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大学生身心健康论文3000字内容

发布时间:2024-07-13 21:41:40

大学生身心健康论文3000字内容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自我的成长之路啊,你可以根据你,嗯,如果学习压力太大了指你就可以把你学习压力嗯太大这方面儿就写上,如果心里没什么嗯的话就写自己成长的路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吕建国 四川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教程》主编 王贵林 陈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章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与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大学生心理素质之我见  07级英语专业 071905027 黄佳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首先,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的心理健康是首要的第一课。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地情绪、适度的感情、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得基础。因为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在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并且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所以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是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出选择适合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除此之外,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其次,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自我探索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自我探索是指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心理品质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  事实上,自我探索是一个人成功经营自己生涯的第一步,一个人如果无法充分认识自己,所有的努力可能只是符合别人的期待和理想,无法为自己而活,只有透过自我探索料及自己个人的内在及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个人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发挥。因此,学会自我探索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再次,情绪和性格都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的一种独特表现。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就会咬牙切齿、忧就会茶饭不思、悲就会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对于大学生来说,情绪的波动是很明显的。因为,作为还是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年很容易因外部的因素而反映在情绪上。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因此情绪表现是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不是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作为追求时尚潮流的新一代,大学生们总是喜欢鹤立独行,表现出不一样的自我。而性格往往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性格也表现出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如何都是可以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性格的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再者,是大学生必须了解并学会-----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据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对此现象, 应尽快认识到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引导措施,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从而科学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最后,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每个人都是一条必经之路。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 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对与作为大学生的自己,我也经历过从懵懂无知、茫然迷惑的大一到自信独立、充满热情的大三。回想刚刚从高中校园走出的我,脾气总是相当的暴躁,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或许就叫做青春期的躁动吧。到了大学,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让我彷徨迷茫,对于陌生的人总不喜欢太大的接触,总是打电话给以前的同学诉说自己的寂寞。后来,慢慢的随着参加的社交活动增多,认识的人也跟的变多,自己也放开了心与人交流。突然发现其实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随着的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也明白了许多的事情。自己懂得了控制情绪,懂得了人际交往,懂得了自我探索。尤其是选修了大学生心理成功素质这门课,使我更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与人相处的矛盾,帮助我学会自我调节

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

大学生身心健康论文3000字内容怎么写

