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红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题目大全

发布时间:2024-07-03 16:34:16

红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题目大全

立定跳远测距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文 摘】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因此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开发智能化体质测试系统用于检测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立定跳远测距系统是智能化体质测试系统系列产品之一,该系统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溶为一体,技术含量高。在研究参考国内外现有立定跳远测距仪的基础

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的发展。1800年,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时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这是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1830年以后,相继研制出温差电偶的热敏探测器、测辐射热计等。在1940年以前,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主要是热敏型探测器。19世纪,科学家们使用热敏型红外探测器,认识了红外辐射的特性及其规律,证明了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遵守相同的规律。它们都是电磁波之一,具有波动性,其传播速度都是光速、波长是它们的特征参数并可以测量。20世纪初开始,测量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吸收、发射和反射光谱,证明了红外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价值。

拿下图所示的一款红外线传感器举例,用红外线检测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是否达到设定的阈值:障碍物距离较远时,传感器模块上的LED灯熄灭,并对外输出相应电平信号,见下图:障碍物距离较近时,传感器模块上的LED灯亮起,并对外输出相应电平信号,见下图:详细分析可参考文章《红外线靠近检测电路》。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组成  A.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B.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C.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包括: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D.译文及原文复印件;E.图纸、软盘等。  二、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填写及有关资料的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统一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毕业设计(论文)封面、稿纸(在教务处网上下载用,学校统一纸面格式,使用A4打印纸)。  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按要求认真填写,字体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手写一律用黑或蓝黑墨水;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字,经院长(系主任)签字后发出。  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要按顺序装订: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装订在一起,然后与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译文及原文复印件(订在一起)、工程图纸(按国家标准折叠装订)、软盘等一起放入填写好的资料袋内交指导教师查收,经审阅评定后归档。  三、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  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2.论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  论文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以25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妥。  设计总说明主要介绍设计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要在1500~2000字以内,外文字数以100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5个左右为妥。  3.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1……、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4.正文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其内容分别如下:  绪论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文字量上要比摘要多。  正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  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对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  5.谢辞  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6.参考文献与附录  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可向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一般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宜过多,但应列入主要的文献可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  附录是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若附录篇幅超过正文,会让人产生头轻脚重的感觉。  