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论文研究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维度

发布时间:2024-07-04 00:56:41

论文研究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维度

社会生产力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由于消费者消费的商品是由生产提供的,生产能够提供什么、提供多少,客观上制约着消费什么、消费多少。生产不仅制约着消费的品种、规格、数量,而且还制约着消费结构。例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哪个封建帝王不管怎样富有,也不可能有汽车、飞机、电冰箱等物质消费。另外,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制约着人们的消费方式。例如,从原始人茹毛饮血的消费方式到现代人刀叉进餐的消费方式,不能说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产品因素、心理因素、收入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

1、产品因素包括产品特性、产品的价格、购物的便捷性、安全可靠性等。

2、心理因素。消费者的个性心理,包括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倾向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这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上受到多种主要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动机、知觉、学习、信念与态度等。

3、收入因素。市场营销的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具体来说,主要是指社会购买力。通常影响购买力水平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消费者收入、消费者支出、居民储蓄及消费信贷等。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指的是消费者周围的人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其中以参考群体、家庭以及角色地位最为重要。

5、文化因素。文化指人类从生活时间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和其他有意义的象征的综合体。文化是决定人类欲望和行为的基本因素。

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消费价值观的形成既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而且可以说消费价值观是一种文化形式或文化要素,它同一定的信仰、价值和认识哲学相联系,支配着人们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活动。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价值观导向的发展型消费价值观、时尚型消费价值观、实用性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行为和消费意向影响的模型。在“新消费文化观念构建”的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展开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消费价值观 发展型消费价值观 品牌型消费价值观 实用型消费价值观营销策略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

随着对消费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对价值观导向对消费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消费价值观的形成既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而且可以说消费价值观是一种文化形式或文化要素,它同一定的信仰、价值和认识哲学相联系,支配着人们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活动。它受到传统观念、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影响个人消费价值观的众多因素中,主流消费价值观和个人因素则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基本因素。目前对消费者价值观度量的工具有很多,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有三种:rokeach价值量表(rvs);vals模型(values and life styles,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以及后来的vals2(peter及o lson,1990);价值观量表(lov)。历次研究结果表明:价值观量表(lov)适合测量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消费价值观是一个随着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国内许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上都有深刻的探究。对消费价值观都有自己的界定。scott 等人早在1973年就对消费价值观提出了定义,认为消费价值观是在购买产品时通常的偏好,并认为价值观和信念成等级网络结构,消费价值观受人生价值观指导。tse等人把消费价值观定义为消费者对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所发觉的属性的重要性。消费价值观作为指导一个人的消费行为的内在评价标准,是影响消费者对消费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的重要心理因素(曹梅静,1993)。消费价值观是从价值观引申出来的,是价值观的组成之一,是人们使用价值判断来衡量消费及有关事物的尺子(罗子明,2002)。本文认为:消费价值观是在消费主体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对消费的总体评价与看法,并同时做出价值判断,影响其消费行为。

(二)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

hawkins,best,coney(1990)构建了价值观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理论。richins(1994)研究指出:价值观是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engel,blackwell,miniard 等(2001)对社会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和消费者购买决策之间的互相关系进行了探索。石绍华等(2002)对北京中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卢泰宏(2005)从从消费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原因,也通过实证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董雅丽(2010)研究了消费观念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刘世雄(2005)对我国消费区域的文化价值观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尹世杰(2002)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价值观与消费的关系。

罗子明在《消费者心理学》中将消费价值观分为:实用型消费价值观、节俭型消费价值观、传统型消费价值观、炫耀型消费价值观和独特型消费价值观。顾文钧(2003)将消费价值观分为实用型消费价值观、炫耀型消费价值观、个性化消费价值观和攀比型消费价值观。holbrook(2006)认为消费者价值观有两个维度:即“自我—他人导向”和“内部—外部导向”;他把消费价值观分为四种类型:经济型消费价值观、享乐型消费价值观、社会型消费价值观和利他型消费价值观。

炫耀性消费思想是凡勃伦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之一。基于此思想,部分消费群体受到刺激和诱导,产生的发展型的消费价值观,这部分消费者求新求变,追求新产品和新元素。许多学者已在我国居民住宅问题上的超前性、发展型的消费价值观的存在和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品牌是一种象征,一种效应,它将成为吸引顾客的魔石以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有效区隔。品牌性的消费价值观更多的是关注其体现的品味、档次以及自我满足的作用。何沙洲、华剑对乳制品品牌消费的研究,白成旺对我国建材品牌的消费的研究等等,品牌对于消费的研究深入到市场的各个角落。

实用型消费价值观,这是消费者对所消费产品的实用性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取向。这部分消费群体或者是对某一类产品看重的是质量、方便、实用性。毋庸置疑,它在消费者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确确实实的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和行为。

以上研究表明:基于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研究从基于消费行为的对消费价值观的划分,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都做了不少的研究,但具体将消费价值观细分并对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还不多,基于此,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发展型消费价值观、品牌型消费价值观和实用型消费价值观,试图来研究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关系。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发展型消费价值观对消费意向有正的影响。

h2:发展型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行为有正的影响。

h3:品牌性消费价值观对消费意向有正的影响。

h4:品牌性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行为有正的影响。

h5:实用性消费价值观对消费意向有负的`影响。

h6:实用性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行为有正的影响。

模型构建

本文通过构建消费价值观的发展型消费价值观、品牌型消费价值观和实用型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行为和消费意影响的假设模型(见图1)。分析消费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是否对消费行为和消费意向有影响。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在新消费文化观念概念构建的基础上,把消费价值观划分为以下变量:发展型消费价值观、品牌型消费价值观、实用型消费价值观等几个指标,共涉及21个测量项目。

问卷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众多专家分析。初步的问卷形成之后,为确保调查对象准确理解测项的含义,减少无反应误差,通过对兰州市消费者随机抽取60 人进行试调查,然后对各项语义作了一定的修改,并对问卷测项作了修正,最终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中除被调查组的

基本信息和消费方式的问题外,其他所有的测项均采用likert 5 级量表。

(二)调查实施与抽样

本次调查以全国为对象,采用面对面的访谈形式、通过调查员直接拦截的方式进行。为减少样本的同质性、缩小误差,我们在全国不同的地区发放问卷。

本文采用全国的调查问卷,抽取不同地区的有效问卷1200份。受访者男性占54%,女性占46%。受教育程度以高中、技校( ) 、大专、本科( ) 为主,占73. 9%。职业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私营或个体劳动者( ) 、工人、一般职员( 28. 6%) 、自由职业( ) 为主。家庭月收入以1001 -2000 元( ) 、2001 - 3000 元( ) 为主,占56%。

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信度、效度分析

信度检验。信度指测量结果(数据)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在实证分析中,学术界一致普遍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数据的可靠程度。本文是通过用 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各变量的信度都在以上,总体信度为,说明该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检验。效度(validity)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问卷中问题的设置都是在借鉴以往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合理的改善的基础上,因此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建构效度中,检验结果:kmo系数为,并且通过了bartlett's球形检验,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显示,各个变量共同度平均大于,这表明数据具有较高的效度。

(二)结构方程分析

邱皓政认为:社会学研究所涉及的变量,是不能够准确、直接的测量,可以通过一些显变量去间接的测量。本文所研究的变量也不能够准确测量,因此,本文运用结构方程进行处理分析,统计软件采用amos。

1.理论模型的检验。对模型的检验,一般有三类指标,分别是:绝对拟合度、简约拟合度以及增值拟合度。本研究评价模型主要根据侯杰泰的建议,采用以下几个指标:卡方(x2)、自由度(df)、近似误差平方根(rmsea)、比较拟合指数(cfi)、拟合度(gfi)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根据学者研究的参考值,x2/df <2最理想;;gfi>;agfi>时模型拟合度较好。本文的x2/df=;rmsea=;cfi=;gfi=;agfi=,比较参考值可以认为模型拟合度较好。

2.假设检验及结果讨论。对结构方程模型利用amos进行参数的估计,路径系数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所有假设均得到支持。发展型消费价值观、品牌型消费价值观和实用型消费价值观对消费意向均有影响,且发展型消费价值观和品牌型消费价值观的系数为正,说明他们对消费意向是正相关,而实用型消费价值观与消费意向是负相关。发展型价值观、品牌型价值观和实用型价值观对消费行为也均有影响。且其系数均为正,说明他们与消费行为是正相关的。

研究启示及不足

著名的企业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差异化战略,即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及其在这方面的竞争情况建立企业优势。这是差异化战略意义的根本所在。面对现在的买方市场,企业应当细分市场,找到自己的差异性和优越性,确定自己的市场。依托这个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针对品牌型消费价值观的消费群体,企业应当注重产品的品牌的打造,赋予其更深的内涵与更高的形象,能够充分的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形象代表。针对发展型消费价值观的消费群体,企业则应将重心放在产品的时尚性和潮流的代表性上,利用这部分人时尚前卫、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不断推出新产品和增加新元素。而对实用型消费价值观的消费群体,企业则应在产品的实用性和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性价比力求使产品在质量和实用性上能满足消费者。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是统计误差。研究中的调查虽然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但是,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仍可能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第二是由于经费的等条件的约束,在实际调查中没有涉及到不同地区文化的作用和纵向时间上来进行跟踪调查,只在横向上做了调查。以上不足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宝库.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行为特征研究[j].管理世界,2005(4)

2.尹世杰.论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及思路[j].经济评论,2004(1)

3.卢泰宏.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阳翼.基于价值观的独生代市场细分研究[j].管理评论,2008.

5.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中国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杨魁,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取向[j].兰州大学学报,2009(6)

