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市场经济管理学论文3000字开头

发布时间:2024-08-03 02:00:07

市场经济管理学论文3000字开头

管理经济学我谈中国汽车行业的现况和未来趋势 内 容 摘 要【摘要】 摘要】 据资料统计,2000 年至 2008 年间,中国汽车产量从 200 万辆跃至 888 万辆,8 年间平均 增加 20%而 2007 年全球汽车产量达到 7315 万辆,同比增长 7%;其中, 2007 年中国汽 车产量 2 万辆,同比增长 22%,汽车产量排名全球第三2008 年虽然有国际原油价格居 高不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创历史新高,交通拥堵有增无减等不利因素,但 2008 年 1-5 月,全国 汽车总产量为 50 万辆而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 年 10 月,汽车产销量有所下降,产 量为 71 万辆,同比下降 2 %;销量为 72 万辆,同比增长 4 %从 10 月份的数据上来看, 金融危机已经对汽车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中国汽车行业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不全是负面的影响,机会与挑战是相对存在 的 【正文】 正文】 一,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我国现在的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在快速的上升或增长, 这与国家经济发展,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国内需求趋势 看,城乡居民对汽车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需求带动了汽车行业发展加快 当前,我国已有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公司等大型汽车企业,国产 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 95%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 (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国的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着有利的因素,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我来谈谈国内的汽车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发展环境较好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环境正 在日益完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得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对汽车, 住房等商品的消费能力日趋提高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改善汽车消费环境,鼓励居 民购买汽车国际汽车巨头悉数进入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得可供消费者选择 的车型大幅增加 而在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比如说,市场管理滞后, 限制了汽车消费的增长,从而阻碍了汽车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缺乏一套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 的政策,尤其是一些地方采取地区保护政策,限制使用非本地企业生产的汽车,人为分割市场 并且,乱收费和繁杂的购车手续也抑制了个人购车的积极性,阻碍了汽车需求的增长还有, 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种,价格,经营机制,市场开发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也不能更好地适 应个人购车的要求 其次,重复建设严重,散乱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新建汽车项目 的势头仍然存在,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 1 - 并且我国汽车行业竞争实力不强据了解,国内汽车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值只分别占全国 汽车行业的 17%,30%,与国内同行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若与国际排名居前的通用,大众, 福特,丰田等汽车公司相比就显得更弱小其次,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逐步加强 比如,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轿车产品都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并且基本上是外 国品牌全球最著名的汽车制造厂商大都在中国合资建立了汽车生产厂,跨国公司以技术和品 牌在合资公司中具有实际上的话语权和产品开发主导权 表1 17% 30% 53% 国内汽车工业总产值 国内汽车工业增值 其它 同时还有国内汽车工业规模小, 成本高 据统计, 我国 2000 年的汽车总产量为 200 多万辆, 2003 年的汽车产量约为 444 万辆,同比增长 25%,但这 200 多万辆的汽车来自 10 多个汽车 厂家汽车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特点突出的产业,尽管中国汽车企业近年扩张较快较大,但与 世界重要汽车公司相比,仍然偏小举个例子,中国三大汽车生产企业的产量加起来,还比不 上美国戴克汽车公司一家的产量因为没有一定的规模,使中国汽车业劳动力价格优势难以 发挥,但中国汽车的国内价格却高得惊人 再者,我国国内汽车厂商自主开发能力弱,技术落后,资金与人才缺乏等因素制约了汽车 新产品的发展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汽车工业产品开发投入少,技术落后, 数据积累少,人才匮乏,资金不足,尚未形成高水平的汽车产品开发体系和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在我国有些地区,从事技术创新的高层次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技术开发手段落后,装备不完善, 大多数企业缺乏产品开发能力,较为先进的车型基本依赖引进技术这说明我国汽车行业在技 术资金等投入方面仍较薄弱 具体的来说,首先,在我国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载货车和客车等专用车领域,分别在高档 和中高档产品的开发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在轿车方面,尚不具有成熟的,较高 水平的整体轿车开发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由于没有良好的,完整的轿车自主 开发能力,以及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致使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处于被动依 赖跨国公司的境地,在产品开发与选择方面没有主动权 - 2 - 其次,国内用于 R&D(即技术开发与投入)的投入仍然很低,据了解,2002 年国内汽车行 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总收入的 45%同时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中仍缺乏站在世界汽车行业最 前沿的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人才,且这些技术人才要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中汽车行业本是资金密 集型行业,研究开发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汽车厂商如果要在价格方面占据 优势,赚取更多的利润,可以考虑选择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这种方法 最后,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落后,总体水平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目前我国 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 30%地方,部门,企 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专业化 分工,层次合理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并且,我国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 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许多关键零部件仅仅是外国产品的仿制而已 (二)解决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面对上述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如何应对呢?