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崇高理想美德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7 02:33:28

崇高理想美德的论文参考文献

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在社会发展浪潮中,理想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理想是效益,理想是气魄、胆识和智慧的显现。朗朗夜空,皎皎启明。黯淡了闪烁的群星,托起了喷薄的红日,送走了无垠的黑夜,迎来了灿烂的光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放飞理想,升起火红的太阳 在这片年轻的战场上,我们渴望成功,追求成功,努力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武器呢?是我们风华正茂的年龄,是“立志 博学 修身 报国”的理想和信念.请记住汪国真先生的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吧!不仅是为了争取一次成功,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即是成功,目标实现不了,亦是充实和经验. 在这片年轻的战场上,除了成为美丽光环下的胜利者,我们更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强者!.然而这又谈何容易!即使理想无比坚定,也会有脆弱,动摇的时候.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里,面对接踵而来的毕业考的考验,,我/曾焦头烂额过;面对工作与学习的巨大冲突,我/也曾心力交瘁过。我彷徨过,动摇过,甚至/想过放弃!然而,我的心坚定了。我想起了父母的期望,老师的鼓励,同学的信任----还有什么理由再消沉下去呢?于是,我又重新拾起那最初的梦想和志向!冰心说过:“生命,浸透了奋斗的足迹。”宇宙尘埃永远不会发光,除非它努力奋斗,争做划过天际的流星,再奋斗,成为永葆光彩的彗星;落花永远不会复生,除非它生前奋斗,留给世间无限芬芳,再奋斗,死后化作春泥香如故;聋子用不会倾听天籁,除非它抗争命运,演绎“千手观音”之美,再奋斗,成为谱写人类史诗般壮歌的贝多芬。命运让一个人无法爬行于世,那就站直了走路!命运可以包围我们,可以击碎我们,但不会打败我们,更无法决定我们。因为,我们高擎奋斗之火焰,与日月争辉!人生无志,就如船行无舵.古人常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总理年少时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大志,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放逐途中仍不失志,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是激励了许多后人. 在这片年轻的战场上,我们从不惧失败.因为年轻没有失败.,年轻又有什么不可以!只要理想还在,只要志气还在,我们仍可以重新出发,我们仍是这年轻的战场上最强的战士(!此时此刻,我的耳边又回荡起那首年轻的战场:“今天我终于站上这年轻的战场,请你为我骄傲为我鼓掌,今天我将要走上这挑战的远方,我要让这世界为我激荡”! 年轻的朋友们,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去迎接那片没有硝烟却只有激情与梦想的战场了吗?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出发,让青春飞扬,让理想飞扬,成为那战场上最具理想和志气的战士吧! 脚踏实地,无人笑我痴狂;放飞理想,坚定信念去闯;空中光芒,那是生命力量;永不绝望,因为心有艳阳;抛却迷惘,梦在前后;一身戎装,呼啸沧桑;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理想的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们犹如一只蝴蝶,在茫茫的人生路上,常会因世界的庞大而迷失了方向,正是一个心中的意念,一向领导着我们,它就是理想,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坚实的目标。正是这个人生的目标,他措使着我们奋发向进,最终攀上人生的峰。

每个人都拥有着自己的理想,而理想是完美的,理想既又是伟大的,许多人抛弃了理想,可理想却从未抛弃过任何人。我坚信,有理想的人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律师,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那衣着端庄的律师们,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地为他们的当事人洗清冤屈时,心中的那颗敬佩之心不由自然地燃烧了起来。我多么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像他们那样在法庭上替我的当事人洗清冤屈。

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是我的崇高的理想,正是这个崇高的理想一向在我的人生路上提醒着我,当我累了时,它会提醒我“你不是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吗?”当我读书厌烦时,它会提醒我“你不是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吗?”就这样,当我松懈时,它会提醒着我。无时无刻,这理想的意念跟随着我一步一步地踏上人生路。