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

有关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的有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探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从而对消费者行为的一般和本土化研究产生裨益。本文认为,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正从单独研究消费者的理性行为,转向研究消费者的感性行为和消费者与环境的互动行为。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 影响因素 模型 解构与前瞻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分析 (一)Del Hawkins理论模型 Del Hawkins理论模型强调了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在一定情景下的决策过程:“认识问题—搜集信息—评价选择—店铺选择与购买—购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这两大类因素的作用机理表现为,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使消费者产生需要和欲望,进而发生与此相对应的决策行为。而这两类因素的影响效果大小则会受消费者行为的体验结果以及两类因素的互相作用的影响。 (二)Roger Blackwell理论模型 Blackwell构建两个理论模型,但是,这两个模型在内容及其作用上存在一定差异。 第一个模型是一个简化了的消费者行为模型。该模型把消费者行为描述成获取、消费和处置三个连贯的阶段所组成的过程,而且还对这三个阶段的决策问题具体化。在这个过程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也是两大类,但与Del Hawkins观点不同的是,Roger Blackwell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统一归类为“消费者影响”因素,而把外部因素中的营销影响因素特别加以强调,命其为“组织影响”因素。“组织影响”因素与“消费者影响”因素共同组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两大类因素。 第二个模型是对第一个模型的具体化。这个模型把消费者行为的获取、消费和处置过程进一步扩展为包含七个阶段的消费者决策过程。把原来的“组织影响”因素浓缩成一个产生效果的“激励”因素,把原来的“消费者影响”因素细分为“环境影响”因素、“个人差异”因素和“心理过程”因素。 (三)Frank Kardes理论模型 Frank Kardes的理论模型比较简单。他把消费者行为理解成情感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过程。这些反应是由相关变量引起的,这些变量有个人变量、环境变量、人与环境互动变量等。 (四)John Mowen 理论模型 John Mowen模型揭示了一个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交换的实现是双方互动的结果。在这一互动行为中,买者和卖者都受到环境的影响,营销者对于环境的影响会通过环境分析和市场调研来采取主动的行为,以使所制定的策略能促进交换的实现。购买者会在环境影响下和营销者的策略刺激下,通过个人影响因素的过滤,而作出买与不买的选择。Mowen在他所著的《消费者行为学》中特别强调了体验论和环境影响论。他认为这两种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与传统的决策论不同,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五)Mark·E·Parry理论模型 Mark·E·Parry模型把消费者行为理解为消费者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消费者个人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营销者是否提供了相应利益,而利益的多少是由产品所包含的各种属性决定的。因此,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内部价值与外部利益均衡的结果。 (六)Philip Kotler理论模型 Philip Kotler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揭示了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刺激与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消费者受到了来自环境和营销的刺激。面对刺激,消费者会因为个人特性的不同,而出现黑箱效应。这种黑箱效应往往与两大因素相关:购买者特性和决策过程。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机理无从知晓,故称之为黑箱。但最终的结果——消费者的反应,我们是可以了解到的。Philip Kotler的另一个模型是关于机构购买者的行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机构购买者主要受四类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和个人因素。Philip Kotler没有把机构购买者的行为理解为一种黑箱反应,而是四类因素依次作用的结果。这也许意味着机构购买者的行为更直观、透明。 (七)Leon Schiffman理论模型 Leon Schiffman同样构建了两个理论模型:消费者购买模型与消费者消费模型。消费者购买模型显示消费者购买过程是一个输入、加工与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作为输入因素是公司的营销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两类因素输入后,消费者会对其进行加工。加工过程是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心理因素、经验因素和决策过程因素的相互影响。最后输出的结果为购买与评价,而且这个输出结果会形成经验因素影响下一次的购买。另一个模型强调消费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输入,是消费者的购买。购买后进入消费和拥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作为一种结果输出,从而影响人的感情、心境、态度和行为。 Leon Schiffman的两个模型反映了理论界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正从传统的购买行为研究向消费行为研究转变。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不同构面分析 (一)消费者行为界定 1.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是把消费者行为定义为消费者购买、消费和处置的决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主要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是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这种理论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多局限于购买的决策行为,因此,又可称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Blackwell、Hawkins、Schiffman等学者主要持有这方面的观点。 2.体验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成熟自我的合理延伸。“体验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的体验过程,往往是一种感性的行为——消费者是在体验中购买,在体验中消费,在体验中处置。因此,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体验过程及其效果。“体验论”揭示了消费者需要的多元性并体现了消费者行为在满足需要方面的功能性。“体验论”说明了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性,是从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角度去分析消费者行为。Mowen、Schiffman在其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论述。 3.刺激——反应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和体验论都是从消费者本身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刺激——反应论”是从消费者与刺激物的关系中去研究消费者行为。这种理论称为刺激——反应论或反应论。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对刺激的反应。Kotler认为刺激因素主要是企业的营销因素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消费者对这些信息作出个性化的处理,最后产生有关的抉择反应。Kotler所说的外部环境因素与消费者决策过程论的外部因素不同,他是指大环境因素(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Kardes把刺激因素归为三类:个人变量、环境变量、个人与环境互动变量,在这些变量的刺激下,消费者作出情感的、认知的和行为的反应。因此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相关的刺激因素。 ▲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过度信息市场环境下的广东品牌战略机制研究(06GO-02);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06-YZ3-33) ◆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有关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的有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探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从而对消费者行为的一般和本土化研究产生裨益。本文认为,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正从单独研究消费者的理性行为,转向研究消费者的感性行为和消费者与环境的互动行为。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 影响因素 模型 解构与前瞻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分析 (一)Del Hawkins理论模型 Del Hawkins理论模型强调了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在一定情景下的决策过程:“认识问题—搜集信息—评价选择—店铺选择与购买—购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这两大类因素的作用机理表现为,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使消费者产生需要和欲望,进而发生与此相对应的决策行为。而这两类因素的影响效果大小则会受消费者行为的体验结果以及两类因素的互相作用的影响。 (二)Roger Blackwell理论模型 Blackwell构建两个理论模型,但是,这两个模型在内容及其作用上存在一定差异。 第一个模型是一个简化了的消费者行为模型。该模型把消费者行为描述成获取、消费和处置三个连贯的阶段所组成的过程,而且还对这三个阶段的决策问题具体化。在这个过程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也是两大类,但与Del Hawkins观点不同的是,Roger Blackwell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统一归类为“消费者影响”因素,而把外部因素中的营销影响因素特别加以强调,命其为“组织影响”因素。“组织影响”因素与“消费者影响”因素共同组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两大类因素。 第二个模型是对第一个模型的具体化。这个模型把消费者行为的获取、消费和处置过程进一步扩展为包含七个阶段的消费者决策过程。把原来的“组织影响”因素浓缩成一个产生效果的“激励”因素,把原来的“消费者影响”因素细分为“环境影响”因素、“个人差异”因素和“心理过程”因素。 (三)Frank Kardes理论模型 Frank Kardes的理论模型比较简单。他把消费者行为理解成情感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过程。这些反应是由相关变量引起的,这些变量有个人变量、环境变量、人与环境互动变量等。 (四)John Mowen 理论模型 John Mowen模型揭示了一个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交换的实现是双方互动的结果。在这一互动行为中,买者和卖者都受到环境的影响,营销者对于环境的影响会通过环境分析和市场调研来采取主动的行为,以使所制定的策略能促进交换的实现。购买者会在环境影响下和营销者的策略刺激下,通过个人影响因素的过滤,而作出买与不买的选择。Mowen在他所著的《消费者行为学》中特别强调了体验论和环境影响论。他认为这两种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与传统的决策论不同,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五)Mark·E·Parry理论模型 Mark·E·Parry模型把消费者行为理解为消费者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消费者个人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营销者是否提供了相应利益,而利益的多少是由产品所包含的各种属性决定的。因此,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内部价值与外部利益均衡的结果。 (六)Philip Kotler理论模型 Philip Kotler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揭示了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刺激与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消费者受到了来自环境和营销的刺激。面对刺激,消费者会因为个人特性的不同,而出现黑箱效应。这种黑箱效应往往与两大因素相关:购买者特性和决策过程。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机理无从知晓,故称之为黑箱。但最终的结果——消费者的反应,我们是可以了解到的。Philip Kotler的另一个模型是关于机构购买者的行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机构购买者主要受四类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和个人因素。Philip Kotler没有把机构购买者的行为理解为一种黑箱反应,而是四类因素依次作用的结果。这也许意味着机构购买者的行为更直观、透明。 (七)Leon Schiffman理论模型 Leon Schiffman同样构建了两个理论模型:消费者购买模型与消费者消费模型。消费者购买模型显示消费者购买过程是一个输入、加工与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作为输入因素是公司的营销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两类因素输入后,消费者会对其进行加工。加工过程是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心理因素、经验因素和决策过程因素的相互影响。最后输出的结果为购买与评价,而且这个输出结果会形成经验因素影响下一次的购买。另一个模型强调消费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输入,是消费者的购买。购买后进入消费和拥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作为一种结果输出,从而影响人的感情、心境、态度和行为。 Leon Schiffman的两个模型反映了理论界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正从传统的购买行为研究向消费行为研究转变。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不同构面分析 (一)消费者行为界定 1.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是把消费者行为定义为消费者购买、消费和处置的决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主要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是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这种理论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多局限于购买的决策行为,因此,又可称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Blackwell、Hawkins、Schiffman等学者主要持有这方面的观点。 2.体验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成熟自我的合理延伸。“体验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的体验过程,往往是一种感性的行为——消费者是在体验中购买,在体验中消费,在体验中处置。因此,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体验过程及其效果。“体验论”揭示了消费者需要的多元性并体现了消费者行为在满足需要方面的功能性。“体验论”说明了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性,是从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角度去分析消费者行为。Mowen、Schiffman在其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论述。 3.刺激——反应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和体验论都是从消费者本身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刺激——反应论”是从消费者与刺激物的关系中去研究消费者行为。这种理论称为刺激——反应论或反应论。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对刺激的反应。Kotler认为刺激因素主要是企业的营销因素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消费者对这些信息作出个性化的处理,最后产生有关的抉择反应。Kotler所说的外部环境因素与消费者决策过程论的外部因素不同,他是指大环境因素(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Kardes把刺激因素归为三类:个人变量、环境变量、个人与环境互动变量,在这些变量的刺激下,消费者作出情感的、认知的和行为的反应。因此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相关的刺激因素。 4.平衡协调论。平衡协调论所认为的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与营销者之间的交换互动行为。是彼此均衡的结果。Mowen在他的著作中详细描述了消费者交换实现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形势、群体、家庭、文化、亚文化、国际事件和法规。对消费者来说,这些外部因素会通过消费者个人因素的过滤,才会对消费者的交换行为产生影响。对营销者来说,面对外部环境的因素,会作出积极的应对,即通过环境分析了解环境的状况,而且会对消费者进行调研,从而形成有利于交换实现的相关策略与措施。最终交换的实现,还有赖于彼此互动和影响。Parry的模型却告诉我们,消费者的行为过程是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营销者提供了产品及其相关利益,最后交换的实现是营销者和消费者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并实现彼此价值的过程。因此,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交换双方的利益与价值因素。 (二)消费者行为决定构面 1.全面决定论。全面决定论试图全面把握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而没有对这些影响因素作有所侧重的叙述,以说明哪些因素更为重要。早期的许多学者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普遍罗列,把消费者行为理解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层次决定论。层次决定论认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有层次划分的。有些因素是深层次的因素,会通过一些直接因素表现出来,这些直接因素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Hawkins模型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概念,从而影响其需求,进而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在Hawkins看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生活方式和自我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需求。这种观点引发了对生活方式的广泛研究。 3.过程决定论。过程决定论是把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作用的发挥置于一定的过程中进行讨论,认为是过程因素使相关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从而产生消费者行为。购买过程、消费过程、心理活动过程和体验过程,使相应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发挥作用。 4.关系决定论。关系决定论认为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发挥作用是由相应关系决定的。情景因素往往引发关系的产生。交换关系过程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刺激关系的强弱,决定了消费者的反应强度。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是否与消费者的期望相匹配决定了交换行为的产生。这种理论强调了关系性质及其强度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5.营销决定论。营销决定论者特别强调企业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作用。他们认为消费者行为因为营销努力而产生。 6.行为影响论。Mowen在他的著作中对行为影响论作了具体的描述。他认为当强大的外因驱使消费者不需要首先对产品产生强烈的感情或想法就去购买时,行为影响就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必经过理智的决策过程或依靠某种情感来购买产品或服务。相反,这些购买行为起源于受外因直接影响的行为,比如促销手段、文化规范、自然环境或经济压力。 结论与前瞻 从以上众多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的理论都认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但对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具体定义存在异议。相对来说,传统的、心理学角度的、全面揭示的、一般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从营销管理角度出发的、重点把握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实战性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特别值得重视的两大趋势是:从原来注重个体的和决策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正转向重视交换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从原来注重理性的购买决策过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正转向重视消费、处置以及体验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参考文献: 1.德尔·I·霍金斯等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罗格·D·布莱克韦尔等著,徐海等译.消费者行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我认为,当代广告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上。我们知道,古代社会,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如果有人寅吃卯粮地去消费,人们肯定要骂他是败家子。鲁迅的小说《风波》中,九斤老太看到小孙女六斤晚饭前还吃豆子,就认定这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家肯定要败了。但是,我们今天却鼓励人们贷款买房、买车,买其它奢侈品,然后再分期还款,这种寅吃卯粮的提前消费,使得许多高收入的白领时常处于囊中羞涩的贫穷状态,而事实上,他们却又认同这是一种合理的,或者说是时尚的消费观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认同提前消费这种消费观念的呢?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经过研究,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提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代广告不断刺激所造成的。[1]一般来说,人的需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类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觉得很痛苦,这类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匮乏性需要;另一类需要则是在某种文化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比如爱情需要、身份地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这类需要得到满足,他会感到很愉快,得不到满足,他也不会觉得特别痛苦,这类需要,我们可以称为丰富性需要。当然,也有人会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把丰富性需要看得比匮乏性需要还重要,但这是特例,我们不作讨论。根据上述划分,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生活中的许多消费,都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匮乏性消费,而是在广告宣传诱发下产生的丰富性需要。也就是说,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许多需要都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被制造出来的。比如,人们本来并不认为住房一定要搞木质装修,出行一定要开私家车,穿着一定要名牌,各种生活用具一定要美观时尚,但是,由于各种广告的不断宣传、鼓动,人们居然逐渐认为,如果没有好的房子,好的车子,上档次的穿着,这还叫生活吗,所以,即使贷款,也要买房、买车。那么,问题是,广告究竟是怎样把人们的“丰富性需要”变成“匮乏性需要”的呢?美国学者杰姆逊认为,当代广告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广告形象把人们无意识深处的欲望激发成消费需要的。[2]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广告文本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二十年前的一些广告往往只是介绍一下产品的性能,然后再拿出几张奖状,说是省优、部优,来证明一下它的质量可靠,就完了。我们知道,那时的广告产品大多是针对人们匮乏性需要的,而人们对生活必需品所关注的事实上也就是它的性能与质量,所以,那时的广告很少玩什么花样。现在的广告可大不相同了,我们不妨看一看“雪碧”饮料广告,画面是一个非常漂亮而又入时的白领女孩向一位年轻而帅气的男上司递交辞职报告,说要去日本,男上司诚恳地挽留她,但她还是走了,但刚到门口,她又回来了,男上司很惊喜,但女孩回来只是为了拿饮料的,她拿起饮料很潇洒地一甩秀发,又来一个飘然欲飞的优美转身,歌唱般地说:“雪碧,透心凉!”对于这个广告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故事性,而且故事差点遮蔽了广告的意图;二是广告形象代言人不仅是酷男美女,而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酷男美女;三是画面的色调、音乐具有一种大都市气息,令人向往。我们知道,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在潜意识中会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或者把主人公想象成自己,从而发生同情。其实,人们在看这个具有故事性的广告文本时,就像阅读文学作品一样,在潜意识中往往也会不自觉地的发生同情,并在现实生活中很可笑地把喝饮料,与萧亚轩,与白领生活,与都市情调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口渴或并不口渴的时候手中都拿着一瓶饮料。也许你并不赞同这样的分析,但广告创意人与他的老板肯定认同这个看法,否则,他们就不会花费那么多投入来讲这个并不有趣的现代生活故事了。其实所有当代广告文本,其广告形象都会使人们不自觉的把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与想象中的所谓现代生活、现代情感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起消费欲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儿童消费中也许能看得更明显些。我们知道,日本的卡通片制作是世界一流的,据说,当初他们花费了很大本钱制造《铁臂阿童木》、《变形金刚》、《玩具总动员》等卡通片,后来居然无偿送给世界各国电台播放,当时人们都感到很不理解,后来,当人们看到日本厂家按这些已经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设计的儿童服装、食品、玩具、文具等无不畅销市场时,才恍然大悟。我们只要留心看一看,就会发现,现在小孩吃的、玩的、用的无不与广告形象有关,尤其是与上述软广告中的形象有关,现在的小孩如果在街上看到一个用他所所熟悉的某个卡通形象制造的玩具,那是非买不可的,这就说明,当代儿童的许多消费欲望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本来就有的。那么,广告通过广告形象制造人们的消费欲望,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除了给商家带来好处以外,还有那些影响呢?我们认为,从社会角度来看,一方面,只有不断制造消费欲望,才能拉动经济增长,这是由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这又造成人类并不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严重浪费,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不治之症,所以,当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过分鼓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有害。再从个人角度来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虚假需要只有不停地工作,尤其是大都市的白领,工作压力非常大,在工人农民的眼中,他们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但事实上,市场经济就像一台无形的机器,通过为他们制造层出不穷的虚假需要,从而将他们牢牢地拴在这台机器的要件上,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状态距离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解放也许比普通工人农民还要远得多。当代广告对社会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现在人们评价事物,往往不再看重其实质,而更看重其外在形象。过去人们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都是嘲笑的,现在可不是这样了。比如,我们买一套西服,谁也不会像过去买衣服那样,看这件衣服的布料、做工究竟值不值它的要价,而是首先看一看它的牌子,看一看它的样式,即使选料、做工再好,如果它不是名牌,或者样式不好,我们往往也会认定它不值一千块钱一套,如果是杉杉、雅戈尔、苹果、Playboy等名牌,即使布料、做工差一点,我们也不会怀疑它定价两千元一套的合理性。正是由于当下人们看重事物的外在形象、看重商品的牌子,所以商家往往不惜血本在广告上投入巨资。据说,飞人乔丹为Adidas做广告的收入比Adidas全球生产基地的工人工资总和还要高。此外,厂家付给媒体的费用也是非常高的,中央一套黄金时段的广告费是一秒几千万,甚至上亿。我们知道,这些广告费肯定不会由商家补贴的,而是要算入产品价格中,由顾客来买单。问题是,现代人们为什么会这么近乎荒谬地追求名牌呢?商家的宣传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认为,这仅仅是外因,起着根本作用的内因是我们社会结构的变化。我们知道,我们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古代、近代社会是大不相同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再也没有稳定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了,你今天是政府官员,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明天也许就是一介平民,你今天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明天也许就会破产成为穷光蛋。所以,人们也就没有了过去贵族、官员那样有明显的标志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任何时候有钱有势的人一般来说又希望能够夸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我们发现,在当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惟有通过消费品味的不同,才能将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所以,有钱有势的人消费的往往并不是消费品本身,而是消费品的外在形象。美国学者杰姆逊把这种消费称为“形象消费”,也有学者把它称为“夸示性消费”。我想,商家是熟知消费者心理的,所以,他们花费巨资为产品做广告,其实是在无意识中与消费者完成了一次“合谋”行为。当代广告对人们“形象消费”与“夸示性消费”心理的迎合,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很大的,主要就是我前面讲过的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上。现在,不仅是人们在消费时关注商品的形象,在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也是如此,比如,人们崇拜明星,实质上就是崇拜明星的形象,而不是崇拜明星实实在在的本人。当代广告对当代文化也有深刻影响。当代学者常常批评当代文化是“快餐文化”,用了就扔;是“工业文化”,缺乏精神向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代文化缺乏精神指向,成为一种实用主义文化的呢?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当代广告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当代广告对当代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之处就是许多文化人涉足广告,做产品形象大使,做产品代言人,或者出演广告,如巩俐出演“野力干红”葡萄酒广告,前面提到的萧亚轩出演雪碧广告,甚至许多大导演亲自执导广告,如“爱多”VCD广告就是张艺谋执导,成龙出演的。文化人涉足广告,这只是广告影响文化的表面现象,广告影响当代文化的更深层面在于广告意识对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腐蚀。现在,出版图书,即使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也需要策划、包装,也就是说,需要一切广告手段,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希望藏于名山大川,自信“酒好不怕巷子深”。很严肃的文学批评居然也会成为一种广告手段,比如,一些文学批评者靠骂名人而出了名。鲁迅在《阿Q正传》中讲到阿Q因为说他姓赵,和赵太爷是本家,被赵太爷扇了一巴掌,因为与赵太爷发生了打与被打的关系,阿Q就和末庄的名人有了联系,所以,末庄的人居然有点敬畏阿Q了,我想,靠骂名人出名的文人肯定是熟悉阿Q成名史与当代广告心理学。还有,学术圈内经常召开一些学术会议,这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但其往往会变质,成为会议召开者的变相广告。试想,会议召开者居然能把全国那么多专家、学者请来,他肯定有水平、有面子,所以,他评职称、评硕导、博导时,谁还会不给他面子呢。