四、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我校毕业设计(论文)大致有设计类、理论研究类(理科)、实验研究类、计算机软件设计类、经济、管理及文科类、综合类等,具体要求如下:  1.设计类(包括机械、建筑、土建工程等):学生必须独立绘制完成一定数量的图纸,工程图除了用计算机绘图外必须要有1~2张(2号以上含2号图)是手工绘图;一份15000字以上的设计说明书(包括计算书、调研报告);参考文献不低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2篇以上。  2.理论研究类(理科):对该类课题工科学生一般不提倡,各院系要慎重选题,除非题目确实有实际意义。该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字数要在20000字以上;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进行建模、仿真和设计计算等;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4篇以上。  3.实验研究类: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工作;要完成15000字以上的论文,其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的讨论与结论等内容;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献。  4.计算机软件类: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软件或较大软件中的一个模块,要有足够的工作量;要写出10000字以上的软件说明书和论文;毕业设计(论文)中如涉及到有关电路方面的内容时,必须完成调试工作,要有完整的测试结果和给出各种参数指标;当涉及到有关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内容时,要进行计算机演示程序运行和给出运行结果。  5.经济、管理及文科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撰写一篇20000字以上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题论文(外国语专业论文篇幅为5000个词以上。);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1-2篇外文文献。  6.综合类:综合类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至少包括以上三类内容,如有工程设计内容时,在图纸工作量上可酌情减少,完成10000字以上的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献。  每位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1)翻译2万外文印刷字符或译出5000汉字以上的有关技术资料或专业文献(外语专业学生翻译6000~8000字符的专业外文文献或写出10000字符的外文文献的中文读书报告),内容要尽量结合课题(译文连同原文单独装订成册)。(2)使用计算机进行绘图,或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或进行文献检索、论文编辑等。  绘图是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毕业设计中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但作为绘图基本训练可要求一定量的墨线和铅笔线图。毕业设计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学生应参照教务处2004年3月印制的《毕业设计制图规范》进行绘图。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细则  1.书写  毕业设计(论文)要用学校规定的文稿纸书写或打印(手写时必须用黑或蓝墨水),文稿纸背面不得书写正文和图表,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文稿纸边框以外,文稿纸不得随意接长或截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  2.标点符号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但在叙述不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如"他发现两颗小行星"、"三力作用于一点",不宜写成"他发现2颗小行星"、"3力作用于1点"。大约的数字可以用中文数字,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如"约一百五十人",也可写成"约150人"。  6.标题层次  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1"、"2"、"3"等,第三级为"1"、"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7.注释  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或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可行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放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毕业设计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粗细要合适,图面要整洁美观。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11.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不用园括号括起。

红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题目

