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读李白诗有感2000字论文怎样写

发布时间:2024-09-08 13:34:43

读李白诗有感2000字论文怎样写

李白是继庄子、屈原以后的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杰出贡献在于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 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技巧, 并使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在诗篇中达到高度的统一, 把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研究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应了解他的浪漫主义特色, 才能真正得到李白诗歌的精髓。关键词 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李白是唐代诗坛的一位最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 现存《李太白全集》30 卷, 除赋、序等文章外, 有诗九百八十余首。这是他诗歌创作中的一小部分。在他死后不久, 他的诗歌就已经“十丧其九”(李阳冰《草堂集序》) 。就从这余下的十分之一的诗歌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庄子、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并且以他在唐朝由盛转衰, 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中, 形成了那种坚持进步的理想, 反抗黑暗现实, 相信自己才能, 鄙视腐朽权贵的斗争精神。在李白诗歌中, 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达到高度的成熟。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在反庸俗和追求理想的斗争中展示了比屈原更为深刻的矛盾, 更为强烈的快乐和痛苦。因而李白的诗比屈原的辞所概括的生活更深更广, 他着眼的不是一个集团, 而是整个时代。屈原主要是通过浪漫主义的独白, 表达了政治上的失败而产生的痛苦与矛盾, 而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渗透到一切主题中去, 接触到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 李白在继承庄子、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 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使浪漫主义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浪漫主义诗人中, 李白是伟大的, 也是最典型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说: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有着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而这些艺术魅力正是从诗人的种种浪漫主义手法中表现出来的。因此, 在我们探讨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的时候, 应该重点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一、豪迈而奔放的气势元稹说李白的诗歌: “壮浪纵恣, 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描写客观事物, 表现出不可羁勒的力量。如诗人笔下的黄河: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这里, 黄河奔腾咆哮, 冲决一切, 呈现出不可驯服的形象, 确有“落笔摇五岳”之势。再如诗人笔下的长江和高山: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庐山秀出南斗傍。《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这咆哮愤怒, 一泻千里的江河, 奇险挺拔, 高出天外的峰峦, 都表现出冲决束缚, 追求自由的不可阻挡气概。(二) 抒发主观感受, 表现出强烈、炽热的感情。李白的诗往往直抒胸臆: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 渴望摆脱羁绁, 腾风凌云, 得到自由。他高呼: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 “摧残槛中虎, 羁绁 上鹰, 何时腾风云, 搏击申所能!”(《赠新平少年》) ; 受诏赴长安时, 他高兴万分: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 长安三年无所作为, 最后又受排挤, 他在诗中大呼: “时清不及英豪人, 三尺儿童唾廉蔺。”(《醉后赠从甥高镇》) ; 他憎恨权奸, 诗中表达清除权奸的愿望: “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 直上青天扫浮云。”(《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 他反对安禄山的叛乱, 要求恢复祖国统一, 就在诗中表示: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 ; 他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就写下了“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的沉痛诗句。在李白的诗歌里, 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 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 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震动着读者的心弦。(三) 句法变化多端, 不受格律的束缚。当时律诗正在兴起, 而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中, 七律只有十二首, 五律也为数不多。这并非李白不会写律诗, 而正如清代赵翼所说, 是“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 与雕绘者争长”。他大量写的是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就是在这格律不严的情况下, 李白也常常打破、突破了一般的规定。表现在句法上, 长短错落, 变化多端。如“噫, 吁口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等。尤其是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 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 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江夏赠书南陵冰》)这样便于诗人抒发感情, 正如宋代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说: “又如长江, 浩浩奔放,千里一泻, 来势犹壮。”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一) 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 有大量的想象, 有的诗通首是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 在李白笔下, 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 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 开展大胆的想象, 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 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 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 表现了崇高的理想。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不开心颜”的斗争精神。又如, 在《蜀道难》中借助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驰骋想象, 着力渲染了秦蜀道路上奇险的山川, 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与关切。