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国外对民间服饰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0:06:36

国外对民间服饰研究的论文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本文章将从中国历代服饰的介绍,探讨服饰文化体现的本色品味的经典风情和人类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阶级观念在服装上的体现。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秦汉服饰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 ,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 ,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明清服饰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这个···怎么··· 对中外服饰美学意义的异同的认识如果我们对人类的服饰文化作了浏览,我们不难发现,中外服饰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取向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的。总的说来,中国服饰朴素、率真、简洁、含蓄,注重于静态之美,讲究稳重、端庄,产生一种封闭式的视觉效果。另外,中国服饰在形象的表达上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寓情于物,借物言志。每一个纹样造型,每一种色彩配置,都寄寓着一定的意念,表达着诸如吉祥、平安、祛邪、纳福的传统意识。这其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具体表现。和中国服饰相比,外国服饰(主要指欧美)形象华丽、典雅、自然、合体,注重于动态之美,讲究洒脱、奔放,追求一种随意的视觉效果。比较中外服饰,虽形态各异,风格有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政治伦理、文化哲学、审美意趣等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对美的向往和追求。2.对中外服饰美学意境的营造类型的把握从广泛的社会生活到集中. 中西方在服饰文化观上既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也有着相互影响的方面.研究中西方这种服饰文化观念的异同及相互影响,有助于我们对服饰艺术的进一步认识,为设计出既具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特征的服饰提供理论指导。就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商业、手工业 发展,直到明朝后期,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中国却无法冲破封建主义的攀篱。8到9世纪,最显著的特征是穿着有宽大的袖口外衣唐代女性,穿“高墙履”的官服之鞋,腰上的装饰品佩玉是中国文化中最爱尊崇的玉石翡翠,身上穿着茼形的袍裙。17到19世纪,在清王朝的支配下,所有的男性都强制留辫发。穿前开型的短上衣也就是马褂,领子就是中式领:就是指中式服装上的束领,英文特别为它起了“Chinese collar”的名字。满族男子戴的一种半圆形的瓜皮帽。可以看出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清政府对官服都有严格的规定,正因为儒家思想具有的正统地位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受到儒家思想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儒道为基础而形成的主流哲学和美学思想决定了中国服装造型体现的气韵风格。 总的来说,中外服饰都各有其优缺点。中国传统服装比较宽大,还有几寸高的鞋子,给人感觉人体显得修长。可以祢补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给人以视觉美,平顺的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但是,不方便工作。而欧洲古典华丽的贵族服饰,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和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结果。欧洲服装的外型特点与欧洲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高大的体形相应。 一件服饰可以表现一个时代的特征,更可以呈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和文明精神。今天我学到的不只是服饰,更多的是历史、政治和经济,这些都 渗透在文化里,样我又享受了一份‘三明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服饰,相同的目的。作者: 孙晋芳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服装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1]张文明.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N]. 云南政协报,2020-08-26(006).[2]孟庆.关于人物摄影与服装造型的关系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8):44-45.[3]李雯.白裤瑶设计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探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8):193-194.[4]杨韶斐.探析民族服装设计中蕴含的文化性和审美性[J].西部皮革,2020,42(15):50.[5]吴国华.湖南民族服装产业网络定制营销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7):73-74.[6]王丽霞.民族服装的传承与创新--评《创意服装设计学》[J].印染助剂,2020,37(06):67.[7]吴国华.湖南民族服装规模个性定制营销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11):13-15.[8]新华.民族服装业中的销售问题初探--以呼和浩特蒙古族服装业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0(15):28-29.[9]郑天琪.西南少数民族服装配饰功能与内涵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0(05):120-121.[10]张君浪.中国民族服装品牌发展的国际化探索[J].国际纺织导报,2020,48(04):55-59.[11]新华.民族服装加工业经营的调查研究--以巴林右旗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06):16-17.[12]陈欢,卢菁菁.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文化探析[J].智库时代,2020(09):275-276.[13]王俊伟.闽南服装文化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20(02):146-147.[14]陈志军,蔡珍珍.民族服装元素在影视服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J].纺织报告,2020(01):72-73+78.[15]陈莉芳.民族服装元素在影视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轻合金加工技术,2020,48(01):68.

