个佣人,并让仆人不再称他为神父,而改称"老爷"。在记载由"番憎"向"西儒"形象转换的原因时,他说:"留胡了并蓄长发, 那是会对基督教有好处的,那样他们就不会被误认作偶像崇拜者,或者更糟的是,被误认为是向偶像奉献祭品的和尚。…..神父们应该像高度有教养的中国人那样装束打扮, 他们都应该有一件在拜访官员时穿的丝袍,在中国人看来,没有它,一个人就不配和官员甚至和一个有教养的阶层的人平起平坐。"2、走上层路线,广交朋友利马窦认识到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官员都是从信奉儒教的知识分子中选拔出来的,他们视儒家为正统思想,要想传教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先得到统治人民的或在人民心目中地位很高的官吏、知识分子的支持。"必须先得到皇室或其主要顾问官员的许可,否则不能进入内地。"故他念念不忘并孜孜不倦地做中国上层人物的交友工作,千方百计贿赂和结交地方官员,广交士大夫朋友。正如冯应京在《刻交友论》所说:"西泰子间关八万里,东游于中国,为交友也。"利马窦用世界地图、自鸣钟、三棱镜、浑天仪、地球仪、望远镜、油画、西洋琴、西洋图书等西方的科学技术、奇器、方物,吸引中国官吏,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博取他们的欢心。通过这种策略,首先取得了所在地总督、巡抚、知府们的欢心和支持,使其先后在肇庆、韶关、南昌、南京等地居留传教,并终于在1601年(万历十九年)第二次进北京时,获得了向明朝皇帝呈现礼品的机会。他向皇帝敬献了圣像和天主经等西洋稀物,引起了万历皇帝的兴趣,于是得到准予他留京传教的默许。以后葡萄牙殖民者和教会便不断派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二)精神上的"耶稣加孔子"合儒要想全面推行基督教在华的传播,利马窦认识到,必须推行天主教儒化的理论和策略,必须在更深精神文化层面上,着手天主教儒学化的"耶稣加孔子" 的合儒尝试,在尽可能地尊重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他用儒家经典解释或附会基督教义,撮合天学与儒学的一些内涵,求基督教和儒教的相通之处,架构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从而获取华人对"天学"文化认同感。1、基督" 宗教伦理"与中国"世俗伦理"利马窦将基督" 宗教伦理"与中国"世俗伦理"联系起来。他认为,儒家这一教派大最终目的和总的意图是国内的太平和秩序。他们也期待家庭经济安全和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们所阐述的箴言确实是指导人们达到这一目的,完全符合良心的内在光明和基督教的真理。2、"天主"与"上帝"利马窦在研究儒家典籍的基础上,主动大胆地从观念上进行了一些改动和调试,会通了"上帝"和"天主"。"为了使权威的观念与上帝之名称配合起来,教父们不说上帝而总是使用天主这个称呼,意思为上天之主"在他的著作《天主实义》中,利马窦宣称"吾国天主即经言上帝","历观古书,而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 为了论证这一点,利马窦引经据典,诸如《中庸》引孔子曰'效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周颂》曰: '执意武王,无意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又曰:'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商颂》曰:'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石柢。'《雅》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易》曰:'帝出乎震。'……他解释道,孔子主张'效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说明孔子把上帝作为唯一尊神来看待,并非如朱子所认为的孔子不言后土是省文。《金滕》所言"乃命于帝庭",则又说明了上帝不是物质的"天",上帝既然有住所,自然不会是物质的天了。《天主实义》的明刻本中,凡称天主的地方都用了"天"或"上帝",以与经书保持一致。传教士也自称天学修士,直到1704年教皇格来孟十一世下令禁止这种称呼后才改称天主。这样,利马窦将天主教中的"天主"和中国传统化中的"上帝"之间划上了等号,从而使得中国人在观念、文化的信仰上认同接受"天学",这为"天学"在华传播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3、"爱天主"与"仁"在沟通了"天主"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之后,利马窦将天主教中的"爱天主"和儒学中的"仁"协调起来。他认为,儒学讲"仁",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讲爱人,所谓"仁者爱人"。天主教要求信徒爱天主,而爱天主并非是抽象的,是通过爱人来体现的,爱天主自然也是爱人的。"笃爱一人,则并爱其所爱者矣。天主爱人,吾真爱天主,有不爱人者乎"、 "爱天主之效莫诚乎爱人也,….. 不爱人何以验其诚敬天主。爱人非虚爱,必将渠饥则食之,渴则饮之,而为代祈天主,且死生不敢忘之。"这样,利马窦对接了天主教中"爱天主"和儒家"仁"这两种思想,进而提出 "仁者爱天主,故因为天主而爱己爱人,知为天主则知人人可爱,何特爱善者乎。爱人之善,缘在天主之善,非在人之善"也就是说,爱人是爱天主在现实世界的具体表现,天主教人爱天主,正教人爱人,这与儒家提倡的"仁"的目的并没有什么矛盾。在他看来,天主教的"爱天主"和儒家的"仁"之间可以达成某种一致,甚至正是儒家自己也在提倡的东西。利马窦采用以天主教儒学化为核心的策略,主动地了解中国,适应中国,其有效的传教策略开启了明清之际自利玛窦1582年来华到1775年耶稣会解散共190年成功的传教事业。三、利马窦天主教儒学观的特点利马窦作为明末清初入华耶稣会中杰出传教士,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对中国的儒学颇有研究。利马窦天主教的儒学观具有兼容性和功利性两个特点。(一)祭祖 尊孔――利马窦天主教儒学观的兼容性众所周知,基督教是不允许祭奠祖先的,因为它违反了"十诫",即真神不允许身边有任何假神、准神享受祈祷。而基督教的祭祀性仪式,则是以号召团体和个人有所奉献,奉献的不是身外之外,而是献出人本身,献出对神的赞美、感激、信仰、热爱,即是精神性的祭品。在明朝的中国,"上至皇帝下至最低阶层,最普遍奉行的是每年祭祀亡灵的仪式",要在死者墓前上供品。"每个新月和满月到来时,大臣们以及学士一级的人们都到孔庙聚会,向他们的先师致敬,这种情况的礼节包括焚香烧烛和鞠躬跪拜。每年孔子诞辰以及习惯对定的其它日子,都向孔子供献精美的肴馔。"儒教祭祖和尊孔的习俗与基督教的训诫处于根本对立的地位,按照二者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然而利马窦对祭祖表现出容忍,"向已故的祖先表示崇敬",上供是"表示自己的深情的最好的方法",同时有利于教育孩子们"学会也尊敬和供养自己在世的父母。""这种在死者墓前上供的做法似乎不能指责为渎神,而且也许并不带有迷信的色彩,因为他们在任何方面都不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也并不向祖先乞求什么或希望得到什么"。 同样,"他们不向孔子祷告,也不请求他降福或希望他帮助。他们崇敬他的方式,正如前述的他们尊敬祖先一样。" 祭祖尊孔问题体现了利马窦儒学观的兼容性。基督教反对一般意义上的祭祀,但它却从来没有禁止过对死者做祈祷。况且,基督教的复活信仰和儒教的尊敬祖先观念相通,不仅有利于基督教的团体和教会组织,而且也不与儒家的家庭家族精神相违背。利马窦看到了两者的联系,他为中国人祭祖做出了辩解,"然而,对于已经接受基督教教义的人,如果以救贫济苦和追求灵魂的得救来代替这种习俗,那就似乎更要好得多"言下之意,中国人在孝敬祖先观念的基础上是可以经过调教而向基督教信仰靠拢的。也正是因为祭祖中的孝敬祖先观念与基督教复活得救信仰有相似之处,利马窦才对中国人的祭祖以示宽容忍让。利马窦认为,"儒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并且是国内最古老的一种。中国人以儒家治国,有着大量的文献,远比其他教派更为出名。……凡做学问有了名气的甚至从事学问研究的人,没有一个是再相任何别的教派的。"他高度评价中国至圣先贤孔子,称他是"博学的伟大人物","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既以著作和教徒,又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可以与异教哲学家相媲美" "比至中华,获瞻仁义礼乐声明文物之盛,如复拔云雾见青天焉" 。所以对于尊孔,利马窦更是宽容。(二)天堂地狱――利马窦儒学观的功利性利马窦来华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护天主,信奉基督。基督教和儒学分歧之一在于天堂地狱观念。利马窦解释天堂地狱的解释表现出功利性,熟视无睹基督教和儒学谁升天堂、谁入地狱的看法。他认识到受儒化的中国人不相信天堂地狱, "古人似乎不大怀疑灵魂不朽,因为人死之后的很长时期,他们还常常谈到死去的人,说他上了天。但是他们根本不谈论恶人在地狱受罚的事……他们说一个人的灵魂由于德行而加强并能巩固而持久;但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的灵魂刚一离开身体,就像一股轻烟那样消散了。""他们的信条包括有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学说,但他们似乎只把报应局限于现世,而且只适用于干坏事的人,并按他们的功过及其子孙。"中国人不大相信天堂地狱,他们重视现世,只要在人伦道德上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践履纲常名教,争取做到"内圣外王"即可,不必去追求来世虚假的幸福。即使中国人相信天堂地狱,但儒学与基督教对升天堂下地狱的审判标准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接受道德的审判而分别进入天堂和地狱:有功绩、善行就要被赏赐进入天堂永享荣光;有罪错、恶行就要受惩罚下地狱永熬清苦。善恶即显,善升天堂,恶沉地狱,升沉自定 。而基督教的观点认为,即使有罪错恶行,只要诚心地忏悔,忠信于天主,一样可以升天堂;而如果一个人未受神启或信仰异神,即使是圣贤也照样入地狱。此基督教义实行双重标准,使得善赏恶罚的原则在天主面前严重失实,是极其荒谬的。然而,对于这样重大的差异,利马窦培养对地狱之苦的"惧"和对天堂之乐的"诱"的宗教情感,劝服人民最终皈依天主教。这样,善恶无他分判,只是从天主教者为善,虽诲天地、慢鬼神、悖君亲,亦受天主庇护而登天堂;不从天主教者为恶,虽敬天地、钦鬼神、爱君亲,竟为天主怒而入地狱。天主教的天堂地狱观念是与极重道德修为的中国儒学背道而驰的,给利马窦的儒学观染上了功利色彩。四、利马窦天主教儒学化的贡献利马窦对中国儒学的理解,有为传教目的而存有的策略上的考虑,但也不能否认他因受到儒学影响而真诚客观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何兆武、何高济认为,利马窦是"来中国的第一个西学代表人,他不但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并且也把有关的中国知识及其历史文化第一次正式地介绍给西方,即使在今天看来,利马窦不是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利马窦是欧洲汉学家的始祖,对欧洲的汉学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以利马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入华对欧洲汉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事件。利马窦最早提出"耶稣加孔子"的天主化儒学观,撮合东西方文化,在尊重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尽可能把天主教义和儒家学说相融汇。这一策略日后被康熙称为"利马窦规矩"。事实表明,只有信奉"利马窦规矩"的传教活动才能适应中国社会,更好地完成传教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工作。利马窦表现出来的对东方文化的欣赏,对异教习俗的宽容,特别是,其天主教儒学化理论扫除了中西文化交流道路上的许多障碍,掀起了近两百年的西学东渐热潮。五、结语汉学之父利马窦为我们留下了有关中国明末社会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在华传教的开拓者,他在物质上主动迎合中国儒家文化,习汉语、说汉话、着汉服,走上层路线、广交朋友,在精神上采用"耶稣加孔子"合儒方法,用儒家经典解释或附会基督教义,求基督教和儒教的相通之处,架构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其天主教儒学观一方面是尊重中国儒学,有着兼容性;另一方面为传播基督教义,以天堂之乐与地狱之苦说服人民皈依天主,具有功利性色彩。总的来说,利马窦赞赏中国儒学,结合天主教和儒学某些相通之处传教,让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正面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参考文献:[1]方豪.中西方交通史:下册[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3.[2](法)戴仁.法国当代中国学[C].联阩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3]斐化行,萧睿华.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教志.