明月, 是李白经常歌咏的对象。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 赋于明月人格化和个性化。诸如: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是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拜访一位姓斛的隐士时, 将空中的明月想象成是含情脉脉、依依不舍与自己随行的同伴, 以此衬托出诗人与斛士之间的深情。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这是在自己受到打击, 政治失意, 感到孤独时, 把明月想象成为自己的友人。(二) 奇特的想象李白诗歌中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 新颖不俗。但出人意表又入情理之内, 新颖不俗而不流于怪谲。试看《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诗中想象纪姓老人死后还应继续酿酒。这本来是不可能的, 但诗人却像真有其事一样,执著地继续想下去: 夜台中没有李白, 你卖酒给谁呢? 这种想象好似出自一个天真的孩子,确实奇特新颖。但正是这种想象把老人“善酿”的形象, 诗人与老人的深厚情谊, 特别是老人死后, 诗人对他的怀念都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完全合乎情理。三、大胆而恰切的夸张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 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 也表现出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 来叙述北方雪大天寒。鲁迅先生就此句作了说明: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但燕山究竟有雪花, 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 那就变成笑话了。” (《鲁迅全集》第六卷185 —186 页) 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 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 恰恰相反, 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 往往越是夸张, 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之十五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之二“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 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 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 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 非常注重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 使夸张本身与夸张对象产生内在联系, 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后一句, 诗人抓住远望江水波涛汹涌, 如卷起堆堆白雪的特点, 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 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里可以看出, 李白运用比喻, 一是做到了形象: 感情本来是抽象的, 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 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 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 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 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 比喻友人送我深情, 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 比喻愁情不断, 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 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 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 就更加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 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 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 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 余味无穷。值得注意的是, 在李白的诗中, 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 一般也起着比喻作用。诗人把许多揭露批判最高封建统治者不便直言的思想感情, 通过用典故尽情地表达出来, 而且这些典故能够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 往往比直言表达来得更深刻, 更有感人力量。例如《古风》之五十一中, 就用殷纣王暴虐、楚怀王昏庸的历史传说, 比喻唐玄宗的统治。虽未直言, 但人们从关于殷纣王和楚怀王的历史传说中, 就会联想到唐玄宗的统治该有多么黑暗混乱, 昏庸腐朽。五、清新而自然的语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又都是通过他那独特的清新、自然的语言而表达出来的。李白主张写诗要“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这正是他自己诗歌那种清新而自然的语言风格形象化的概括, 也正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如: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秋歌》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语言朴素简洁, 不假雕琢, 又活泼生动, 音节和谐, 颇有民歌风味, 但他又不是单纯地以民歌语言为模式, 而是经过加工提炼, 既不失民歌语言的本色, 又有含蓄精炼的特点。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回一叫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初看如脱口而出, 明白如话, 但若深入下去, 便觉意味隽永, 经过千锤百炼, 使清新而自然的民歌语言的风格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李白的七绝也体现了这一语言特色。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 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 口头语,而有弦外音, 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 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再如《早发白帝城》脱自于《水经注·江水》。我们于此对照一下:《水经注·江水》: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后传响, 哀转久绝。”这是一段优美的散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了李白的笔下成了一首优美的诗。语言之清新自然, 心情之舒畅乐观, 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李白在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中,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取得了不仅是他的前人, 即使是后来者也没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 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采纳哦

