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女性文学研究论文一千字以内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13 05:15:41

女性文学研究论文一千字以内有哪些

一、“时尚女性文学”的兴起  90年代后,我国进入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延续了40余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急剧解体,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即也发生了全面的变革。在旧体制下曾拥有过辉煌历史的文学,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准备不足,一时不知所措,迅速跌入低谷。  要重振文学雄风,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读者的心理,进行市场策划,以吸引读者注意。继1994年《青年文学》开辟了“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联展”后,从1996、1997年开始,《小说界》、《芙蓉》、《山花》、《长城》、《作家》等文学刊物又相继推出了“70年代以后”、“70年代人”、“70年代小说”、“90年代小说新人”和“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说专号”等。“70年代后”作家脱颖而出。  这是一个多元驳杂的创作群体,拥有多种写作路数,但以描写都市青年的各色人生而著称。其作者除少数外,均为南方时尚女性。她们以市场经济时代全新的价值观和文学观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观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其核心就是主张“私人写作”。她们的创作往往采取准自传体,以第一人称讲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或虽采取第三人称,但努力将人物的体验与作家形象重叠。她们声称只写自身感受和个人视野的东西,拒绝文学的社会性,拒绝宏大叙事,拒绝传统的道德观和文学观。对生活极端个人化的选择和表白决定了这些文本的另类特质,因此又被称为“另类文学”。  她们以爆炸性的创作和成功的市场效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被称为“文学新人类”、“新新人类”、“新新生代”,成为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后少有的文学热点。“时尚女性文学”以卫慧和棉棉为代表,另外还有周洁茹、朱文颖、金仁顺、戴来等。她们接受了西方女权主义“躯体写作”的主张,又发展了90年代初陈染、林白的“私人写作”  特点并将其推向新的阶段。  二、“时尚女性文学”的特点和贡献  (一)“躯体写作”是“时尚女性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躯体写作”是指女作家在创作中特别注意表现女性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等性别特征,从女性的角度观察、体验和描写生活。  90年代是我国女性文学大发展的时代,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至今方兴未艾。  这些作品执拗地寻找和开拓女性话语的表达方式,彻底显露女性“私生活”的深层底色。它们把笔触探向女性最为隐秘的内心世界,将女性的性别体验以一种执拗的方式表达出来,表现出女性潜在的能量与激情,使性禁忌荡然无存。  这些作品多以城市边缘人为描写对象,如独身者、流浪汉、地下摇滚歌手、同性恋者、吸毒者、爱滋病患者,以及城市角落的“流莺”(妓女)、姑爷仔(靠妓女为生的男人)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当代都市生活的特殊画卷。  如卫慧的代表作《象卫慧那样疯狂》描写一个20来岁的青年女子的乖戾心理和躁动不安的生活经历。这女子少女时代丧父,内心深处对继父的排斥使她幻化出被继父强奸的梦境,她无时无刻不在逃避着继父。作品对女孩的内心感受刻画得异常尖锐,作品透露出一种现代都市的病态的颓废的美。她的《蝴蝶的尖叫》在混乱的碎片似的生活中体验并表达着一种尖锐的刺痛。棉棉的代表作《糖》描写混乱、堕落、痛苦和破碎的生活经验,大胆、裸露而疯狂。她的《香港情人》讲述了一个女作家介入流行音乐的故事。女主人公长期与一位同性恋者相处,又不断介入一些与其他男人的绯闻,怪异而复杂。金仁顺的《月光啊月光》、周洁茹的《我们干点什么吧》、朱文颖的《广场》都以都市女性为主角,以全新的价值取向和彻底的叛逆精神描写青年女子的混乱情爱和她们在动荡社会中的矛盾痛苦。  她们不再以理性和传统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评价眼前急剧变化的生活,而是沉醉于光怪陆离的感觉、情绪、热情和欲望中。这是对现有文化秩序的挑战和不折不扣的轻蔑。  在价值观上,这些作品彻底摆脱了传统理念的束缚,以更自然、更生活化的心态表现人的种种欲望———特别是性爱。以前的作家一般都赋予性爱以象征意义,而她们对性爱的描写,则更接近于自然本能。她们以极为自然———甚至是无所谓的态度描写邂逅恋、婚外恋、同性恋、未婚同居、性游戏、性幻想、性享受等等,将性完全感性化。  (二)以尖锐的方式反映了时尚青年的生存状态70年代出生的作家大都是独生子,有幸福的童年,充满幻想,未经历痛苦和磨练。一旦投入现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便异常尖锐地表现出来。一个日渐商业化的社会便使他们陷入迷茫之中。市场经济已不可能向对他们的父辈那样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他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体验了自由的痛苦———这就是一切必须由自己争取。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他们注定要体验自我奋斗的痛苦,体验漂浮状态的痛苦。