红外技术 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 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的发展。 60年代中叶起,红外探测器和系统的发展体现了红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在1~14微米范围内的探测器已从单元发展到多元,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阵列。红外探测器最早是用单元探测器,为了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后来发展为多元线列探测器。多元线列探测器先后扫过(串扫)同一目标时,它输出的信噪比可比单元探测器高n(开平方)倍,n为元数。如果多元线列探测器平行扫过(平扫)目标时,则可获得目标辐射的一维分布。以线列探测器为基础的红外探测系统,大都安装在飞机或卫星遥感平台上,平台的前进运动垂直于线列作为第二维时,就可得到目标辐射的分布图像。现在,红外探测器已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阵列,相应的系统已实现了从点探测到目标热成像的飞跃。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设备,代表着夜视器材的发展方向,它用焦平面阵列取代了光机扫描结构。目前,长波碲镉汞(HgCdTe)探测器面阵已达640×480元,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实验室水平已达256×256元,预计到2000年可达到百万元。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波段从近红外扩展到远红外。早期的红外探测器通常工作在近红外。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波段已扩展到中红外和远红外,例如,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一项超波谱地雷探测计划,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地探测地雷的方法。该计划采用空间调制成像傅里叶变换光谱仪,这是一种红外传感器,它已在直升机上进行了近、中波段的试验,下一步计划把工作波段延伸到远红外。远红外已经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轻小型化。非致冷、集成式、大面阵红外探测器方向发展。采用低温制冷技术,是为了提高红外探测器件的灵敏度和输出信号的信噪比,使其具有良好的性能,但它也使红外探测器体积大、成本高。为了实现小型化,必须减少制冷设备和相关电源,因此,高效小型制冷器和无需制冷的红外探测器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采用非致冷工作的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不仅可使系统成本降低2个数量级,而且可以使体积、重量和功耗也将大大减少。此外,利用材料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方面的最新技术,可使红外探测器与具有一定数据处理能力的数据处理设备相结合,使其轻集成化、大面阵、焦平面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其性能,实现对室温目标的探测。红外探测系统从单波段向多波段发展。正如前面所述:在大气环境中,目标的红外辐射只能在1~3、3~5和8~13微米三个大气窗口内才能有效地传输。如果一个红外探测系统能在两个或多个波段上获取目标信息,那么这个系统就可更精确、更可靠地获取更多的目标信息,提高对目标的探测效果,降低预警系统的虚警概率,提高系统的搜索和跟踪性能,适用更多的应用需求,更好地满足各军兵种的需要。目前,多波段的红外探测系统已经研制成功,如法国和瑞典联合研制的博纳斯末敏子弹药,就采用了多波段红外探测系统探测目标。 红外热像仪行业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也是红外应用产品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一块,在军民两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红外热像仪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卫星、导弹、飞机等军事武器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该产品的应用已延伸到了电力、消防、工业、医疗、安防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过去国内市场一直由FLIR、FLUKE等国外知名企业占领。不过最近10年来,这个领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国内红外热像仪企业在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等方面的改进,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涌现出了大立科技、昆明北方红外、武汉高德、飒特红外等知名企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积累相当的技术力量。目前国产产品在性能上已经和进口产品接近,但进口产品的价格高出国内产品50%以上。随着红外热像仪在消防、电力、建筑等行业的扩张,国际民用红外热像仪行业迎来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期。2004年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及系统产量约为5万台,而2006年,仅FILR公司就取得了宝马汽车公司为其新款7系列轿车配备的红外热像仪订单,并获得了美国政府35万台的出口许可申请。2006年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的销售额为3亿美元,同比增长35%。据美国著名高科技行业咨询公司Maxtech International的预测,未来5年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需求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到2012年,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2亿美元。由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红外热像仪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可以达到20%,预计2011年中国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的需求量可以达到95亿元。以美国为例,2000年,美国红外成像与红外测温系统的市场销售总额为2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3%,预计到2008年,总的市场销售额将达到2亿美元,年综合增长率达到5%。“我国红外热像仪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倪国强先生在中国光电产业高层论坛上表示:在发达国家的军用领域,红外热像仪已得到非常广泛的配置,例如海湾战争中平均每个美国士兵配备7具红外热像仪。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军队中红外热像仪的应用相对较少,其市场远景需求量相当巨大。随着高性能多色红外焦平面以及智能灵巧型片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预计这一比例还将继续走高。 