在诗歌世界中要论想象力丰富的当属古代最伟大的天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尤其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李白常常指天问地,神游九天,看似放浪不羁的外表下其实是一颗悲苦愤懑的心,也唯有如此,才使他的诗更具有了撼人的力量。

词·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绝·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的诗太多太经典了 真的是找不到了 偶然间读到了李白的诗,感觉只有喜欢,喜欢,喜欢…… 诗是精灵,寄托人的向往;诗是梦幻,承载人的思念。诗是自由的,它会张开它的翅膀翱翔在蔚蓝的记忆天空,在风中摇曳,像空中撒下的阵阵绚丽的烟花,飘忽盘旋的樱花和和风飞扬的柳絮。它不拘束,它是自由的灵魂。 喜欢读李白的诗,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李白。喜欢上他的清高,喜欢上他的狂傲,还有他的不羁,他的放荡,他的豪迈,他的超然,他的洒脱……总之,喜欢李白,就喜欢了他的一切,一切的一切。 他是游侠,悄然穿梭于天地间,独来独往,浪荡不拘,一切随之自然。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他的双足踏便中国的土地。一寸寸土,一条条河,都留下了游侠李白轻逸灵动的思绪,都记下了他对月长叹的悲慨身影。 负酒而歌,仗剑而行,他的一生,本就是一首虚幻飘渺的诗。浪荡江湖,行山踏水,把苍茫大地,自然造化,尽皆化进他的诗里。于是,世界也有了情感,有了灵性,有了那踏尽天涯,天马行空的超脱与洒然。于是,天下也便成了他的天下,他的心性,他的情结,便也成了万物的主宰。 月光如水,银华如练,落花纷繁中留下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长吟;洇烟袅袅,雾霭纷纷,银雨萧然里传出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高歌。遥望夜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九重碧落又如何挡得住诗仙轻盈飘逸的脚步,亿万年的时空穿梭,那一轮白玉盘却依旧倚在苍穹,铭记着那个衣袂飘举的身影;垂钓碧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狂风巨浪在这浪子面前却如涓涓细流,收敛了张狂。涛涛海水千年流,流不断对那对月抒怀,举酒自慰的身影的怀念。一瞬,已千年。 李白终究是不属于人世间的,他是天上的仙人,匆匆下凡走一遭,换不了的是他谪仙的豪气与傲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高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不羁;“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豪放;“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他霸气。他的生命履历上挥满了神奇的色彩,他喜他所喜,悲他所悲,他走自己的路,笑傲人生,笑傲江湖。力士脱靴,国舅研磨,醉态下他的傲世连千百年后的后人也为之倾倒,为之赞叹。他将人生演绎得纷繁多彩,后人更是对他钦佩莫名。而他,似乎要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诗化,连结束都是如此诗意,抱月沉江,醉酒登仙。李白啊,你可是倦了人间烦扰的生活,而欲回到天上再去做那来去无踪,自在逍遥的仙人了吗?可为什么,你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个背影,都要让人如此萦心绕怀,追忆千年呢?世界刻录了你的身影,万年不灭,而你,在属于你的国度里,可也找到了你的快乐,万年不灭?! “龙泉皆锦带,为尔倾千觞。”李白,你可知,古曲谨为知音谈,美酒唯对至交饮。高山流水,那是伯牙与钟子期相鸣相和,钟子期去后,伯牙毁琴,感叹天下从此更无知音。而这个世界,从我降生以来就已觅不见你的身影,年年月圆,只能一人独醉。而今月夜,引觞满酌,举杯邀月,遨游苍穹的你,可愿共饮杜康? 神交亦有幸,杯酒见我心。太白啊太白,但愿梦中,我能与你相逢,携手共笑,浪迹天涯,何其幸也!纵使风尘满面鬓如霜,追随着你的脚步,亦不悔,亦无怨!

