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大学生与网络时代心理论文选题背景

发布时间:2024-07-06 03:01:58

大学生与网络时代心理论文选题背景

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深入研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优势,有助于我们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扬长避短,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天地。 随着互联网的飞跃发展,网络已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遇。然而,网络也像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为:认识混乱、人格障碍、交际受阻、情感异化、网络上瘾等方面。毫无疑问,网络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新挑战,也是一种新机遇。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优势 拓展了教育的平台。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由开放、高速运转,具有超越时空的特征。大学生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接通网络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心理知识,针对自身的实际,选择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这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时空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场所,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增强了教育的即时性、选择性,使大学生能够及时解决自己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选择接受自己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丰富了教育的资源。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丰富的心理教育信息资源的运用。网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网络上的信息内容不仅涉及心理学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通过文字、图片、声像、动画等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印象深刻。通过网络还可以整合各路心理学家的优势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时阅读大师的名著,聆听各个领域心理专家的讲座,与心理健康教育者即时对话,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展开讨论等。通过这些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提高了教育的实效。网络时代的精神核心是自由平等。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的差别和地位的高低,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这非常符合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它尤其突出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观念,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寻求帮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他们通过网络就各种感兴趣的心理问题,借助BBS、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方式,与他人实现交流沟通、平等互助,既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帮助”的本质特征,又切实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增强了预警的功能。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的偏见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完全敞开心扉。这种状况使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掌握时常产生模糊性和滞后性。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大学生得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摘除面具,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坦露内心种种的郁闷、苦恼,甚至扭曲、变态的心理,通过尽情倾诉和宣泄来获得心理上的释放和平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更为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真实的心理健康动态,有针对性地认真分析研究,以开展更为有效的工作。 二、扬长避短,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深入研究。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心理学、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研究,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立足我国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形成现代的、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二是要加强对象研究。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规律,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等,力争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重点探索既适应网络时代要求,又切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与手段,解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与沟通等,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面对网络负效应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开辟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园地,积极占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要在网上建立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网站,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联络大学生的新纽带。通过举办网上心理健康讲座、开辟网上心理论坛、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活动,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精彩的动感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其次,要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配合,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高校应为新生在网上开设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他们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正确上网的有关知识,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上网行为的自控能力。目前各高校多已开辟校园网,在网上及时开通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提高上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咨询者通过BBS、电子邮箱和在线交谈等方式,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大学生上网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网上心理疏导和调适。 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把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自律与他律相互结合起来,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和网络行为失范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外力只是辅助力量,真正的动力来自个体内部,源于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模式,给大学生提供“引导”、“选择”,而不是“说服”,“灌输”。对上网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应着重倡导自我教育,着眼于充分调动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心理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意识。学校还应大力扶持大学生中的各级心理健康自助组织,积极引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把心理健康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 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根本目标都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这是两者得以结合的基础,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道德品质知、情、意、行的产生,往往与心理素质有关,同样,没有健全的人格,必将阻碍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这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高校应在课堂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强化网络道德自律。还应把对学生最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规范化、具体化,与学校原有的德育考评制度挂钩,形成一套固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网络道德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网络道德的良好氛围,通过为大学生举办专题演讲、开设IT论坛、网络主页设计大奖赛、网上DIY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做到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可可he牛奶 :网上看的仅仅是参考资料!!说不定是你的导师写的噢???

