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小学德育教育初探参考文献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7 11:48:43

小学德育教育初探参考文献期刊

摘要: 在小学教育阶段,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同时也要在进行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道育,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识素质与人格素质共同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简要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现状以及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教育;德育渗透时机   前言: 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点。当前,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究中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基础   (一)德育渗透的理论   从当前来看,德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指的是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因此,真正的德育是需要不仅教导学生在思想方面的认识,更多的是需要在情感上让他们去体会、理解和感受,来达到意志和行为的统一。知是基础,情和意是动力,行才是关键和目的。   (二)德育渗透渠道   数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表现出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教学教育不仅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还具有极大的道德价值。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具有诸多渠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任何事情都要讲求方式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中也是如此,当前教育者们大力去挖掘教材,寻找教材中可以进行渗透等知识点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方法。对比其他科目,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当前很多小学生反映数学课的内容似乎较为枯燥,除了一些单调的符号就是一些直观的数字, 这要求教师教育者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准确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教育渗透。当然数学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结合这些知识和教学过程,对学生适当等渗透一些爱国教育、社会教育不断等增强学生们等民族自尊心以及自信心是相当必要的。 比如说:在一些案例题中,关键词是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十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运动员再一次为国争光,我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以及当前我国发展情况越来越好的关键词,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并没有引起更多注意,这就要求教育者、教师来进行渗透和引导。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利用偶然性事件创设德育渗透 那些渗透点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案例或是一个图表,这种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 其中,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德育,培养良好习惯包括很多的方面,比如说: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习惯以及等等方面,在其中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发展。 教师对于偶然性事件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因势利导,在给与学生尊重、关爱和信任的基础上,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错误”的荣誉对其进行鼓励,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过程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人性自然展开的过程,教育和教育者的作用在于为人性展开提供适应的环境,创造必要的条件。 2.利用角色扮演法创设德育渗透 个人角色的形成与接受的教育、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规则和人际交往作用等因素有着直接而亲密的关系。一个人要想很好的融入社会,对社会做出贡献,就必须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角色有个正确的认识。如果缺乏角色意识,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也不了解别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就会被社会淘汰。通过角色扮演的前后转变,他会完成自我教育,有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内在要求。 3、设置道德冲突情境创设德育 除了偶然事件和角色扮演法之外,当前设置道德冲突情境创设德育也是重要的一点,尽管略显刻意但是在在德育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概念。 所谓的道德冲突,就是指个人和集体在道德认知、情感或行为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比如说:在课堂上进行问题等讨论与研讨,很多学生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对此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判断选择,这就产生了分歧。 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学习刚刚开始,很多同学的思维定式还没有形成,几乎就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应该在学习中设置道德冲突情境,在学习中明白知识的同时也明白一些道德道理,在逆境中成长。 在此,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去研究创设德育等方式方法以及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进行多种手段协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学手段,渗透德育。 结束语: 综上来看,如果当前教学中运用到了这一点——设置道德冲突情境创设德育,教师应该注意不要在道德冲突情境之下给出问题最终答案,其中可以制造一些迂回,去调动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从社会、家庭层面了解道德原则,有效的实行知、情、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康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7,(08). [2]刘永曾,鲍东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0. [4] 马 蕊.让德育之花绽开在小学数学之中[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7,(10). [5] 任丽芝.小学数学与德育[J],希望月报(上半月),2017,(07).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教育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结合校内和校外活动来使德育教育获得实效。

【关键词】 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校园氛围;实践活动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避免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针对某个学生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和指责。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没有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德育教育很难取得实效。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理论认识的更清晰,并能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知识和行为相统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进行校园建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校园建设的更美。在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中,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

