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论文题目推荐

发布时间:2024-07-04 13:28:14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论文题目推荐

园林毕业论文在轻风论文网很多的哦,你可以参考下,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咨询下他们的在线辅导老师,我之前也是求助他们帮忙的还有些资料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园林分别作为东西方两大园林体系的代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古典园林是指以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自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式的园林风格到园林古典时期结束(清末),其造园风格就未发生重大改变。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直到上半期才冲破西方传统的规则式造园形式,以其特有的自然式设计手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的主流,直至今天仍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开创园林艺术新局面。更为巧合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它还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对比研究,成为西园林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论文运用平行比较和历史比较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历史背景、艺术特征、造园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异同。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园与英国的风景园虽然同自然式园林,但从本质上看,中、英自然式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中国山水园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反映了对然美的高度概括,而英国风景园则更多地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 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化背景迥异,园林形态也相差甚远,但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如何在各自的民族传统基础上,促进中英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开拓视野、互相包容、共同构建更为完美的新型园林,便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在 3000 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 此后, 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 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 气候、 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和特色, 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 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和文明传承。 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 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 而园林建筑中的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 与颐和园毗邻, 由圆明园、 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 1708 年, 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 历时150 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 集无数精工巧匠, 填湖堆山, 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 40 景,建成大型建筑物 145 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建筑面积逾 16 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 150 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 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 1860 年,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现仅存遗址。 中国圆明园能够享誉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其规模及珍藏的贵重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更为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堪称一绝。 要想全面了解圆明园的设计艺术, 应该从它的建筑设计风格去把握, 去鉴赏, 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才能真正感受“万园之园”的魅力与独特风格。 古人有云: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中国古典园林以满足居住与游赏等多重需要为目 的,形成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 其布局灵活多变, 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融建筑、 绘画、 文学、 书法、 园艺为一体, 使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圆明园就是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代表。 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 因水成趣, 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 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 平地叠山理水, 精制园林建筑, 广植树木花卉。 以断续的山丘、 曲折的水面及亭台、 曲廊、 洲岛、 桥堤等, 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 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 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 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 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 250 座, 与水系相结合, 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 构成了山复水转、 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 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 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 圆明园后湖景区, 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 是全国疆域“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 既各有特色, 又彼此相借成景。 北岸的上下天光, 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 西岸的坦坦荡荡, 酷似杭州玉泉观鱼, 俗称金鱼池。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 房屋建于湖中, 冬暖夏凉, 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 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 用泰西水法引水入室, 转动风扇, 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 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 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建筑规模集全国之大成, 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 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浙, 西巡五台, 东巡岱岳,巡游热河、 盛京和盘山等地。 每至一地, 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 名园胜景, 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 回京后在园内仿建。 据不完全统计, 圆明园的园林风景, 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 在山环水绕之中, 圆明园分布着 140 多个景区, 其中有 50 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 如“平湖秋月 ”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 、“曲院风荷”等, 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 不仅模仿建筑, 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 、 仿庐山的“西峰秀色” 、 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 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 移天缩地在君怀” 。 圆明园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 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 集殿堂、 楼阁、 亭台、 轩榭、 馆斋、 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 共约16 万平方米。 园内的建筑物, 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 又在平面配置、 外观造形、 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 广征博采, 形式多样。 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 如扇面形、 圆镜形、 工字形、 山字形、十字形等等。 加之在园林布局上, 因景随势, 千姿百态; 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 层层进深, 形成了丰富多彩、 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法国传教士王志诚, 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他说:“圆明园的建筑, 形式变化较多, 而且参差不齐, 不落窠臼。 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 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 像是随意安排的, 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 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 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 就领略这幅景色, 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圆明园设计艺术之别具境界。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 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 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技术之大成, 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 乾隆皇帝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 帝王游豫之地, 无以逾此” 。 圆明园通过西方传教士的宣传而蜚声欧洲, 对 18 世纪欧洲自然风景园的发展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法国大文豪雨果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分别作为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 称后者为理念艺术, 他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 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论文题目