国外对儿童服饰研究的论文

环保服装设计理念环保服装设计是基于人们在工业发展中对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认识。环保设计是以节约和保护环境为主旨。从美术设计的角度,更多从回归大自然的环境,将自然界的形态;特别是色彩引入设计中去唤起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精神高度紧张,使人们从新认识到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温情。可以废物利用,采用环保材料,穿着这些衣服,提醒大家保护环境面料环保,面料再造。风格定位:原创设计、 简洁大方 、 优雅年龄定位:20-35岁都市时尚女性生活理念:追求轻松与自由的生活文化,体现女性活泼向上的精神,渴望前卫、新潮、浪漫并突出自我个性的理念,无时不释发青春活力的气息。6 _) n! d- s' d2 z) m. y/ h; {; H色彩搭配:粉、蓝、白等组合。另外,粉、蓝是这季主色调。经过面料采用特殊的洗水处理后。呈现出新的柔和色、中性色。冷色调与暖色调组合搭配或生动、活泼、欢快或迷离、绮丽。体现出新色调,新主题,新的时尚气息。色彩搭配方案1 ?; L8 p, m+ E s' E主色配色5 e* w5 L- C/ Z5 j. R9 s% D粉色兰、白、杏 w6 @( S5 V5 D9 g- Z' p/ _, d3 z) q* H蓝色粉、白、杏0 q; Q$ o; W4 j. ff% x2 y, D/ ~红 色 白、杏、蓝 |- r; S5 f面料:体现柔和、环保、自然的面料,细纹帆布,牛津布、塑料等凹凸机理条纹面料。同时结合涤纶、麻等面料, 展现出设计灵感。# i0 g款式特色:' x6 S1 S. P4 ]7 G, }8 E* O k( [, C |% T( \: u结合2009春夏流行趋势,在这一季的设计理念里,采用不同风格的服装互搭性,不同材质的组合性,多元化的设计元素,塑求一种新的着装理念,在这季根据流行趋势,在款式的设计中吸收了特殊材料成分。不同材质面料的拼接,撞色线在服装设计中运用。. e' `- I; _0 s6 K精致的细节变化设计都在这季节体现。短裙的不同变化的设计 斜肩风格的中式旗袍、B+ u) z: M _! n新颖的坎肩设计、束腰的丝带、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布料 。设计理念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完美结合,诠释服饰时尚,自然,优雅.本设计注重面料取材,以环保面料为主,配以别出心裁的饰品类系列,在现代时装理念的引导下,结合正装与休闲装的特点,既有上班时的大方感 有着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使其免受伤害为目的,并有无毒,安全的优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组布麻衣的穿着需求,现代人更加追求服装的个性与穿着的舒适感。服装设计工作者们通过创意将服装的形态、样式和颜色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对人们生活威胁的日益严重,生态环保理念成为了现今人们非常关注的重点话题,环保理念也逐步渗透到各个发展领域。服装设计师们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灵感,将环保理念应用到儿童服装的设计中,实现了服装设计的环保和安全,不仅对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更加保护了儿童的身体健康,环保理念在儿童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服装设计环保理念概述将环保理念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就是将能够引发消费者环保共识的各个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之中,再通过确实可行的设计理念,将环保理念体现在服装的生产及销售环节中。现代环保服装设计主要通过将可再次利用的环保材料应用于服装设计制作,其中包括:彩棉、植物纤维以及牛奶纤维等,尽量减少人工化纤等服饰面料的应用。这些面料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衣物对人身体的有害刺激,尤其是儿童,身体免疫力远远不如成人,更加需要优质的服装面料制成的衣物。同时,在设计中,加入防尘、抗辐射、防紫外线等元素,研发出新型制衣面料。应用于面料染色的染料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服装设计中的环保设计理念要求其服装不采用过于艳丽的色彩,减少染料的消耗和对人体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也需要充分考量服装填充物的环保。从服装的设计之初一直延续到服装的生产,都需要基于环保理念进行充分研究,才是真正的环保服装。二、环保理念在儿童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已经不局限于保暖、舒适、美观等方面,现代人们更注重服装的品质,其中不仅包含以上几点,更重要的是健康。儿童由于身体机制问题更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威胁,儿童服装将直接影响到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每年服装生产消费所消耗的资源是非常巨大的,延长服装生命周期,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是非常必要的。环保理念应用与儿童服装设计中,有效保障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下文主要针对环保理念在儿童服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和体现进行了分析。(一)儿童服装设计的主料选择儿童较成人而言,免疫力较低,皮肤保护性差,衣物又是直接与之皮肤接触的,因此,在服装设计中主要考虑到服装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天然纤维具有透气性好、有害物质少等特点,在服装设计中应用广泛,其中包含了棉、毛、丝、麻等。这些材料能够更好地保护儿童皮肤,降低人工材料及有害物质对儿童皮肤的伤害。现代科技水平发达,在人们认识到人工材料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同时,人们开始着重研发新型天然环保材料。彩棉的栽培种植,对服装材料的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彩棉具有天然的颜色,不需要进行人工漂染,降低了环境污染和人体危害,同时,降低了服装生产的成本,在儿童服装设计的材料选择中非常值得参考。(二)儿童服装设计的辅料选择除了服装主料的选择之外,还应该在服装设计过程中注意服装的辅料选择,其中包含填充物的选择以及配饰材料的选择。