三、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他们都具有很多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关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摆脱了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四、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教师采用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改正,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管束、限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影响和熏陶的方法,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获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来引导学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严格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清晰,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和采访,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让他们的道德观念行动化。德育实践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感受中提升自我,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曾平.亲近生活 德育教育显实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质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小学 教育 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品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一 《如何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小学教育是除了 家庭教育 之外孩子们进行的教育启蒙阶段,启蒙阶段的教育内容对一个人往后的成长是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与此同时,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质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小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可以通过讲道理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实践活动环节来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还可以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校内校外共同努力,全社会协调一致,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途径来一起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重要性途径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获得教育的地方,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肩负着奠定学生很多品质品格的责任,同时在小学教育的高年级阶段,学生们也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小学时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才能为往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想德育教育打好基础,才能为青年时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人们一般在小学时期度过自己的少年时代,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小学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思维观念里,常常认为只有中学期间和大学期间的德育教育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却忽视了小学教育作为初级阶段启蒙教育所有的影响效力,认为小学的德育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开端不是从中学教育或者大学教育开始的,而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就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无可否认:青年时期的确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时期的孩子们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 儿童 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所以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育、少年时代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正是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为青年时代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求决不能截然分开,忽视和放松小学德育教育是不正确的、有害的。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观点教育的开展,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引导性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志向等。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其他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辅助的联系在一起,只有综合开展着三方面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才能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以及青年时代时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三、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方法 首先,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事实讲道理。小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认知世界更多是采用模仿的方式,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懂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明辨是非,不能带有主观偏见,不溺爱学生,制止错误的言行,肯定正确的言行,爱憎分明,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得学习榜样。在引导孩子正确思想行为、或者纠正错误思想行为的过程中,要注重用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惩罚。 其次,注重“言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目前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热爱劳动,便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应该适当的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一些劳动活动,比如打扫教室卫生、学校卫生等活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发现身边有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人的存在,也能体会到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确是一种坏的生活习惯和不好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抵制这种不良习惯的意识,进而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讲卫生的意识和观念。 再次,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活跃校园 文化 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可以通过这些主题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每三个月确定―个教育专题。这主题教育。既要要主题突出,又要紧密相连,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每个月行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讨论、主体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品质。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来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深入了懈重大节日来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教育。四是可以开展先进个人、优秀小组、文明班评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 最后,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足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晶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 另外,父母足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证明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了的人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学校教育辅以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让孩了多做些力所能及的 家务活 ,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强健体魄,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及厌恶劳动,怕脏、怕累的生活作风。其次.家长必须与学校配合,特别足与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四、结语 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跨世纪的新一代,代表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信仰以及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面貌和民族的信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明确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推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铁勇.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性与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2002(5) [2]胡家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途径[J].安徽教育,2003,(22):16-18.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二 《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由于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难教和教学效率低。本文分析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面就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和问题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总体呈现“两差”、“一欠缺”的现状。“两差”之一是行为习惯差,主要表现为:果皮纸屑乱扔乱丢,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欧家常便饭。“两差”之二是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觉性,总是要老师督促他们学,上课缺乏认真听,认真想,认真做的良好习惯。更不要说有自己去探究、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习惯。“一欠缺”就是思想意识欠淳朴,主要表现为城市、农村的孩子互相歧视,部分学生沾上黑社会习气,骄横野蛮,满脑子坏水;还有的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沾上流氓习气,流里流气。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 (一)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底蕴不够,影响孩子成长 这些家长基本上是农民.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谈到辅导功课,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书太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一点都看不懂,尤其是数学学科部分题目显得更为严重。有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识。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 (二)家庭环境是物质优先,精神落后 伴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家长觉得现在手头宽裕了,渐渐从土地解脱出来,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孩子,重视孩子的发展,可是却缺乏对孩子教育最起码的方法。他们中的一些认为应该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另有些家长则以物质作为惩罚手段.