读李白诗有感2000字论文怎样写啊

重读《李白诗选集》有感于故乡  故乡,对于每一个有过离乡经历的人来说,一如明月。在每一个暗香浮动的春夜,在每一个夜白风清的夏夜,在每一个秋虫低鸣的秋夜,在每一个寂寞如锁的冬夜,夜夜来照,任你寂寞,任你欢愉,任你愁肠百结,任你眉头紧锁,依然故我,与你不期而遇在每一个月上柳梢的时刻,即使风雨如晦,即使雪落无声,但在风雨之上、飞雪之外,这一轮如水的明月,依旧含情脉脉。这就是故乡之于游子刻骨铭心的牵扯,这就是从生到死、虽死梦魂亦要来归的故乡。  我爱李白,我更爱故乡,因为爱故乡,因而我更爱李白。因为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文字是平淡的,但兴寄悠远,思乡之情表达的有致而沉郁,如果,仅止于此,那么,这首诗可能也不过是星光熠熠的唐诗阵列中较好的一首,也许早已在的朝代的更迭中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但是,这是李白的诗篇,正是在李白雄奇、瑰丽、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千古一人的伟大艺术成就的映照之下,这首诗才显得如此真实、如此感人、如此卓尔不群、才能在千载之下犹被全体华人以至外国人引为绝唱。其实,诗歌成就了李白,但何尝不是李白成就了诗歌,不独此篇为此,不敢想象没有李白的唐诗会是如何一般面目!但可以肯定,没有李白,唐时明月仍旧会照耀今日之中国,但明月定不会如今日这样如此令人一往情深,令游子一窥而忘情。  在我看来,李白是思乡的人,他有着沉郁、感人的思乡情怀。但是,在很多人包括李白的研究者眼里,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似乎并不突出,甚至认为李白是一个不怎么“恋家”的人。其证据主要有二,一是李白从二十五岁远游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其故乡(今四川省江油县);二是李白的诗篇中少有思乡之作,即使可以算得上是思乡诗的作品也大都指代不明,无法考证其诗中表达的故乡究竟是何地。  其实,这一种表面的矛盾正是李白人生经历在其生命体验及艺术创作上恰如其分、合理的表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白的身世至今犹可称为谜,但研究者均认定其人出生于西域碎叶,五岁移家四川,至其二十五岁离川仗剑漫游,此后,一生漂泊至其终老。童年的生活对任何人的一生都会产生莫大的影响,李白同样如此。从遥远的西域迁居到四川的生活环境的大变迁无疑对李白在其对故乡的认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及其一生。在李白看来,无论是西域的碎叶还是四川的江油,或是其后来漫游时所暂居的地方,没有一个是真正可以让诗人称其为故乡的地方。因此,故乡在李白的心中永远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但却魂牵梦萦、时时入人襟怀的心灵的彼岸,故乡之于李白,正如明月之于李白,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对精神安顿的企望。正如李白在《春夜宴从第桃李园序》中所写:“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斯人有此雅怀,故乡又何须一定要有具体的地点呢!同时,李白的心中无论在何时何地,永远有一种强烈的客居者的寂寞和孤独,如《客中作》所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不知何处是他乡”,不正道出诗人时时知其作客异乡的心灵体验吗?而李白一生自感客居且无乡可归的情感体验也正是其得以写就《静夜思》这一名篇的重要原因。在我看来,李白是强者,抑或说李白虽是一个感情瑰奇、汪洋恣肆、能想前人所未能想、发前人所未能发之议、之情的人,但是,其对感情的表达是有选择的,他会哀但不会怨,他可以粪土权贵却不愿低眉折腰,他尤其不愿过多的表达其经历的坎坷、磨难,更不愿在世人面前表现其内心最敏感、最脆弱的一面,这一点正与杜甫迥异。因此,虽李白一生坎坷多舛,但综其全部诗作,仍不失慷慨激昂,这或许也是李白诗作中每语及故乡,文稍入题便戛然而止的另一原因吧。  记得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一文中写到:“有一些人,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伙伴们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来说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的亲友中落落寡欢,在他们唯一熟稔的环境里也始终只身独处,也许正是这种在本乡本土的“陌生感”才迫使他们远游异域,去寻找一所永远的居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以前祖先们的习性和癖好,使这些漫游者重新回到了祖先们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上。有时候,当他们偶然到达了某个地方,他们会神秘地感到,这里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栖身之所,是他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故乡,只有在这里,他们的心才能够安静下来……”冥冥之中,自己感觉,李白与一千多年后的毛姆或许可以在故乡这个话题成为知己。但是,毛姆比李白幸运,他最后找到了他所认可的故乡,而似乎李白一生都只是在寻找,似乎李白心中的故乡就是天空那轮寂寞的月亮。  而我,却不如李白般潇洒,因此,也比李白要来得幸运。于我,故乡是真实的,是实实在在的,她就在那儿,在河南的一个小城市,静静的,等我来归。我却常常在离她或远或近的地方,奔波,在每一个夜晚,沐月,想她!用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四句诗做结尾吧:“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 李白图片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读李白诗有感2000字论文分析怎样写