一、由来:1.福德正神:周朝有一官吏姓张名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聪颖至孝、为官廉正;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百零二岁。他逝世后三日容貌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所以商人常祭拜福德正神。每个月的初二、十六,商人都会祭拜土地公,称为「做迓」(或做牙)。农历二月二日叫做「头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这就是岁末时老板都会请吃「尾牙」的由来。2.福德正神、后土:在周朝,一位士大夫的家仆名叫张福德,士大夫到远地去当官,家里只留下女儿。这个女孩非常思念父亲,张福德就陪同他千里寻父,半路上遇到大风雪,张福德为了不让小主人冻死就脱下衣服保护她,最后自己却冻死。临终时,天空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个字。主人为了感念他的忠诚,建庙来祭祀。周武王封赠他为「后土」。3.后土(守墓地的神):传说在秦朝,秦始皇徵用壮丁修筑长城。孟姜女的丈夫被调去筑城,孟姜女思夫情深,长途跋涉万里寻夫,好不容易到了长城却得知丈夫已死,因此悲痛万分,哭倒了万里长城,露出许多白骨,却不知哪些是自己丈夫的骨头。忽然看见一个老先生,说:「你把食指咬破,把血滴在白骨上,染上血的就是你先生的骨骸。」果然找到丈夫。当孟姜女抱著骨骸返乡,居然渐渐生出皮肉,似乎要死而复生。老人怕死者死而复生有违天命,於是教孟姜女说:「抱著骨头不方便,把他装载在袋子里用背的。」孟姜女照他说的去做,遗骨恢复散状,她很不高兴,责怪老人,老人因此答应她帮他的先生守护墓土,这就是墓地前必有「后土」的由来。二、掌故:所谓「田头田尾土地公」,对人民而言,福德正神的信仰十分重要!因此,在寺庙里,福德正神通常祀奉在在主神之两旁。三、形象:土地神形像为一位慈祥之老人,必有须发皆白,且左手端大元宝、右手扶杖。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效作业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作业设计多样化有效化参考文献是什么:作业设计多样化有效化参考文献是:[1]李彩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高小学语文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2]... 作业设计;多样化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45-。