填充物在一些秋冬季儿童服装中应用广泛,其不仅仅用于服装的保暖用途,更兼顾了服装的样式和造型,填充物作为主要的保暖材料,虽然不直接贴合儿童皮肤,但是材料选择不当仍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填充物应选择天然材料,如纯棉物、羽绒等,不仅能够解决不良材料的危害,更增加了服装的保暖性。另一方面就是服装配饰材料的选择,服装配饰能够增添服装的美观性和部分功能型,根据其用途尽量选择与服装面料一致的环保型材料,或者塑料性环保材料,全面保证服装的绿色品质。三、环保理念应用的注意事项(一)注重儿童服装设计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儿童服装穿着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环保理念体现的重点要素。其中舒适性要求我们,在儿童服装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服装的廓型与季节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季节变化,对服装腰节、领口、下摆等都要做出适当调整。另一方面,儿童的服装在他们眼里也许只是一件玩具,在服装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小部件和尖锐部件的应用,以免造成幼儿误吞和划伤,增加服装的安全性。(二)人性化在儿童服装设计中的体现注重人性化也是环保理念在儿童服装设计应用中的关键性因素,其根本含义就是注重儿童年龄特点。0~6岁儿童的分辨能力差,普通衣物难以分辨正反,甚至分不清上下,这是在服装设计中就需要别出心裁,增添相应的点缀物,增加服装的辨识度,从而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衣服。6~12岁的儿童对世界好奇心比较重,这个年龄段是探索世界的年纪,这时在服装设计中加入多样的、积极健康的图案、点缀物,更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对儿童的智力发育和性格培养都存在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结语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服装是关系到每个人的物品,好的服装设计能够更加体现出服装的价值,讲科学环保的理念应用到儿童服装设计之中,能够在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需要注意的是,服装设计理念日新月异,环保理念在应用于儿童服装设计之中时,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市场、环境、人文等更方面因素的调节,不断创新发展儿童环保服装设计,才是其发展的主要途径

发展经济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无异于杀鸡取卵,将环保理念应用于儿童服装设计领域,是科学发展服装设计及推广环境保护和儿童身心健康保护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环保理念的解释,主要针对儿童服装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分析了环保理念在儿童服装设计流程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儿童服装设计行业及社会的全面进步积极做出贡献。关键词:环保理念;儿童服装;设计要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组布麻衣的穿着需求,现代人更加追求服装的个性与穿着的舒适感。服装设计工作者们通过创意将服装的形态、样式和颜色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对人们生活威胁的日益严重,生态环保理念成为了现今人们非常关注的重点话题,环保理念也逐步渗透到各个发展领域。服装设计师们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灵感,将环保理念应用到儿童服装的设计中,实现了服装设计的环保和安全,不仅对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更加保护了儿童的身体健康,环保理念在儿童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服装设计环保理念概述将环保理念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就是将能够引发消费者环保共识的各个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之中,再通过确实可行的设计理念,将环保1/5页理念体现在服装的生产及销售环节中。现代环保服装设计主要通过将可再次利用的环保材料应用于服装设计制作,其中包括:彩棉、植物纤维以及牛奶纤维等,尽量减少人工化纤等服饰面料的应用。这些面料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衣物对人身体的有害刺激,尤其是儿童,身体免疫力远远不如成人,更加需要优质的服装面料制成的衣物。同时,在设计中,加入防尘、抗辐射、防紫外线等元素,研发出新型制衣面料。应用于面料染色的染料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服装设计中的环保设计理念要求其服装不采用过于艳丽的色彩,减少染料的消耗和对人体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也需要充分考量服装填充物的环保。从服装的设计之初一直延续到服装的生产,都需要基于环保理念进行充分研究,才是真正的环保服装

国外少数民族服饰研究论文

开头,少数民族服饰种类丰富,样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性别服饰也千差万别。结尾,少数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以及民族心理、传统信仰的产物。随着民族交流的增多,其他民族的服饰样式也不多被本民族人民所享有。结合朝鲜族特点。不知道你要多长。