他是一个历经坎坷的人

重读《李白诗选集》有感于故乡  故乡,对于每一个有过离乡经历的人来说,一如明月。在每一个暗香浮动的春夜,在每一个夜白风清的夏夜,在每一个秋虫低鸣的秋夜,在每一个寂寞如锁的冬夜,夜夜来照,任你寂寞,任你欢愉,任你愁肠百结,任你眉头紧锁,依然故我,与你不期而遇在每一个月上柳梢的时刻,即使风雨如晦,即使雪落无声,但在风雨之上、飞雪之外,这一轮如水的明月,依旧含情脉脉。这就是故乡之于游子刻骨铭心的牵扯,这就是从生到死、虽死梦魂亦要来归的故乡。  我爱李白,我更爱故乡,因为爱故乡,因而我更爱李白。因为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文字是平淡的,但兴寄悠远,思乡之情表达的有致而沉郁,如果,仅止于此,那么,这首诗可能也不过是星光熠熠的唐诗阵列中较好的一首,也许早已在的朝代的更迭中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但是,这是李白的诗篇,正是在李白雄奇、瑰丽、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千古一人的伟大艺术成就的映照之下,这首诗才显得如此真实、如此感人、如此卓尔不群、才能在千载之下犹被全体华人以至外国人引为绝唱。其实,诗歌成就了李白,但何尝不是李白成就了诗歌,不独此篇为此,不敢想象没有李白的唐诗会是如何一般面目!但可以肯定,没有李白,唐时明月仍旧会照耀今日之中国,但明月定不会如今日这样如此令人一往情深,令游子一窥而忘情。  在我看来,李白是思乡的人,他有着沉郁、感人的思乡情怀。但是,在很多人包括李白的研究者眼里,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似乎并不突出,甚至认为李白是一个不怎么“恋家”的人。其证据主要有二,一是李白从二十五岁远游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其故乡(今四川省江油县);二是李白的诗篇中少有思乡之作,即使可以算得上是思乡诗的作品也大都指代不明,无法考证其诗中表达的故乡究竟是何地。  其实,这一种表面的矛盾正是李白人生经历在其生命体验及艺术创作上恰如其分、合理的表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白的身世至今犹可称为谜,但研究者均认定其人出生于西域碎叶,五岁移家四川,至其二十五岁离川仗剑漫游,此后,一生漂泊至其终老。童年的生活对任何人的一生都会产生莫大的影响,李白同样如此。从遥远的西域迁居到四川的生活环境的大变迁无疑对李白在其对故乡的认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及其一生。在李白看来,无论是西域的碎叶还是四川的江油,或是其后来漫游时所暂居的地方,没有一个是真正可以让诗人称其为故乡的地方。因此,故乡在李白的心中永远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但却魂牵梦萦、时时入人襟怀的心灵的彼岸,故乡之于李白,正如明月之于李白,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对精神安顿的企望。正如李白在《春夜宴从第桃李园序》中所写:“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斯人有此雅怀,故乡又何须一定要有具体的地点呢!同时,李白的心中无论在何时何地,永远有一种强烈的客居者的寂寞和孤独,如《客中作》所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不知何处是他乡”,不正道出诗人时时知其作客异乡的心灵体验吗?而李白一生自感客居且无乡可归的情感体验也正是其得以写就《静夜思》这一名篇的重要原因。在我看来,李白是强者,抑或说李白虽是一个感情瑰奇、汪洋恣肆、能想前人所未能想、发前人所未能发之议、之情的人,但是,其对感情的表达是有选择的,他会哀但不会怨,他可以粪土权贵却不愿低眉折腰,他尤其不愿过多的表达其经历的坎坷、磨难,更不愿在世人面前表现其内心最敏感、最脆弱的一面,这一点正与杜甫迥异。因此,虽李白一生坎坷多舛,但综其全部诗作,仍不失慷慨激昂,这或许也是李白诗作中每语及故乡,文稍入题便戛然而止的另一原因吧。  记得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一文中写到:“有一些人,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伙伴们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来说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的亲友中落落寡欢,在他们唯一熟稔的环境里也始终只身独处,也许正是这种在本乡本土的“陌生感”才迫使他们远游异域,去寻找一所永远的居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以前祖先们的习性和癖好,使这些漫游者重新回到了祖先们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上。有时候,当他们偶然到达了某个地方,他们会神秘地感到,这里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栖身之所,是他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故乡,只有在这里,他们的心才能够安静下来……”冥冥之中,自己感觉,李白与一千多年后的毛姆或许可以在故乡这个话题成为知己。但是,毛姆比李白幸运,他最后找到了他所认可的故乡,而似乎李白一生都只是在寻找,似乎李白心中的故乡就是天空那轮寂寞的月亮。  而我,却不如李白般潇洒,因此,也比李白要来得幸运。于我,故乡是真实的,是实实在在的,她就在那儿,在河南的一个小城市,静静的,等我来归。我却常常在离她或远或近的地方,奔波,在每一个夜晚,沐月,想她!用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四句诗做结尾吧:“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文赏析】 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惜别的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语言如同白话,但很有特色,洋溢着乡土气息。诗人写情饱满酣畅,起伏跌宕,清新自然。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图。春风暖人,柳絮飘扬,诗人即将离开金陵,独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饮酒为别。飞扬的柳絮飘满小店,香气醉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不觉涌上心头。金陵子弟来送别,使诗人离别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但是,越热闹,越会体现出离别后的寂寥。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离别之伤,而是情绪饱满,哀叹而并不悲伤,表现了诗人风华正茂、风流潇洒的特点。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诗文赏析】 美人久久地独坐,深锁双眉,泪湿一片,思念情人,充满了哀怨之情。这首诗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层次分明,含蓄深厚,余味无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文赏析】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文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景交融,声色具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咀味。清人仇兆鳌评说:「太白诗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杜诗详注》)事实上,李白这首诗虽是常见的送别诗,但意致缠绵,语近情遥,有弦外之音,读之令人神往。全诗语言自然朴素,不事夸饰,别具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文赏析】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奇异的梦境,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而在最后则一吐胸中郁闷,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及对生活现实的不满。 全诗描写内容丰富,梦中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像与夸张,尽情抒发自己浪漫主义的情怀,格调高昂,潇洒出尘。

