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3000字高考

发布时间:2024-07-12 00:45:35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3000字高考

【论文摘要】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作为总体上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在19世纪中期已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则至今尚未被系统地建构起来。尽管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看法所存在的严重偏差无疑是主要原因。人们习惯认为,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研究社会历史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那么就没有必要研究和建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诚然,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以来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但它只是一种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问是一种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它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因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来直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看法是偏颇的。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很有必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者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   随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在19世纪中期的正式形成,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系统而全面地展开。在100多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产生了大量的积极成果,主要包括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温奇、吉登斯等为代表的众多社会科学家系统创建的两对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及对它们所做的种种有益的综合研究。就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而言,后一种研究的积极成果意义更大,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史上,韦伯、温奇、吉登斯等社会科学家试图将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起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尽管韦伯将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作为其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但他也试图同时综合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作为其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补充。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提出的社会学定义就体现了他试图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倾向。他说:“社会学……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简言之,社会学或理解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的科学。也就是说,理解社会学除了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之外,还要对社会行为进行因果性说明,即将对社会行为的解释性理解通过与具体的事件进程相比较而证实主观的理解。因为在韦伯看来,社会行为需要理解,但仅有理解还不够。因为无论理解有多高的明确性,它终究是一种主观形式,只能作为一种特定的假设。因此,理解社会学就是要将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相结合。很显然,韦伯将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视为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的结合,其中,解释性理解就是一种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而因果性说明则是一种自然科学方法论。因此,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就是一种由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相结合的方法论。温奇对于韦伯的这种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开展社会学研究的尝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在其名著《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中集中探讨了韦伯有关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即“获得对一个行为的意义的‘阐释性理解’,与提供了导致这个行为及其后果的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然而.温奇对韦伯综合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的“统计学方案”,即“理解是一种在逻辑上不完全的东西,它需要另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补充,即统计学的收集方法”f31(P123)是持否定态度的。在温奇看来,“如果一种给定的阐释是错的,那么统计学——尽管能指出它是错的——也决不像韦伯所说的那样是评判社会学阐释之有效性的决定性的、终极的法庭。这时需要的是一种更好的阐释,而不是在类型上不同的东西。”网(P123)尽管如此,温奇仍然沿着韦伯的思路,尝试将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综合起来,只不过他不像韦伯那样仅仅局限于以方法论来谈方法论,而是上升到哲学高度,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基础探讨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相互综合的方案。   首先,他将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做了“内”和“外”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论是一种外部观察的方法论,而人文科学的理解方法论则是一种内部的方法论,因而理解必须在内部关系中进行。其次,论述了说明和理解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理解是说明的目标和成功的说明的最终产物,但不能认为理解只有在已经存在说明的地方才存在,“除非存在某种不是说明的结果的理解的形式,否则说明之类的东西就是不可能的。说明之所以被称之为说明,仅当存在着,或至少被认为存在着理解中的缺陷,而这样的标准只能是我们已经拥有的理解。进而,我们已经拥有的理解是表达在概念中的,而概念构成了我们所关心的题材的形式。另一方面,这些概念也表达了应用它们的人的某些方面的生活特征。”总之,尽管温奇主张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即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说明”(explanation)又要“理解”(understanding),但是“温奇的此种‘说明’和‘理解’的结合仍然强调因果说明(逻辑)空间与理解(理由逻辑)空间之间存在边界,因此,在关于因果空间与理由逻辑空间之间关系的辨析上仍然晦暗不明。”   吉登斯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中,立足于解释学立场也尝试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以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来开展社会学研究。吉登斯同意温奇对韦伯的质疑,即认为韦伯“错误地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可以采取一种逻辑上与自然科学特征相同的因果关系形式(如果不是在内容上)”,并进一步以他称之为“能动者因果关系”的理论探讨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他说:“因果关系并非以永恒联系的‘规律’为前提(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肯定是相反的),而是以①因果间的必然联系,和②因果效力的观念为前提。行动是由能动者对他或她的意图的反思性监控所引发,这种意图不仅与需要有关,而且与对‘外部’世界的需要的评价有关,这为本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行动者自由的充足解释;我并不因此以自由反对因果关系,但更愿以‘能动者因果关系’反对‘事件因果关系’。由此,在社会科学中,‘决定论’涉及任何将人类行动完全还原为‘事件因果关系’的理论方案。”很显然,在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之间关系的看法上,吉登斯不同于温奇,因为在他看来,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是无边界的。   吉登斯又通过建构“结构二重性”理论来综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认为,“结构二重性”(duality ofstructure)指的是“结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与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为,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为的生产与再生产。”因而“在结构二重性观点看来,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   相对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来说,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于’人的活动,而不像涂尔干所说的是‘外在’的。不应将结构等同于制约。相反,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与使动性。这一点当然不妨碍社会系统的结构化特征在时空向度上延伸开去,超出任何个体行为者的控制范围。它也不排除以下可能性,即行为者自己有关社会系统的理论会使这些系统物化,而这些社会系统的反复构成却正是得益于这些行为者自身的活动。”很显然,吉登斯将“行动者和结构”这一“二元论”化为“二重性”,尝试在具有反思性和连续性的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解决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具体化为“个人行为的自主性或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制约性”之间的对立。这一具体的对立关系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中得到了统一,其统一基础就是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   韦伯、温奇以及吉登斯试图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以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来开展社会学或社会科学研究。韦伯强调综合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来开展社会学研究,但他认为因果性说明只是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因为他所主张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本质上还是一种人文科学方法论。温奇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出发深刻阐释了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但在他看来,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还是有边界的。温奇的不足之处在于他没有找到综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论的现实基础。吉登斯从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立场出发来综合或统一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并最终将它们的综合或统一建立在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但他仍然在方法论的漩涡里打转。总体而言,他们的努力都加深了人们对于人文科学的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论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综合它们的基础的理解。这无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二、基于唯物史观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或哲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或哲学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人们对于社会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观点就是所谓的社会哲学,以这一社会哲学指导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现象就是所谓研究社会的方法论,即社会科学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社会哲学为基础的。