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允许,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 (三)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比上面一种更不幸的也是目前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有的家长双双长年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极端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产生.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二是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少接触新事物,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建立;三是管不了孩子,就对孩子放任自流,任由孩子成天看电视、进网吧、游戏厅,或到外野逛。影响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四)学生学习的毅力不够,学习习惯不好 城乡结合部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后,普遍表现出自控能力差,出口成“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迟到、爱吃零食等问题。这些由于家庭环境原因养成的不良习惯很不容易纠正。反映到学习上,表现出无计划性,无急迫感,无吃苦耐劳精神,对课堂教学很不适应,对老师的学习要求往往不当回事。由于学习习惯普遍不太好,如不爱做好课前准备,迟迟拿不出所需要的书、本和笔、尺等,听课、做作业过程中爱讲话、爱走神精力不易集中等。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思考与行动的速度不够快,不爱或不知怎样向老师提出疑问,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做作业常感到吃力,作业老是完成得不好,且使学习上的疑难越积越多,对学习上的困难更是望而却步。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导作用 运用适当教育 措施 ,培养学生学习自制性、独立性,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控行为、自主意识,学会客观、冷静地评价自我。针对学生实情,教师帮助这些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家庭 学习计划 ,如早上回顾一下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学习新知识后马上复习;放学后要完成当天作业和第二天学习内容的预习;进行课外各种信息收集等,并督促学生严格执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适时对城乡结合部的这些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学习能力培养,以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力、 想象力 、 记忆力 、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培养。具体要求为“五会”:学习目标自己会确定;学习计划自己会设计; 学习方法 自己会选择;学习时间自己会安排;学习偏差自己会补救。 (二)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质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善,才能做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现代孩子的特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应更多地聆听孩子的心声。具体的操作建议: 1.对看电视的控制。父母特别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节目,不能放任孩子,想看什么就看什么。2.对读书习惯的培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将会受益终身,故家长要督促、提供环境来让孩子多接触书,成为书的朋友而不是强迫去读,掌握各个年龄段和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去选择书籍,形成每天的读书时间安排,在日积月累中收货阅历,为以后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美良.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2]徐永琴.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教育策略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J].2010,(7). [3]贾洪明.城乡结合部小学环境教育实践[J].辽宁教育,2008,(7). [4]孙辉,王淑娟.关注学生成长填补家庭教育的真空――对父母无固定职业、无稳定收入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4).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在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这些儿童的思想定位及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容忽视。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加强品德教育制度规范,了解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对症下药,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未来发展。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小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评价标准,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爱幻想的年纪,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中有一部分主要是针对的心理教育,对学生未来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关键,能够促进小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未来各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形成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小学生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长辈十分溺爱,这就使得小学生十分自私,奉献精神和团结意识极度匮乏。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宣传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的知识,小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可以快速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是班级的凝聚力所在,可以有效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将所有学生凝聚在一起。 二、当前我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重视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分数成绩来作为考核标准,虽然有些农村小学虽然领导阶层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并没有落实到思想品德教师肩上。有些教师缺乏思想品德教育理念,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分数太少,而且学生分数基本都满分,教师根本没有将重点放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教学,对思想品德教学重视不足, 教学方法 也较为陈旧,一方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那种自我酝酿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将其向好的方向转变和修整;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考核数据中显示,大多数小学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都十分顺利,各项教学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如果继续推敲就会发现,小学学校理论教学较多,而思想品德实践教学开展较少,有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存在。 例如,在开展“学雷锋精神”活动中,小学学校各项活动计划、校长讲话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就是缺少开展活动时的视频资料,这就可以看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说教形式问题,根本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意义,无法触动小学生的心灵,失去了思想品德课程应发挥的作用。 (三)农村留守家庭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许多农村家长都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许多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通常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家,缺乏教养,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师无法快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许多留守儿童性格都较为孤僻,不习惯与人交流,严重制约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四)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更新较慢,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时代相脱节。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而“思品”的这种脱节发展,使得课本内容与小学生实践经历相差很多,尤其对于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可靠且有保障的引导者。这样不但会给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引导带来极大的偏差,而且他们也会对课本知识产生厌学情绪,认为教材上的知识过于虚假,最终导致小学生形成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提升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重根基 想要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国家公民品德教育的开展,要从大环境开始抓起,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道德素养考核,为人师表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规范的举止,要能给小学生做出表率。同时还要对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修改,要重点宣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理念,同时三者之间也要有机结合发展,学校要多组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群众进行互动,开拓小学生的身心视野。 (二)创新思想品德教学途径 农村小学学校必须要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要迎合新课改要求,加强对学生内心情感状况的了解;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培养,充实学生的视野。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伟大人物的书籍,让学生体会伟人的爱国情怀,同时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到抗日纪念馆或博物馆进行参观,用实践活动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三)品德教育方法是品德教育的关键 常见的小学品德教育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注重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真实、具体、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展开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 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四、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小学教师必须要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规范自身行为举止,给学生做好表率,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从而快速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1. 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2.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 3.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4.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5.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摘要】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德育管理是一项内容复杂且不容易完成的教育工作,为了能够将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与德育工作较好的结合到一起,笔者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德育教育措施,其中包括教育者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学习榜样、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提高班级管理的工作效率以及用心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其健康成长营造鼓励氛围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 低年级;班级管理;德育教育