关键在与要理性和约束自己。要一分为二,合理应用,文明健康上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的心灵、情感、思想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我们要在混乱中寻找方向,从诱惑中学会拒绝,从迷茫中找到希望,使自己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己,从而顺利走完自己的大学生涯,不留下任何遗憾和悔恨,使自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使自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接班人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这种情况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1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1 网络对大学生认知的负面影响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的转换、归纳、阐述、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过程[1]。互联网作为新生的第四大媒体具有极大的信息存储量与传播量。在网上,大学生面对大量高速度呈现的信息,往往只是快速地切换网页浏览,而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出现感知“适应”。所谓感知“适应”是指人们长期在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导致对该事物感受性的降低。其次,网络信息会导致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大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在网上接触海量信息。但是,当外界信息的输入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即信息过载,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再次,由于网络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懒于追问事物的本质。另外,在思维发展过度形象化的同时,大学生过多地依赖现成的信息而忽视实践,阻碍了其思维过程的深化。 2 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情感活动非常丰富多彩,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需要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并且十分强烈,富于激情,表现出冲动性和爆发性的特点。他们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情绪一旦爆发,即使情境消失,还会转化为心境,其影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大学生在发展中需要情感的表露,需要自我情感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他们不但需要表现自我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要接受来自周围环境及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只有置身于人与人的情感互动的氛围中,大学生才能不断发展、完善、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尽管在网络中通过文字和符号也可以进行情感的互动,然而,毕竟同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和表达还是有区别的。在网上,大学生面对的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机器,无论网页再精彩,再生动,也是一种机器的界面。网络只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展示和传递信息,人们无法体验与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匮乏和冷淡,在现实中不愿表露情感,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情感表达, 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出现情感异化与迷失。 3 网络对大学生精神意志的负面影响 网络这个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极易不自觉地对在网络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最终无法摆脱,导致网络成瘾。这种现象与病理性赌博极为相似,具有强迫性和失控性。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缺乏意志力,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甚至还做白日梦。他们对学业、家人、同学等漠不关心,而对网络世界则时刻记挂,盼望再次上网,一旦上网又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导致过度使用网络。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使得这些大学生丧失了远大的理想,往往是上网精神高度兴奋,下网则颓废、消沉。 4 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3]它既包括外在行为及其表现,也包含内在的心灵与精神状态,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整体状况与方式,使人的心理与行为特质的总和。[4]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在崇尚和追求个性化的时代,网络能够大大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淡薄。“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特点。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可以让大学生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较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认识到虚假的一面。在网络界面中,当大学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时,总是对信息持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很容易带到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多疑和不信任的偏执性人格障碍。 5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最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自由传播,但网络的发展也引起了伦理道德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网络空间打破了大学生―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不同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头脑中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经常发生冲突与碰撞。多元化的无政府主义道德认识对于那些道德信念还未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以直觉的道德情感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为主,而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与直接的道德情境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但互联网攫取了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又提供不了相适应的道德情境。大学生直觉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减少,最终导致用来丰富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许多途径和方法发挥不了作用。[5] 6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网络人际关系(communication mediated computer,CMC )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2]同传统的人际交往不同,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和交往对象的无限性等特点。网络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表现在(1)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在网络交往中,由于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文字描述或声音来判断或想象对方,因而很容易被网络交往对象的文字描述所迷惑。网络的匿名性和安全性使得那些心怀叵测之徒更方便发表负面言论,传播腐朽的思想意识。大学生长期触网,必然会使相当一部分受到社会垃圾的污染,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扭曲。(2)导致人际关系疏离。对网络的依赖乃至于迷恋,使得大学生人际接触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随着“数码个人”、“虚拟自我”等虚拟事物的产生,与虚拟世界中的虚拟成员进行虚拟的情感交流,很难形成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有调查[6]显示,有0%的大学生说不清网络上是否有真正的友谊。由于热衷于虚拟交往,造成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的疏远,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疏淡,交往能力下降,个人又易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冷淡等心理障碍。 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说也是相当丰富的,但在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影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仍需进一步充实。 1 加强网络意识教育 要使大学生明确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自己的身心产生消极的影响;教育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观察力和鉴别力,有选择地借鉴,有鉴别地吸收,培养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和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2 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下和网上的心理咨询,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积极主动地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7]。 3 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可利用创办网上电子读物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创业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实中,对预防网络依赖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部分大学生通过上网逃避现实的倾向,高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摆脱虚拟世界,正确对待虚拟世界。 4 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所谓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优势的一种有特色的道德教育。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对互联网上“黄、黑、毒”的泛滥,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确立网络上的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自觉做网络的主人,遵守网络规则,不传播非法消息,不使用脏话,尊重他人隐私,自觉维护网络正常秩序。为此,学校可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报告会及座谈、讨论、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增强其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5 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来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所出现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个性障碍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中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主动调控自我等重要环节相应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调节、自我宣泄,以及自我升华、脱敏、惩罚等,可以改变认知能力,达到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10 [2] 郝文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D]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3:13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0 [4]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3 [5] 任兴洲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1):243 [6]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192 [7] 胡凯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J]医学与社会,2003,16(1):52