消费者市场的概念及特点消费者市场是指为个人生活消费而购买或取得商品和劳务的全部个人和家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消费者市场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购买动机是直接驱使消费者实行某种购买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研究和分析消费者购买动机对于提高企业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类型,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提出了针对不同消费者动机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 消费者 购买动机 营销策略

一、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类型

1、生理性购买动机

生理性购买动机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维持、保护、延续及发展自身生命,产生购买能满足其需要商品的动机。这些动机多数建立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

2、心理性购买动机

心理性购买动机是指由消费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引起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购买动机,可分为情绪动机、情感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心理性购买动机较之生理性购买动机更为复杂多变,难以掌握。

(1)情绪动机。其是指由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引起的购买动机。情绪动机下产生的购买行为一般具有冲动性、情景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2)情感动机。其是指由人的道德感、群体感和审美感等人类的高级情感而引起的购买动机。例如,人们出于爱国情感购买本国产品。这种购买行为一般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特点。

(3)理智动机。其指消费者经过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用途、款式、品种等进行分析、比较后而产生的购买动机。它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商品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的。在理智性购买动机驱使下的购买活动,比较注重商品的质量,讲究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要求价格便宜、使用安全、服务周到等。理智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为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控制性的特点。随着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原来属于理智性购买动机的商品会逐步转化为情感性购买动机的商品。

(4)惠顾动机。其是指建立在以往购买 经验 基础之上,对特定的商品、品牌、商店等产生特殊的信任和偏爱,使消费者重复地、习惯地前往购买的一种购买动机。它具有明确的经常性、习惯性特点。

3、从众购买动机

从众购买动机是指在购买某些商品方面受其他消费者影响而盲目跟风购买的动机,所以也叫模仿购买动机。具有这种购买动机的消费者,其购买动机是在参照群体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产生的,以与众人一致为追求目标,往往缺乏市场信息和选购经验,认为从众可以避免个人决策失误,有安全感。

4、求便购买动机

求便购买动机是以追求商品使用方便、购买方便或维修方便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具有这种购买动机的消费者对时间、效率特别看重,厌烦反复地挑选比较,希望能快速方便地买到适合需要的商品。同时,他们也希望购买的商品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维修方便,能减少麻烦。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职场 竞争的日益激烈,具有求便买动机的消费者在社会各阶层中越来越多。

二、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

1、消费者自身因素

消费者购买行为首先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即消费者的收入、存款与资产、借贷能力等;消费者的职业和地位,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与 爱好 往往不尽一致;消费者的年龄与性别;消费者的性格与自我观念。

2、商品本身的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消费者购买的核心内容,因此,商品本身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最主要的因素。商品要符合当时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目的,能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使用价值。

3、社会因素

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社会因素包括 文化 因素、社会阶层、相关群体等。

三、消费者购买动机的激发

1、努力开发有特色的商品

消费者各有所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开发有特色的商品有利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

2、利用 广告 宣传,向消费者传递信息

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任何广告的本质属性都是通过一定的媒体向社会大众传播一种信息。广告是最大、最快、最广泛的信息传递媒介,能激发和诱导消费、较好地介绍产品知识、指导消费,并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

3、发挥购物环境和营业员的服务水平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诱导作用

基于营业员礼貌周到、信誉良好、提供信用及劳务、品种繁多、价格适当、商店地点便利、店面布置美观等因素,消费者会产生购买动机。

四、针对不同消费者动机的营销策略

探询消费者购买动机的最简单的 方法 ,就是直接询问,市场研究人员可直接询问消费者选择、购买以及使用某个或者某类商品的原因,这种方法可用于常规性的调查项目。例如,在针对某品牌服装的调查中,可以直接询问消费者“在众多品牌中,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品牌”?消费者的答案可能有“因为这个品牌的代言人是某某,我很喜欢这个明星”,“这个品牌的质量好又好看,穿着舒服”,“衣服都差不多,这个牌子在我家附近就有专卖店”等等。对这些答案进行 总结 和归纳,就可得出消费者购买此品牌服装的动机受“名人效应”、“产品功能”或者“购买方便”等因素影响。此外,由于消费者有时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购买动机,或者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购买动机时,研究人员还可采用投射法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例如,告知消费者一个品牌或广告词,让其讲出第一个联想到的单词或一系列联想到的单词,或者让消费者填充一个 句子 ,如女性消费者购买某某化妆品是因为什么,或者要求消费者依据某种原则对提供的品牌或产品进行选择或予以排列。然后调查员记录这些单词及反应的时间以及消费者填充的内容和排序的先后,用以研究消费者的真实想法。在市场研究中,投射法常要求被调查者帮助他人在一种特定情况下进行决策,这样,虽然被调查者有时不愿意承认或者说出自己的态度和愿望,却在推断他人的动机和态度时,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动机和态度表达了出来。 当我们发现消费动机以后,必须针对这些动机设计营销策略,包括产品设计、营销沟通等。首先,由于动机往往是多重的,所以产品应呈现多种优点,产品广告应传达多重优点的信息。例如,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香奈儿的广告,除了强调其品质优越能满足消费者的显性动机外,还强调了消费者使用该品牌出入高端场所可显示其高贵地位的潜在动机。其次,不同的产品或品牌能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动机,所以营销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1、基于多重动机的市场营销策略

当消费者购买一种产品或者消费一种服务时,并不仅仅是一种动机的驱使,可能会有多种动机。消费者会通过购买一种产品来满足个体的多种需要。企业常会根据多重动机的现象来开发商品,以及进行相关商品的营销。

首先,企业会根据消费者的多重动机来开发商品。这类产品通常是在一种产品中复合多种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要。例如,M&M巧克力的广告语为: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这是著名广告大师伯恩巴克的经典之作。它既反映了M&M巧克力糖衣包装的独特,迎合广大爱吃巧克力一族不愿把手弄脏的显性动机,同时暗示M&M巧克力口味好,所以才让人们不愿让巧克力融化在手中,而要马上吃掉。其次,企业还会根据消费者的多重动机来进行组合营销。例如,电信和移动等通讯公司与苹果、三星等手机品牌通过组合销售等等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产品捆绑策略,在满足消费者的多重需要的同时,也成功地提升了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2、基于动机冲突的市场营销策略

动机冲突实际上是指消费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购买动机,其诱发力大致相等但方向相反。例如,消费者经常会面临几种同时欲求的产品、服务或活动难以取舍的问题。消费者如何解决其面临的冲突,直接影响产品、服务的销售。许多情况下,企业可以对消费者面临的冲突进行分析,提供缓解的办法,以吸引消费者选择本企业的产品或品牌。动机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

(1)双趋式冲突。也称“利利冲突”,或者“正正冲突”。它是指消费者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消费动机,这些动机都会给消费者带来相应的利益,但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动机,只能实现其中的一种,这就是双趋式的冲突。例如,购买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于两个不同产品的质量、款式、功能、价格都觉得难分伯仲或各有千秋,一个可能款式新,质量好,另一个可能价格低、经济实惠,也可能质量、款式、价格、功能都比较接近,所以,就难以决断到底购买哪一个最好。两种被选目标和相应商品的诱发力和激励越大,动机的冲突就越强。

对于双趋型冲突,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的吸引力来解决。例如,在广告宣传中强化购买此产品能得到的价值与利益,或通过打折促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决策过程中,起到首要决定因素的就是产品的视觉表现力。良好的商品展示效果会给消费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从而引发消费欲望。特别是在有相似竞争品牌存在的市场,提高产品的展示效果更为重要。因为大多数消费者的大部分购买行为多为无计划消费,许多消费者是在看到产品实物陈列后才临时决定购买,因此,好的产品展示从短期看能通过视觉冲击力诱导消费者实现购买行为,从长期看能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品牌联想,形成良好的品牌记忆,最终提升品牌的价值和形象,甚至实现消费者重复购买的良性循环。

(2)双避式冲突。它是指消费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费动机,这些动机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利的后果以及利益上的损失,但消费者不能同时回避这些不利的后果与损失,只能回避其中的一种,这就是双避式的冲突,也称“负负冲突”,或者“害害冲突”。如有的消费者对于电器发生故障的时候,既舍不得花钱去买一个新的,付费 修理 又觉得不划算,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双避式冲突。

针对这种双避式的冲突,企业可采用以旧换新的方式,让消费者在花更少的钱买到新产品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旧产品的价值。

(3)趋避式冲突。也称作“正负冲突”,或者“利害冲突”,指消费者面临一个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情境,一种消费行为既带来利益,同时也带来负面结果,这就出现了动机的正负冲突,是消费者在趋近某一目标时又想避开而造成的动机冲突。当产品既有令人动心的特征,又有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时,趋避冲突就会由此而生。例如,当普通大众购买某些高档品牌的时候,并不能像有钱人一样豪掷千金,所以在购买的时候会再三考量价格的因素,以及买了之后质量是否有所保证,一旦出现故障,售后服务能否完善。一些消费者正是在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下放弃了购买。

企业针对趋避式冲突可提供更长时间的免费售后服务,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小赠品,保证在一定时期内如果购买者发现商家以更低价格出售同一产品,就多倍返回差价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一定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采取适应的营销策略,让购物环境、产品、促销、服务等都能充分顺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争取更多的销售机会,并建立忠诚的客户群体,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生辉: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晴、田雨、荀启明:消费者行为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摘要: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的人们开始不断的认识并使用网络信息,从起初人们使用网络信息办公到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投入并使用网络信息,特别是近年来,网上购物风靡一时,网络市场消费者购物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电子商务专家的关注与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为我国网络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网络消费;消费者;购物模式