盛行。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在国外由于款式好看外加衣服有着丰富的文化研究在国外非常盛行。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大致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1、第一个发展阶段(1950—1979),是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拓荒时期。这一阶段,以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65)[3] 为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起始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64年的时候,周恩来曾经交给他一个任务,即研究中国人的服装历史,追溯中国人的服饰辉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涉及的时期起自殷商迄于清朝,对三四千年间各个朝代的服饰问题进行了抉微钩沉的研究和探讨,其学术价值极高,填补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一项空白,在中国服装史研究上具开山地位。成书之后,作为中国的国礼,此书被送给日本天皇和美国总统,受到赞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也起始于该书。因为沈老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不仅研究了汉族的服饰史,也包含了历史上各朝代的少数民族的服饰。在此之前,有关少数民族服饰的内容大都是零散叙述,成为其他主体研究内容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此外,上世纪50、60年代各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中都涉及到服饰这一物质文化;介绍各民族的民族志也包含服饰的内容。文化大革命十年,各项研究处于停滞状态,服饰研究更是如此。2、第二个发展阶段(1980—1989),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有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高潮是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两期大型的民族服饰展览,第一次于1985年举办《中国苗族服饰展览》,第二次是1987年的《中国彝族服饰展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最大两次少数民族服饰展览,其影响可想而知。事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出版了《中国苗族服饰》(1985)和《中国彝族服饰》(1990)。在展览的影响下,一些民族相继出版了专题服饰图集,如《凉山彝族文物服饰图谱》(1985)、《水族服装与银饰》(1986)、《中国四川羌族装饰图集》(1992),主要是展示服饰图案。此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是198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和香港和平图书公司联合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民族服饰》,以画为主,兼有介绍性文字,后被译成英、德、日等文字。在香港和国外产生了很大反响。在香港举行首发式时,附带展出了56个民族的服饰,引来人们的惊叹之声。展览大厅内,不仅港人踊跃争购此书,而且小学生们还由老师带领前来参观,领略中国服饰文化之宏博,中国民族服饰展成为了解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教材[4]。1990年以前的画册或图集,虽然图文兼备,但大多主要是展示各民族的服饰美的画册,以图照为主,文字仅限于简单的描述民族志,没有形成专题研究。除画册外,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也有较大发展。如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有阳泉等:《丰富多彩的我国少数民族服饰》(1981)、罗庶长:《手印与方印— 白裤瑶服饰的来历》(1981)、王云英:《从〈红楼梦〉谈满族服饰》(1982)、文海:《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妇女服饰》(1982)、黄美椿:《略论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头饰》(1982)、陶朝阳:《理县地区羌族的服饰》(1983)、王元辅:《滇人和白族的发式服饰比较研究》(1985)、龚友德: 《云南古代民族的衣著文化》(1987)等一批著述,对少数民族服饰有了初步研究成果。3、第三个发展阶段(1990—1999),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取得长足发展。从90年代末至2000年,是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服饰文化成为各民族物质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形成第三次少数民族服饰研究高潮。一批论文和专著踊跃问世。一批学者分别在《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和各地方研究刊物上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论文。同期,相继出版了为数较多的服饰研究专著。如:天津南开大学安旭先生从美术研究的角度出版了《藏族服饰艺术》(1988)一书;冯敏的《凉山彝族服饰艺术》(1990);邓启耀的《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向翔、龚友德:《从遮羞板到漆齿文身》(1991);韦荣慧主编:《中华民族服饰文化》(1992);王君平等:《四川少数民族服饰艺术》(1992)、埃利亚德:《萨满服饰的象征意义》(1983)、郭殿忱:《女真服饰史论》、罗荣:《藏族服饰刍议》(1993)、玉时阶:《瑶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1994)、宋军:《试论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主要思路》(1994)、陈晓红:《云贵高原民族服饰习俗文化类征》(1995)、傅安辉:《侗族的织绣艺术》(1995)、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1995)、祁春英:《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1996)、管彦波:《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社会功能》(1997)、韦荣慧:《浅谈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陈列艺术》(1997)、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1998)、刘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1999)、邓启耀:《中国西部民族服饰文化史论》(1999)等等。当然,上述仅为例举,是论著中极少的一部分。综而观之,这一时期的论著分别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了论文与专著的专题研究。