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幼儿园飞行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9:17:56

幼儿园飞行棋研究论文

关于围棋的定式,棋界有不同解说,但也有一些基本共识,如定式之“定”只有相对含义,定式经历历史沿革,可见其非自然法则,乃人之发明,而且行棋中出“变着”也为常见。甚至有求道者如小林光一痛思“定式”之束缚,打破“思维定势”和行棋惯例,进而天马行空追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但毕竟,人人都用定式,且亦步亦趋,不轻易越雷池为多,职业高手也常不例外。可见定式自然有其符合“棋理”之处。本文拟对定式之“理”以及定式的局限作一理论探讨。 定式与“纳什均衡” 何为“定式”,小林光一有如下定义:“在局部战斗中,用最稳妥的顺序,而且能经得住以后的检验,从而被固定下来的就是定式”。在此定义中,“局部”较易理解,但何为“稳妥”?如何“检验”?均语焉不详。下面就用博弈论(game theory)——尤其是“纳什均衡”(Equilibrium)作一诠释。 博弈论的基本前提为:某人或某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他人或他物的行为。由于世上人间的事物很少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因此博弈论用途甚广,从军事,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到工程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均留下印记。在日常生活中,从待人接物到谈情说爱,无不涉及博弈过程。 初期博弈论强调利益的冲突,即非合作甚至对抗状态。比如,“零和理论”指一方得益则意味着另一方遭损。这在围棋中早有运用,如“他人之急所即我之急所”。棋,包括围棋,既然讲的是胜负之道,就规定了它的对抗性。军事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国际均有对抗的因素,但如果这个宇宙只有对抗和冲突,它又如何避免分崩离析的结果呢?这样的问题,在美苏冷战时期(双方都拥有毁灭性核武器),尤其显得重要。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1928——)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他的均衡理论,后称为“纳什均衡”,这一理论也是他199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理由。 纳什早年入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研究生即与围棋结缘。对于纳什来说,棋局中的博弈隐喻着人间事物的基本规律。事态如棋局,而棋局是可以用策略思维加以概括的。比如“过分”,“本手”与“缓着”之间,一般都会选择本手,着法过分如不遇反击,可能占到便宜,如遇反击则可能亏损,因此如果棋力相当,则应考虑到对手的反击手段。对手也同样考虑到在追求利益中不可能占尽便宜。这就导致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纳什的均衡理论的要义在于:即使在对抗条件下,双方可以通过向对方提出威胁和要求,找到双方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至于因为各自追求自我利益而无法达到妥协,甚至两败俱伤。稳定的均衡点建立在找到各自的“占优策略”(dominant strategy),即无论对方作何选择,这一策略优于其他策略(所谓“本手”是也)。“定式”即是许多变化中双方都认为“不亏”的一种变化。 纳什均衡与定式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看。从策略层面看,如一方的策略是“捞地”,另一方是“取势”,而结果相当,互有所得,双方就愿意那样下。“捞地 ”(考虑现实利益),“取势”(考虑将来发展)便形成一个“纳什均衡”;另一方面,可以从具体行棋效果来看,如果一步棋能考虑到对手各种应手而依然成立,对手也运用同样法则找到应对,则可以说双方达成了“纳什均衡”。 这样看,定式是一系列纳什均衡的累计直至局部达到稳定的一种变化,直到一方认为可以根据形势选择任何变化或脱先而无局部受损之虞。由于定式是在大量实战基础上不断被验证并长期积累而成,可以说定式是围棋中科学成份最大的。 但是,围棋的变化无穷,定式之外其他种种变化难以穷尽。一个定式少则几步,多则几十步。有些定式具有强大必然性,不然有崩溃之虞,或明显亏损,有些可能具有弹性空间,将来趋势也未必明了。在某一局部具有均衡意义(即双方地考虑了对方可能的策略而达成的对等的占优策略)的变化可能有多种,而“定式”只是在前人经验总结出的一部分。从而会有新的定式出现。而在任何对局中,全局情况,对手棋风,都会决定一个定式是否真正具有“均衡”意义。比如,一个棋风锐利、咄咄逼人的棋手碰到处处忍让的棋手,可能占到便宜,遇到同类棋手,则会陷入恶战和险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才需求在未来也将趋向全球化,幼儿 教育 事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一国综合国力的兴衰。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幼 儿教 育论 文❤☸

✎✎~~~学 前教 育的论 文❤☸

✎✎~~~幼 儿礼 仪教 育论 文❤☸

浅析幼儿教育教学现状及发展         一、目前的幼儿 教学 方法 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学呆板化

现行的幼儿教育带有应试教学特征,重视知识传授和教学讲解,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以硬性方式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

2.知识陈旧化

知识和科学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知识更新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幼儿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先进的知识,使用先进的教材,才能培养先进的人才。

3.教学枯燥化

幼儿正处于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初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不易集中,喜欢观察、玩耍。在教学中采用静态教学法,要求幼儿掌握既成结论,强调了思维的模式化和规律性,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老师要运用动态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4.教学封闭化

封闭化教学是指老师直接灌输结论,重视背诵和记忆,强调 经验 和模仿训练,缺少思考过程和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 想象力 、创造性,将学生思维禁锢在狭小空间内,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得不到训练。

5.学生学习被动化

幼儿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弱,局面容易失控。有些老师为了避免意外情况,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忽视学生的自我发现环节。主要由老师主导课堂,幼儿实践机会少,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或者按照老师要求全部照搬,缺乏思维过程。

6.课堂不规范

幼儿教学内容都是基础知识,简单易懂,一些老师便忽视教学的规范性,不重视课前准备和教材研究,课堂上自由散漫,思想发散,不能有效保障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二、针对上述问题,具体有以下做法

1.充分应用教材,研究科学教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即使是幼儿教学,老师也应重视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结构,熟悉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考察与研究,建立教材各章节的联系,提炼教材重点和精髓,将教材知识点烂熟于心。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就能充分利用教材,在进行教学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在知识讲解时,适宜插入引申知识点,扩展学生思维;抛出新颖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可以串讲已学知识,相互对比,相互参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记忆迁移;在知识回顾时,老师可以建立知识体系,梳理教学脉络,理清逻辑顺序,帮助幼儿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研究科学教法是指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高效地传输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注意研究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制订一套符合幼儿特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然后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辨识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行为,幼儿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积极思考,自我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开放思维。

3.因材施教

每一个幼儿都是优秀的,需要的只是一个善于发现引导的老师。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老师不能凭借个人喜好判定幼儿的优劣,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性格上的不足。例如,对于顽皮好动的幼儿,可以多带领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对于捣蛋的行为不能斥责,要慢慢引导,启发幼儿正确地创造、行动。