也许你会问我:“你为什么要当一名律师呢?”那么我会告诉你:“我想当律师不仅仅仅是为了我在学业、事业有所成绩,而是为了能帮忙受冤屈人们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此刻正在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努力奋斗、筹划着。因为我明白,一味的光凭想象是不会有什么好人生的。所以,我务必付出于实际行动,使那理想一步一步地靠近我,直到征服它。在生活中,我务必从一些藐小的事情中领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上,我务必努力地从书上得取丰富知识。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就应冷静对待,头脑清醒地处理,具体事情具体分析,有耐心以及信心地处理周边的事物。在学习上,我们应虚心纳谦,抱以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努力向进,为自己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得一篇文章的《理想》开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就是这样,它是我们人生道路的警示灯,在无私的理想面前,我们务必努力克服它,做为生活的强者。

朋友们!你们心中的理想,为了它,我们努力奋斗吧!让我们持之以恒得成功,最终攀上人生的峰。

去往理想的路上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一文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理想的海。

小时候,老师说,理想的海是用坚定的信念,点点滴滴的汗水,渊博的学识凝成的海。

海在山的那边,带着父母的嘱咐,朋友的鼓励,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踏上了这条寻梦之路。如今的我已越过了无数座大大小小的山,走过了无数条坎坷崎岖的路,度过了无数个风雨交加的不眠之夜。尽管艰辛,可我依然走在去理想的路上。

崎岖的路,笨重的包袱,已经使我有些力不从心,坚定的步伐在渐渐变得沉重,可我还在坚持着,拖着疲惫的身体艰难地向着理想的方向行走。不知何时竞走进了雾里,眼里的一切事物都被蒙上了一层白纱,看看前方的小路,蜿蜒地伸向远方,像是没有尽头。我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想走出这重重叠叠的白雾。

然而,白雾却越来越浓,加快的步伐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慢。心越来越浮躁不安。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下来,沉重的包袱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呼吸变得急促粗重,手在簌簌发抖。疲惫、无助、恐惧,正在慢慢地占领我的心。在那一刻,坚定的信念开始动摇。

阳光渗透层层白雾,勉强照亮了天空和大地。朦胧中我看到周围草木繁盛,花开遍地,鸟鸣枝头,千万只蝴蝶伴着鸟语,绕着花香翩翩起舞,如走进了仙境般。这>景色使我疲惫的身躯暂时停歇下来,增添了活力,恐惧的心,因此多了些许宽慰。

我已无数次地问自己,前途茫然,我还要继续前行吗?我一直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的心在挣扎,这挣扎让我更加痛苦。

这时,天使来到我的面前对我说:“将来是未知的,谁也预测不了,我们只要做好现在的点点滴滴,就是在为理想搭桥铺路,为将来作准备。”

他的话让我醒悟,坚定了我的信念,大大吐了一口气,感觉舒服多了。我又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理想的方向前进。雾退了,明媚的阳光洒满了大地,照亮了我脚下的路。蔚蓝的天空使我仿佛看到了海,云儿洁白得像是一只只天蚕刚吐出来的蚕丝,正被织女慢慢织成一匹匹锦缎。

我有一个梦想

厌恶了这个世界的喧嚣,厌恶了这个世界的灯红酒绿,厌恶了这个世界的车水马龙??太多太多的厌恶让我对这个花花世界感到疲倦。

————题记

我有一个梦想:与大禹一同治水,还百姓家园。三过家门而不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我有一个梦想:与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冲出垓下之围,重返江东。率江东子弟才俊,卷土重来。

我有一个梦想:追随李广,共抗匈奴,不叫胡马度阴山,捍卫祖国。

我有一个梦想:与曹孟德对酒当歌,青梅煮酒论英雄。同孔明一起为刘备效力,匡扶汉室。

我有一个梦想:与秦琼击杀宇文智及,同罗成大破杨林的北斗长蛇阵。再邀天下豪杰共同推翻杨广暴政,救百姓于水火。纵然战死疆场,我也心甘情愿。 我有一个梦想:与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收拾旧山河”。

我有一个梦想:与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共抗倭寇,保我家园。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真英雄心向百姓 血洒长空

