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发展中的中国论文15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9-09 02:27:22

发展中的中国论文1500字怎么写

摘 要: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增加了5倍,人均收入跨过了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成为“世界工厂”、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渐进的双轨制转型方式功不可没,它使中国经济平稳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只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科学发展观提高产业和技术水平,中国平均每年8%的增长速度就有可能再维持20年,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至少与美国相当。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瞩目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增加了5倍,人均收入在2010年就达到了4370美元,跨过了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已经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4倍左右。同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很多,我个人也有不少切身体会。1987年我从芝加哥学成回国,当时为了吸引在海外学成回国的人才,国家有不少优惠政策。按照优惠政策,我可以免税带“八大件”回来,“八大件”的内容是什么呢?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当时在国内是紧俏的东西),之外我又带了一个热水器,还有四个电风扇,因为我家有四口人,每人一个,当时根本不敢想象像现在这样每个房间都有空调。这些年不仅城里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全国上下包括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世界银行有一个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一天一美元的贫困线,按此标准,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当中有6亿人摆脱了贫困。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联合国有一个“千年发展目标”,它的第一项目标就是希望在2015年全世界贫困人口比1990年减少一半。其实,中国一个国家就使得联合国这一目标早在几年前就得以实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不仅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经济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当时普遍认为东亚经济至少得一二十年才能够缓过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避免了周边经济出现竞争性贬值的情形。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后,经济要复苏就必须启动内需和外需。东亚经济一般都是出口导向型的,其产品与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相互竞争,在危机冲击之下要想复苏,就要增加国内需求,但对它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增加外需。如果人民币贬值,中国的产品增强了出口竞争力,就会占领它们的市场,它们为了提高竞争力,就可能相继贬值,这样就会出现所谓竞争性贬值,加剧经济动荡,对大家都不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没有让人民币贬值,避免了出现竞争性贬值的不良后果。同时,在1998~2002年那段时间里,中国维持了当时全世界最高的8%的经济增长速度,拉动了东亚经济复苏。东亚经济在危机之后的两年就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贡献最大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这是自1929年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而引发的整个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冲击。中国政府迅速地采取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积极财政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个季度就开始复苏,而且维持9%~10%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同样成为这次全球经济复苏最重要的拉动力,这也是对全世界人民的贡献。 上述成就都是大家未曾预料到的,因为国外媒体、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预测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崩溃。虽然到90年代末,中国经济已经有了20年的快速增长,然而,直到2001年还有一本在世界上非常畅销的书叫《中国崩溃论》,当时在国外的书店里、飞机场的书摊上都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但是从2001年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不但未减反而加快了:在1978~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7%,而从2000~2010年是5%。这样的成绩其实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自己也没想到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提出的目标是中国经济20年翻两番。当时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想知道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需要增长多少。那时没有电脑,只能用手算。我花了整整一下午算出来,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2%。我认为那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因为经济学有一个“自然增长率理论”,用一个漂亮的数学模型和历史实证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在战后或者遭受自然灾害破坏以后的经济复苏,可以达到7%或稍高一点持续增长几年外,长期以每年超过7%的速度增长是不可能的。当时我认为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很有经验的政治家,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以要把目标定高一点,才能鼓舞全国上下努力为那个目标去奋斗,即使没有达到7%,达到5%或6%也不错。但现在发现邓小平同志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的以2%的速度增长20年的目标不仅达到了,而且还超过了,不仅持续了20年,现在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每年平均增长9%)。虽然2%和9%差距看上去不太大,但是三十多年累计下来,差距就很大了。如果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32年后跟1978年比只能增长2倍,现在是每年增长9%,32年以后就是5倍。 我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得这么快?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未能取得同样的成绩?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行改革开放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许许多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未能取得同样的成绩?跟1978年相比,中国确实是进步了很多,但美国现在的人均收入是5万美元,中国还只有其1/10,就算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也只不过是其20%,所以与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才能赶上发达国家,那么,这样高的增长速度还能维持多久? 作者简介: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二、中国经济为何能持续快速发展 为什么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能够持续三十多年以9%的速度增长?高速增长是在18世纪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新的文明现象。按照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在西方世界,18世纪以前,平均每年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只有05%,也就是要用140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才能够翻一番。那时其实是一个停滞的社会,当时一个人的预期寿命不过三四十岁,就是活七八十岁,也看不到任何经济的发展。进入19世纪以后,突然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增加了20倍,从每年只有05%变成每年1%,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这样的速度,只要7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了。也就是说,在19世纪,如果一个人比较幸运能活到70岁的话,到行将就木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收入水平比小时候翻了一番。进入20世纪以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又提高了一倍,从每年只有1%变成每年2%,这样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就减为35年。到20世纪,西方国家一般人的预期寿命可以达到70岁,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收入就可以翻两番了。从1400年变成35年,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原因在于18世纪出现了工业革命,使技术发明、创新、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也不断从附加价值低的农业转变到附加价值高的制造业、服务业。这样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人均收入提高的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以后的技术变迁和产业升级是让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最主要的驱动力。18世纪以前中国领先于全世界,可是100年的时间不到,中国就从世界上拥有最鼎盛文明的国家变成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原因并不是中国退步了,而是其他国家进步太快。西方在工业革命以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中国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要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经济才能翻一番,于是就落后了。 但如果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那落后国家实际上是有优势的,这优势是什么呢?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产业、技术都是全世界最前沿的,它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都必须来自自己的发明。发明需要的投入非常大,而成功的概率却非常低。根据一些研究结果,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平均100项投入到最后只有5项技术能过关,可以去申请专利;而在申请专利的技术中,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实际上只有一项。也就是说,投入100项,到最后真正能对生产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只有一项。当然这一项专利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回报会很高,可是那99项都打了水漂,有去无回。而发展中国家现在采用的技术和产业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这个差距就是经济学上的后发优势,因为对经济发展有贡献的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指在下一期生产的时候所使用的技术比现有的技术好,生产率高,进入的产业比现有的产业附加价值高。但创新不见得是最新的发明,如果发展中国家善于利用后发优势,也就是采用世界上现成的、成熟的但比自己现在所用要好的技术进行创新,创新的成本就会非常低。因为这些技术有很多是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即使还在保护期内,只要超过10年基本就不用付专利费了。使用这些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风险小。