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天花病毒的研究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20:22:54

天花病毒的研究论文范文

“冷战时期,苏联曾将天花病毒装入核弹头,一旦苏美核大战爆发,这些弹头将瞄准美国大小城市,直到最后一个美国人在地球上消失。”这段令人不寒而栗的话不是好莱坞《星球大战》里的片断,而是在美国出版的新书《灾难:过去和未来的天花杀手》的开场白。该书的作者--蒙特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乔纳森-图克--在书中淋漓尽致地披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冷战史实。苏联密谋20年,美国竟毫不知情科学家卡纳特詹·阿利别科夫是苏联“天花大战”计划的“总设计师”,于1992年变节叛逃到美国。他证实了书中的事实:“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战场上,将会有不计其数的人感染上天花病毒,最后痛苦地死去。”图克在书中写道,在美苏冷战期间的近20年里,苏联至少有4种洲际弹道导弹——SS-11、 SS-13、SS-17和SS-18——的核弹头都装备有“某种特殊”的生化武器!“在北极圈附近的苏联发射基地,大多数装有天花病毒的导弹都架在发射井上,随时可以执行任务。北极的严寒能使这些天花病毒存活很长时间。”然而,令人震惊的是,素来以“无所不知”而著称的美国情报部门竟是在阿利别科夫叛逃后,才得知苏联曾试图将天花病毒瞄准美国——而苏联早在1991年就已分崩离析!戈尔巴乔夫亲自签署“天花大战”计划“天花核弹头”引出了更让人毛骨悚然的内幕:当时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亲自签署了这个“天花大战”的计划!阿利别科夫说,戈尔巴乔夫不仅知道“天花导弹”的存在,甚至亲自签署了苏共政治局文件,允许发展瞄准美国的天花病毒!“我知道他对这一计划了如指掌,因为我亲眼看到了他在文件上的签名。这份文件是1986年2 月签署的,文件中全都是发展新型天花生化武器的项目。”苏联不仅在北部地区部署了SS-11、SS-13和SS-17等导弹,它的核专家们后来还研发了一种经过冷冻的特殊核弹头,装配在更先进的苏SS-18洲际弹道导弹上。一般来说,核弹头发射进入大气层后,由于摩擦生热会使周围大气急剧升温,而这种经过冷冻处理的核弹头“能使它载有的生化物质不致受到高温的破坏”。一名美情报官员说:“当时,我们的确见过苏SS-11导弹上装有奇形怪状的弹头,虽然我们不能断定这些怪物到底是什么,但曾怀疑它们是生化武器。”苏联的“天花导弹”对准纽约和芝加哥一旦爆发天花大战,后果将不堪设想。图克在书中说:“如果苏联的天花弹头瞄准美国繁华闹市,这可能使美国遭受灭顶之灾,整个社会将在短时间内彻底崩溃。”天花之所以让人谈之色变,因为这种病毒不仅繁殖很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而且在感染后的短短15-20天内致命率高达30%。更严重的是,天花病毒目前是无药可治的。因此,连美国科学家和生化武器专家也不得不承认:天花病毒是最危险的生化武器,一旦被恐怖分子利用,美国目前是无法应对的。而当时,最先进入苏联天花核弹头发射目标区的是纽约、芝加哥、西雅图和波士顿这些全美乃至全世界最繁华的都市!令美国人感到万幸的是,这场骇人听闻的“天花大战”最终没有爆发,美苏冷战也随着苏联解体而结束。一场灭顶之灾最终化险为夷。但面对天花生化武器潜在的威胁,美国再也不敢掉以轻心。更何况,据五角大楼搜集到的情报显示:“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叙利亚等10个国家已经开始研制能传播天花、瘟疫等病毒的生化武器。”目前,美国政府已经斥资100多万美元,作为研究对抗天花等生化武器的经费。洛克菲勒大学菲斯凯蒂研究小组也已接受了五角大楼等投入的巨额经费,准备研制治疗天花病毒的药物。生物学与恐怖主义911美国纽约与华盛顿受到恐怖分子自杀式飞机攻击,撞毁两座世贸大楼及部分五角大厦,世人眼睁睁地看着大楼的崩塌,内心感受到真正恐怖的冲击。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对西方国家又提出警告∶呼吁这些国家要作好准备,以防恐怖分子利用生化武器进行另一波的攻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指出,目前世界上至少有十个国家具有制造生物武器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建置一个全球疾病爆发警告及反应网路来侦测各地传染病的发生情况,该网路包含七十二个地区网路(由各地方实验室、公共卫生专家及资讯系统组织而成),由二百五十间以上的实验室支援。现今恐怖分子证明他们有能力进行想像不到的攻击并且造成极大伤害,有些人认为美国必须高度警觉以防止生物武器或化学武器的再度攻击,恐怖分子会进行生物战或化学战吗?美国准备好了吗?其他国家呢?由历史观之,有些国家曾企图在敌国的平民及军人间传播疾病,而疾病就变成是一种武器,例如罗马帝国的士兵将动物尸体投在水中,污染敌人的饮水。有些学者表示,在1347及1351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是起源於鞑靼人围攻卡发城,在围城时将受鼠疫感染的尸体投掷到城里所引起,传说17、18世纪时,英国士兵有意地将沾有天花病毒的毛毯交给美国印第安人,准备散播天花或麻疹。