前言

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还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与重要的思想品德。然而,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意识较弱,因此就需要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交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与做人的基本准则,将书本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品德等内容巧妙的融合到一起,为小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现状

1.德育教育过于表面化。有部分教育者表示,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大,只需要在课堂中一带而过即可。这些教育者会将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投放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个人习惯上,认为只要让他们学习好书本知识,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班级中用于宣传思想品德的黑板画与光荣角等反而成为了应付了事的装饰,学生只要根据主题去自由发挥即可,教育者一般不会再根据内容来展开更深层次的讲解。

2.德育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化。如今,伴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小学低年级教育者也在紧跟住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然而,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却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在课堂中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引导,经常会出现“教育者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课桌前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此外,还有一些教育者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推崇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只会让学生去机械的复述和背诵课本中的知识,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将思想品德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法,长此以往会养成学生的惰性心理。

二、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改进措施

1.教育者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学习榜样。在孩子们的心中,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与进步的目标,他们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都对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因此作为同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来说,他们必须要做到严于律己,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三观正直的学习榜样。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动不动就发脾气,怎样能够让学生懂得讲礼貌呢?如果老师在吃饭之前都做不到洗手,那么又怎样让学生懂得讲卫生呢?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小学低年级老师需要从如下几点来着手改进:首先,选择干净整洁、大方得体的服装;其次,按时上课,不因个人原因随便迟到;再次,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对待他人;最后,不要随便放大学生的错误,给他们足够多的改正机会。

2.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提高班级管理的工作效率。优秀的道德品质需要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养成,教育者应当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懂得怎样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来与他人相处,进而达到寓教于境的作用。教育者可以借此主题来设计一个相对真实的活动情境:在课桌到门口之间放置一些障碍物,将学生的眼睛蒙上后,让他们在不依赖任何人的帮助下去走到门口,而后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在整个活动当中,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盲人在生活当中的诸多不便,从而培养出他们乐于助人、替被人着想的良好习惯。

3.用心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其健康成长营造鼓励氛围。爱是学生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小学低年级教育者需要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让他们懂得正自己的错误和过失,才能够同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关心的亲密情感,从而获得学生的爱戴。相较于严厉的批评与一次又一次的说教来看,用感情来营造出来的鼓励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去懂得德育教育的真正价值。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育者需要去不断的提升自我,要将自己同学生置于相同的地位中,深入到学生身边来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与学习需求,争取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首先,教育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与学生谈心,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同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想法与信息;其次,教育者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同时还要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触自己,从而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融洽;最后,教育者还还要多多称赞学生,即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了错误,教育者也不应该用过于严厉的语言和态度来批评他们,而是要耐心的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为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的德育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教育者需要勇于克服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困难,积极的创新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美怀.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5):103.

小学生德育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思想重视,其次要全员参与,同时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实施课堂德育。做到这些,德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日渐开放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盛,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深受侵染,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小学阶段,应下大力气进行德育,而应重视学校这个德育的主阵地,利用课堂渗透德育。

关键词:课堂;德育;主阵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子女的关爱程度越来越高,有时甚至达到溺爱的地步,加之社会环境日渐开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兴盛、社会活动增加等诸多因素,使现在的小学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这给小学阶段的教育以严峻的考验。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呢?

一、加强对德育的认识

党的报告中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

然而,对于德育这个问题,部分教师和领导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德育是一种活动,完全在于个别问题上的指导。事实上,学校德育建设不是一两个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一种长期的坚持。同时小学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启蒙期,如果在此阶段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必将为学生以后的道德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一个具备良好德育素养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德育的教育。

二、树立全员德育观念,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

既然学校德育建设不是一两个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一种长期的坚持,所以认为学校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才是德育活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过去人们总是采取灌输的方式理解德育教育,灌输一种什么道德,被灌输者就要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被教育者养成了良好的道德素养,但对方甚至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因为他们的年龄根本无法接受灌输,而只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养就自身的道德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动员全体教师树立德育思想,形成时时显教育、人人抓德育的全方位、无缝隙的德育局面。只要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就不能忽略了德育活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不仅要很好地利用周会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还要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帮助任课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喜欢和尊重任课教师,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介绍班级和学生的情况,还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任课教师参与班级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感情。班主任要积极与任课教师统一思想,统一教学要求,使任课教师为班级工作。如果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能够同心携手,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德育理念,那么就会改变班主任唱德育独角戏的局面,形成教书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德育氛围,就一定能够把学生的德育素养提上去,这样就不仅解决了学校管理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家庭和社会中的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

三、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小学德育重要性和全员参与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要在根本上寻找小学教育中德育实施的方略。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要加强课程意识,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如果把课堂时间利用起来进行德育,那对德育工作会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同时,小学课堂教育也应是丰富多彩的,正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课堂上德育教育才是可能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从德育工作的规律来看,有效的德育必须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在学校教育中,要保证教育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必须通过重视和发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来实现。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时间都在课堂上,主要精力都倾注在学科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如果抓住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那么就抓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落实就有了途径、有了载体、有了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以教材内容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其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每门课都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数学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语文课可以培育学生各种各样的品质;自然课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地球的环保意识……所有这些都是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班主任可以在任课教师之间进行协调,切实将德育与各门学科进行渗透。

培育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关键需要教师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就是一种主动的精神,并且还需要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贯彻一种德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和课堂行为的一致性,否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教师与课堂活动中的差距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怀疑,这样就会影响德育教育的贯彻和落实。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德育,首先要思想重视,其次要全员参与,同时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实施课堂德育。做到这些,德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陈洪庆.杜宇.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3.乔建中.班级德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文明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开花结果”,本文提出几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更加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各个层面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 小学数学;渗透;德育