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李白图片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读李白诗有感2000字论文怎么写

李白是继庄子、屈原以后的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杰出贡献在于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 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技巧, 并使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在诗篇中达到高度的统一, 把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研究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应了解他的浪漫主义特色, 才能真正得到李白诗歌的精髓。关键词 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李白是唐代诗坛的一位最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 现存《李太白全集》30 卷, 除赋、序等文章外, 有诗九百八十余首。这是他诗歌创作中的一小部分。在他死后不久, 他的诗歌就已经“十丧其九”(李阳冰《草堂集序》) 。就从这余下的十分之一的诗歌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庄子、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并且以他在唐朝由盛转衰, 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中, 形成了那种坚持进步的理想, 反抗黑暗现实, 相信自己才能, 鄙视腐朽权贵的斗争精神。在李白诗歌中, 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达到高度的成熟。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在反庸俗和追求理想的斗争中展示了比屈原更为深刻的矛盾, 更为强烈的快乐和痛苦。因而李白的诗比屈原的辞所概括的生活更深更广, 他着眼的不是一个集团, 而是整个时代。屈原主要是通过浪漫主义的独白, 表达了政治上的失败而产生的痛苦与矛盾, 而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渗透到一切主题中去, 接触到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 李白在继承庄子、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 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使浪漫主义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浪漫主义诗人中, 李白是伟大的, 也是最典型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说: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有着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而这些艺术魅力正是从诗人的种种浪漫主义手法中表现出来的。因此, 在我们探讨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的时候, 应该重点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一、豪迈而奔放的气势元稹说李白的诗歌: “壮浪纵恣, 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描写客观事物, 表现出不可羁勒的力量。如诗人笔下的黄河: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这里, 黄河奔腾咆哮, 冲决一切, 呈现出不可驯服的形象, 确有“落笔摇五岳”之势。再如诗人笔下的长江和高山: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庐山秀出南斗傍。《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这咆哮愤怒, 一泻千里的江河, 奇险挺拔, 高出天外的峰峦, 都表现出冲决束缚, 追求自由的不可阻挡气概。(二) 抒发主观感受, 表现出强烈、炽热的感情。李白的诗往往直抒胸臆: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 渴望摆脱羁绁, 腾风凌云, 得到自由。他高呼: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 “摧残槛中虎, 羁绁 上鹰, 何时腾风云, 搏击申所能!”(《赠新平少年》) ; 受诏赴长安时, 他高兴万分: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 长安三年无所作为, 最后又受排挤, 他在诗中大呼: “时清不及英豪人, 三尺儿童唾廉蔺。”(《醉后赠从甥高镇》) ; 他憎恨权奸, 诗中表达清除权奸的愿望: “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 直上青天扫浮云。”(《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 他反对安禄山的叛乱, 要求恢复祖国统一, 就在诗中表示: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 ; 他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就写下了“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的沉痛诗句。在李白的诗歌里, 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 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 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震动着读者的心弦。(三) 句法变化多端, 不受格律的束缚。当时律诗正在兴起, 而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中, 七律只有十二首, 五律也为数不多。这并非李白不会写律诗, 而正如清代赵翼所说, 是“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 与雕绘者争长”。他大量写的是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就是在这格律不严的情况下, 李白也常常打破、突破了一般的规定。表现在句法上, 长短错落, 变化多端。如“噫, 吁口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等。尤其是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 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 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江夏赠书南陵冰》)这样便于诗人抒发感情, 正如宋代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说: “又如长江, 浩浩奔放,千里一泻, 来势犹壮。”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一) 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 有大量的想象, 有的诗通首是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 在李白笔下, 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 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 开展大胆的想象, 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 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 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 表现了崇高的理想。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不开心颜”的斗争精神。又如, 在《蜀道难》中借助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驰骋想象, 着力渲染了秦蜀道路上奇险的山川, 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与关切。明月, 是李白经常歌咏的对象。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 赋于明月人格化和个性化。诸如: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是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拜访一位姓斛的隐士时, 将空中的明月想象成是含情脉脉、依依不舍与自己随行的同伴, 以此衬托出诗人与斛士之间的深情。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这是在自己受到打击, 政治失意, 感到孤独时, 把明月想象成为自己的友人。(二) 奇特的想象李白诗歌中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 新颖不俗。但出人意表又入情理之内, 新颖不俗而不流于怪谲。试看《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诗中想象纪姓老人死后还应继续酿酒。这本来是不可能的, 但诗人却像真有其事一样,执著地继续想下去: 夜台中没有李白, 你卖酒给谁呢? 这种想象好似出自一个天真的孩子,确实奇特新颖。但正是这种想象把老人“善酿”的形象, 诗人与老人的深厚情谊, 特别是老人死后, 诗人对他的怀念都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完全合乎情理。三、大胆而恰切的夸张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 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 也表现出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 来叙述北方雪大天寒。鲁迅先生就此句作了说明: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但燕山究竟有雪花, 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 那就变成笑话了。” (《鲁迅全集》第六卷185 —186 页) 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 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 恰恰相反, 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 往往越是夸张, 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之十五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之二“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 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 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 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 非常注重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 使夸张本身与夸张对象产生内在联系, 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后一句, 诗人抓住远望江水波涛汹涌, 如卷起堆堆白雪的特点, 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 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里可以看出, 李白运用比喻, 一是做到了形象: 感情本来是抽象的, 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 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 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 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 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 比喻友人送我深情, 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 比喻愁情不断, 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 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 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 就更加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 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 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 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 余味无穷。值得注意的是, 在李白的诗中, 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 一般也起着比喻作用。诗人把许多揭露批判最高封建统治者不便直言的思想感情, 通过用典故尽情地表达出来, 而且这些典故能够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 往往比直言表达来得更深刻, 更有感人力量。例如《古风》之五十一中, 就用殷纣王暴虐、楚怀王昏庸的历史传说, 比喻唐玄宗的统治。虽未直言, 但人们从关于殷纣王和楚怀王的历史传说中, 就会联想到唐玄宗的统治该有多么黑暗混乱, 昏庸腐朽。五、清新而自然的语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又都是通过他那独特的清新、自然的语言而表达出来的。李白主张写诗要“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这正是他自己诗歌那种清新而自然的语言风格形象化的概括, 也正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如: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秋歌》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语言朴素简洁, 不假雕琢, 又活泼生动, 音节和谐, 颇有民歌风味, 但他又不是单纯地以民歌语言为模式, 而是经过加工提炼, 既不失民歌语言的本色, 又有含蓄精炼的特点。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回一叫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初看如脱口而出, 明白如话, 但若深入下去, 便觉意味隽永, 经过千锤百炼, 使清新而自然的民歌语言的风格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李白的七绝也体现了这一语言特色。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 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 口头语,而有弦外音, 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 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再如《早发白帝城》脱自于《水经注·江水》。我们于此对照一下:《水经注·江水》: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后传响, 哀转久绝。”这是一段优美的散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了李白的笔下成了一首优美的诗。语言之清新自然, 心情之舒畅乐观, 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李白在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中,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取得了不仅是他的前人, 即使是后来者也没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 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采纳哦