在20世纪,许多国家发展适用于於军事用途的生物战剂,有关这种武器的论辩极多,生化武器的发展可能已达到新的水准。有人相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曾经使用过生物武器,1915年4月22日德军第一次在比利时的Ypres使用毒气;在1918年,西部战线四个炮弹里有一个是灌满毒气,施用毒气后造成超过一百万人死伤,十万以上的人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使用生物武器来攻击中国,并在战犯身上试验或在战争中使用生物战剂,包括鼠疫及其他细菌,进行生物战的部队就是恶名昭彰的731部队。也有传说美国军队于1950-1953年韩战时使用生物武器来攻击韩国及中国军队;苏联也被指称在1980年代使用生物战剂攻击阿富汗。近代有证据显示在1983年及1988年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曾广泛使用化学武器,后来又用来对付库德族。在1987-1988年时,伊朗也曾经使用生物及化学战剂攻击境内的库德族人,在1990年代,有五个隐密的生物战实验室及炭疽杆菌、肉毒杆菌,以及气体坏疽细菌的库存品在伊朗被发现。英国曾用炭疽杆菌进行实验,结果导致苏格兰格鲁伊那岛受到污染,最近才宣布清除了此种细菌。究竟什么是生物武器?生物或细菌武器通常是指为军事用途所选用活的生物作为利器,预备造成人类、动物或植物生病或死亡,生物武器是由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生物组成的战剂,藉由疾病来达到其对潜在目标破坏的冲击。有许多技术及战剂可用于生物战,例如可在敌人间扩散的疾病包括炭疽、各种鼠疫、天花、黄热病、伊波拉病毒及肉毒杆菌毒素,生物战剂有几种呈现方式∶包括细菌、霉菌、病毒或毒素,即使极少量的生物战剂就能引起人们十分痛苦的死亡,有人估计某些病毒如果有效地扩散就可杀死几百万人,也有人留意到遗传学的发展可能被用来制造此等武器,兼具毒害更大及更难对抗的性质。散播生物武器最可能的方式是在空气中使用某种喷雾剂,藉飞弹、飞机或炮弹来运送,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恐怖分子可能会采取这种武器,而且可能用来污染食物及饮水供应,然而在任何情况下想要配置这种武器其实相当困难。有人怀疑生物战或化学战是否会比传统战争产生更大的死伤,如果病菌培育成功,生物武器会具有强大的冲击性,因为人们感染生物战剂后会传播疾病好几个月,同时传染的地区广阔,例如一个人感染了天花会传染给其他二、三十个人,这种方式使疾病能传播得又广又快;化学武器只能影响在施放地点邻近的人,同时化学试剂会因时间消逝而稀释。专家表示想要将致死性病毒或细菌装载在武器上同时有效散播仍然十分困难,如果装在炸弹上,则炸弹爆炸时也同时摧毁病菌;如果以喷雾的方式来散播也有困难,因为生物战剂通常是湿的,会将喷嘴堵住。1995年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施放神经毒气,杀害了十二个人,造成几千人受伤,之前他们曾尝试制造及散播生物战剂(包括炭疽杆菌),即使他们有足够的金钱及许多专业人员,结果每次皆失败。有些专家想到那些一心要自杀的恐怖分子可能让自己感染上天花,然后在拥挤的人潮中走动、呼吸,藉此传染其他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可能不会有太多人被传染,因为感染率因人而异,而且真有人被病毒传染时,只有在十天后身上发作斑疹时才具有高度传染性。何种生物武器具有最大威胁?目前专家最关切的是天花病毒及炭疽杆菌,两者都能作成粉状藉由空气传播,能快速发作并致命,天花病毒致命性更强,因为很容易由一人传染至另一人,其他令人担心的有淋巴腺鼠疫、肉毒杆菌毒素、兔热病毒及伊波拉病毒。其实发展一种有效的炭疽杆菌菌株有困难,因为杆菌孢子的大小体积必须刚好,如果太小,人们会将孢子由鼻子呼出,如果太大则孢子会掉落地面不发生作用,发展天花病毒制剂也有困难,因为很难将天花病毒培养成种子培养基,同时试图培养病毒的实验室人员本身很容易被病毒感染而发病死亡。大部分专家都表示美国对于生物战并未准备妥当,美国国防部曾经替某些军事人员接种抗炭疽的疫苗,但是对一般民众却没有接种计画,疾病控制中心存有足够量的天花疫苗可以接种一千二百万至一千五百万人,同时又多制造了四千万剂疫苗,对抗淋巴腺鼠疫也有疫苗,但是必须在暴露疾病前四至七个月接种。有人认为天花疫苗可能失效,由于制剂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会因时间过去太久而分解,还有一个危险就是恐怖分子可能发展新的天花病毒株或炭疽杆菌菌株,如果要发展及制造新疫苗则估计需要三十六个月。快速地侦测出疾病爆发也仍然是个问题,因为许多医生对于炭疽及天花类疾病的早期症状都未受过诊断训练,炭疽的早期症状像是单纯的流行性感冒,天花的早期症状在暴露三天后变得比较明显,此时身上的损伤出现并发高烧,也有人认为急诊设施不足以应付广大的生物战攻击。联合国于1980年宣布天花已根绝,如今仅存的天花病毒株分别储藏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及苏俄病毒及生物技术中心,且被列为最高机密,科学家估计在流行时期,全世界约有一万例炭疽,几乎都是由于人们吃了被污染的牛肉,在美国没有炭疽病例的记录,但是美国每年约有一百一十例肉毒杆菌中毒案例。