多样化作业形式提出的必要性现如今,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那么作业形式的变革也是迫在眉睫.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中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因而,我们在作业设计中要注意突出作业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作业形式的趣味性、实践性,作业内容的生活性、多层次性.既要全面考虑知识的复现需求,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发挥创造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多样化作业设计应具有的特点1.作业设计应当具有系统性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布置作业,但所有作业的布置要围绕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形成一个系统学习的观念,引导他们注重知识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学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关联的知识圈.2.作业设计应当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当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层次的弹性作业,让每一类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可持续的学习动力.3.作业设计应当体现趣味性、创新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由于兴趣所激发的学习动机是强有力的.所以作业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4.作业设计应当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英语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工具,因此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并非应试而是交流.那么作业设计的过程注重其生活性与实践性是一种回归本质的体现.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自然恰当地运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展示语言学习的魅力和体现英语语言学习的目的.三、多样化作业的实施1.分层布置书面巩固型作业书面巩固型作业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因应试功能的需求,我们仍然需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但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多花一些心思,规避一些无意义的简单重复.(1)布置一些针对性强的练习,让学生少做无用功.现如今,市面上的课外练习资料多如牛毛,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当多做思考,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完成相应课时的内容.去粗存精是必要的.(2)面对一个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不应一种作业一种做法,而应尽量让每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做完作业之后有一定的成就感.

