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人文地理论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7-07 18:47:54

人文地理论文读后感

自己去弄吧!我们团不帮人作弊!

完了之后没感觉,不知道学的啥,太乱

【论文关键词】:人文地理; 自然; 区域; 趋势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人文地理的含义[1] 人文地理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 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的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4]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应研究的热点。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5. 结束语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理论与方法论是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发展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 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2] 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3] 杨志英.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方法论革新探讨[J].人文地理,2006,(6). [4] 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读哲人小语《人与自然》 这本收集从古至今哲学家思想的书首先终于揭示了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那就是一场关于解释自然方式的革命会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我们不能以为自然科学知识终究对人类的自我了解无足轻重,比如布鲁诺识破星空景象具有相对性,足以让封建社会制度丧失其基本合法性,因为“宇宙关系的民主化”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关系民主化。 人们做事是有界限的。就拿学校招收学生来讲,学生需要达到一定的成绩。学校便裁定一条分数线,只招收分数线以上的人。那么,比分数线低一分的人就不会被录取了。然而细究起来,这些比分数线低一两分的人,他们的能力真的不及线上的人吗?他们可能是发挥不理想,可能是遇上了不喜欢这种风格的老师评语文卷,相差几分完全可能。他们被人为地划分在界限以外。原本界限是公正的,可是到了分界处,却显得不公。把界限降低要求,问题依旧存在于新界限附近。其实,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界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连生物与非生物的界限都是模糊的,我们怎么还能指望人类社会的界限清晰?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平等上。原来社会有许多阶级,他们互相之间是不平等的,后来封建制度垮台了,又发现黑人与白人不平等。现在,白人歧视黑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我们又怎么指望连自己内部都还不平等的人类怎样与别的什么平等?但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当人类都互相平等后,必然会感受到类人猿身上能看到人类的痕迹。当我们看到一只猴子被杀时,酷似儿童的身躯血淋淋的,令我们感到恐惧。人类有精神,或者说灵魂,那么动物有吗?当人类与猴子平等时,就又转向与动物平等,最后必然会转向与生物平等。如果所有生物平等了,人类吃什么可能已经有科学技术解决了,而动物没有,他们互相厮杀,杀气腾腾、充满敌意的场面绝对让人想不到“平等”二字。如果在生物平等后又转向万物平等,我们就不能想象这个世界了。 自然界决不是一台机器,因为机器有明确的界限问题,而大自然没有,所以人类也没有。但可以想象成机器,而人类要做的就是要知道这台机器是怎样运作的。这台机器是有规律但又是随机的,我们的现状只是那大爆炸后无数种可能的一种。正如本书中所写:“那么,上帝掷骰吗?”曼弗雷德?艾根问,“肯定,但它遵循比赛规则”。而仅仅两者之间的差距赋予我们意义和自由。人类还为世界从何而来的问题所困扰。就算是世界来自一块小石头的爆炸,人类还是追问,这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有上帝的话,他造了自然界,又造了人。但人又不接受大自然,拼命想创造自己控制的独立环境,我们的生物圈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给狂妄自大的人们浇了一盆冷水。人类向上帝宣战还为时过早。人是被造物,现在又想充当创造者。说不定人类最后又成为某一颗星球生物的上帝。但是人是可变的生物,是不属于天也不属于地的生物,可以上升到神性,也可以下沉到动物。人类的历史才刚刚开始,人类不可避免的还要继续厮杀,并且以厮杀来决定胜负,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现在要指望的,就是除此之外,人类能不能干一点别的什么。而且,现在科学的发明与猿人打造石器的目的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人们根本不注意科学知识,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先琢磨其可能的实用性,翻开我们的科学课本,满目都是“滑轮组/简单机械的运用”。甘地说:“人类正处于分道口,他要选择丛林法则或者人道法则。”这个选择关键在于人本身,人要靠自己来寻找为未来的出路。

中国地理杂志读后感600字

你好,请问是什么文章,你说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吗?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昨晚我百无聊赖地来到了学校读书馆的期刊室,随手拿起来两本书:《旅游学刊》和《中国国家地理》。随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书的目录,感觉那本《旅游学刊》好像没有什么好看的。《中国国家地理》还不错,里面有说到格聂的“第十三女神”——格聂山,新疆的红色作物、还有盐路……不过最吸引我的是《难以相信中国发现大量的弃老洞》! 我们中国不是以敬老爱幼为传统美德么?怎么会有弃老洞的存在???我带着一大堆的问号往下看。 在我国的湖北等地大量的弃老洞,它们的存在与当地广为流传的弃老传说,对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提出