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的话,创新的成本和速度会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总共有13个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还有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实现了每年7%或更高的经济增长,并且持续了25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成为其中的一个。中国改革开放后能够增长得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一直都存在,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取得这样的成绩呢?这跟发展战略有关。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直追求国家民族的复兴,推翻了满清政府,经过了军阀混战、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认识到如果没有军事工业,就没有国防产业,没有国防产业就要挨打,而军事工业是重工业,所以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希望在一穷二白的农业社会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现代的、先进的重工业体系。这个目标非常伟大,但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当时的重工业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产业,最先进的产业一般都有专利保护,要使用需要付很高的专利费,更重要的是那些先进的产业普遍被认为和国防安全有关,即使你愿意付钱买,人家也不见得愿意卖,因此,必须自己搞研发,付出的成本至少跟发达国家一样甚至更高,因为它们的基础比较好。第二,这些产业不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当时是一个农业社会,资本相对稀缺,资金的价格按照市场来定比较高,而这种先进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成本中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资本)的价格。如果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里,这些企业没法跟发达国家的重工业企业竞争,没有自生能力,需要国家以低利率和汇率保护、补贴才能存在。而且重工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中国当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国家,大部分生产活动在广大的农村,剩余非常少,只有靠政府以工农剪刀差的方式来动员,以投资于重工业。这样的发展战略,有它的成绩———在20世纪60年代制造出原子弹,70年代卫星上天———但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资源配置严重错位。应该说,中国当时的劳动力非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但得不到资金来用于发展,这就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民生日用产品非常短缺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改变了发展战略,让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世界工厂”。比如计算机、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国内做的其实是劳动密集的加工区段,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优势,也就有竞争力;有竞争力就可以创造利润;有利润就可以搞投资;投资以后,资本就增加了,比较优势就变了———从劳动极端密集逐渐变成资本相对密集。在这个转变和升级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够发展得那么快,而改革开放以前没有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如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够利用比较优势是经济发展快的原因,那为什么其他转型中国家,如苏联、东欧、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很多非洲国家,不能取得同样的成绩呢?它们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一样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斯大林模式”,都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都是在相对落后的机制下发展现代产业。所以它们的计划配置产生的问题与中国的问题是相同的。 在二战以后,即使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根据当时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思想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出现的,当时发展经济学只看到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即发达国家占优势的产业是先进的重工业,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是落后的农业和自然资源产业,于是就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它们出现的问题也跟中国一样,存在很多扭曲、政府干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积极性受到抑制等等。 中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改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都从80年代纷纷开始改革开放。但是到2000年的时候,回顾一下1960~1980年及1980~2000年这些国家的发展可以发现,它们在后面的20年也就是1980~200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比1960~1980年的增长速度还慢,不仅是平均增长速度慢,而且经济的波动更大、风险更大。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连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慢了,而且危机不断且出现频率更高呢?这实际上跟它们推行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有关。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很多扭曲,与发展经济学建议发展中国家建立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思路雷同,“华盛顿共识”建议发展中国家推行发达国家的制度,而且这个制度是理想当中的市场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全盘私有化,把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自由化,开放自由贸易;市场化,资源由市场配置、价格由市场决定;稳定化,也就是政府的预算应该平衡,采用稳定的宏观政策,不应该再去补贴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华盛顿共识”推行的结果是事与愿违,因为“华盛顿共识”只看到经济中普遍存在的扭曲,而没有看到扭曲的根源是什么。前面提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中那么多的计划干预、那么多的扭曲,都是为了保护那些在优先发展的重工业体系里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如果把那些靠扭曲来实现的保护、补贴一下子都取消的话,那些企业就要全部倒闭。可是那些企业里有很多工人,如果让它们全部倒闭就会出现大量的失业,社会和政治就不稳定,没有稳定当然不能发展。绝大多数推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一方面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社会经济后果,同时也认为这些产业是先进的、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因此绝大多数的政治家和人民不愿意让它们倒闭。所以,在推行“华盛顿共识”的改革以后,这些国家又引进了很多其他更为隐蔽的扭曲、保护和补贴,这些措施所花的钱在很多情况下比原来所花的更多。比如俄罗斯的重工业现在由8个寡头集团所掌握,而给这8个寡头集团的保护和补贴所花的钱,比没有推行90年代初的转型政策之前还多。 为什么呢?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跟许多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争论过,因为那些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企业没有自生能力,把它们私有化以后,私人老板绝不会为了国家的强盛而自己掏腰包来补贴的。私人资本家只是逐利,不赚钱的事不干。私有化之后,私人资本家会以这些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为借口来跟国家要保护补贴。当它还是国有财产的时候,不管是部级单位还是局级单位,经理人员都是公务员,公务员可以以此理由索要保护补贴,但拿了钱是不能放在自己口袋里的,否则就是贪污,是犯法。但是私有化以后,要的越多,放在自己口袋

里越多却是天经地义的,所以私有化以后的保护补贴会比在国有时期的保护补贴还多。当时只是理论推导,而现在大量实践证明我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中国为什么既避免了像苏联、东欧那样崩溃,又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采取了渐进的双轨制转型方式。对于原来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工业部门,知道它们没有自生能力,需要保护补贴,承认这个现实,继续给它们必要的保护和补贴,同时引进能提高生产积极性的利润留成、包干制、股份制等方式,只要经营得好,收入就可以高一些。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对具有比较优势、原来受抑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行开放政策,鼓励民营经济、三资经济进入。这些新的部门由于符合比较优势,所以发展得非常快,于是资本积累也就非常快。有了资本积累以后,比较优势得到发挥,许多在五六十年代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变得具有自生能力、可以与其他国家的产业竞争了。同时,改革后的快速发展给国家创造了很多资源,可以用来补贴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使整个经济平稳地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还能持续多久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这样的快速增长还能够维持多久?还有多大的潜力?从前面的分析来看,这就要看技术的差距,也就是后发优势还有多大。技术差距本身表示中国相对落后,但这也是一种资源。这个差距怎么衡量呢?一个比较好的衡量指标就是人均收入水平,尤其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代表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劳动生产力反映的就是技术和资本的使用量。目前最新的可以作跨国历史研究的是2008年麦迪森教授的数据。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当年美国的21%,日本在1951年、中国台湾地区在1975年、韩国在1977年也都是美国的21%。 日本从1951年到1971年20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2%;中国台湾从1975年到1995年20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3%;韩国从1977年到1997年20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6%。它们都是发挥了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同样采用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日本可以维持20年以2%的速度增长,中国台湾地区可以维持3%的速度,韩国可以维持6%的速度,中国在2008年以后,也应该有再维持20年平均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的潜力。也就是说,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地根据科学发展观提高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充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发挥后发优势,再维持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经过20年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日本从美国的21%变成6%,中国台湾地区变成美国的2%,韩国也达到美国的50%。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维持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应该至少可以达到美国的50%,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4倍还多。如果到2030年人均收入是美国的一半,那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就是美国的两倍,就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如果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可能低一点,以现在2:1的水平折算,到2030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至少跟美国相当。 