在诗歌世界中要论想象力丰富的当属古代最伟大的天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尤其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李白常常指天问地,神游九天,看似放浪不羁的外表下其实是一颗悲苦愤懑的心,也唯有如此,才使他的诗更具有了撼人的力量。

读李白诗有感 将进酒(乐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再一次读起这首诗,记得年轻的时候是很喜欢诗词的,也很喜欢会吟诗的人,喜欢有人为我读起一首首的诗,为我解释每个字的意思,从徐志摩到李杜,再到李清照的词,怀念那个秋后的下午,那万里无云的晴朗,那靓丽的人儿,那首"偶然"。 这首诗是很豪放的,亦只有像李太白那样不羁与才华横溢的人才能有那样的气魄,而我们,更多的则是在现实生活中挣扎吧,今朝有酒今朝醉我们大体是不敢的吧,也许我们的人生更有希望,有希望去实现我们自己的理想,而不像太白那样要在失意中终老。 这么看,我们还是幸运的吧,至少我们还有获得幸福的机会哦,呵呵 好怀念那个秋天,真希望自己一辈子都不会长大,不会成熟,永远是那么的简单,自然,而又真挚。

读李白诗有感2000字论文怎么写呀

在诗歌世界中要论想象力丰富的当属古代最伟大的天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尤其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李白常常指天问地,神游九天,看似放浪不羁的外表下其实是一颗悲苦愤懑的心,也唯有如此,才使他的诗更具有了撼人的力量。