《中国地理常识读后感》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并不多的文韬与武略兼具的乱世英雄,曹操于赤壁之战前夕的小胜后意气风发,写了一首极具帝王之气的《短歌行》,其中第四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此处的杜康指的便是酒,据传,杜康乃中国远古时期一位君主,他偶然之中从发酵了的剩饭里发现了一种异常甘美可口的液体,经反复推敲试验后逐步形成了最早的酿酒工艺,故后人把他尊为酒之始祖,也便把杜康当作了酒的代名词,今天的河南洛阳东南部的汝阳有杜康一村,据说便是杜康当年酿酒的所在地。中国博大精深、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佐证似乎不需要花太大功夫信手拈来便有,酒便是其中与寻常百姓联系甚密的一个。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三期有一个主题报道——《酒的中国地理》,主题就是关于中国酿酒工艺之现状,从云贵高原的茅台到四川盆地的泸州老窖再到江南水乡的绍兴花雕,其调查报道范围之广、专业背景知识之翔实,使好酒之徒如我无比艳羡作者工作同时尚可尝遍大江南北好酒之于,更加深刻感受了“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好酒的年代愈为久远,酒香亦更为香醇,忽而想起了许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叫做“岁月如酒,寂寞如歌”,说人的感情就像一坛封存于地下的好酒,在泥土之下呆上足够长的孤寂岁月,经历过时间和空间的打磨,吸取了天地日月精华之后再打开的时候,酒香四溢沁人心脾,说的便是纯真的感情还是应该放在心底,只有自己知道,纵然孤单,但是永久给自己留了一份回忆和守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原因大概就在于水土的气质配上自然气候的状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影响人的生理进而影响了人的心理,最终培育出了一方人的性情与格局,因而北方人高大魁梧而多彪悍,南方人婉约精致而多细腻,然而这皆是表象差别,论实质,哪里的人都是一样,古今中外之人性特点概有其延续性与通用性,至于其显现出千变万化的特征,大抵是因为特殊时期特殊文化影响下的具体表征而已。酒,亦是如此。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范围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为酿酒方式以及理念的多变提供了自然的可能,酿酒是一门及其复杂的工艺,莫说如我一般的门外汉,就算靠酿酒为生的老师傅,只知按师傅传下来的步骤和经验去做,至于具体每一步做有很详细的介绍。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的贡献,是大自然的功劳。使一个个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昨天我看了一期关于冰川的《地理中国》节目。冰川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很熟悉,顾名思义——冰川就是用冰汇集成的河川,它带给了河西走廊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国在研究这方面时,是在1958年开始的,人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在祁连山这个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条透明梦柯冰川,是专家研究对象。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点和地貌。为我国研究冰川动力学和极大陆型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但生活条件不足,被迫放弃了。但时隔46年后,我国冰川学家重新杀了回来,一切条件都具备,研究工作开始进行了。来到他的末端,专家们发现冰川已融化了许多。经过专家分析,从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约20年时间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约20年里,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后从九十年代末到现在,十几年时间里退缩了100米,这意味着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渐加快。从二十年变为十年,透明梦柯冰川每退缩100米,融化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在这样的融化作用下,透明梦柯的末端,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里的水充满着,不断的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着固定状态,为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支撑着经济和作物的来源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代表大自然的杰作,我们应尽力保护。

人民教育杂志读后感

人民日报的职教人读后感可以这么写:

教师是榜样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跨世纪的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积极参加职业道德学习,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一、当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意味着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1)要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能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2)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教学工作中,应做好“等堂”、“管堂”、“活堂”,以保证学生既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又能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中,要妥善处理师生关系:

(1)要给予学生特殊的关心和爱护。

(2)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因为体罚学生往往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造成性格残暴,不服从教育。

(3)不得歧视学生,对班级个别调皮、成绩差的学生,老师应积极帮教,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三、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在教学之余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帅,我们应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将自己的“光芒”照向每位学生,发扬奉献精神,同时,应对学生充满希里,要做到尊重、信任、有耐心。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读《人的教育》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年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中《人的教育》一书。本书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论著,分别论述了学前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19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这本书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对我们小学教育有很多的启示。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理念。

在本书中,福禄培尔阐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今后来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福禄培尔把人的教育所涉及的年龄范围划分为幼儿期、少年期(少年早期)和学生期(少年后期)三大发展阶段。在他看来,受教育的人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必然会按照自己的使命显示出自己必须实现的各种功能。学前教育在人的教育的整个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期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书中写到:“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将要重新离开人间的时刻,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不管这未来生活是纯洁的还是污浊的,是温和的还是粗暴的,是勤劳的还是怠惰的……他(她)将来对父母、家庭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对社会和人类、自然和上帝的关系,按照儿童固有的和天然的禀赋,主要取决与他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活方式。”