一旦被感染,如果用抗生素及早治疗会有效,如果不予治疗则死亡率为百分之九十,目前对於天花并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过去的数据显示此病的死亡率为百分之三十或更高。美国与苏俄几十年来手边都有生物武器计画,同时也囤积有致命性微生物,虽然1972年全世界国家都签有禁止此等武器的协约,两国的科学家却继续研究生物武器来更加了解这些病原作为预防之用。伊拉克於1995年时向联合国承认∶波斯湾战争时曾经在弹头上装载有炭疽孢子,奥萨玛?宾?拉登也曾经表示对致死性微生物感到兴趣,而最近有报告说卫星照片显示在东阿富汗奥萨玛主导的恐怖分子训练营附近发现有许多动物尸体,有人就猜测这些动物是被生化武器所杀死。最近,唯一在美国使用生物武器成功的例子是1984年的Bhagwan Shree Rajneesh教派,他们用鼠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污染了奥勒冈州一个市镇十家餐厅里的沙拉吧台,使得好几百个人生病。西方国家分析世界上有大约十几个国家具有秘密的生物武器发展计画,在批准生物武器禁令协约的国家中有中国、古巴、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及苏俄,其他可疑的国家有北韩、埃及、叙利亚及以色列,美国、英国及法国已经解除生物武器的攻击能力,但保留这个领域预防及研究的能力。与化学武器一样,生物武器被形容是“穷人的原子弹”,在军方人员的心理引起极大恐惧,因此越来越多人关切恐怖分子可能使用生物武器来打击文明社会,目前真正制造及部署有效的生物武器仍然非常困难,因此某些分析人员认为生物武器的威胁是理论多过实际。有一百四十三个国家签订及批准“生物武器协约”,此协约禁止制造、发展、处理及使用生物武器,然而在冷战时期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可能同意其他国家的查核,而且那时生物战并未如超级强国核子武器般得到相同优先考虑,但是当知道伊拉克的生物武器计画后,这个议题在国际上就变成优先考量了。美国表示仍然全力支持该条约,却说明目前的计画不尽可行,生物武器管制是一种特别困难的问题,因为十分容易隐匿不为人知,所以应该试图在有效查核系统,以及期望保护合法制药工厂与生物技术设施间取得平衡,美国政府表示该计画并未能改善其国家安全,因为无法制止私下研究生物武器的国家,而同时又会被其他国家利用来探测商业机密,因此生物技术的发展在警戒方面需要新的思维。如今大多数国家都同意销毁化学及生物武器的库存品,剩下来最大的威胁来自恐怖主义,1984年时,报告指出属於德国红军派(军事团体)的隐密场所在巴黎被发现,在秘密房屋内有临时的实验室,据说发现存有许多瓶致命性的肉毒杆菌毒素,1993年毁损世界贸易中心的炸弹,报告说也含有氰化物,但是化学物质显然在爆炸时蒸发了。虽然有几个国家被怀疑保留某些数量的生化武器,但是这些国家都同意放弃其军事用途。一次世界大战后,1925年日内瓦协定书禁止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但是许多国家却不同意禁止囤积的条约。1956年朱可夫元帅对苏俄国会宣布在未来战争中将使用生物武器作为毁灭敌人的武器,这个情况使得美国重新开始本身的生物战计画,但是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森下令中止生物武器的所有研究,并解除所有这类武器的武装。1975年1月美国、苏俄及中国结合其他国家(包括伊拉克)签署生物武器协约(biological weapons convention)。协约中禁止生物武器的制造、囤积及使用,1995年7月,联合国查核人员发现伊拉克存有大量的炭疽、肉毒杆菌及其他毒素后,伊拉克承认曾经尝试建立生物武器的库存。1993年1月,一百三十个国家签署化学武器协约,禁止化学武器的制造、囤积及使用,然而伊拉克却未签署此禁令,目前已有一百六十五个国家签署,六十二个国家尚未签署此协约;波斯湾战争后,各国皆呼吁伊拉克去除大量毁灭性的武器。今年(2001年)澳洲科学家为了控制鼠疫,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小鼠天花”病毒的一个基因改变,想要以此制造出有效的避孕用疫苗,结果却制造出一株毒性更大的病毒,科学家表示如果将人类天花病毒也加以类似处理,则可能会得到相同后果,新的病毒株不但毒性更强,甚至可能抗拒疫苗,这个结果引起科学家关切,由于人体内没有抗体,因此全世界的人类接触到此新病毒时都会受害,而且想要研发新的疫苗至少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如果流氓国家或恐怖分子也进行同样的实验,岂不是有机会取得杀伤力更强的生物武器?尤其许多生物技术的方法已经可以在网路上自由获得,遗传知识的误用也就更令人担心,如今有越来越多致命性细菌及病毒的遗传密码被破解,例如结核病及伤寒病原的遗传序列已经发表,而炭疽及麻疯病原的遗传序列也将于今年底完成,这些引发疾病微生物的遗传资讯公布于世,固然对治疗方法能刺激进行更有力的研究,但无疑也有其他危险性。国际间应尽速协商订定新的协约,以遏止新型生物武器的发展,同时必须制定查核制度,医生与医学机构也应该展开行动防止这种可能性,他们有责任来说服政客及卫生组织严肃考虑此种威胁,提醒他们这种武器具有潜在的毁灭性质,摆脱「人类历史就是战争历史」的宿命。恐怖的本质,黑暗的心。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因为现在的医疗水平提高,人人都会接种疫苗,科技不断的进步,对疾病的研究也更加透彻。