到203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会怎么样呢?与代表最先进国家的美国相比,中国还可以继续运用后发优势维持较高速的经济增长。当然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一半,就相当于现在韩国和美国的差距,那时很多行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时候中国需要多一些自主研发,这是一个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转型。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可以看好的。 给分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的一种状态,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四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摘 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充分的现实依据。从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到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模式赢得认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关键词:中国文化;历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平发展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合理性在历史上,我国周边地区都曾经是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即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儒家倡导“修齐治平”,“粤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光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稽考于古道而能称顺其美的历史事实,帝尧名叫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之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协调诸侯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变得友善和睦起来了。)按中国文化讲“使天下服”绝不是依靠武力,而是要以道德去统一之。自身强大而“内圣”,外邦、外国纷纷效法学习,主动与中国进行联合,或自愿加入中国,这就是“外王”。内圣的国家,内部必须治理得好,人们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整个国家从上到下能够凝聚成一个整体,就像蜜蜂与蚂蚁(白蚁)王国一样(这当然是一种低级的凝聚形式),只有大公,而无自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凝聚这么结实,将是无坚不摧的,没有任何敌人能战胜或奴役他们。中国人历来是靠实力与道德上的感召而实现外王的,中国人的外王也不是为了抢劫别的国家和人民,而是与我同富,共同走向人类文明,最终达到与我同样的程度,这就是“天下大同”。而西洋人用的则是强盗逻辑,他们走到哪里,就抢到哪里,特别是欧洲的殖民主义时代,对印度、非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对澳洲的土著人,对东南亚。甚至对中国也进行过强盗式的侵略。即便是现代的所谓“欧美文明”,也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太多,不能与中国天下大同相提并论。英法德走的是殖民扩张,海上侵略的道路,中国不会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中国人有自己的模式。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发展论文1500字怎么写

摘 要: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增加了5倍,人均收入跨过了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成为“世界工厂”、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渐进的双轨制转型方式功不可没,它使中国经济平稳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只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科学发展观提高产业和技术水平,中国平均每年8%的增长速度就有可能再维持20年,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至少与美国相当。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瞩目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增加了5倍,人均收入在2010年就达到了4370美元,跨过了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已经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4倍左右。同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很多,我个人也有不少切身体会。1987年我从芝加哥学成回国,当时为了吸引在海外学成回国的人才,国家有不少优惠政策。按照优惠政策,我可以免税带“八大件”回来,“八大件”的内容是什么呢?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当时在国内是紧俏的东西),之外我又带了一个热水器,还有四个电风扇,因为我家有四口人,每人一个,当时根本不敢想象像现在这样每个房间都有空调。这些年不仅城里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全国上下包括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世界银行有一个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一天一美元的贫困线,按此标准,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当中有6亿人摆脱了贫困。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联合国有一个“千年发展目标”,它的第一项目标就是希望在2015年全世界贫困人口比1990年减少一半。其实,中国一个国家就使得联合国这一目标早在几年前就得以实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不仅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经济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当时普遍认为东亚经济至少得一二十年才能够缓过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避免了周边经济出现竞争性贬值的情形。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后,经济要复苏就必须启动内需和外需。东亚经济一般都是出口导向型的,其产品与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相互竞争,在危机冲击之下要想复苏,就要增加国内需求,但对它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增加外需。如果人民币贬值,中国的产品增强了出口竞争力,就会占领它们的市场,它们为了提高竞争力,就可能相继贬值,这样就会出现所谓竞争性贬值,加剧经济动荡,对大家都不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没有让人民币贬值,避免了出现竞争性贬值的不良后果。同时,在1998~2002年那段时间里,中国维持了当时全世界最高的8%的经济增长速度,拉动了东亚经济复苏。东亚经济在危机之后的两年就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贡献最大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这是自1929年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而引发的整个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冲击。中国政府迅速地采取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积极财政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个季度就开始复苏,而且维持9%~10%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同样成为这次全球经济复苏最重要的拉动力,这也是对全世界人民的贡献。 上述成就都是大家未曾预料到的,因为国外媒体、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预测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崩溃。虽然到90年代末,中国经济已经有了20年的快速增长,然而,直到2001年还有一本在世界上非常畅销的书叫《中国崩溃论》,当时在国外的书店里、飞机场的书摊上都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但是从2001年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不但未减反而加快了:在1978~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7%,而从2000~2010年是5%。这样的成绩其实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自己也没想到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提出的目标是中国经济20年翻两番。当时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想知道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需要增长多少。那时没有电脑,只能用手算。我花了整整一下午算出来,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2%。我认为那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因为经济学有一个“自然增长率理论”,用一个漂亮的数学模型和历史实证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在战后或者遭受自然灾害破坏以后的经济复苏,可以达到7%或稍高一点持续增长几年外,长期以每年超过7%的速度增长是不可能的。当时我认为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很有经验的政治家,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以要把目标定高一点,才能鼓舞全国上下努力为那个目标去奋斗,即使没有达到7%,达到5%或6%也不错。但现在发现邓小平同志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的以2%的速度增长20年的目标不仅达到了,而且还超过了,不仅持续了20年,现在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每年平均增长9%)。虽然2%和9%差距看上去不太大,但是三十多年累计下来,差距就很大了。如果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32年后跟1978年比只能增长2倍,现在是每年增长9%,32年以后就是5倍。 我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得这么快?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未能取得同样的成绩?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行改革开放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许许多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未能取得同样的成绩?跟1978年相比,中国确实是进步了很多,但美国现在的人均收入是5万美元,中国还只有其1/10,就算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也只不过是其20%,所以与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才能赶上发达国家,那么,这样高的增长速度还能维持多久? 作者简介: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二、中国经济为何能持续快速发展 为什么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能够持续三十多年以9%的速度增长?高速增长是在18世纪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新的文明现象。按照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在西方世界,18世纪以前,平均每年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只有05%,也就是要用140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才能够翻一番。那时其实是一个停滞的社会,当时一个人的预期寿命不过三四十岁,就是活七八十岁,也看不到任何经济的发展。进入19世纪以后,突然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增加了20倍,从每年只有05%变成每年1%,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这样的速度,只要7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了。