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内大型活动的增加,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场所需要24小时持续监控。红外线在夜间监视的应用更加突出,不仅金库、油库、军械库、图书文献库、文物部门、监狱等重要部门采用,而且也在一般监控系统中也被广泛采用,甚至居民小区监控工程也应用了红外线摄像机。带动了红外摄像市场持续升温。根据2006年的一份调查报告,相比红外热像仪,红外摄像机的技术门槛不高,目前大部分国内市场被国内品牌占据,外国品牌只占据了一部分高端市场。从国内红外摄像机分布来看,深圳最多,占总数的64%,与东莞、浙江形成了我国的三大产业基地。我国的红外摄像企业以生产、贸易为主,能够自主创新的不多。未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将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向全球扩张、赚取更高的利润。 传统的红外通讯应用主要在与家电和汽车防盗遥控器方面,由于调制技术、相关收发器技术的快速发展,红外传输应用也发生了质的飞跃。1993年国际红外线协会在美国成立,积极整合建立红外传输的标准,极大地推动了红外产品的发展。2000年全球已有1.7亿台配有国际红外线协会模组的电子产品进入市场,尤其在电子游戏机市场有极大的潜力。2001年,在信息收发模组方面,由于国际红外线协会模组的价格已从早期的5美元降至2美元,国际大厂纷纷在亚太地区一些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地方寻求加工场所,估计年产值将有1亿多美元的规模,当时一些IC设计公司、系统与应用软件厂商已积极投入应用产品的研究与生产,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个人笔记本、PDA、数码相机等产品的普及带动了红外传输的发展。国际红外线协会1994年推出了1.0版红外线资料交换标准,传输速度为115.2Kbps,目前的最大传输速度最大速率已达4Mbps以上。2006年,红外无线技术已经有了庞大的用户群。当时红外数据通讯技术(IRDA)已拥有每年一亿五千万套的设备安装量,并且它保持着每年40%的高速增长。网舟咨询在近期发布的《无线短距离通讯技术市场研究报告》中认为,强劲的增长数字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厂商对于红外通讯仍持有的乐观态度,红外通讯技术已被全球范围内的众多软硬件厂商所支持和采用,目前主流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均提供对它的支持。手机市场上,各大主流厂商也早已在其产品中配套支持了红外通讯技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红外技术无论是从应用覆盖度,技术成熟度和用户接受度来说,都在各类无线通讯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在遥控器市场方面,市场研究机构Instat公司预测,2005年,全球应用于IrDA领域的8位控制器的单位出货量将达到06亿个,到2009年将达到73亿个。据介绍,Zilog公司自1993年进入远程控制市场以来,产品销量以超过75亿,2004年公司交付了大约4,000万片的IrDA相关芯片。目前,公司的IrDA芯片的解决方案型号已超过12,000种,所服务的遥控器品牌也超过1,300种,客户包括飞利浦、三星、索尼、Yamaha,东芝,微软等。目前全球万能红外遥控器市场占到了70、80%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欧美市场等。 红外光谱仪主要用于化学物理分析领域,可应用于各种物理化学实验室、石油、农业、检测等领域。按应用范围可分为通用型红外光谱仪和专用红外光谱仪,按波长范围分可分为近红外光谱仪和远红外光谱仪,目前以近红外光谱仪为主。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了近红外光谱仪、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模型三部分。只有三者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高性能的要求。目前近红外专用光谱仪器的研制及应用在国内已受到很多专家的关注,并已开发研制出一批适应国内分析对象的仪器及应用软件。如,中国石油科学院的一批年轻学者在陆婉珍院士的带领下,研制和开发出了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近红外专用光谱仪器及其在我国石油科学中应用的一些软件;以北京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领导的“中国农业近红外分析技术网络系统”课题已完成,研制和开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中国农业品品质的分析的软件;相秉仁教授在中国药科大学分析计算中心建立了Internet近红外光谱分析虚拟建模中心,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建模和数学模型维护等工作,并建立了一些中草药近红外分析的数学模型。06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通过招标的方式订购了总计超过300余台进口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财政部当时加上后续的维护费,拨了共 5亿人民币的资金。假如能够实现国产的话,可以节省一大笔外汇。我国目前的相关企业有聚光、英贤、大连依利特、东西电子、普析通用等,主要做低端产品,高端产品还无法和国外抗衡。国产的通用型红外光谱仪FT–IR主要是北分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引进的美国Analect公司技术生产的几种不同型号的、不同档次的产品,但是量很少。专用红外光谱仪方面,近红外光谱的一些专用红外光谱仪在国内有较大的潜在市场,主要是在农业中农产品品质分析和石油化工中石油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及产品品质分析中有很大的市场。但是由于近红外分析需要根据分析对象引入一些数学模型,分析对象不一样,其数学模型也有所不同。因此,国外的近红外专用光谱仪所带的分析软件(是根据国外的分析对象的数学模型设计的),并不一定适合于国内的分析对象,致使近年来引进的一些近红外专用光谱仪器在国内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加之国外近红外专用光谱仪器价格又偏高,国内进口的近红外专用光谱仪器并不多。 在实现远距离温度监测与控制方面,红外温度传感器以其优异的性能,满足了多方面的要求。在产品加工行业,特别是需要对温度进行远距离监测的场合,都是温度传感器大显身手的地方。在食品行业红外温度可以在不被污染的的情况下实现食品温度记录,因此备受欢迎。光纤红外传感器还具有抗电磁和射频干扰的特点,这为便携式红外传感器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又开辟了新的市场。随着红外测温技术的普遍应用,一种新型的红外技术—智能(Smart)数字红外传感技术正在悄然兴起。