杨源编著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1989),收集了全国数十个民族的精彩、珍贵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悠久与风采。这一时期,形成了少数民族服饰从民族志描述到服饰文化研究的第三个热潮。具体表现在:其一,从研究的数量看,呈直线上升。据苑利、吴英对物质民俗研究论文索引统计[5],1980—1989年,共发表23篇少数民族服饰论文, 研究对象主要是西南少数民族的苗、彝、瑶、水、纳西、白等民族。其中有少量(2篇)的服饰史研究。到1990年—1999年,发表的有关论文及专著达 184篇、部,研究对象涵盖西南、 西北、东北、台湾等省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其二,从研究内容看,研究领域大大拓展。不仅有服饰史、服饰文化、服饰工艺、服饰美学、服饰礼仪,还有跨地区的比较研究,如杨国的《苗族服饰与楚国服饰的比较研究》、戴平:《论中国古代民族服饰的跨文化传统》等。其三,从论文到专著,研究层次不断深入。显示出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地研究中国服饰、民族服饰和服饰工艺。但是,这一阶段也表现出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程度的不平衡。总的说来是西南强于其他地区,而西南又以苗、彝、藏服饰研究为多。4、第四个发展阶段(2000—2004), 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发展。20世纪末,以2000年7月在云南昆明召开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服饰博览会为标志,博展会通过服饰展示,展演,时装大赛,学术研讨等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中国各民族的服饰文化艺术,表现出服饰展的全面性、系统性、珍贵性、学术性。作为学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这次召开的民族服饰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组织了国内外服饰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50多位海内外学者云集一堂,其论文内容覆盖了祖国西南、西北、东北、中南和台湾地区的汉、藏、回、瑶、苗、彝、羌、佤、满、畲、壮、黎、水、侗、白、傣、蒙古、布依、纳西、哈尼、裕固、东乡、保安、撒拉、朝鲜、僳僳、泰雅、阿美等20多个民族,专家学者的讨论广度与深度都有所进展。从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视角的研究,拓展到服装设计与工艺特色、发展前景及中国民族服饰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以及民族服饰与旅游,民族服饰与生态环境等问题,对服饰文化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而且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系统地挖掘、研究、整理、开发传统民族服饰文化,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次服饰研讨会,对服饰文化形成一个较高水平的研究,会后形成学术会成果——论文集:《新世纪的彩霞》,其内容不仅反映了服饰文化形成、特点、内涵、传承的各个方面,还就民族服饰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民族服饰与现实需要相结合进行了探讨,对民族服饰的继承、与时俱进有着重要意义。此后,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形成又一个高潮。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深入进行,又相继出版了一批相关论文和专著。例如,为配合服博会的召开,云南出版了《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学术论文集》(2000年);其后,戴平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2000);杨国的《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2000)。此外,各民族的服饰的专题研究有了显著进步,如杨国的《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和《苗绣》;陶红等著的《回族服饰文化》(2003) 等。此外,综合性研究的专著还有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的《中国民族服饰研究》论文集(2003),反映了近期以来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后,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文字研究上,而且表现在对珍贵服饰的抢救、收藏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和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博物馆,抢救收藏了全国各民族的一批珍贵服饰文物。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另一个新飞跃,是近期以来,专家学者们把服饰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技能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并给予了高度重视。有的学者进行了抢救性的田野考察和影视图像资料拍摄,不失时机地为中国民族服饰领域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6]。 这是对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一个质的飞跃,它将有利于有效地保护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这一极易被忽略和遗弃的弥足珍贵部分。在首届少数民族服饰博展会的影响下,不少地区对少数民族服饰进行专题表演,一批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专集相继问世。