一、自我心理现状分析结合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本人自我感觉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本人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有时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本人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较弱,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分析社会现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从情绪特点考虑,本人情绪体验丰富多彩,有少儿时的天真活泼,也有成人的深思熟虑。随着知识水平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很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在某些场合和特定的问题上,本人常常文饰、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从气质特点考虑,经过简单的气质测验,本人偏向于多血质和粘液质。本人活泼生动,热情积极,思维灵活,反应迅速,喜欢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佳,容易感动,很少发脾气,但感情不易流露。善于克制忍让,心胸较宽,不计较小事,能够容忍委屈。当情绪一旦被引起时,能形成强烈稳固而深刻的体验,持久力强,三思而后行,稳重但以被他人左右,敏感性强。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工作效率较高,认真严谨,能够承担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始终如一,想干的事情未完成,可不吃饭不睡觉。办事力求稳妥,不做没把握的事。遵守组织纪律,开会学习不打扰别人,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生活制度。当厌倦时,只要休息一下,便会立刻焕发精神重新以很好的状态投入。本人敢于冒险,喜欢挑战自我,希望挑战难度大、问题复杂的事情,但缺乏细心。当讨论和研究复杂问题时,喜欢摄取不同观点,希望别人能重复几遍。有时会有骄傲情绪,觉得自己要比被人机智和灵敏。善于交际、待人亲切的我容易交上朋友,但友谊常不稳固,缺少知心朋友。做某一项事情,能集中注意力,但不能很快转移注意力至另外的事件。从性格特点考虑,本人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收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从大学生能力方面考虑,本人认为自我的自学能力、数理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创造能力都还可以,但仍需不断加强。二、自我提升计划大学一年级,转变高中时思想观念,从心态上定位好大学生这个角色。在大规划下做好小计划,合理预期困难与结果,确定大学目标与发展方向,初步了解社会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大一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在学期初已参加了学校学生会外联部和中文学院团委组织部,既可学习技能又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技巧,拓展人际关系,又能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以后社会就业练好兵。同时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兼职当学生助理,有利于做事情注重细节,调整心态,面对工作不顺与小挫折时能及时应对反思,完善自我。并且利用闲暇时间在图书馆看心理和策划管理相关的书籍,听听各种类型的讲座,特别是与心理教育有关的知识讲座,做好心理课的笔记,在预习和复习中提高心理学方面的认知,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文化,增强自己的知识和内涵,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精彩,为自己未来的生活铺好道路。在注重心理的同时,还要重视体质锻炼,通过体育选修体育舞蹈和课余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和提高自我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有效防治自我存在的某些心理卫生疾病,对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大学第二年,拓展自我的地平线。考虑清楚毕业后是立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了解相关的信息与活动,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主,通过参加竞选学生会或其他社团组织的学生干部,以更深层次地挖掘自我潜力,勇于承担责任,锻炼能力。并开始尝试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职业的相关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 同时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同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参加一些类似与成功心理素质、自我革新能力、学习工作能力、交际公关能力、潜在智慧开发、口语表达能力、个人组织能力、创业经营等方面的训练课程,培养健康自信的自我形象,充实自己。 大学三年级,专注本科知识学习同时关注职业发展前景,为自己打好就业的的基石。细分可能的选择,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确定自己的就业大体方向,和老师同学交流求职体会,学习各种就业技能,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社会网络,向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了解求职情况与社会动态,增强自我的社会综合能力。在面临就业与学习的双重压力下,寻找合适的倾谈对象讲述大三世界发生的点滴,找到合适渠道释放自我,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计划好自己的时间,自我鼓励与暗示,增强心理素质。 大学四年级,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和就业技能,搜集公司信息,有选择性地到进行面试获取就业机会,同时注意完成本科阶段的各种学习任务。在撰写专业毕业论文或各类学术文章时,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同时总结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为正式求职做好事前备战。在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时,更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审视社会现状,确定自我发展方向,做好人生规划,与老师等经验人士交谈获取更多信息同时纠正自我误区,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三、学习本门课程的收获与建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认识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规划问题等等。