这种智能传感器内置微处理器,能够实现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的双向通信,具有小型化、数字通信、维护简单等优点。当前,各传感器用户纷纷升级其控制系统,智能红外传感器的需求量将会继续增长,预计短期内市场还不会达到饱和。另外,随着便携式红外传感器的体积越来越小,价格逐渐降低,在食品、采暖空调和汽车等领域也有了新的应用。比如用在食品烘烤机、理发吹风机上,红外传感器检测温度是否过热,以便系统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操作,如停止加热,或是将食品从烤箱中自动取出,或是使吹风机冷却等。随着更多的用户对便携式红外温度传感器的了解,其潜在用户正在增加。由于红外温度传感器在实现远距离控温及无接触测温等方面的优势,使其产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在1996年至1997年间,其产量从5万只增长到23万只;总销售额也从3亿美元增长到3亿美元。2006年,市场销售总额将达到576亿美元,总产量将超过9万只。对于红外传感器的全球市场,第三世界国家将比欧美更加看好。虽然欧美很多工业国家加工业广泛,但其市场以趋向饱和;而在中国以及拉美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随着其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各国各地区纷纷加强工业化建设,加工厂不断增多,红外传感器在该区域的销量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并且其市场销量还处于增长趋势。[影响]产生红外辐射的物体就是红外辐射源。物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自然界中,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0°K或-273℃)的物体都在向外辐射各种波长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红外线的强度也越大。我们根据各类目标和背景辐射特性的差异,就可以利用红外技术在白天和黑夜对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识别,以获取目标信息。在现代战争中,获取战场信息的优势已经成为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红外技术是从空中和空间获取战场信息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许多国家均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去研究红外技术,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并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军事目标的侦察、监视、预警与跟踪的重要手段。一切军事目标,如海洋中的舰船、地面部队行动及各种装备、空中的飞机、导弹,都散发热量,发出大量的红外辐射。利用红外技术装备,就可以从空中和空间对这些目标进行侦察、监视与跟踪。如侦察卫星依靠红外成像设备和多光谱仪可以白天黑夜地获取大量的军事情报。装有红外探测器的导弹预警卫星从70年代以来,一直监视着世界各国的弹道导弹发射,为国家及军事指挥部门提供警报,如目前美国国防支援计划中的预警卫星在几十秒钟内,就可以鉴别来袭导弹的发射和方向,据说将来美国的天基红外系统可在20秒内,提供有关导弹发射和方向方面的精确信息,为拦截来袭导弹提供宝贵的预警时间。又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导弹预警卫星把伊拉克的所有导弹发射尽收眼底,然后及时地把有关信息传送给美军的爱国者导弹部队,使爱国者导弹有效地拦截了伊方的飞毛腿

股骨骨折病人切开复位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世界先进的切削刀具材料指南——碳氮化物、陶瓷、PCD和PCBN(二)电子显微镜技术与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骨形成蛋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铁路工程建设材料预算价格(一九八八年度)勘误表(第二批)法国碳/碳、陶瓷/陶瓷复合材料的现状与进展添加剂—磷酸及其盐类对柔性石墨材料的影响上海市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举办材料仓库计算机管理培训班玻璃钢材料在含硫气田凝析油罐上的应用膨胀机阀杆密封材料改用浸腊线绳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彩管用阳极帽材料研究”在沪通过冶金部鉴定不同退火气氛对Fe基非晶材料交流损耗的影响“抗恶劣环境开关电源用高频扼流圈材料”通过冶金部鉴定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韧性(下)无机功能晶体材料的发展陶瓷材料科学的几个前沿问题应用价值工程技术 降低吨煤材料费用测定粘弹性材料性能的改进的振动梁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非金属基的应用理论半导体光电化学法测定半导体材料的物理参数硅铝炭黑—聚氯乙烯材料性能研究弥散硬化Cu-AI_2O_3复合材料的组织及性能的研究两种颅骨修补材料的对照观察适航性对金属材料的要求电阻应变计在材料机械性能测试中的几个问题图象分析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玻璃钢学会全国玻璃钢工业调查及《玻璃钢/复合材料》编委会会议侧记陶瓷基复合材料概况镜面GFRP模具的制作及材料矿用玻璃纤维网假顶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模拟试验PEK-C/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连续玻璃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截顶圆锥壳体的稳定性分析海岛调查文件材料 质量管理流程初析725例脑卒中尸检材料的病因分析水泥土材料力学特性的探讨缠绕复合材料喷管静力分析新型耐温导电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光电子学与光电子产业专题系列介绍 光-电子晶体材料和器件的发展趋势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产业——三环公司发展钕铁硼永磁材料的探索匣钵材料在熔模铸造中的应用加强材料管理 努力降低消耗煤矿井下爆破材料库防护门的设计与应用分区混合有限元法计算反平面复合材料切口应力强度因子复合材料加筋壁板的优化设计材料非线性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热自由边界效应的影响求半透明材料导热系数的复合换热反问题真空断路器用铜铬触头材料的研制攀钢转炉炉衬耐火材料抗渣性能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电阻转变的微分曲线《机电工程金属材料手册》评介新型档案材料保护问题的初步调查用于高性能发动机的烧结材料气门座新型二苯基乙炔非线性光学材料《〈中国的人权状况〉学习材料》出版Mises材料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新途径国家教委举办全国《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教师讲习班 