小学英语教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转眼间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什么样的毕业论文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英语教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费巧莲.激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72.

[2]李征娅.舞台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6,06:78-80.

[3]李莉.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09:272-274.

[4]李彦子.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变革[J].亚太教育,2016,01:40.

[5]何轶君.PBL模式对小学英语自我效能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1:110-111.

[6]王东芳.如何让动成为小学英语课堂的主旋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2:68.

[7]韩笑.绿色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244.

[8]宋丽敏.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英语未来课堂探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20-121.

[9]杨进.小学英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1:20-23.

[10]刘妲治.小学英语开展对话教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267-268.

[11]路亚涵.浅谈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创造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01:228-229.

[12]完玛草.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179.

[13]王秀国.小学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166.

[14]王思佳.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101+112.

[15]刘思瑶.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3:56-57.

[16]王凤英.浅谈小学英语两级分化的成因以及改进方法[J].才智,2016,04:193.

[17]沈丽萍.浅谈小学低年级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1:63.

[18]岳凌云.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的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85.

[19]周海玲.浅谈小学英语教材插图资源的有效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98.

[20]卢林,张传福.论赏识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16,10:146-147.

[1]张海娟. 针对小学英语高段教学中两级分化现象的研究策略[J]. 学周刊,2016,05:52.

[2]李艳文.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 学周刊,2016,05:104.

[3]张盼静.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学周刊,2016,05:185.

[4]张婷婷.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6,08:63.

[5]石丽君.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6,08:123.

[6]张琦.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途径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 学周刊,2016,08:178.

[7]骆北刚,陈伟娜. 性别差异对小学英语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02:45-46+135.

[8]陈欢.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科教导刊(下旬),2016,01:130-131.

[9]刘顺利. 小学英语歌谣情境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 英语广场,2016,04:153-154.

[10]马毅新. 让情感教育成为小学英语和谐课堂的催化剂[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06:123-125.

[11]彭熹. 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2016,09:178-179.

[12]张婧. 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J]. 电子测试,2016,07:165-166.

[13]张桂莲. 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J]. 学周刊,2016,20:38-39.

[14]张忠伟.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研究[J]. 学周刊,2016,20:49-50.

[15]郝晨霞.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学周刊,2016,20:86-87.

[16]易凤.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单词记忆方法[J]. 学周刊,2016,20:200-201.

[17]刘敬文.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6:171-172.

[18]炎萍. 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海外英语,2016,05:50-51+59.

[19]陈丽萍,汪玉冰.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J]. 海外英语,2016,06:7+9.

[20]江景干.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探讨[J]. 海外英语,2016,06:12-13.

[21]何小雪. 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应用[J]. 海外英语,2016,04:14-15.