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我国汽 车企业和政府应对的对策及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公平的 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避免政府对企业行政干预,只在市场 做不了或做不好的领域发挥作用汽车行业作为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政府的管理是 断然不能松懈的,而关键在于制定规则,当好裁判比如在环保,节能,安全与高新技术含量 等方面要设置一定的技术门槛,防止各地汽车厂一哄而上,避免低水平重复的弊端 其二,消除汽车产业投资中的虚热行为,对重点保护的产业实行规模经营,促进汽车业健 康发展首先对目前已经出现的汽车投资泡沫应进行结构性调控,从行业准入制度,投资审批, 土地供给,环保评估,银行贷款以及进口设备退税等方面进行适度控制同时采用经济手段, 对汽车产业实行扶优扶强的策略,支持大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企业间开展重组兼并,通过汽 车业的重组兼并消除过剩和重复建设,最终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其次,要 加快重点国有汽车企业改革并且对中小零部件企业进行重新组织,建立零部件工业内部的分 工结构 其三,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发展汽车生产此外,中国的汽车企业还可以根据不同人群,不同 环境的各种需要,制造各种适合不同需求的汽车例如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及残疾人等要用 专用安全设施的需要,以体现一种体贴入微的关心;对特殊环境,如高原地区,要求汽车能有 适应在该特殊区域的性能等等因此,中国的汽车产业必须提高产业的柔性加工能力,提高产 品的多样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 再者,注重产品绿色,环保,经济和节能等功能,制订新的汽车产业政策,鼓励节能降耗, 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采用高新技术,降低现有汽车对环境的污染是当今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 方向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对中国来说并不全都是好消息滚滚车流涌入市场,不仅使道路堵塞, - 3 - 而且还使空气污染,能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中国的大气污染总量中有 79%来源于机动 车尾气,全国石油消费增长中有 60%是由汽车引起的因此,第一,提高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 第二,推行最严格的欧洲燃油标准;第三,从财税,金融等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汽车企业发展 更新优良的低排放技术,引导其开发混合动力车,新能源汽车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像汽车这种生产企业,企业的管理 是尤为重要的对于技术人员采用发明奖励制,让工程师从自己的发明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 这样有利于加快技术的创新对于车间工人,采用奖优罚劣对于管理人员,其工资可以由基 本工资加上生产提成组成,增强其管理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民族品牌我个人认为:中国汽车 业出路的首要问题是努力争取双赢平等的合作,但不能一味依赖国外的资源要充分利用国内 外物质和人才,努力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通过创造自主品牌,锻炼队伍,造就人才,形 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走"引进-消化-开发-自主创新"的产业主导型发展道路例如,日本企业 起飞所凭借的产品并不是模仿当初合作的外国产品,而是走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汽车产业道 路(即节能,经济的汽车产业发展道路)所以我们就像海尔推出了微型冰箱一样,可以好好 的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从中国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做 R&D 可以设计出消费者喜爱的 车型,生产出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车型,拥有自己的专利 在支持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同时,也应该扶持一些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其次是给本地 开发的产品以税收优惠;再者,实施关键汽车技术的国家工程,改变支柱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 支柱空心化现状,并提出自己的法规标准 最后,建立和健全汽车产业的产后服务体系,不断改善汽车的消费环境并且正确处理引进 外资与保持产业安全的关系正确处理引进外资与保持产业安全的关系就是利用外资要与国民 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外资不应影响国内经济秩序或削弱民族工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 引进外资,更要管理外资而健全汽车产业的服务体系,一是尽快建立汽车的产后服务体系 二是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消费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三是创建专业汽车金融服务公 司 二,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趋势在中国未来的汽车行业的发展中,据有关资料及我个人的看法,汽车的电子化,新能源及 汽车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关键技术的开发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形成 是发展方向 就发展汽车的电子化,新能源而言,首先未来汽车生产的科技含量要高,有句话讲"未来 汽车是装着车轮的计算机",因此中国汽车工业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二,汽车 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好;第三,汽车制造的资源消耗要低中国是个能源匮乏的国家,所以要在 - 4 - 新能源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据知,到 2020 年,我国国民经济要翻两番,而我国的能源只能支持 翻一番,因此,节能和开发新能源是中国汽车发展的方向,节能的中高档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 向第四,通过与跨国公司及国际汽车工业的交流,借鉴优点,加快发展 其次,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技术标准体系的目标,可以试着采取以下的对策 其一,追随跨国公司并逐步形成自己开发能力的路径例如,可以采取一汽开发红旗轿车的模 式,一面追随跨国公司,一面逐步把学到的技术转移到具有品牌的产品上去,在集团内部实现 技术外溢;其二,通过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咨询,开发企业合作,或者对外国汽车企业,技术咨 询,开发企业进行兼并,获得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如 上海汇众,通过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合作,吸纳国内来自各大汽车厂的研究开发人才,成功 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载货车;其三,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开放的环境中,以 我为主,博采众长,进行系统集成,形成自己的产品 综合上述,我进行一下总结对于中国的汽车行业,国家可以通过关税的手段保护中国的 民族企业,发展钢铁业来支持汽车业的发展,发展服务业增大,增强中国汽车市场企业可以 通过引进技术,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通过好的设计和技术的开发来打开潜在的汽车市场所 以,中国的汽车行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行业,但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有利的因素,克服 不利的因素,以取的更好的发展!