4.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较大,易于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带动幼儿的情绪,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意见,开发自身潜力,促进思维发展。比如,在进行水果相关内容讲解时,老师可以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使用真实水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对知识的接受效率高,理解记忆效果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把握教材的结构,根据幼儿的特点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学习能力,将丰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开发幼儿智力,刺激幼儿的创造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

浅论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有助于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都非常注重培养人的美德,且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盛名。在我国古代 典故 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卧冰求鲤”、“孔融让梨”等 故事 中,涉及到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一定的美德,或知恩图报,或孝顺谦让。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将这些典故向幼儿们进行讲述,让他们能够从故事中认识到中华民族美德,并逐渐理解礼仪的含义,这样就有助于将中华民族的美德不断的传承下去。

提升幼儿的交际能力

在幼儿时期,作为交往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只有当幼儿在懂得礼仪的基础上,其才能与长辈以及同龄人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其给别人的印象分就会大打折扣,同时这也不利于其与他人之间进行友好的相处。古人孔子有言:“不知礼,无以立。”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为: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礼貌礼仪,则没有能够立身的地方。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人来说,礼仪学习意义非凡。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行为举止,并明白正确的礼仪表达是怎样的。只有学会尊重他人,自身才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尊重,因此教师需要在幼儿教育中,积极的促使幼儿与他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交际关系。

促使幼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礼仪教育,还能避免现实生活中出现较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的现象。通过礼仪教育,幼儿就能明白如何感恩,同时促使自己的身心均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青少面误入歧途,均与其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联系。并且由于年龄的增长,其自身的恶习没有获得良好的改正,从而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幼儿的身心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2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融入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一般涉及到很多的日常活动,且每天幼儿们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其性格的养成也会受到的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在幼儿教育中有效的实施礼仪教育,就必须在日常活动中融入一定的礼仪教育。幼儿园的老师首先需要培养幼儿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洗手;吃饭时不能到处张望;睡觉时间不能大声吵闹;玩具用完了需要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个人的物品用完之后需要整齐归放等。早上或者傍晚在幼儿园看到老师,需要向老师问好,如“早上好”、“晚上好”等。日常出行不让父母抱着等。通过这些小习惯的逐渐培养,幼儿就能慢慢的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促使礼仪教育获得有效的实施,幼儿教师还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转变,并对礼仪教育加强宣传,同时积极的开展和组织一些内容丰富的特色教学活动,并为幼儿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礼仪的环境,这样就能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始终贯穿礼仪教育。例如,在礼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增设一些专题内容,来达到宣传礼仪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礼仪教育的专项活动,并利用自己的亲身行为将 文明礼仪 传授给幼儿们,这样一来,幼儿就能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从而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在幼儿的整个教育中贯穿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在开展礼仪教育时,还应注意在幼儿的整个教育活动中都贯穿礼仪教育,并且要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将礼仪教育的内容加以融入和渗透,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自觉的进行约束,同时还能将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以改正,从而学会做一个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幼儿在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学活动,或者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需要将其中包含的礼仪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并将礼仪教育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帮助幼儿们掌握更多的、更正确的礼仪。

通过实践帮助幼儿巩固 礼仪知识

在礼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礼仪教育除了进行礼仪知识方面的教育之外,还涉及到加强的实践性以及操作性内容。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向幼儿们讲解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们加强实践和操作,这样幼儿们才能掌握真正的礼仪知识和行为。

3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的程度也逐渐提升。而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礼仪教育的也有了更高重视。因此各个学校都需要加强学生们的礼仪教育。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采取有效的 措施 实施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幼儿们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从而实现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傅媛蕾.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就餐礼仪教育的意义及方法[J].价值工程,2010(35):176-178.

[3]高桂梅.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现象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1.

[4]姬娜娜.浅析德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J].学周刊,2015(21):102-103.

[5]宋巍.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实施小班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尝试[J].文教资料,2014(35):107-108.

浅谈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电脑教育游戏与电脑游戏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结合声音、图像、等高端技术创造的一种依赖于电脑运行的程序,但在内容上,电脑游戏是以娱乐为主,电脑教育游戏则是以教育为主的一种寓教于乐软件,用电脑教育游戏中生动的游戏画面,充满挑战性的游戏内容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孩子更积极主动地探索并从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一、何谓“电脑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是专门为特定教育项目而开发的游戏,将教育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以游戏娱乐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通过游戏的方式完成教育过程,是严肃游戏的一个分支。

电脑游戏具有真实性、趣味性、目的性等特点,通过逼真的画面,优美的背景音乐和丰富的游戏内容吸引玩家。2002年12月份,一个名为《军事演习》的电脑游戏为美军士兵执行反恐维和行动提供了另类的训练手段。据美军统计,未参加过实战的飞行员首次执行任务的存活概率只有60%,而进行过计算机模拟训练的飞行员存活概率可以提高到90%。此后更多的 射击 类游戏被美军应用到士兵的训练中。而电脑教育游戏它不同于电子游戏,电脑教育游戏将将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在满足玩家娱乐的同时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体验电脑教育游戏的过程也是快乐的。电脑教育游戏利用孩子对好奇心理,刺激孩子感官,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上的三维目标。孩子体验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的游戏规则内,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才能找到通关游戏的技巧,获得知识与技能,因此,电脑教育游戏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锻炼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在没有教师管制的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在幼儿教育方面,教师也可以将电脑教育游戏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使孩子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能提高孩子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游戏

很多教师和家长把电脑游戏看做洪水猛兽,用各种办法组织孩子玩电脑游戏,但是完全禁止孩子玩电脑游戏是不可能的,既然不能完全杜绝这种现象,不如以“疏”为主,利用好孩子爱玩游戏的特点,进行电脑教育教学。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枯燥乏味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需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用游戏来提高孩子听课的注意力。例如在英语课,我们可以选择类似于金山打字游戏这类的电脑教育游戏,金山打字游戏中有一个名为“生死时速”的小游戏,逃跑和抓捕双方都需要快速打出英文 文章 来逃离对方抓捕或抓捕对方,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在同学之间开展比赛,想要赢得游戏胜利,需要熟悉英文文章甚至背诵下来,这样做即提高了孩子学英语的乐趣也达到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将游戏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奖励

同样是利用孩子对于游戏的兴趣,既然孩子喜欢玩游戏,教师就把玩游戏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奖励,谁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谁就可以玩电脑游戏。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孩子就会集中注意力听讲,努力完成课堂中的学习任务。这样,教师可以从另一方面督促孩子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这种方法也可以推广给家长,在家庭和学校一起实施,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能玩游戏,一方面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适当给予孩子放松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会懂得珍惜时间,会明白努力付出就能得到回报的道理。