对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教学中一定要顺应少儿的天性,耐心的指导,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儿童。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千方百计保护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他们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书中还说道,游戏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这对于我们小学教育来说,游戏也是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因为游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游戏能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一个能干的、平心静气的、坚忍不拔的坚持游戏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能干的、坚忍不拔的、能够以自我牺牲来增进别人和自己幸福的人。福禄培尔为了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设计出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以及配套活动玩具,因此也就有了他著名的“恩物”,这套教具对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创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他还主张为儿童创设活动条件,如让孩子在自己的花园里种植植物,组织他们手工制作等。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开展更多的兴趣活动,让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教师要引导他们做有意义的事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福禄培尔作为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学说的重大价值早为外国教育界人士所重视。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体系,不仅需要研究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总结我国教育的经念,而且需要研究外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外国教育的经念。这本教育名著,在中外教育史上有很大影响,对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很有指导性,非常值得一读。

福禄培尔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19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丧母,父亲整日忙于教区事务,继母对他感情冷漠,因而,陪伴小福禄培尔的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童年。童年的不幸使得福禄培尔对儿童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也推动他创办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并构筑起了一套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写下了著名的教育论著《人的教育》,由此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由于受到德国绝对唯心论代表人物(谢林、费希特等)的影响,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带有非常强烈的神学色彩;又由于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影响,福禄培尔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非常强调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其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人作为一种理智的生物,与石头、植物、动物一样,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服从于同一条发展规律,具有同一切事物共同的本质,即上帝精神。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于上帝的,人性也应统一于神性。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爱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基于这种性善论的观点,福禄培尔认为教育应该是容忍的、顺应的,教育要尽量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不能去破坏儿童的天性,除非这种天性遭到破坏,否则不应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

福禄培尔还运用比喻来论证“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他在《人的教育》第10页上写道:“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他把对人的教育和对自然物的栽培进行类比后指出,在对待自然物方面,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正确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动植物健康茁壮地成长,就必须给它们提供适宜、宽松的环境,要反对揠苗助长,要反对粗暴的干预和意志的强加。但是,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人们却会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尽管人与动植物的成长遵循的是同一条法则,但人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喜欢把他们当作橡皮泥,认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随意地塑造,结果是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天性背道而驰。为此,福禄培尔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要适应孩子的本性,让他们遵循其规律自由地成长,就像我们对待花园中的葡萄藤一样。

回到我们的中学教育,如果我们需要培养的不是一台考试的机器,而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健康活泼的有生命力的人,那么我们在办学时也应该要遵循“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卢梭曾经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这意味着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目的,比如说考高分、上名校、谋求好职业等等。当然,考高分、上名校、谋求好职业不是不重要,但它们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健康地生长,生长好了,成了一个优秀的人,其他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的实现。

从“教育适应自然”和“教育即生长”的观点看,学校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一方面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专业的好老师。以葡萄藤的生长为例,自由就像充沛的阳光雨露,教师就像专业的园丁。

如果说学生的天性就是与生俱来的种种禀赋,那么,教育就要为这些禀赋的生长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词源学上讲,希腊文的“学校”(school)本身就是从“闲暇”(shule)中派生出来的。在希腊人看来,到学校上学就意味着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有充裕的闲暇,可以专注地体验和沉思,在这种体验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长。所以,学校在安排功课时不应太密集,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顺应他们的本性并发展他们的禀赋。

适宜的环境的另一个要素就是专业的好老师。其实,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影响,好的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老师,通过他们去影响学生。老师当然要传道、授业、解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形成一个场,通过这个场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世界观。什么是名校?名校就是有一个懂教育、有眼光的名校长,凝聚了—批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影响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总之,教育要适应自然,就要以学生的生长为终极目的,要为学生的生长提供阳光雨露(自由的时间)和配备专业的园丁(专业的好老师)。如果这些方面都具备了,也就掌握了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刚开学时经同事介绍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的著作《人的教育》。有关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几年前就学习了许多,今晚再一看,感觉也没什么可读之处,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去读。因为我认为只要是书,它都有读的价值,既借之,则读之。人的教育》这本教育名著蕴涵了福禄培尔的许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响。

全书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总论”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注重他们的个性的发展。对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我们不妨看看我们身边的朋友们,他们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没有音乐的天赋,就送去弹钢琴、弹古筝、拉二胡等。甚至几个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听一小时的《圣经》,难道你不觉得荒唐吗?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像赶集似的穿梭于各种培训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禄培尔还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儿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给父母和家庭的,儿童与家庭成员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要给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对于这一点也是我很欣赏的,我觉得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父母在平时要有意识去学习了解一些育儿方法,避免错误教育对幼儿产生不利影响。