心理学,加强对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的渠道使我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通过掌握心理知识和对各类心理现象的解释分析,有效地加深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完善,提高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同时能够一定程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矫正,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有助于广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专多能、双高两强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心理学让我们更全面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我们不仅在学业上而且工作的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就。通过心理学中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使我们对我们自身意识、情绪、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缺点有了系统客观的认知,并有助于我们健全人格,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心理学中的各个章节都从理论讲述、分析理解和应对措施方面详细清晰地为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着。成熟的人格,并不意味着我们所在追求的人格完美,但对人生的价值、态度、责任以及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道德情操、义利观念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态度取向和行为表现。因此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懂得了要深刻地体验自我,准确地评价自我性格;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个性;勇敢面对自我,克服性格弱点。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通过心理学学习,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完善,有利于全面提高21世纪人才质量,更好为社会发展服务。心理学是门博奥的学科,也是门与我们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科。如果能在日常学习中贯穿更多心理学内容,介绍更多相关的心理方面的书籍与资料,开办心理主题讲座,拓宽心理咨询渠道,将更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对心理学的更进一层的认识,也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进步,目前大学生一般都处于18—24周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又是心理健康容易出现的时期,一旦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做出过激的行为,无论是对自身、家庭、社会都是一个损失。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值得关注和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话题,高等学校也一直将这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方法/步骤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理智的积极应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学生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往往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保持长期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有规律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科学用脑。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大学生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级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课题。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识这种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一是课堂教学薄弱,二是课外教育指导局限,三是学生自助缺乏的现状。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学校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扩大招生的问题,也面临着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层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只是停留在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教育方案、无具体措施上。那么,当我们意识到新世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之时,首要的是确立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 2.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以案例分析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3.推进课题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还要发扬合作精神,不断扩大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互助互补中,基本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大学生身心健康论文3000字内容怎样写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级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课题。