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经常左右他们的行动。这与他们的前辈的痛苦完全不同。  “时尚女性文学”的作者大多数是自由职业者,是都市的边缘人,她们作品中描写的也是社会的边缘人。她们最关心的是个人愿望的实现与兑付,强烈的个人表现与稀薄的社会生活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她们对信息化、商业化时代的都市生活有惊人的直觉。细腻的体验,毫无顾忌的表述,极其敏感的语言,惊人的坦率,极具冲击力的文字,使她们成为当代青年情绪的代言人,在当代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创造了与表达内容相适应的新的美学风格传统的情节线索在她们的小说中消失了,碎片式的感觉成为作品的主体。整个作品的情调隐约可感,但不少章节之间跳跃性极大,近乎语无伦次,如幻如梦,飘飘忽忽;不少章节又时常横生枝节,随时插入一些近乎梦呓式的字句,令人难以捉摸。作品的意义仿佛漂浮于作品之上,难以把握。也许,这种随意性代表了一种新的审美倾向?作者的本意就是拒绝任何对作品深度的探寻,追使读者专注于作品本身?  (四)对探索商业时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讲究市场。文学也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学会在商海中谋生存。市场经济时代的消费者讲究时尚,讲究流行,讲究出新,讲究刺激。文学也必须适应这一特点。  三、“时尚女性文学”的危机  (一)媚俗:“时尚女性文学”的最大危机市场经济的短期行为带来“快餐文化”的繁荣,使文化消闲化、浅薄化、庸俗化。  评论家普遍认为,“时尚女性文学”中的很多性描写表面上似乎是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实质上是以“自渎”和“自虐”的形式对正在泛滥的以寻求新鲜刺激为目标的物欲主义的迎合,满足了读者的“窥测”与“意淫”的心理,是女性文学精神层面上的投降与堕落。  有人尖锐地指出,一些女作家很明白,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身为女性是一种资本,她们很快就学会了充分运用这一资本,于是,用一种更富于刺激性的姿态挑逗男人,极度宣泄对感官刺激的迷恋。她们使作家的精英形象完全世俗化、低俗化了。她们虽打着人性和反传统的旗号,有着漂亮的解说,但她们那准自传体的、故意夸张的、自曝隐私的、赤裸裸的性描写更多的是招徕顾客的手段。  我们阅读“时尚女性文学”,感觉到那夸张式的描写有明显的“表演”与“作秀”的成分。  这到底是女性文学的进步,还是女性文学的歧途和陷阱?适应市场并不是迎合市场。  有的评论家认为,她们的生活很肤浅,只能无病呻吟或张扬尖叫,几乎是一种激素催生的写作,无价值和前途可言。  (二)商业炒作的陷阱:用文学之外的手段谋求占有市场“时尚女性文学”主要是由文学编辑精心策划包装而不是由作家个人行为造成的。所谓美女作家,本身就包含了浓重的商业操作成分,配发娇媚的玉照也是投读者之所好,满足人们的视觉快感。其实人长得美不美,与作品的文学价值完全无关。但许多读者的阅读与其说是冲着作品来的,不如说是冲着美女来的。许多广告也以女作者年轻漂亮、气质脱俗、文笔优美、思想前卫吸引读者。美女作家终于取得了与商业时代形形色色的明星同等的地位。  文学界与体育界和演艺圈一样也有了自己的明星。但她们地位的获得却不仅靠作品也靠美女的身份。  有人说,如果把美丽和才华掺和在一块评论一个女作家的作品,在文学审美过程中是否会掺和异类杂质?以文学眼光看,“美女作家”是个荒诞的哗众取宠的说法。  (三)女性主义的偏向:性泛滥与惟我独尊卫慧的《上海宝贝》、棉棉的《糖》的女主人公毫无例外地成为性欲的奴隶。她们肆无忌惮地寻找不同的男人随意做爱,没有节制,也没有羞耻。性爱是人的本能,禁欲固不可取,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  女性文学中的不少作品存在着过于渲染女性性征,性描写低俗不堪,有的甚至把女性描写为“性霸”,以显示女性的所谓独立和尊严,走向了极端。真正的女性意识应包含着两性和谐的命题。  (四)过于封闭,不够大气,缺乏强大的冲击力私人写作和躯体写作作为对过去男性中心的反拨有重大意义,但如果因此由男性中心主义而走向女性中心主义,势必陷入新的偏狭。女性文学要真正取得与男性文学同等的地位,就必须以博大的胸襟,面向整个历史和整个社会。真正伟大的女性文学必将有赖于女性作家的大胸襟、大气魄。著名作家铁凝、张抗抗、王安忆都认为女性文学应有更广大的视野。有的评论家甚至提出了“超性别写作”。他们认为,女性不能仅仅研究女性自身而不去面对整个世界,女性只有充分认识男性,充分认识这个世界,才能充分驾驭这个世界。

对比《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中主人公的逃离倾向 摘要:在《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里,华顿以其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新鲜又独特的老纽约社会,并揭示了美国上流社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道德危机以及他们为自己的保守和虚伪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逃离传统在美国源远流长,逃离成为美国文学的一个主要现象。《纯真年代》与《欢乐之家》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都有逃离的倾向,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的背景分析他们的逃离倾向的异同。关键词:《纯真年代》;《欢乐之家》;逃离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初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女作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她出生成长的“老纽约”为创作背景。伊迪丝·华顿自1905年第一部获得成功的小说《欢乐之家》后就开始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1920 年出版《纯真年代》,华顿到达了其文学生涯的最高峰获美国“普利策奖”,也使她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畅销书作家。