大学生与网络时代论文选题背景

一、 选题依据(一)理论依据 1、网络道德行为是社会道德行为的延伸。中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反映了中学生现实道德行为状况。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在网络生活中会表现出同样的道德品质和修养。事实上,网络信息资源是对现实信息资料的重新处理,它取之于现实材料,源于现实生活。网络道德问题只不过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网络上的具体体现而已,所以网络道德教育的“根”在于日常的道德教育,而不应仅仅是网络行为的虚拟行为。 2、网络道德标准的模糊性,导致了当代中学生网络行为的随意性。由于网络道德标准的模糊性,使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确地界定自己行为的道德性,所以,容易产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事着手,明辨是非,倡导为人处世诚实守信,努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二)现实依据 当前,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中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的一大群体。根据我对中学生的调查,上网的学生几乎达到100%,他们中只有少数的人在利用网络做正当有益的事,而绝大多数中学生通过手机、网吧或家庭宽带上网聊天、玩游戏,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好奇浏览一些黄色信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从而使很多中学生在网上使用虚假信息,互相欺骗,乱交网友,玩弄感情,散布谣言,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同时也诱发起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本研究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进行研究,为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借鉴。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概念的界定: 1、网络:关于网络,学术界尚末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人认为,网络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的联接,也有人认为,网络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平台。本文认为,网络是一种虚拟的空间。 2、道德: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3、中学生道德:本文的中学生指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这里的中学生道德指的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的内容: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这些就是对中学生首道德的具体要求。 4、中学生网络道德: 这里的中学生网络道德指的是以中学生为主体,通过使用网络而发生的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问题。 (二)已有的相关研究: 1、关于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研究: 有人认为,中学生属于网络道德意志薄弱群体,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又处于青春期,面对眼花瞭乱的暴力、色情、恐怖等垃圾信息,往往良莠不分,沉溺其中。产生的主要行为有网络垃圾信息使学生迷恋黄色网站,从而引发中学生性暴力、性侵犯行为的上升;有人认为,长期处处于网络虚拟世界,使中学生人际关系淡漠;有人认为,网络道德的模糊性,使中学生产生人格分裂等。 2、关于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特征研究: 有学者认为,网络道德有其独特的特征。从不同的视角,学者们提出,网络道德有自主性、自律性多无性和多样性特征。也有学者认为,网络道德有隐蔽性;还有学者认为,网络道德具有开放性、伪道德性。 3、关于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原因研究: 有学者认为,网络道德自身发展的规律,导致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有学者认为,网络首先现现实道德的双重性标准,在一定管理方式上弱化了个人网络道德理念;还有人认为,网络道德理论自身的缺陷导致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 4、关于解决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途径研究:有专家认为,要把握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建立相对绿色的监督环境,主要指建设校园内部网吧,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同时,建立网上德育心理教室。学校应当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职和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心理等问题;有人认为,学校应当规划和建设好中学德育网站,积极利用好校园BBS,开辟中学德育新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文化活动和各类网上服务,创新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还有人失为,可以通过开展班级网络活动,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也有人认为,克服学生网瘾不能靠学校孤军奋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配合,只有以学校为主力、家长为后卫、社会支持为基础,整合多方力量才能保证网络德育的效率。三、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1、了解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把握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特征。2、探讨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当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二)研究的意义1、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2、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解决当代中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思路和方法。3、可以有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四、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拟从当代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研究需要,查阅并收集近二十年以来有关中学生网络道德的文件、统计资料以及各类相关调研报告、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料。2、访谈法:对城乡中学生进行了解,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向有关专家请教。3、问卷调查法:就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4、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文献资料和调查问卷内容所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整理、归纳、比较、分析与综合,以阐明和总结本研究的观点。5、数理统计法:对获得的有关数据用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和分析。五、文章的写作提纲(一)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1、金钱观念占据重要地位。2、观念上有较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但实际行动上比较滞后。3、自由、平等的思想和意识强烈。4、重视个人权利。5、竞争、合作的意识较差。6、独立自主的能力较差。(二)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特点和问题:1、价值主体:个人本位高于社会本位。2、价值选择: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3、价值取向:趋向功利与效率。4、价值行为:观念与行为的冲突。(三)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1、家庭教育的影响:第一节 家庭对网络的认知水平不足第二节 家长对中学生的监管不到位第三节 家长的网络道德影响2、学校教育的影响:第一节 学校对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 第二节 应试教育对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第三节 中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对个体的冲击 3、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一节 网络不文明现象对中学生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的开放度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的影响第三节 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4、网络自身产生的影响:第一节 网络的虚拟性的影响第二节 网络行为随意性的影响第三节 网络道德标准模糊性的影响(四)培养当代中学生正确网络道德观: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修养:六、研究的重点、难点1、研究重点:当代中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2、研究难点: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的主要特征3、预期结果: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揭示影响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各种经济、社会历史根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大学生与网络时代心理论文选题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新颖的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  2、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  3、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  4、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  5、某一心理学大师的人格与学术贡献述评  6、用质的方法(如心理传记法、叙事法、访谈法等)研究一个心理问题或一种心理现象  7、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对心理学的价值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9、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渊源与背景  10、论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这种情况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1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1 网络对大学生认知的负面影响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的转换、归纳、阐述、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过程[1]。互联网作为新生的第四大媒体具有极大的信息存储量与传播量。在网上,大学生面对大量高速度呈现的信息,往往只是快速地切换网页浏览,而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出现感知“适应”。所谓感知“适应”是指人们长期在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导致对该事物感受性的降低。其次,网络信息会导致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大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在网上接触海量信息。