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论文题目大全

发布时间:2024-07-06 07:41:32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论文题目大全

孔子的教育思想:1、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2、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4、“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5、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6、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意义: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孔子介绍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一)孔子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孔子的世界观、孔子论教育的作用、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论教师等方面,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一,在世界观方面,孔子认为道德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其二,在教育作用的思想方面,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也即学而优则仕,其认为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其三,对教师,孔子把师德提到“仁”的高度;其四,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主张“循循善诱”、“温故知新”;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主张“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学思行”的结合;善于运用问答法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关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识。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960 AD-1279 AD)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8)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9)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孔子,被大多数人奉为圣人。一言一行可谓各大多数人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政治的影响:孔子的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经过荀子完善,至西汉,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孔子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忠恕”等等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对社会行为影响深远。对古代教育的影响:孔子打破了春秋时的教育垄断,兴办私学。提出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孔子思想对东北亚的韩国、日本影响深远,西方思想家把孔子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看做是未来世界的希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论文题目

(一)孔子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孔子的世界观、孔子论教育的作用、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论教师等方面,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一,在世界观方面,孔子认为道德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其二,在教育作用的思想方面,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也即学而优则仕,其认为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其三,对教师,孔子把师德提到“仁”的高度;其四,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主张“循循善诱”、“温故知新”;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主张“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学思行”的结合;善于运用问答法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关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识。

一、以“仁”为核心的人文道德教育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可以说“仁”是儒家学派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者,爱人”的平民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在儒家的思想中,认为众生平等,无贵族与庶民之分,因此教学也不应有阶级之分,而应为民众所共有。孔子开私塾之先河,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自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受阶级、政治等因素的制约,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扩大了受教人群,为我国古代开创了平民受教的先河,提高了平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且主张“学而优则仕”,与此后的科举制度一起使平民百姓也有为官治理国家的机会,为我国历史上培养出一大批贤人君子。二、以“启”为核心的循循善诱教导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众多弟子“性将近”而“习相远”,“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每个人的性格品行不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也不应该用统一的学习方法去对待。《论语》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冉有所问相同,而孔子答而不同。正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胆小,应鼓励他勇敢行事,而子路行事果敢,应约束他不要贸然行事。为师者,应在日常交往中了解学生的不同品性,“听其言而观其行”“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不到学生努力想明白而不可得时不要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要表达而无力言语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的积极思考,在他还没有努力思考或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而应让学生先有自我思考,有自我表达的意愿时,再去适当地加以指导,使之如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纵观《论语》,皆为孔子与弟子的言谈构成,有问有答,通过讨论来进行教育。三、以“慎”为核心的谦虚严谨学风的教育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正确对待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才是学习知识应有的智慧。这不仅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同时也是真正获取知识的基本前提。只有明确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才能够有针对性去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对待学习,就要有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失,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与渴求。找出自己知识的局限与缺失,实事求是,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四、以“乐”为核心的敏而好学态度的教育思想相对比来说,学习要算的上一件辛苦的事。如若不是兴趣所在,学习则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兴趣所至,而学习则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对学习有兴趣的人,学习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自然就会比知道或爱好的人更容易学习到知识。把学习视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对其产生兴趣,“学而不厌”,焉能有不成才的道理。连孔子自己都是学习兴趣的实践者,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而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家。孔子认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论语》在“学而第一”开篇中便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真正地把握知识,不是会让人很高兴的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表现的也是一种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视作好像是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只有深入其中,学习到知识,才是人生一件快事。意义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育者的范围,在当时让一些有意想学习,但是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有识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孔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基于“有教无类”的这个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遵循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八不分”说明了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平等对待的。“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1、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2、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4、“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5、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6、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意义: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孔子介绍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论文题目及答案

孔子的后世影响巨大,其教育思想举其大端如下:1、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孔子之前只有贵族有机会受教育;孔子之后平民才有受教育的机会。此所以孔子被称为“先师”(文化史上第一位老师)。2、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优秀教师必须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给予最有教育效果的个别指导。例如不同学生提出相同的问题,因为他们性格倾向不同,孔子就给予完全不同的解答。3、举一反三的教育方法:孔子十分重视随机指点的启发式教学,而不是灌输式教学。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汉语词汇“启发”、“举一反三”的典故正是出自《论语》。

