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课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13 12:27:5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课论文题目

我是才毕业的国贸专业的。。。我写的是浅析江苏省对外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非洲各国和各地区是中国在国际政治和外交战略上的重要依托力,是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非洲的崛起为中非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中非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不可忽视。首先,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非洲国家中,除一些资源富集国外,大多数国家与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其次,非洲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受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外部因素影响,发展并不稳定。近十年以来,非洲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更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但基础设施匮乏极大束缚了非洲可持续性发展与包容性增长。自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处于 “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如果说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在欧亚大陆,那么非洲大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向西推进的一个重要方向,非洲地区有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当前如何推进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基础设施建设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促进经济增长、减轻贫困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成为非洲各国领导人的共识和政府政策的努力方向。据非洲基础设施联合会(ICA)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非洲基础设施融资达到10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2017年增长约25%,比2015—2017年平均值增长38%,其中非洲国家和中国的投资分别增长了33%和65%,其他多边组织的贡献使2018年非洲基础设施融资增长了24%。

学术堂整理了2020年最新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金砖X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实证)分析  2、美(欧、日、韩)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实证)分析  3、影响中国贸易条件诸因素的实证分析  4、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5、中部地区低外贸依存度与开放经济发展探讨  6、高外贸依存度态势下的我国(XX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探析  7、XX省(市)外贸依存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8、经济与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基于外部需求减少的思考  9、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探讨  10、XX省(市)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1、论对外贸易结构优化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关系  12、论对外贸易创新及对我国( XX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13、XX省(市)贸易优势与产业集群发展探讨  14、论XX省(市)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分析  15、论XX省(市)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增长17、对我国( XX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课论文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不断的产业结构优化乃是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产业升级与外贸模式的关系更加密切,本文先是分析了当前外贸模式的利弊,给出对外贸易模式转变的几个方向,然后以模式转变为引导,展开产业结构优化的进一步讨论。关键词: 对外贸易 比较优势 产业升级 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为国际市场带来真正的和平,而是成为了发达国家追逐利润的场所,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直是发达国家的“大后方”,他们进行贸易的资本几乎只有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一直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相对密集的国家,也没有逃过这种命运。追溯一下中国对外贸易历史,发现中国外贸体制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统制贸易,中央以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少数的专业性贸易公司进行进出口;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建立全面市场经济体系的开端,这一时期逐步实行市场经济,部分贸易开放;第三阶段是1992至2001年,这时中国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加之国际资金和技术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制造”在国外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国家开始进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第四阶段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今,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已经与国际接轨,并且中国有着市场容量大,与发达国家互补性明显的特征,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也逐渐增大。 但中国在发挥比较优势和收入总量上升的同时,在有些方面还是事与愿违。首先,中国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比较优势利益,而是以外资和高技术为先导,逐步从产业链的低端迈入高端,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设计。但是由于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各地都比较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表现在利用外资方面就是大量的外资投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用我国配额,压缩了国内企业的出口。另外,外资企业还与我国国内企业争夺国内市场。这与我国想利用外资提升产业结构的本意南辕北辙。其次,国内企业和产业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较差。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决定的静态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比较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只有同时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才能赢得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随之增加,如果不培育竞争意识,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升级,增强其竞争力,那么原有的竞争优势将会降低甚至变为竞争劣势,原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不一定会成为出口产业。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在世界贸易利益的分配中,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中国获得的出口利润的份额是很小的。国内出口产业由于缺少利润无法扩大规模、改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又对国内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阻力。