一、前言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当中明确指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还要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需要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积极创造良好氛围,建立平整、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学知识与应用价值渗透德育教育,高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德育教育观念。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阅历较少的原因,自身模仿意识和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是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接触最多的群体,在学习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因此,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首先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树立典范和言传身教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自身精神道德的养成直接受到教师的影响,要在学生成长当中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并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教师的优良品德进行模仿和学习,以此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学校方面要积极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教学师资力量,提升人才水准。学校方面可以在校内积极组织全体老师进行德育教育经验分享和交流,还可以组织学校之间的德育教育交流活动,促使教学老师积极学习其他老师的优良思想品德,并吸取优秀的德育教育经验,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充分融入德育教育[1]。老师在实际教育当中,要建立德育教育观念,注意着装整洁、时刻讲普通话、多关爱学生,对犯错的学生不能过于苛责,语重心长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建立师生良好关系,促使学生认可、亲近老师,并学习老师的正确言行举止,养成自己的优良品德和习惯。(二)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积极地把握数学教材,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当中涉及到的德育思想,以此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知识点和德育思想,全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教育。要将德育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不是将德育作为重点进行具体教学,而是把握住教学活动当中有关德育教育的点,适时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之前全面吃透教材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内在德育思想,同时准备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开花结果”——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王秋华(山东省鄄城县红船镇中心完小274600)一些与之相关的德育教育资料,在渗透德育教育当中要言之有物,以此增加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关注度,潜移默化地建立优良的思想品德。比如在备课过程中,一些章节当中会出现有关该数学知识的历史资料,像在学习小数的时候就会提到我国是最先提出小数概念的国家,老师就可以深挖这些历史资料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并对学生进行中国历史优良文化教育,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优秀,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荣誉感。(三)联系生活素材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少,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理解,而在抽象知识当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也未必好。因此,为了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并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并运用数学知识,还能联系数学知识建立优良思想品德,需要结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充分联系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教学,并结合生活实例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2]。比如在学习位置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游乐园场景,找5个学生扮演游乐园排队的人,让学生指出每个学生前后的人,并计算排队的任意一个人和某一个人之间隔了几个人。之后,设置条件:最后一名学生因为想要早点玩就挤到了第二个学生后面,此时队伍发生了变化,重新计算这个学生和其它学生之间隔了几个人。在这样的情境创设当中,不仅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知识学习活动当中,还能更深刻地理解位置的关系,老师还可以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及时对学生进行遵守排队规则的德育教育。(四)将德育教育渗透进课后作业当中德育教育不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渗透,还要延伸到课后教育。因此,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时候,也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德育教育,在全面考虑之下在作业当中融入德育活动,促使学生在巩固学习内容过程中一并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受到情感教育。比如在对数据收集整理学习完之后,可以在课后作业当中,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家庭成员的爱好、兴趣、活动以及习惯等数据,并自编题目。学生在完成这一课后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学习知识,提升知识运用能力,还能增进和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家人多一些了解和关心,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三、结束语

在学生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开花结果”,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了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素材,在课堂和课下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四凤.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6(8):46-46.