词·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绝·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的诗太多太经典了 真的是找不到了 偶然间读到了李白的诗,感觉只有喜欢,喜欢,喜欢…… 诗是精灵,寄托人的向往;诗是梦幻,承载人的思念。诗是自由的,它会张开它的翅膀翱翔在蔚蓝的记忆天空,在风中摇曳,像空中撒下的阵阵绚丽的烟花,飘忽盘旋的樱花和和风飞扬的柳絮。它不拘束,它是自由的灵魂。 喜欢读李白的诗,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李白。喜欢上他的清高,喜欢上他的狂傲,还有他的不羁,他的放荡,他的豪迈,他的超然,他的洒脱……总之,喜欢李白,就喜欢了他的一切,一切的一切。 他是游侠,悄然穿梭于天地间,独来独往,浪荡不拘,一切随之自然。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他的双足踏便中国的土地。一寸寸土,一条条河,都留下了游侠李白轻逸灵动的思绪,都记下了他对月长叹的悲慨身影。 负酒而歌,仗剑而行,他的一生,本就是一首虚幻飘渺的诗。浪荡江湖,行山踏水,把苍茫大地,自然造化,尽皆化进他的诗里。于是,世界也有了情感,有了灵性,有了那踏尽天涯,天马行空的超脱与洒然。于是,天下也便成了他的天下,他的心性,他的情结,便也成了万物的主宰。 月光如水,银华如练,落花纷繁中留下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长吟;洇烟袅袅,雾霭纷纷,银雨萧然里传出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高歌。遥望夜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九重碧落又如何挡得住诗仙轻盈飘逸的脚步,亿万年的时空穿梭,那一轮白玉盘却依旧倚在苍穹,铭记着那个衣袂飘举的身影;垂钓碧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狂风巨浪在这浪子面前却如涓涓细流,收敛了张狂。涛涛海水千年流,流不断对那对月抒怀,举酒自慰的身影的怀念。一瞬,已千年。 李白终究是不属于人世间的,他是天上的仙人,匆匆下凡走一遭,换不了的是他谪仙的豪气与傲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高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不羁;“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豪放;“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他霸气。他的生命履历上挥满了神奇的色彩,他喜他所喜,悲他所悲,他走自己的路,笑傲人生,笑傲江湖。力士脱靴,国舅研磨,醉态下他的傲世连千百年后的后人也为之倾倒,为之赞叹。他将人生演绎得纷繁多彩,后人更是对他钦佩莫名。而他,似乎要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诗化,连结束都是如此诗意,抱月沉江,醉酒登仙。李白啊,你可是倦了人间烦扰的生活,而欲回到天上再去做那来去无踪,自在逍遥的仙人了吗?可为什么,你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个背影,都要让人如此萦心绕怀,追忆千年呢?世界刻录了你的身影,万年不灭,而你,在属于你的国度里,可也找到了你的快乐,万年不灭?! “龙泉皆锦带,为尔倾千觞。”李白,你可知,古曲谨为知音谈,美酒唯对至交饮。高山流水,那是伯牙与钟子期相鸣相和,钟子期去后,伯牙毁琴,感叹天下从此更无知音。而这个世界,从我降生以来就已觅不见你的身影,年年月圆,只能一人独醉。而今月夜,引觞满酌,举杯邀月,遨游苍穹的你,可愿共饮杜康? 神交亦有幸,杯酒见我心。太白啊太白,但愿梦中,我能与你相逢,携手共笑,浪迹天涯,何其幸也!纵使风尘满面鬓如霜,追随着你的脚步,亦不悔,亦无怨!

诗仙李白,诗如其人浪漫、豪放、天马行空如放荡不羁的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肆意驰骋其诗清新自然,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到“长安不见使人愁”时,不禁黯然泪下读到“与尔同销万古愁”处,联想诗人空有一身才华和满腔报国热情,不得不为之长叹脍炙人口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又不断激励着后人直面人生、积极向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一首狂放浪漫的绝唱--读李白《蜀道难》有感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一首《蜀道难》,不仅道尽了李白的全部人格力量,而且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是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篇开头的一句绝叫,绝不是萎缩懦弱冷漠沉沦之徒所能写出的。只有李白,只有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的李白,才能从心底油然呼来,叫板而出! 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 ”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百字”,正因为情感的狂放不羁,酣畅淋漓,李白才要一唱三叹,回环跌宕;正因狂放不羁,情不由己,李白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上天入地,才能奇特的想象,斗胆的夸张。正因为狂放不羁,全诗才能在情感的旋律线上,在诗歌的整体气势上,在篇章的布局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急骤奔突;才能呈现出风驰电掣般的运动美,变幻莫测的迅疾美!才能给人以长风之出谷,雷电之惊闪,万马之奔腾的强烈的震撼力!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平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