天花是一种传染病,在古代的时候是一种特别可怕的疾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因为在上个世纪开始进行了人痘注射,能够防止天花感染,成为了唯一彻底战胜的传染病。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天花之所以成为人类唯一彻底战胜的传染病,是因为医生们的不懈努力,一位叫做爱德华秦娜的英国乡医,无意中发现牛痘可以治愈天花,这才让天花这一恐怖的传染病得以被人类战胜。

天花病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叙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别焦急,真实没有我给你。

一、广告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广告学研究溯源 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广告历史悠久。人类祖先开始利用姿态(如舞蹈)、声音(如叫卖)、火光(如烽火)进行广告传播,后来又发明和运用语言与文字,扩大了广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注:何猛修编:《现代广告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广播与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使人类广告传播再次发生质的变化。在广告传播媒介不断发展的同时,19世纪以来专业广告公司的形成、普及与发展,加速了广告研究的进程。1812年,世界第一家广告专业公司在伦敦开业;1869年,美国费城成立了艾尔父子广告公司。(注:赵育冀编:《现代广告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这些都说明, 人类对广告的研究,已从静止的文字、图案,发展到动态的广告活动过程,并促成了广告学的产生。 广告实践与广告学理论是互动发展的。广告是一种操作性的社会实践,而广告学则是关于广告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广告学最早产生于经济发达的美国。1901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瓦尔特?狄尔?斯科特在芝加哥的一次集会上,首次提出了要把现代广告活动和广告工作的实践发展成为科学。1903年,他编著了《广告原理》一书,第一次把广告当作一种学术理论来探讨,“任何一次重要的实际事业都需要有一个理论的基础”(注:赵育冀编:《现代广告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1908年, 斯科特撰写了《广告心理学》一书,他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了消费者的接受心理,开始了对广告理论的较为系统的探索。此外,1902~1905年期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的经济系都开始讲授有关广告学方面的课程。上述研究和理论探讨,可以说是世界广告学研究的开端,为广告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我国广告学研究的起步 我国最早出版的广告学研究专著,当推由甘永龙编译的《广告须知》。(注:陈培爱:《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该书1918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至1925年11月已出至第7版。它译自美国的《How To Advertise》一书,全书篇幅不大,其中第14章《稿本为广告之魂魄》中认为广告是:“将有关发卖品之事实,布告于公众,并宣传其价目也。” 我国最早的广告研究团体是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它把广告作为新闻学研究和教学的组成部分。1919年12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所聘的导师之一徐宝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全书共14章,其中把《新闻纸之广告》列为第10章,予以专章探讨。(注:邓白云主编:《中国广告实用手册》,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23页。)作者认为“求一报广告之发达,应先求其销路之推广”。1920~1925年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广告学的课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平民大学、北京国际大学、燕京大学和上海南方大学等。当时广告学课程只是作为新闻学研究与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仅限于报纸广告的研究。 早期对广告学的研究做过贡献的还有新闻界名人戈公振。他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中,利用丰富的广告史料,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广告学的理论和观点,并着重论述了广告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他认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他还指出:“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于繁荣与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作者深刻认识到广告除了推销商品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宣传文化、指导人生和教育群众的功能,这种看法颇具远见卓识。他还强烈抨击了“不道德与不忠实之广告”,“不但为我国实业界之大忧,亦广告界之大耻”。稍后出版的广告学专著还有1929年出版的蒯世勋的《广告学ABC》、1930年出版的刘葆儒的《广告学》、 1931年出版的孙孝钧编的《广告经济学》、1933年出版的王贡三的《广告学》等。但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告学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非常有限。 (三)我国广告学研究的发展 我国从五四以来开始的广告学研究与教育,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发展速度受到限制,比较缓慢。广告理论研究还很肤浅,体系还不完善。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广告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1983年6月, 我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创办,(注:陈培爱:《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 )标志着我国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和广告理论研究走上正规的发展轨道。随后,广告学成了一门热门学科,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广告学专业或广告学系。至1998年止,全国已有近90所高校开设广告学专业。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开办,促进了我国广告理论研究和广告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广告事业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广告理论界度过了仅靠译介海外广告读物的“拿来主义”的日子,开始进入广告理论建树的发展期。这期间出版了广告理论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一批著作,如傅汉章、邝铁军《广告学》,杨荣刚《现代广告学》,赵育冀《现代广告学》……这些广告理论研究和著作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广告理论研究正从浅表向深层发展。他们尝试着把广告理论探讨与广告教育、广告理论与广告实践、外来的广告理论与国内的实际结合起来。90年代以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广告业的空前繁荣,广告理论研究也向更为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方面发展,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广告系列丛书,为不断完善广告学的独立学科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广告学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迅猛发展的中国广告事业跟前,广告理论工作者面对着更多的无法回避的广告学理论中的新课题。例如,对广告学原理的研究不应再局限于狭隘的经济学范畴,而是更加深入到社会、文化、政治、伦理、科技、教育等各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广阔领域。广告不单是推销商品的工具和手段,它还承担着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广泛的沟通职能。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发展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广告媒体。从广告发展的历史来看,新媒体的出现为广告业拓展了新天地,同时也为广告理论研究带来新的课题。 展望广告学理论研究的趋势,今后将更加集中在广告文化学、广告传播学、广告信息学、广告社会学、广告美学等更加宏观的领域和更加相互融合的范畴。在研究重点上也发生了转移,将从理论的研究,到行为的研究;从分离的研究,到综合、交叉的研究;从静态的研究,到动态的研究。其核心是从以作品为中心的研究,到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总之,要不断探讨建构既适合我国国情,又有独立学科意义的广告学理论,使广告学理论研究更具有现实性和贴切性。 二、广告学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索 广告学是研究广告活动规律的学科。通过大量的广告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升华和抽象,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形成理论体系,构成了广告学。广告活动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但其侧重点在市场经济信息的传播方面。因此,广告学本质上属于信息传播学科的范畴,与众多的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对于广告学发展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学术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80年代以来,我国广告学理论经历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其相对集中在几个关键问题方面。如广告学科的科学与艺术之争,有关广告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关于广告学的社会学思考等。