[2]秦建国.刍议德育工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6(12):122-122.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生命在于运动”唤起了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提高“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目标。社会各阶层对体育的重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基层体育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特别是中老年人对体育锻炼更是“情有独钟”然而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小学生却对体育的认识虽不算一片空白却也是知者甚少,一味地在数学的题海中挣扎;在语文的堡垒中喘息,却不知道体育锻炼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如何让学生改变观念,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理念,值得每位体育工作者深思。我认为应从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开始逐步实现“终身体育 ”的构想。那么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打破常规、树立新意 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体育教师自由地,随机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授课内容,用简单,富有乐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注重简单的技巧练习,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其次,教师要用和风细雨般、耐心地说教、优美及悦耳动听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了解体育锻炼的普遍性和 “快乐体育”的内涵。例如:在做准备活动时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做一些简单地韵律操、热身操等,在欢快地旋律中翩翩起舞,这样既起到热身的目的又不使学生感到厌倦。再次,打破原有体育课的常规。没有必要强调队伍如何整齐,只要能够听到教师的讲话,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即可,把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伙伴,平等、和谐地一起参加锻炼。 2、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配以生动形象的讲解 体育教学中如何用语言进行讲解,是技术问题,也是艺术问题。技术动作上的修养,技术动作的讲解可以编成几个步骤或者是几句顺口溜,让学生好学也好记,比如:我前几天讲的公开课“前滚翻”,在组织上就有些乱,听了很多老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下来我反复思考,我觉得可以再讲动作要领的时候把它分解成5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掌握,这样有助于学生各个环节清晰、快速的掌握与学会,也可以把动作要领编成顺口溜让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熟记,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有了5步教学法就可以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一步步的练习,教师也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后在进行分组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在语言艺术上的修养,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比如:开始的激情导课很重要,好的导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整节课充满期待,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有句名言说得好:“一个好的老师,同时应当是一个语言大师,否则是很难懂得教育艺术和技巧的人”。语言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媒介,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学语言要规范正确,又要生动鲜明,尤其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语言必须清晰、准确、形象、简洁明僚,切忌拖泥带水。所以,有时我们老师将教学内容和要求编成口诀,教学中既节省时间,学生又容易掌握。因为教师既要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通过语言调动学生的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对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没有一定的艺术手法是不行的。其次是教学语言要富于变化,这包含着词汇的变化、语调的变化、感情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要随教材的需要和课堂实际予以灵活处理。 3、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展现准确优美的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示范,比如:我在这次公开课上讲“前滚翻”只是自己做了几个漂亮的动作,而没有很好地运用上完整与分解结合,正确速度与慢速度结合的方法,所以学生对动作只是走马观花而没有深入掌握导致练习时错误的发生。也可以正确示范与有代表性的错误示范结合,也可以用直观教具来进行示范等。还可以适时改变示范面,因此,准确优美规范化的示范动作是体育教学的无声语言,对学生有强大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结构等实际情况。把握好示范的时机、位置、角度、方向、速度等方面的艺术性,借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准确优美的示范,能使学生较快理解动作要领和建立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因为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常常会引起学生的钦佩和赞美,学生由此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欣赏==羡慕==向往==跃跃一试,从而起到良好的激励效应。示范能力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4、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体现重视安全教育 伴随体育运动的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伤害,因此科学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的本质任务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如果体育课教学忽视安全与安全教育,就很有可能发生伤害事故,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因此,体育课教学必须重视安全教育,切实加强安全措施,首先应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其次是体育器材要检修,再有就是组织工作要周密,检查学生的服装、配饰等等,这都是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保障。体育课以室外课为主,教学环境多变,学生流动性大,注意力易分散,课堂上有时会遇到预料不到的情况。因此。在活动中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防事故发生,不能让孩子们在寻求健康中却损害了健康。要时刻谨记 “教育无小事,安全问题重于天”。 5、一节好体育课必须体现采取多样话的教学手段 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确定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必须要符合学生本身,教材本身的结构特点,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等。因此。一般说来,教学必须遵循由简到繁、由静到动、由慢到快、运动量由低到高再到低等循序渐进的原则,并紧密结合教学任务和教材要求。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练习时间有限,因而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此要仔细思考反复推敲,结合新颖多样的组织手段进行艺术烘托方能奏效。比如:前滚翻解决低头团身时可以在下颌和腿中间夹纸,在解决投掷出手高度低是可以拉彩带,解决跳远起跳高度时可以再踏板上空挂彩球等等,总之,不能抱住一种方法一成不变。如何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怎样组织教学,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并以学习为主线的学习过程。要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因素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学习。 6、有始有终,注重“放松活动” 体育教师还应该注重授课结束后的放松活动,我认为它是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放松活动做的充分,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快乐体育”。体育教师在选择放松活动内容时,应将那些学生易学又有利于放松的游戏或韵律体操教给学生,再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更会让学生的身心方面得到充分放松,让你的一堂课在快乐中开始在轻松中结束。 总之,一堂好的体育课。它会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不会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因忙碌而淡忘体育。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他们心中已根深蒂固,这便是每一堂体育课潜移默化的结果。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二十一世纪,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创新能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上好每一堂体育课。

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作为体育学科,也必定是要加入改革的大潮中来的。体育课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高级游戏,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的好坏更是对国民体育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如何快乐的进行体育教学,是对当代体育教师的严格考验。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的前提,因此,体育课在学校的学习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小学体育 兴趣 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学生,根据他们好奇心强、贪玩的心理特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制定好教学计划,积极调动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教学工作就已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我认为快乐体育应该强调情感、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这对学生的受益是终身的。教师一般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中的早期影响者,尤其是小学的体育教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处于学习兴致的兴奋期,对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兴趣非常大,而且有很好的可塑性。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受其专业的影响,形成了体育教师的特有的气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很多学生如何看待体育课。体育教师健硕的体格,谈吐的幽默和优秀的组织才能,这一切不仅让体育教师的形象深深的树立在学生心中,而且使学生真实看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并且对其产生了学习锻炼的愿望,从而引发对体育课的热爱和兴趣。体育教师一定要时刻保持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每一个示范性动作都是全体学生模仿的对象,动作协调、优美、流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就会非常期待,这样就会带上体育课的时候认真的训练,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不断锻炼,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展现出最佳的精神风貌,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魄的训练。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呢?这个是困扰很多体育教师的难题,现在的小学生“调皮”,但是要善于抓住其弱性。以下我介绍下自己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尊重学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小学生自尊心也很强,只有不伤及其自尊,才能逐步开展教学工作,否则,这些“调皮”的孩子们可是不会积极配合你工作的。此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能用过激的言语挖苦学生,尤其是对现在心灵还很脆弱的小学生,只有架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给学生情感上“减负”,让学生们感觉到面前这个高大魁梧的人不仅仅是他们的体育教练,更是他们心灵交流的老师,是他们心灵的港湾,只有师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教学效果才会是有效的,令人满意的。