如果长期靠出口大量低需求弹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家很容易陷入一种出口与贫困化同步增长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出口不断增长,但出口企业却举步维艰。为了能够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分得公平的一杯羹,应当在当前体系下改进与完善现阶段的对外贸易模式。归其原因,我国现有的较为落后的贸易模式,与缺乏积极有效的宏观引导有很大关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能等待生产力的自然成长来实现贸易模式的转变,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已经不容我们等待。我们应当主动地来启动和加速贸易模式的转变,以维持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模式转变:第一,逐步建立效益型进出口贸易模式。要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对外贸易中做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改善国民福利并重。出口贸易要摆脱单纯考虑外汇收入的倾向,把重心放在对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国际比较上,通过出口来增加国民价值总量,让国民享受到更多的物质福利。同样,进口贸易也要克服重生产、轻消费的传统习惯,逐步做到生产和消费并重。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进出口贸易只是流通的一个环节,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国民福利的改善本质上是二位一体的。只有把国民福利当作对外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才能充分发挥出贸易对经济成长的带动作用,并为外贸本身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只有把改善国民福利作为贸易的基本出发点时,才能形成较合理的商品比价关系和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促使经营外贸的企业真正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第二,以综合型的国际竞争模式为目标。贸易和投资趋向一体化是当代国际经济生活的一大特征。中国商品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海外投资是一个关键性的立足点,现在是将我国的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两者结合起来的时候了,应当争取在今后十年左右出现重大的突破。这一点需要尽早获得各个方面的共识,同心协力构造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另一方面,从市场营销的策略来看,要尽快实现竞争优势多元化和市场的分散化。在继续利用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模式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培养壮大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在重视物质商品出口的同时,要大力推动劳务和技术的出口;在充分发挥物质生产要素作用的同时,要竭力形成和利用我们中国的无形资产。对外贸易要真正实现全方位开放,增强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最后是实行中立型的宏观调控模式。贸易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制度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消除实际中仍然存在的对出口的歧视。人民币汇率已经并轨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对出口产生有力的刺激作用,要使这种新的制度及早进入良性运转状态,同时深化其他方面的改革。从长远看,我国宜采用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的方针。本文一开始就提到过,作为一个大国,片面倡导出口导向恐不合适,外部条件也难以得到满足。对外贸易实际上的功能相当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我们对贸易的发展应当采用产业性倾斜政策。除了个别关系到国防等等的场合,应当取消部门或地区在经营外贸业务上的特权或优惠,放开经营、平等竞争,实行按出口实绩进行鼓励的措旅。市场经济的活力来源于竞争,这同样适用于贸易的发展和转型。贸易模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我们应当看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息息相关,我们应当注重这两者的关系以达到国际贸易市场与国内市场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目的。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配套。宏、微观经济环境、宽松的创新环境、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保障。美国之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得益于里根时期的放松管制和克林顿政府良好的产业政策。例如美国的第一项技术政策是直接写入美国宪法的关于保障发明人权益的促进科学技术的条款。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贸易对象国特别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接近的日本、欧盟各国开放市场,扩大对美国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为了鼓励美国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美国政府还为出口企业设立低息贷款基金,减免部分税赋,实行出口补贴。第二,遵循比较优势准确定位主导产业是关键。主导产业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国民经济的“龙头”,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从近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产业发展史上出现了五个主导产业,依次为:棉纺工业,钢铁工业、铁路修建业。电力、汽车、化工和钢铁工业,汽车、石油、钢铁、耐用消费品工业,信息工业。世界各国的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升级过程大多遵循了这个自然历史过程。日本和“四小龙”的成功在于它们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发挥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形成相应的主导产业,而不是脱离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赶超;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的提高,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结构调整不能整齐划一,搞一刀切,对不同地区树立不同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具有多层次性、综合性和序列更替性的特点。具体到我国来说,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基础好,资本积累率也比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领先,过去的产业重点多放在轻工、电子、纺织、制衣等行业,经过一定的积累后,现在东部各省也把发展的眼光放在技术密集程度、知识、资本集中的高附加值产品上,如生物制药、网络通讯和金融等服务产业。由于东部汇集了大量的尖端科技人才,所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产业,以保持全国经济增长活力的任务也应由东部首先完成。而西部由于自然条件同东部不同,地广人稀,所以,不适于东部推广的大规模的机械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石油化工、化学等行业这些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应放在我国西部地区进行。目前我国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措施,也即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西部,以东部的产业发展带动西部的产业发展。第三,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这一点日本发展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其完备的教育制度和大批受过教育的科技人才和劳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各国之间的竞争最主要地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美国之所以树立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的地位是因为美国搜集了全世界优秀人才为它服务。人才争夺是产业竞争的焦点。多年来美国之所以能在发展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独占鳌头,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能充分利用其他国家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智慧和技能为其所用。