连连几夜的小雨,下出了在老家儿时的韵味。记不得那时具体的时间,唯一可以追忆的,便是这连连的小雨。虽然说东北的天气一般都是以晴朗为主。但是每年稻谷丰收以后,国庆节前后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似乎再寓意一年的忙碌,终于可以休息下了。

那应该是初中的时代,每天翻阅鲁迅先生和中国其他一些大文豪的'作品。每每心与文字契机的时候,也不免情绪激动亢进。随之几位同学躲在丰收后的草垛里,拿出偷来的白酒,一顿狂饮。酒过几巡。某某站起高朗《离骚》,某某接声徐志摩的诗集。大家俨然已经喝多之时,但不忘互称笔名,那时候叫大名是一件让人感觉很俗套的事情。所以几乎都是孟康兄,仁许兄这样称呼。我也有一个笔名,当时自觉还是比较有些特色的,曰:常云。

那时如果说起理想,多半是立志当一名作家。幻想思想在文笔间流露,思绪在文字间飞舞。抨击丑恶的现代现象,歌颂美德,赞颂祖国。总之,一定认为唯有文字才是自己的生命。只有写出好的文章才算是有为青年。由于比较刻苦,后来在学校里写出过几篇让大家较好的文章,算是做为理想奋斗过程的奖励吧。

步入了社会之后,作家的理想由赚钱才是王道代替。之前认为的文艺青年,有为青年的形象似乎是前世,也似乎是上个世纪的事。取而代之的则是,空闲时这零零散散的文字。在这些文字中,稍微懂得文学作品的人,都不难的看出其文体不明确,主题散乱,文笔庸俗。如果被儿时的那些文友看到,足以写出一箩筐的批文。然后用力的摔在地上,再用脚踏上几踏。是啊,思想空洞,思绪繁杂,被社会的染缸弄出个五颜六色的小丑。又怎么能写出令大家叫绝的文章呢?

如果说理想就这样的放弃了,未免也太对不起自己儿时的梦,还有那一杯杯的白酒和感慨煽情的热泪。起码在现在空暇之时,还可以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憧憬。生疏是在所难免的,在生硬的文字中,文体不明确,主题散乱,文笔庸俗,但值得安慰一下的是,至少可以写出真实的东西。也许这就是理想和真实的内在联系吧,也是一名丧失理想而为生活奔波的俗人写照。

隐埋了理想的我,似乎已经与它别离了一个世纪。庶民咖啡替代了当时的烈酒。瘦小的身影代替了凌云壮志,忙碌生活取代了年少的梦。一个或许可以达到,或许达不到,或许达到了又觉得并非自己所爱的梦。偶尔会听到身边的人谈起理想,我不觉会暗笑道,年轻人,别这样!随之一阵疑惑晕染眉头。理想,它是什么?

听过一首关于理想主题的歌曲,它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理想喜欢插着翅膀。——是呀。理想是总是插着翅膀的,它不会飞的很高,只是一直在你的前面。当你追求到累的时候,停下来回头看看,原来自己走过的路正是理想。

宇宙如此浩瀚,人生如此短暂。人之于深广的宇宙,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地球如此拥挤,社会如此庞杂。多少人在人潮汹涌的世界上白白挤了一生,却从来不知何去何从。

究竟什么才能使我们不再渺小,超越庸庸碌碌的人群,找到自己的价值?答案简短而铿锵:理想。

理想,曾经是一个多么崇高的字眼:爷爷那个时代的理想是为了中华的崛起而奋斗,妈妈那个时代的理想是为了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而geming。但是今天,在这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一切都在急速膨胀的时代,我们的理想却好像突然缩水、失重了。学生天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低头穿梭在学校、家的两点一线之间;眼前晃动的是白花花的试卷和红灿灿的分数,目光所及,只有一张一米见方的课桌。在最该做梦的年龄,我们却在想着最现实的问题--“该买哪本参考书?该报哪个辅导班?……”许多人会说:“我现在吃苦,为的是将来过舒适、安乐的生活。”可是且慢,爱因斯坦回击道:“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的目的——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可见,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人,就要树立自己真正的理想。古人云“志当存高远”,此话不假:正如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也决不会超过他的理想。理想就像夜空中的明星一样,也许我们永远不能触摸到它,但是我们却能借着它的清辉在漆黑的大海里航行,而不迷失方向。