提起孔子的思想,也许是受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时期对孔子的大肆批判的影响(如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厌烦、排斥乃至有意无意的疏远然而,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谁也不能阻止有着蓬勃生命力和真理性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在经历了长期的肯定和倍受瞩目,又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否定批判和倍受冷落鄙弃之后,历史的车轮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春天;而孔子的思想在经历了如此长期、复杂和坎坷的遭遇后,也迎来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她正在逐步地为新时代的人们所了解、熟悉和关注,透过她饱经风霜的脸庞,我们渐渐读懂了她那深沉、忧郁而又闪烁着睿智光辉的眼睛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历史的辩证法吧在现代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和仍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让我们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各方面的论述和考察,比如教学目的和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的影响及历史评价,从而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孔子的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  关于孔子的教育目的,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文章《论孔子》中曾给予了简洁明确的论述,那就是“他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诗、乐),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  孔子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是四方面,即“文、行、忠、信”孔子教的“行”“忠”“信”是属于宣传奴隶制的道德规范方面;而整理古典文献,则是孔子教学内容属“文”的一面那末相比之下,这几方面的内容中哪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呢?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化知识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只是占据比较不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一工作客观上对中国文化传播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却比在行、忠、信方面要大的多可以说,以后历代推传的六经,基本上是经过孔子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和发挥而流传下来的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矣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按艺即六经)折中于夫子”  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比较不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更为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践行,这是孔子的本意然而后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穷经”中去特别是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一跃而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取得了其他各家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而儒家思想和典籍也自然成为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唯一标准于是读书人为了搏取功名,便不能不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和钻研六经中去而由于当时的经学译著又特别繁多,面对浩繁的经书,一个人从小时起跟老师学习经书,即所谓的师法,再到后来自成一家之言,往往直到年老方能穷尽一本经书这也就是所谓的“皓首穷经”这也是汉代及以后历代朝廷官吏以老年人居多的重要原因这种风气流传深远,直到宋代才得到一些改观可以说,历史跟孔子开了一个大玩笑,而这又决不仅仅是一个玩笑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被动挨打,被列强肆意践踏和分割的屈辱历史的出现,我想应该与这一风气与现象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而这又绝非孔圣人的本意后人却非要将这笔帐算到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头上,这对孔子来说,真是未免有些太不公平了  在对孔子的教育目的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下面让我们谈一下孔子教育思想中有关治学态度方面的问题,而这其中有许多光辉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汲取的  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历史评价  可以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无疑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是在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在教育目的上,它所规定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始终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们坚定信奉的金科玉律;而在教学内容上,孔子所整理的六经则成为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重要标准从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八股取士,其考核内容无有例外虽然在某些朝代和历史时期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秦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门户和等级选拔任用官吏),但这些都不足以抵消其作用和影响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孔子作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他的思想中有很多内容是消极的乃至反动的正如陈景磐先生所说,“就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它乃是维护封建的等级宗法制度,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的精神支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总的说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应该是民主的、进步的、积极的他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以后的社会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并且在隋唐时期形成了著名的“东亚文化圈”,其核心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在推动东亚诸国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功不可没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的今天,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重新焕发出青春和生命的活力,提高全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志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甘于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文化人,应该勇敢地挑起这份重担,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浅谈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不仅以其伦理道德思想著称于世,而且,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独到之处以往,有些学者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但笔者以为,孔子并不保守,其呼吁“克己复礼”、称赞周礼“文哉”、盼与周公梦中相见等,只是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孔子时代,国民政治观念在诸子中普遍存在所谓国民政治,简单地说就是打破贵族政治垄断当时,春秋诸侯国的内政由许多大家族垄断而国民政治思想反对垄断,主张刑无等级,法无贵贱,黜陟开放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他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角度不同于别人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孔子的鼓励下,子路敢称治“千乘之国”;冉求称能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公西赤虽自谦,不敢称为一国之宰,但也给自己安了个为祭祖礼仪做赞礼的重要角色子贡凭“货殖”本事游走列国,声望不下诸侯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说,孔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等级开放,更要求知识分子们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  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诚然,从形态上看孔子的表现似乎有点保守,对等级的开放表现不够激进但他侧重于人的精神的开放、人格的开放,把精神、人格与身份、财富分开,只以个人的修养论高下,其内涵、角度、层次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应当说大大超越他人对周礼等级制,孔子也有实质性的削弱周礼虽为道德而设,但道德寓于特权之中,贵族们以彼此尊重特权为守道德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孟子后来能说“途之人可以为尧舜”,并以一介儒生,不顾人主之尊,敢对诸侯王“色勃然”、辞锋激烈,无疑是受到孔子精神的感染  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一)孔子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孔子的世界观、孔子论教育的作用、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论教师等方面,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一,在世界观方面,孔子认为道德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其二,在教育作用的思想方面,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也即学而优则仕,其认为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其三,对教师,孔子把师德提到“仁”的高度;其四,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主张“循循善诱”、“温故知新”;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主张“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学思行”的结合;善于运用问答法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关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识。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960 AD-1279 AD)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8)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9)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论文研究题目