这两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表现了逃离的倾向,逃离爱情,逃离社会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引人深思。一、相似之处纽兰·阿切尔与莉莉·巴特逃离的社会背景:《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是作者以其耳濡目染的纽约上层社1/7会作为创作的客体,描绘了维多利亚晚期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结构与正在到来的现代社会文明之间的冲突给表面平静和谐的上层社会带来的影响。阿切尔与莉莉·巴特都在“老纽约”社会中长大,他是那个社会所培养出来的标准的绅士而且在这个社会里,个性和创新没有存在的空间。老纽约社会同样也培养了她高雅的品味、八面玲珑的交际手段,上天又赐给了她娇好的容貌,但却身无分文,没有人真心想娶她,“到了二十九岁仍然是巴特小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小说主人公追求个性自由与社会群体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矛盾与冲突。《纯真年代》中贵族青年阿切尔与门当户对的梅·韦兰订婚前夕,梅的表姐艾伦·奥兰斯卡为了逃避一段不幸的婚姻从欧洲回到了纽约。散发着成熟魅力和欧洲大陆自由精神的艾伦逐渐使阿切尔倾心而无法自拔,但由于旧纽约社会的腐朽和一成不变,拒绝新生事物以及对个人思想行为的控制,以传统替代领悟生活真谛的阴险倾向,“是否„合宜‟,在纽兰·阿切尔的时代的纽约,其意义就像几千年前支配了他祖先命运的不可思议的图腾恐鼠一样重要”。他自己也深知纽约上流社会的狭隘、虚伪、无知、保守,“是一个小而滑的金字塔”,塔的底部是一些体面但不引人注目的像样的家庭,“而这些家庭通过与占支配地位的家庭联姻而抬高了地位……从这一个有钱但并不引人注目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金字塔的尖顶,一个坚实紧密的统治集团”。慑于社会传统习俗的巨大威力,纽兰·阿切尔最终逃离了自己的爱情,逃离了自由,虽然他也在努力挣扎,努力摆脱社会的束缚,但最终爱情的火苗还没有燃烧2/7就已经熄灭,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这一切,这只手就是那不动声色的纽约上流社会。《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中家境贫寒的年轻女子莉莉·巴特,把留在上流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整日穿梭于“欢乐之家”的种种社交场合,却终遭无情抛弃,老纽约上流社会不但有许多陈规旧俗,财富也在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婚姻都是他们改变命运,提高社会地位的手段。莉莉·巴特长得可谓是国色天香、美艳动人,“即使赶车的旅客也不禁驻足多看她几眼”,可是最终她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金钱至上的社会毁灭了莉莉的爱情。时代的造化弄人,莉莉·巴特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漂亮,都不可能得到她所要的结果和幸福,仍被老纽约上流社会拒之门外。恩格斯就曾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华顿也在自传中明确地表达了一个主题:“一个轻佻的社会只有通过它的害人之处才能表现出戏剧意味。这种悲剧含义就在于它使人堕落,使理想泯灭”,“我的女主人公丽莉·巴特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每当社会处于某种变革的时候,这种对旧秩序、旧传统习惯的遵循与叛逆的冲突就会浮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使人们产生内在的心灵矛盾和外在的行为冲突。纽兰·阿切尔和莉莉·巴特在这种冲突中都选择了逃离,莉莉·巴特最终在绝望中自杀了却了她短暂的一生,逃离了社会,逃离了生活,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害了她。3/7 二、不同之处纽兰·阿切尔与莉莉·巴特逃离的影响不同。在《纯真年代》中,纽兰是一个具有充分的女性意识的男性,要求女性在智力和经历上与男性平等,因此他不遗余力地支持艾伦逃离不幸的婚姻,正因为纽兰的理解,让艾伦在人情冷漠的社会中感受到一丝阳光的温暖,而艾伦身上自由奔放的气息是纽兰在陈腐的旧纽约中找不到的,两人不可避免地陷入爱恋之中,但纽兰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离开了旧纽约这片土壤将难以生存,纽兰最终选择逃离自己的爱情,他

女性文学研究论文一千字以上有哪些

可搜搜上百度,记住写论文一定要记住点明主题,说明论点,自己写会更好,有感情的流露O(∩_∩)O哈!

书在每一个人生活中占据怎样的地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除了受个人学识、个人爱好、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会打上很深的时代烙印。当然,我们要说的书不包括四大名著。因为不管是否读过,它们总会出现在每一位中国人必读的书目上。这里说的是所谓的闲书,陪我们度过一段段闲暇时光的书。这些书,大多是小说,还有一些散文和随笔。顺着作者的笔触,我们在书中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  五六十年代 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个革命情绪空前高涨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红色小说”。用行话概括,就是“三红一创,三青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再加上写于40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及写于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就是“红色文学经典”了。  