(三)利用游戏培养良好的 兴趣 爱好

教师可以带领孩子玩一些如 五子棋 ,象棋,钢琴键盘等积极向上的游戏,在同学间开展比赛,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和对游戏的热爱,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能发掘孩子的潜力。在游戏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解相关知识和历史,拓宽孩子的知识层面,甚至可以教一些简单的FLASH游戏制作,让孩子们动手自己制作简单的五子棋游戏。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知识储备量不够,阅读书籍方面有很大困难,而电脑教育游戏以声音、文字、图画相结合的形式,带给孩子最直观的感受,使孩子产生阅读的兴趣。同时,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游戏中积极向上的精神会诱导孩子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从而促进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电脑教育游戏在教育过程中的弊端

现如今电脑游戏的弊端,易成瘾。电子游戏会刺激大脑,给人快感。与吸毒不同的是,玩电子游戏所产生的胺多酚完成是人自身产生的,不会对身体带来伤害,但是在精神成瘾方面与海洛因十分相似。电脑也会伤害 儿童 的眼睛,教师和家长应掌握好时间减少电脑对儿童身体带来的危害。孩子的身体正处于发育期,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利用电脑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应尽量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多带领孩子在 户外运动 ,使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引入电脑教育游戏教学是个正确选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应多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教育,激发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避免发生玩游戏成瘾的状况。同时也应注意幼儿身体健康情况。但如何设计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电脑教育游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需广大教育人员坚持不懈的研究和探索。

幼儿园幼儿行为策略研究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 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 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 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 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 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 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 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 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二是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三是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四是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五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具体有道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鉴于幼儿身上发育的特点,从不剩饭,自己穿脱衣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等。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 一、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幼4家4儿童 二、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小朋友叫魏晓蕾,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候,让他来分筷子。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在学习儿歌《老师的手》的时候,我提问全班的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魏晓蕾,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三、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现在不在象以前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美食店”的游戏,游戏一开始,李琳和张波突然争吵起来,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争新的煤气灶,都不愿意要旧的煤气灶,怎么办呢?新的煤气灶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拿起旧的煤气灶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两个小朋友说:“旧煤气灶刚才对我说,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我这样一说,李琳就去拿了旧的煤气灶。两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了。”我对他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五、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六、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最近几年,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这种趋势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要求家庭和幼儿园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放在首位.因此,对部分只注重学习知识的家长,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选择题:A、一天教会你的孩子写10个字。B、帮助孩子10天改掉一个坏毛病,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数家长会笑着选择后者。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行动研究的论文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具体有道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鉴于幼儿身上发育的特点,从不剩饭,自己穿脱衣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等。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 一、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幼4家4儿童 二、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小朋友叫魏晓蕾,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候,让他来分筷子。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在学习儿歌《老师的手》的时候,我提问全班的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魏晓蕾,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三、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现在不在象以前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美食店”的游戏,游戏一开始,李琳和张波突然争吵起来,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争新的煤气灶,都不愿意要旧的煤气灶,怎么办呢?新的煤气灶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拿起旧的煤气灶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两个小朋友说:“旧煤气灶刚才对我说,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我这样一说,李琳就去拿了旧的煤气灶。两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了。”我对他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五、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六、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最近几年,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这种趋势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要求家庭和幼儿园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放在首位.因此,对部分只注重学习知识的家长,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选择题:A、一天教会你的孩子写10个字。B、帮助孩子10天改掉一个坏毛病,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数家长会笑着选择后者。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你的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幼儿园教育的管理工作是提高幼儿园教育水平的关键,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幼儿园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做一下分析。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

摘要: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既琐碎又复杂。教育教学工作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兴园”,它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管理;策略

在管理的实践中,我园尝试了以下教育教学的管理策略:

一、明确教科研任务

首先组织全园教师学习、领悟《新纲要》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其次,针对幼儿园的实际,尤其是针对存在的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边实践边研究,使教研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这是教研工作的一项重点。如:近几年,幼儿园的区角的布置及利用一直没有抓好,搞了几年总是一个样,利用率不高,近乎摆设。针对这种情况,今年选择了对区角活动研究的课题,让教师们去探索区角的分类,每个角布置些什么,哪些材料的使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怎样指导区角的活动等,并归纳出相应的经验或认识。最后,组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深入于实践之中,是教师们的优势,那么如何使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呢?这就要组织教师们进行深入系统地总结,边总结边研讨,相互促进,这种总结也是一种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审视。在总结中,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及不足,寻找出一些工作规律,以便更好地工作。

二、加强教师业务学习

1、每一位教师的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要求也就各有侧重点。对于新教师主要进行反复的“关键程式”训练,包括学习制订阶段计划;坚持对每次的研究活动进行观察与评价,写好观察分析记录;坚持与幼儿进行个别的正面交谈。对熟练教师,我们则要求进行“反思性”的实践与总结:学习撰写设计报告、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坚持用科研的眼光和行动开展研究活动,并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作出理性的思考和选择;能带领新教师共同解决研究活动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2、学会“学”。“学”,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讲座、观摩等活动,开阔教师眼界,更好地把教科研工作引向深入。学习带来了大提高,教师们对教育理论学习更加关注了,自觉性更高了。有的教师反映,学与不学确实不一样,过去,自己总是停留在经验主义,对被人的创新做法或者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不重视、不以为然。如今,不少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购买教育理论著作,订阅教育理论刊物,并不定期地进行摘抄工作,还认真地写下学习体会,整个幼儿园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明显增强。

3、学会“问”。“问”,能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为此,我园开展了“每月一问”的活动,要求教师针对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进行提问,园部再以年级组和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分析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4、学会“说”。“说”,能使教师们积累经验、相互学习。首先,我们特地安排了“每周一说”的活动,组织教师说一说一周来的研究心得,聊一聊研究过程中幼儿的具体表现和自己的指导方法。其次,我们还安排了解决“每月一问”的小组讨论活动,由各组长带领教师们先详细地分析问题,再各抒己见,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种讨论活动中,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参与,理清自己的思路,将其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这两项活动即提高了教师们的表达能力,又实现了经验分享,利用集体的智慧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刚开始,不少教师由于习惯于领导在检查、督导中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的传统流程,而不知该如何提问,写上来的问题往往大而空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后来经过指导,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研究工作,更细致地观察、研究幼儿的活动反应,并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提出质疑、发现问题,久而久之,教师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了。