而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可以说天下无敌,但在质上甚至不能同香港、新加坡等地相比。人口多、人才少,这种因素可以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劳动力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科技因素最终要被消化吸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其作用。从日本的经济发展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基础研究领域理论的发展。所以教育是一国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和原动力,教育是百年大计,是经济腾飞的翅膀,只有教育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第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加大科技投入。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科研人员、科技投入和科技活动方面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技术进步产要依靠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严重地制约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步伐。有关研究显示,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都是集中在发达国家,他们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而且,分布很不均衡,多集中于少数发达地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力量,而且也大大缩短了工业化进程。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信息化为代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根据资源优势和内外部资源信配置条件,确立各地区重点开发和扶植的产业升级与外贸发展战略关系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创造竞争优势,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参考文献:[1]杨建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趋势和政策取向经济研究参考,2003[2]何维达,何昌WTO与中国产业升级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3]李昭华我国外贸战略新理论述评经济师,200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选题可定好了,具体的要求方便了就告诉我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研究各国宏观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理论和一国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一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大。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显著特征,其主要表现在贸易的全球化、产品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联盟和协调组织的发展,它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国际分工合作的加强与深化,促进了超越国界和社会制度差异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扩大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随着国际资本流量规模不断扩大,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全球性的高速化、系统化、电子化、网络化的资金融通系统逐步建立,为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结算体系。随着我国入世后承诺的履行,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会越来越深入,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会越来越高。2004年底,我国对外贸易额已达11547亿美元,占世界贸易产值的25%,因此如果按照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定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达到50%左右的现状,中国已经属于一个高度开放经济的国家。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向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变,运用国际贸易的原理和政策来分析制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价值将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显得更有意义。(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及与之相关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原理与基础知识、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的实务操作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国际贸易理论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一般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程序,为以后从事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3、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贸易意识和全新的国际贸易理念,努力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全球化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素质与操作技能。(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是以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为研究对象,阐明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并据以研究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的一门科学。具体包括: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当代世界贸易的具体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各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亦即各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政策。(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材与主要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采用经济贸易系教师自己组编的由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针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与内容,依照先理论再实务操作的逻辑次序,该课程包括两部分,共十八章节。1、国际贸易理论部分(1——8章)介绍了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分工和市场,对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渊源和发展作了简明介绍和评论;介绍关税及种类,关税对于国内市场和产业的保护作用越来越薄弱,各国纷纷转向使用更具有针对行、灵活性和隐蔽性的非关税壁垒问题。本部分重点介绍了贸易壁垒等现代化国际贸易中常见的限制贸易的方法与一些主要的国际法规和惯例等。2、国际贸易实务部分(9——18章)国际贸易实务部分详尽介绍了进出口贸易的操作和控制,贸易合同的商定、履行和审核,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具有指导意义。国际商品贸易是一般商品及原材料、半制成品、制成品的进口和出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商品贸易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就目前来说,除买卖磋商后达成交易的传统交易形式外,还包括经销、代销、对销、寄售、拍卖、展卖、加工贸易、期货贸易等方式。上述部分构成了当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体系框架,各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学习研究国际贸易既要掌握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又要从他们的相互两系中认识国际贸易领域的主要问题,掌握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论文题目