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两对相互对立的科学方法论,即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它们分别以两对对立的社会哲学为基础。首先,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以“社会独特论”和“社会类似论”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社会独特论”认为社会虽然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社会一旦产生就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从而与自然区别开来。社会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种人文或文化现象,是人的主观活动的结果。因此,在“社会独特论”看来,既然社会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独特的人文或文化现象。那么不应照搬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学方法(实证的方法),而应运用人文科学方法(理解的方法)来研究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社会类似论”认为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的~部分,社会是一种“类自然现象”,具有类似于自然的客观特点和规律。因此,在“社会类似论”看来,既然社会是一种与自然相类似的现象,那么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学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对于研究社会现象也应是十分有效的。其次,“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社会哲学为基础。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对社会具有先在性,个人是先于社会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离开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团体和社会活动便不复存在,社会或集体仅是“个人的聚集”。因此,从社会唯名论出发开展社会现象研究,必然导致“方法论个人主义”,即认为只有从个人行为角度,以个人为分析基点,才能对于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社会唯实论认为尽管个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生活形成社会,但社会不是“个人的聚集”,而是“自成一类”的,它一旦形成便会产生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反过来塑造个人意识与个人行为。因而社会并不源于个人选择,相反,个人选择假定了社会的先在。因此,从社会唯实论出发开展社会现象研究,必然导致“方法论整体主义”,即认为只有从社会环境角度,以群体、制度和社会为5J-"析基点,才能对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然而,无论是“社会独特论”、“社会类似论”,还是“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它们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片面认识,因而都是一种片面的社会哲学。“社会独特论”只看到了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独特性,即社会的个人性、主观性、精神性,而忽视了社会与自然的类似性、社会的整体性、客观性、自然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人文科学方法论而忽视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之相反,“社会类似论”则看到了社会与自然的类似性、社会的整体性、客观性、自然性,而忽视了社会的个人性、主观性、精神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自然科学方法论而忽视人文科学方法论。“社会唯名论”只看到了社会中的个人及其主观性、精神性,而忽视了社会及其客观性、物质性、整体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方法论个人主义”而忽视“方法论整体主义”。“社会唯实论”则看到了社会及其客观性、整体性、物质性,而忽视了社会由以构成的个人及其主观性、精神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方法论整体主义”而忽视“方法论个人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不同于片面的“社会独特论”、“社会类似论”、“社会唯名论”以及“社会唯实论”等社会哲学,它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而社会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及其相互作用的根本途径就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人类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关系的统一,实践是这种双重关系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历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人的活动既改造着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又要受到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制约,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因而现实的社会既类似于自然又不完全相同于自然,既超越个人的特性又基于个人及其活动,它是自然和精神、客观与主观、客体和主体、整体与个人相统一的完整而全面的过程,这一过程基于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以这种全面而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能消除以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对立(即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之间的对立),而且能使得这些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融合起来。   总之,我们所要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运用个性差异原理谈如何科学地选择职业 论文内容与结构: 1.个性差异的概念 2.个性差异的内容 3.个体差异在职业选择方面的意义和应用原则 篇幅要求3000字以上。 随着我国社会心理学在新的研究领域(组织管理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也伴随着社会心理学按着所研究的人类活动的类型继续分化和各个分支流派的不断综合,从而促使社会心理学在广泛的应用。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组织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以及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诸多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预测人们在组织行为中的行为,从而可以改进和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也正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必须研究的一个方面。下面就运用社会心理学的个性差异原理谈如何科学地选择职业。 (一)个性 现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因此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即差异也就是通常人们所提起的个性差异。个性一词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与我们日常所说的个性不完全相同。有其特定的含义,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真实自我。 个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1)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指人的基本精神面貌,所谓基本精神面貌就具有整体性,是说个性是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而人的心理基础又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2)个性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代表他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才能说是他的个性特征。但个性并不是不可变化的,实际上个性是用来适应环境,并可以不断地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个性具有独特性。个性所决定的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独特的”。这说明,每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各不相同。 我们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那么心理现象一般指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部分。 个性倾向性即指人的心理意识的倾向性。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同倾向,是个体行为中积极性的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这些心理倾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推进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这其中世界观或人生观是个性中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一个人总的个性倾向和态度。 而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出的特征。 充分认识个性的差异,在职业选择中具有重要意义。个性差异是指人们在个性倾向性与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个性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同一件事情反应在不同的人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个性似的差异,这说明不同个性的人即使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尽相同的表现。同时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人们是否具有某些方面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个性差异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 因此了解自身在个性上的差异,对选择职业自己理想的职业。 (二)气质 气质指一个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实际上指的就是气质。气质在人的个性中是最稳定也就个性中最突出的特点。气质这些心理特点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上。也就是说气质是不会单独存在的,而是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气质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气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并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构成每个人丰富的个性色彩。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和特征,并根据气质的差异在生产活动中实施有效发挥,是每位求职者应注意的问题,针对不同气质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职业选择。 1、具有胆汁质气质特点的人精力充沛,热情果敢。情绪变化快而且强烈,如我们常说的火暴脾气,点火就着,脾气像夏天的暴雨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对这样的人在选择职业时可以选择承受力比较强的工作。 2、具有多血质气质特点的人好动、外向、富有朝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交往。这样人的优点是活泼、乐观、思维敏捷、对环境适应性强。缺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见异思迁。知道自己的气质特点,所以应该找那种能创造条件,从而使其聪明才干更好地发挥出来的工作。 3、具有黏液质气质特点的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相对来说前两种气质的人来说显得较慢。比较内向、冷漠。这种人的优点是自制力强,坚韧、塌实,不惧怕困难。缺点是缺乏朝气和主动性。职业选择时要选择那种能积极发挥主动精神,允许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和做出反应的工作。 4、具有抑郁质气质特点的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敏感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孤僻。这样的人情绪体验比较深,细腻而持久。抑郁质并不是没有优点,观察仔细、办事谨慎、能持久都是优点。要找那种能得到较多关心、爱护的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气质的表现并非像这样典型,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气质是混合型的,兼有不同气质特点。如我们常说的活泼冷静、大胆谨慎、粗中有细等等。