当我读到这位教育家的生平时,从中读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读并且也很让我佩服的一句话,不是福禄培尔说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罗说的,这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不重视和不着手家庭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我反复地把这句话读了几遍,的确让我振奋。因为谈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当前学生家长(这里指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挣钱,把孩子都丢在家里让爷爷,奶奶照顾。虽然有一部分家长在家,却也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总是只顾挣钱。他们这些做家长的哪里知道孩子们在他们面前和在爷爷奶奶面前的影响和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有些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学坏行为直接与家长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说不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巴普罗也有一句话证实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他的这句话具有片面性,他是这样认为的:“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为儿童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高于一切。”他在这句话中只讲了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在儿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我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不能与母亲同等重要,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不单是母亲要精明能干,父亲也应如此。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使是好孩子也会养成不良习惯甚至于学坏的。我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学校六年级有一个男生名叫××,在上几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很好的,然而这两年由于父母离婚,双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问孩子的事,把一个孩子丢在亲戚家。这孩子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熏陶”,已经染上了一些恶习。父母不在跟前,作为亲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严,倒至这孩子经常逃学,即使来到学校上课也不认真学习,不是上课捣乱就是找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了。他的班主任对他无招可用,因为他现在已经是“刀枪不入”了,这难道不与他的父母有着直接的关系吗?

因此,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配合我们学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则,就是一种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人的教育》为我们讲述了幼儿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福禄贝尔在对待家庭与教学科目时,认为“教学即生活”,强调只有当家庭与学校生活一致时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课程与教育目的问题上,福禄贝尔有一段话至今仍发人深思,他说:“幼儿时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确定,如幼儿绘画并不是为未来成为画家做准备,教幼儿音乐并非以将来成为音乐家为目的,这些活动仍然为发展幼儿时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个体需食物来补充营养一般。我们要帮助儿童真正过着完美的儿童期,为达到这个目的,即使儿童的学校生活需要延后一年或两年来完成,还要比误导他们的人生目标要好一些。”

福禄培尔关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的“自动”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这种“自动”发展是个体利用自我能动的力量,通过内部表现于外部和外部表现于内部的两个阶段实现的。之所以提出人的“自动”发展的教育原则,还在于反对旧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但福禄培尔并没有因此使儿童的发展绝对自由化,而排斥外部力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福禄培尔研究了儿童的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期、少年期和学生期。在他看来,不同的教育手段对儿童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我想,所谓教育,就是在孩子这张“白纸”上进行描绘。描绘的次数多了,这张白纸上的内容也就越丰富。随着内容的丰富,想要再次描绘,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方法和手段必须调整。这样,才能在画纸上,描绘出更为丰富多彩的画面。

在幼儿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在没有其他活动物体存在时,不能让幼儿独自呆在床上或摇篮里,这样不仅会使身体虚弱,也是产生心理上娇嫩和脆弱。幼儿的卧床从早期起不应过于柔软,也不能用羽毛的枕头。而饮食始终只能是养料,唯一的目的是促进体力和智力活动,儿童的食物应该尽量简单,以能够维持儿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体力和智力上达到同样程度的发展为限。教幼儿站立和步行时,我们不应当使用拐杖和绳子。在幼儿的成长中,他会自己发现自己有走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学会这些技能。这些观点,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于儿童过分的保护,并不能让他们最好的成长。适当的放手,让幼儿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生活,在困难中学会坚强。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发展,又有利于他们心理的锻炼让他们成为独立、坚强、自信的人。

《人的教育》这本教育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读,这次我只对书中内容作大致得了解,也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后我还将花更多的时间去仔细研读。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育著作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

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英语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习、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习。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让他们单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确实是强其所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刚刚拿到《教育常识》这本书一个星期,简单的把书的第一部分看了。浅谈几点自己的感受,管中窥豹,此时的所思所想难免片面。

首先,在开篇的第一章就讲到教育常识是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即使我们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儿童,也必须如此。有的时候,常常怀疑这些智力障碍的孩子身上存在着多少人性的残留,有的是那么天真可爱,而有的则什么都不知道。

甚至不仅我自己,连他们的抚养人都对他们丧失了教育的信心。我不禁在想,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有多少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唤醒。既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对特殊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建立在孩子存在着特殊性的基础上,即智障的儿童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我们怎么能根据普通学校的课程时间安排学生的课程呢?