园林毕业论文在轻风论文网很多的哦,你可以参考下,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咨询下他们的在线辅导老师,我之前也是求助他们帮忙的还有些资料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园林分别作为东西方两大园林体系的代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古典园林是指以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自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式的园林风格到园林古典时期结束(清末),其造园风格就未发生重大改变。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直到上半期才冲破西方传统的规则式造园形式,以其特有的自然式设计手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的主流,直至今天仍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开创园林艺术新局面。更为巧合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它还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对比研究,成为西园林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论文运用平行比较和历史比较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历史背景、艺术特征、造园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异同。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园与英国的风景园虽然同自然式园林,但从本质上看,中、英自然式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中国山水园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反映了对然美的高度概括,而英国风景园则更多地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 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化背景迥异,园林形态也相差甚远,但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如何在各自的民族传统基础上,促进中英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开拓视野、互相包容、共同构建更为完美的新型园林,便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论文选题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在 3000 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 此后, 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 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 气候、 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和特色, 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 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和文明传承。 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 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 而园林建筑中的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 与颐和园毗邻, 由圆明园、 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 1708 年, 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 历时150 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 集无数精工巧匠, 填湖堆山, 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 40 景,建成大型建筑物 145 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建筑面积逾 16 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 150 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 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 1860 年,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现仅存遗址。 中国圆明园能够享誉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其规模及珍藏的贵重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更为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堪称一绝。 要想全面了解圆明园的设计艺术, 应该从它的建筑设计风格去把握, 去鉴赏, 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才能真正感受“万园之园”的魅力与独特风格。 古人有云: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中国古典园林以满足居住与游赏等多重需要为目 的,形成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 其布局灵活多变, 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融建筑、 绘画、 文学、 书法、 园艺为一体, 使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圆明园就是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代表。 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 因水成趣, 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 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 平地叠山理水, 精制园林建筑, 广植树木花卉。 以断续的山丘、 曲折的水面及亭台、 曲廊、 洲岛、 桥堤等, 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 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 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 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 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 250 座, 与水系相结合, 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 构成了山复水转、 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 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 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 圆明园后湖景区, 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 是全国疆域“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 既各有特色, 又彼此相借成景。 北岸的上下天光, 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 西岸的坦坦荡荡, 酷似杭州玉泉观鱼, 俗称金鱼池。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 房屋建于湖中, 冬暖夏凉, 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 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 用泰西水法引水入室, 转动风扇, 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 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 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建筑规模集全国之大成, 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 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浙, 西巡五台, 东巡岱岳,巡游热河、 盛京和盘山等地。 每至一地, 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 名园胜景, 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 回京后在园内仿建。 据不完全统计, 圆明园的园林风景, 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 在山环水绕之中, 圆明园分布着 140 多个景区, 其中有 50 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 如“平湖秋月 ”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 、“曲院风荷”等, 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 不仅模仿建筑, 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 、 仿庐山的“西峰秀色” 、 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 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 移天缩地在君怀” 。 圆明园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 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 集殿堂、 楼阁、 亭台、 轩榭、 馆斋、 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 共约16 万平方米。 园内的建筑物, 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 又在平面配置、 外观造形、 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 广征博采, 形式多样。 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 如扇面形、 圆镜形、 工字形、 山字形、十字形等等。 加之在园林布局上, 因景随势, 千姿百态; 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 层层进深, 形成了丰富多彩、 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法国传教士王志诚, 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他说:“圆明园的建筑, 形式变化较多, 而且参差不齐, 不落窠臼。 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 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 像是随意安排的, 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 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 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 就领略这幅景色, 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圆明园设计艺术之别具境界。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 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 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技术之大成, 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 乾隆皇帝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 帝王游豫之地, 无以逾此” 。 圆明园通过西方传教士的宣传而蜚声欧洲, 对 18 世纪欧洲自然风景园的发展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法国大文豪雨果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分别作为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 称后者为理念艺术, 他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 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

园林毕业论文在轻风论文网很多的哦,你可以参考下,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咨询下他们的在线辅导老师,我之前也是求助他们帮忙的还有些资料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园林分别作为东西方两大园林体系的代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古典园林是指以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自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式的园林风格到园林古典时期结束(清末),其造园风格就未发生重大改变。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直到上半期才冲破西方传统的规则式造园形式,以其特有的自然式设计手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的主流,直至今天仍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开创园林艺术新局面。更为巧合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它还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对比研究,成为西园林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论文运用平行比较和历史比较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历史背景、艺术特征、造园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异同。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园与英国的风景园虽然同自然式园林,但从本质上看,中、英自然式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中国山水园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反映了对然美的高度概括,而英国风景园则更多地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 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化背景迥异,园林形态也相差甚远,但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如何在各自的民族传统基础上,促进中英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开拓视野、互相包容、共同构建更为完美的新型园林,便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园林专业植物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选什么课题好你怎么理解谢谢大家的看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古典园林赏析论文题目推荐

色彩艺术,嗯,可以改成园林景观中的调色板 ,调色板就是五颜六色,园林中有地面上的,也有立体面的五颜六色,所以调色板最佳,个人建议哈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不能适应当代中国绿化的发展要求>>《园林为什么不能实现城市生态》《试论<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发展前景》《环境艺术与园林的比较》《建筑上的“灰空间”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园林 风景园林 景观设计学的区别》《景观设计学如何实现城市生态建设》《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及其局限》………………还要不要参考书????