0 引言

目前,网络购物已发展成为一种新潮时尚的消费机制,并逐渐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随着网购消费者数量的增多以及网购个性化的发展,深入研究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对网络消费市场消费者购物具有现实意义。确定影响网络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从中找出可控因素加以调控,创造出一种在“买家市场”下顾客青睐的形象,是销售管理寻求差异化的主要路径,也是销售管理的宗旨所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 渠道 更为广阔,消费渠道更为多样化,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利的购物流程,这使的商业、企业不得不及时转变商业思维,大胆涉足网络营销领域,通过分析网购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来调整营销策略,以期从虚拟的网络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网络营销者在中国是新型的消费群体,与传统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特征,商业、企业要想在网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了解和把握网络消费者的心理活动特征及消费行为特征,分析消费者消费的心理动机,尽可能多的获取消费行为相关数据,为营销活动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网络消费,网上交易不仅可以与遥远的国际市场对接,而且可以在同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不再被人们视为遥不可及的虚拟世界,它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越来越多的人在自觉不自觉的享有网络消费带来的便利。网络营销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交易,与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去商场购物模式基本相同,有所不同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达成从买到卖的整个过程,此过程从选购产品、了解产品外观、了解产品性能、到最终的购买都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交易。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从起初的寥寥无几,到现今已增长到亿人次,网购交易金额增长到亿元,且这种购物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人群的青睐,人们的这种购物模式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网络消费行为与模式已是商家不得不关注的另一大消费市场。

1 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分析

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是指用于表述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中全部或局部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图式理论描述,西方学者通过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模式表达方式。其中以EKB模式和Howard Sheth模式尤为著名。

EKB模式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三位教授,和于20世纪70年代在《消费者行为》一书中提出来的。模式特别强调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在模式中,消费者大脑成为“中央控制器”,外部刺激信息包括产品的物理特征和社会压力等方面的无形因素输入消费者大脑后,通过处理,便可产生“中央控制器”的输出结果,即购买决定。由此消费者完成了一次购买决策活动。

Howard和sheth在1974年提出了一种消费者购买模式。他认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程序的主要因素有输入变量刺激或投入因素、知觉过程、学习过程、输出变量、外因性变量等。这些因素连续作用的过程表现为消费者受到外界物体不明朗的刺激后,进行探索,引起注意,产生知觉倾向,进而激发动机。同时通过对商品品牌商标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购买态度,从而坚定购买意图,促成购买行为。

网络消费者消费模式按照刺激理论学说,激变量归为三类:营销刺激(如促销、引人入胜的图片)、情境因素(当前情绪状态、金钱)和冲动特质,当消费者遇到这三种因素中的一种或以上的综合作用时,会自发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购买欲望。人们在遇到环境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会引发内在的评价,继而产生趋近或规避的行为反应。网络购物者在面对网站上商品相关社会互动刺激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主要包括浏览行为、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在以往网络购物研究中,消费者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当他们碰到刺激物时,他们会产生一种突然的、不可抗拒的购买欲望。接着,消费者个人决定是否购买此物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实际冲动购买行为只能在消费者体验到冲动购买欲望后才能发生。在此消费模式中,我们将冲动购买欲望定义为消费者在逛购物网站前,并没有购买某些商品的打算,但在看过商品有关的评论信息和产品销量后所产生的购买倾向和欲望强度;而实际冲动购买行为则反映了他们决定购买上述物品来满足自己欲望的消费行为。

2 网络消费者网络社会互动

网络消费者的网购决策

当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他们更容易被自身与其他人的社会交互所影响。他们通过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信息以及先前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来评估质量,从而做出决策。例如,当个体选择购买某种物品时,他们的决策有可能受到朋友推荐的影响,或者仅通过观测这种物品的己有购买人数来决定是否购买。根据相关资料得知,网络社会互动可分为基于意见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前者通常被认为是在线评论,后者则指的是观察学习。在线评论是指消费者在网络上对产品和卖家发表的任何积极或消极的评论,观察性学习则是指消费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购买行为而做出的购买决策。在线点评是市场营销和信息系统领域的研宄 热点 。

在网络环境中,消费者喜欢搜集其他消费者的产品评论,从而推断产品质量,降低风险。因此,根据本次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消费者是否会采纳在线点评、在线点评是否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等问题,这对网络消费者购物行为具有是非常重要的意义。双重加工理论模型认为人们通过两条路径加工信息,即中心路径和外围路径。中心路径强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认知努力,而外围路径表示人们只需使用少量的信息就能得到需要的判断。从这个观点出发,在在线点评环境中,评论质量被看作是一个中心路径因素,而评论来源可信度则被认为是外围因素。学者们发现高质量的在线点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类似地,消费者倾向于采纳来源可靠的在线点评。由于这类评论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判断产品质量,因此,消费者更愿意采纳这些评论,从而购买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模式来自于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来源于经济学领域的信息流理论,它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流理论认为,当人们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或者当他们得到的信息很有限时,其他人的行为影响比决策者拥有的私有信息的影响要强有力的多。消费者能通过观察先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断产品的实际价值。积极的观察性学习是指之前的消费者做出的购买选择中累计的人数很多,这很有可能刺激个体消费者做出同样的购买决策。在网络环境中,将观察性学习定义为已有购买行为的消费者总数。先前研究证明产品销售量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网络电商的服务改进

未来,买衣服也许是这样的:你不仅能从平台上直接挑选设计师成衣作品,购买衣服,设计师发货。而且可以把你喜欢的衣服款式,自身的尺寸大小,价位偏好告诉设计师。设计师可以根据你的需求为你量身订制服装。这就是D2C(设计师到消费者)+C2D(消费者到设计师)模式。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减少设计师的库存压力和运营成本,也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服装需求,个性化订制生产。

C2D与C2B有什么不同?顾名思义,C2B(Customer to Business)是消费者到商家,而商家承担的职责更多的商业角色而不是设计师角色。无法过多的满足消费者的设计需求,他们往往会再去联系设计师们,降低了效率并且提高了价格。而C2D(Customer to Designer),是消费者到设计师,让消费者可以直接面对设计师,个性化选择更多、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环节更少。C2B模式下,消费者大多通过网络平台发起的定购活动参与定制,而最后定制出来的选项也是一个特定群体的喜好。所以,C2B的成果往往是家电、电子产品等适合批量化生产的产品。而C2D更加强调“个性化”,消费者和设计师直接对接,省去中间所有不必要的渠道,更适合服装服饰类高度个性化的产品。

3 研究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的意义

从消费者消费模式角度来研宄网络消费者购物是一种尝试与突破。网络消费者购物及购物模式一直是学者的研究焦点,很早之前学者们就开始了对传统零售环境下消费者购物产生的过程进行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我国网络购物的兴起之后,才开始关注网络购物环境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并且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市场营销因素的刺激作用。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能有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消费者作出最终的购买决策之前,他们常常会关注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信息和实际购买行为,从而推断产品质量,降低购买风险,提高购物效率。因此,我们从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着手,分析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帮助商家和消费者更好的沟通,以促成交易的顺利达成,充分发挥网络市场的优势,推动网络购物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冰.网络社会互动对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2]田大伟.网络商品消费价值的感知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

[3]靳炜钰.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网络购物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5(03)

消费行为影响研究论文

消费者市场的概念及特点消费者市场是指为个人生活消费而购买或取得商品和劳务的全部个人和家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消费者市场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购买动机是直接驱使消费者实行某种购买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研究和分析消费者购买动机对于提高企业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类型,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提出了针对不同消费者动机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 消费者 购买动机 营销策略

一、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类型

1、生理性购买动机

生理性购买动机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维持、保护、延续及发展自身生命,产生购买能满足其需要商品的动机。这些动机多数建立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

2、心理性购买动机

心理性购买动机是指由消费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引起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购买动机,可分为情绪动机、情感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心理性购买动机较之生理性购买动机更为复杂多变,难以掌握。

(1)情绪动机。其是指由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引起的购买动机。情绪动机下产生的购买行为一般具有冲动性、情景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2)情感动机。其是指由人的道德感、群体感和审美感等人类的高级情感而引起的购买动机。例如,人们出于爱国情感购买本国产品。这种购买行为一般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特点。

(3)理智动机。其指消费者经过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用途、款式、品种等进行分析、比较后而产生的购买动机。它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商品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的。在理智性购买动机驱使下的购买活动,比较注重商品的质量,讲究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要求价格便宜、使用安全、服务周到等。理智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为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控制性的特点。随着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原来属于理智性购买动机的商品会逐步转化为情感性购买动机的商品。

(4)惠顾动机。其是指建立在以往购买 经验 基础之上,对特定的商品、品牌、商店等产生特殊的信任和偏爱,使消费者重复地、习惯地前往购买的一种购买动机。它具有明确的经常性、习惯性特点。

3、从众购买动机

从众购买动机是指在购买某些商品方面受其他消费者影响而盲目跟风购买的动机,所以也叫模仿购买动机。具有这种购买动机的消费者,其购买动机是在参照群体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产生的,以与众人一致为追求目标,往往缺乏市场信息和选购经验,认为从众可以避免个人决策失误,有安全感。

4、求便购买动机

求便购买动机是以追求商品使用方便、购买方便或维修方便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具有这种购买动机的消费者对时间、效率特别看重,厌烦反复地挑选比较,希望能快速方便地买到适合需要的商品。同时,他们也希望购买的商品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维修方便,能减少麻烦。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职场 竞争的日益激烈,具有求便买动机的消费者在社会各阶层中越来越多。

二、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

1、消费者自身因素

消费者购买行为首先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即消费者的收入、存款与资产、借贷能力等;消费者的职业和地位,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与 爱好 往往不尽一致;消费者的年龄与性别;消费者的性格与自我观念。

2、商品本身的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消费者购买的核心内容,因此,商品本身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最主要的因素。商品要符合当时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目的,能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使用价值。

3、社会因素

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社会因素包括 文化 因素、社会阶层、相关群体等。

三、消费者购买动机的激发

1、努力开发有特色的商品

消费者各有所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开发有特色的商品有利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

2、利用 广告 宣传,向消费者传递信息

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任何广告的本质属性都是通过一定的媒体向社会大众传播一种信息。广告是最大、最快、最广泛的信息传递媒介,能激发和诱导消费、较好地介绍产品知识、指导消费,并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

3、发挥购物环境和营业员的服务水平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诱导作用

基于营业员礼貌周到、信誉良好、提供信用及劳务、品种繁多、价格适当、商店地点便利、店面布置美观等因素,消费者会产生购买动机。

四、针对不同消费者动机的营销策略

探询消费者购买动机的最简单的 方法 ,就是直接询问,市场研究人员可直接询问消费者选择、购买以及使用某个或者某类商品的原因,这种方法可用于常规性的调查项目。例如,在针对某品牌服装的调查中,可以直接询问消费者“在众多品牌中,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品牌”?消费者的答案可能有“因为这个品牌的代言人是某某,我很喜欢这个明星”,“这个品牌的质量好又好看,穿着舒服”,“衣服都差不多,这个牌子在我家附近就有专卖店”等等。对这些答案进行 总结 和归纳,就可得出消费者购买此品牌服装的动机受“名人效应”、“产品功能”或者“购买方便”等因素影响。此外,由于消费者有时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购买动机,或者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购买动机时,研究人员还可采用投射法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例如,告知消费者一个品牌或广告词,让其讲出第一个联想到的单词或一系列联想到的单词,或者让消费者填充一个 句子 ,如女性消费者购买某某化妆品是因为什么,或者要求消费者依据某种原则对提供的品牌或产品进行选择或予以排列。然后调查员记录这些单词及反应的时间以及消费者填充的内容和排序的先后,用以研究消费者的真实想法。在市场研究中,投射法常要求被调查者帮助他人在一种特定情况下进行决策,这样,虽然被调查者有时不愿意承认或者说出自己的态度和愿望,却在推断他人的动机和态度时,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动机和态度表达了出来。 当我们发现消费动机以后,必须针对这些动机设计营销策略,包括产品设计、营销沟通等。首先,由于动机往往是多重的,所以产品应呈现多种优点,产品广告应传达多重优点的信息。例如,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香奈儿的广告,除了强调其品质优越能满足消费者的显性动机外,还强调了消费者使用该品牌出入高端场所可显示其高贵地位的潜在动机。其次,不同的产品或品牌能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动机,所以营销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1、基于多重动机的市场营销策略

当消费者购买一种产品或者消费一种服务时,并不仅仅是一种动机的驱使,可能会有多种动机。消费者会通过购买一种产品来满足个体的多种需要。企业常会根据多重动机的现象来开发商品,以及进行相关商品的营销。

首先,企业会根据消费者的多重动机来开发商品。这类产品通常是在一种产品中复合多种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要。例如,M&M巧克力的广告语为: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这是著名广告大师伯恩巴克的经典之作。它既反映了M&M巧克力糖衣包装的独特,迎合广大爱吃巧克力一族不愿把手弄脏的显性动机,同时暗示M&M巧克力口味好,所以才让人们不愿让巧克力融化在手中,而要马上吃掉。其次,企业还会根据消费者的多重动机来进行组合营销。例如,电信和移动等通讯公司与苹果、三星等手机品牌通过组合销售等等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产品捆绑策略,在满足消费者的多重需要的同时,也成功地提升了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2、基于动机冲突的市场营销策略

动机冲突实际上是指消费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购买动机,其诱发力大致相等但方向相反。例如,消费者经常会面临几种同时欲求的产品、服务或活动难以取舍的问题。消费者如何解决其面临的冲突,直接影响产品、服务的销售。许多情况下,企业可以对消费者面临的冲突进行分析,提供缓解的办法,以吸引消费者选择本企业的产品或品牌。动机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