[22]胡晨媛. 小学英语课堂中活动教学的研究[J]. 华夏教师,2016,S1:20.

[1]霍叶敏.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有效布置之我见[J].学周刊,2016,11:197-198.

[2]陈庆华,魏茂玲.小学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23-124+127.

[3]毛新.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管窥[J].华夏教师,2016,02:65.

[4]汪慧.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3:106-107.

[5]高建霞.小学英语课堂创新教学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3.

[6]赵玉鑫.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8.

[7]季娟.小学英语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重构[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3:55-56.

[8]刘娜.情感因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1:49-51.

[9]吕硕.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J].学周刊,2016,30:182-183.

[10]沈青.小学英语形象联想教学法的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67.

[11]金文雅.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29:103.

[12]程方.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的模式构建[J].校园英语,2016,10:135.

[13]张春燕.新课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J].校园英语,2016,10:202.

[14]李安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2016,12:90.

[15]王朝梅.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校园英语,2016,12:107-108.

[16]张敏.小学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盲区的突破[J].疯狂英语(教学版),2016,03:105-106.

[17]黄琳.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129.

[18]韩立霞.小学英语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6,04:33.

[19]王赫微.小学英语课堂分级阅读教学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95.

[20]张琪.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的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43.

[21]李爱平.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做好学困生转变工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79-80.

[22]陈金业.构建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初探[J].学周刊,2016,21:229-230.

[23]盛敏.小学英语各板块预习模式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73-74.

[24]梁君玉.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71.

拓展:强化专业英语教学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对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毕业论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证明,毕业论文工作的成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下降,这已经成为共识。其中,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反映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满足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是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强化专业英语教学的角度,初步探讨理工科类大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一、正确认识专业英语在毕业论文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修订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类大学的专业英语必须注重读、听、说、写、译等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使学生不仅能顺利阅读各种英文专业文献,而且能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因此,专业英语的落脚点在于“应用”;,这与毕业论文的目标是非常吻合的。目前,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如人意,与对专业英语的认识偏差有一定的关联。

专业英语教学对毕业论文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的专业素养毕业论文要求具有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搜集资料、获取数据的能力,并在专业方面具有综合、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专业英语的学习能有针对性地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能力,就可以从国际互联网上及时获取和传递准确的专业等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2、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在做毕业论文前的学识视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专业课程的.许多内容由于种种原因还停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水平的经典理论阶段。如果大学生的学识视野只停留在中文参考书,显然就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通过专业英语学习,一方面可以学习参考专业英语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法;另一方面,专业英语中介绍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和本专业新研究成果和新技术的文章能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3、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毕业论文中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个成功科技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毕业论文可以在大学阶段通过实践和训练充分地体现出来。掌握专业英语对于继承科技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取得或创新实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精通专业英语,可以培养和促进学生开放、创新品质的形成,从而使创新思维能力在不断学习和实践应用中提高。

二、着力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专业英语在工科院校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促使学生将基础英语用于专业工程技术学习中起很大作用,对培养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科技的最新发展和动态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贯彻外语教学“不断线”;的重要步骤。专业英语既涉及到基础英语,又涉及到专业内容。因此,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一方面是基础英语到应用英语的过渡,另一方面应该更注重其应用性,强调围绕着专业交流的实际需要。

1、着力明确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毕业论文的有机内在联系明确的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有利于减少教学目的的不确定和随意性。专业英语与毕业论文的直接联系反映在毕业论文的英语摘要和查阅英语资料中,而实际上它们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和深入。为了增强专业英语与毕业论文的内在有机联系,对于专业英语的教学宜安排在部分专业课之后毕业论文之前。时间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期末左右。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专业英语总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学生在了解毕业论文要求的基础上,增强专业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增进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信心。

2、着力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为毕业论文打下坚实基础众所周知,专业英语有别于基础英语,因此,专业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法。目前各个理工科类大学的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师情况均有所区别,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该强调以教学效果为宗旨。其一,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必须着力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专业英语课的教师在教学环境中应注重指导和示范,帮助学生建立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开阔学生英语学习、专业学习的视野。其二,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必须着力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要善于采用现代化和多功能的教学手段但又不迷信于多媒体教学手段,重在教学效果。

同时,注意优化教学手段,重点在于“参与式”;和 “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最后,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应与各专业课程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该紧扣专业内容,学以致用充分挖掘学习潜能。补充或采用部分全英文教材内容, 介绍一些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动态,以促进本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实际应用。总之, 着力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为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零零后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关键词1.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正文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写参考书的名称、作者、著作时间等,在论文的最后。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 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例:参考文献:[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194.[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29.[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