其次,在第二章写到“每个人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即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给他们制定整齐划一的目标,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自己的独特的位置上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我们为什么要让所有的智障孩子都要会背古诗,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要会背乘法口诀,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多安排一些文化课程,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完全可以学习别的技能,甚至发展为一技之长作为生存的技能,还有一些写字写不好的学生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成为一个交际能手也说不定(比如做个售货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一味的盯着学生的文化课程不放,而放弃了学生别的天赋。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从《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这部书中,我了解了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这充实了我们幼儿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书中,最令我骄傲的是我国创造教育世界和探索教育的先驱——陶行知。他指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他通过“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即:一是需要充分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础的良好习惯,三是需要因材施教。详细的阅读后我知道了,创造力虽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创造的,但教育能启发、培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定要有民主的关系。由此我也明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因材施教。如果对受教育者施以强制,那样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的庸人,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

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教师应该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

书中还阐述了蒙台梭利教幼儿自由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光辉形象;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外国幼儿教育家的杰出理论,照亮了我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内心获得了充实,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远的目标。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

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威廉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能像牛顿的舅舅那样,耐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

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人民日报的职教人读后感模板有以下这些:

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教师是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光辉职业。

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

教师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其生命和才智也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教师在为孩子操劳的过程中,也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那今天,我们应当做一名好教师呢

一、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我们一直认为:没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成绩,做出贡献。

二、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很喜欢一首歌中唱的:“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三、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但愿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者,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舞人;以充实的人格去塑造人。

论文读后感

议论文读后感【1】近日,我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感触很深。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多次实验,细致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作者写得生动有趣,读者读得兴趣盎然。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极。这都要归功于作者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写,读者才能看懂,又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像丝织品,白里略秀一点红,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鳞片,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等,这些细致描写,使整本书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昆虫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聪明吧!作者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这是读完《昆虫记》后,我深刻体会到的。议论文读后感【2】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位推销员同时到一个岛国去推销鞋子,虽然都发现岛上的人不穿鞋,却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个认为此地没人穿鞋子,无法推销,于是打道回府;另一位则认为这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常两种看法,体现了悲观与乐观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以及退缩与开拓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经常需要做出类似的判断和选择。我们是否可以由一个婴儿的一无所知而否定其未来不可限量的前程呢?或者由于自己初涉人生、处处碰壁而否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呢?同样,我们不能因为岛上居民有不穿鞋的习惯而放弃这块有巨大潜力的市常是的,开拓市场如同拓荒,拓荒的艰辛是难于言表的,许多人望而却步,更有人借口逃脱,殊不知,只有付出的越多,收获才能越大。被开垦的荒地上长出的庄稼最美丽,因为它是对人的乐观精神最好的肯定;被开垦的荒地上长出的庄稼最喜人,因为它是对人的开拓精神最大的褒扬。一个人只有不畏艰难,乐观地去对待人生,勇于开拓,才能有所成就。无论做什么事情,若因从未做过而放弃,这样你也许会永远失去成功的机会;若因为路途艰难而退缩,你将永远不会取得成功。历史上并不缺少具有乐观和开拓精神的优秀人物。蔡伦不因为当时人习惯于用竹简书写而停止对造纸术的研究,爱迪生不因为人们习惯于油灯蜡烛而放弃对电灯的发明,居里夫人不因无人看好镭的作用而放弃对镭的提炼,毛泽东不因革命星星之火的微孝势力的强大而放弃斗争。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因为他们具有拓荒精神,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乐观进取,勇于开拓,无论面临什么困难和挫折,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努力。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具有乐观和开拓精神,既不能因为困难重重而放弃学业,也不能因为学海无涯而畏缩不前。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乌云密布,荆棘丛生,许多困难比想象的还要复杂的多,但你是否坚信,走出阴霾,便会有一方明媚的蓝天呢?困难都是暂时的,只有经过你的努力、奋斗、拼搏,才能取得胜利。乐观地去看待前程,努力向自己的目标奋进,你将会开拓出一方属于自己的蓝天。

论文读后感的写法如下:1、相关书讯:关於所闷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2、内客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3、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5、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6、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此部分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客,所以这里篇幅长一些。7、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进行总结。