也就是说,在19世纪,如果一个人比较幸运能活到70岁的话,到行将就木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收入水平比小时候翻了一番。进入20世纪以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又提高了一倍,从每年只有1%变成每年2%,这样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就减为35年。到20世纪,西方国家一般人的预期寿命可以达到70岁,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收入就可以翻两番了。从1400年变成35年,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原因在于18世纪出现了工业革命,使技术发明、创新、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也不断从附加价值低的农业转变到附加价值高的制造业、服务业。这样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人均收入提高的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以后的技术变迁和产业升级是让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最主要的驱动力。18世纪以前中国领先于全世界,可是100年的时间不到,中国就从世界上拥有最鼎盛文明的国家变成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原因并不是中国退步了,而是其他国家进步太快。西方在工业革命以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中国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要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经济才能翻一番,于是就落后了。 但如果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那落后国家实际上是有优势的,这优势是什么呢?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产业、技术都是全世界最前沿的,它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都必须来自自己的发明。发明需要的投入非常大,而成功的概率却非常低。根据一些研究结果,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平均100项投入到最后只有5项技术能过关,可以去申请专利;而在申请专利的技术中,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实际上只有一项。也就是说,投入100项,到最后真正能对生产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只有一项。当然这一项专利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回报会很高,可是那99项都打了水漂,有去无回。而发展中国家现在采用的技术和产业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这个差距就是经济学上的后发优势,因为对经济发展有贡献的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指在下一期生产的时候所使用的技术比现有的技术好,生产率高,进入的产业比现有的产业附加价值高。但创新不见得是最新的发明,如果发展中国家善于利用后发优势,也就是采用世界上现成的、成熟的但比自己现在所用要好的技术进行创新,创新的成本就会非常低。因为这些技术有很多是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即使还在保护期内,只要超过10年基本就不用付专利费了。使用这些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风险小。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的话,创新的成本和速度会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总共有13个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还有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实现了每年7%或更高的经济增长,并且持续了25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成为其中的一个。中国改革开放后能够增长得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一直都存在,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取得这样的成绩呢?这跟发展战略有关。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直追求国家民族的复兴,推翻了满清政府,经过了军阀混战、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认识到如果没有军事工业,就没有国防产业,没有国防产业就要挨打,而军事工业是重工业,所以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希望在一穷二白的农业社会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现代的、先进的重工业体系。这个目标非常伟大,但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当时的重工业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产业,最先进的产业一般都有专利保护,要使用需要付很高的专利费,更重要的是那些先进的产业普遍被认为和国防安全有关,即使你愿意付钱买,人家也不见得愿意卖,因此,必须自己搞研发,付出的成本至少跟发达国家一样甚至更高,因为它们的基础比较好。第二,这些产业不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当时是一个农业社会,资本相对稀缺,资金的价格按照市场来定比较高,而这种先进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成本中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资本)的价格。如果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里,这些企业没法跟发达国家的重工业企业竞争,没有自生能力,需要国家以低利率和汇率保护、补贴才能存在。而且重工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中国当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国家,大部分生产活动在广大的农村,剩余非常少,只有靠政府以工农剪刀差的方式来动员,以投资于重工业。这样的发展战略,有它的成绩———在20世纪60年代制造出原子弹,70年代卫星上天———但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资源配置严重错位。应该说,中国当时的劳动力非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但得不到资金来用于发展,这就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民生日用产品非常短缺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改变了发展战略,让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世界工厂”。比如计算机、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国内做的其实是劳动密集的加工区段,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优势,也就有竞争力;有竞争力就可以创造利润;有利润就可以搞投资;投资以后,资本就增加了,比较优势就变了———从劳动极端密集逐渐变成资本相对密集。在这个转变和升级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够发展得那么快,而改革开放以前没有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如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够利用比较优势是经济发展快的原因,那为什么其他转型中国家,如苏联、东欧、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很多非洲国家,不能取得同样的成绩呢?它们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一样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斯大林模式”,都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都是在相对落后的机制下发展现代产业。所以它们的计划配置产生的问题与中国的问题是相同的。 在二战以后,即使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根据当时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思想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出现的,当时发展经济学只看到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即发达国家占优势的产业是先进的重工业,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是落后的农业和自然资源产业,于是就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它们出现的问题也跟中国一样,存在很多扭曲、政府干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积极性受到抑制等等。 中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改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都从80年代纷纷开始改革开放。但是到2000年的时候,回顾一下1960~1980年及1980~2000年这些国家的发展可以发现,它们在后面的20年也就是1980~200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比1960~1980年的增长速度还慢,不仅是平均增长速度慢,而且经济的波动更大、风险更大。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连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慢了,而且危机不断且出现频率更高呢?这实际上跟它们推行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有关。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很多扭曲,与发展经济学建议发展中国家建立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思路雷同,“华盛顿共识”建议发展中国家推行发达国家的制度,而且这个制度是理想当中的市场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全盘私有化,把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自由化,开放自由贸易;市场化,资源由市场配置、价格由市场决定;稳定化,也就是政府的预算应该平衡,采用稳定的宏观政策,不应该再去补贴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华盛顿共识”推行的结果是事与愿违,因为“华盛顿共识”只看到经济中普遍存在的扭曲,而没有看到扭曲的根源是什么。前面提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中那么多的计划干预、那么多的扭曲,都是为了保护那些在优先发展的重工业体系里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如果把那些靠扭曲来实现的保护、补贴一下子都取消的话,那些企业就要全部倒闭。可是那些企业里有很多工人,如果让它们全部倒闭就会出现大量的失业,社会和政治就不稳定,没有稳定当然不能发展。绝大多数推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一方面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社会经济后果,同时也认为这些产业是先进的、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因此绝大多数的政治家和人民不愿意让它们倒闭。所以,在推行“华盛顿共识”的改革以后,这些国家又引进了很多其他更为隐蔽的扭曲、保护和补贴,这些措施所花的钱在很多情况下比原来所花的更多。比如俄罗斯的重工业现在由8个寡头集团所掌握,而给这8个寡头集团的保护和补贴所花的钱,比没有推行90年代初的转型政策之前还多。 为什么呢?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跟许多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争论过,因为那些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企业没有自生能力,把它们私有化以后,私人老板绝不会为了国家的强盛而自己掏腰包来补贴的。私人资本家只是逐利,不赚钱的事不干。私有化之后,私人资本家会以这些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为借口来跟国家要保护补贴。当它还是国有财产的时候,不管是部级单位还是局级单位,经理人员都是公务员,公务员可以以此理由索要保护补贴,但拿了钱是不能放在自己口袋里的,否则就是贪污,是犯法。但是私有化以后,要的越多,放在自己口袋