二、用巧妙的语言导入课堂,创设情景教学。 如何导入新课也是一直以来教师较为头疼的事,课前几分钟的教学计划很关键,往往一些学生一听上课前几分钟老师枯燥的的讲解,就已经没了什么上课的兴趣了,心思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了,所以开课前一定要用精妙的言语来把学生的好奇心的“胃口”调起来。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利用一些动作模仿创设教学情景,把各派的动作通过模仿表现出来,如象形,兔子跳等,学习立定跳远,采用“袋鼠跳”的形式来进行,突出双脚起跳,双脚落地,协调用力的动作特点,这样的形式不仅学生们喜欢做,还会传出阵阵的笑声来,营造了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情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我们可以采取多媒体影片播放的形式,图文并茂,分析技术要领,随后进行实际训练,亲自感受技术要点,增强学习效果。

三、实现角色转变,废除一言堂,体验运动乐趣。新课改要求下,一言堂已经不在适合当今的教育教学,“群言堂”才是提倡的教学模式。变主讲为主导,体育是一门体验式学科,必须是要求学生亲自来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迸发出对体育的热情,也体现出了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也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学生乐学、会学、爱学,建立起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体育应该倡导体验式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享受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我们可以进行分组训练,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比赛,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竞技中感受成功与失败,另一方面也在激烈的比赛中锻炼了身体,学到了教学计划中的体育技能,一举两得,师生之间的情感也会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升华。

四、学习交流,自我评价。俗话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要把每次的学习心得拿出来与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来发现自己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学习他人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学后的交流过程是很有效的,很多隐藏的问题都会被发现,以便进行及时的改正。学生的学后自我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让他们自己时刻高标准要求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让老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小学体育教学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我们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探索适应当今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的教学策略,只有真正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DB/OL]. 2005-8-19.

[2] 《中国学校体育》2006 年第1 期.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要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灵活性,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每一名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如何将体育课程标准落实到实处,使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及本质内涵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于掌握。这样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加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可以把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从而形成校园特色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

多年来流行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体育课内容陈旧而枯燥”“体育课上自主活动时间少缺乏激情”,还有缺少个性发展、统一僵化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等,与学生在社会上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充满激情色彩的体育形成极大的反差。()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练习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使学生的练习不再枯燥无味,组织一些小组协作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智慧和毅力去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品尝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

三、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第斯多德曾经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要一味地命令学生怎样去做,而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民主。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年龄、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很大,而传统体育强调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上课,造成对一部分学生身心的较大损害,而新课程则强调在教材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完全成为体育课的主人,这样不仅仅能调动他们去创新、去实践,还能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体育课的甘甜,使其终身受益,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师生共同融入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学高效性

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我认为体育教学是双向双边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复杂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学生们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只有师生融入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游戏,才会带动课堂气氛,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

五、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很多教师始终认为学生只是“学”的主体,而自己则是“教”的主体,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要主动接近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善于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反思,大胆创新,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心、社会适应和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利锋,阮利民.对体育创新教育课程方案的几点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2]陈海玲.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一些探索[J].考试周刊,2009(29).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文献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思想重视,其次要全员参与,同时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实施课堂德育。做到这些,德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日渐开放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盛,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深受侵染,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小学阶段,应下大力气进行德育,而应重视学校这个德育的主阵地,利用课堂渗透德育。

关键词:课堂;德育;主阵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子女的关爱程度越来越高,有时甚至达到溺爱的地步,加之社会环境日渐开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兴盛、社会活动增加等诸多因素,使现在的小学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这给小学阶段的教育以严峻的考验。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呢?