这些小说塑造的人物有着革命超人的理想,形象有时过于高大全。不过,这些作品所宣扬的舍弃自我、为理想社会和全体人民幸福而献身的观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利益的战斗。尤其在“文革”期间,人们的娱乐只剩“八个样板戏”。书中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伟大的英雄式的爱情,仍然让人神往。  在此阶段,国人能接触到的外国小说很少。不过,苏联当时也有相应的一批“红色文学”问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乎人手一册,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  4《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骆驼祥子》中,“老实,规矩,要强”的祥子经受一系列致命的打击之后,变成一具懒惰、挑刺、甚至不惜出卖人命以换取金钱的行尸走肉。这一精神堕落的原因,主要来自乱兵、孙侦探、虎妞父女所代表的社会黑暗势力对祥子生命意志的摧毁;祥子堕落的过程,又是一个命运和精神两方面都向车夫群体认同的过程。这样,祥子的生命悲剧也就具有了更为普泛的典型意义。对这一悲剧充满激情的叙说,透出的是老舍温厚的人道情怀和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23951 加入日期:2007-12-31  --------------------------------------------------------------------------------  4《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摘要:《呼啸山庄》作为艾米莉•勃朗特的惟一的一部小说,无论是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了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文章分析了其主要人物希思克厉夫在出走!重新回来直至报复过程中表现出的双重性格。 关键词:呼啸山庄;希思克厉夫;双重性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惟一的一部小说,它于1848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13909 加入日期:2007-12-30  --------------------------------------------------------------------------------  4文学研究的新思路—简评尧斯的接受美学纲领  接受美学从六十年代末在联邦德国兴起,而后很快向东西两个方向辐射、蔓延,短短十多年,竟席卷了欧洲大陆与苏美,压倒了曾经炫赫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成为最新的、影响最广的美学理论之一。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是联邦德国以尧斯(Hans Robert Jauss)、伊瑟( Wol馆and Iser)等五位年轻教授和理论家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Die I}onstanzer Schule),该学派著述甚丰,其中以  作者:朱立元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1315 加入日期:2007-11-15  --------------------------------------------------------------------------------  4中西叙事概念比较  内容提要 中国叙事理论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各自不同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由此创造了与该理论相适应的叙事概念。本文通过对理论遗产的清理,梳理出中西叙事理论的三对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间与障碍、间架与插曲,对它们的来源、特性及其在叙事文本中的运用做了辨析和比较。关键词 叙事概念 一线穿 整一性 间 障碍 间架 插曲 中西文学叙事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和与该理论体系相适应的理论概念。由于中西叙事  作者:张世君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2617 加入日期:2007-11-15  --------------------------------------------------------------------------------  4叙述形式的文化意义  形式具有意义,独立于内容的意义,这是20世纪美学一再阐明的命题。本文想要论证的是,小说的叙述形式,具有独立于小说内容的意义,而且是与整体的社会文化形态相关的意义。具体地说,小说形式特征的变迁,往往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相联系,不是内容,而是形式,更深刻地反映了文化对文学文本产生方式的制约力和推动力。现代叙述学研究者,多少都感到了这个向题,虽然至今没有人给予系统的说明。泽尔尼克曾经声称:意识形态被构筑  作者:赵毅衡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1799 加入日期:2007-11-15  --------------------------------------------------------------------------------  4“史传”、“诗骚”传统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叙事,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这一传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在二十世纪初受到西方小说的严峻挑战。