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气质具有很大的差异,了解并把握气质的这些特点,求职者在找工作时将有很大帮助。如何把握气质的特点,在选择职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总体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具有中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气质都具有容易形成某些优良性格和某些不良性格的可能性。如胆汁质的人外向、热情、开朗,但也容易卤莽、任性、暴躁。多血质的人,善交往,反应灵活,工作效率高,但兴趣容易转移,稳定性差等。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成就大小。俄国的四位大作家普希金、赫尔岑、克雷洛夫、果戈里分属不同的气质。也就是说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但气质确能影响一个人能胜任什么或不能胜任什么。所以管理者要注意人的气质类型是否与工作特点相适应,把人安排在适合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上。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气质学家研究了气质对群体协同活动的影响,发现两个不同气质或相反气质类型的人的合作,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就。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的管理者要做有心人,在分配工作时要注意人的气质的协调与互补。 4、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不易改变。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要尊重不同气质的教师。 5、气质虽然稳定,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的。气质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缓慢的发生变化。 我们日常所说的性格与心理学中的性格不完全相同。我们日常所说的性格代有先天的成分,而心理学中的性格实际上指一个人的品德。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现实社会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贯穿在一个人的态度和整个行为中具有稳定倾向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例如谦虚或骄傲,勇敢或怯懦,勤劳或懒惰、公而忘私或自私自利都是人的性格特征。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性格特征,从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性格统一体。 性格不像气质那样具有先天的成分,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是有好坏之分的,是人的个性中的核心成分。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是说人的性格受社会、历史及道德规范的制约,与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等联系密切,代表着人的本质属性。恩格思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即说明一个人对现实、对他人的态度;“怎样做”即说明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那么性格主要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呢,也就是我们教材中所说的人的性格特征。 人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其对现实的态度,根据其自觉调节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划分为以下几种: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事物、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我们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在接人待物,处理各种事物和关系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性格的态度特征。如爱祖国、爱集体、关心他人,都是优秀的性格特征。态度特征是性格结构中的重要方面。 2、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意志是一种设定行为目标,自觉调节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特征是一个人在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如勇敢、坚强、果断、或与相对的怯懦、脆弱、犹豫等。意志特征在人的性格中十分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意志缺陷,将会给整个性格不良的影响。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其情绪反应的快慢、体现的深浅、表现的强弱、保持时间长短等方面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我们知道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的体验。当人们对不同的事物时在情绪上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激动或心平气和;积极乐观或消极悲观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即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如表现在感知方面的有主动与被动、详细与概括。表现在记忆方面的有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形象记忆与逻辑记忆等。 3性格与气质之间的关系 首先,气质中先天的成分要多一些,高级神经活动是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变化缓慢。性格主要在后天因素影响下形成,受环境、教育、家庭影响很大,易产生变化。气质是中性的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好坏别、不然。 其二,气质不会独立存在,气质总是和性格结合在一起,气质和性格互相渗透,彼此制约。不同气质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由于个体的气质不同,同样一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也会不同。如自制力这一性格特征在黏液质人的身上形成就比在胆汁质人身上要容易和迅速。同一种性格的形成在不同气质人的身上表现会不同,同是爱岗敬业的性格,多血质的人表现为热情开朗、朝气蓬勃;而黏液质的人则表现为埋头苦干、勤奋塌实。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其三,性格在个性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和改造气质,例如对于胆汁质的人经过意志上的努力,是可以将火暴急躁的脾气控制住,而做到耐心细致。 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许多心理学家曾试图对性格进行分类,大致有几种: 机能类型 、内外倾向型、顺从性与独立型、优越型与自卑型。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的人格──工作相适应理论。这个理论的重要意义是说明: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差异。只有当环境与人的个性特点相匹配时,人的价值才会表现出来。个人的价值表现出来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个人的满意度高了,二是管理的效能提高了。约翰·霍兰德将人划分了六种基本人格类型。他指出: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我们解释一下,工作满意度就是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流动的倾向性是指个体人员的流动,比如人们调动工作,许多时候是因为这个工作自己不喜欢,因而重新选择适应自己的工作。

看来还没怎么接触过学术论文吧?建议先搜索学习一些相关的论文,总结规律,然后举一反三。题目是“论实证主义”的话 有些大而空,可以选取实证主义的某一个更具体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写作。当你搜索了20-30篇这方面的文章,并仔细研读之后,相信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了。论文写作中,采用别人的观点不是不可以,反而是进行研究必须的。不过要注意两点:一要表明引用出处,二要在引用完别人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全是别人的。

社会研究方法论文3000字怎么写

【论文摘要】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作为总体上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在19世纪中期已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则至今尚未被系统地建构起来。尽管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看法所存在的严重偏差无疑是主要原因。人们习惯认为,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研究社会历史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那么就没有必要研究和建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诚然,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以来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但它只是一种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问是一种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它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因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来直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看法是偏颇的。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很有必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者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   随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在19世纪中期的正式形成,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系统而全面地展开。在100多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产生了大量的积极成果,主要包括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温奇、吉登斯等为代表的众多社会科学家系统创建的两对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及对它们所做的种种有益的综合研究。就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而言,后一种研究的积极成果意义更大,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史上,韦伯、温奇、吉登斯等社会科学家试图将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起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尽管韦伯将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作为其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但他也试图同时综合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作为其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补充。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提出的社会学定义就体现了他试图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倾向。他说:“社会学……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简言之,社会学或理解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的科学。也就是说,理解社会学除了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之外,还要对社会行为进行因果性说明,即将对社会行为的解释性理解通过与具体的事件进程相比较而证实主观的理解。因为在韦伯看来,社会行为需要理解,但仅有理解还不够。因为无论理解有多高的明确性,它终究是一种主观形式,只能作为一种特定的假设。因此,理解社会学就是要将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相结合。很显然,韦伯将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视为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的结合,其中,解释性理解就是一种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而因果性说明则是一种自然科学方法论。因此,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就是一种由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相结合的方法论。温奇对于韦伯的这种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开展社会学研究的尝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在其名著《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中集中探讨了韦伯有关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即“获得对一个行为的意义的‘阐释性理解’,与提供了导致这个行为及其后果的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然而.