三、重视保育保健工作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既要研究教育,也要重视保育。

1、要充分认识到做好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幼儿年龄小,生活能力差,每天的吃、喝、拉、撒、衣、学、住、行,事无钜细,要做好保育保健工作,教师应该“奉献一颗爱心,做好三个‘保’字”。“奉献一颗爱心”就是把自己的爱献给幼教事业,献给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有一颗博大的心,“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也不能成为教育”。“做好三个‘保’字”,即保卫生,保安全,保好习。保卫生就是对教室和玩具要及时进行消毒,做好进食前后的清洁工作;保安全,就是当发现幼儿带有弹子等危险物品时,即劝其拿出,让家长带回或代为保管,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即妥善处理;保好习,就是要求幼儿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进餐习惯,午睡习惯,言行习惯。

2. 教师还应注意创造良好的集体保育秩序,创设并营造集体氛围,发挥幼儿群体或集体的影响力,同时尽可能多为幼儿提供伙伴间交往,共同活动和游戏的机会,发挥幼儿伙伴之间相互激励促进作用。而且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它给予幼儿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物质氛围给幼儿以 *** 和印象是具体的,而良好的物质氛围是以安全为前提条件,这一点非常重要;精神氛围对幼儿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里,教师之间的亲善和睦,敬业爱园,同情助人,便给幼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多年的幼儿园管理经验告诉我,教育教学的管理是智慧的管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有思想、有眼力、有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并联系于实际,搞好教育教学,办有特色的幼儿园,才能让幼儿园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一般模式----《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

[2] 浅谈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与促进----《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生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纪明莉.寓教于乐--提高幼儿园学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58-159.

[2]穆彦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9(10):188.

[3]刘雨燕.基于音乐审美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探究[J/OL].黄河之声,2019(18):89-90[2019-10-22].

[4]黄亚.简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基础教学改革[J/OL].黄河之声,2019(18):130[2019-10-22].

[5]路树萍.基于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22-223.

[6]史妙芬.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路径的实践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133-134.

[7]刘昶智,韩骞赓."全面二胎"政策下甘肃省学前教育发展预测[J/OL].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10):120-122[2019-10-22].

[8]田媚娜.技能大赛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230.

[9]陈静.学前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17):191.

[10]贾芸.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J/OL].黄河之声,2019(16):98[2019-10-22].

[11]王阳娟.学前教育专业乐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OL].黄河之声,2019(17):82[2019-10-22].

[12]陶冶.学前教育中的音乐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28):163.

[13]祝晓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表演规范动作的探究[J].当代音乐,2019(10):138-139.

[14]许配.发展性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27-28.

[15]王金花.学前教育中童话故事的作用及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32.

[16]李冕.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现状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218.

[17]李天顺.亲历学前教育的一次跨越式发展[J].基础教育课程,2019(19):14-19.

[18]杨眉.中国和德国学前教育制度比较[J].现代交际,2019(18):150+149.

[19]贾福梅.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9(18):157-158.

[20]鲍继艳.学前教育专业装饰画基础课程设计探讨[J].现代交际,2019(18):215-216.

[21]谈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9,39(18):115-116.

[22]刘莉梅.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的创新思考[J].北方音乐,2019,39(18):141-142.

[23]林梓.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及改进建议[J].北方音乐,2019,39(18):179-180.

[24]祁瑞.基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对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18):217+221.

[25]阮思蓉.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思路创新[J].北方音乐,2019,39(18):194+197.

[26]王冬霞.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多维内涵构建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9(18):117-118.

[27]张丽娟.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09):83.

[28]陈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课程教学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05):46-48.

[29]周新悦.试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9(27):210.

[30]孟庆莲.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能力浅见[J].青海教育,2019(09):39.

[31].青海省学前教育阶段推广普通话工作方案[J].青海教育,2019(09):16-17.

[32]王瑞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222.

[33]郑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54-55.

[34]刘颖,刘先强.学前教育专业融合教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的行动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09):57-69.

[35]莫睿.领悟社会支持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焦虑状况的影响--以贵阳市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145.

[36]王丽.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演唱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9(05):139-140.

[37]贾少慧.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8-9.

[38]张承宇.试论多彩光谱方案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业评价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9):97-99.

[39]叶明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审美教育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7):233-234.

[40]邓广峰.基于"课岗证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文化学科教学实践研究[J].北极光,2019(09):170-171.

[41]张珊珊.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改革的反思探索[J].北极光,2019(09):141-142.

[42]刘静.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创造性应用研究[J].北极光,2019(09):132-133.

[43]朱廷美.基于Moodle平台的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探讨[J].科技风,2019(27):29-31.

[44]王旭,刘霖芳.情感心理学与学前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05):125-131+144.

[45]周师虹.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中的互动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41-142.

[46]刘洋.传统陶瓷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157-158.

[47]张现睿.浅析现代化幼儿学前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52-153.

[48]肖鑫鑫.信息化时代背景下APP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创新与应用探析[J].微型电脑应用,2019,35(09):132-135+139.

[49]宁灵芝.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9):159-160.

[50]叶晓红,邱心雨.学前教育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9):93-98.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美]戴维·A·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等著.刘占兰等译.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美]戴维·A·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等著.刘占兰等译.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朱宗顺主编.学前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12]王微丽主编.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13]袁爱玲何秀英著.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蔡春美洪福财等著.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5]刘占兰编.有趣的幼儿科学小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6]王攀峰著.行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7]胡惠闵郭良菁编著.幼儿园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霍力岩、孙冬梅等著.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研究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3

[19]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美]著.李雅静等译.幼儿数学与科学教育(第4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尼古拉斯凯奇等著,张军红等译.孩子的一百种语言.[M].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2][美]贾珀尔等主编.黄瑾等译.学前教育课程(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11

[23]秦元东、陈芳等著.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4]董旭花、韩冰川等著.小区域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5]秦元东、王春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6]何艳萍,主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7]董旭花,主编.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8]陈帼眉,刘焱主编.学期教育新论.[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9]王海英著,学前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0]刘晓东、卢乐珍等著,学前教育学(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1]蔡迎旗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2]董旭花、刘霞等编著,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3]杨娟.大班幼儿戏剧工坊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4]王和琴.幼儿园个性化美术活动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5]欧晓燕.幼儿园性教育实施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6]黄海燕.少数民族服饰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7]刘彤.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语运用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8]史孚.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指导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9]李槐青.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0]朱金玲.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指导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幼儿园霸凌行为研究论文

在洗胃的过程中,医生还在刘鑫泽的胃里发现了着大量的固体颗粒,抽取的胃液都已经变成了黑色,洗胃3个小时之后才清洗干净。医生说,虽然刘鑫泽吞下了大量铅笔芯,但好在铅笔芯的成分没有铅,孩子没有中毒迹象。

