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3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5 14:50:04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3000字怎么写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包含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状态评价、教学研究与改革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统筹整合各类评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加以丰富、充实、完善。如2001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第三轮校级优质课程评估等四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结合实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推荐论文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有了多媒体教室,创设情景/html/jiaoxue/20090915/html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3000字

就是把和你论文论点有关的文献大致总结一下(很多可以摘抄序的内容),之后你根据这些文献所提出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说出你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和展望》的观点看法。这个就是文献综述的写法!希望能帮到你!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您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论文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论文想写好,先要找好相关资料,列好大纲,确定好题目,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 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 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 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 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它不是靠贴标签或靠信手拈来的几个例证或事件就可以作出结论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数量模 型的经济学研究。此外,由于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现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基础教育 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 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就要慎之又慎,盲目轻率的否定于改革无补,而针对现实的具体问题提出建构 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 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 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 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 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 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 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 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 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 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 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简单地把当前和未来的课程按改良或改革来作观念和现实 上的区分是不恰当的,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3000论文谈谈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改变以前教书育人的方式,学习评价方式,培养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基础教育与改革论文3000字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自己去万方找啊,搞几篇相关的一凑,一篇自己的文章就出来啦,简单。自己找不到的话,推荐你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看看,店主应该能帮你下载到这论文

教育是立国之本,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国立的强盛。精品学习网的小编特别为大家准备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评论作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改革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国的必经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与背水一战的气概;改革需要懂得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改革需要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之勇气。唯有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唯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教育改革力度,才能除教育不正之风,创造出风清正气的教育环境;唯有夯筑教育的城墙堡垒,基础教育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更上高楼;唯有勇闯改革的“深水区”,杀出一条血路来,教育才能真正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否则,素质教育将摘不掉应试教育的帽子,创新教育将是新瓶装旧酒之事,科教兴国战略将成为纸上谈兵,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论文3000字怎么写

这方面的文章不太好写,你可以去找客服帮您一下。我知道一家,他们的文章不错,免费指导您写作,也会为您推荐优秀资料加为好友就行:四九三零九二五二四

数学应该都用点活跃教学因为现在的初中生都认为数学都是数字与字母而讨厌数学所以建议你在课堂上活跃点多围绕数学做点活动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包含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状态评价、教学研究与改革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统筹整合各类评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加以丰富、充实、完善。如2001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第三轮校级优质课程评估等四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娃儿q酷我企鹅了机器人后来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