温奇对韦伯综合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的“统计学方案”,即“理解是一种在逻辑上不完全的东西,它需要另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补充,即统计学的收集方法”f31(P123)是持否定态度的。在温奇看来,“如果一种给定的阐释是错的,那么统计学——尽管能指出它是错的——也决不像韦伯所说的那样是评判社会学阐释之有效性的决定性的、终极的法庭。这时需要的是一种更好的阐释,而不是在类型上不同的东西。”网(P123)尽管如此,温奇仍然沿着韦伯的思路,尝试将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综合起来,只不过他不像韦伯那样仅仅局限于以方法论来谈方法论,而是上升到哲学高度,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基础探讨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相互综合的方案。   首先,他将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做了“内”和“外”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论是一种外部观察的方法论,而人文科学的理解方法论则是一种内部的方法论,因而理解必须在内部关系中进行。其次,论述了说明和理解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理解是说明的目标和成功的说明的最终产物,但不能认为理解只有在已经存在说明的地方才存在,“除非存在某种不是说明的结果的理解的形式,否则说明之类的东西就是不可能的。说明之所以被称之为说明,仅当存在着,或至少被认为存在着理解中的缺陷,而这样的标准只能是我们已经拥有的理解。进而,我们已经拥有的理解是表达在概念中的,而概念构成了我们所关心的题材的形式。另一方面,这些概念也表达了应用它们的人的某些方面的生活特征。”总之,尽管温奇主张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即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说明”(explanation)又要“理解”(understanding),但是“温奇的此种‘说明’和‘理解’的结合仍然强调因果说明(逻辑)空间与理解(理由逻辑)空间之间存在边界,因此,在关于因果空间与理由逻辑空间之间关系的辨析上仍然晦暗不明。”   吉登斯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中,立足于解释学立场也尝试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以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来开展社会学研究。吉登斯同意温奇对韦伯的质疑,即认为韦伯“错误地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可以采取一种逻辑上与自然科学特征相同的因果关系形式(如果不是在内容上)”,并进一步以他称之为“能动者因果关系”的理论探讨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他说:“因果关系并非以永恒联系的‘规律’为前提(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肯定是相反的),而是以①因果间的必然联系,和②因果效力的观念为前提。行动是由能动者对他或她的意图的反思性监控所引发,这种意图不仅与需要有关,而且与对‘外部’世界的需要的评价有关,这为本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行动者自由的充足解释;我并不因此以自由反对因果关系,但更愿以‘能动者因果关系’反对‘事件因果关系’。由此,在社会科学中,‘决定论’涉及任何将人类行动完全还原为‘事件因果关系’的理论方案。”很显然,在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之间关系的看法上,吉登斯不同于温奇,因为在他看来,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是无边界的。   吉登斯又通过建构“结构二重性”理论来综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认为,“结构二重性”(duality ofstructure)指的是“结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与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为,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为的生产与再生产。”因而“在结构二重性观点看来,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   相对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来说,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于’人的活动,而不像涂尔干所说的是‘外在’的。不应将结构等同于制约。相反,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与使动性。这一点当然不妨碍社会系统的结构化特征在时空向度上延伸开去,超出任何个体行为者的控制范围。它也不排除以下可能性,即行为者自己有关社会系统的理论会使这些系统物化,而这些社会系统的反复构成却正是得益于这些行为者自身的活动。”很显然,吉登斯将“行动者和结构”这一“二元论”化为“二重性”,尝试在具有反思性和连续性的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解决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具体化为“个人行为的自主性或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制约性”之间的对立。这一具体的对立关系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中得到了统一,其统一基础就是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   韦伯、温奇以及吉登斯试图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以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来开展社会学或社会科学研究。韦伯强调综合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来开展社会学研究,但他认为因果性说明只是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因为他所主张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本质上还是一种人文科学方法论。温奇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出发深刻阐释了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但在他看来,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还是有边界的。温奇的不足之处在于他没有找到综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论的现实基础。吉登斯从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立场出发来综合或统一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并最终将它们的综合或统一建立在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但他仍然在方法论的漩涡里打转。总体而言,他们的努力都加深了人们对于人文科学的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论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综合它们的基础的理解。这无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二、基于唯物史观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或哲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或哲学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人们对于社会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观点就是所谓的社会哲学,以这一社会哲学指导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现象就是所谓研究社会的方法论,即社会科学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社会哲学为基础的。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两对相互对立的科学方法论,即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它们分别以两对对立的社会哲学为基础。首先,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以“社会独特论”和“社会类似论”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社会独特论”认为社会虽然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社会一旦产生就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从而与自然区别开来。社会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种人文或文化现象,是人的主观活动的结果。因此,在“社会独特论”看来,既然社会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独特的人文或文化现象。那么不应照搬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学方法(实证的方法),而应运用人文科学方法(理解的方法)来研究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社会类似论”认为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的~部分,社会是一种“类自然现象”,具有类似于自然的客观特点和规律。因此,在“社会类似论”看来,既然社会是一种与自然相类似的现象,那么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学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对于研究社会现象也应是十分有效的。其次,“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社会哲学为基础。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对社会具有先在性,个人是先于社会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离开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团体和社会活动便不复存在,社会或集体仅是“个人的聚集”。因此,从社会唯名论出发开展社会现象研究,必然导致“方法论个人主义”,即认为只有从个人行为角度,以个人为分析基点,才能对于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社会唯实论认为尽管个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生活形成社会,但社会不是“个人的聚集”,而是“自成一类”的,它一旦形成便会产生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反过来塑造个人意识与个人行为。因而社会并不源于个人选择,相反,个人选择假定了社会的先在。因此,从社会唯实论出发开展社会现象研究,必然导致“方法论整体主义”,即认为只有从社会环境角度,以群体、制度和社会为5J-"析基点,才能对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然而,无论是“社会独特论”、“社会类似论”,还是“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它们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片面认识,因而都是一种片面的社会哲学。“社会独特论”只看到了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独特性,即社会的个人性、主观性、精神性,而忽视了社会与自然的类似性、社会的整体性、客观性、自然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人文科学方法论而忽视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之相反,“社会类似论”则看到了社会与自然的类似性、社会的整体性、客观性、自然性,而忽视了社会的个人性、主观性、精神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自然科学方法论而忽视人文科学方法论。“社会唯名论”只看到了社会中的个人及其主观性、精神性,而忽视了社会及其客观性、物质性、整体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方法论个人主义”而忽视“方法论整体主义”。“社会唯实论”则看到了社会及其客观性、整体性、物质性,而忽视了社会由以构成的个人及其主观性、精神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方法论整体主义”而忽视“方法论个人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不同于片面的“社会独特论”、“社会类似论”、“社会唯名论”以及“社会唯实论”等社会哲学,它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而社会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及其相互作用的根本途径就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人类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关系的统一,实践是这种双重关系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历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人的活动既改造着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又要受到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制约,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因而现实的社会既类似于自然又不完全相同于自然,既超越个人的特性又基于个人及其活动,它是自然和精神、客观与主观、客体和主体、整体与个人相统一的完整而全面的过程,这一过程基于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以这种全面而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能消除以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对立(即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之间的对立),而且能使得这些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融合起来。   总之,我们所要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社会研究方法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结合社会实际,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与结果,3000字论文相当的不好写,谢谢你的问题,祝您的顺利。