在一系列“对话”的过程中,中国小说终于完成了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于两种移位的合力:第一,西洋小说输入中国,中国小说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第二,中国文学结构中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吸取传统文  作者:陈平原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1859 加入日期:2007-11-15  --------------------------------------------------------------------------------  4叙事理论与文化战略  理论之道有两条,一条简捷,一条艰难。近年来许多人拥挤在简捷的路上,把西方的特殊情境中式样翻新的思潮术语饥不择食地搬来,未经选择、消化、质疑,更舍不得潜心去融汇贯通,便急急忙忙地以为这就是“观念更新”,中国的文学现象在他们的手下,就像借得纯阳祖师吕洞宾的“金指头”一般似乎点石为金了。叙事理论方面的情形也如此。一批学者认真地翻译了英、法、美诸国的一些重要的叙事学著作,令人视野大开;但也出现一些对我国漫  作者:杨义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1212 加入日期:2007-11-15  --------------------------------------------------------------------------------  4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  内容提要 当代是西方有史以来“叙事”最受重视的时期,也是叙事理论最为发达的时期。尽管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构成了当代叙事理论的主流。国内学界一直聚焦于经典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理论的新发展,出现了多种跨学科的研究派别。本文重点评析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揭示后经典叙事学与经典叙事诗学之间的多层次对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著作对于女性的态度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如你所说的《氓》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是,仍然能看出这个女子的洒脱和倔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就能够体现这一点。 自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以后,不可避免地,男性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的社会地位在不断升高,而女性因为先天的原因无法如男人般适应社会对于力量和效益的要求,所以日益攀附于男性。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然,连鲁迅先生都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也就证明了中国女子在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是饱受欺压的一方,但是色彩鲜明的女子以及中国文学史对于她们的肯定也是有的,就如你所说的花木兰,当然,也应该看到,花木兰之所以能够如此盛名,也是因为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女性的身份,是作为男性角色扬名于世的。 而古代有很多小说,就曾将才貌双全,德艺双馨的女子视为反面教材,将不幸沉湎于男欢女爱之中的错误全部归到她们身上,因果循环,重男轻女的思想尤为严重。尤其是一部中国思想史在其中所起的作 用。从礼仪中提及的三从四德开始,到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再到宋明理学的出现,一步一步束缚妇女的言行,牵制了人们的思想,而若是女子稍有出格,则后果可想。可见,中国文学史对于女子的要求和看待还是相当苛刻的。 当然,凡事都应具体看待,何况女子本身就有好坏之分。像飞燕合德之流确是为人不齿,但也有红拂,秦淮绝艳等出尘女子。 欢迎阅读《作文:抓蝴蝶》,“查字典”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一年级作文”,请随时关注! 这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楼下院子里去玩,来到小花园里,我发现枇杷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枇杷果,樱花树和樟树又长高了。

女性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

《围城》中女性角色性格塑造非常有特色。唐晓芙、苏文纨、孙柔嘉这几个人物可以看成是同一个女人不同成长阶段的、始终变化着的性格的丰富复杂性。可研究的题目譬如:1、苏文纨的性格特征分析2、苏文纨的爱情观研究3、唐晓芙的爱情选择的是与非4、论孙柔嘉婚前与婚后的两面性格5、孙柔嘉性格形成的家庭背景研究6、从《围城》看女性的婚恋观7、女人是天使还是老虎?——《围城》女性研究。。。。。。

论文题目和值得写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

论文题目和值得写女性文学