里越多却是天经地义的,所以私有化以后的保护补贴会比在国有时期的保护补贴还多。当时只是理论推导,而现在大量实践证明我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中国为什么既避免了像苏联、东欧那样崩溃,又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采取了渐进的双轨制转型方式。对于原来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工业部门,知道它们没有自生能力,需要保护补贴,承认这个现实,继续给它们必要的保护和补贴,同时引进能提高生产积极性的利润留成、包干制、股份制等方式,只要经营得好,收入就可以高一些。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对具有比较优势、原来受抑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行开放政策,鼓励民营经济、三资经济进入。这些新的部门由于符合比较优势,所以发展得非常快,于是资本积累也就非常快。有了资本积累以后,比较优势得到发挥,许多在五六十年代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变得具有自生能力、可以与其他国家的产业竞争了。同时,改革后的快速发展给国家创造了很多资源,可以用来补贴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使整个经济平稳地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还能持续多久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这样的快速增长还能够维持多久?还有多大的潜力?从前面的分析来看,这就要看技术的差距,也就是后发优势还有多大。技术差距本身表示中国相对落后,但这也是一种资源。这个差距怎么衡量呢?一个比较好的衡量指标就是人均收入水平,尤其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代表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劳动生产力反映的就是技术和资本的使用量。目前最新的可以作跨国历史研究的是2008年麦迪森教授的数据。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当年美国的21%,日本在1951年、中国台湾地区在1975年、韩国在1977年也都是美国的21%。 日本从1951年到1971年20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2%;中国台湾从1975年到1995年20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3%;韩国从1977年到1997年20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6%。它们都是发挥了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同样采用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日本可以维持20年以2%的速度增长,中国台湾地区可以维持3%的速度,韩国可以维持6%的速度,中国在2008年以后,也应该有再维持20年平均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的潜力。也就是说,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地根据科学发展观提高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充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发挥后发优势,再维持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经过20年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日本从美国的21%变成6%,中国台湾地区变成美国的2%,韩国也达到美国的50%。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维持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应该至少可以达到美国的50%,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4倍还多。如果到2030年人均收入是美国的一半,那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就是美国的两倍,就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如果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可能低一点,以现在2:1的水平折算,到2030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至少跟美国相当。 到203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会怎么样呢?与代表最先进国家的美国相比,中国还可以继续运用后发优势维持较高速的经济增长。当然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一半,就相当于现在韩国和美国的差距,那时很多行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时候中国需要多一些自主研发,这是一个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转型。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可以看好的。 给分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壮大的历史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全国解放以后,随着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实现文化建设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就成了我们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应该说,在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不断变迁,如何实现新形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又一次成为我们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些年来,党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一是来自传统文化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贵资源,这既是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方针,也是绝大多数人们的愿望。但是,问题在于怎样继承,怎样发展,以及继承什么,抛弃什么。文化虚无主义割断了我们党的文化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而文化保守主义却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旗号下存在着取代我们党赖以存在的文化底蕴的核心观念--飞克思主义的潜在危险。因此,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 二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远比封建文化先进的文化,大胆地借用和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吨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但是,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紧密联系的,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就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和颠覆, 因此,如何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如何在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凭借其经济实力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强大冲击,强调文化建设独立性的同时,拓展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世界视野,避免远离世界先进文化前进的主流而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成了我们党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时必须慎重处理的重大课题。 三是来自社会转型和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冲击。目前,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众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哪些新思想、新观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哪些是腐朽价值观念的沉渣泛起,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加以区分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例如大众文化的兴起、人文价值的凸显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任何不加分析就简单地肯定或者简单地否定都是错误的,任何试图用旧的观念来评价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应该看到,一方面,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代表中国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难度。显然,新情况需要新办法,传统的方法和观念已经无法应对新问题的冲击了。 四是来自党自身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后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文化根基。但是,历史不等于现实。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是能够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党员,文化素质较低、观念陈旧,有些党员甚至信仰丧失,腐化堕落;另一方面,知识在当今和未来时代地位的空前凸显,作为知识承载者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先进文化前进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党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了我们党能否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就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好党自身的建设,从而使我们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发展中的中国论文1500字

果然是赵Y那个老女人教的。。都快40了还这么妖艳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中国未来发展的模样。正文:未来的中国,科技发达、山清水秀,是一条飞腾的巨龙。未来的中国,到处都是无人驾驶的车,简称无人车。许多车辆在公路上奔驰,可当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车里是没有人驾驶的。人只需要坐在车上,人可以与车对话,告诉它你要去的地方,它就会以每小时百公里的速度将你送到目的地,并减少车祸的发生。瞧,未来的中国科技多么发达呀!未来的中国,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看到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鲜艳的花朵、高耸的山峰。黑天也会看到璀璨的星光、清朗的夜空这可多亏了勤劳的华夏儿女们,他们植树造林,减少了沙尘暴的出现,泥沙也就变少了,河水也变清了,小树也翠绿了,空气变好了这样不停地良性循环,才让中国变得山清水秀。未来的中国,就是这样,人们团结一心,让这条巨龙永远飞腾在天地之间。

在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十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六十年里,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六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十年来,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以前,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农业不仅用上了力气,同时也充分运用上了智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建设祖国新一代的智囊团;以前,农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过的都是苦日子。现在,农村人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一样样成为了现实。以前,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便成为了“水泥路”,山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现在,一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摘 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充分的现实依据。从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到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模式赢得认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关键词:中国文化;历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平发展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合理性在历史上,我国周边地区都曾经是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即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儒家倡导“修齐治平”,“粤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光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稽考于古道而能称顺其美的历史事实,帝尧名叫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之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协调诸侯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变得友善和睦起来了。)