提纲如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融合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融合方面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融合的理解有所不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迅速改变着人类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日益普及,很多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出现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适应性较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急个人发展问题上存在障碍等问题。该文采用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网络依赖行为测量量表,以及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进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行为的相关研究,探讨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整群抽取安徽省芜湖市4所高校大学生,实际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32份,有效回收率为1%,其中男生806名(4%),女生426名(6%);一年级学生273名(2%),二年级学生476名(6%),三年级学生483名(2%);来自农村的学生795名(5%),来自城市的学生437名(5%)。平均年龄为12岁。  2 方法  1 网络依赖程度调查   采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白羽等[1]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总量表,该量表已在国内多项研究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使用本研究所修订的鉴别工具,将样本群体区分为正常群体、网络依赖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3类。   该量表有2个分量表,其中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分量表(10个题)被区分为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Sym-C)与网络成瘾耐受性(Sym-T)2个维度;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分量表(9个题)被区分为人际与健康问题(RP-IH)与时间管理问题(RP-TM)2个维度。对于网络依赖的大学生,由于网络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秩序,在人际、健康、时间管理等方面均有不同于正常群体的表现,故选用此份量表进行网络依赖程度的鉴别。  2 人际关系诊断  选用郑日昌[2]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诊断量表,共28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此量表分为交谈行为、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4个分量表。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人缘很好;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缘一般;总分在15~28分之间,表明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  3 统计方法   全部问卷资料核实后进行编码,运用SPSS 0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1 网络依赖行为与人际关系   经相关性分析,网络依赖和人际关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381,P<01),与分量表中的交谈行为相关不显著(r=106,P>05),和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362,322和459,P值均<01)。  2 不同人际关系状态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得分比较   在网络依赖行为总得分以及“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分量表、“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分量表的得分上,人际关系较少存在困扰的人群要显著低于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人群,而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人群又显著地低于困扰很严重的人群。见表1。表1 芜湖市不同人际关系的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得分比较(略)  3 讨论 Potera[3]将网络依赖者描述为“无法抑制长时间上网的冲动;在上网时,感觉到愉快、平静、自信,并且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之中;一旦无法上网,则感觉焦虑、孤独、愤怒,甚至抑郁;由于乐于上网而忽略了亲人、朋友和参与现实的社会活动”等。Young[4]在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研究中也发现,过度网络使用者存在社会参与程度降低,社会行为退缩的倾向;在半数以上过度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身上都发现比较严重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以及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问题。在本研究中,大学生网络依赖和人际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且人际关系困扰严重的人群网络依赖行为越严重。这一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相符合。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性别、年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人际交往以及学业成绩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本文只着重分析了网络依赖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其他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交谈行为相关不显著,和交际与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即将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渴望友谊、渴望爱情,希望能获得待人接物方面的社会技巧。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寻找到一个可以排解孤独情绪、寻求安慰和发泄不满的场所,从而容易产生网络依赖。交谈行为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行为能力,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即使有的学生不善言谈,但由于该群体智力较高,如果诚实友善,也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由于这样的原因,交谈行为与网络依赖相关并不明显。  4 建议  1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网络作为现代媒体,如何正确利用而不至于产生网络依赖,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进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现代媒介的素质,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必要之举。  2 加强网络管理,办好校园网,增强吸引力   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人才、信息密集的特点,使大学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根据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版块,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正确轨道上来。  3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却又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可以通过开设课堂、讲座,特别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鼓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不断完善个性,塑造健康人格,达到全面发展。这只是一些资料希望能帮到您!

社会学研究论文3000字

运用个性差异原理谈如何科学地选择职业 论文内容与结构: 1.个性差异的概念 2.个性差异的内容 3.个体差异在职业选择方面的意义和应用原则 篇幅要求3000字以上。 随着我国社会心理学在新的研究领域(组织管理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也伴随着社会心理学按着所研究的人类活动的类型继续分化和各个分支流派的不断综合,从而促使社会心理学在广泛的应用。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组织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以及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诸多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预测人们在组织行为中的行为,从而可以改进和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也正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必须研究的一个方面。下面就运用社会心理学的个性差异原理谈如何科学地选择职业。 (一)个性 现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因此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即差异也就是通常人们所提起的个性差异。个性一词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与我们日常所说的个性不完全相同。有其特定的含义,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真实自我。 个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1)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指人的基本精神面貌,所谓基本精神面貌就具有整体性,是说个性是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而人的心理基础又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2)个性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代表他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才能说是他的个性特征。但个性并不是不可变化的,实际上个性是用来适应环境,并可以不断地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个性具有独特性。个性所决定的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独特的”。这说明,每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各不相同。 我们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那么心理现象一般指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部分。 个性倾向性即指人的心理意识的倾向性。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同倾向,是个体行为中积极性的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这些心理倾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推进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这其中世界观或人生观是个性中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一个人总的个性倾向和态度。 而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出的特征。 充分认识个性的差异,在职业选择中具有重要意义。