这些理论问题的探讨,不仅明确了广告学理论发展的方向,而且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 (一)关于广告学科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在广告学理论研究中,关于广告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之争由来已久,目前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三类。 第一,认为广告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持这种看法的人多是海外的广告学者,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一些广告学者认为:广告乃是一种艺术,它是艺术家生产的产品,是用艺术的手法去塑造产品的形象。他们还认为没有艺术性的广告,是没有生命力的广告。我国广告界也有人认为,广告学涉及的学科很多,既无规律可循,又无系统的理论基础,其表现主要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因此是一门艺术科学。 第二,认为广告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艺术。杨荣刚先生在1989年出版的《现代广告概论》中,认为“广告作为一门科学,它必然有自己固有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在人们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和假设。因此,广告必须是事实。”(注:杨荣刚:《现代广告概论》,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程春先生1994年在《电视广告效果初探》一文中也指出“广告是科学,而不是艺术。”(注:程春:《电视广告效果初探》,《94’中国广告年鉴》,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他认为广告是从属于市场经济范畴的一门科学,艺术只能是一种手段,是为广告目标服务的。上述观点认为科学和艺术都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但两者有不同的概念。科学是对事物进行总结的规律性知识,艺术是对事物进行加工和提炼的某一典型形象。广告是从属于信息传播范畴的一门科学,艺术只能是一种手段,是为广告目标服务的,只有从本质上弄清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广告学的内涵。 第三,广告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我国广告界的老前辈、原中国广告学会顾问徐百益先生。他在1983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上, 提出如下看法:“广告是有计划的通过各种媒介向消费者介绍商品和劳务的科学和艺术。”(注:陈培爱:《广告原理与方法》,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我国广告理论研究者持这种看法者居多,认为广告学不仅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而且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是一门科学。广告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广告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特别是在广告创意和表现方面都离不开艺术的加工,是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产品或企业信息,从而引起消费者对广告的兴趣。 综观上述几种提法,我们认为,广告学应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科学与艺术的混合体。广告学是将多种元素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并能达到特定目的的综合体。人们在长期的广告活动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总结经验,通过科学的抽象的总结,逻辑的推理,逐步把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升为理论知识。从广告学的知识体系来看,广告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已组成了系统化的结构,从而形成了现代广告学这门科学。而艺术仅仅是表现广告科学原理的一种手段。科学与艺术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应当克服片面追求广告的“艺术效果”,而忽视广告科学观念的倾向。 (二)关于广告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于广告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的认识,学术界长期以来有过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其理论基础应是市场经济理论,因为广告是推销产品的手段,其应用范畴主要在市场经济领域。二是认为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其本质特征是信息传播,市场只是广告发挥其作用功能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认为广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当以传播学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广告学研究中涉及到多种学科门类,但广告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是一种大杂烩,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事实非常明显,广告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传播,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是从经济优先的观点出发,而是从传播信息的立场出发。广告实际上做的是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宣传一种信念。而传播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包括广告在内的所有大众传播手段,传播学的许多理论完全适合广告学的研究。 广告学应隶属于传播学研究的范畴。随着对理论问题探讨的深入,绝大多数人对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本质特征深信不疑,并认定传播学是广告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广告学应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这种认识也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同。国家教委在90年代初组织对“文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时,经专家多方论证,草案中在八大类学科净减1/3专业时,却在新闻大类下增加了“广告学专业”,把原有个别学校设置的“专业方向”上升为“专业”,这是很有远见的正确决定。1997年,教育部又一次大规模削减专业目录时,却把新闻类从文学中独立出来,以“新闻传播类”的名称升格为一级学科,并保留了广告学专业。据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1997年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广告学专业不仅设在综合性大学、商学院、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类学院,而且艺术学院、师范学院、印刷学院、民族学院也有,几乎所有类型的院校都对广告这一新兴的专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中,设在新闻院系所占的比例最高(占%)。这些充分说明,把广告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的认识居大多数。 现代广告学的综合性、边缘性与交叉性的学科特性,表面上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规范性、科学性,我们完全可以为广告学科体系正名界定:广告本质上是属于信息传播活动,它属于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其运用重点在于经济活动的社会实践。在这种基本认定之下,去建立富于完整而稳健体系的广告学。在给广告学准确的定位后,要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在探索与国际广告接轨的同时,注意结合中国广告的现状,去建构现代广告学的体例框架。 (三)关于广告的社会学思考 90年代以来,广告学的研究开始往纵深发展。一些理论工作者不满足于现有的研究状态,提出要把广告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思考。1995年,陈宏军在《关于广告的社会学思考》中敏锐指出:“学术界对广告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广告学所涉及的信息传播原理去研究广告活动的内在规律,二是从广告与市场的关系中去研究广告的外在因素。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研究广告学,都应把广告放在整个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与分析,以便从全新的角度(人、社会、广告)去进行系统的研究。”(注:陈宏军:《关于广告的社会学思考》,《95’中国广告年鉴》,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71页。 )欧阳康在1996年也提出把社会学融入广告学研究的必要性。他在《现代广告》一书中阐述了社会学与广告学的关系:“社会学总是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它认为任何脱离整体的个体都是不存在的。社会学研究的整体性原理,对广告活动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注:欧阳康:《现代广告》,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广告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传播活动,它不仅传递商品信息,而且还传递各种政治信息、社会生活信息、文化信息等。因此,从广义的广告活动来看,广告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性的社会信息传播活动。如果从狭义的广告活动来看,商业广告或经济广告活动,也必须以广大的社会为背景,以特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生活习惯与民族风俗等为依据,才能创作出符合特定社会条件的广告作品。 广告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各种社会现象必然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广告不仅遵循着广告学的准则和规律,同样也遵循着社会学的准则和规律。只有运用社会学的整体原理,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去研究广告的活动,才能够找到广告活动的内在特征。 综上所述,20世纪中国广告学理论的发展,是在引进与借鉴西方广告学理论的基础上,在中国广告业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经过长期探索、积累、深化,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广告学理论建设的繁荣,提升了中国广告业的整体水平,从而使广告事业与广告学科得到共同发展