但是,当外界信息的输入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即信息过载,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再次,由于网络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懒于追问事物的本质。另外,在思维发展过度形象化的同时,大学生过多地依赖现成的信息而忽视实践,阻碍了其思维过程的深化。 2 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情感活动非常丰富多彩,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需要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并且十分强烈,富于激情,表现出冲动性和爆发性的特点。他们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情绪一旦爆发,即使情境消失,还会转化为心境,其影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大学生在发展中需要情感的表露,需要自我情感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他们不但需要表现自我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要接受来自周围环境及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只有置身于人与人的情感互动的氛围中,大学生才能不断发展、完善、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尽管在网络中通过文字和符号也可以进行情感的互动,然而,毕竟同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和表达还是有区别的。在网上,大学生面对的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机器,无论网页再精彩,再生动,也是一种机器的界面。网络只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展示和传递信息,人们无法体验与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匮乏和冷淡,在现实中不愿表露情感,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情感表达, 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出现情感异化与迷失。 3 网络对大学生精神意志的负面影响 网络这个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极易不自觉地对在网络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最终无法摆脱,导致网络成瘾。这种现象与病理性赌博极为相似,具有强迫性和失控性。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缺乏意志力,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甚至还做白日梦。他们对学业、家人、同学等漠不关心,而对网络世界则时刻记挂,盼望再次上网,一旦上网又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导致过度使用网络。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使得这些大学生丧失了远大的理想,往往是上网精神高度兴奋,下网则颓废、消沉。 4 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3]它既包括外在行为及其表现,也包含内在的心灵与精神状态,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整体状况与方式,使人的心理与行为特质的总和。[4]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在崇尚和追求个性化的时代,网络能够大大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淡薄。“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特点。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可以让大学生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较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认识到虚假的一面。在网络界面中,当大学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时,总是对信息持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很容易带到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多疑和不信任的偏执性人格障碍。 5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最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自由传播,但网络的发展也引起了伦理道德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网络空间打破了大学生―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不同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头脑中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经常发生冲突与碰撞。多元化的无政府主义道德认识对于那些道德信念还未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以直觉的道德情感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为主,而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与直接的道德情境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但互联网攫取了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又提供不了相适应的道德情境。大学生直觉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减少,最终导致用来丰富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许多途径和方法发挥不了作用。[5] 6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网络人际关系(communication mediated computer,CMC )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2]同传统的人际交往不同,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和交往对象的无限性等特点。网络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表现在(1)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在网络交往中,由于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文字描述或声音来判断或想象对方,因而很容易被网络交往对象的文字描述所迷惑。网络的匿名性和安全性使得那些心怀叵测之徒更方便发表负面言论,传播腐朽的思想意识。大学生长期触网,必然会使相当一部分受到社会垃圾的污染,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扭曲。(2)导致人际关系疏离。对网络的依赖乃至于迷恋,使得大学生人际接触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随着“数码个人”、“虚拟自我”等虚拟事物的产生,与虚拟世界中的虚拟成员进行虚拟的情感交流,很难形成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有调查[6]显示,有0%的大学生说不清网络上是否有真正的友谊。由于热衷于虚拟交往,造成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的疏远,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疏淡,交往能力下降,个人又易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冷淡等心理障碍。 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说也是相当丰富的,但在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影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仍需进一步充实。 1 加强网络意识教育 要使大学生明确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自己的身心产生消极的影响;教育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观察力和鉴别力,有选择地借鉴,有鉴别地吸收,培养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和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2 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下和网上的心理咨询,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积极主动地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7]。 3 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可利用创办网上电子读物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创业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实中,对预防网络依赖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部分大学生通过上网逃避现实的倾向,高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摆脱虚拟世界,正确对待虚拟世界。 4 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所谓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优势的一种有特色的道德教育。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对互联网上“黄、黑、毒”的泛滥,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确立网络上的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自觉做网络的主人,遵守网络规则,不传播非法消息,不使用脏话,尊重他人隐私,自觉维护网络正常秩序。为此,学校可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报告会及座谈、讨论、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增强其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5 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来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所出现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个性障碍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中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主动调控自我等重要环节相应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调节、自我宣泄,以及自我升华、脱敏、惩罚等,可以改变认知能力,达到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10 [2] 郝文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D]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3:13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0 [4]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3 [5] 任兴洲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1):243 [6]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192 [7] 胡凯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J]医学与社会,2003,16(1):52