而当家长问胃里的铅笔芯是哪来时,刘鑫泽回答说,因为饿了。几次追问之后,刘鑫泽才说了实话。原来欺负他的是同校两个五年级的女生,几个孩子平时同在小饭桌吃饭,刘鑫泽经常被她们欺负却不敢告诉家长。事发前,两个高年级同学一人给了他一把铅笔,说把铅笔芯吞下去,以后就不再欺负他了,否则以后见一次打一次。

幼儿园里的“校园霸凌”

近来年,媒体报道了越来越多的校园霸凌(bullying),每次都能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但是仍然屡禁不止。让人揪心的是,媒体报道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孩子在遭受欺凌时,一个人默默承受,正如刘鑫泽在事件被发现仍在隐瞒,直到家长发现呕吐物中的铅笔芯,一再追问才吐露了实情。

也许是我太过紧张了,总是很担心小朋友作为‘少数裔’以后上学会被欺负。虽然校园霸凌更容易发生在中小学,但其实幼儿园里也会有霸凌行为,只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为,“校园霸凌”更容易暴露。

读幼儿园时,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因为她是校长的孙女,所以各方面都备受优待,在她的“麾下”还有几个小跟班。我是转校生,不知道这里的规矩——要把学校发的点心要“上供”一块给她。每次饼乾刚发到手上便瞬间被我吃掉了。后来被这个小女孩推搡威胁了几次,大线条的我仍然继续吃光自己的饼干。几天后,我被这个小女孩围住。我至今都记得那个中午,阳光很刺眼,我被女孩和她的“跟班”带到校门旁边的一棵巨大的夹竹桃树下,浓密的枝叶将我们和外界隔离开来,几个女生按住我的手后,“校长孙女”便伸出她的魔爪在我脸上使劲抓......当时真是被吓得半死,哭着跑回家。妈妈看到我的脸也是下了一跳,感觉像一张血红的蜘蛛网附在脸上。而我妈却在第一时间指责我调皮,不该和别人打架……

虽然我已经忘了女孩的名字,但是每当在镜子里看到右眼角和鼻翼旁的伤疤时,那棵夹竹桃下的阴影和母亲的冷漠对待依然让我心生寒意。

被欺负的孩子受到最直接的伤害,

他们最需要立即受到保护,

但是欺负人的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健康的”,

他们也需要帮助。

研究表明,

几乎所有的校园霸凌中施暴的孩子都曾今是被欺负的那个人,

可能是被他们的哥哥姐姐,

其他亲戚或者朋友欺负。

校园霸凌越早发现,

越早处理,

越能够帮助到所有的孩子更好成长。

如果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好“预防工作”,

校园霸凌或许可以避免。

不管你怎么做,最糟糕的两种方式是:

用冷漠来对待受欺负的孩子,

用暴力来解决暴力。

你的冷漠会让孩子受到“二次伤害”,这会让你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以后出现更大的危险时,她也不再向你求助。

而受到伤害的孩子的家长过激地处理“校园霸凌”也是非常糟糕的示范。不管你怎么做,不要用暴力来解决暴力:被欺负的孩子的家长动手去打欺负人的孩子,或者两方的大人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大人的暴力行为会给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当你生气或者不高兴时,可以用暴力来解决。所以,先控制好你自己的脾气,再来处理孩子的。

了解“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的特征

孩子玩具被抢,被推搡了几下,这是“校园霸凌”吗?先来看下校园霸凌的几个特征:

故意的伤害:

年幼的孩子还不太懂得掌握语言的行为的分寸,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非所有伤害行为都是校园霸凌,但是一旦他们是“故意”做出伤害他人的事,那这就是“校园霸凌”。

非势均力敌:

欺凌者拥有高于被欺凌者的力量,其力量包含社会权力、体力、及过当的管教权,或者几个孩子联合起来欺负一个孩子。

重复的“暴行”:

“施暴者”一旦得逞,他们通常会再次施暴。除了肉体上的伤害,透过言语、文字、图画、符号、肢体动作等嘲笑捉弄、孤立隔绝等心理伤害都是校园霸凌。

虽然男孩女孩性别平等,但是男孩、女孩在“校园霸凌”方面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男孩在幼年时更可能成为欺负人的小家伙,特别是使用暴力行为。女孩通常会大一点才开始会欺负人。不过也并不是女孩不欺负人,只是她们幼年时更可能精神上地排挤小伙伴或者言语上的欺负,而不是用武力。

欺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通常会造成受害人心灵创伤、扭曲,也会造成课业成就低落、人际疏离,甚至有可能逼迫受害人产生报复性攻击行为,或使受害人转而欺凌他人;对加害人也有一定影响,这些加害人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具加害人特质的男性加害人有60%在24岁以前犯罪,非加害人特质的男性加害人则只有23%。

欺凌对受害人造成的后遗症相当多,包括逃家、逃学、出现慢性疾病、自杀和饮食不正常等,并且会造成自尊降低、时常焦虑不安、悲观思维与高度渴求关怀心理。

其中有些受害人长大后会转变成加害人,这些同时是受害人和加害人的学生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也比单纯的加害人或受害人高。

孩子可能的表现

在遭到校园霸凌后,孩子常常会出现以下表现:

不明的伤患;

情绪低落;

胃口变差;

不想上学;

在和兄弟姐妹相处时出现矛盾,比如变得暴躁、爱打架 (欺负人的孩子一部分也是同时是被欺负的,或者曾经受到过欺负);

行为异常,比如突然不想听你讲故事了,不想和你多说话了;

孩子的一些东西不见了(比如书、笔等)或者衣服有破损;

头疼,肚子疼;

睡不好,经常做恶梦;

行为倒退(比如尿牀);

分离焦虑;

以上表现并不一定就是被欺负了,但当出现上述情况上,家长应该警惕,要想到“有没有可能是孩子遭遇校园霸凌了”。

为什么孩子会隐瞒实情

着手让孩子不要产生以下想法,帮助孩子认识到问题,分清对错。

感到屈辱。在遭受“校园霸凌”后,大多数孩子会觉得屈辱,因为孩子觉得正是因为自己弱小无能或者有缺点才会被欺负,如果校园霸凌被公开,那么就等于把孩子认为的自己的“缺陷”公之于众。

害怕“校园霸凌”会重演。

害怕被“小团体”抛弃。有些孩子为了不被某个“小圈子”抛弃,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交地位”,而对校园霸凌忍气吞声。

认为没有人会相信自己

怕被贴上“打小报告”的标签。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最讨厌人吗,爱给老师打小报告的人绝对是其中的一种。

甚至觉得自己“罪有应得”。孩子其实是非常害怕自己犯错,对自己的“缺陷”或“不同”也非常敏感,一旦有人揪住他们的错误或缺陷,在还未建立起成熟的自尊以前,他们很容易陷入自责的情绪中。

有以下特征的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园霸凌:

与同学相比显得不同的孩子,比如太胖、太瘦,戴眼镜,穿着特殊,名字特殊、转校生.....