读后感论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兔子坡》。这本书讲的是:某一天,一个消息在兔子坡传开了,原来住的旧人家搬走了,新居民要搬来了,兔子们面临着无法生存的危险处境。因为它们主要的食物都是源自旧人家的剩饭和菜园里的蔬菜。就在它们饿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时候,让它们既开心又惶恐的新人家搬来了。从开始的敌对、警惕,到最后新居民与小动物们相互取得了信任,从此和睦相处,在草原上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里我最崇拜的是兔子乔奇。在兔子坡到丹伯利高地中间,有一条宽十八英尺的“死亡之溪”。没有动物敢跳过去,乔奇却跳过了“死亡之溪”,这个成绩在兔子中真是空前绝后啊!我都怀疑它后腿的关节上是不是装了弹簧,那么长的距离,恐怕连我也跳不了那么远!我想,乔奇当时可能压力大,才促使他激发了体内强大而惊人的潜能,跳过了那么长的距离。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和动物之间都要相互信任,才能和睦相处,大自然才能更和谐,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今天,我读了一本荣获国际大奖的小说《屋顶上的小孩》。这本书讲了一个既有趣又伤感的故事。住在派蒂姨妈家的薇拉和她的小妹爬上了屋顶,但是此刻两个小孩的心情却很沉闷。自从薇拉最小的妹妹夭折后,他们全家就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小妹从此不再开口说话,家中一片混乱。热心的派蒂姨妈决定趁假期将薇拉和小妹接到自己家中住一段时间,但这两个女孩却与她格格不入,这使她非常气恼。好在有宽厚温和的霍伯姨丈巧妙地周旋在姨妈贺两个孩子之间,才使得火药味儿十足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最终,派蒂姨妈终于读懂了他们的心,她们也不怨恨自己的姨妈了,小妹也终于开口说话了。姐妹俩盼望回到妈妈的怀抱,而这一天已经到来。

读了文章,我想起了巴金爷爷的一句名言:“世间再没有一件能够比母亲的爱更深的东西。”是啊,如果我们是一棵小树,那么母爱就是滋润我们的涓涓细流;如果我们是快乐的小鸟,那么母爱就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大树;如果我们是一朵朵娇嫩的花朵,那么母爱就是一位辛勤的园丁专心呵护我们的成长。《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是被古今中外的游子深情吟诵吗?的确,我们应当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母亲那犹如三月阳光的关爱。想起曾经对妈妈的管教出言顶撞,摆出那副烦得不行的态度,我十分内疚。看完这本书后,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再次给我这迷路的小船指明了航向,我再次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和不容易,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请你们相信,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你们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我的妈妈是精灵》的书,书中的情节很感人,很多处都令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故事讲了有个叫陈淼淼的孩子,原本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她的妈妈不经意间尝到了一小口酒,变成了一团又轻又薄的蓝雾。从此以后,陈淼淼知道了最爱自己的妈妈原来是另外一个世界的精灵。这一突入袭来的变故,使他们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虽然这期间精灵妈妈给淼淼带来了许多惊喜和快乐,但不幸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淼淼的爸爸想和精灵妈妈离婚。为了不让爸爸妈妈离婚,淼淼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李雨辰,他们一起使出了浑身解术,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最终还是没有挽救淼淼原本幸福的家庭。

书中每一处的喜、怒、哀、愁,时刻触动着我那幼小的心灵。尤其是“感情是世界上最粘的胶水”这一篇章让我感动的不能自拔。精灵***话,字里行间都流入出对陈淼淼的爱,我想她给予淼淼的“胶水”一定多得数不清吧!

精灵妈妈 的那些肺腑之言,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在我刚刚能蹒跚学步的时候就给了我许多许多“胶水”。当我升入一年级时,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上课要认真听讲,下课不能追逐打闹。每次妈妈送我去学校,都会紧紧地盯着我,直到我踏入教学楼,走向楼梯……

我的妈妈就如淼淼的妈妈一样给予了我多得数不清的“胶水”,在我没有看到这本书之前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些“胶水”的份量,自从看完这本书以后,让我明白了原来这些“胶水”是妈妈用自己的汗水、泪水和血水汇聚而成的。

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粘的“胶水”,我为拥有多得数不清的“胶水”而感到无比幸福。同学们!我们应该好好爱惜这些“胶水”,好好爱自己的妈妈、爸爸和家人,因为他们同样需要这些爱的“胶水”。

《铁路边的孩子们》是英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内斯比特的代表作。读完这本书,我一直想:怎样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呢?

伯比、彼得和菲莉丝是三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善良的妈妈和一个十全十美的爸爸。但是,幸福的生活没有过多久,他们家里传出了一件噩耗:爸爸被人当做了“替罪羊”,被逮捕了。坚强的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他们搬到了铁路边,没有任何怨言,愉快地生活。在那儿,他们认识了老先生站长珀克斯……他们用爱打动了老先生站长等许多人。

而最令我感到感动的便是“抢救火车”的故事。有一次他们在爬山之时,突然发现山体滑坡,堵住了隧道口,如果不及时不清理这些土石,将会发生一场大灾难。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将女孩的裙子撕成条儿,用绳子固定在竹竿上,做了三面旗子,在火车到来之时,拼命摇摆,最终拯救了这列火车及乘客……最终他们等到了爸爸的回归。