个性差异是指人们在个性倾向性与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个性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同一件事情反应在不同的人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个性似的差异,这说明不同个性的人即使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尽相同的表现。同时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人们是否具有某些方面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个性差异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 因此了解自身在个性上的差异,对选择职业自己理想的职业。 (二)气质 气质指一个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实际上指的就是气质。气质在人的个性中是最稳定也就个性中最突出的特点。气质这些心理特点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上。也就是说气质是不会单独存在的,而是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气质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气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并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构成每个人丰富的个性色彩。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和特征,并根据气质的差异在生产活动中实施有效发挥,是每位求职者应注意的问题,针对不同气质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职业选择。 1、具有胆汁质气质特点的人精力充沛,热情果敢。情绪变化快而且强烈,如我们常说的火暴脾气,点火就着,脾气像夏天的暴雨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对这样的人在选择职业时可以选择承受力比较强的工作。 2、具有多血质气质特点的人好动、外向、富有朝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交往。这样人的优点是活泼、乐观、思维敏捷、对环境适应性强。缺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见异思迁。知道自己的气质特点,所以应该找那种能创造条件,从而使其聪明才干更好地发挥出来的工作。 3、具有黏液质气质特点的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相对来说前两种气质的人来说显得较慢。比较内向、冷漠。这种人的优点是自制力强,坚韧、塌实,不惧怕困难。缺点是缺乏朝气和主动性。职业选择时要选择那种能积极发挥主动精神,允许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和做出反应的工作。 4、具有抑郁质气质特点的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敏感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孤僻。这样的人情绪体验比较深,细腻而持久。抑郁质并不是没有优点,观察仔细、办事谨慎、能持久都是优点。要找那种能得到较多关心、爱护的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气质的表现并非像这样典型,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气质是混合型的,兼有不同气质特点。如我们常说的活泼冷静、大胆谨慎、粗中有细等等。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气质具有很大的差异,了解并把握气质的这些特点,求职者在找工作时将有很大帮助。如何把握气质的特点,在选择职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总体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具有中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气质都具有容易形成某些优良性格和某些不良性格的可能性。如胆汁质的人外向、热情、开朗,但也容易卤莽、任性、暴躁。多血质的人,善交往,反应灵活,工作效率高,但兴趣容易转移,稳定性差等。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成就大小。俄国的四位大作家普希金、赫尔岑、克雷洛夫、果戈里分属不同的气质。也就是说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但气质确能影响一个人能胜任什么或不能胜任什么。所以管理者要注意人的气质类型是否与工作特点相适应,把人安排在适合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上。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气质学家研究了气质对群体协同活动的影响,发现两个不同气质或相反气质类型的人的合作,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就。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的管理者要做有心人,在分配工作时要注意人的气质的协调与互补。 4、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不易改变。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要尊重不同气质的教师。 5、气质虽然稳定,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的。气质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缓慢的发生变化。 我们日常所说的性格与心理学中的性格不完全相同。我们日常所说的性格代有先天的成分,而心理学中的性格实际上指一个人的品德。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现实社会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贯穿在一个人的态度和整个行为中具有稳定倾向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例如谦虚或骄傲,勇敢或怯懦,勤劳或懒惰、公而忘私或自私自利都是人的性格特征。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性格特征,从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性格统一体。 性格不像气质那样具有先天的成分,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是有好坏之分的,是人的个性中的核心成分。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是说人的性格受社会、历史及道德规范的制约,与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等联系密切,代表着人的本质属性。恩格思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即说明一个人对现实、对他人的态度;“怎样做”即说明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那么性格主要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呢,也就是我们教材中所说的人的性格特征。 人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其对现实的态度,根据其自觉调节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划分为以下几种: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事物、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我们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在接人待物,处理各种事物和关系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性格的态度特征。如爱祖国、爱集体、关心他人,都是优秀的性格特征。态度特征是性格结构中的重要方面。 2、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意志是一种设定行为目标,自觉调节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特征是一个人在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如勇敢、坚强、果断、或与相对的怯懦、脆弱、犹豫等。意志特征在人的性格中十分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意志缺陷,将会给整个性格不良的影响。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其情绪反应的快慢、体现的深浅、表现的强弱、保持时间长短等方面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我们知道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的体验。当人们对不同的事物时在情绪上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激动或心平气和;积极乐观或消极悲观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即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如表现在感知方面的有主动与被动、详细与概括。表现在记忆方面的有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形象记忆与逻辑记忆等。 3性格与气质之间的关系 首先,气质中先天的成分要多一些,高级神经活动是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变化缓慢。性格主要在后天因素影响下形成,受环境、教育、家庭影响很大,易产生变化。气质是中性的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好坏别、不然。 其二,气质不会独立存在,气质总是和性格结合在一起,气质和性格互相渗透,彼此制约。不同气质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由于个体的气质不同,同样一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也会不同。如自制力这一性格特征在黏液质人的身上形成就比在胆汁质人身上要容易和迅速。同一种性格的形成在不同气质人的身上表现会不同,同是爱岗敬业的性格,多血质的人表现为热情开朗、朝气蓬勃;而黏液质的人则表现为埋头苦干、勤奋塌实。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其三,性格在个性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和改造气质,例如对于胆汁质的人经过意志上的努力,是可以将火暴急躁的脾气控制住,而做到耐心细致。 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许多心理学家曾试图对性格进行分类,大致有几种: 机能类型 、内外倾向型、顺从性与独立型、优越型与自卑型。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的人格──工作相适应理论。这个理论的重要意义是说明: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差异。只有当环境与人的个性特点相匹配时,人的价值才会表现出来。个人的价值表现出来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个人的满意度高了,二是管理的效能提高了。约翰·霍兰德将人划分了六种基本人格类型。他指出: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我们解释一下,工作满意度就是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流动的倾向性是指个体人员的流动,比如人们调动工作,许多时候是因为这个工作自己不喜欢,因而重新选择适应自己的工作。

瞧,我这个人我呀,16岁,个子不高,稍有点胖,爱吃糖和巧克力,爱听音乐,闲下来时爱写点东西,有烦心事时爱发点小脾气,在学校下课十分钟爱从窗口向下望,或是出去绕操场走走……粗心的我。每次得到一本好书或精彩的杂志抑或是有用的复习资料,总会放在一个自认为显眼的地方,心想:这个地方绝对好找,下次用到不会找不到了吧。结果,到了想用的时候,却忘了那个“显眼”的地方是哪了,费了半天劲儿,翻了个底朝上,愣是找不到了!瞧我这个人,太粗心了!“胆大”的我。夜幕缓缓降下,刚吃完晚饭,想出去走走,又怕有妖魔鬼怪出现。理论上讲,我是不相信有鬼魂或神灵的,可是每次夜里“独自行动”时总是心惊胆战的,哪怕一点儿风吹草动,也会使我惊呼,立刻想到青面獠牙的“妖魔鬼怪”。瞧我这个人,胆子也忒“大”了吧?!少言的我。课堂上老师讲课时,总有些同学爱随着老师说一些话,我知道,那是在配合老师,老师很喜欢的,可我不行,我喜欢听,一直地静静地听,就像在欣赏一台绝美的艺术表演,淋漓尽致的语言,完美无比,在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与艺术相结合、升华而成的美。瞧我这个人!我有许多不足,许多缺点,也有我自己的见地。相信日后,我会努力逐一地改掉这些毛病,弥补不足,使自己更得别人的欢迎,同时我也会保持自己的风格,不为别人而改变自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迅速改变着人类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日益普及,很多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出现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适应性较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急个人发展问题上存在障碍等问题。该文采用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网络依赖行为测量量表,以及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进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行为的相关研究,探讨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整群抽取安徽省芜湖市4所高校大学生,实际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32份,有效回收率为1%,其中男生806名(4%),女生426名(6%);一年级学生273名(2%),二年级学生476名(6%),三年级学生483名(2%);来自农村的学生795名(5%),来自城市的学生437名(5%)。