看起来瘦弱好欺负的孩子;

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

胆小、焦虑、自卑的孩子;

没什么朋友的孩子。

其实小孩子的世界也有“很残酷”的一面,正是因为无知,他们会因为一个成人看起来很荒唐的理由来“无情地”打击另一个孩子,而这种伤害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可能给受害者造成一生的阴影,而施加伤害的孩子也不能健康成长。

在孩子遭受到“校园霸凌”,或者在幼儿园里成为了欺负人的“施暴者”,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如何保护遭到欺凌的孩子

在孩子遭受到“校园霸凌”,或者在幼儿园里成为了欺负人的“施暴者”,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如果家长处理得不当,可能让孩子遭到进一步的排挤,或者让孩子以为暴力行为是可以的,在“正义的”情况下,比如有钱、有权、有力量就可以对弱小者施暴。

区分对待“打小报告”和“报告”

并非所有的情况都是“校园霸凌”。“打小报告”的内容通常都是一些小冲突,比如谁一个人霸占了玩具,谁在上课的时候偷吃了零食......而一些喜欢“打小报告”的小孩仅仅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一旦告密成为习惯,孩子老是过来“打小报告”,对这种情况通常老师和家长会感到厌烦,也会让孩子被其他孩子疏远。但解决的方法只有两个字:耐心。

耐心听孩子的“告密”,教会他们处理的方法。比如当一个孩子经常向你告发另外一个孩子不和自己分享玩具,那么可以提出“轮流玩”的建议,教孩子分享,或者交换玩具,实在不行那就换个地方各玩各的。尽量给孩子多一些的建议,让他们自己学会处理这些小摩擦。

其实孩子很怕被贴上“告密者”的标签,大人有时候也会被爱“打小报告”的孩子弄的很头疼,那么怎样才能鼓励孩子“报告”真正的严重情况而非“打小报告”呢?“打小报告”和 “报告”的区别是,如果告诉大人可以让某个人远离麻烦和危险就是“报告”,如果仅仅会让某个人惹上麻烦那就是“打小报告”。孩子们并不能立即分清两者的区别,但是成人可以。我们应该耐心地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孩子不同的建议,以及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家长和老师都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一旦发现有人被欺负,或者自己被欺负他们可以随时向自己报告。教会孩子无论是自己还是看到其他人遇到霸凌立即向大人报告,是杜绝霸凌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大人对报告认真的倾听和及时地处理将会继续鼓励孩子“揭发”周围的霸凌事件。

和孩子谈论“校园霸凌”

五分之一的孩子都不会主动告诉大人自己被欺负了,所以有时候会比较难发现孩子被欺负了。如果你怀疑孩子可能被欺负了,这些提问可能鼓励孩子说出来。

如果孩子是在幼儿园或者学前班受欺负了 (4-6 岁)

今天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

做了什么你喜欢的事吗?做了什么你不喜欢的事吗?

你和谁一起玩了?

玩了什么游戏?好玩吗?

你想要和别的小朋友玩其他游戏吗?

明天还想去学校吗?

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里被欺负了,最好的帮助孩子的办法其实就是让孩子“说出来”。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理解发生了什么,告诉孩子你非常在意他的感受,你会帮助他解决。

倾听。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鼓励孩子说出来,比如,“什么时候发生的?”,“后来呢?”,“你怎么做的呢?”

淡定。这是一个教给孩子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好机会。如果你感到愤怒,焦虑,等你自己平静下来再和孩子或者老师、其他家长交流。如果你用负面情绪来处理问题,你也会教给孩子用负面情绪或者行为来处理。

总结。帮助孩子总结发生了什么,比如“所以,是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东西,小明走过来拿起你的饭盒扔到教室外面去了。”

认同出现了问题。当孩子跟你倾诉时,认同孩子的想法,确实出了问题。比如说,“听起来你今天中午午餐时遇到很难过的事了”。

认同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理解他的感受,他的感受是很正常的。比如说,“难怪你会伤心了”。

表扬孩子告诉你这件事。

明确告诉孩子,你会帮他处理这件事。比如说,“听上去瑞瑞的做法不太对,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解释。跟孩子讨论为什么有人会做一些欺负人的事,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会有“校园霸凌”:人们有时候会很刻薄。你认为为什么他会那样做呢?

不要给孩子负面评价。批评受到欺负的孩子不能解决问题。避免说这些话:“不要总是向妈妈抱怨。”, “人家怎么没有打别的孩子,就打你呢?”,“你自己解决!”,或者“ 没关系,你可以待在家里。”

这让我记起‘知乎’上的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告诉母亲有鬼,她很害怕不敢一个人睡,而母亲可能认为这只是小孩的胡思乱想,所以也就随便安慰一下就让孩子自己去睡了。

但是女孩的爸爸却没有这样做,他不是告诉女孩这个世界没有鬼,而是问这个鬼长什么样。女孩说“是黑色的看不见,但是她看一眼鬼就消失了”。当晚爸爸并没有“赶”她回去睡觉,而是和她聊了很久,并且得到一条重要的信息,“经常在放学路上看到鬼”,后来父亲专门请假提前下班,在女儿身后跟着她,终于在第三天看到一个带着帽子的中年男子跟踪自己的女儿,他制服了这个男人,报了警。

正如女孩的母亲讲到,他的父亲永远有耐心听任何人胡说八道,对待女儿的妻子,永远都有耐心问是什么,为什么,他不会随意的否定别人,他每次都会引导别人表达。(知乎“极乐”的回答)。

和老师交谈

如果你的孩子被欺负了,尽快,尽快,尽快和老师沟通,寻求帮助。老师们应该是受过专业的训练能够发现欺凌的,他们应该和你一起避免进一步的欺凌。

如何和老师沟通“校园霸凌”

首先告诉孩子,你会让老师知道。

单独跟老师说这个事。平静地表达你的关心,告诉老师这是你们需要一起合作解决的事。比如,“橙橙说嘉瑞在幼儿园里打了他,叫他“鼻涕虫”,还让别的孩子不要跟橙橙玩。能不能告诉我更多他们之间的情况,我觉得我们应该想想办法来解决”。