伯比、彼得和菲莉丝是三个普通的孩子,但他们用善于观察的眼睛从贫苦的生活中发现了许多可爱的事物,他们用爱感动了别人,用自己聪明的义举拯救了火车;他们善良、乐观、友爱,活得十分幸福快乐。而现在许多人过着奢侈的生活却抱怨自己很孤独很寂寞,许多孩子深受宠爱却埋怨自己没有自由没有爱。就说我吧,这段时间上课总喜欢神思妙想,做作业也马马虎虎。妈妈发现后张口就批评,我大声叫:“烦死啦!”立马就皱起眉头,耳朵一捂,主动“屏蔽”,把妈妈气得两眼发黑,七窍生烟。我讨厌挨骂被批,我讨厌一堆的作业让我没有时间去看我喜欢看的书……我埋怨自己的生活不美好,却从不反省自己的行为,不去珍惜家人真挚的爱和老师的辛苦付出。

《铁路边的孩子们》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也是一本孩子们都应该读的书。它让我学会珍惜,学会用心感悟生活的美好,感激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像伯比、彼得和菲莉丝一样乐观开朗、知足常乐。

合上书的后,我终于趴在了桌上抽泣了起来。那些惨白的血色和冰冷的灰暗拼了命的抓住了我的大脑神经,久久不去。我脑袋很沉很沉,“嗡嗡”的响起了与我生命流年近乎一样的耳鸣。

木灵江一直被伙伴们欺负着,让我想起来自己的那个童年,因为是妈妈是外地人的缘故,村里的小朋友都欺负自己,他!用鞭炮扔我;她!用指甲掐我的脸……当妈妈带着受伤的我向孩子们的家长们评理时,那些家长们便交待他们不和我玩,看我也是不顺眼。和木灵江一样,都来自周围眼神的冰冷,更多的是一种人性丑恶的极度扭曲。我也恨他们,恨那些所谓的“围墙内”的人!

木灵江,开始了坚强的反抗。我也开始逃离这种欺压,搬出那个鬼地方,去了市里求学,入住了寄宿学校。

当木灵江的父亲的病逝,母亲的跳楼,一幕幕的发生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父亲在外面搞女人,企业又败落,母亲在厨房里放煤气自杀,我在门外含泪苦苦哀求的场景。我的头皮开始发麻,抱怨生活给我太多窒息。至少木灵江的家庭是有机的一体。而我不是的,天天活在纠纷中,给我失望,让我失意。但同样,我们都是不幸的。

在小说中,唯一能让我露一丝笑容的是木灵江能曾拥有岳达这样的朋友。我也庆幸自己也有这样的朋友在身边,给我依靠。可是当但岳达怀疑木灵江偷了钻石的时候,我的心开始颤抖了,就像那个曾经我以为是永不分离的死党,到头来抛弃我!我的心近乎像玻璃那样开始破碎。但在小说的结尾,岳达不曾真的抛弃木灵江,而我的那个她,却永远的离去了!

我们承受得实在太多了,这不是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接受的,但事实就是如此,现实这般残酷,容不得我们丝毫的喘息。合上书的时候,那些血色和灰暗敲击着我的心弦,我相信木灵江和我一样,心中的爱不会因此而熄灭!

我也会和木灵江一样燃烧着自己!做一个燃烧女孩!

汤姆叔叔原是好心的希比尔先生买回来的黑人,但因希比尔先生没有足够的钱还债,无可奈何地要将汤姆叔叔,还有伊莱扎唯一的儿子哈里当钱一样,把他们贩卖给赫利。汤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黑奴,无论主人怎样处置他,他也毫无怨言,但伊莱扎并不是,她是一个勇敢追求自由的女子,所以母爱让她带着孩子逃走,最后成功抵达加拿大。汤姆一次一次地被人贩卖,在一路贩卖的“旅途”上,汤姆认识了伊娃,伊娃很喜欢这个曾逗她玩的汤姆叔叔,就连她父亲对汤姆也非常满意,汤姆以为这下他可以抱回回家的希望了,可好景不长,伊娃因病而合上眼睛,男主人给人杀害了。汤姆最后一次被贩卖了,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的黑奴生活了。后来,他在这里认识了种植厂里的两个女仆,她们都有着向往自由的追求,在一次机会里趁机行事,成功逃跑了,但汤姆却坚持原则留下来,最后忠实换取的代价是死亡。

汤姆叔叔已经给“黑奴贩卖是理所当然”的认识洗了脑,就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权利去争取自己的自由,所以才被人任意控制,最终以结束生命告终。而勇敢去追求自由的人,却往往会遇到一所不到的惊喜,最终能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联系生活,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但需要你辛苦的付出汗水,有时还要你抱有勇于拼搏与改变现状的那份决心才可以达到目的。我们不能只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是勇于追求才可以获得成功!