对比《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中主人公的逃离倾向 摘要:在《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里,华顿以其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新鲜又独特的老纽约社会,并揭示了美国上流社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道德危机以及他们为自己的保守和虚伪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逃离传统在美国源远流长,逃离成为美国文学的一个主要现象。《纯真年代》与《欢乐之家》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都有逃离的倾向,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的背景分析他们的逃离倾向的异同。关键词:《纯真年代》;《欢乐之家》;逃离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初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女作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她出生成长的“老纽约”为创作背景。伊迪丝·华顿自1905年第一部获得成功的小说《欢乐之家》后就开始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1920 年出版《纯真年代》,华顿到达了其文学生涯的最高峰获美国“普利策奖”,也使她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畅销书作家。这两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表现了逃离的倾向,逃离爱情,逃离社会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引人深思。一、相似之处纽兰·阿切尔与莉莉·巴特逃离的社会背景:《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是作者以其耳濡目染的纽约上层社1/7会作为创作的客体,描绘了维多利亚晚期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结构与正在到来的现代社会文明之间的冲突给表面平静和谐的上层社会带来的影响。阿切尔与莉莉·巴特都在“老纽约”社会中长大,他是那个社会所培养出来的标准的绅士而且在这个社会里,个性和创新没有存在的空间。老纽约社会同样也培养了她高雅的品味、八面玲珑的交际手段,上天又赐给了她娇好的容貌,但却身无分文,没有人真心想娶她,“到了二十九岁仍然是巴特小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小说主人公追求个性自由与社会群体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矛盾与冲突。《纯真年代》中贵族青年阿切尔与门当户对的梅·韦兰订婚前夕,梅的表姐艾伦·奥兰斯卡为了逃避一段不幸的婚姻从欧洲回到了纽约。散发着成熟魅力和欧洲大陆自由精神的艾伦逐渐使阿切尔倾心而无法自拔,但由于旧纽约社会的腐朽和一成不变,拒绝新生事物以及对个人思想行为的控制,以传统替代领悟生活真谛的阴险倾向,“是否„合宜‟,在纽兰·阿切尔的时代的纽约,其意义就像几千年前支配了他祖先命运的不可思议的图腾恐鼠一样重要”。他自己也深知纽约上流社会的狭隘、虚伪、无知、保守,“是一个小而滑的金字塔”,塔的底部是一些体面但不引人注目的像样的家庭,“而这些家庭通过与占支配地位的家庭联姻而抬高了地位……从这一个有钱但并不引人注目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金字塔的尖顶,一个坚实紧密的统治集团”。慑于社会传统习俗的巨大威力,纽兰·阿切尔最终逃离了自己的爱情,逃离了自由,虽然他也在努力挣扎,努力摆脱社会的束缚,但最终爱情的火苗还没有燃烧2/7就已经熄灭,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这一切,这只手就是那不动声色的纽约上流社会。《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中家境贫寒的年轻女子莉莉·巴特,把留在上流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整日穿梭于“欢乐之家”的种种社交场合,却终遭无情抛弃,老纽约上流社会不但有许多陈规旧俗,财富也在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婚姻都是他们改变命运,提高社会地位的手段。莉莉·巴特长得可谓是国色天香、美艳动人,“即使赶车的旅客也不禁驻足多看她几眼”,可是最终她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金钱至上的社会毁灭了莉莉的爱情。时代的造化弄人,莉莉·巴特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漂亮,都不可能得到她所要的结果和幸福,仍被老纽约上流社会拒之门外。恩格斯就曾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华顿也在自传中明确地表达了一个主题:“一个轻佻的社会只有通过它的害人之处才能表现出戏剧意味。这种悲剧含义就在于它使人堕落,使理想泯灭”,“我的女主人公丽莉·巴特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每当社会处于某种变革的时候,这种对旧秩序、旧传统习惯的遵循与叛逆的冲突就会浮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使人们产生内在的心灵矛盾和外在的行为冲突。纽兰·阿切尔和莉莉·巴特在这种冲突中都选择了逃离,莉莉·巴特最终在绝望中自杀了却了她短暂的一生,逃离了社会,逃离了生活,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害了她。3/7 二、不同之处纽兰·阿切尔与莉莉·巴特逃离的影响不同。在《纯真年代》中,纽兰是一个具有充分的女性意识的男性,要求女性在智力和经历上与男性平等,因此他不遗余力地支持艾伦逃离不幸的婚姻,正因为纽兰的理解,让艾伦在人情冷漠的社会中感受到一丝阳光的温暖,而艾伦身上自由奔放的气息是纽兰在陈腐的旧纽约中找不到的,两人不可避免地陷入爱恋之中,但纽兰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离开了旧纽约这片土壤将难以生存,纽兰最终选择逃离自己的爱情,他

女性修养与保健论文两千字以内