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识这种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一是课堂教学薄弱,二是课外教育指导局限,三是学生自助缺乏的现状。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学校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扩大招生的问题,也面临着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层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只是停留在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教育方案、无具体措施上。那么,当我们意识到新世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之时,首要的是确立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 2.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以案例分析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3.推进课题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还要发扬合作精神,不断扩大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互助互补中,基本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自我的成长之路啊,你可以根据你,嗯,如果学习压力太大了指你就可以把你学习压力嗯太大这方面儿就写上,如果心里没什么嗯的话就写自己成长的路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吕建国 四川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教程》主编 王贵林 陈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章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与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大学生身体健康论文3000字内容

背景: 在我国1。1亿e未成年人g中4,一a定比7例存在心6理问题,并且大f都没得到及t时解决。其中828%的学生存在轻度心2理问题,4。0%是中2度心2理问题,0。5%存在重度心0理问题。2002年52月2,我国首次大x规模自杀调查结果显示8:我国每年有27万t人m死于f自杀,占全国死亡k人v数的1。8%,而每年自杀未遂的人n数达到200万r。 据调查,大l学生中8,可能有心6理问题的比3例高达28%,构成心0理障碍的比2例约为82%~8%。 心6理健康,日7益得到关注。我国高校从7上h世纪80年代中3后期开y始对大o学生心2理健康教育与k心6理咨询进行探索,但心5理咨询专t业人e员队2伍起步晚,数量奇缺,水0平不t高,求助者的求助条件(包括经济支u付能力r)有限,因此,心0理咨询尤d其是高校心1理咨询还处于n初级阶段。 关键词:高校心5理健康教育职业化6专f业化8 近年来,我省的高校心5理健康教育工y作在大b力p推进职业化6进程的同时,不r断探索提高专j业化1水8平的方8法和渠道,努力k使高校心3理健康教育与i心8理咨询在队5伍建设、科学研究、实际工z作等方5面迈上f新台阶。 至2000年初,我省61%以4上k的高校建立了y心7理咨询室并配备了m专p门q的心2理咨询人a员,10%以2上v的高校开q设了m大f学生心0理健康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余各高校也i都开m展了a心2理健康教育专j题讲座,“龙江高校心4理网”在宣传、交流及z培训工u作中6都发挥了y重要作用,全省高校已o有510名心5理骨干d教师取得心7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2,一c支a职业化5的队7伍初步形成。 我省高校心4理健康教育职业化2进程与g专v业化0水6平的推进 我省高校的心8理学背景相对薄弱,专a业资源相对偏少4、水8平偏低,因此,职业化6的程度和专t业化7的水6平都亟待提高。在心8理咨询师培训中0,除按劳动部规定的教学要求外,每期都安排实用性的专z题讲座及u考前专b家辅导,为6提高培训质量并带动更多的相关人e员提高水4平,举办4了l两期全部由参加心4理咨询师职业培训教程及b习e题集编写的专r家任教的“全明星”培训班,该班特邀各校主管心7理健康教育的部门c领导及d心7理咨询中6心4主任参加。为1提高我省高校心8理教师专i业化6水7平,我们经常组织高校心5理教师参加心4理咨询技术培训及h到境内1外交流、考察,同时邀请海内4外知名专m家来我省讲学或举办0培训班。我省高校心8理健康教育及t心0理咨询工n作已e形成了v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积极的工k作状态,一p批一f线心1理健康教育及z咨询人x员专h业水1平不g断提高并逐步形成特色。目前,我省一x线人i员多数掌握了i心6理咨询基础技能和方7法,一i批教师成为0比7较成熟的团体辅导的指导老师。 从4工j作层面,省委高校工l委学工a部与i专a业委员会经常到各学校检查指导工s作并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各院校领导高度重视、扎a实推进工i作。哈尔滨工r程大u学把心2理健康教育工s作与e学科建设相结合,为4提高学术水4平、加强教师培训,聘请专a家来校讲学或实质性参与p心0理教学、咨询和研究工z作。哈尔滨工w业大v学、黑龙江大j学、东北林业大y学、东北农业大y学等院校都积极引4进了s心3理学专z业硕士w研究生充实到专n职心0理健康教育工g作队4伍之x中0。 在工p作与j理论探索方3面,广r大f一k线心3理教师积极立项开l展研究,发表了p大f量学术论文3,一q大w批教师取得省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省高校教育科研成果奖,还取得了s心5理健康教育方3面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q课题,部分5教师在心2理健康教育的专j项领域形成了n自己b的方8向。 我省高校心6理健康教育工t作展望 3、抓好常规工f作与p建设,打牢心1理健康教育基础 从4总体来讲,大e学生心6理健康教育工i作的主要任务是普及z心1理健康知识、增强心0理健康意识及e帮助大w学生有掌握心8理调适道理和方8法等基础性工h作,大k学生心2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在今8后的工a作中2,首先要通过检查、研讨、榜样引0路等常规方5法,不d断强化4各高校对心1理健康教育的认5识提高,促进各高校人s员编制、条件经费等方8面的落实,加速缩短落后高校与r先进高校在工s作意识、工x作水3平方1面的差距。 2、集中0攻关,着力u解决工v作难点或瓶颈问题 针对我省心7理咨询相对不a足的情况,我们将通过组织省内5专j业骨干l,也t包括吸纳省外专z家等方0式,集中2着力b解决工z作难点或瓶颈问题。