在理想这颗明星的辉映下,古今中外多少人造就了惊天动地的事业。正是有了鸿鹄之志,陈涉才在大泽乡一声怒吼、揭竿而起,发起了中国历第一次农民起义;正是有了对真理的无限热爱,陆兰秀才不惜牺牲生命,痛斥*,成为反对“*”的第一人;正是有了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巴金老人才叱咤文坛近一个世纪,坚持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正是有了挑战生命极限的勇气,阿姆斯特朗才凭借惊人的毅力战胜了癌症病魔,从一个被医生宣判死刑的重病患者重新成为世界一流的自行车手,连续五次夺得环法自行车赛的总冠军。

一个个事例不断向我们昭示——理想,是一种狂放不羁、富有浪漫激情的力量,是暗夜中的明灯、是迷雾中的太阳。那么朋友,快从琐碎的现实中抬起头来、敞开胸怀吧,当心中充满理想并为之奋斗时,你会发现,一个人的生命竟可以这样波澜壮阔、意味深长!

于多数人眼中,“理想”二字,大约总要与“科学家”“军人”一类公认无私神圣的职业联系起来,志向稍显低微的,即对“理想”绝口不提,似乎生怕自己平凡的未来玷污了这两个字,被别人耻笑了去。

但,“理想”所承载的意义,真的那样严肃,崇高而圣洁吗?

其实不然。

非要简单粗暴解释来,理想,也不过是你所喜好且向往的生活状态罢了,哪来那样多可望不可及的目标与责任。只因自小起,这一词即被身边的人涂抹上太多“高大上”的色彩,以致使我们下意识心生畏惧。

诚然,为崇高的目标奋斗是可贵的,但谁又能说,我所向往的平凡生活便不幸福,便活不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呢?

犹记得那个总是“二十三名”的女孩儿,在众多胸怀大志的孩子中,她的理想是过分渺小了,做一个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她较之那些“尖子”,却过着最快乐最美好的生活。她懂事、体贴、宽容。在所谓“平凡理想”下生长的她和那些只会学习而不知“他人”为何物的“天才”,究竟孰强孰弱,答案不言而喻。

是以理想无谓高尚或卑贱,最重要的一点,仅仅是,你喜欢,能不受旁人影响地喜欢且不懈追寻。

千年之前的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放弃荣华富贵长居山中,为何?他喜欢,所以他追寻。试想可有人劝阻他?自是有的。他若动摇了,日日耽于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大概,便也没有那样“风流天下闻”了吧。

自古以来,这类人屡见不鲜,五柳先生的隐逸,即是又一个生动的例子。由他们所追求的平凡生活可以看出无论高在云端抑或低入尘埃,若不喜不求,即便身处高位也只得一片凄寒,若欢喜追寻,身无长物也可挥手自兹去。理想的崇高与否,并不代表生活的幸福程度,我们旁人所观种种,于他们而言,只不过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由此,不要再将“谈理想”视为大忌,追求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理想。一朵花也好,一片叶也好,小店老板或是主席总理都好,囊括于“理想”一词当中,并无高下之分,旁人笑你讽你羡你敬你,只作过眼云烟,要紧的不过是,你在真正为之奋斗。

人生没有理想,就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少了它,我们的生活会是一片迷茫。

xx年级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表扬我写的一篇作文。那次受表扬之后,我乐得合不拢嘴。同时,想当作家这个崇高的理想便在我心中萌发了。当时,我很单纯的以为:写好作文并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就能当作家了!可是,渐渐地学习才发现自己是幼稚的。虽然我不否定当时那么仓促地树立的理想是错误的,但至少现在我更多地认识到:一名优秀的作家,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称赞,而是能使人读了他的文章后,那些犯错的人们可以惊醒,那些空虚的人们能够感到充实,那些无聊的人们可以找到乐趣。