我就现场写一篇吧,都称不上是文章,结构可能有点混乱,你看得懂就行了。什么是美人?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人关,又有红颜祸水之说,那么我们评判美的标准是什么呢?中国有4大美人,她们不仅外貌出众,更是具备了一些初中的品质的。外貌来自父母的遗传,我们无法改变,可是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让我们变得更美呢?这些问题都将在下面被讨论到。首先什么是美人?无疑,瓜子脸,丹凤眼,柳叶眉,是美得,坚挺的鼻子,悄悄的嘴唇,迷离的眼睛都是美得。撇开这张外皮,我们还有什么?有的人就只剩一具空壳,而有的人却还有灵魂。外在的东西终究会逝去,而内在的美丽却是受用终身的财富。红颜易老,但真正美丽的灵魂是永不老去的。这就是一个女性的修养,没有修养的美不是真正的美。修养体现在高雅的谈吐和举止以及高尚的品德。所以说,美人是既要外表美,又要心灵美的。评判女性美的标准很大一部分是评判女性内在修养的标准,那究竟什么样的修养才能称得上是内在美呢?首先,品格,这是决定一个人,不光是女性,男性也是如此,品格是一个人最本质的属性,它的低劣直接决定了我们人格的高低。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真正能被称之为人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教养,这个词可能不太准确,而我一时间又想不出更好的词,是的,家教是很能影响一个人涵养的,不说脏话粗话,不做粗鲁的手势,都是有教养的体现。最后,但绝对不是最不重要的,知识,无知是可怕的,我们不会去说一个无知的人是美的,即便她长的再美,也只是一个花瓶罢了。知识要懂,不一定要精,当然也可以精,精了就成了专家、大师、女科学家了,吴健雄、林徽因、居里夫人都是例子,同时她们都是美的。而我们一般人读书,并从中汲取知识是为了提高修养的,并不一定谋求科学成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错的,这是至理名言,书读的多了,自然会明白很多道理,读书让女人秀外慧中。中国人有才女情节,如果一个女性被才情所武装,那么无疑她的吸引力是致命的,林徽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我们广大女性怎么提高修养呢?很简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世人都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信,但我不以为然,我们的广大女性不仅不能做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了,而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雌性的人类。读书,读书,这是没错的,书读得多,你能吸取的养分也越多。当然,也分情况来看,书不是什么书都要读,都可以读,都必须读,我们要有选择性的读。我们不一定要读百科全书,让知识面面俱到,总的原则是这本书看过之后能让你明白一些你之前做不明白的道理,那么这本书是真正对你有帮助的书,这样的书我们要多读,读精,读透。看书不能像看电视剧那样,光看人物情节,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经历放到体会作者思想和品位文章语言上面,如此才能说是真正的读书。除了读书,现在的网络也十分的发达,从网络上也同样可以汲取到很多有价值东西,就看我们能不能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其他的如交友上面,我们自然希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是说没文化的人我们不用交往,我只是说要能从比自己优秀的人身上学习到什么,这是很有必要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善于学习。好了说了这么多关键还是要实践,持之以恒,时间会让你德艺双馨!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简单地讲是指身体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称之为思想健康。探求中华传统医学,病因病理学、生理学、养生学人的健康与情感、情绪、行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性格特点,都非常具体地、有针对性地、有倾向性地、有对应性地影响着五脏六腑及周身的健康状况。一个良好的性格,一个开朗的性格,一个豁达的性格,一个勇敢的性格,一个坚强的性格,一个明朗的性格,一个洒脱的性格,一个乐观的性格,一个自信的性格,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性格。反之,一个悲观的性格,一个狭隘的性格,一个阴暗的性格,一个怯懦的性格,一个自卑的性格,一个拿不起放不下的性格都是有损于身心健康的性格,是疾病的性格。一个人经常“提心吊胆”、“心慌”、“心躁”、“撕心裂肺”、“心痛”他俱象的心也会同样如此。古人提倡:“心平气和”、“心胸阔广”、“宽仁博爱”、“磊落光明”、“气魄宏大”等是不无道理的。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行为对身体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总是含图私利,总是算计别人,总是横行霸道,用心险恶,丧尽天良,有一天等到他良心发现的时候可能为时已晚。偏如一个杀人凶犯,一个被通辑的人犯,一个干尽坏事的人他们能跟平常人一样放心,舒心地睡个觉吗?这些人能健康长寿吗?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规律。 当然,人总是要生病的,有社会压力的原因,有家庭因素的原因,有自己本人的总总原因等等。首先,必须面对现实,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思想上的毛病,治了心理面的心病,同时,有效地进行疾病治疗,可以采取医生用药、药膳食疗、针灸、推拿、体育锻炼、练习气功、调整选择最适合自己疾病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要学习和掌握科学保健常识,有的放矢地进行保健养生,加强自身修养,从而达到身心健康。 