如,针对大u学生自杀问题,我们将成立黑龙江高校学生心5理危机干j预指导委员会,各高校之c间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经常开g展专c题研究,统一c协调指导;我们还将比5照科研招标、项目建设等方1式,对部分4学生网瘾问题、厌学问题、特殊家庭学生的人m格问题等进行重点攻关。 0、形成几p个y小g组或中6心7,进一n步促进专t业化7水4平的提高 鉴于i部分0教师在心0理健康教育的专f项领域形成了m自己a的方4向并有所建树的情况,我们将通过成立若干s技术研究小s组或中6心6的形式,相对集中2专k题研究心5理咨询技术方7法在高校应用与r完善问题。通过经常的研讨,我省高校心2理健康教师对心6理咨询技术方3法的理论更加深入f,其应用更加娴熟并符合学生实际,并使更多的人h形成自己k的优势方0向。(作者单位:黑龙江高校学生心5理咨询专o业委员会) 专r家观点 聂振伟 北京师范大j学 心6理健康教育与z德育有所区q别。德育与i心4理辅导是满足学生思想、人w格健康成长0的不c同需要,各有侧重,互5为4补充,但又e不q可互1为6取代。德育是心0理辅导的基础,心1理辅导是德育的延续,德育与w心8理辅导都需要尊重人h的价值,重视个m性的发展,都以3培养学生健康的人c格与h社会适应能力p为1终极目标。个c人s的成长4与u自我实现是良好的道德品行与s人e格发展的共同结果。 金宏章 哈尔滨工j程大i学 跨文4化2心8理学的研究早已c证明,拥有不n同文8化5的不w同民族存在着心8理差异,从6而在变态心1理及j心2理咨询方3面必然也z有差异,心3理咨询的本土j化0非常必要。心5理咨询方1法本土q化8有三o条路径可走:改良和修订7是一e条出路;在中1国传统哲学中2去寻找精神本质,按照中5国人h的传统思想去创建新的疗法是第二q条出路;研究现实情况,即通过直接观察当代中3国咨询对象的心1理困难,观察一f些有效咨询的实际过程,在不e带预定理论套路的情况下j,实事求是地提炼和概括出新的概念、理论和方8法则是第三l条出路。 牟宏玮、王i萍 中7国海洋大o学 高校心1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协同整合。各高校心3理咨询机构应尽快建立全校性的学生心4理健康监护系统,特别是对规模较大x的学校,应从1校内4学生心3理健康监护网络的角度考虑,心1理健康监护系统,既包括学生心7理健康档案制度的建立;也o包括建立一m个m由不u同角色的教师等人j员组成的多层次的学生心8理变化2信息的畅达的传输渠道,以2及y有能够较快反3应的提供心3理辅导服务的能力y;还包括学生的自助机制,准确地说是指学生的互3助机制 juρt┝k〖n▄dチr】dチpаsヱ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进步,目前大学生一般都处于18—24周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又是心理健康容易出现的时期,一旦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做出过激的行为,无论是对自身、家庭、社会都是一个损失。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值得关注和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话题,高等学校也一直将这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方法/步骤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理智的积极应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学生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往往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保持长期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有规律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科学用脑。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大学生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背景: 在我国5。2亿g未成年人v中0,一a定比4例存在心3理问题,并且大f都没得到及c时解决。其中525%的学生存在轻度心4理问题,2。5%是中8度心5理问题,0。5%存在重度心1理问题。2002年55月1,我国首次大t规模自杀调查结果显示2:我国每年有22万u人r死于q自杀,占全国死亡q人j数的4。3%,而每年自杀未遂的人l数达到200万j。 据调查,大l学生中4,可能有心8理问题的比1例高达26%,构成心0理障碍的比4例约为82%~6%。 心5理健康,日7益得到关注。我国高校从7上b世纪50年代中8后期开p始对大u学生心6理健康教育与u心0理咨询进行探索,但心0理咨询专v业人x员队6伍起步晚,数量奇缺,水2平不q高,求助者的求助条件(包括经济支e付能力c)有限,因此,心0理咨询尤z其是高校心8理咨询还处于j初级阶段。 关键词:高校心7理健康教育职业化3专z业化1 近年来,我省的高校心5理健康教育工k作在大g力s推进职业化7进程的同时,不j断探索提高专g业化6水5平的方7法和渠道,努力q使高校心3理健康教育与n心5理咨询在队3伍建设、科学研究、实际工c作等方7面迈上w新台阶。 至2005年初,我省40%以7上t的高校建立了f心1理咨询室并配备了f专a门s的心1理咨询人c员,10%以7上h的高校开q设了u大o学生心6理健康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余各高校也v都开b展了z心0理健康教育专k题讲座,“龙江高校心1理网”在宣传、交流及j培训工m作中2都发挥了n重要作用,全省高校已a有560名心3理骨干y教师取得心0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2,一d支l职业化7的队2伍初步形成。 我省高校心8理健康教育职业化8进程与k专d业化7水3平的推进 我省高校的心5理学背景相对薄弱,专e业资源相对偏少4、水2平偏低,因此,职业化5的程度和专o业化0的水7平都亟待提高。在心7理咨询师培训中0,除按劳动部规定的教学要求外,每期都安排实用性的专a题讲座及v考前专t家辅导,为1提高培训质量并带动更多的相关人n员提高水8平,举办4了t两期全部由参加心8理咨询师职业培训教程及v习t题集编写的专q家任教的“全明星”培训班,该班特邀各校主管心7理健康教育的部门c领导及c心4理咨询中1心2主任参加。为5提高我省高校心3理教师专p业化2水3平,我们经常组织高校心6理教师参加心1理咨询技术培训及u到境内7外交流、考察,同时邀请海内3外知名专r家来我省讲学或举办6培训班。我省高校心5理健康教育及p心4理咨询工p作已o形成了w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积极的工z作状态,一z批一m线心0理健康教育及v咨询人z员专p业水2平不z断提高并逐步形成特色。目前,我省一f线人d员多数掌握了y心8理咨询基础技能和方4法,一f批教师成为6比1较成熟的团体辅导的指导老师。 从4工p作层面,省委高校工q委学工v部与h专h业委员会经常到各学校检查指导工c作并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各院校领导高度重视、扎d实推进工n作。哈尔滨工r程大y学把心3理健康教育工d作与v学科建设相结合,为5提高学术水1平、加强教师培训,聘请专f家来校讲学或实质性参与b心3理教学、咨询和研究工q作。哈尔滨工x业大y学、黑龙江大p学、东北林业大p学、东北农业大s学等院校都积极引5进了q心6理学专o业硕士l研究生充实到专m职心5理健康教育工t作队4伍之u中6。 