(1)双趋式冲突。也称“利利冲突”,或者“正正冲突”。它是指消费者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消费动机,这些动机都会给消费者带来相应的利益,但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动机,只能实现其中的一种,这就是双趋式的冲突。例如,购买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于两个不同产品的质量、款式、功能、价格都觉得难分伯仲或各有千秋,一个可能款式新,质量好,另一个可能价格低、经济实惠,也可能质量、款式、价格、功能都比较接近,所以,就难以决断到底购买哪一个最好。两种被选目标和相应商品的诱发力和激励越大,动机的冲突就越强。

对于双趋型冲突,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的吸引力来解决。例如,在广告宣传中强化购买此产品能得到的价值与利益,或通过打折促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决策过程中,起到首要决定因素的就是产品的视觉表现力。良好的商品展示效果会给消费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从而引发消费欲望。特别是在有相似竞争品牌存在的市场,提高产品的展示效果更为重要。因为大多数消费者的大部分购买行为多为无计划消费,许多消费者是在看到产品实物陈列后才临时决定购买,因此,好的产品展示从短期看能通过视觉冲击力诱导消费者实现购买行为,从长期看能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品牌联想,形成良好的品牌记忆,最终提升品牌的价值和形象,甚至实现消费者重复购买的良性循环。

(2)双避式冲突。它是指消费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费动机,这些动机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利的后果以及利益上的损失,但消费者不能同时回避这些不利的后果与损失,只能回避其中的一种,这就是双避式的冲突,也称“负负冲突”,或者“害害冲突”。如有的消费者对于电器发生故障的时候,既舍不得花钱去买一个新的,付费 修理 又觉得不划算,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双避式冲突。

针对这种双避式的冲突,企业可采用以旧换新的方式,让消费者在花更少的钱买到新产品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旧产品的价值。

(3)趋避式冲突。也称作“正负冲突”,或者“利害冲突”,指消费者面临一个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情境,一种消费行为既带来利益,同时也带来负面结果,这就出现了动机的正负冲突,是消费者在趋近某一目标时又想避开而造成的动机冲突。当产品既有令人动心的特征,又有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时,趋避冲突就会由此而生。例如,当普通大众购买某些高档品牌的时候,并不能像有钱人一样豪掷千金,所以在购买的时候会再三考量价格的因素,以及买了之后质量是否有所保证,一旦出现故障,售后服务能否完善。一些消费者正是在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下放弃了购买。

企业针对趋避式冲突可提供更长时间的免费售后服务,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小赠品,保证在一定时期内如果购买者发现商家以更低价格出售同一产品,就多倍返回差价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一定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采取适应的营销策略,让购物环境、产品、促销、服务等都能充分顺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争取更多的销售机会,并建立忠诚的客户群体,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生辉: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晴、田雨、荀启明:消费者行为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摘要: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的人们开始不断的认识并使用网络信息,从起初人们使用网络信息办公到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投入并使用网络信息,特别是近年来,网上购物风靡一时,网络市场消费者购物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电子商务专家的关注与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为我国网络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网络消费;消费者;购物模式

0 引言

目前,网络购物已发展成为一种新潮时尚的消费机制,并逐渐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随着网购消费者数量的增多以及网购个性化的发展,深入研究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对网络消费市场消费者购物具有现实意义。确定影响网络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从中找出可控因素加以调控,创造出一种在“买家市场”下顾客青睐的形象,是销售管理寻求差异化的主要路径,也是销售管理的宗旨所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 渠道 更为广阔,消费渠道更为多样化,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利的购物流程,这使的商业、企业不得不及时转变商业思维,大胆涉足网络营销领域,通过分析网购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来调整营销策略,以期从虚拟的网络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网络营销者在中国是新型的消费群体,与传统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特征,商业、企业要想在网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了解和把握网络消费者的心理活动特征及消费行为特征,分析消费者消费的心理动机,尽可能多的获取消费行为相关数据,为营销活动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网络消费,网上交易不仅可以与遥远的国际市场对接,而且可以在同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不再被人们视为遥不可及的虚拟世界,它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越来越多的人在自觉不自觉的享有网络消费带来的便利。网络营销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交易,与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去商场购物模式基本相同,有所不同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达成从买到卖的整个过程,此过程从选购产品、了解产品外观、了解产品性能、到最终的购买都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交易。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从起初的寥寥无几,到现今已增长到亿人次,网购交易金额增长到亿元,且这种购物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人群的青睐,人们的这种购物模式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网络消费行为与模式已是商家不得不关注的另一大消费市场。

1 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分析

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是指用于表述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中全部或局部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图式理论描述,西方学者通过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模式表达方式。其中以EKB模式和Howard Sheth模式尤为著名。

EKB模式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三位教授,和于20世纪70年代在《消费者行为》一书中提出来的。模式特别强调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在模式中,消费者大脑成为“中央控制器”,外部刺激信息包括产品的物理特征和社会压力等方面的无形因素输入消费者大脑后,通过处理,便可产生“中央控制器”的输出结果,即购买决定。由此消费者完成了一次购买决策活动。

Howard和sheth在1974年提出了一种消费者购买模式。他认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程序的主要因素有输入变量刺激或投入因素、知觉过程、学习过程、输出变量、外因性变量等。这些因素连续作用的过程表现为消费者受到外界物体不明朗的刺激后,进行探索,引起注意,产生知觉倾向,进而激发动机。同时通过对商品品牌商标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购买态度,从而坚定购买意图,促成购买行为。

网络消费者消费模式按照刺激理论学说,激变量归为三类:营销刺激(如促销、引人入胜的图片)、情境因素(当前情绪状态、金钱)和冲动特质,当消费者遇到这三种因素中的一种或以上的综合作用时,会自发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购买欲望。人们在遇到环境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会引发内在的评价,继而产生趋近或规避的行为反应。网络购物者在面对网站上商品相关社会互动刺激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主要包括浏览行为、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在以往网络购物研究中,消费者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当他们碰到刺激物时,他们会产生一种突然的、不可抗拒的购买欲望。接着,消费者个人决定是否购买此物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实际冲动购买行为只能在消费者体验到冲动购买欲望后才能发生。在此消费模式中,我们将冲动购买欲望定义为消费者在逛购物网站前,并没有购买某些商品的打算,但在看过商品有关的评论信息和产品销量后所产生的购买倾向和欲望强度;而实际冲动购买行为则反映了他们决定购买上述物品来满足自己欲望的消费行为。

2 网络消费者网络社会互动

网络消费者的网购决策

当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他们更容易被自身与其他人的社会交互所影响。他们通过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信息以及先前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来评估质量,从而做出决策。例如,当个体选择购买某种物品时,他们的决策有可能受到朋友推荐的影响,或者仅通过观测这种物品的己有购买人数来决定是否购买。根据相关资料得知,网络社会互动可分为基于意见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前者通常被认为是在线评论,后者则指的是观察学习。在线评论是指消费者在网络上对产品和卖家发表的任何积极或消极的评论,观察性学习则是指消费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购买行为而做出的购买决策。在线点评是市场营销和信息系统领域的研宄 热点 。

在网络环境中,消费者喜欢搜集其他消费者的产品评论,从而推断产品质量,降低风险。因此,根据本次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消费者是否会采纳在线点评、在线点评是否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等问题,这对网络消费者购物行为具有是非常重要的意义。双重加工理论模型认为人们通过两条路径加工信息,即中心路径和外围路径。中心路径强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认知努力,而外围路径表示人们只需使用少量的信息就能得到需要的判断。从这个观点出发,在在线点评环境中,评论质量被看作是一个中心路径因素,而评论来源可信度则被认为是外围因素。学者们发现高质量的在线点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类似地,消费者倾向于采纳来源可靠的在线点评。由于这类评论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判断产品质量,因此,消费者更愿意采纳这些评论,从而购买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模式来自于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来源于经济学领域的信息流理论,它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流理论认为,当人们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或者当他们得到的信息很有限时,其他人的行为影响比决策者拥有的私有信息的影响要强有力的多。消费者能通过观察先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断产品的实际价值。积极的观察性学习是指之前的消费者做出的购买选择中累计的人数很多,这很有可能刺激个体消费者做出同样的购买决策。在网络环境中,将观察性学习定义为已有购买行为的消费者总数。先前研究证明产品销售量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网络电商的服务改进

未来,买衣服也许是这样的:你不仅能从平台上直接挑选设计师成衣作品,购买衣服,设计师发货。而且可以把你喜欢的衣服款式,自身的尺寸大小,价位偏好告诉设计师。设计师可以根据你的需求为你量身订制服装。这就是D2C(设计师到消费者)+C2D(消费者到设计师)模式。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减少设计师的库存压力和运营成本,也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服装需求,个性化订制生产。

C2D与C2B有什么不同?顾名思义,C2B(Customer to Business)是消费者到商家,而商家承担的职责更多的商业角色而不是设计师角色。无法过多的满足消费者的设计需求,他们往往会再去联系设计师们,降低了效率并且提高了价格。而C2D(Customer to Designer),是消费者到设计师,让消费者可以直接面对设计师,个性化选择更多、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环节更少。C2B模式下,消费者大多通过网络平台发起的定购活动参与定制,而最后定制出来的选项也是一个特定群体的喜好。所以,C2B的成果往往是家电、电子产品等适合批量化生产的产品。而C2D更加强调“个性化”,消费者和设计师直接对接,省去中间所有不必要的渠道,更适合服装服饰类高度个性化的产品。

3 研究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的意义

从消费者消费模式角度来研宄网络消费者购物是一种尝试与突破。网络消费者购物及购物模式一直是学者的研究焦点,很早之前学者们就开始了对传统零售环境下消费者购物产生的过程进行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我国网络购物的兴起之后,才开始关注网络购物环境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并且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市场营销因素的刺激作用。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能有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消费者作出最终的购买决策之前,他们常常会关注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信息和实际购买行为,从而推断产品质量,降低购买风险,提高购物效率。因此,我们从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着手,分析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帮助商家和消费者更好的沟通,以促成交易的顺利达成,充分发挥网络市场的优势,推动网络购物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冰.网络社会互动对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2]田大伟.网络商品消费价值的感知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

[3]靳炜钰.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网络购物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5(03)

急需一片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特征》,,,跪拜。。。。有的出来跳跳。。。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论文

消费者应该是为个人的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消费者心理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老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摘 要:老年消费者群体,与其他几个年龄层的消费者比较起来,有其自身固有的消费心理,对其消费心理进行深度分析,有利于企业在此基础上,确定有针对性的,务实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老年消费者 消费心理 策略

一、引言

据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提升,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得到了相应的延长。老龄化问题显现出来,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笔者看到一个资料,在我国总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二亿,相当于日本和印尼人口的总和。站在营销的角度,这一人口环境,是不可多得的市场营销机会,若要有效地把握这一机会,应对老年消费者,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的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展望,以此作为制定与调整营销策略的依据。

二、老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1、消费习惯趋于稳定

老年消费者在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不仅形成了自身的生活习惯,而且这种习惯趋于一种稳定的态势,岁月的磨砺,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消费观较为成熟,自己认准的事物、态度比较执着。对消费新潮显得比较木讷、迟钝,往往以一种审视的态度,看待周围的消费事物。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七十年代正是对新事物比较敏感的年轻人。他们对当时市场上的新事物,如上海产品中的中华牙膏、扇牌香皂、春雷收音机、凤凰自行车、绿叶衬衫、百雀羚护肤霜等等,在消费上引以为荣。目前虽已进入暮年,对这些牌子中的某些产品,仍然一如既往的喜爱。这就是形成的消费习惯所导致的,时光的流失,这种消费习惯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2、消费追求实用价值

老年消费者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选购时的第一考虑的问题。这类消费者群体对消费品讲究方便实用,质量可靠,安全舒适。消费品颜色、式样如何、品牌的知名度有多高、包装是否华贵,没有刻意的追求。如宜昌本土的“步步升”布鞋,纯手工制作的“千层底”布鞋,从式样上看,已是土得掉渣,年轻人是不屑一顾的,但老年消费者却如获至宝。因为这种鞋穿在脚上舒适、透气、轻便,这一固有的产品特点,致使该产品一经上市,就引起了老年消费者的踊跃购买,一度时期还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

3、追求消费品的便利条件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消费者的生理以及心理机能呈下降趋势。某些消费品,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消费品,如电脑、手机等,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本土的三峡商报曾刊登了一篇读者署名文章,标题是“智能手机,中老年人玩不转。”真实的刻画了老年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因此,注重消费品的易学易会,操作方便,减轻体力和脑力的负担,是老年消费者非常注重的一个问题。

4、消费需求结构呈现变化

生理机能的衰退,体质的下降,抵御疾病能力的减弱,导致老年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相比较而言,穿着类及其奢侈品的消费需求量则呈下降趋势。因为这类消费者由于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磨砺,越来越变得务实多了,青年时代的那种追求流行、时尚的消费心理慢慢地淡化了。比如,我们通过对市场的观察,发现一些健身用品(如健身椅、健康床等)经营的商户,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采用免费体验的促销方式,由此吸引更多人前来参加体验,其中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年消费者居多,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做法,使体质得到增强,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5、补偿消费日益凸显

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经历的青年时代,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的六七十年代。消费生活中的吃饱穿暖,是人们非常满足的一个消费目标。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吃讲营养,穿讲漂亮,用讲高档,住讲宽敞,青年人成了这一消费新生活中的主力军。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生不逢时的失落感,若不再加入到这一消费新生活之中,恐怕时间就来不及了。因此,对过去消费生活中不满足的补偿,成了当下老年消费者的一种主要消费心理。如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老年消费者的补偿性消费,比较突出的表现出来。人们穿亮丽的服装,蓄时髦的发型,以至于一些老年消费者,从背后看,人们误认为是年轻女性。甚至有些老年女性消费者,拉着自己的老伴,走进婚纱摄影楼,补拍婚纱照,为自己的婚姻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些都是补偿消费心理在消费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三、适应老年消费者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