园林毕业论文在轻风论文网很多的哦,你可以参考下,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咨询下他们的在线辅导老师,我之前也是求助他们帮忙的还有些资料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园林分别作为东西方两大园林体系的代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古典园林是指以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自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式的园林风格到园林古典时期结束(清末),其造园风格就未发生重大改变。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直到上半期才冲破西方传统的规则式造园形式,以其特有的自然式设计手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的主流,直至今天仍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开创园林艺术新局面。更为巧合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它还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对比研究,成为西园林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论文运用平行比较和历史比较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历史背景、艺术特征、造园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异同。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园与英国的风景园虽然同自然式园林,但从本质上看,中、英自然式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中国山水园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反映了对然美的高度概括,而英国风景园则更多地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 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化背景迥异,园林形态也相差甚远,但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如何在各自的民族传统基础上,促进中英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开拓视野、互相包容、共同构建更为完美的新型园林,便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论文题目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在 3000 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 此后, 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 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 气候、 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和特色, 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 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和文明传承。 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 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 而园林建筑中的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 与颐和园毗邻, 由圆明园、 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 1708 年, 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 历时150 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 集无数精工巧匠, 填湖堆山, 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 40 景,建成大型建筑物 145 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建筑面积逾 16 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 150 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 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 1860 年,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现仅存遗址。 中国圆明园能够享誉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其规模及珍藏的贵重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更为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堪称一绝。 要想全面了解圆明园的设计艺术, 应该从它的建筑设计风格去把握, 去鉴赏, 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才能真正感受“万园之园”的魅力与独特风格。 古人有云: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中国古典园林以满足居住与游赏等多重需要为目 的,形成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 其布局灵活多变, 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融建筑、 绘画、 文学、 书法、 园艺为一体, 使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圆明园就是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代表。 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 因水成趣, 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 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 平地叠山理水, 精制园林建筑, 广植树木花卉。 以断续的山丘、 曲折的水面及亭台、 曲廊、 洲岛、 桥堤等, 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 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 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 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 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 250 座, 与水系相结合, 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 构成了山复水转、 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 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 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 圆明园后湖景区, 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 是全国疆域“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 既各有特色, 又彼此相借成景。 北岸的上下天光, 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 西岸的坦坦荡荡, 酷似杭州玉泉观鱼, 俗称金鱼池。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 房屋建于湖中, 冬暖夏凉, 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 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 用泰西水法引水入室, 转动风扇, 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 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 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建筑规模集全国之大成, 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 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浙, 西巡五台, 东巡岱岳,巡游热河、 盛京和盘山等地。 每至一地, 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 名园胜景, 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 回京后在园内仿建。 据不完全统计, 圆明园的园林风景, 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 在山环水绕之中, 圆明园分布着 140 多个景区, 其中有 50 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 如“平湖秋月 ”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 、“曲院风荷”等, 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 不仅模仿建筑, 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 、 仿庐山的“西峰秀色” 、 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 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 移天缩地在君怀” 。 圆明园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 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 集殿堂、 楼阁、 亭台、 轩榭、 馆斋、 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 共约16 万平方米。 园内的建筑物, 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 又在平面配置、 外观造形、 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 广征博采, 形式多样。 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 如扇面形、 圆镜形、 工字形、 山字形、十字形等等。 加之在园林布局上, 因景随势, 千姿百态; 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 层层进深, 形成了丰富多彩、 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法国传教士王志诚, 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他说:“圆明园的建筑, 形式变化较多, 而且参差不齐, 不落窠臼。 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 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 像是随意安排的, 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 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 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 就领略这幅景色, 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圆明园设计艺术之别具境界。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 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 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技术之大成, 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 乾隆皇帝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 帝王游豫之地, 无以逾此” 。 圆明园通过西方传教士的宣传而蜚声欧洲, 对 18 世纪欧洲自然风景园的发展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法国大文豪雨果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分别作为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 称后者为理念艺术, 他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 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

园林专业植物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选什么课题好你怎么理解谢谢大家的看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