比如,2004年,为了进一步弘扬彝族服饰文化,打造凉山彝族的服饰文化品牌,带动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举办了《中国·昭觉首届彝族服饰文化节》,会后出版了《彝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专集》,且拟建立彝族服饰博物馆,把地方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和保护与服饰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推动了服饰文化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发展。5、第五个发展阶段(2005年10月),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会成立, 是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里程碑。2005年10月,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学会在北京服装学院挂牌正式成立。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学会的成立,是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又一个勃起点。正如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杨绍文在该会闭幕式上所作指出的:“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的成立,其本身就站在民族服饰研究的高端,立足于民族服饰发展的潮头,着眼于来自各方面有关专家们的智慧互补,着力于振兴民族服饰文化和服饰的一个重要阵地”,它必将推动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同时,民族服饰研究学会的成立,将在以往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建设,建构民族服饰研究的理论体系,使民族服饰研究步入专业学科门类的领域,并在各地区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基础研究与应用发展,为民族服饰文化迎来一个更加光辉的前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xiwang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本文章将从中国历代服饰的介绍,探讨服饰文化体现的本色品味的经典风情和人类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阶级观念在服装上的体现。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秦汉服饰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 ,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 ,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明清服饰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民族服饰国外研究论文题目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本文章将从中国历代服饰的介绍,探讨服饰文化体现的本色品味的经典风情和人类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阶级观念在服装上的体现。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秦汉服饰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 ,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 ,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明清服饰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学术堂整理了20个服装设计论文题目,让你多一些选择:1、针织服装设计专业"微工作室"教学实践探讨2、谈中国传统元素在老年服装设计中的创新3、预售模式影响下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4、服装设计与两性关系初探5、纤维艺术在服装面料创意设计中的表现与应用6、定制服装的设计模式探讨分析7、民族服饰元素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探讨8、气冷式服装的设计及热舒适性评估9、服装吊挂流水线柔性输送机构的设计10、针织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11、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研究12、高职服装设计实训课程人才培养改革途径分析13、浅谈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装饰手法14、民族民间艺术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对接研究15、服装设计大赛对高等院校学生实践的影响16、"云层臆想"系列服装的设计与制作17、面向个性化定制服装设计的虚拟人台及快速成型技术研究18、牛仔服装中的装饰设计应用与效果表现19、服装面料的二次艺术设计探究20、现代服装设计中刺绣的运用手法探析

开头,少数民族服饰种类丰富,样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性别服饰也千差万别。结尾,少数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以及民族心理、传统信仰的产物。随着民族交流的增多,其他民族的服饰样式也不多被本民族人民所享有。结合朝鲜族特点。不知道你要多长。

ewrfgwehkjfgiouerhfg

国外关于服饰的研究论文

前言8-13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8-9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9-11三、研究的对象及内容11-13第一章 符号学理论依据13-21第一节 索绪尔的符号学13-15一、什么是符号13二、符号的一对基本范畴:能指与所指13-14三、符号的本质属性14四、语言与言语14-15第二节 服饰符号学系统15-18一、何为服饰符号15二、服饰符号的“能指”与“所指”15-17三、服饰符号的语境17-18第三节 服饰的结构及其符号化18-21一、三种服饰结构18-20二、服饰的符号化过程20-21第二章 服饰的能指系统——款式、面料、妆饰21-37第一节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21-27一、时代背景21-22二、服饰款式22-24三、服饰面料24-25四、妆饰及附属品25-27第二节 新古典时期的服饰27-31一、时代背景27二、服饰款式27-29三、服饰面料29-30四、附属品及妆饰30-31第三节 世俗化时期的服饰31-37一、历史背景31-32二、服饰款式32-34三、面料34-35四、附属品及妆饰35-37第三章 转换语37-46第一节 服饰符号的结构37-38第二节 服饰结构的转换38-44一、洛可可时期服饰结构的转换38-40二、新古典主义服饰结构的转换40-42三、世俗化时期服饰结构的转换42-44第三节 小结44-46第四章 服饰的所指系统——社会功能46-53第一节 交流的功能46-48第二节 价值实现功能48-50第三节 “印象操作”功能50-51第四节 规范功能51-53结论53-54参考文献54-57