平均年龄为12岁。  2 方法  1 网络依赖程度调查   采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白羽等[1]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总量表,该量表已在国内多项研究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使用本研究所修订的鉴别工具,将样本群体区分为正常群体、网络依赖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3类。   该量表有2个分量表,其中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分量表(10个题)被区分为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Sym-C)与网络成瘾耐受性(Sym-T)2个维度;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分量表(9个题)被区分为人际与健康问题(RP-IH)与时间管理问题(RP-TM)2个维度。对于网络依赖的大学生,由于网络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秩序,在人际、健康、时间管理等方面均有不同于正常群体的表现,故选用此份量表进行网络依赖程度的鉴别。  2 人际关系诊断  选用郑日昌[2]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诊断量表,共28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此量表分为交谈行为、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4个分量表。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人缘很好;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缘一般;总分在15~28分之间,表明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  3 统计方法   全部问卷资料核实后进行编码,运用SPSS 0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1 网络依赖行为与人际关系   经相关性分析,网络依赖和人际关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381,P<01),与分量表中的交谈行为相关不显著(r=106,P>05),和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362,322和459,P值均<01)。  2 不同人际关系状态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得分比较   在网络依赖行为总得分以及“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分量表、“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分量表的得分上,人际关系较少存在困扰的人群要显著低于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人群,而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人群又显著地低于困扰很严重的人群。见表1。表1 芜湖市不同人际关系的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得分比较(略)  3 讨论 Potera[3]将网络依赖者描述为“无法抑制长时间上网的冲动;在上网时,感觉到愉快、平静、自信,并且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之中;一旦无法上网,则感觉焦虑、孤独、愤怒,甚至抑郁;由于乐于上网而忽略了亲人、朋友和参与现实的社会活动”等。Young[4]在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研究中也发现,过度网络使用者存在社会参与程度降低,社会行为退缩的倾向;在半数以上过度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身上都发现比较严重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以及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问题。在本研究中,大学生网络依赖和人际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且人际关系困扰严重的人群网络依赖行为越严重。这一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相符合。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性别、年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人际交往以及学业成绩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本文只着重分析了网络依赖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其他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交谈行为相关不显著,和交际与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即将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渴望友谊、渴望爱情,希望能获得待人接物方面的社会技巧。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寻找到一个可以排解孤独情绪、寻求安慰和发泄不满的场所,从而容易产生网络依赖。交谈行为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行为能力,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即使有的学生不善言谈,但由于该群体智力较高,如果诚实友善,也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由于这样的原因,交谈行为与网络依赖相关并不明显。  4 建议  1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网络作为现代媒体,如何正确利用而不至于产生网络依赖,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进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现代媒介的素质,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必要之举。  2 加强网络管理,办好校园网,增强吸引力   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人才、信息密集的特点,使大学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根据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版块,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正确轨道上来。  3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却又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可以通过开设课堂、讲座,特别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鼓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不断完善个性,塑造健康人格,达到全面发展。这只是一些资料希望能帮到您!

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3000字研究生论文题目

【论文摘要】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作为总体上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在19世纪中期已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则至今尚未被系统地建构起来。尽管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看法所存在的严重偏差无疑是主要原因。人们习惯认为,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研究社会历史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那么就没有必要研究和建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诚然,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以来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但它只是一种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问是一种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它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因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来直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看法是偏颇的。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很有必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者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   随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在19世纪中期的正式形成,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系统而全面地展开。在100多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产生了大量的积极成果,主要包括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温奇、吉登斯等为代表的众多社会科学家系统创建的两对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及对它们所做的种种有益的综合研究。就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而言,后一种研究的积极成果意义更大,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史上,韦伯、温奇、吉登斯等社会科学家试图将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起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尽管韦伯将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作为其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但他也试图同时综合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作为其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补充。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提出的社会学定义就体现了他试图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倾向。他说:“社会学……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简言之,社会学或理解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的科学。也就是说,理解社会学除了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之外,还要对社会行为进行因果性说明,即将对社会行为的解释性理解通过与具体的事件进程相比较而证实主观的理解。因为在韦伯看来,社会行为需要理解,但仅有理解还不够。因为无论理解有多高的明确性,它终究是一种主观形式,只能作为一种特定的假设。因此,理解社会学就是要将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相结合。很显然,韦伯将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视为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的结合,其中,解释性理解就是一种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而因果性说明则是一种自然科学方法论。因此,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就是一种由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相结合的方法论。温奇对于韦伯的这种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开展社会学研究的尝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在其名著《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中集中探讨了韦伯有关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即“获得对一个行为的意义的‘阐释性理解’,与提供了导致这个行为及其后果的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然而.温奇对韦伯综合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的“统计学方案”,即“理解是一种在逻辑上不完全的东西,它需要另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补充,即统计学的收集方法”f31(P123)是持否定态度的。在温奇看来,“如果一种给定的阐释是错的,那么统计学——尽管能指出它是错的——也决不像韦伯所说的那样是评判社会学阐释之有效性的决定性的、终极的法庭。这时需要的是一种更好的阐释,而不是在类型上不同的东西。”网(P123)尽管如此,温奇仍然沿着韦伯的思路,尝试将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综合起来,只不过他不像韦伯那样仅仅局限于以方法论来谈方法论,而是上升到哲学高度,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基础探讨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相互综合的方案。   