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论文题目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8-02 17:56:0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论文题目有哪些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B ) A昼夜现象 B日出日落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四季的变化 A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C、D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表面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 C ) A不发光、不透明 B地轴是倾斜的 C自转 D公转 下列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面对北极,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围绕的中心为太阳 C其自转周期为一天 D其自转周期为一年 解析 本题考查了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和周期等知识。地球自转是绕地轴运动,其自转周期为一天。其运动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答案为C。 将地球自转和公转与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用直线连接起来。 A.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 B昼夜长短变化 (2)地球公转 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D四季更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及二者的区别。由于地球的不透明及太阳光的直线传播,使得地表有昼夜之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出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地轴的倾斜,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发生变化,导致昼夜长短变化,出现四季更替。答案为:(1)-A、C;(2)-B、D。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反映了:B A太阳在公转 B.地球在自转 C太阳在自转 D地球在公转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有时差,有太阳的东升西落。【2】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有五带的形成,阳光直射,极昼极夜,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球运动】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地球自转】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大概还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在6亿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约有424天,表明那时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快得多。在4亿年前,一年有约400天,8亿年前为390天。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周期减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此外,由于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角动量变小,从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除潮汐摩擦原因外,地球半径的可能变化、地球内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质分布的改变等也会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变化。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太阳为24小时其中有公转的3分56秒。【地球公转】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地极移动】地极移动,简称为极移地极移动,简称为极移,是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运动。1765年,欧拉最先从力学上预言了极移的存在。1888年,德国的屈斯特纳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发现了极移。1891年,美国天文学家张德勒指出,极移包括两个主要周期成分:一个是周年周期,另一个是近14个月的周期,称为张德勒周期。前者主要是由于大气的周年运动引起地球的受迫摆动,后者是由于地球的非刚体引起的地球自由摆动。极移的振幅约为±4角秒,相当于在地面上一个12×12平方米范围。 由于极移,使地面上各点的纬度、经度会发生变化。1899年成立了国际纬度服务,组织全球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专门从事纬度观测,测定极移。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相继开始了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激光测月、激光测人卫、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全球定位系统测定极移,测定的精度有了数量级的提高。

地理意义:自转的意义主要是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公转的意义是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至于练习题目,你可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来做,高中题目会难很多,若是初中的,比较简单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的轨道面,它影响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日制度和计时制度。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论文题目

地理意义:自转的意义主要是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公转的意义是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至于练习题目,你可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来做,高中题目会难很多,若是初中的,比较简单

产生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阳的为夜半球。由于自转,昼夜不断交替,周期约为24小时。产生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的日出时刻就会有早晚,产生地方时。是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B ) A昼夜现象 B日出日落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四季的变化 A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C、D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表面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 C ) A不发光、不透明 B地轴是倾斜的 C自转 D公转 下列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面对北极,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围绕的中心为太阳 C其自转周期为一天 D其自转周期为一年 解析 本题考查了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和周期等知识。地球自转是绕地轴运动,其自转周期为一天。其运动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答案为C。 将地球自转和公转与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用直线连接起来。 A.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 B昼夜长短变化 (2)地球公转 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D四季更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及二者的区别。由于地球的不透明及太阳光的直线传播,使得地表有昼夜之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出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地轴的倾斜,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发生变化,导致昼夜长短变化,出现四季更替。答案为:(1)-A、C;(2)-B、D。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反映了:B A太阳在公转 B.地球在自转 C太阳在自转 D地球在公转

地球的运动分为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昼夜更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公转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论文摘要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地方时差; 地转偏向; 地球形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的变化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的轨道面,它影响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日制度和计时制度。

地球的运动分为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昼夜更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公转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等。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阳的为夜半球。由于自转,昼夜不断交替,周期约为24小时。产生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的日出时刻就会有早晚,产生地方时。是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二、地球公转的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做有规律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是昼弧,位于夜半球的是夜弧。昼弧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和夜的长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使同一地方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一年中,随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得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在时间上的的季节更替和空间上的五带划分。由于地球运动产生的种种现象,对地球上的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论文题目怎么写

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原理2007-08-02 21:04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原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 总星系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15.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18.地球的公转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22.四季的划分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欧美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余类推。23.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为热带,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为寒带、其余为温带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有时差,有太阳的东升西落。【2】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有五带的形成,阳光直射,极昼极夜,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球运动】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地球自转】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大概还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在6亿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约有424天,表明那时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快得多。在4亿年前,一年有约400天,8亿年前为390天。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周期减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此外,由于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角动量变小,从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除潮汐摩擦原因外,地球半径的可能变化、地球内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质分布的改变等也会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变化。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太阳为24小时其中有公转的3分56秒。【地球公转】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地极移动】地极移动,简称为极移地极移动,简称为极移,是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运动。1765年,欧拉最先从力学上预言了极移的存在。1888年,德国的屈斯特纳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发现了极移。1891年,美国天文学家张德勒指出,极移包括两个主要周期成分:一个是周年周期,另一个是近14个月的周期,称为张德勒周期。前者主要是由于大气的周年运动引起地球的受迫摆动,后者是由于地球的非刚体引起的地球自由摆动。极移的振幅约为±4角秒,相当于在地面上一个12×12平方米范围。 由于极移,使地面上各点的纬度、经度会发生变化。1899年成立了国际纬度服务,组织全球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专门从事纬度观测,测定极移。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相继开始了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激光测月、激光测人卫、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全球定位系统测定极移,测定的精度有了数量级的提高。

地理意义:自转的意义主要是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公转的意义是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至于练习题目,你可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来做,高中题目会难很多,若是初中的,比较简单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阳的为夜半球。由于自转,昼夜不断交替,周期约为24小时。2、产生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的日出时刻就会有早晚,产生地方时。3、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做有规律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是昼弧,位于夜半球的是夜弧。昼弧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和夜的长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使同一地方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3、四季更替、五带划分一年中,随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得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在时间上的的季节更替和空间上的五带划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论文高中生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的轨道面,它影响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日制度和计时制度。

b自转线速度为0,为极点,所以可能出现极昼或极夜

地球的运动分为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昼夜更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公转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等。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阳的为夜半球。由于自转,昼夜不断交替,周期约为24小时。产生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的日出时刻就会有早晚,产生地方时。是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二、地球公转的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做有规律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是昼弧,位于夜半球的是夜弧。昼弧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和夜的长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使同一地方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一年中,随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得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在时间上的的季节更替和空间上的五带划分。

a线速度为0说明为极点,极点肯定有极昼极夜;b正午太阳高度为零,说明有极夜。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