按中国文化讲“使天下服”绝不是依靠武力,而是要以道德去统一之。自身强大而“内圣”,外邦、外国纷纷效法学习,主动与中国进行联合,或自愿加入中国,这就是“外王”。内圣的国家,内部必须治理得好,人们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整个国家从上到下能够凝聚成一个整体,就像蜜蜂与蚂蚁(白蚁)王国一样(这当然是一种低级的凝聚形式),只有大公,而无自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凝聚这么结实,将是无坚不摧的,没有任何敌人能战胜或奴役他们。中国人历来是靠实力与道德上的感召而实现外王的,中国人的外王也不是为了抢劫别的国家和人民,而是与我同富,共同走向人类文明,最终达到与我同样的程度,这就是“天下大同”。而西洋人用的则是强盗逻辑,他们走到哪里,就抢到哪里,特别是欧洲的殖民主义时代,对印度、非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对澳洲的土著人,对东南亚。甚至对中国也进行过强盗式的侵略。即便是现代的所谓“欧美文明”,也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太多,不能与中国天下大同相提并论。英法德走的是殖民扩张,海上侵略的道路,中国不会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中国人有自己的模式。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关于中国发展的论文1500字怎么写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壮大的历史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全国解放以后,随着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实现文化建设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就成了我们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应该说,在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不断变迁,如何实现新形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又一次成为我们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些年来,党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一是来自传统文化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贵资源,这既是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方针,也是绝大多数人们的愿望。但是,问题在于怎样继承,怎样发展,以及继承什么,抛弃什么。文化虚无主义割断了我们党的文化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而文化保守主义却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旗号下存在着取代我们党赖以存在的文化底蕴的核心观念--飞克思主义的潜在危险。因此,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 二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远比封建文化先进的文化,大胆地借用和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吨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但是,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紧密联系的,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就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和颠覆, 因此,如何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如何在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凭借其经济实力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强大冲击,强调文化建设独立性的同时,拓展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世界视野,避免远离世界先进文化前进的主流而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成了我们党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时必须慎重处理的重大课题。 三是来自社会转型和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冲击。目前,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众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哪些新思想、新观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哪些是腐朽价值观念的沉渣泛起,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加以区分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例如大众文化的兴起、人文价值的凸显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任何不加分析就简单地肯定或者简单地否定都是错误的,任何试图用旧的观念来评价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应该看到,一方面,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代表中国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难度。显然,新情况需要新办法,传统的方法和观念已经无法应对新问题的冲击了。 四是来自党自身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后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文化根基。但是,历史不等于现实。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是能够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党员,文化素质较低、观念陈旧,有些党员甚至信仰丧失,腐化堕落;另一方面,知识在当今和未来时代地位的空前凸显,作为知识承载者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先进文化前进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党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了我们党能否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就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好党自身的建设,从而使我们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摘 要: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增加了5倍,人均收入跨过了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成为“世界工厂”、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渐进的双轨制转型方式功不可没,它使中国经济平稳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只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科学发展观提高产业和技术水平,中国平均每年8%的增长速度就有可能再维持20年,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至少与美国相当。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瞩目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增加了5倍,人均收入在2010年就达到了4370美元,跨过了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已经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4倍左右。同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很多,我个人也有不少切身体会。1987年我从芝加哥学成回国,当时为了吸引在海外学成回国的人才,国家有不少优惠政策。按照优惠政策,我可以免税带“八大件”回来,“八大件”的内容是什么呢?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当时在国内是紧俏的东西),之外我又带了一个热水器,还有四个电风扇,因为我家有四口人,每人一个,当时根本不敢想象像现在这样每个房间都有空调。这些年不仅城里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全国上下包括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世界银行有一个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一天一美元的贫困线,按此标准,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当中有6亿人摆脱了贫困。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联合国有一个“千年发展目标”,它的第一项目标就是希望在2015年全世界贫困人口比1990年减少一半。其实,中国一个国家就使得联合国这一目标早在几年前就得以实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不仅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经济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当时普遍认为东亚经济至少得一二十年才能够缓过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避免了周边经济出现竞争性贬值的情形。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后,经济要复苏就必须启动内需和外需。东亚经济一般都是出口导向型的,其产品与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相互竞争,在危机冲击之下要想复苏,就要增加国内需求,但对它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增加外需。如果人民币贬值,中国的产品增强了出口竞争力,就会占领它们的市场,它们为了提高竞争力,就可能相继贬值,这样就会出现所谓竞争性贬值,加剧经济动荡,对大家都不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没有让人民币贬值,避免了出现竞争性贬值的不良后果。同时,在1998~2002年那段时间里,中国维持了当时全世界最高的8%的经济增长速度,拉动了东亚经济复苏。东亚经济在危机之后的两年就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贡献最大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这是自1929年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而引发的整个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冲击。中国政府迅速地采取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积极财政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个季度就开始复苏,而且维持9%~10%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同样成为这次全球经济复苏最重要的拉动力,这也是对全世界人民的贡献。 上述成就都是大家未曾预料到的,因为国外媒体、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预测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崩溃。虽然到90年代末,中国经济已经有了20年的快速增长,然而,直到2001年还有一本在世界上非常畅销的书叫《中国崩溃论》,当时在国外的书店里、飞机场的书摊上都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但是从2001年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不但未减反而加快了:在1978~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7%,而从2000~2010年是5%。这样的成绩其实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自己也没想到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提出的目标是中国经济20年翻两番。当时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想知道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需要增长多少。那时没有电脑,只能用手算。