西方就业理论演进剖析 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隐性合同导致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决定了均衡合同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因而通常会解除工人。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会主动付给员工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能力及高技术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者,于是,便可能出现非自愿性失业。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反古典”学派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借鉴日本的经济模式及行政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由用人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同时建立稳定就业,劳动力流动平缓、劳资合同和工资差距较小的劳动力模式。

w xie 我写原创论文看你什么时候需要我来的

有具体的题目要求么,我帮你完成。

市场经济管理学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我提供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 (1)原因: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堪称奇迹。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也为高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据预计,对环境影响消耗了所创造GDP的7%。二是经济增长效益低。据有关专家计算,中国目前GDP总量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但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 (2)意义: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需要。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现状: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转变难如人意。1994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两重两轻”即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和“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情况依然严峻。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也付出了环境破坏的代价。目前,煤炭已属超能力开采,仍供不应求。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压力很大。今后如果不在增长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增长难以为继。 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一定要突破传统狭隘的发展思维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增长以新的含义。因为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仅资源、环境约束相当严重,原来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而且推动新型工业与经济现代化、中国在未来新时期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也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还因为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逐步与国际融合到一起,就有一个怎么样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问题。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崛起,这两个潮流同时涌来,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要提高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4)指导思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问题,一切从生活质量出发,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根本问题,这一点解决了,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20多年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要通过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5)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推进科技进步。一方面,科技进步既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标示了方向,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国民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人。资料来源:

经济学市场论文3000字开头

开头开门见山地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陈述他所发现或提出的问题,并进一步阐明该问题对于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逐步开放金融业,我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纪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却明白无误地昭示着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虽然我国迄今还未曾在发生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有多么健全,而更多地可归结为我国先前所处的封闭状态。事实上,国外近年来关于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论调几乎就不曾停止过。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认为,中国的金融危机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发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吴传俯,2003)。更有《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发表文章认为“中国金融系统在走向毁灭”。虽然这些观点各有其出发点,但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就更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理论综述 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可见,马克思是将货币金融危机分为两种类型: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以市场竞争、资本积累以及信用发展等因素为现实条件,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则是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同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银行信用在缓和和加剧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 (二)西方的金融危机理论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在Fisher的理论基础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稳定”理论,Tobin(1980)提出“银行体系关键”理论,Kindleberger(1978)提出“过度交易”理论, MHWolfson(1996)年提出“资产价格下降”理论,各自从不同方面发展了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并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强调金融危机由于预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质以及经济基础变量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危机理论发展至第三阶段。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动性危机模型(JSachs,1998),侧重于从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来解释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孪生危机”( Kaminsky & Reinhart, 1998 ) ,从实证方面研究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固有的联系。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从历史上看,早期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有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格兰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并试图从中找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因素,以为我国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借鉴。 (一)90年代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根据时间顺序如下: 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 90年代初,两德合并。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75%。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危机出现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 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第二、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也有所区别。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问题(李建军、田光宁,1998)。