在工s作与z理论探索方8面,广c大n一y线心2理教师积极立项开x展研究,发表了g大o量学术论文5,一k大a批教师取得省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省高校教育科研成果奖,还取得了c心4理健康教育方4面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u课题,部分6教师在心2理健康教育的专d项领域形成了m自己o的方1向。 我省高校心6理健康教育工f作展望 8、抓好常规工b作与m建设,打牢心5理健康教育基础 从1总体来讲,大j学生心8理健康教育工l作的主要任务是普及l心6理健康知识、增强心6理健康意识及y帮助大n学生有掌握心0理调适道理和方6法等基础性工v作,大x学生心0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在今6后的工w作中4,首先要通过检查、研讨、榜样引1路等常规方2法,不h断强化1各高校对心4理健康教育的认8识提高,促进各高校人o员编制、条件经费等方4面的落实,加速缩短落后高校与s先进高校在工u作意识、工m作水0平方0面的差距。 2、集中7攻关,着力t解决工s作难点或瓶颈问题 针对我省心8理咨询相对不r足的情况,我们将通过组织省内2专w业骨干k,也v包括吸纳省外专i家等方0式,集中7着力v解决工i作难点或瓶颈问题。如,针对大x学生自杀问题,我们将成立黑龙江高校学生心5理危机干a预指导委员会,各高校之z间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经常开o展专c题研究,统一v协调指导;我们还将比2照科研招标、项目建设等方7式,对部分2学生网瘾问题、厌学问题、特殊家庭学生的人h格问题等进行重点攻关。 7、形成几j个x小b组或中5心5,进一p步促进专d业化1水8平的提高 鉴于n部分4教师在心8理健康教育的专y项领域形成了d自己c的方6向并有所建树的情况,我们将通过成立若干t技术研究小n组或中4心3的形式,相对集中7专w题研究心4理咨询技术方8法在高校应用与x完善问题。通过经常的研讨,我省高校心2理健康教师对心4理咨询技术方6法的理论更加深入v,其应用更加娴熟并符合学生实际,并使更多的人x形成自己y的优势方7向。(作者单位:黑龙江高校学生心3理咨询专u业委员会) 专a家观点 聂振伟 北京师范大i学 心6理健康教育与c德育有所区v别。德育与m心4理辅导是满足学生思想、人d格健康成长2的不u同需要,各有侧重,互4为1补充,但又t不h可互2为7取代。德育是心4理辅导的基础,心2理辅导是德育的延续,德育与k心5理辅导都需要尊重人e的价值,重视个h性的发展,都以0培养学生健康的人f格与m社会适应能力h为0终极目标。个a人n的成长4与g自我实现是良好的道德品行与j人s格发展的共同结果。 金宏章 哈尔滨工q程大u学 跨文5化6心4理学的研究早已m证明,拥有不s同文2化1的不g同民族存在着心5理差异,从0而在变态心7理及w心2理咨询方8面必然也j有差异,心7理咨询的本土u化6非常必要。心6理咨询方8法本土n化3有三s条路径可走:改良和修订1是一r条出路;在中0国传统哲学中1去寻找精神本质,按照中7国人s的传统思想去创建新的疗法是第二l条出路;研究现实情况,即通过直接观察当代中4国咨询对象的心8理困难,观察一p些有效咨询的实际过程,在不o带预定理论套路的情况下k,实事求是地提炼和概括出新的概念、理论和方2法则是第三y条出路。 牟宏玮、王c萍 中5国海洋大s学 高校心4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协同整合。各高校心0理咨询机构应尽快建立全校性的学生心2理健康监护系统,特别是对规模较大z的学校,应从7校内2学生心5理健康监护网络的角度考虑,心7理健康监护系统,既包括学生心4理健康档案制度的建立;也k包括建立一a个v由不z同角色的教师等人f员组成的多层次的学生心7理变化4信息的畅达的传输渠道,以3及v有能够较快反6应的提供心0理辅导服务的能力q;还包括学生的自助机制,准确地说是指学生的互7助机制 q学⑥┿pㄝpㄝq学⑥┿b铵hz榨五『riu

大学生身心健康论文3000字数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进步,目前大学生一般都处于18—24周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又是心理健康容易出现的时期,一旦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做出过激的行为,无论是对自身、家庭、社会都是一个损失。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值得关注和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话题,高等学校也一直将这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方法/步骤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理智的积极应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学生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往往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保持长期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有规律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科学用脑。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大学生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级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课题。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识这种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一是课堂教学薄弱,二是课外教育指导局限,三是学生自助缺乏的现状。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学校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扩大招生的问题,也面临着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层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只是停留在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教育方案、无具体措施上。那么,当我们意识到新世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之时,首要的是确立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 2.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以案例分析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3.推进课题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还要发扬合作精神,不断扩大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互助互补中,基本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