和老师讨论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询问老师的意见。

坚定而自信,但是不要愤怒或者责难任何人。

在对话结束时,一定要讨论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和老师保持联系,了解进展。

如果你的孩子受到“校园霸凌”,尽快和校方人员交流,取得帮助。督促学校领导重视起来,严肃地处理校园霸凌事件。

学校可能帮助你评估孩子被欺负的状况,以保护受欺负的孩子为第一要务,然后着手改变孩子们的霸凌行为,保护受欺负的孩子。

问问学校的反霸凌政策是什么。询问这些政策,在具体到你的孩子的这种情况,会如何付诸于行动。一定要讨论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如果你认为老师和学校都没有有效地处理,可以向当地教育部门投诉,并寻求法律援助。

当有更大的孩子或者成人参与,并涉及到威胁、性侵、虐待等,请及时报警。

帮助孩子建立起"支持系统"

遭受欺凌后,有的孩子性格出现缺陷,严重的情况还可能会自残、自杀,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施暴者,比如马加爵,但有的孩子却能复原,有的甚至超越原来的自我,如“零脂肪”女孩丽兹(“零脂肪”女孩的故事)。

父母、亲人、老师等等,周围人的爱、尊重、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自尊,获得应对“不公平”的对待的内在力量。

平时在和孩子玩时,可以模拟孩子被欺负、嘲讽、冷落的情境,和孩子一起探讨应对的方法。当你们一起看电视或电影时,如果有类似的情况或者其他角色冲突的镜头,及时向孩子解释人物的行为,引导他们判断是非。

除此以外,孩子也需要和朋友一起,他们的社交能力、情商等才能得到发展。孩子越小,家长其实越可以在“交朋友”这件事上给予孩子帮助,因为太小的孩子还不能完全懂得分享,更不会明白什么叫“吃亏是福”,但是父母却可以通过加入家长羣,先和其他家长建立联系,时不时举办一些活动和聚会,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等。即便孩子只有一个好朋友,也能大大避免被欺负,或者当欺凌发生时,孩子也有倾诉和求助的对象。

《挫折不会让孩子强大,爱可以!建一座爱的城堡,挡未来风雨 》这篇文章里有详细地帮助孩子获得应对困境的方法。这是最好的原生家庭的打开方式,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果施害人是我的孩子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但如果欺负人的是自己的孩子怎么办?

当幼儿园老师告诉你,你的孩子在学校里总是欺负别的小朋友时,你有可能会很吃惊。我胆小害羞的乖宝宝怎么可能欺负别人!或许,你只是觉得孩子比较顽皮好动。是啊,你有看到过孩子在游乐园里动作稍微有点大,有一点霸道,但是,所有的孩子,偶尔,不都是这样的吗?他怎么可能是个暴力小霸王……会吗?

可能你也有发现一点你的孩子是个小暴君的蛛丝马迹,一起玩的隔壁小朋友的家长有可能有试图向你提起。他可能在外面玩的时候容易“激动”,但是没有很好的语言交流能力。他也可能爱说那些比较消极的话,或者在谈论起别的小伙伴时似乎和他有矛盾,比如“我不喜欢他”,“我讨厌他”。

尽早干预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是个小霸王,如果不适当干预,可能不会自己变成文明小天使。最难的事,莫过于面对这个事实,承认孩子表现不好,家庭教育可能出了问题(这……别赖老师)。很多父母可能难以接受孩子在家跟在学校里表现不一样,但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吧,早点干预可以让孩子避免成为一个真正的小霸王。

正视问题后,你需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仔细观察孩子的周围环境,日常接触的人。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校园霸凌中施暴的孩子都曾今是被欺负的那个人,可能是被他们的哥哥姐姐,其他亲戚或者朋友欺负。在美国,发生90年代的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个罪犯曾遭受过欺凌。

幼年的孩子在欺负别的小朋友是并不会真的怀有恶意。他们更可能还没有发展起完整的同情心,或者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在模仿他们经历过的事和他们看到的行为。

所以,冷静但是坚定地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会带来的伤害,别的孩子有多难过。你也应该告诉他,他没有权利欺负他人,如果再这么做,会对他造成什么后果。

无意识地欺凌

很多模仿别人行为的孩子并不知道他还能怎么做。学龄儿童更能理解欺负人这个过程和对他人造成的后果,学步幼儿和学龄前孩子不一定清楚,特别是年龄还小的那些。

了解到他们欺负小伙伴的原因。如果你和孩子讨论发生了什么,你可能了解到他们欺负小伙伴的原因。

教他正确的社交技巧。之后,你就应该教他一些正确的社交技巧,不但要教,还要和他多做练习。你可以安排一些有固定程序的游戏在家里做,如果有人欺负或者吓到了别人,都要道歉和受罚,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

提供和解的机会。更好的方式是安排一个时间,让被欺负的小朋友一起来玩。这样做可以向孩子示范,如何有礼貌地玩,同时要确保那个小朋友现在可以安全地和你的孩子一起玩了。

积极配合幼儿园的老师,一起采取措施来改掉孩子霸凌行为。包括和老师一起,注意多强化好的行为,比如当孩子对别人温柔礼貌的时候,表扬他。

有反复欺凌行为的孩子不会自己变成温柔礼貌小天使,他们需要帮助,越早干预越好。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小霸王”可能不能发展起好的社交技能,没有真心的朋友,长大后也可能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所以早期的干预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好在,孩子还小,问题还不严重,和孩子多交流,了解他们打人的原因,多给他们示范如何对他人友善,如何关心他人,如何礼貌地表达,帮助他们掌握起社交技巧,小霸王也能变回小天使。

这世上并没有熊孩子,

只有需要帮助的孩子。

视频中爸爸鼓励小女孩把饭给流浪汉。

虽然孩子还小,但是给他们的心灵里播种一颗善良的种子永远也不算早。

尽管这个世界有太多残酷的现实,

但至少我们还有希望。

以身作则:关怀,包容,欣赏多元

我们预防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最好方式是,以身作则。

你是否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向老公申诉婆婆的种种“罪状”,或者挑剔她的各种不好?在夫妻有矛盾时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冷嘲热讽、相互诋毁,争吵,冷战?你有没有当着孩子的面说过谁的坏话,嘲笑过谁?……当你同他人争吵或者闲话他人时,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即便当时觉得孩子好像听不懂,也没什么反应,但他们可都记在心里。

让每一个孩子认识并接纳到这个世界的“多元”。这种接纳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这个世界上有男人、女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地球上有很多的国家、种族、语言、文化、不同肤色.......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独特,我们不会因为我们先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等级”的灵魂;又比如我们作为妈妈,会选择不同的喂养方式,我们会有不同的穿着打扮,我们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我们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如果不伤害到他人,我们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如果有条件,多带孩子旅行,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时间或经济受限制,可以多给孩子看相关的绘本或书籍。