第一个问题,每种产品的产告的风格可能存在明显不同,有些是通过知名度来提高,有些是通过大家试用来提高,当然是通过加大网络的产告投入量,本人觉得通过网络销售方法来提高这方面许多公司做到了,其中最好的凡客是最好,可以学学它的做法。第二个问题,天花现在基本上没有了,这也是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小孩种的原因,这也是全国人人种的结果。不象我小时候经常有得天花的。其它这个问题很简单,一般小孩还是要种的。小孩大就可以不用种,现在许多人不愿意种一个重要原因是怕不安全,其它一般是很安全,我算 家里有医生的,在正规的医院种没有问题。

狂犬病病毒的研究论文

E2H2可以抑制狂犬病毒。E2H2是一个关键靶点,如果能将它控制好,可以有效增加下游基因,从而起到一个其对于狂犬病毒的抑制作用。一个科研团队正在对此进行研究。

他发现了一些分子,这些分子可能会对这个病有一定作用。不过不代表马上可以治疗,还需要研发一段时间。

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关键开关有何意义?我的回答是意义非常大,科学家能找到一只狂犬毒被狗咬的患者,就可以不得狂犬病了

最近,华中农业大学狂犬病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基因组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称,他们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们终于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这为未来的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这次研究找到了一个抑制病毒的关键开关,并找到了控制这个开关的关键位点,未来可以研发出既能对抗病毒又能抗肿瘤的药物。

9月12日,论文通讯作者赵凌教授表示狂犬病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此外,被犬咬伤后接种疫苗需要打4到5针,有的患者会中途放弃,导致免疫失败。赵凌曾在2004年去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开始研究狂犬病毒;2012年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组,8年来一直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

赵凌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是弄清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突破;二是开发新型疫苗,把疫苗免疫的针数降下来。这次发表的最新论文中,他们不仅在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还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药物靶点。

扩展资料

遗传学的关键蛋白(EZH2)

“这项研究,我们持续进行了5年。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大数据分析,我们率先找到了这个靶点。”赵凌说,它是一个表观遗传学的关键蛋白(EZH2),也是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一个开关。关掉它,下游基因表达增加,从而对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EZH2是个明星分子,之前人们发现它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以它作为靶点设计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赵凌说,这是首次在神经元中发现能通过降解EZH2来抑制病毒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它被命名为EDAL。

赵凌说,这次研究还有一个更大的发现,之前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开关”点(EZH2)结合lncRNA是非特异性的,而他们则找到了一个特异性的位点,颠覆了之前的传统观点。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

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冠病毒论文

蝙蝠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抗病毒免疫系统,是蝙蝠能够抵御很多病毒。其次蝙蝠的新陈代谢能力非常旺盛,它们会很快修复身体被病毒感染所带来的损伤。

细菌太多,负负得正了。蝙蝠身上携带了很多的细菌,冠状病毒只是其中之一,而多种病毒保持着一个平衡,使得蝙蝠不会生病。

石正丽在武汉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子产在饱受争议之时说出来的。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时,武汉也出现了一位像子产这样的人物。因为一些谣言她饱受争议,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反而继续奋斗在一线,为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21年,国家为了表彰她突出的贡献,奉上了“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而这个人就是石正丽。

1,“不让须眉”石正丽

1964年,石正丽出生在河南西峡,从小她学习就比较优秀,后来考上了武汉大学遗传学专业。大学毕业之后,石正丽选择继续深造,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她又拿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文凭。

从武汉研究所毕业后,石正丽便留在了这里工作,一干就是21年。那一年,石正丽从病毒研究所最基层的“实习人员”做起,随后又做到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人员。

工作期间,石正丽尽职尽责,与此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对知识的追求。1996年,她曾到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病毒学专业修博士学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博士学位。