我花了整整一下午算出来,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2%。我认为那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因为经济学有一个“自然增长率理论”,用一个漂亮的数学模型和历史实证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在战后或者遭受自然灾害破坏以后的经济复苏,可以达到7%或稍高一点持续增长几年外,长期以每年超过7%的速度增长是不可能的。当时我认为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很有经验的政治家,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以要把目标定高一点,才能鼓舞全国上下努力为那个目标去奋斗,即使没有达到7%,达到5%或6%也不错。但现在发现邓小平同志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的以2%的速度增长20年的目标不仅达到了,而且还超过了,不仅持续了20年,现在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每年平均增长9%)。虽然2%和9%差距看上去不太大,但是三十多年累计下来,差距就很大了。如果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32年后跟1978年比只能增长2倍,现在是每年增长9%,32年以后就是5倍。 我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得这么快?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未能取得同样的成绩?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行改革开放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许许多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未能取得同样的成绩?跟1978年相比,中国确实是进步了很多,但美国现在的人均收入是5万美元,中国还只有其1/10,就算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也只不过是其20%,所以与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才能赶上发达国家,那么,这样高的增长速度还能维持多久? 作者简介: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二、中国经济为何能持续快速发展 为什么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能够持续三十多年以9%的速度增长?高速增长是在18世纪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新的文明现象。按照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在西方世界,18世纪以前,平均每年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只有05%,也就是要用140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才能够翻一番。那时其实是一个停滞的社会,当时一个人的预期寿命不过三四十岁,就是活七八十岁,也看不到任何经济的发展。进入19世纪以后,突然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增加了20倍,从每年只有05%变成每年1%,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这样的速度,只要7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了。也就是说,在19世纪,如果一个人比较幸运能活到70岁的话,到行将就木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收入水平比小时候翻了一番。进入20世纪以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又提高了一倍,从每年只有1%变成每年2%,这样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就减为35年。到20世纪,西方国家一般人的预期寿命可以达到70岁,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收入就可以翻两番了。从1400年变成35年,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原因在于18世纪出现了工业革命,使技术发明、创新、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也不断从附加价值低的农业转变到附加价值高的制造业、服务业。这样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人均收入提高的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以后的技术变迁和产业升级是让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最主要的驱动力。18世纪以前中国领先于全世界,可是100年的时间不到,中国就从世界上拥有最鼎盛文明的国家变成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原因并不是中国退步了,而是其他国家进步太快。西方在工业革命以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中国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要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经济才能翻一番,于是就落后了。 但如果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那落后国家实际上是有优势的,这优势是什么呢?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产业、技术都是全世界最前沿的,它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都必须来自自己的发明。发明需要的投入非常大,而成功的概率却非常低。根据一些研究结果,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平均100项投入到最后只有5项技术能过关,可以去申请专利;而在申请专利的技术中,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实际上只有一项。也就是说,投入100项,到最后真正能对生产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只有一项。当然这一项专利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回报会很高,可是那99项都打了水漂,有去无回。而发展中国家现在采用的技术和产业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这个差距就是经济学上的后发优势,因为对经济发展有贡献的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指在下一期生产的时候所使用的技术比现有的技术好,生产率高,进入的产业比现有的产业附加价值高。但创新不见得是最新的发明,如果发展中国家善于利用后发优势,也就是采用世界上现成的、成熟的但比自己现在所用要好的技术进行创新,创新的成本就会非常低。因为这些技术有很多是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即使还在保护期内,只要超过10年基本就不用付专利费了。使用这些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风险小。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的话,创新的成本和速度会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总共有13个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还有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实现了每年7%或更高的经济增长,并且持续了25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成为其中的一个。中国改革开放后能够增长得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一直都存在,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取得这样的成绩呢?这跟发展战略有关。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直追求国家民族的复兴,推翻了满清政府,经过了军阀混战、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认识到如果没有军事工业,就没有国防产业,没有国防产业就要挨打,而军事工业是重工业,所以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希望在一穷二白的农业社会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现代的、先进的重工业体系。这个目标非常伟大,但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当时的重工业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产业,最先进的产业一般都有专利保护,要使用需要付很高的专利费,更重要的是那些先进的产业普遍被认为和国防安全有关,即使你愿意付钱买,人家也不见得愿意卖,因此,必须自己搞研发,付出的成本至少跟发达国家一样甚至更高,因为它们的基础比较好。第二,这些产业不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当时是一个农业社会,资本相对稀缺,资金的价格按照市场来定比较高,而这种先进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成本中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资本)的价格。如果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里,这些企业没法跟发达国家的重工业企业竞争,没有自生能力,需要国家以低利率和汇率保护、补贴才能存在。而且重工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中国当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国家,大部分生产活动在广大的农村,剩余非常少,只有靠政府以工农剪刀差的方式来动员,以投资于重工业。这样的发展战略,有它的成绩———在20世纪60年代制造出原子弹,70年代卫星上天———但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资源配置严重错位。应该说,中国当时的劳动力非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但得不到资金来用于发展,这就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民生日用产品非常短缺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改变了发展战略,让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世界工厂”。比如计算机、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国内做的其实是劳动密集的加工区段,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优势,也就有竞争力;有竞争力就可以创造利润;有利润就可以搞投资;投资以后,资本就增加了,比较优势就变了———从劳动极端密集逐渐变成资本相对密集。在这个转变和升级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够发展得那么快,而改革开放以前没有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如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够利用比较优势是经济发展快的原因,那为什么其他转型中国家,如苏联、东欧、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很多非洲国家,不能取得同样的成绩呢?它们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一样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斯大林模式”,都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都是在相对落后的机制下发展现代产业。所以它们的计划配置产生的问题与中国的问题是相同的。 在二战以后,即使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根据当时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思想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出现的,当时发展经济学只看到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即发达国家占优势的产业是先进的重工业,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是落后的农业和自然资源产业,于是就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它们出现的问题也跟中国一样,存在很多扭曲、政府干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积极性受到抑制等等。 中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改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都从80年代纷纷开始改革开放。但是到2000年的时候,回顾一下1960~1980年及1980~2000年这些国家的发展可以发现,它们在后面的20年也就是1980~200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比1960~1980年的增长速度还慢,不仅是平均增长速度慢,而且经济的波动更大、风险更大。