四季如何养生 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过程中如何养生就已有记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就提示给人们,身体要健康,益寿延年,需要追随大自然的规律,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国医学认为,从立春至立夏前一天为春三月,春天三个月是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东风解冷,春阳上升,自然界各种生物萌生发育,弃故从新。 人们应早些睡觉,早一点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适当锻炼,以发布“生”气,注意运动应暖和,以适应春气。并要让身心感到舒畅、活泼,以使身体与春气相适应。生活中应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恼怒,内存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的意念,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调畅。如果违犯了这一自然规律,就会损伤肝气,夏季易患寒性疾病,从而导致人体难以适应夏季藩秀的“长”气。 祖国医学认为,养生的效果,不仅限于季节,还应为下一季节打下良好基础。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季节里不能很好地养生,就会引起下一个季节的不健康状态,有不少疾病就容易产生。如春季能注意“生发之气”,本季节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调养“生发之气”,不仅近在当时,并且能遗患于后。《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不变。”肝属木而主风,属于自然界的东方,旺于春季。所以春季养生不好,不注意调养,易伤肝,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都容易发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春三月,气候渐暖,这是春的主要象征。然而春季又是气候多变的季节,尤其是初春,气候变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袭,气温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讲“春捂秋冻”,所谓“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过早地脱下棉衣,应晚脱一点,而且要一件件地减。这从春天的天气、气候特点与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来说,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由于春季气候变化多,忽冷忽热,风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于春,恼怒等情志易刺激伤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恶化。另外,由于由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稍不注意就会感染疾病。特别是年老体弱和少年儿童应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疗不当,防护不周,常会导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都易传染。 祖国医学还认为,春天肝气旺、脾气衰,应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属肝,甘味属脾,故需注意调养。 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几方面的调理外,还要针对春天的特点,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适度,增进营养,以增强体质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国医学认为,夏天对人来说属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应晚睡早起。苦味属心,辛味属肺,所以夏天应吃些辣味食物。虽然天气炎热,但不要贪凉,睡觉时腹部应盖上被子,以免受凉腹泻。雨季应避免湿气的侵袭,及时更换衣服。平时应经常按摩足底涌泉穴,不要光脚,以免湿气从脚底部侵入。 秋季:祖国医学认为,从立秋到立冬为秋三月,天地阳气日衰,阴寒日生,景物萧条,养生亦应随之。 秋天应早睡早起,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气温降低时应及时添加衣服,以免着凉。中医认为,当秋季阳气内敛,阴气转盛中,人应与秋气相和平,保持体内阴精,不让意志过分外驰,防止房劳伤肾。秋季万物凋谢,老人忧思过多,产生垂暮之感,表现为情绪不稳、烦躁不安、难以入眠等症状。金代医学家李东垣说:“凡怒悲生恐惧,皆损元气。”《医学类编》说:“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故应保持情绪稳定,心如秋月,少忧勿思使志安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精神系统受到刺激,会导致机体正常平衡紊乱,易患疾病。心情开朗,使精神处于常乐之境,才能有助于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迟。冬天为肾气旺、心气衰的季节。咸味属肾,应少吃。应尽量避免吃灸烤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否则出门时易着凉。 实践说明,祖国医学中宝贵的四季养生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对人们的健康长寿必定大有益处。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