更详细的应对幼儿暴力行为的方法请参考:《打人的那个竟然是我的孩子!我不要做熊妈妈……》。

无论是家长还是校园,希望大家都对校园霸凌产生足够的重视,从幼儿开始,从幼儿园开始,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更加多元与包容的世界。

推荐阅读:

打人的那个竟然是我的孩子!我不要做熊妈妈……

孩子被打多半是大人的失控和懒惰

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小区有个小女孩姓郭,跟他同班,因为长得比较丑,被班上几个小男生给她起了外号叫“郭丑丑”。

那个小女孩我认识,不知是不是小时候经常生病的原因,头显得特别大,确实长得不怎么漂亮,可是小姑娘天生都有爱美基因,虽说很小却也有自尊心,被别人这样叫,心里也很难过,本来挺开朗的小女生,开始变得沉默不爱说话了。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名叫《幼儿园》 ,其实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个穿橘黄色衣服的小男孩,很嚣张地学着大人的模样,瞪着眼睛,用手指着同桌的女孩说: “你不要跟我坐啊!”

看着小女孩伤心地趴在桌子上,旁边的两个小男生非但不安慰,还跟着那个 橘黄色的衣服一起欺负小女孩,看大家都这样,橘黄色衣服为自己的行为洋洋得意,斜睨了女孩一眼说:“ 看到都心烦是吧! ”

这些场景并不是电视上演出来的,而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这些被欺负的孩子几乎很少反抗,因为没有实质上身体上的伤害,更没有“被欺负”的直接凭证,即便这些孩子告诉了老师和家长,大人们也只会当成是孩子之间普通的玩闹不予理会,或者敷衍地说一句:“咱们以后不跟他们欺负人的人玩!”

甚至很多幼儿园老师都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

然而,可怕的是老师也不会告诉家长,对于被欺负的孩子来说,幼儿园的这些常见孤立、语言欺辱、精神控制就是真实的隐形欺凌,伤害不小于肢体冲突,被欺凌的孩子大多会变得胆小、内向、不善沟通、不敢反抗,哪怕到了成年以后,这些小时候的创伤也常常会有意无意隐藏在内心的某个角落,导致她们懦弱、胆小、不懂得拒绝、甚至变成讨好型人格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教给孩子避免在幼儿园受到这些“隐形霸凌”呢?

首先,我们要教孩子识别哪些行为是“霸凌”行为。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之初,我就给孩子准备了一套 《儿童霸凌教育绘本》 ,这套绘本一共8册,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孩子们有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霸凌行为。

所以我儿子听到别人叫那个小女孩“郭丑丑”的时候,回来就告诉我说:“妈妈,她被班上的男生‘霸凌’了。”

这套《儿童霸凌教育绘本》里有一册叫《我不喜欢被嘲笑》 ,讲的就是孩子被人起外号的故事,故事里的孩子被人嘲笑说是“又矮又胖的小土豆”,以至于最后厌学,不愿意去幼儿园,后来当孩子认识到自己遭遇了“霸凌”,勇敢地向老师和家长求助,最终战胜了懦弱,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尊重,摆脱了霸凌。

我儿子通过这套 《儿童霸凌教育绘本》 明白了,不仅仅推搡、肢体冲突是霸凌行为, 被故意冤枉、被孤立、被排挤、被起外号、被抢东西、被歧视、被辱骂、被乱摸......都属于被霸凌的范畴。

其次,遇到霸凌应该怎么办?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了什么是霸凌行为,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如果遭遇了霸凌行为应该怎么办。

记得看《小舍得》的时候,里面的米桃被欢欢霸凌,但是聪明的米桃勇敢智慧地摆脱了霸凌,我觉得十分有借鉴意义。

米桃反抗霸凌的第一步: 大声说不!

当欢欢欺负米桃时,米桃大声地对欢欢说: “你不可以欺负我!” 米桃用自己“正面刚”的态度,让欢欢知道自己也不是好欺负的,从而给对方造成气势上的打击。

在《儿童霸凌教育绘本》里有一册的主题,跟米桃的做法不谋而同,里面的小主人公妈妈给他准备了美味的便当,却被小伙伴抢走了饭盒、并且拿走了他心爱的玩偶,遇到这个情况,小主人公勇敢地保护了自己,使得对方再也不敢欺负他。

欺凌者往往都是从一些小事入手,试探对方的态度,如果对方软弱、不敢反抗,那么往往欺凌行为会变本加厉,最终变成不可收拾。

米桃反抗霸凌的第二步: 让老师和大人发现欺凌行为。

有一幕排队时欢欢欺负米桃,米桃大声吵闹制造混乱,成功引起了来接欢欢的妈妈的注意,欢欢妈当即让欢欢跟米桃道歉,并承诺以后再不欺负米桃。

《儿童霸凌教育绘本》里也有一册讲的就是主人公被其他小伙伴推搡,可是小主人公深知自己越害怕就越会被欺负,最终用了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

我们要告诉孩子,当他察觉自己被欺负时,一定要寻找机会让老师看到,引起老师的注意。

米桃反抗霸凌的第三步: 告诉自己的父母。

米桃被欺负,第一时间告诉自己的父母, 她希望爸妈能够站在她的身边,帮助她,保护她,维护她。 可惜的是她的父母并没有太多保护孩子的意识,而是责怪她不懂事,以至于米桃哭着对 父母说,别人家的爸妈都护着自己的孩子,偏偏自己的爸妈护着别人家的孩子。

米桃的做法一点都没错,错的是她的父母。

我们现在的父母大多不会像米桃父母一样,可是却也很少有父母懂得教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

《儿童霸凌教育绘本》一共八册,十分适合2-6岁的孩子阅读,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么即将上幼儿园,要么正经历幼儿园阶段,初离开父母的怀抱,孩子急需适应群体生活,没有一点生活经验的孩子,不知道被人欺负怎么办,也不知道东西被抢该不要抢回来,更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学会拒绝、直面伤害。

孩子非常需要有人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既不当小霸王,又不当受气包!

《儿童霸凌教育绘本》这套书共有8册,是资深幼教专家所编写,分别从肢体霸凌、 情感 霸凌、隐性霸凌、身体侵害、社交霸凌、财物霸凌、关系霸凌、言语霸凌8个方面全面解读霸凌行为,几乎涵盖了所有幼儿园孩子即将面临的社交问题, 家有2-6岁宝宝的家长,十分有必要给孩子备一套,链接我放在下面,点击即可购买!

幼儿园小班行为研究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