为了适应老年消费者消费心理的需求,企业要深入到这一类型的消费者群体中,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掌握的相关资料,以此为依据,制定可行的营销策略。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策略可供参考。

1、产品策略

企业应根据老年消费者对消费品求实、求便的消费心理,开发出适合老年消费者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比如食品,老年人的肠胃功能不好,消化能力差,企业为老年人提供的食品,应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特点。服饰方面,老年人新陈代谢能力减弱,四肢活动能力差,企业为其提供的服饰,应具有舒适、透气、实用的特点。用品方面,老年人动手能力差,反应能力低,企业为其提供的用品,特别是手机、电脑、以及健身用品,应做到使用说明书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企业并能给消费者提供使用前的演示,使用中的手把手的指导,使用后的维修保养服务,使之服务尽善尽美,人们心满意足。

2、价格策略

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对价格反映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青年消费者,如果是自己看中的商品,价格高低对他们的购买决策没有太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其价格策略,可实施撇脂定价策略,以迎合他们求新、求美的消费心理。而老年消费者,与其不尽相同,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求实、求廉的消费心理比较浓,据此,实施渗透定价策略比较适合,以其中低价格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为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已经退休,经济收入相应减少;其次,过去生活的苦难经历,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勤俭的生活习惯,这种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老年消费者中,有一部分特殊的人,比如,从白领阶层和知识界退休下来的老年消费者,他们有较高的退休收入,而且追求消费品中的新颖、时尚,消费热情有增无减。据此,企业对这一部分老年消费者,应提供一些质量上乘,档次较高的高价位老年消费品,以满足他们求新、求名、求美的特殊消费心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大的老年消费者群体中,价格策略应做到因人而异,而不应当是一个单一的模式。

3、广告策略

广告是宣传与介绍商品的一种形式,相对于青年消费者群体,老年消费者由于生理以及心理机能的下降,对广告中的产品,其接受的兴趣要远远地低于青年消费者。据此,广告策略的运用,要与老年消费者的认知度做到吻合。人上了一定的年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变弱了,生活节奏变慢了。因此,涉及到老年消费者的消费品,其广告的制作,如电视广告,应尽量避开情绪激昂,快节奏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叙事式的,对话般的,家人团聚式的。如保健品中的品牌“黄金搭档”,其电视画面是一位老大爷,背着自己的孙子,拾级而上的身影,说明老大爷身子骨硬朗,又显得温馨备至,同一个年龄层的老年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这个产品。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告策略的运用,不仅仅要具备真实性,更应该具有艺术性,具有了这二种属性的广告宣传的产品,才能够成为人见人爱的产品。

4、服务策略

服务策略主要体现在售前、售中与售后三个方面。比如:老年健身用品中的健身床的销售,售前服务是销售人员给有兴趣的老年消费者介绍产品的性能、作用以及给人们所带来的利益,使人们对该产品进入认知状态,为购买获取第一手资料。售中服务是销售人员让老年消费者在健身床上作消费体验,使之产生欲罢不能,爱不释手的消费心理。一些老年消费者由于多次的、不间断的体验,感觉良好,似乎身体上的不适感有较大的缓解,由此,不惜破费,把这张床搬回家,自由自在地体验,企业实现了销售的目的。售后服务,即销售人员给这一类型的消费者送货上门,安装调试,并进行使用时的指导。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人们打心眼里感激你,并通过免费的义务宣传,扩大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企业带来营销效益。

综上所述,重视对老年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利于企业根据老年群体特殊的消费需求,开发出与其相适应的产品,并不断地扩大这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使老年消费者市场和其他各个年龄层次的消费者市场共同得到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消费者心理论文2000字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消费者市场的概念及特点消费者市场是指为个人生活消费而购买或取得商品和劳务的全部个人和家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消费者市场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购买动机是直接驱使消费者实行某种购买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研究和分析消费者购买动机对于提高企业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类型,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提出了针对不同消费者动机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 消费者 购买动机 营销策略

一、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类型

1、生理性购买动机

生理性购买动机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维持、保护、延续及发展自身生命,产生购买能满足其需要商品的动机。这些动机多数建立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

2、心理性购买动机

心理性购买动机是指由消费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引起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购买动机,可分为情绪动机、情感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心理性购买动机较之生理性购买动机更为复杂多变,难以掌握。

(1)情绪动机。其是指由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引起的购买动机。情绪动机下产生的购买行为一般具有冲动性、情景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2)情感动机。其是指由人的道德感、群体感和审美感等人类的高级情感而引起的购买动机。例如,人们出于爱国情感购买本国产品。这种购买行为一般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特点。

(3)理智动机。其指消费者经过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用途、款式、品种等进行分析、比较后而产生的购买动机。它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商品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的。在理智性购买动机驱使下的购买活动,比较注重商品的质量,讲究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要求价格便宜、使用安全、服务周到等。理智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为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控制性的特点。随着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原来属于理智性购买动机的商品会逐步转化为情感性购买动机的商品。

(4)惠顾动机。其是指建立在以往购买 经验 基础之上,对特定的商品、品牌、商店等产生特殊的信任和偏爱,使消费者重复地、习惯地前往购买的一种购买动机。它具有明确的经常性、习惯性特点。

3、从众购买动机

从众购买动机是指在购买某些商品方面受其他消费者影响而盲目跟风购买的动机,所以也叫模仿购买动机。具有这种购买动机的消费者,其购买动机是在参照群体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产生的,以与众人一致为追求目标,往往缺乏市场信息和选购经验,认为从众可以避免个人决策失误,有安全感。

4、求便购买动机

求便购买动机是以追求商品使用方便、购买方便或维修方便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具有这种购买动机的消费者对时间、效率特别看重,厌烦反复地挑选比较,希望能快速方便地买到适合需要的商品。同时,他们也希望购买的商品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维修方便,能减少麻烦。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职场 竞争的日益激烈,具有求便买动机的消费者在社会各阶层中越来越多。

二、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

1、消费者自身因素

消费者购买行为首先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即消费者的收入、存款与资产、借贷能力等;消费者的职业和地位,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与 爱好 往往不尽一致;消费者的年龄与性别;消费者的性格与自我观念。

2、商品本身的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消费者购买的核心内容,因此,商品本身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最主要的因素。商品要符合当时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目的,能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使用价值。

3、社会因素

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社会因素包括 文化 因素、社会阶层、相关群体等。

三、消费者购买动机的激发

1、努力开发有特色的商品

消费者各有所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开发有特色的商品有利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

2、利用 广告 宣传,向消费者传递信息

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任何广告的本质属性都是通过一定的媒体向社会大众传播一种信息。广告是最大、最快、最广泛的信息传递媒介,能激发和诱导消费、较好地介绍产品知识、指导消费,并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

3、发挥购物环境和营业员的服务水平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诱导作用

基于营业员礼貌周到、信誉良好、提供信用及劳务、品种繁多、价格适当、商店地点便利、店面布置美观等因素,消费者会产生购买动机。

四、针对不同消费者动机的营销策略

探询消费者购买动机的最简单的 方法 ,就是直接询问,市场研究人员可直接询问消费者选择、购买以及使用某个或者某类商品的原因,这种方法可用于常规性的调查项目。例如,在针对某品牌服装的调查中,可以直接询问消费者“在众多品牌中,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品牌”?消费者的答案可能有“因为这个品牌的代言人是某某,我很喜欢这个明星”,“这个品牌的质量好又好看,穿着舒服”,“衣服都差不多,这个牌子在我家附近就有专卖店”等等。对这些答案进行 总结 和归纳,就可得出消费者购买此品牌服装的动机受“名人效应”、“产品功能”或者“购买方便”等因素影响。此外,由于消费者有时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购买动机,或者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购买动机时,研究人员还可采用投射法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例如,告知消费者一个品牌或广告词,让其讲出第一个联想到的单词或一系列联想到的单词,或者让消费者填充一个 句子 ,如女性消费者购买某某化妆品是因为什么,或者要求消费者依据某种原则对提供的品牌或产品进行选择或予以排列。然后调查员记录这些单词及反应的时间以及消费者填充的内容和排序的先后,用以研究消费者的真实想法。在市场研究中,投射法常要求被调查者帮助他人在一种特定情况下进行决策,这样,虽然被调查者有时不愿意承认或者说出自己的态度和愿望,却在推断他人的动机和态度时,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动机和态度表达了出来。 当我们发现消费动机以后,必须针对这些动机设计营销策略,包括产品设计、营销沟通等。首先,由于动机往往是多重的,所以产品应呈现多种优点,产品广告应传达多重优点的信息。例如,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香奈儿的广告,除了强调其品质优越能满足消费者的显性动机外,还强调了消费者使用该品牌出入高端场所可显示其高贵地位的潜在动机。其次,不同的产品或品牌能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动机,所以营销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1、基于多重动机的市场营销策略

当消费者购买一种产品或者消费一种服务时,并不仅仅是一种动机的驱使,可能会有多种动机。消费者会通过购买一种产品来满足个体的多种需要。企业常会根据多重动机的现象来开发商品,以及进行相关商品的营销。

首先,企业会根据消费者的多重动机来开发商品。这类产品通常是在一种产品中复合多种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要。例如,M&M巧克力的广告语为: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这是著名广告大师伯恩巴克的经典之作。它既反映了M&M巧克力糖衣包装的独特,迎合广大爱吃巧克力一族不愿把手弄脏的显性动机,同时暗示M&M巧克力口味好,所以才让人们不愿让巧克力融化在手中,而要马上吃掉。其次,企业还会根据消费者的多重动机来进行组合营销。例如,电信和移动等通讯公司与苹果、三星等手机品牌通过组合销售等等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产品捆绑策略,在满足消费者的多重需要的同时,也成功地提升了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2、基于动机冲突的市场营销策略

动机冲突实际上是指消费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购买动机,其诱发力大致相等但方向相反。例如,消费者经常会面临几种同时欲求的产品、服务或活动难以取舍的问题。消费者如何解决其面临的冲突,直接影响产品、服务的销售。许多情况下,企业可以对消费者面临的冲突进行分析,提供缓解的办法,以吸引消费者选择本企业的产品或品牌。动机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

(1)双趋式冲突。也称“利利冲突”,或者“正正冲突”。它是指消费者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消费动机,这些动机都会给消费者带来相应的利益,但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动机,只能实现其中的一种,这就是双趋式的冲突。例如,购买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于两个不同产品的质量、款式、功能、价格都觉得难分伯仲或各有千秋,一个可能款式新,质量好,另一个可能价格低、经济实惠,也可能质量、款式、价格、功能都比较接近,所以,就难以决断到底购买哪一个最好。两种被选目标和相应商品的诱发力和激励越大,动机的冲突就越强。

对于双趋型冲突,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的吸引力来解决。例如,在广告宣传中强化购买此产品能得到的价值与利益,或通过打折促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决策过程中,起到首要决定因素的就是产品的视觉表现力。良好的商品展示效果会给消费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从而引发消费欲望。特别是在有相似竞争品牌存在的市场,提高产品的展示效果更为重要。因为大多数消费者的大部分购买行为多为无计划消费,许多消费者是在看到产品实物陈列后才临时决定购买,因此,好的产品展示从短期看能通过视觉冲击力诱导消费者实现购买行为,从长期看能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品牌联想,形成良好的品牌记忆,最终提升品牌的价值和形象,甚至实现消费者重复购买的良性循环。

(2)双避式冲突。它是指消费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费动机,这些动机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利的后果以及利益上的损失,但消费者不能同时回避这些不利的后果与损失,只能回避其中的一种,这就是双避式的冲突,也称“负负冲突”,或者“害害冲突”。如有的消费者对于电器发生故障的时候,既舍不得花钱去买一个新的,付费 修理 又觉得不划算,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双避式冲突。

针对这种双避式的冲突,企业可采用以旧换新的方式,让消费者在花更少的钱买到新产品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旧产品的价值。

(3)趋避式冲突。也称作“正负冲突”,或者“利害冲突”,指消费者面临一个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情境,一种消费行为既带来利益,同时也带来负面结果,这就出现了动机的正负冲突,是消费者在趋近某一目标时又想避开而造成的动机冲突。当产品既有令人动心的特征,又有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时,趋避冲突就会由此而生。例如,当普通大众购买某些高档品牌的时候,并不能像有钱人一样豪掷千金,所以在购买的时候会再三考量价格的因素,以及买了之后质量是否有所保证,一旦出现故障,售后服务能否完善。一些消费者正是在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下放弃了购买。

企业针对趋避式冲突可提供更长时间的免费售后服务,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小赠品,保证在一定时期内如果购买者发现商家以更低价格出售同一产品,就多倍返回差价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一定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采取适应的营销策略,让购物环境、产品、促销、服务等都能充分顺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争取更多的销售机会,并建立忠诚的客户群体,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生辉: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晴、田雨、荀启明:消费者行为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摘要: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的人们开始不断的认识并使用网络信息,从起初人们使用网络信息办公到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投入并使用网络信息,特别是近年来,网上购物风靡一时,网络市场消费者购物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电子商务专家的关注与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为我国网络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网络消费;消费者;购物模式