我国服装品牌发展与运作模式初探 主题:中国入世后,中国服装品牌面临国际与国内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如何迎接双重挑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意图从分析国内服装的发展历程与品牌的个性运作模式为出发点,从品牌的角度发展开拓思路,并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服装业也发展迅速,服装的生产量与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服装产品质量仍处于落后状态,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级时装品牌。难道我们就甘心做国外品牌的加工基地?而且现今 “全球经济一体化”事在必行,国外超级大公司为求更大的发展,来到中国寻求生产资源与市场资源。我们应该怎样迎接外来挑战,是所有行业包括服装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国际大环境如此,国内的行业竞争也是愈演愈烈。如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扩大中国服装品牌在世界上的影响?这些摆在服装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也同样无法回避。一、我国服装业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服装品牌的研究,首先基于对我国服装业发展过程的了解。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后,我国的服装企业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其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期。服装企业自主权不大,产供销靠上级部门的统一计划与分配,服装行业没有形成活跃的市场,人们的穿着欲求被压抑到最低限度。2、市场经济初级时期,也可称为短缺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人们追求美的心态刚刚复苏,对衣着的需求量非常大。服装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供不应求,一时形成非常火爆的销售态势。因此,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一窝蜂地上马不会带来持续繁荣,当时的产品品种单一,易使市场饱和。经过两年市场饱和时期的考验,有些企业被淘汰。幸存的服装企业居安思危,不再满足于产品数量的单纯增长,积极调整经营思路,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3、完全市场经济时期。服装企业经历了市场的考验,渐渐成熟起来,尤其到9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服装市场化程度增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服装企业不仅面临自身结构、组织形式的变化,还要面对国内外服装品牌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只靠硬件设备的投入已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各企业纷纷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现存的服装企业有两种经营模式:品牌设计型与外贸加工型。 1995年以前,国家为扩大外汇储备,给予外贸出口相当大的优惠政策,从而刺激了服装的出口加工。许多国营大型服装企业,都以外贸服装出口加工为主。为提高利润,在强化管理与生产工艺的同时,积极扩充生产规模。企业的规模迅速膨胀,但由于企业长期依赖外贸出口,只需按样加工、保证质量、如期交货,不需为市场变化伤脑筋,这就造成服装加工企业的欠缺:a. 生产能力很大,但营销能力薄弱。b. 生产技术雄厚,但产品开发能力有限。c. 管理尚可,但总体策划水平不够。随着国家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及国际大环境的变动,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以服装出口为主的生产企业,将失去现有双边配额对已占有市场份额的保障作用。卖方市场结束,买方市场兴起,使用户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质量与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产品生命周期变短,更新频率加快,所有的变化使外贸加工型企业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由于存在上述问题的企业缺乏营销、企划、设计方面的人才,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醒悟较早的加工企业,有的及时调整了企业的经营结构,变单一加工型为生产营销型,开发极具潜力的国内市场;有的提出要打加工企业形象品牌。外商落单最看中的还是企业的“品级”,然后才是劳动力的廉价问题。要使自己的企业上“品级”,不仅要在设备、厂房等硬件上争创一流,更要在人才、生产管理、成本与质量管理、公共关系等方面占有优势,从而在交货期、产品质量、赢利水准上“素质”高人一筹,增加竞争力。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品牌效应。二、品牌成长的过程品牌设计型企业有别于外贸加工型企业的运作模式。品牌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般说来要有4个阶段:1、 创业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企业的生存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设计思路与市场反映需要磨合,产品的销路还没有稳定的渠道,找一家合适的商场或建立自己的专卖店,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企业内部尚存在很多问题,可以说这是为生计奔波的时期。