市场经济论文3000字开头

我跟同学今年在浅论天下上写的,信誉和质量都还不错,也挺负责的, 修改了一次都过了,你可以去问问他们,祝你也顺利通过。

你的题目有点宽泛了,论文很难写呢。这里找了一篇,还需要的话给我发站内信哦!房地产与经济周期房地产由于其和各个产业相关性大,涉及面广,房地产与经济景气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房地产景气和经济周期一样,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而这种波动则是由于房地产市场不均衡的结果。当房地产的供小于求时,房地产市场便呈现景气现象。反之,当供大于求时,则表现为萧条。然而由于房地产和一般的商品又不完全相同,加上房地产生产周期较长,所以市场自身调节功能较弱。房地产业受到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房地产还受到金融政策和金融环境的影响。如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受到外汇套利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大量的外汇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据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调查,外资占上海全部购房资金的比例2003年初为3%,2004年底已经达到了2%。仅2004年头11个月,外资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总量超过222亿元,其中用于房地产开发的约150亿元,占全年房地产开发总额的8%。日前外管局披露,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比例约为15%。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8月5日颁布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指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心理的作用下,外资大举入中国。2005年前两月,境外资金购买上海单价11000元/平方米以上新建商品住房的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6%和73%,购买单价11000元/平方米以上二手住房面积、金额同比分别增长8倍和1倍。申奥成功也是带动近几年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周期为6-7年。从房地产周期来看,目前应该处于一个相对低迷的阶段,但由于北京申奥成功,带动北京及相关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从而熨平了房地产业的波动。此外,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最快的阶段,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在40-50%之间,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这一时期是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中国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给房地产市场带动的需求都是巨大的。去年我国现在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人均收入处于这样的水平时,住房消费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单一因素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讨论,现在假定所有的因素集中起来叠加后的经济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这种宏观经济的周期性也会对房地产业产生波动,并且这种波动和经济景气呈极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滞后性。房地产和经济运行周期的关系大致可以用以图一来表示。1、经济复苏、房地产萧条(E1)经济渡过衰退期开始复苏,但由于前期的经济衰退、百业待兴;但投入到房地产市场的消费大幅度减少。由于房地产具有周期长,有一定的滞后性,存量产品出现滞销。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空置率上升,房价下降。开发商减少投入,需求没有真实的反映出来,房价持续下跌。最后跌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复苏的信息传递到了整个市场,开始有反弹迹象出现。2、经济高涨、房地产复苏(E2)政府采用积极财政政策,经济景气状况进一步好转,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存量产品销售看好,房价开始回升。经济持续景气,房地产市场需求急增,但由于房地产投资周期较长,开发商很难在短期内增加供应量,房地产景气在持续上升的预期下,市场需求进一步增长。房地产投资增加。3、经济衰退、房地产高涨(E3)经历经注高涨过后,出现经济局部过热(或有过热倾向)。政府出台相关的宏观政策,规范市场行为。政策刺激下的投资相对过剩也开始有所表现,经济开始衰退。但总体运行情况还是良好。真实的房地产消费没有得到满足,房价上扬;加剧了对房地产景气的预期。房地产市场达到空前高涨。4、经济萧条、房地产衰退(E4)政府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起作用,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经济开始走向萧条。受经济景气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也由持续看涨的预期发生变化,一是延续了前期的看涨预期,另一方面看到经济景气所带的后期消费不足,房地产市场预期开始动摇,房地产开始衰退。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历程来看,也基本相似。如以GDP年增长率达到或超过9%作为经济景气的的标志,那么改革开放后的27年中一共有4个经济周期:即1982年-1985年达到第一个景气期,持续了4年,其中1984年GDP年增长率达到了2%;1987年-1988年是第二个经济景气期,持续了2年;1991年-1996年是第三个经济景气期,持续了6年;第四个则是由2003年开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这个周期的经济景气期要结束或将要结束。改革开放后,1988年修宪后,实现了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制度。经历了1989年是了“姓社姓资”大讨论的徘徊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经济发始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出现了1992-1993年的房地产过热(当然其中也有制度不规范的原因),很快进行新一轮的宏观调控。1994、1995年成功实现宏观调控软着陆。1997年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1998年出台了房改政策,取消了实物分房,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此外,还出台了相关的金融政策,如个人住房信贷等。详细请参见图二和图三,可以看出经济景气和GDP的增长呈明显的相关并存在一定滞后性。