0 引言

目前,网络购物已发展成为一种新潮时尚的消费机制,并逐渐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随着网购消费者数量的增多以及网购个性化的发展,深入研究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对网络消费市场消费者购物具有现实意义。确定影响网络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从中找出可控因素加以调控,创造出一种在“买家市场”下顾客青睐的形象,是销售管理寻求差异化的主要路径,也是销售管理的宗旨所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 渠道 更为广阔,消费渠道更为多样化,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利的购物流程,这使的商业、企业不得不及时转变商业思维,大胆涉足网络营销领域,通过分析网购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来调整营销策略,以期从虚拟的网络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网络营销者在中国是新型的消费群体,与传统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特征,商业、企业要想在网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了解和把握网络消费者的心理活动特征及消费行为特征,分析消费者消费的心理动机,尽可能多的获取消费行为相关数据,为营销活动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网络消费,网上交易不仅可以与遥远的国际市场对接,而且可以在同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不再被人们视为遥不可及的虚拟世界,它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越来越多的人在自觉不自觉的享有网络消费带来的便利。网络营销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交易,与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去商场购物模式基本相同,有所不同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达成从买到卖的整个过程,此过程从选购产品、了解产品外观、了解产品性能、到最终的购买都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交易。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从起初的寥寥无几,到现今已增长到亿人次,网购交易金额增长到亿元,且这种购物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人群的青睐,人们的这种购物模式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网络消费行为与模式已是商家不得不关注的另一大消费市场。

1 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分析

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是指用于表述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中全部或局部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图式理论描述,西方学者通过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模式表达方式。其中以EKB模式和Howard Sheth模式尤为著名。

EKB模式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三位教授,和于20世纪70年代在《消费者行为》一书中提出来的。模式特别强调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在模式中,消费者大脑成为“中央控制器”,外部刺激信息包括产品的物理特征和社会压力等方面的无形因素输入消费者大脑后,通过处理,便可产生“中央控制器”的输出结果,即购买决定。由此消费者完成了一次购买决策活动。

Howard和sheth在1974年提出了一种消费者购买模式。他认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程序的主要因素有输入变量刺激或投入因素、知觉过程、学习过程、输出变量、外因性变量等。这些因素连续作用的过程表现为消费者受到外界物体不明朗的刺激后,进行探索,引起注意,产生知觉倾向,进而激发动机。同时通过对商品品牌商标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购买态度,从而坚定购买意图,促成购买行为。

网络消费者消费模式按照刺激理论学说,激变量归为三类:营销刺激(如促销、引人入胜的图片)、情境因素(当前情绪状态、金钱)和冲动特质,当消费者遇到这三种因素中的一种或以上的综合作用时,会自发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购买欲望。人们在遇到环境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会引发内在的评价,继而产生趋近或规避的行为反应。网络购物者在面对网站上商品相关社会互动刺激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主要包括浏览行为、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在以往网络购物研究中,消费者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当他们碰到刺激物时,他们会产生一种突然的、不可抗拒的购买欲望。接着,消费者个人决定是否购买此物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实际冲动购买行为只能在消费者体验到冲动购买欲望后才能发生。在此消费模式中,我们将冲动购买欲望定义为消费者在逛购物网站前,并没有购买某些商品的打算,但在看过商品有关的评论信息和产品销量后所产生的购买倾向和欲望强度;而实际冲动购买行为则反映了他们决定购买上述物品来满足自己欲望的消费行为。

2 网络消费者网络社会互动

网络消费者的网购决策

当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他们更容易被自身与其他人的社会交互所影响。他们通过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信息以及先前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来评估质量,从而做出决策。例如,当个体选择购买某种物品时,他们的决策有可能受到朋友推荐的影响,或者仅通过观测这种物品的己有购买人数来决定是否购买。根据相关资料得知,网络社会互动可分为基于意见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前者通常被认为是在线评论,后者则指的是观察学习。在线评论是指消费者在网络上对产品和卖家发表的任何积极或消极的评论,观察性学习则是指消费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购买行为而做出的购买决策。在线点评是市场营销和信息系统领域的研宄 热点 。

在网络环境中,消费者喜欢搜集其他消费者的产品评论,从而推断产品质量,降低风险。因此,根据本次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消费者是否会采纳在线点评、在线点评是否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等问题,这对网络消费者购物行为具有是非常重要的意义。双重加工理论模型认为人们通过两条路径加工信息,即中心路径和外围路径。中心路径强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认知努力,而外围路径表示人们只需使用少量的信息就能得到需要的判断。从这个观点出发,在在线点评环境中,评论质量被看作是一个中心路径因素,而评论来源可信度则被认为是外围因素。学者们发现高质量的在线点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类似地,消费者倾向于采纳来源可靠的在线点评。由于这类评论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判断产品质量,因此,消费者更愿意采纳这些评论,从而购买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模式来自于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来源于经济学领域的信息流理论,它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流理论认为,当人们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或者当他们得到的信息很有限时,其他人的行为影响比决策者拥有的私有信息的影响要强有力的多。消费者能通过观察先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断产品的实际价值。积极的观察性学习是指之前的消费者做出的购买选择中累计的人数很多,这很有可能刺激个体消费者做出同样的购买决策。在网络环境中,将观察性学习定义为已有购买行为的消费者总数。先前研究证明产品销售量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网络电商的服务改进

未来,买衣服也许是这样的:你不仅能从平台上直接挑选设计师成衣作品,购买衣服,设计师发货。而且可以把你喜欢的衣服款式,自身的尺寸大小,价位偏好告诉设计师。设计师可以根据你的需求为你量身订制服装。这就是D2C(设计师到消费者)+C2D(消费者到设计师)模式。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减少设计师的库存压力和运营成本,也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服装需求,个性化订制生产。

C2D与C2B有什么不同?顾名思义,C2B(Customer to Business)是消费者到商家,而商家承担的职责更多的商业角色而不是设计师角色。无法过多的满足消费者的设计需求,他们往往会再去联系设计师们,降低了效率并且提高了价格。而C2D(Customer to Designer),是消费者到设计师,让消费者可以直接面对设计师,个性化选择更多、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环节更少。C2B模式下,消费者大多通过网络平台发起的定购活动参与定制,而最后定制出来的选项也是一个特定群体的喜好。所以,C2B的成果往往是家电、电子产品等适合批量化生产的产品。而C2D更加强调“个性化”,消费者和设计师直接对接,省去中间所有不必要的渠道,更适合服装服饰类高度个性化的产品。

3 研究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的意义

从消费者消费模式角度来研宄网络消费者购物是一种尝试与突破。网络消费者购物及购物模式一直是学者的研究焦点,很早之前学者们就开始了对传统零售环境下消费者购物产生的过程进行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我国网络购物的兴起之后,才开始关注网络购物环境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并且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市场营销因素的刺激作用。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能有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消费者作出最终的购买决策之前,他们常常会关注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信息和实际购买行为,从而推断产品质量,降低购买风险,提高购物效率。因此,我们从网络消费者购物模式着手,分析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帮助商家和消费者更好的沟通,以促成交易的顺利达成,充分发挥网络市场的优势,推动网络购物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冰.网络社会互动对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2]田大伟.网络商品消费价值的感知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

[3]靳炜钰.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网络购物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5(03)

消费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产品以及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顾客对于产品以及服务的满意程度对企业利润的增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顾客满意度,其次分析了产品质量、顾客期望值、产品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一、顾客满意度概述顾客满意度是对顾客心理状态的一个反应,顾客满意度来源于顾客对企业中的某种产品服务消费中所产生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所形成的的对比,而顾客对某一产品的满意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因此,企业们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味的留恋与自身对服务态度、产品质量以及价格等指标是否优化的主观判断上,应该适时的考察自身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是否与顾客的期望值相吻合。企业要建立一组科学的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就应该对顾客的需求结构进行研究,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顾客需求的指标分别包括产品的品质、功能、外延以及价格。企业在提供产品服务中应该综合考虑顾客的这四方面需求,由于顾客所处的环境不同、年龄层次也不同,因此,他们对这些需求具有不同的需求强度,在消费后的满意水平高低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当顾客需求强度较高时,稍有不慎,他们就会有不满甚至是强烈不满,而当顾客需求强度要求较低时,只需要低水平满足就行。