如我将来能成为作家,我将会写出生活的一点一滴,让人们都发现生活的乐趣。我深知,要成为一名作家并不容易。我喜欢写作文,特别是观察文!但始终不能驾驭文字,一篇作文总是要改好几遍,要改到好为止。但我从不沮丧,因为我坚信:我下次会写的更好!将来,我还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精彩的一生。

克雷洛夫曾说过一句话:“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为了实现理想,单说是不行的,要紧的是做。”所以,我必须学会观察生活,好好学习,打好基础。

虽然我知道,这个当作家的理想未必会实现,但至少我努力过,当作家的理想会为我指引航向。理想,你是使我前进的光芒!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责任编辑:陈剑来源: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2009年第1期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网站编辑部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精神沈晓阳(湖州师范学院 法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美学论文优美与崇高

优美的审美形态的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精致、幽静、淡雅、素净、轻盈等加以描述。优美的审美形态使人产生优美感,优美感一般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优美感的心里特征表现为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和谐。优美是对人的生命自身、力量的静态直观,使人感到和谐、平静、松弛等愉快和美好。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与自在、主观的合目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审美活动最为特殊的人生存在的实践,无论是在自然还是社会领域,总是具有一定的理性内容合感性形式。在优美的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例如:中国传统意向花好月圆、芳春柔条、扶疏杨柳等,就基本上属于处在优美状态中的审美对象。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中,虽同属于优美,也会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优美和崇高在美学上是相对的概念。 崇高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是美学名词。婉约柔和的美。壮美或崇高的对称。

寡人也是觉得,崇高可以粗犷,优美却是要细致

崇高与优美都是人类特有的审美形态崇高:是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当人在崇高状态之中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崇高表现在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矿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优美:是在西方美学中与崇高及相反有有相成的基本审美形态,他同样具有肯定性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的展现。优美可以表现在人与人的和睦相处,还可以表现在社会和谐等。优美和崇高在社会领域中的区别在于道德伦理是否发生了冲突,是否对人与人性的本质的阻力或者是否定性因素。

美学崇高论文研究现状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美学,如果不能从艺术与人类审美活动历史发展变迁的角度把握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也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准确地理解美学这样一个特殊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人类审美理想的演进史上,对于美学这门学科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崇高”作为一个重要美学范畴的引进。如同鲍桑葵所说的那样,在审美理论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把古代人的基本理论看作是近代人包容赅博的概念的基础”,然而自从博克和康德把“崇高”这一革命性的、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作为基本范畴,引入到美学研究领域之后,“美的”和“美”已经具有了更丰富的包容性。鲍桑葵是这样叙述美学史上这一重要事件的:随着近代世界的诞生,浪漫主义的美感觉醒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由的和热烈的表现的渴望,因此,公正的理论已经不可能再认为,把美解释为规律性和和谐,或多样性的统一的简单表现就够了。这时,出现了关于崇高的理论。最初,它的确并不是在美的理论范围之内出现的。但是,接着,关于丑的分析也出现了,并且发展成为关于美的理论的一个公认的分支。结果,丑和崇高终于都划入美的总的范围之内。,?,在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在美学发展史的最初阶段,尤其是在美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西方古典美学时期,艺术以及与艺术欣赏相关的审美感受集中在狭义的“美”的时代,欧洲社会普遍的艺术理想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称的“美”(漂亮)之间才具有特殊的同一性。而美学恰恰出现在浪漫主义艺术理想勃起之时,出现在人类的艺术理想超越了“美”(漂亮)而进入更广义的、包括崇高和丑在内的更丰富复杂的审美感受的时代。虽然很难说是由于人类审美需求与艺术理想的丰富化,才推动了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出现,但美学这门学科诞生的背景,确实是欧洲主流社会审美观念出现从纯粹的“美”向着崇高、丑等等更具现代色彩,也更丰富多样的审美理想演变的特殊时代;由于美学产生在这一特殊时代,它又被视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只要能够认识到人类艺术与审美理想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研究者们就不至于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产生普遍化的误解。也许并不完全是一种巧合,如同美学诞生于欧洲审美理想出现重大变异的时代一样,美学传入中国的时代,也正是中国人的普遍审美理想产生巨大变异的时代,虽然这种变异具有外来文化移入的背景。如果中国的美学研究者能够体会到这一变异于美学的意义,把这门学科的研究真正集中在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范畴之