孔子的教育思想用八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作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上,孔子倡导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倡导根据每个人特点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也提倡严谨的治学态度。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作为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理念至今让后人受益无穷。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管是对为人师者来说,还是对于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来说,都是值得去学习的一种态度。孔子认为,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待教育和学习都应该有严谨的态度,不能够松懈。同时,孔子还提倡,不管一个人是何等的身份地位,不管这个人是贫穷还是富贵,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可以跟大家一样,平等的接受教育。这就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而且孔子本身在教育他的弟子的时候,也会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身体力行在实践之中。毕竟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性格不同,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就跟进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孔子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去教授给他们知识。选自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提起孔子的思想,也许是受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时期对孔子的大肆批判的影响(如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厌烦、排斥乃至有意无意的疏远然而,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谁也不能阻止有着蓬勃生命力和真理性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在经历了长期的肯定和倍受瞩目,又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否定批判和倍受冷落鄙弃之后,历史的车轮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春天;而孔子的思想在经历了如此长期、复杂和坎坷的遭遇后,也迎来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她正在逐步地为新时代的人们所了解、熟悉和关注,透过她饱经风霜的脸庞,我们渐渐读懂了她那深沉、忧郁而又闪烁着睿智光辉的眼睛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历史的辩证法吧在现代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和仍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让我们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各方面的论述和考察,比如教学目的和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的影响及历史评价,从而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孔子的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  关于孔子的教育目的,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文章《论孔子》中曾给予了简洁明确的论述,那就是“他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诗、乐),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  孔子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是四方面,即“文、行、忠、信”孔子教的“行”“忠”“信”是属于宣传奴隶制的道德规范方面;而整理古典文献,则是孔子教学内容属“文”的一面那末相比之下,这几方面的内容中哪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呢?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化知识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只是占据比较不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一工作客观上对中国文化传播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却比在行、忠、信方面要大的多可以说,以后历代推传的六经,基本上是经过孔子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和发挥而流传下来的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矣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按艺即六经)折中于夫子”  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比较不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更为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践行,这是孔子的本意然而后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穷经”中去特别是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一跃而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取得了其他各家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而儒家思想和典籍也自然成为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唯一标准于是读书人为了搏取功名,便不能不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和钻研六经中去而由于当时的经学译著又特别繁多,面对浩繁的经书,一个人从小时起跟老师学习经书,即所谓的师法,再到后来自成一家之言,往往直到年老方能穷尽一本经书这也就是所谓的“皓首穷经”这也是汉代及以后历代朝廷官吏以老年人居多的重要原因这种风气流传深远,直到宋代才得到一些改观可以说,历史跟孔子开了一个大玩笑,而这又决不仅仅是一个玩笑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被动挨打,被列强肆意践踏和分割的屈辱历史的出现,我想应该与这一风气与现象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而这又绝非孔圣人的本意后人却非要将这笔帐算到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头上,这对孔子来说,真是未免有些太不公平了  在对孔子的教育目的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下面让我们谈一下孔子教育思想中有关治学态度方面的问题,而这其中有许多光辉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汲取的  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历史评价  可以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无疑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是在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在教育目的上,它所规定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始终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们坚定信奉的金科玉律;而在教学内容上,孔子所整理的六经则成为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重要标准从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八股取士,其考核内容无有例外虽然在某些朝代和历史时期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秦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门户和等级选拔任用官吏),但这些都不足以抵消其作用和影响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孔子作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他的思想中有很多内容是消极的乃至反动的正如陈景磐先生所说,“就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它乃是维护封建的等级宗法制度,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的精神支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总的说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应该是民主的、进步的、积极的他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以后的社会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并且在隋唐时期形成了著名的“东亚文化圈”,其核心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在推动东亚诸国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功不可没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的今天,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重新焕发出青春和生命的活力,提高全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志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甘于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文化人,应该勇敢地挑起这份重担,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浅谈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不仅以其伦理道德思想著称于世,而且,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独到之处以往,有些学者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但笔者以为,孔子并不保守,其呼吁“克己复礼”、称赞周礼“文哉”、盼与周公梦中相见等,只是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孔子时代,国民政治观念在诸子中普遍存在所谓国民政治,简单地说就是打破贵族政治垄断当时,春秋诸侯国的内政由许多大家族垄断而国民政治思想反对垄断,主张刑无等级,法无贵贱,黜陟开放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他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角度不同于别人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孔子的鼓励下,子路敢称治“千乘之国”;冉求称能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公西赤虽自谦,不敢称为一国之宰,但也给自己安了个为祭祖礼仪做赞礼的重要角色子贡凭“货殖”本事游走列国,声望不下诸侯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说,孔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等级开放,更要求知识分子们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  