了解客户需求!了解客户抱怨!激情澎湃(感染力)!热情服务!(让顾客感觉到不买就对不起你的服务)!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商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固然有很多因素,但顾客满意度在其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赢得顾客战胜竞争者,就成了商家不得不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营销大师科特勒教授曾经说过,企业和营销商除了满足顾客以外,“还要取悦他们”。。这种“取悦”就是指要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需要,使顾客感到满意。只有以市场和顾客需要为中心的公司才能获得成功。因此,现在国内外均将顾客满意度作为评价企业和商家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顾客满意是指顾客通过对一种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它实际上是一个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顾客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感觉、经验来判断产品是否符合他们的期望值,判断哪些产品能为自己提供最高价值,从而形成一种价值期望并根据它来行动。如果效果低于期望,顾客就不会满意;如果二者相匹配,顾客就会满意;如果效果超过期望,顾客就会感到高度满意。高度满意和愉悦能创造一种对品牌情绪上的共鸣,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性偏好。正是这种共鸣创造了顾客对某家企业或某种产品的高度信赖和忠诚。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诸如“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是企业的衣食父母”、“顾客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等等,已真正成为这些企业的立业、创业之信条。他们在企业发展或营销过程中,非常注重一些日常小事,舍得花大气力“取悦”顾客,赢得顾客的高度满意与忠诚。国外一些优秀商家的高层领导曾不无感慨地指出,“高度满意的顾客价值是满意顾客价值的10倍”。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顾客满意度呢? 提升服务水准 服务是留住顾客的有效手段。一项研究表明,获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保留住一个老顾客成本的5倍,如果一个公司将其顾客流失率降低5%,其利润就能增加25%-85%,公司的利润率主要取决于老顾客的寿命期限。著名的IBM公司要求服务人员要不遗余力地为顾客提供温馨而周到的服务,使顾客感到高度满意,受到尊敬,并且要通过与顾客的双向沟通建立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留住顾客。同时,服务又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家电巨头海尔的老总认为,服务质量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海尔在顾客服务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做法,达到了中国家电业的一个高峰,在消费者中间建立起了“海尔服务”的良好口碑。他们向消费者承诺:服务热线在您身旁,只要您拨打一个电话,剩下的事由海尔来做。波导斥资5000万元全力打进5S温馨服务风暴行动,其他如荣事达的“红地毯”服务、新飞冰箱的“绿色”服务、TCL集团的8S钻石服务等,无不是在着力打造鲜明的服务品牌,以赢得市场,赢得顾客。 重视产品质量 企业诚信和产品质量无疑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顾客的购买行为更易受到以品牌、质量\价格、服务、功能、形象等为核心的产品综合实力的影响,更显得质量的重要。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就要不断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要创出自己的品牌,体现出产品的质量优势。100多年来,德国奔驰公司将“精益求精”这一宗旨贯穿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保证产品质量,公司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质量控制体系,生产工人中有八分之一是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的,单一个引擎就要经过40多道检验工序。检验协作厂商所提供零配件的工作人员就1300多名。公司规定,如果一箱有一个零件不合格就会退货,以此使奔驰以其优质的品牌傲然于世,构筑咸十分显现的优势,赢得了顾客的高度满意。山东荷泽三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经常跟踪调查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情况,提出“关受顾客,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理念,在产品质量上大做文章,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使“三信”赢得了顾客的信任。纵观国内外优秀的企业,无一不是通过产品质量和公司信誉“取悦”顾客,打动顾客,留住客户,而且充分发挥了顾客口碑传播的最大效应。 了解顾客需求 顾客需要的是什么?在我们准备为其服务前首先要弄清楚。顾客对公司的期望有些虽是基本的,但要求并不低。它包括:1、服务人员有很强的办事能力;2、能够兑现承诺;3、把事情解释清楚;4、能尊重客人;5、特别要能够感受客人的急迫心理;6、必需要有充足的准备等等。因此,企业和商家必须深入到消费者之中,经常调研顾客的需求,并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做出产品供销和提供服务的对策,做好充分准备,应付不同层面的顾客,尽可能缩小顾客的期望值与接受服务后的真实体验之间的距离,从而给顾客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及时处理投诉 顾客的投诉是留给每个服务人员和企业的一道难题,但也是一次富有挑战的机会。顾客的投诉处理一要领导重视,二要快速高效,三要事后跟踪。一项调查表明:54%-70%的投诉顾客,如果投诉得到解决,他们还会再次同该企业做生意;如果顾客感到投诉得到很快解决,数字会上升到惊人的95%;顾客投诉得到妥善解决后,他们就会乐意把满意的处理结果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因为一个忠诚的顾客可使公司增加收益,所以,企业和商家应认识到忽视顾客的不满或同顾客争吵,不但会产生失去顾客的风险,而且有可能降低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精心培育起来的品牌美誉度深受其害,以致影响企业形象。以优质服务为导向的IBM公司要求每一个销售人员对失去的每个顾客,要撰写出详细报告,并采取一切办法使顾客恢复满意。他们认为,赢得一个失去的顾客是一项重要的营销活动,它的成本通常比吸引一个新顾客要低得多。 重视顾客体验 顾客的体验过程是始于看到宣传广告或听到朋友的言谈,到购买了所需的产品,直至到此后的使用。这种体验与产品的品质、服务人员和服务过程中所运用的流程息息相关。一个顾客与一个公司的接触,人是关键,对公司的印象往往就是接受该公司人员服务的那一瞬间。“一个微笑”、“一声问候”,是企业和商家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在企业内部创造出一种机制,强化服务现念,使每位员工与每位顾客接触时,都能够把自身那种亲切、平和和友善表现得淋漓尽致。重视第一次接触,从而真正实现对顾客体验的重视。“SS温馨服务”的内容和程序值得借鉴,这就是:1、微笑(smile),它可以化解顾客的不满情绪,弥补在产品经营过程的其它不足;2、快速(Speed),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顾客的各类请求,急顾客之急,想顾客之所想;3、标准化(standard),所有的业务操作严格按照标准业务流程及规定进行,如服务人员的仪容仪表、职业礼仪规范、接待顾客的流程等。4、真诚(sincere),不糊弄顾客,不搞虚假宣传,真诚解答顾客疑问,这是赢得顾客,提高口碑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具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免费广告;5、满意(Satisfy),将使消费者满意作为整个企业和商家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平等对待顾客 必须平等对待所有的顾客。我国经商谚语“童叟无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即不应该使顾客感到他受到了歧视。例如,要是让小孩感到被歧视了,就会影响家长对企业和商家的看法,孩子们也会对其进行评论。特别要注意的是有的企业和商家对老顾客倍加照顾,频频招呼,而对第一次来的顾客却不理不睬,这是极端错误的。另外,可以根据不同的顾客群建立分别接待制度,就是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要。例如,可以对老顾客实行联谊制,通过联谊活动、优惠活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给你点资料神秘顾客研究与客户满意度研究的对比分析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规模无论大小,产品、服务无论简单或复杂,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客户服务都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制胜法宝。客户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于企业的整体满意度状况,较低的客户满意度,会直接导致较低的客户忠诚度,进而也直接导致了客户流失。基于此,每个公司都希望测量自己的客户满意度状况,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策略和战略的制定。在发达国家(它们的市场化程度也相应较高),平均每个公司会花费总预算的3%作为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研究经费。对于这些公司而言,需要准确理解客户的人口统计特征、期望、动机和愿望,以便使自己能够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而更好的服务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客户满意度,由此也就会引发更高的顾客重复购买率,当然最终也就会使公司赢得更多的利润。可以说,任何一个以顾客导向型的公司,都希望并且愿意通过这个3%的预 算,来准确获知顾客对于企业服务质量的评价。一、了解客户满意的方法客户满意指客户认为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已达到或超过他的预期的一种感受。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定义,“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态”。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四种手段了解客户满意状况:分析客户投诉与客户建议、流失客户直接调查研究、神秘顾客检测,以及周期性客户满意度研究,而神秘顾客检测和客户满意度研究是两种最常用的方法。神秘顾客检测主要是由经过合格培训的消费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对指定服务的外观环境、服务速度、服务态度、业务技能等项目逐一进行评定并反馈结果的一种调查研究方式,由于被检查或被评估的对象无法确认消费者的身份,所以称之为“神秘顾客”。这种方法较之企业内部检查和根据客户投诉判定服务程度,能够更真实、及时、客观并系统地反映出目标对象的真实状况。“神秘顾客”以中立的身份,在购买商品和消费服务时,同时以顾客和管理者的两种眼光观察服务表现,所观察到的是服务人员无意识的表现。从心理和行为学角度,人在无意识时的表现是最真实的。“神秘顾客”在消费的同时,也和其他消费者一样,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评价,发现的问题与其他消费者有同样的感受。客户满意度研究通常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计划间隔定期执行、以便能够随时追踪满意度状况的研究,它不仅能够给出每一周期的满意度状况,还能够对比分析出对应的原因。在一定时期内,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提高顾客满意度。在采取措施后,管理者可以测量、评估结果,以考察实施的改变是否对顾客满意度有积极的作用。客户满意度研究有四个基本目的:鉴别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测量目前的满意度水平、为营销管理提供建议、定期追踪满意度水平。通常,公司管理者会将神秘顾客检测与客户满意度研究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加突出,对于公司策略和战略的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如果把客户满意度研究理解为公司的战略的话,那么神秘顾客检测就是公司对应这个战略所采取的战术。二、神秘顾客研究与客户满意度可以相互替代吗?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用3%的预算来测量客户满意状况,能够得到企业需要的全部信息吗?顾客导向型的公司,之所以愿意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来做客户满意度研究,是因为它们希望通过客户满意度研究的结果为公司制定长期战略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它们当然也希望以此为契机能够立即提升公司的服务质量。那么,一次满意度研究得到的结果,能够同时既指导公司的长期战略,又指导公司的短期战术吗?答案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同一次测量,是不能够完美的提供两种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实际上,在公司希望短期提升服务质量的战术层面上,神秘顾客研究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策略指导。那么花钱做调研的公司不禁要问:客户满意度与神秘顾客研究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不能够相互替代吗?如果不能够相互替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客户满意度研究和神秘顾客检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三、神秘顾客研究与客户满意度研究的差别那么,神秘顾客研究与客户满意度研究,到底有什么显著的差别呢?如果简单的说“客户满意度研究指导公司战略,神秘顾客检测指导公司策略”,也未免太笼统。我们还是举例来说明。某人一个星期之前在餐馆就餐了,那么现在他肯定很难准确说出关于这个餐馆服务质量的准确信息。因为,一个星期过去了,他不可能清楚记得在他走进餐馆时是否有服务员在较短的时间内与他打招呼并快速引导他找到一个满意的位置,他不可能准确地记得自己是否立即得到了滚烫的热饮,对于厕所是否清洁、服务人员态度是否有好、付款后餐馆是否主动开具了就餐发票,等等,他也不可能完全的清楚记得。但是,以上这些列举的因素,加上其它一些未被列举的因素,就使就餐者产生了对于这个餐馆的满意度水平。对于这个餐馆来说,准确获知顾客的整体满意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餐馆的最终战略决策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仅仅从顾客对于餐馆提供的所有产品(服务)的事后回忆性的判断(准确性打了折扣),仅凭借这些信息,来研究餐馆如何在短期内改善自身的服务质量,能够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吗?答案通常是否定的。客户满意度研究揭示的是消费者对于企业服务质量的感受,它不能够解释消费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而神秘顾客检测揭示的就是消费者为什么会对企业服务质量有如此的感受。通过长期的神秘顾客检测,不断找出企业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的不尽人意的地方,能够不断激励企业提升服务水平。从本质上来说,客户满意度是对于消费者感知的研究,而神秘顾客检测则是对于执行水平的研究。我们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来谈。如果通过满意度研究得出的结果是消费者认为在获得服务的过程中,服务速度偏慢--对于餐馆而言,这是多么重要的信息呀!而餐馆如果仅凭这一信息,是很难做出切合实际的改进措施的。餐馆总不能够只是简单的要求每一位服务人员更快的工作吧?如果要是真这样硬性地规定,就有可能导致服务人员把还没有煮熟的饭菜端上餐桌;另外,餐馆能够要求客人更加快速的点餐、买单吗?这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如果硬是要从满意度研究中找出提升餐馆服务速度的举措,那就陷入了一个陷阱之中,并不能够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如果我们采用例如神秘顾客检测,就可以准确测量餐馆提供服务的响应时间并找出在响应过程中各个步骤是否存在问题。例如,通过神秘顾客检测,发现就餐用户平均需要等候10分钟才能够拿到就餐发票--对于餐馆而言,这一时间远远超过自己在开具发票时间上的要求。可以对比分析不同用户获得服务的响应时间,找出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服务响应速度偏慢:有可能是信用卡授权过程偏慢,也有可能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或者是员工对于电脑使用不熟练。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餐厅提升服务质量的改进方向。可以说,神秘顾客研究给了公司一个在短期内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的方法。另外,服务质量、客户期望的测量如果采用问卷调查,属于事后测量,结果难以准确,通过神秘顾客现场记录客户的感受,可以更准确的表达客户(即神秘顾客)对于服务质量和当时的期望。总之,神秘顾客检测是对于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的服务质量的研究,而客户满意度研究的客户对于企业服务质量的整体感知结果;客户满意度研究回答的是“What”,神秘顾客检测回答的是“Why”。四、神秘顾客研究与客户满意度研究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把顾客产生满意度感知看成是企业提供的一系列产品(服务)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零售业而言,企业提供的“服务”(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包括积极友好的打招呼(当顾客走进卖场)、顾客卖场点看到的有冲击力的广告宣传展示、促销员与顾客的沟通以及引导等等一系列因素,所有这些环节,促使顾客对比: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否很好的满足了自己的期望。客户满意度研究的对象就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从总体上揭示顾客期望与满意度感知的状况;相比较而言,神秘顾客检测是要衡量企业在提供产品(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上的执行水平。神秘顾客检测不仅揭示了企业提供产品(服务)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执行水平,还可以在每一个环节上建立一个标杆--这也是全员质量管理(TQM)中的统计过程控制(SPC)的基本原则。SPC要求每一阶段的服务过程必须是可核查的,而不仅仅是最终结果的检查。在零售服务行业,神秘顾客检测可以说是衡量企业在每一环节的服务质量的最好的方法。这是因为神秘顾客检测衡量的是在产品(服务)提供过程中的顾客和企业代表的交互环节,这在其它研究方法看来是根本完成不了的。对于企业管理,并不能够监控顾客和企业代表的每一个交互环节,而实际上一个顾客最终形成的对于企业服务的满意度水平就是从这每一个与企业代表的交互过程中得来的。神秘顾客研究详细记录了每一个交互环节,它既能够向企业展示执行得好的环节,也能够生动展示那些做得不好的环节。这样的话,对于企业而言,就能够通过对于好的环节(或者企业代表)进行奖励,对那些消费者不满意的环节(或者企业代表)进行惩罚;另一方面,神秘顾客也能够站在顾客的角度,对于企业的每一个服务环节执行标准的制订提出意见。作为一种工作标杆,神秘顾客研究可以识别公司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为下一阶段的业务培训和政策的修订提供依据。由于神秘顾客研究包含着某种调查(例如神秘顾客访问结束后,需要通过问卷详细记录访问的结果),因此非常容易和客户满意度研究相混淆。实际上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神秘顾客研究与客户满意度研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神秘顾客研究最重要的是反映企业代表在执行企业自身制订的服务质量标准方面的准确程度,至于从神秘顾客研究中获得关于客户满意度方面的信息并不是神秘顾客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只能够说是一种间接成果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神秘顾客研究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但是它还是具有产生偏差的局限性。这种偏差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当神秘顾客被派遣到各个目的地执行调查任务时,预先就会对他们作项目执行标准方面的培训。由于心理面装着这些标准,神秘顾客在访问时,本身心理面已经有了一个特别的期望(这种期望是项目培训的标准,而偏离了正常的、内心的,与项目培训之前的期望已经不一样了)。显而易见,对于企业执行水平较差的环节,由于与神秘顾客心目中的“培训期望”有差距,不符合企业制订的服务规范标准(即“培训期望”)的环节,神秘顾客几乎肯定会对此作“不满意”的评价--这是人的本性。在调查中,神秘顾客是根据培训标准来衡量企业的执行规范并因此获得消极结果的,从而神秘顾客在作满意度评价时,更容易作否定的判断--即:经过项目培训,由于知道了公司制订的服务规范执行标准,神秘顾客的判断标准已经偏离了那些“不知道公司服务规范执行标准”的顾客。例如,通过客户满意度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果:那些享用了开胃小食品的就餐者,会感觉就餐等待的时间要短些。由于开胃小食品食品成本低廉,因此在顾客就餐前赠送开胃小食品成了餐厅的最佳选择。这也成了神秘顾客检测中的一道标准问题:“在您就餐前,餐厅是否向您赠送了开胃小食品”。神秘顾客在访问该餐厅时,如果没有被赠送开胃小食品,他肯定会说对于这个餐馆不满意。一个不知道该餐厅会赠送开胃小食品的顾客,会由于没有赠送开胃小食品而感到不满吗?恐怕不一定会。客户满意度研究也有偏差的局限性,这种偏差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也非常难以避免--这就是由于对消费者期望的假设不当而造成的偏差。消费者心中的期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人口统计特征、心理状况和经济状况。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人的“消费者期望”。为了准确分析目标消费群体整体的“消费者期望”,必须进行大样本量的调研,以尽量减少偏差。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满意度调研反映消费者的心理期望,而不能简单的通过询问得出。为了得到量化的有效结果,我们不能够只是简单的询问“当服务人员提供给你一份开胃食品,你是否喜欢?”,而应该通过不同的问题真正深入了解顾客在关键因素(例如满意度研究得出的“服务响应速度偏慢”)方面的感受。客户满意度研究的目标是倾听消费者的心声:什么方面没有做到,什么应该排在优先的位置,什么方面能够保持顾客。这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消费者都是很忙的人,特别是要想接触到满意度研究所需要的目标被访者,就更加困难。很多被访者都不愿意接受访问,愿意接受电话访问的人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乐于接受访问的人,有可能不是我们需要的符合甄别条件的人,代表不了整体。为了控制拒访率处于较低的水平,调研公司倾向于缩短满意度调研的访问时间,只在问卷上保留少数几个问题。这样做当然能够使访问容易,但是肯定会使获得的有效信息缩水,导致调研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现在进行客户满意度调研,是希望从消费者那里获知改进服务质量的方向,而不是仅仅得到各个因素在满意度记分卡上的评价数据。那些只是反映过去的整体状况、而不能够提供未来改进方向的满意度调研,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财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公司的满意度调研被设计成了肯定公司当前管理战略的工具,而没有被用来研究企业如何在未来改进自身服务质量。如果说神秘顾客研究是给了“神秘顾客”一把尺子,让他们用尺子来测量服务质量,那么满意度研究就是告诉我们首先应该测量什么地方;神秘顾客研究测量了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服务质量(执行状况),而满意度研究衡量的是企业提供服务的整体结果(感知和期望)。对于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现代企业而言,这两种测量都非常重要,它们都应该是经常进行的连续过程,以便不断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没有顾客服务,就不会有客户满意的问题,也就不会有神秘顾客研究和客户满意度研究。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