首先,他将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做了“内”和“外”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论是一种外部观察的方法论,而人文科学的理解方法论则是一种内部的方法论,因而理解必须在内部关系中进行。其次,论述了说明和理解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理解是说明的目标和成功的说明的最终产物,但不能认为理解只有在已经存在说明的地方才存在,“除非存在某种不是说明的结果的理解的形式,否则说明之类的东西就是不可能的。说明之所以被称之为说明,仅当存在着,或至少被认为存在着理解中的缺陷,而这样的标准只能是我们已经拥有的理解。进而,我们已经拥有的理解是表达在概念中的,而概念构成了我们所关心的题材的形式。另一方面,这些概念也表达了应用它们的人的某些方面的生活特征。”总之,尽管温奇主张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即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说明”(explanation)又要“理解”(understanding),但是“温奇的此种‘说明’和‘理解’的结合仍然强调因果说明(逻辑)空间与理解(理由逻辑)空间之间存在边界,因此,在关于因果空间与理由逻辑空间之间关系的辨析上仍然晦暗不明。”   吉登斯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中,立足于解释学立场也尝试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以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来开展社会学研究。吉登斯同意温奇对韦伯的质疑,即认为韦伯“错误地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可以采取一种逻辑上与自然科学特征相同的因果关系形式(如果不是在内容上)”,并进一步以他称之为“能动者因果关系”的理论探讨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他说:“因果关系并非以永恒联系的‘规律’为前提(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肯定是相反的),而是以①因果间的必然联系,和②因果效力的观念为前提。行动是由能动者对他或她的意图的反思性监控所引发,这种意图不仅与需要有关,而且与对‘外部’世界的需要的评价有关,这为本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行动者自由的充足解释;我并不因此以自由反对因果关系,但更愿以‘能动者因果关系’反对‘事件因果关系’。由此,在社会科学中,‘决定论’涉及任何将人类行动完全还原为‘事件因果关系’的理论方案。”很显然,在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之间关系的看法上,吉登斯不同于温奇,因为在他看来,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是无边界的。   吉登斯又通过建构“结构二重性”理论来综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认为,“结构二重性”(duality ofstructure)指的是“结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与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为,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为的生产与再生产。”因而“在结构二重性观点看来,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   相对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来说,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于’人的活动,而不像涂尔干所说的是‘外在’的。不应将结构等同于制约。相反,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与使动性。这一点当然不妨碍社会系统的结构化特征在时空向度上延伸开去,超出任何个体行为者的控制范围。它也不排除以下可能性,即行为者自己有关社会系统的理论会使这些系统物化,而这些社会系统的反复构成却正是得益于这些行为者自身的活动。”很显然,吉登斯将“行动者和结构”这一“二元论”化为“二重性”,尝试在具有反思性和连续性的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解决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具体化为“个人行为的自主性或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制约性”之间的对立。这一具体的对立关系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中得到了统一,其统一基础就是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   韦伯、温奇以及吉登斯试图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以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来开展社会学或社会科学研究。韦伯强调综合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来开展社会学研究,但他认为因果性说明只是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因为他所主张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本质上还是一种人文科学方法论。温奇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出发深刻阐释了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但在他看来,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还是有边界的。温奇的不足之处在于他没有找到综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论的现实基础。吉登斯从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立场出发来综合或统一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并最终将它们的综合或统一建立在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但他仍然在方法论的漩涡里打转。总体而言,他们的努力都加深了人们对于人文科学的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论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综合它们的基础的理解。这无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二、基于唯物史观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或哲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或哲学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人们对于社会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观点就是所谓的社会哲学,以这一社会哲学指导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现象就是所谓研究社会的方法论,即社会科学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社会哲学为基础的。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两对相互对立的科学方法论,即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它们分别以两对对立的社会哲学为基础。首先,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以“社会独特论”和“社会类似论”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社会独特论”认为社会虽然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社会一旦产生就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从而与自然区别开来。社会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种人文或文化现象,是人的主观活动的结果。因此,在“社会独特论”看来,既然社会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独特的人文或文化现象。那么不应照搬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学方法(实证的方法),而应运用人文科学方法(理解的方法)来研究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社会类似论”认为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的~部分,社会是一种“类自然现象”,具有类似于自然的客观特点和规律。因此,在“社会类似论”看来,既然社会是一种与自然相类似的现象,那么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学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对于研究社会现象也应是十分有效的。其次,“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社会哲学为基础。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对社会具有先在性,个人是先于社会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离开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团体和社会活动便不复存在,社会或集体仅是“个人的聚集”。因此,从社会唯名论出发开展社会现象研究,必然导致“方法论个人主义”,即认为只有从个人行为角度,以个人为分析基点,才能对于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社会唯实论认为尽管个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生活形成社会,但社会不是“个人的聚集”,而是“自成一类”的,它一旦形成便会产生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反过来塑造个人意识与个人行为。因而社会并不源于个人选择,相反,个人选择假定了社会的先在。因此,从社会唯实论出发开展社会现象研究,必然导致“方法论整体主义”,即认为只有从社会环境角度,以群体、制度和社会为5J-"析基点,才能对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然而,无论是“社会独特论”、“社会类似论”,还是“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它们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片面认识,因而都是一种片面的社会哲学。“社会独特论”只看到了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独特性,即社会的个人性、主观性、精神性,而忽视了社会与自然的类似性、社会的整体性、客观性、自然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人文科学方法论而忽视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之相反,“社会类似论”则看到了社会与自然的类似性、社会的整体性、客观性、自然性,而忽视了社会的个人性、主观性、精神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自然科学方法论而忽视人文科学方法论。“社会唯名论”只看到了社会中的个人及其主观性、精神性,而忽视了社会及其客观性、物质性、整体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方法论个人主义”而忽视“方法论整体主义”。“社会唯实论”则看到了社会及其客观性、整体性、物质性,而忽视了社会由以构成的个人及其主观性、精神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方法论整体主义”而忽视“方法论个人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不同于片面的“社会独特论”、“社会类似论”、“社会唯名论”以及“社会唯实论”等社会哲学,它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而社会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及其相互作用的根本途径就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人类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关系的统一,实践是这种双重关系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历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人的活动既改造着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又要受到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制约,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因而现实的社会既类似于自然又不完全相同于自然,既超越个人的特性又基于个人及其活动,它是自然和精神、客观与主观、客体和主体、整体与个人相统一的完整而全面的过程,这一过程基于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以这种全面而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能消除以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对立(即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之间的对立),而且能使得这些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融合起来。   总之,我们所要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老师叫写一篇名为“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字数要3000社科研究是不是包括社科写作什么的 你加我的吧 49939690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