经济学市场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你的题目有点宽泛了,论文很难写呢。这里找了一篇,还需要的话给我发站内信哦!房地产与经济周期房地产由于其和各个产业相关性大,涉及面广,房地产与经济景气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房地产景气和经济周期一样,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而这种波动则是由于房地产市场不均衡的结果。当房地产的供小于求时,房地产市场便呈现景气现象。反之,当供大于求时,则表现为萧条。然而由于房地产和一般的商品又不完全相同,加上房地产生产周期较长,所以市场自身调节功能较弱。房地产业受到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房地产还受到金融政策和金融环境的影响。如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受到外汇套利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大量的外汇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据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调查,外资占上海全部购房资金的比例2003年初为3%,2004年底已经达到了2%。仅2004年头11个月,外资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总量超过222亿元,其中用于房地产开发的约150亿元,占全年房地产开发总额的8%。日前外管局披露,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比例约为15%。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8月5日颁布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指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心理的作用下,外资大举入中国。2005年前两月,境外资金购买上海单价11000元/平方米以上新建商品住房的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6%和73%,购买单价11000元/平方米以上二手住房面积、金额同比分别增长8倍和1倍。申奥成功也是带动近几年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周期为6-7年。从房地产周期来看,目前应该处于一个相对低迷的阶段,但由于北京申奥成功,带动北京及相关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从而熨平了房地产业的波动。此外,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最快的阶段,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在40-50%之间,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这一时期是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中国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给房地产市场带动的需求都是巨大的。去年我国现在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人均收入处于这样的水平时,住房消费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单一因素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讨论,现在假定所有的因素集中起来叠加后的经济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这种宏观经济的周期性也会对房地产业产生波动,并且这种波动和经济景气呈极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滞后性。房地产和经济运行周期的关系大致可以用以图一来表示。1、经济复苏、房地产萧条(E1)经济渡过衰退期开始复苏,但由于前期的经济衰退、百业待兴;但投入到房地产市场的消费大幅度减少。由于房地产具有周期长,有一定的滞后性,存量产品出现滞销。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空置率上升,房价下降。开发商减少投入,需求没有真实的反映出来,房价持续下跌。最后跌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复苏的信息传递到了整个市场,开始有反弹迹象出现。2、经济高涨、房地产复苏(E2)政府采用积极财政政策,经济景气状况进一步好转,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存量产品销售看好,房价开始回升。经济持续景气,房地产市场需求急增,但由于房地产投资周期较长,开发商很难在短期内增加供应量,房地产景气在持续上升的预期下,市场需求进一步增长。房地产投资增加。3、经济衰退、房地产高涨(E3)经历经注高涨过后,出现经济局部过热(或有过热倾向)。政府出台相关的宏观政策,规范市场行为。政策刺激下的投资相对过剩也开始有所表现,经济开始衰退。但总体运行情况还是良好。真实的房地产消费没有得到满足,房价上扬;加剧了对房地产景气的预期。房地产市场达到空前高涨。4、经济萧条、房地产衰退(E4)政府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起作用,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经济开始走向萧条。受经济景气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也由持续看涨的预期发生变化,一是延续了前期的看涨预期,另一方面看到经济景气所带的后期消费不足,房地产市场预期开始动摇,房地产开始衰退。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历程来看,也基本相似。如以GDP年增长率达到或超过9%作为经济景气的的标志,那么改革开放后的27年中一共有4个经济周期:即1982年-1985年达到第一个景气期,持续了4年,其中1984年GDP年增长率达到了2%;1987年-1988年是第二个经济景气期,持续了2年;1991年-1996年是第三个经济景气期,持续了6年;第四个则是由2003年开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这个周期的经济景气期要结束或将要结束。改革开放后,1988年修宪后,实现了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制度。经历了1989年是了“姓社姓资”大讨论的徘徊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经济发始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出现了1992-1993年的房地产过热(当然其中也有制度不规范的原因),很快进行新一轮的宏观调控。1994、1995年成功实现宏观调控软着陆。1997年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1998年出台了房改政策,取消了实物分房,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此外,还出台了相关的金融政策,如个人住房信贷等。详细请参见图二和图三,可以看出经济景气和GDP的增长呈明显的相关并存在一定滞后性。

开头开门见山地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陈述他所发现或提出的问题,并进一步阐明该问题对于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西方就业理论演进剖析 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隐性合同导致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决定了均衡合同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因而通常会解除工人。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会主动付给员工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能力及高技术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者,于是,便可能出现非自愿性失业。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反古典”学派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借鉴日本的经济模式及行政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由用人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同时建立稳定就业,劳动力流动平缓、劳资合同和工资差距较小的劳动力模式。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