天来!我刚写完这个东西!去查康德吧,我的论文全靠他了。

康德黑格尔之争及其当代哲学文化意义近代以前,传统哲学只承认理性认识的知识性。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表述了一种新的见解:认识过程实际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个方面,且两者都具有知识性。关于理性认识的知识叫作逻辑学,关于感性认识的知识前人未有发现,也就无名可冠。鲍姆伽通借用拉丁语中Aesthetics为之命名,中文直译为感性学。鲍姆伽通相信,感性认识中最为完善的形态是包括艺术在内的审美。鲍姆伽通关于Aesthetics的理解只是他独特的哲学认识论观点,却成为德国古典哲学构造其庞大美学理论的直接楔机。众所周知,欧洲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以来,历史上出现的哲学大师几乎都谈论过美、审美或艺术问题,但却没有人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建构完整的美学理论,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才真正将美、审美或艺术问题组织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之视为哲学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Aesthetics才最终被确立为美学。这既是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将Aesthetics译为美学而不是感性学的根本原因。然而,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康德和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美学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存在着争论,而且他们的美学之争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价值。正是他们的美学之争才为近现代美学注入了强烈而深厚的生命力并对当代哲学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1、美学研究对象之争。鉴赏判断力是一种以单称方式对具体存在实施普遍判断的主体判断能力。康德立足鉴赏判断力,将鉴赏判断力能够实施判断的对象和实施鉴赏判断主体都视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换句话说,美学研究的对象极其广泛,关涉自然、社会、心灵。黑格尔相信世界的客观存在不是先验公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其认识活动中给予证实、确认。证实、确认世界的客观存在必有一个前提,即人必须要有认识世界的意识。正是在人的意识中,世界的客观存在才能逐渐被证实、确认。没有人的意识,世界的客观存在就无法证实,世界是否存在就不能为人确认。因此,黑格尔将人类的共同意识称之为绝对理念,并视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人类共同意识的绝对理念不以个人感知和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全人类的,与个人的审美爱好、感知不同,艺术的产生、发展是客观的,它必然地传达着人类普遍精神,所以艺术是绝对理念的一部分,属于人类心灵的展开。黑格尔坚持美学作为哲学的有机方面,只能研究作为绝对理念的艺术。康德黑格尔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昭示了他们对美学在各自哲学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也内蕴着他们给予美学的不同理论份量。2、美的本质之争。美的本质是最具哲学性质的美学基本问题。对美的本质的不同回答不仅表示出不同的美学观,而且显现出不同的美学方法论。康德用鉴赏判断力为美立法。他认为,美不是纯客观物质存在,也不是纯主观意识,美不能简单地用主客观统一来描述。美源自人的鉴赏判断力。鉴赏判断力既是人的物质生理能力,又是人的意识功能,它是主体的能力。鉴赏判断力对存在之物实施判断时,对象的形式便成为美,而实施判断的主体所获得的主观感受即为美感。黑格尔则视美为绝对理念的某种存在方式和发展过程,认为绝对理念的存在有感性、理性、感性与理性统一三种基本方式,其发展经历着正、反、合三个阶段。当绝对理念用感性来表现自身并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时,美就出现了。黑格尔明确给美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与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不同阐释,凸现了他们哲学思想的巨大差异。在康德那里,美源自于主体能力。人的主体能力符合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关涉人的目的性,关涉人的选择性。美源于鉴赏判断力,真源于知性力,善源于理性力,真、美、美三者相关却各自独立。这样美就成为人类主体多元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方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不受个人的意识支配,是客观的。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可见,黑格尔对美的把握具有巨大的历史主义性质。不过,也正是这种客观性、必然性和发展性使美在绝对理念中处于从属地位。绝对理念的本质是真,美是绝对理念的显现,美从属于真。对美的把握就是对真的认识。所以黑格尔从不谈论美感而只说对美的认识,美在黑格尔那里成为认识真的一个阶段。3、艺术生命力之争。对艺术的态度与对美的理解密切相关。康德将艺术诠释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创造活动。这就意味着艺术是不同于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一般审美活动的特殊文化活动,艺术关乎认识、实践、审美又完全独立。艺术以理性为本,以审美为属性,以想象为形态,以意志自由为目的,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主体活动,并伴随着人类发展而发展。黑格尔则视美与艺术为同一,美的完善形态就是艺术。如此,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阶段。这个阶段特点是绝对理念尚不能以概念方式表达自己而只能借助感性的形式来显现。这样,形式在本质方面决定着理念的何种内容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被显现。可见,被艺术显现的绝对理念不是完善、全部的绝对理念。艺术只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低级阶段。所以,黑格尔断言:艺术最终要消亡,被宗教、哲学取代。康德黑格尔艺术生命力之争,直接表明了他们对艺术功能和价值的不同文化态度。