心理学论文题目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可以针对某个心理学分支找到一个论文点进行撰写阐述,最好是结合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并再此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理解和理论表达,你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上面很多各个领域免费论文范文,自己多去看看前人成果,然后自己拟定论文框架,最后添加内容,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就可以写出来

啊,这个我觉得你要不去知心APP看看?这个是个大平台,应该有你想要的论文吧。

大学生与网络时代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而当今社会网络发展迅 速,网络文化的兴起无疑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 社会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尤其是对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大学 生来说,有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影响其世 界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本文首先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网络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从物质层 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根据网络文化的结构,从技术性、 文化精神性和主体性组成的三维度空间出发,对网络文化的特征以及高校网络文化的新 特点进行了区分,使对网络文化特征的认识更为清晰、层次更为分明、本质特征更为突 出。 其次,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情况,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 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教育,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两省三市五所院校”以问卷的 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价值观专项调查,从政治观、理想观、择业观、婚恋观等角度 分析了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新趋势、新内容、新特点。 最后,运用问题探讨和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 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必须紧 跟网络文化大背景,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网络文化价值观教育理念;必须发挥网络特 色,建立“网络以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价值观教育以网络为媒介”的高校价值观教育新 模式。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结构也不断的优化。互联网作为网民权利、利益表达的新渠道,致使网络事件风起云涌,但是我们的政府在态度和机制上表现不足。在政府建立的各种网络民意通道也存在着各种现实的问题,致使网络民意向政府表达的内部通道不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网络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有了理论和现实的价值。2互联网发展迅速从1986年高能物理所ALEPH组从北京给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发出的第一份电子邮件到1994年中国被允许加入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可谓迅速。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为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8亿,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IP地址方面,也仅仅次于美国和巴西。①同时,以用户参与为本质的W0,以其开放性、真实性、自组织性、聚合性等特性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正以蓬勃的发展之势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互联网的时代己然到来。3网民结构优化除了网民数量在逐渐扩大以外,网民的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转移,网民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了提升;网民的高学历结构渐趋稳ice`,大专及以下学历稳占网民比例的l/5以上,网民意见的知识性得到了保障;网民的职业结构方面,学生群体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变得更加丰富、合理;城乡结构方面,农村网民的规模逐渐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一比例一也将进一步的改善。总之,网民结构的优化,为网民V"见的真实性、了一眨表性私!独立性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标题开题摘要目录介绍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方法论工作安排预期结果和结果的意义暂定论文章节大纲参考文献列表各部分撰写内容标题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开题摘要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问题陈述研究的基本原理假设建议使用的方法预期的结果研究的意义目录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介绍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研究问题与假设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大学生与网络时代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标题开题摘要目录介绍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方法论工作安排预期结果和结果的意义暂定论文章节大纲参考文献列表各部分撰写内容标题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开题摘要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问题陈述研究的基本原理假设建议使用的方法预期的结果研究的意义目录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介绍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研究问题与假设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额,说说这个东西可以应用到哪些场合,然后谈谈这些应用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你实现它的意义在哪里。说完这些就可以了。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而当今社会网络发展迅 速,网络文化的兴起无疑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 社会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尤其是对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大学 生来说,有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影响其世 界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本文首先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网络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从物质层 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根据网络文化的结构,从技术性、 文化精神性和主体性组成的三维度空间出发,对网络文化的特征以及高校网络文化的新 特点进行了区分,使对网络文化特征的认识更为清晰、层次更为分明、本质特征更为突 出。 其次,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情况,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 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教育,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两省三市五所院校”以问卷的 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价值观专项调查,从政治观、理想观、择业观、婚恋观等角度 分析了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新趋势、新内容、新特点。 最后,运用问题探讨和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 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必须紧 跟网络文化大背景,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网络文化价值观教育理念;必须发挥网络特 色,建立“网络以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价值观教育以网络为媒介”的高校价值观教育新 模式。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