一、加强对德育的认识

党的报告中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

然而,对于德育这个问题,部分教师和领导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德育是一种活动,完全在于个别问题上的指导。事实上,学校德育建设不是一两个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一种长期的坚持。同时小学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启蒙期,如果在此阶段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必将为学生以后的道德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一个具备良好德育素养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德育的教育。

二、树立全员德育观念,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

既然学校德育建设不是一两个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一种长期的坚持,所以认为学校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才是德育活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过去人们总是采取灌输的方式理解德育教育,灌输一种什么道德,被灌输者就要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被教育者养成了良好的道德素养,但对方甚至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因为他们的年龄根本无法接受灌输,而只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养就自身的道德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动员全体教师树立德育思想,形成时时显教育、人人抓德育的全方位、无缝隙的德育局面。只要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就不能忽略了德育活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不仅要很好地利用周会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还要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帮助任课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喜欢和尊重任课教师,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介绍班级和学生的情况,还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任课教师参与班级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感情。班主任要积极与任课教师统一思想,统一教学要求,使任课教师为班级工作。如果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能够同心携手,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德育理念,那么就会改变班主任唱德育独角戏的局面,形成教书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德育氛围,就一定能够把学生的德育素养提上去,这样就不仅解决了学校管理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家庭和社会中的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

三、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小学德育重要性和全员参与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要在根本上寻找小学教育中德育实施的方略。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要加强课程意识,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如果把课堂时间利用起来进行德育,那对德育工作会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同时,小学课堂教育也应是丰富多彩的,正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课堂上德育教育才是可能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从德育工作的规律来看,有效的德育必须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在学校教育中,要保证教育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必须通过重视和发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来实现。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时间都在课堂上,主要精力都倾注在学科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如果抓住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那么就抓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落实就有了途径、有了载体、有了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以教材内容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其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每门课都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数学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语文课可以培育学生各种各样的品质;自然课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地球的环保意识……所有这些都是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班主任可以在任课教师之间进行协调,切实将德育与各门学科进行渗透。

培育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关键需要教师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就是一种主动的精神,并且还需要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贯彻一种德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和课堂行为的一致性,否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教师与课堂活动中的差距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怀疑,这样就会影响德育教育的贯彻和落实。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德育,首先要思想重视,其次要全员参与,同时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实施课堂德育。做到这些,德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陈洪庆.杜宇.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3.乔建中.班级德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小学班主任的德育论文

对于初进学校的小学生来说,除了文化教育以外,安全教育和德育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其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小学班主任的德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目前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加强对德育及安全教育的重视,积极提高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工作成效,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进而更好地保障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德育教育即是对思想品德的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思想观念尚未成型,小学班主任在这一阶段开展德育教育,能够让小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形成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个人品德和素养水平,塑造他们的优秀人格。

2.能够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即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也是谈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将学生放在平等位置上,以朋友的身份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互动,使他们学习、认识和理解做人的道理以及为人处世的李杰方法,让学生在平等、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培养良好、正确的做人做事行为。

3.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小、判断力低,对社会及周边环境的'了解认识不足,使其对自身安全的防范意识匮乏。小学班主任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小学生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周围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潜在的一些客观或人为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在应对危险问题时的反映能力和自救能力,进而更好地确保小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及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1.德育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有时为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其设定的目标往往存在“高、大、上”的特点,诸如“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十年后的我”等一些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理想设定屡见不鲜,使得小学生在自主学习成长过程中琢磨不透、无从下手,德育目标过高、过空、过重,不仅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激发学生奋斗精神,往往容易打击到学生自信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2.安全教育内容滞后

目前,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其内容往往同几年前的内容一样或变化不大,在教给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技巧以及危险事故应对方法上相对落后,无法跟上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所教授的技巧方法同实际情形不符,其实际效用不大。

3.教育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在小学生的德育和安全教育中,虽然学校、家庭和社会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三方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协调配合,导致德育及安全教育的效果不大,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合力作用被大大削弱,而社会和家庭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严重影响到学校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小学班主任德育及安全教育工作的措施

1.班主任要强化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沟通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弱、心里承受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及安全教育时,要把握好言语及行为方面的艺术技巧,以平等、轻松、愉悦的态度对小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在纠正学生错误时,要在保障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前提下,耐心、和蔼地提出并纠正其错误,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提高德育及安全教育的效果。

2.班主任要积极提高自身素养

小学班主任要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修养水平,着重加强自身在言语行为方面的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小学生做好榜样带头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3.加强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时,除了要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外,更要结合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献爱心”“助人日”“义务劳动”“安全小卫士”等社会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更加直接、灵活、丰富的实践教育。

四、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对小学班主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应该予以重点关注和加强,不断提高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成效水平,充分发挥它们在小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自我安全意识,尽可能地杜绝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红玲。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永远在路上[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 :23 - 24.

[2]商文敏。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 :83 - 84.

[3]王国勇。浅析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J].学周刊,2014(36) :129 - 130.

[4]刘少飞,宋立梅。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J].学周刊,2013,(25) :187 - 188.

[5]杨艳红。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 :35 - 36.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