显然,康德对艺术的态度更为当代人赞赏,亦更符合艺术的历史与现实。20世纪开始,当代哲学文化或明或暗地显露出康德主义对黑格尔主义的颠覆和黑格尔主义对康德主义的反颠覆。康德黑格尔对美学问题之争对当代哲学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康德黑格尔美学之争推进、加剧了当代哲学文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分野。人本主义哲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康德关注人的哲学视野、从主体出发的研究方法和试图解释现实人生存方式的哲学精神,并将这种哲学精神灌注于美学研究之中。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家们几乎都在自己的理论系统中构造了美学体系,从而在20世纪形成了庞大多样的非理性主义美学文化景观。而当代科学主义哲学文化则更多地受到黑格尔的启发,强调哲学的客观精神,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并将此种品格渗透于艺术研究之中,使科学主义艺术理论与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相互辉映,成为2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二,当代美学、特别是文学艺术不断地影响着当代哲学的变化、发展。甚至可以说当代美学的许多重要学说和文学艺术意蕴已成为当代哲学文化的一部分。对此,康德黑格尔美学之争意义重大。康德从主体的立场出发,对美学艺术所进行的诠释影响了整个西方现代文学艺术。20世纪各种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不论流派、风格如何,究其理论底蕴皆与康德有关。而黑格尔的美学艺术理论通过别林斯基的宣传,早在19世纪末就对俄罗斯、东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伴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美学、文学艺术理论浸润着黑格尔的客观主义原理、普遍性原则以及对认识性的重视,显示出惊人的理论生命力并以某种意识形态方式进入哲学文化之中,成为其当代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比较康德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即所谓审美判断力,而康德的审美判断也就是情感判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这一先验原理,并充分论述了真、善、美及其关系问题,力图以审美判断作为沟通认识与意志、自然与自由的桥梁。康德认为,美是不带利害观念,不凭借概念,无目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种不涉及任何概念内容的主观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这是康德的一大贡献,因为他明确提出美是不同于真与善的“主体的愉快”,将美从真与善中区分出来;所谓主体的愉快就是一种不同于“知”与“意”的“情”,这个“情”又将真与善联结了起来,成了沟通两者的桥梁,从而使真善美真正地统一起来,开辟了独立的美学研究领域。康德不是从实际存在中或客观现实中来寻求和研究美学问题的,他从其哲学体系的需要出发,把“主观的合目的性”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是《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美学的核心。而正是在这一点,使其与黑格尔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纠结联系在一起,所谓二者的联系主要源于此,所谓区别或发展也就是基于这一点。黑格尔说,康德在研究人对现实的认识的时候,提出了许多范畴。“但照康德的说法,范畴却只是属于我们的,不是对象的性质,所以,他的哲学就是主观的唯心论。因为他认为自我或能知的主体,既供给认识的型式复供给认识的材料。认识的型式出于能思之我,认识的材料出于感觉之我”。(《小逻辑》) 这是对康德哲学的基本概括。从此出发,康德全面展开了他关于美学问题的研究:在情感领域中是否也可以建立一种独立的先验原则,对于快与不快的情感和人的判断力,是否也可以成为先天的综合判断,这种判断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康德那里,判断力是与逻辑判断的理解力和理性不同的,它是关于感情的一种认识能力,康德称为反省的判断,即审美的判断,而审美判断就是对于个别事物表示主观态度的情感上的判断。康德认为,通过审美判断这座桥梁,可以把现象界和物自体、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沟通起来。在这时候,康德运用了“目的”这一概念。他指出,自然界作为个别现象受必然规律的支配,是没有目的的,但把它作为整体,它就有目的了;同时,从主观认识方面而言,自然的形式符合人的主观认识的目的。这种符合目的,康德称为主观的目的性,也就是审美观。那么,康德审美观的内涵是什么呢? 康德认为,当外物的形式符合了主观认识的目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或快乐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成为一种美感。康德著名的“主观的合目的性”,实质上就是指审美判断。因为在他看来,当快感上升为美感,这时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先天的综合判断;换言之,受必然律支配的、无目的的、不自由的自然,在审美判断中,由于其符合人的主观认识,因此它成了想象力飞驰的天地,具有了无限广阔的自由性。正因为这样,必然与自由、感性与理性得以沟通,并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这就是康德《判断力批判》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都是理念创造出来的。美作为这一过程的一个方面,也是理念创造出来的,因此,美的本质就是理念。但存在于哲学逻辑里的理念还只是具有普遍性,美的理念却不同,它应该是理念,但却具有定性和确定的形式,从而显现为具体的形象。当符合理念本质的理念,自己实现自己于具体的感性形象之中时,它就取得了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对形象而言“, 它本身在本质上正好显现这理念”,表现了理念的基本意蕴。在这里,虽然黑格尔强调的感性显现,仍然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并非具体的感性事物或具体的物质存在,但是,同时他指出:“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1 卷) ,从而要求艺术家不拘泥于物质的自然,强调感性形象是心灵经过现实的基础所创造出来的,这一认识表明,黑格尔力图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把理念与感性统一起来。正是这一点,把康德与黑格尔联结在一起,而又有所区别。