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连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慢了,而且危机不断且出现频率更高呢?这实际上跟它们推行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有关。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很多扭曲,与发展经济学建议发展中国家建立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思路雷同,“华盛顿共识”建议发展中国家推行发达国家的制度,而且这个制度是理想当中的市场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全盘私有化,把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自由化,开放自由贸易;市场化,资源由市场配置、价格由市场决定;稳定化,也就是政府的预算应该平衡,采用稳定的宏观政策,不应该再去补贴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华盛顿共识”推行的结果是事与愿违,因为“华盛顿共识”只看到经济中普遍存在的扭曲,而没有看到扭曲的根源是什么。前面提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中那么多的计划干预、那么多的扭曲,都是为了保护那些在优先发展的重工业体系里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如果把那些靠扭曲来实现的保护、补贴一下子都取消的话,那些企业就要全部倒闭。可是那些企业里有很多工人,如果让它们全部倒闭就会出现大量的失业,社会和政治就不稳定,没有稳定当然不能发展。绝大多数推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一方面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社会经济后果,同时也认为这些产业是先进的、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因此绝大多数的政治家和人民不愿意让它们倒闭。所以,在推行“华盛顿共识”的改革以后,这些国家又引进了很多其他更为隐蔽的扭曲、保护和补贴,这些措施所花的钱在很多情况下比原来所花的更多。比如俄罗斯的重工业现在由8个寡头集团所掌握,而给这8个寡头集团的保护和补贴所花的钱,比没有推行90年代初的转型政策之前还多。 为什么呢?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跟许多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争论过,因为那些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企业没有自生能力,把它们私有化以后,私人老板绝不会为了国家的强盛而自己掏腰包来补贴的。私人资本家只是逐利,不赚钱的事不干。私有化之后,私人资本家会以这些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为借口来跟国家要保护补贴。当它还是国有财产的时候,不管是部级单位还是局级单位,经理人员都是公务员,公务员可以以此理由索要保护补贴,但拿了钱是不能放在自己口袋里的,否则就是贪污,是犯法。但是私有化以后,要的越多,放在自己口袋

里越多却是天经地义的,所以私有化以后的保护补贴会比在国有时期的保护补贴还多。当时只是理论推导,而现在大量实践证明我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中国为什么既避免了像苏联、东欧那样崩溃,又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采取了渐进的双轨制转型方式。对于原来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工业部门,知道它们没有自生能力,需要保护补贴,承认这个现实,继续给它们必要的保护和补贴,同时引进能提高生产积极性的利润留成、包干制、股份制等方式,只要经营得好,收入就可以高一些。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对具有比较优势、原来受抑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行开放政策,鼓励民营经济、三资经济进入。这些新的部门由于符合比较优势,所以发展得非常快,于是资本积累也就非常快。有了资本积累以后,比较优势得到发挥,许多在五六十年代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变得具有自生能力、可以与其他国家的产业竞争了。同时,改革后的快速发展给国家创造了很多资源,可以用来补贴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使整个经济平稳地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还能持续多久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这样的快速增长还能够维持多久?还有多大的潜力?从前面的分析来看,这就要看技术的差距,也就是后发优势还有多大。技术差距本身表示中国相对落后,但这也是一种资源。这个差距怎么衡量呢?一个比较好的衡量指标就是人均收入水平,尤其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代表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劳动生产力反映的就是技术和资本的使用量。目前最新的可以作跨国历史研究的是2008年麦迪森教授的数据。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当年美国的21%,日本在1951年、中国台湾地区在1975年、韩国在1977年也都是美国的21%。 日本从1951年到1971年20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2%;中国台湾从1975年到1995年20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3%;韩国从1977年到1997年20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6%。它们都是发挥了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同样采用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日本可以维持20年以2%的速度增长,中国台湾地区可以维持3%的速度,韩国可以维持6%的速度,中国在2008年以后,也应该有再维持20年平均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的潜力。也就是说,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地根据科学发展观提高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充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发挥后发优势,再维持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经过20年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日本从美国的21%变成6%,中国台湾地区变成美国的2%,韩国也达到美国的50%。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维持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应该至少可以达到美国的50%,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4倍还多。如果到2030年人均收入是美国的一半,那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就是美国的两倍,就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如果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可能低一点,以现在2:1的水平折算,到2030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至少跟美国相当。 到203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会怎么样呢?与代表最先进国家的美国相比,中国还可以继续运用后发优势维持较高速的经济增长。当然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一半,就相当于现在韩国和美国的差距,那时很多行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时候中国需要多一些自主研发,这是一个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转型。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可以看好的。 给分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屈辱历史也随之开始,这,便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面对一堆悲惨的数据愤怒的大声嚷嚷几声就算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分析这段历史,然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可以简单的以1919作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同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甚至连关税都要同英国商量,曾经的天朝上国此时不得不对船坚炮利的英国言听计从。即便如此,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仍是贪得无厌,它们又通过南京条约副约,虎门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以方便它们更好的在中国进行搜刮和侵略。美国无耻的将所谓“扩大各国权益”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而法国则用《黄埔条约》将传教士的坟地都搬到了中国,更可悲的是,为他们守墓的,居然还是我们中国人。和平的日子没过几年,资本主义列强又开始蠢蠢欲动。英法急欲通过“修约”来扩大他们在华的侵略范围,而不巧的是,他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的皇帝拒绝了。而他们,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绝不仅仅是烧毁了一座圆明园那么简单。天津条约使的他们的魔爪伸向中国内地,而北京条约则使大批中国人被当作“猪仔”贩卖出国。与此同时,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俄国也趁火打劫,强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每想到俄国的版图,笔者的心都不禁一颤,那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啊!可是,那些数字,本来有很多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在资本主义列强无耻侵略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有所觉醒,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外国侵略者的打击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仍不可磨灭! 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样是“师夷长计”,同样是向要富国强兵。然而,日本成功的摆脱了被侵略的命运,而我们,却反过来被曾经得到我们诸多恩惠的小小岛国——日本,打的落花流水。甲午战败,难过的不仅是李鸿章。甲午战败,低头自省的,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时至今日,我们仍需以此为鉴,不断革新政治,不断发展科技。只有这样,才能不至重蹈100多年前的覆辙,也才能真正的,雄立于世界之林!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前人的勇气,在那样一个灰暗的时代,在那样一个连国家最高统治者都沦为别人附庸的时代,那些英雄还是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希望用自己的决心和勇气来拯救他们所深爱的国家和人民。没错,八国联军侵华了,辛丑条约签订了,义和团失败了,辛亥革命果实也被袁世凯这个卖国贼给窃取了。可是,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的农民在抗争,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抗争,中国人的意志并未被消磨,那些英雄,用他们的鲜血告诉我们: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局面出现! 1919年,《凡尔赛合约》签订,中国人作为战胜国依然摆脱不了被忽略的局面。于是,中国人民愤怒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21条”,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在全国开展起来。五四运动胜利了,清政府妥协了,合约上也终于没有中国人的签字了。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学生为先锋的,工人为主力的五四运动便顺理成章的被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永载史册!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GCD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建立新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到此结束。【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1500字怎么写的

论文肯定要自己写啊,你可以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有关参考资料,经济发展论文应该不难吧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论文1500字?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