《陶行知教育名篇》这部书很早就买了,当时只是草草的略读。这个寒假,我又从书架里拿出这本书在家重新拜读。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不可教的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

陶行知在书中谈到: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学困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那些期待成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所谓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了赞美学生,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校生活中,很多老师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殊不知,学会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在大家的眼中,蟒蛇是在动物界里名列前茅的,雪兔处于食物链的最下端。而我读完睡蟒边的雪兔,却对雪兔与蟒蛇有了一个新的看法。

故事是这样的:圆通山动物园有着四对雪兔,而动物园正好有一条黑尾蟒。饲养员每隔三天就往蛇笼子里扔一只雪兔喂给黑尾蟒吃,当雪兔被扔进笼子里时,雪兔就被下了个半死,睡蟒只要一醒,不费一点力气,张口就可以轻松地把雪兔给吃掉。但是当一只大耳朵母兔被扔进蛇笼里后,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

大耳朵母兔并没有向其它雪兔一样,一下子就被蛇给吓晕了。大耳朵母兔用自己的手,一直在努力的挖洞。可是她只挖了一半,黑尾蟒就醒了。黑尾蟒对着他飞速的一咬,大耳朵母兔立刻的跳了起来。大耳朵兔每跳一次,都要吃一口草来恢复体力。读到这里,我真为大耳朵担心,也不禁为它的战略方法而惊叹!

由于黑尾蟒的体力消耗的太多,它只好继续睡觉了。大耳朵母兔生下了很多的孩子,它为了保住自己孩子的性命,竟然勇敢的向黑尾蟒扑了过去。它咬住黑尾蟒。黑尾蟒被疼痛惊醒了,它立刻防守大耳朵母兔的攻击。最后,雪兔胜利了,饲养员立刻把雪兔拿了出来。

母爱是无私的,更是伟大的。大耳朵母兔为了自己的孩子,竟然敢于蟒蛇拼搏。我真为大耳朵母兔勇敢的精神所感动。虽然雪兔与蟒蛇来打斗就犹如鸡蛋碰石头,几乎都没有胜利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是坚持与蟒蛇周旋,赢得了胜利!

只要坚持,不失去希望,就一定能胜利!

读后感,就是写一个人读了某本书、某篇文章、某个故事后获得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然后把这种体会用文字记录和表达出来的文体,就是读后感。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文读后感怎么写,希望对你有帮助。想要把论文读后感写得出彩的话,并不十分难,关键是你能读懂文章,然后把你的一些个人简洁给完整表达出来即可。不过有些人对读后感的写作感觉比较难。第一步:要把所读的论文给吃透。比如说这个论文的主题是什么,产生背景是怎样的,它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有意义吗或者有趣吗?它论证这个问题或观点时采取的是哪些论据和论证手段,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样的结论有什么意义或者其实,这个结论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等。要把这些都搞懂了,你后期写读后感就利索多了。第二步:把你对论文的理解和想到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在内心梳理好,打好腹稿了,才开始下笔写文章。读后感虽然讲究的是随个人的性致来发散思考,但是你个人引发出的论点和论题也不应该离所读的论文主旨太远,否则两者之间就没啥联系了。第三步:要谨记写论文读后感要有明确的论点、论据。而非是让你写流水账,也不是让你写记叙文,让你写的是自己真心实意的感受,对这个论文的看法,以及你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对你未来的人生和处事方法等有哪些借鉴或者改变、指导等。第四步:执笔为读后感拟题目。一般常见的题目格式大概为——“读《……》有感”或者“《……》读后感”,这种格式就是使用你所看到的论文题目直接加上“读后感”这三个字就行了,简单明了,不拐弯抹角,很直白。不过你想让题目更出彩一点的话,可以把你自己论文的观点当主标题,然后副标题再写上“读《……》有感”就行了。第五步:简述所看论文的主要内容。把你所看的论文的.主旨内容用自己的文字复述简明扼要的复述一遍,然后重点阐释自己的总体感受和观点。这是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开头来写的,文字不需要太多,以免出现凤头鸡尾的现象,两三百字就可以了。第六步:叙述你这篇读后感的主要内容和自身的感受。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多段表述,首先你对所读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然后再细细地去论证就好了。其中,也可以重点针对所读论文的一些内容和语句进行感情抒发。毕竟这里写的是读后感嘛,有点真情实意表达在里边才比较妥当。不然整个文章看起来冷冰冰的,实在是不成功的一篇读后感哟。第七步:写你读完这篇论文后,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带来哪些思考。这个思考可以是对你的学习、生活、信心等各方面的,也可以是对现在社会的一种呼吁、感触和思量。不管怎么说,写论文的读后感,主要是写你内心切实的一种感受,而非让你“强附上一些浮夸的东西”,所以抓住了你的真实感受,就能够很好的组织语言写下来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