2000年,石正丽在武汉病毒研究所已经工作了十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武汉病毒研究所分子病毒研究室的主任。在此后的十几年中,石正丽一直在带领着她的团队为“国家新发传染病防控”做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在蝙蝠身上有了重大的发现。

随后,石正丽及其团队将研究对象放到了“蝙蝠携带的病毒”上,在这个领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为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表彰石正丽的贡献,国家给她颁发了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样的荣誉在国内很有“含金量”。然而,这样一个默默付出的人,却在2020年遭到了谣言的困扰。

2,谣言的可怕

2020年,新冠病毒开始肆虐全球。当年2月份,石正丽发表了一篇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论文,论文的大致意思是:“新冠病毒的来源可能与蝙蝠有关系”。后来,一些“有心人”搜索到了石正丽五年前发布的一篇文章《一个类似SARS的蝙蝠冠状病毒群显示了人类出现的可能性》。

在这之后,“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室泄露病毒”的谣言便肆虐开来,印度学者就曾在bioRxiv杂志上发过文章表达自己的质疑。对此,石正丽发文称:“新冠是大自然的一种惩罚,与我们实验室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敢用生命打包票,造谣的人请闭上你们的嘴巴。”

病毒这种东西的可怕想必很多人都清楚,虽然石正丽已经发文澄清了,但是相信她的人却非常少。因此,三人成虎之下,石正丽被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备受网友的猜测和质疑。

当时,甚至有传言称:“石正丽已经准备在外逃,她将会带着她的家人和近千份文件向美国方面求助”。网络谣言有多可怕,不言而喻!面对着这些铺天盖地的谣言,石正丽二度在微博上发文澄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叛逃,我相信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在那段时间里,石正丽及其研究所可谓是饱受质疑,然而他们并没有放下自己的责任,多说不如多做!新冠疫情肆虐时期,石正丽多次前往华南海鲜市场调查,为的就是能够取到样本做研究,以求尽快找到新冠疫情的解决办法。

当时,石正丽面对媒体的采访表示:“这阵好了一点,前一阵把我们骂死了,因为我们所做的点与他们的所想的点不在一条线上,所以很容易产生误解。”“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解释,而是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数据研究作为基础,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乱说,之前发出那样的言论也是情急之下说的。”对于之前的各种谣言,她依然心有余悸:“我已经领教了,我现在害怕。”

3,守得云开见月明

随着事情的推移,新冠疫情得到了暂时的控制,真相也逐渐浮出了水面。彼时,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确与武汉研究所无关,它们的来源是自然界。”

终于,世卫组织还了武汉研究所一个清白。不过,对于这些东西石正丽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在意,她依然在夜以继日地奋战,带领着她的团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实验检测任务。

经过了上百天的奋战,石正丽及其团队终于取得了重大性突破,随后又积极参与到了疫苗研制、试剂研制的工作中去了。2021年1月份,武汉研究所、我国疾控中心、医科院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各种关于新冠病毒的资料,让这个成果实现了全球共享,为全世界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守得云开见月明:

回想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初,石正丽饱受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还造谣她要叛国,如今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守得云开见月明”。

为了表彰石正丽在新冠疫情上做出的突出贡献,2021年,在中科院举行的年度总结大会上,研究员石正丽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纵览石正丽在病毒防控方面的研究,她的成绩可用“硕果累累”来形容:900多个国家级项目、国际杂志上发表过近200篇论文……在病毒领域方面,石正丽是一个非常权威的专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这个称号绝对是实至名归的,也是对她过去一年工作的高度认可。

正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罢了”。感谢我们拥有像石正丽这样的研究人员,他们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东西,可是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值得尊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正丽

武汉病毒研究院病毒改造论文

因为他们并没有拿出证明信息,而且这个石教授说话的语气并不严谨。

单纯以个人的口头描述来保证,这样的反驳是很苍白的,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没有说出让民众信服的理由,自然会受到多数人的质疑。

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计算机带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计算机病毒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这一科技产品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也使得科技改变生活这件事情被演绎的越来越精彩。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降低这种问题出现的概率,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网路中毒这一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轻则引起无法使用计算机,重则会导致重要资讯丢失,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计算机网路中毒问题成为了制约计算机网路资讯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计算机网路病毒的危害研究,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已经不断的对计算机网路病毒的传播和发展建立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型对计算机网路病毒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控制这些计算机网路病毒传播和发展的措施,从而提升计算机系统抵御网路病毒侵害,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路环境。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一***非授权性

正常的计算机程式,除去系统关键程式,其他部分都是由使用者进行主动的呼叫,然后在计算机上提供软硬体的支援,直到使用者完成操作,所以这些正常的程式是与使用者的主观意愿相符合的,是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而言,病毒首先是一种隐蔽性的程式,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时,对其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那些被感染的正常程式时,这些病毒就得到了计算机的优先控制权,病毒进行的有关操作普通使用者也是无法知晓的,更不可能预料其执行的结果。

***二***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影响使用者使用计算机的程式,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病毒不仅会对正常程式进行感染,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体,这是一种恶性的破坏软体。在计算机病毒作用的过程中,首先是攻击计算机的整个系统,最先被破坏的就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一旦被破坏,使用者的其他操作都是无法实现的。