论文理想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责任编辑:陈剑来源: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2009年第1期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网站编辑部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精神沈晓阳(湖州师范学院 法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论文的参考文献写法如下:

一、[序号]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起止页码。

二、[序号]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三、[序号]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文的参考文献注意事项:

1、参考文献要以序号的形式出现在正文中和文末,且序号要保持一致。序号以在文中出现的前后为序。

2、如果某文献在文中数次被参考,则几处序号要保持相同,只是页码有变化。在文末只列出该参考文献一次即可,不必多次罗列。

3、每一参考文献的所有要素必须齐全,不可残缺,具体包括: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及截体类型标识(如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专利P等)。

参考文献作用:

1、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性和研究依据,也反映出改论文的起点。我们论文中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表明了自己论文中的研究是有价值水平和依据的。

2、研究区别

标注参考文献也是为了把前人的成果区分开来。这能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是自己写的,虽然引用了前人的观点、数据或其他资料。 但是标注出参考文献不仅能体现出自己的研究能力,也能体现自己的创新和价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有关思想道德经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的格式都差不多的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写作思路:从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入手写。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 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礼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家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

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 反而是最大的德。

1、董光壁《当代新道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2、宫哲兵《唯道论的创立》,《哲学研究》2004年07期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4、李平《贾谊新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8年第1期5、陈鼓应《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6、刘军宁,《申述天道自由主义》,《中国文化》, 2006年5月号7、杨鹏演讲《中国宪政改革的道家思想资源》,时间:2006年10月27日 地点:清华大学学研大厦12层多功能厅8、James A. Dorn,Cato Journal, Vol. 18, No. 1 (Spring/Summer 1998)9、李海波《道商——中国式经营学》 中国经济出版社10、谢果清《先秦两汉道家科技思想研究》(专著),东方出版社, 2008 。《道家的人文精神》、《论道》、《道家文化研究》、《道家科学思想发凡》、《道家文化与科学》、《道家科技思想范畴引论》、《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等等。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