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诚然,从形态上看孔子的表现似乎有点保守,对等级的开放表现不够激进但他侧重于人的精神的开放、人格的开放,把精神、人格与身份、财富分开,只以个人的修养论高下,其内涵、角度、层次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应当说大大超越他人对周礼等级制,孔子也有实质性的削弱周礼虽为道德而设,但道德寓于特权之中,贵族们以彼此尊重特权为守道德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孟子后来能说“途之人可以为尧舜”,并以一介儒生,不顾人主之尊,敢对诸侯王“色勃然”、辞锋激烈,无疑是受到孔子精神的感染  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育者的范围,在当时让一些有意想学习,但是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有识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孔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基于“有教无类”的这个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遵循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八不分”说明了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平等对待的。“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师德高尚的一代宗师。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地域和民族等条件,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主张教育平等的第一人“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钳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使得文化下移,加快知识流动,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教无类”,即教育公平,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安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我国,满足了一部分对象接受良好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向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教育补偿。我们应当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倾斜,同时,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老少边穷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二、启发式教学思想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孔子的《论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学生态度和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认真地回答,为了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他总是用浅显的道理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受益深。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在告诉学生,做事要按道义,即不刻意强求,也不无故反对,不分远近,一视同仁。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许多教师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更是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在因材施教方面,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依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情况施以教育。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许多老师往往在课外从事第二职业,导致分散了教学精力,无法深入走到学生身边,了解学生;同时,随着高校不断合并扩建,许多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使得学生与老师隔离在两个校区。许多老师在下课后不得不为了赶车而马上离开学校,减少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四、阐述学与思的关系学与思的紧密结合是孔子教育原则的重要出发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学习活动的两个方面,只学习不思考必然一无所获;反之,过多思考而不学习必然陷入困殆的境界。孔子强调把学与思统一起来,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孔子最为强调的和重视的,他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孔子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先河,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要从中获得启示,得到启迪,合理的吸收;对于其中还不成熟的过于保守的部分,我们要加以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使之更好的为教育现代化服务,推动我国教育的变革和新跨越

孔子在他的《弟子规》中详述了如何孝敬父母,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益的。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好人,待人接物诚实善良,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他的心是无私的。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视为“大逆不道”。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无论是在文学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样报怨父母的:“为什么生我?”其实,正如人们讲的“善恶轮报”,人的不幸都是因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后来遭遇不幸,以偿还以前做坏事时欠下的债。以恶相报,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磨难。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礼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会非常协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总之,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内核。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必然杂有不正确的成份,也即后人所说的“愚忠”和“愚孝”。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 敏 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 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六个方面的典范: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 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 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诲人不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 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 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孔子,被大多数人奉为圣人。一言一行可谓各大多数人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政治的影响:孔子的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经过荀子完善,至西汉,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孔子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忠恕”等等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对社会行为影响深远。对古代教育的影响:孔子打破了春秋时的教育垄断,兴办私学。提出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孔子思想对东北亚的韩国、日本影响深远,西方思想家把孔子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看做是未来世界的希望。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