非洲各国和各地区是中国在国际政治和外交战略上的重要依托力,是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非洲的崛起为中非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中非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不可忽视。首先,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非洲国家中,除一些资源富集国外,大多数国家与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其次,非洲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受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外部因素影响,发展并不稳定。近十年以来,非洲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更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但基础设施匮乏极大束缚了非洲可持续性发展与包容性增长。自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处于 “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如果说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在欧亚大陆,那么非洲大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向西推进的一个重要方向,非洲地区有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当前如何推进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基础设施建设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促进经济增长、减轻贫困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成为非洲各国领导人的共识和政府政策的努力方向。据非洲基础设施联合会(ICA)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非洲基础设施融资达到10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2017年增长约25%,比2015—2017年平均值增长38%,其中非洲国家和中国的投资分别增长了33%和65%,其他多边组织的贡献使2018年非洲基础设施融资增长了24%。

宏观类: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资本跨国流动的现状与前景,中国资本如何走出去,中国对外FDI(或者外国对中国的FDI)的现状与未来,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分析,香港(或者台湾)市场吸引力下降的原因分析,中非合作的利与弊,人民币海外流通现状与前景,欧盟第五次东扩的利与弊,论土耳其加入欧盟,俄罗斯经济复苏的原因分析,论世界经济进入转轨时期,中国巨额外汇的利与弊,论外资转移定价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应如何应对欧美的反倾销(或者技术垄断,或者贸易管制等等),中小型企业对外贸易现状与前景等等。微观类:中移动的对外投资策略的研究,论微软近期在华反盗版策略的影响(番茄花园,“黑屏”等),联想近期跨国并购的利弊分析等等。(提供了一些题材,希望能令你满意。同时写论文时建议使用双标题,因为双标题比较容易引起老师的兴趣)。

在百度搜 高水平论文网

我是才毕业的国贸专业的。。。我写的是浅析江苏省对外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课论文答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选题可定好了,具体的要求方便了就告诉我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研究各国宏观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理论和一国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一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大。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显著特征,其主要表现在贸易的全球化、产品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联盟和协调组织的发展,它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国际分工合作的加强与深化,促进了超越国界和社会制度差异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扩大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随着国际资本流量规模不断扩大,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全球性的高速化、系统化、电子化、网络化的资金融通系统逐步建立,为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结算体系。随着我国入世后承诺的履行,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会越来越深入,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会越来越高。2004年底,我国对外贸易额已达11547亿美元,占世界贸易产值的25%,因此如果按照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定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达到50%左右的现状,中国已经属于一个高度开放经济的国家。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向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变,运用国际贸易的原理和政策来分析制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价值将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显得更有意义。(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及与之相关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原理与基础知识、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的实务操作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国际贸易理论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一般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程序,为以后从事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3、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贸易意识和全新的国际贸易理念,努力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全球化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素质与操作技能。(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是以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为研究对象,阐明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并据以研究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的一门科学。具体包括: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当代世界贸易的具体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各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亦即各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政策。(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材与主要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采用经济贸易系教师自己组编的由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针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与内容,依照先理论再实务操作的逻辑次序,该课程包括两部分,共十八章节。1、国际贸易理论部分(1——8章)介绍了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分工和市场,对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渊源和发展作了简明介绍和评论;介绍关税及种类,关税对于国内市场和产业的保护作用越来越薄弱,各国纷纷转向使用更具有针对行、灵活性和隐蔽性的非关税壁垒问题。本部分重点介绍了贸易壁垒等现代化国际贸易中常见的限制贸易的方法与一些主要的国际法规和惯例等。2、国际贸易实务部分(9——18章)国际贸易实务部分详尽介绍了进出口贸易的操作和控制,贸易合同的商定、履行和审核,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具有指导意义。国际商品贸易是一般商品及原材料、半制成品、制成品的进口和出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商品贸易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就目前来说,除买卖磋商后达成交易的传统交易形式外,还包括经销、代销、对销、寄售、拍卖、展卖、加工贸易、期货贸易等方式。上述部分构成了当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体系框架,各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学习研究国际贸易既要掌握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又要从他们的相互两系中认识国际贸易领域的主要问题,掌握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方法。