二、计算机病毒网路传播模型稳定性

计算机病毒网路的传播模型多种多样,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只对计算机病毒的网路传播模型———SIR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SIR模型的英文全称为Susceptible-Infected-Removed,这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SIR模型将网路中的节点分为三种状态,分别定义为易感染状态***S表示***和感染状态***I***状态,还有免疫状态***R***表示,新增加的节点R具有抗病毒的能力。因此,这种模型相对于传统的SIS模型而言,解决了其中的不足,也对其中存在的病毒感染进行了避免,而且阻碍了病毒的继续扩散。图一即为病毒模型图。

三、计算机病毒网路传播的控制

对于计算机病毒在网路中的传播,我们应依据病毒传播的网路环境以及病毒的种类分别进行考虑。一般而言,对于区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计算机终端的保护工作。如安装安全管理软体;对于广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对区域网病毒入侵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从前端防止病毒对于广域网的入侵;对于***病毒传播的控制,我们确保不随意点选不明邮件,防止个人终端受到***病毒的入侵。

总结:

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不过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网路传播的安全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对计算机网路病毒传播的模型进行研究,然后提出控制措施,希望在入侵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关人士能积极思考研究,促进计算机病毒防护安全技术的发展,能有效应对威胁计算机网路安全的不法活动,提升我国计算机网路使用的安全性。

0引言

如今,资讯网际网路的软硬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而日益氾滥的计算机病毒问题已成为全球资讯保安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同时因为加密和变形病毒等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出现,使得过去传统的特征扫描法等反毒方式不再有效,研究新的反病毒方法已刻不容缓。广大的网路安全专家和计算机使用者对新型计算机病毒十分担忧,目前计算机反病毒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中,却未能改变反病毒技术落后和被动的局面。我们从网际网路上的几款新型计算机病毒采用的技术和呈现的特点,可以看得出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和传播方式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比如可以隐蔽附在邮件传播、档案传播、图片传播或视讯传播等中,并随时可能造成各种危害。

1目前计算机病毒发展的趋势

随着计算机软体和网路技术的发展,资讯化时代的病毒又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传播方式和功能也呈现多样化,危害性更严重。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许多病毒已经不再只利用一个漏洞来传播病毒,而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漏洞和应用软体漏洞综合利用来实现传播;部分病毒的功能有类似于黑客程式,当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后能够控制并窃取其中的计算机资讯,甚至进行远端操控;有些病毒除了有传播速度快和变种多的特点,还发展到能主动利用***等方式进行传播。通过以上新型计算机病毒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和许多的新特征,可以了解到网路和电脑保安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技术

笔者运用统计学习理论,对新计算机病毒的自动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些成果,下面来简单介绍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利用整合神经网路作为模式识别器的病毒静态检测方法

根据Bagging演算法得出IG-Bagging整合方法。IG-Bagging方法利用资讯增益的特征选择技术引入到整合神经网路中,并通过扰动训练资料及输入属性,放大个体网路的差异度。实验结果表明,IG-Bagging方法的泛化能力比Bagging方法更强,与AttributeBagging方法差不多,而效率大大优于AttributeBagging方法。

利用模糊识别技术的病毒动态检测方法

该检测系统利用符合某些特征域上的模糊集来区别是正常程式,还是病毒程式,一般使用“择近原则”来进行特征分类。通过利用这种新型模糊智慧学习技术,该系统检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利用API函式呼叫短序为特征空间的自动检测方法

受到正常程式的API呼叫序列有区域性连续性的启发,可以利用API函式呼叫短序为特征空间研究病毒自动检测方法。在模拟检测试验中,这种应用可以在检测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保证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这在病毒库中缺少大量样本特征的情况下仍然可行。测验表明利用支援向量机的病毒动态检测模可能有效地识别正常和病毒程式,只需少量的病毒样本资料做训练,就能得到较高的检测精准确率。因为检测过程中提取的是程式的行为资讯,所以能有效地检测到采用了加密、迷惑化和动态库载入技术等新型计算机病毒。

利用D-S证据理论的病毒动态与静态相融合的新检测方法

向量机作为成员分类器时,该检测系统研究支援病毒的动态行为,再把概率神经网路作为成员分类器,此时为病毒的静态行为建模,再利用D-S证据理论将各成员分类器的检测结果融合。利用D-S证据理论进行资讯融合的关键就是证据信度值的确定。在对实际问题建模中,类之间的距离越大,可分性越强,分类效果越好,因此得出了利用类间距离测度的证据信度分配新病毒检测方法。实验测试表明该方法对未知和变形病毒的检测都很有效,且效能优于常用的商用反病毒工具软体。

多重朴素贝叶斯演算法的病毒动态的检测系统

该检测系统在测试中先对目标程式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然后获得目标程式在与作业系统资讯互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API函式相关资讯的特征并输入检测器,最后检测器对样本集进行识别后就能对该可疑程式进行自动检测和防毒,该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当前越来越流行的变形病毒。3结语新型未知计算机病毒发展和变种速度惊人,而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检测方法不可能十全十美,出现一些新型的计算机病毒能够突破计算机防御系统而感染系统的现象不可避免,故反计算机病毒工作始终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研究新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方法来应对。

通过石的回答和论文,可以知道:1、实验室搞出过这种病毒2、发病症状和现在病状完全一致3、为啥会发生在武汉,为啥会这么巧4、为啥只有石敢吭声,所长呢?负责人呢?5、找不着带病毒自然界动物,按病毒传播方式,动物也要戴口罩,否则呼出来气体会感染多少人?神奇动物在哪里?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