2、 产品阶段。 随着企业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产品的销售额明显上升,生产相对稳定,员工技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保证。这时候,摆在企业家面前的问题是:要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进一步强化管理、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提高竞争能力。3、 品牌阶段。 企业由求“数”的发展升格为“质”的发展,就跃升为品牌阶段,产品在知名度、营销网、市场占有率、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营销,都有其统一的品牌形象、统一的货品与售价、统一的管理与服务。品牌形象渐入人心,拥有固定的消费阶层。4、 名牌阶段。 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新产品不断开发出来,企业文化不断深入,带给消费者新观念,刺激新领域的消费欲望。品牌的含金量不断加大,品牌的名称成为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有些企业在被消费者认可的同时,被权威部门评为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称号。名牌的光环又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名牌的高附加值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我国大部分的品牌服装企业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品牌设计类企业与外贸加工类企业打品牌的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关键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三、服装品牌的个性运作每个服装品牌都有一套根据自身特点摸索出来的品牌发展与运作模式,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武汉太和集团以生产职业女装闻名全国,当太和时装年销售额达到两亿多元,并被评为中国女装名牌时,她们并没有沾沾自喜、高枕无忧。对于一个服装企业来说,单纯经营产品,通常费力却不讨好。与国际名牌相对照,技术设备并不差,广告投入也很多,为什么经营吃力?通过艰难的思索,他们认定:经营模式——是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太和”借助法国、日本、台湾等外来人才对品牌策划与管理的介入,从转变经营方式入手,由产品经营快速向品牌经营转变,实现质的跨越。他们从改革营销方式入手,用全新理念创造品牌文化,带动消费者潜在需求。这些结合自身优势的“拿来主义” 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减少了探索发展的代价,缩短了时间。原籍宁波,后迁总部到上海的杉杉集团一直是服装界的“领头羊”。当年作为单纯的男装品牌,已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他们不满足于在量大、质低的市场底层拼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于是掀起了高薪聘请设计师的狂潮,第一个提出了“名企”与“名师”联姻的合作方式,效果也是最好的。他们引进人才并运用广告效应,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与企业内功。后又创立“法涵诗”,提出中国高级成衣时代已经来临,并预言,将来最具竞争力和增长幅度最大的将集中在高级成衣领域。所以,他们不再在意是否还是以量取胜。北京著名服装品牌——“白领”,多采用单纯的真丝、纯毛面料,迎合北方女性注重面料质地的消费观念,设计出适于职业女性外出穿着的简洁套装。不紧跟花花绿绿的时尚潮流,优雅大方不落后于时代,这是白领的品牌定位策略。他们有了自己明确的设计定位,也就有了固定的消费阶层。 上海的逸飞时装公司,借鉴国际流行品牌运营方式,采取品牌延伸概念,同时推出三个下属品牌:高价高品质的男装品牌Leyefe 和女装品牌 Layefe collection 以及年轻系列 Layefe street 。三个品牌同时参与市场竞争,每一个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鲜明易辨别的产品形象。他们以品牌战略为先导,以超前化、精品化、系列化为特色,充分浸润在国际时尚文化的氛围中,在时尚服饰圈中掀起阵阵波澜,为时尚、前卫的消费者带来阵阵惊喜。四、服装品牌的未来运作模式可圈可点的服装品牌很多,成功的运作模式也不少,但没有完全可模仿的操作可能。有部分企业满足于抄袭与仿造。认为每年出国考察两次,收集一些款式在自己的加工厂里批量生产,以相对优价在国内市场销售,就可赢得市场的竞争。但这种互相抄袭的现象导致做出来的产品大同小异。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正是影响中国品牌发展的最大障碍。缺乏原创性,会导致品牌缺乏风格化、个性化。这种方式只能建立在消费者的不成熟性与天真性之上。一旦消费者成熟起来,市场已不会给予太多的时间与机会来悔悟了,这些“抄袭者”便没有了立足之地。归根结底,品牌的发展是个性的发展,品牌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作品牌不仅是做服装,服装以外的东西同样重要。“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美国蓝德公司曾对世界500强进行分析,发现历经百年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无不具有深刻的品牌文化。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市场必将对我们开放,我们会学习到更多的成功经验;我们的市场也必将对全球开放,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文化具有传播性与流动性,强势力的文化具不易察觉的侵略性。只有加强本土文化的内部能量,才能与国外文化平等的交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全球一体化的三大标志是:信息一体化、市场大一统、公司间合并重组。它会引来新的、更加微妙的商战。中国的服装品牌只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体系、明确的品牌形象、科学的市场细分标准、开发新技术、强化品牌文化内涵,必然能占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也必然能抵御住外来品牌的强大攻势。

自己写吧,很简单的,有好多书可以看看的,推荐你看看亚马逊上关于格子呢的书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