要是我们学校,老师会问去年或者今年或者哪个季度的贸易额(青岛进出口贸易额或者贸易总量)

国际经济与贸易导论课论文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国际贸易; 电子商务; 影响; 对策;  【摘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快速普及,电子商务,无论是作为一种交易方式还是传播媒介,都在广度与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操作方式,更以其特有的优势为众多国家所接受和使用,并引起了国际贸易领域的重大变革。  一、电子商务概述以及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  电子商务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电子商务专题报告的定  义,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  产、营销、销售和流通等商务活动,它不  仅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  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  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  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  示、订购到出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  系列的贸易活动。  基于因特网的、以交易双方为主体,  以银行的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  数据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电子商务  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并已成为推动  新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电子商  务的发展将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电子商务促进  国际贸易方式改变;(2)电子商务促进国  际贸易营销模式改变;(3)电子商务促进  国际贸易管理方式改变;(4)电子商务促  进国际贸易监管方式发生变化(5)电子商  务对我国现行税收产生影响。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技术的落后体现在硬件上,就是基础  设施建设上的落后。网络维护技术的落后  同时导致网络稳定性比较差、上网速度慢、  通讯中断时有发生等,给电子商务的实现  造成困难。同时,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完善  和物流技术的欠缺,国内的电子商务运营  商在自有的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上还蜚声  常落后。目前,只有邮政和铁通的配送体  系比较完善,其他大多没有自己完备的配  送体系,无法保证配送网的覆盖率,从面  就无法保证交货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  信誉。  (二)法律和法规的严重滞后  《电子签名法》与传统法律冲突,该  法是我国将信息领域纳入法制化轨道的重  要一步。随后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法、  拍卖法也颁布了新的版本,但这些法律和  电子签名法存在不相衔接的地方,在具体  实施中甚至出现冲突。电子签名法的顺利  实施的确还需要一个过程,还有待于大量  配套规章和司法解释的补充完善。同时,  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还应加大保护力度。  域名权和超链接侵权问题也是当今学者共  同关注的问题。我国并没有具体的立法来规  制域名权,发生纠纷往往采用《中国互联网  络域名管理办法》来调解,或者使用商标  法或者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制,没有一定  的法律强制执行的效力。  (三)国际交流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各国习惯、生活方式、风俗及法  律等方面不一样,造成在某些方面形成了  冲突。例如,中国人忌讳4这个数字,美国  人下班及假日后绝不谈论工作等等。所以,  我们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了解一些  可能在电子商务中形成不利因素的知识。  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有利  于了解和掌握国际上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  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地  区和国际组织的先进经验和通行做法,促  进我国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近年  来,我们在“平等、互利、务求实效”原则  基础上,不断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已  经与美国、英国、韩国、俄罗斯、香港、  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信息化与电子商  务合作机制,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亚欧  会议、东盟10+3、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联  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等国际与地区组织工作  中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相关活动。  三、我国发展国际电子商务的对策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  推动企业信息化  电子商务在一国的应用与发展有赖于  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基础。目前,全  球电子商务销售额的80%发生在美国,美  国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以其资金、技术  的高投入和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  基础的。目前,美国已基本形成一个由地下  光缆、海底光缆和通信卫星组成的海陆空  立体化高速通讯网络。电子商务在欧洲的  推行与发展也与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步。  企业是推行电子商务的重要主体,企  业的积极参与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保证。  但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企业经营机制及领导、员工思想观念上,  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  转变。没有良好的效益和追求发展的内在  动因做基础,必然造成企业信息化意识淡  薄,缺乏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统计资料  表明,在1~5万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只有  10%的企业初步实现信息化或运用信息手段  比较好;大约有70%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  手段或正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  力;而20%的企业只有少量计算机,并且仅  用于财务和文字处理工作,中小型企业信  息化程度则更低。  (二)加强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税  收等建设,加大投入,为外贸电子商务竞  争力提升提供支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  定与合作,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融入  全球网上支付体系,提高跨国资金流通效  率,研究各银行网上支付系统的兼容性与  协调性,确立并执行跨行、跨国网上支付  综合解决方案。  (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  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界限,加快了全  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面对电子商务带来  的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业代码、知识  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  话与合作。我们可以吸收学习国外发展成  熟的相关经验,逐步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电  子商务。如针对我国通信基础设施薄弱,  安全技术不够完善,可利用国外的电子商  务技术及设施,发展国际业务。事实上,  这些对话活动不但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条  件下新贸易规则的制定,决定不同国家、地  区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加强了各国的合作  与交流,提高了各国电子商务的国际性。  参考文献  [1]付树农浅谈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J]青年科学(下半  月),2009(4)  [2]陈丽芳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  代化,2007(36)  [3]张旭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7(07)

美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虚拟经济的持续膨胀使得在美国呼吁制造业回流的声音不断加大。根据美国商务部分析局(BEA)提供的经济结构数据分析知,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50年的77%下降至2016年的71%,美国经济发展不断呈现出制造业空心化趋势。造成这一结果就不得不提及美国早期的去工业化战略。美国早期的去工业化战略对其经济转型升级和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制造业空心化和工人失业,国内的高端服务业失去了根基,经济结构出现一系列问题,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美国经济下滑,爆发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使得美国欧洲等其他国家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美国从奥巴马政府至现在的特朗普政府再不断地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促进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来带动国内的经济复苏。奥巴马政府意识到实体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开始提出了美国制造业的回归战略;特朗普团队上台后基于增加美国就业机会、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加强美国国际领导权等方面的考虑,进一步出台了吸引美国制造业回流本土的诸多政策。反观中国在工业制造领域不断拓展,增强自身竞争力,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在2010年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的27%。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美国倡导的制造业回流势必会对我国制造业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再工业化的历程,文旨在分析出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并为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张指明方向。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制造业的回归作为美国近几年为经济复苏做的大举措,被国内外的众多研究学者关注。Jing Chen(2017)认为美国经济会有一个新的开始,迎来制造业的复兴,他通过麦肯锡战略、企业金融和宏观经济学高级分析中心高级专家埃兹拉·格林伯格(Ezra·Greenberg)得出自大衰退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即使不惊人,但也是稳定的,通过在五个领域的措施,美国可以建立一个更有活力、更具包容性的经济体[1]。根据Scott Miller(2018)的研究,制造业仍然是美国产出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几年中国只有少数几个高科技行业实现了持续增长[2]。与中国恰恰相反的是,美国的再工业化不再是回归低端制造产业链,美国制造业的复兴是产业结构优化例如全球、低能源成本、智能制造等高新制造业模式。根据Abadie(2010)的研究,在2009年美国没有提出制造业回归的战略之前,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在增加值出口额非常拟合现在真实的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相反在美国在执行了制造业回归战略之后,中国对美国增加值出口额显著减少[3]。简单来说,该研究表明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减少是一个直观表现,而这种变化率则很好地代理了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其中制造业产业链的创新是美国在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上遏制中国的关键转折点。对于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看法,Chunjiao Yu(2017)通过DVA计算指标和数据模型得出在GVC分工体系下,中国DVA比例小于发达国家,说明中国提供高质量产品的能力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4]。贸易战也警示我们,出口应“重质大于重量”,在以后的出口中注重提升贸易附加值,具体地,应大力提倡技术发展,努力提升劳动生产率,鼓励研发,促进资本积累,并鼓励专业化生产。3国内研究现状首先,美国制造业回归的产业结构特点 根据肖肖(2018)撰文所指出的,美国此次制造业的回归是更深次的高端制造业回归,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 而更像是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实现产业升级[5]。潘辉,杨毅(2018)发现美国自2010年以来按高端制造业和低端制造业划分,回归产业中有高达58%都是低端制造业的企业[6]。马光远(2017)认为当年奥巴马强调“再工业化”, 目的看似是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方面的领先地位,并为新一轮产业革命进行充分的准备,本质上是实现美国产业的升级, 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7]。阮晓东(2017),美国都把制造业放在了发展中国家,但是将设计、研发和销售等其他环节留在了美国[8]。其次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局势的研究。根据蔡礼辉和任洁(2020)的研究,中国制造业GVC参与度指数在多数年份明显高于美国同期值,这说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明显高于美国;其次,中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明显小于美国,这表明美国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相对上游环节[9]。吕晨星(2018)也认为美国相比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深,从制造业整体看,中国制造业较多从事最终端的生产,美国制造业较多从事技术水平较高的中间产品生产[10]。从以上结论来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上分析,此时的中国制造业相比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还是比较吃亏的一方。最后是中国制造业应对的从策略的研究。王岩(2020),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要扩大金融财政支持,改变制造业融资难的状况[11]。其次,完善产业链建设。丁明磊(2017),强调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升级,把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作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12]。潘辉和庹小钰(2018)从价值链高端切入全球价值链, 痛下决心盯准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实现技术超越和产业升级[13]。综上所述,目前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大概举措应该从进军创新产业入手,改变自身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处于低端的困境。此外就是对于资源配置优化,工业化发展相对应的应该是劳动力需求的减少。4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查询总结和数据分析总结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由美国制造业回归这一基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美国制造业回归的背景以及动因,分析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发展状况,判断美国制造业未来可能对中国制造业所产生的冲击。通过数据收集绘制表格,具体分析近几年来美国制造业回归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推析出美国制造业回归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上对中国制造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对中国制造行业提出应对影响和风险的策略。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