讲座材料之三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同一材料中的波型转换实例填充聚四氟乙烯材料的试验和应用电子工业防潮浇注密封材料——DO4透明硅橡胶浇注-胶粘剂氟化高分子材料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牛心包作为胸壁重建材料的临床应用水泥厂常用的金属材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加速墙体材料改革——建材节能综合工程简介之一光热法实现材料的在线检测与分选异质材料(ZGMn13+16Mn)的焊接异质结材料及其表面金属膜的俄歇能谱研究锻造用Al-Si系合金的材料特性和用途的开发(2)耐火材料的强化和韧化苏联耐火材料工业发展状况微细颗粒对镁质耐火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炭结合刚玉—莫来石—氧化锆材料的高温性能国外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开发现状YBCO体材料的制备与临界电流密度混杂复合材料受压状态下的基体剪切破坏有机涂装材料酸值的测定包装材料的计算机最优化排料冲击波在不同材料隔板中的衰减特征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聚氨酯-肝素接枝共聚反应和材料表面的初步分析不同材料拼接的半平面裂纹问题各向异性材料的表面张力消光玻璃纤维用于绝缘和编织过滤材料技术复合化开发出高性能的非织造布过滤材料糁肽泡沫包装材料带圆孔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孔边层间应力研究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表述形式材料力学中强度理论内容的历史演变和最新发展第六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在京召开碳氮化物超微粉体陶瓷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有机和聚合物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与展望高温后混凝土及其组成材料性能研究高分子生物复合材料修补颅骨缺损测定快凝材料凝结时间的新仪器第十七届欧洲人工器官大会会议文摘 意大利 波伦亚1990年9月19—22日生物材料部分生物材料消息和市场信息环氧改性牦牛心包材料的力学性能PPTA/尼龙1010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晶与熔化行为粉末压实材料的自延续高温(燃烧)合成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绘画的依托材料——关于底子的技术鲁本斯的技法和材料《工程材料》复习要点材料力学期末复习PP及其改性材料的拉伸体膨胀测量与微观形变机理分析氢与先进的航天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耐化学腐蚀性能碳纤维的冷等离子体连续表面接枝工艺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碳毡/碳复合材料的组织与高温退化利用平面上表面波模型研究吸收材料对表面波的作用具有c轴丝结构的YBa_2Cu_3O_(7-δ)体材料的制备SiC晶须/Y-TZP复合材料的研究微机化声显微镜及其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冲天炉修炉材料的改进稀土钙钛矿型乙醇敏感材料的特性我国著名的无机非金属涂层和非晶态半导体材料科学家程如光同志逝世复合缺陷对钛酸锶铋材料介电特性的影响非线性光学中的新型有机和聚合分子材料Bi/Pb比和退火温度对Bi-Pb-Sr-Ca-Cu-O系超导材料的T_c(R=0)和高T_c相形成的影响全国生物材料研讨会无宏观缺陷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导电性高分子复合材料铁淦氧的机械化学抛光(第三报)——适用于多晶体及多晶积层体材料材料专业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述评材料学的结构论金属材料循环应变硬化/软化瞬态响应的数学模型Ce—TZP陶瓷材料马氏体相变内耗的研究准分子激光的材料表面改性形状记忆材料的实验研究电子给体化合物对聚乙烯醇-甲基紫精光色互变材料光色行为的研究尼龙6短纤维-NR/SBR复合材料的研究碳酸钙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先进复合材料研究室复合材料损伤与断裂的动态无损评价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国外航空材料动态和科技动态试谈材料数据库的现状、发展及对策发展材料工程 振兴航空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建所35周年回顾与展望正硅酸乙酯粘合剂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介绍一种遗传学教学实验材料——油菜临床检验材料处理不当使法医学鉴定复杂化一例报道含裂隙材料的空洞化损伤金属材料物理性能金属及金属间化合物中结构缺陷、杂质及其复合体的电子结构与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倾斜功能材料1990年小汽车材料的典型构成放射性碘在地质材料中吸附和迁移的研究含裂纹板的复合材料胶贴修补分析第六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短脉冲载荷下金属材料的层裂破坏高压下BiPbSrCaCuO超导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第一届国际复合材料变形与断裂会议题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1991年3月26-27日)SiCw/6061Al复合材料冲击破坏行为SiCw/Al复合材料滑动磨损的微观机制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复合材料胶粘剂固化反应及工艺参数的研究纤维长径比对环氧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过渡区应力集中对复合材料强度试验准确度的影响复合材料层板圆形分层的屈曲复合材料层板+θ/-θ层间断裂韧性研究短纤维复合材料刚度特性的有限元随机能量法预报基质发光材料Na_5Eu(MoO_4)_4和NaEu(MoO_4)_2的制备和发光玻璃钢杆的纵向波速及材料的内阻尼实验研究绘画材料的发展有关SiC材料的生产实践芒果套袋材料筛选世界先进的切削刀具材料指南——碳氮化物、陶瓷、PCD和PCBN(一)新型密封材料B-PVC防水卷材铁路工程建设材料预算价格(一九八八年度)勘误表关于补充《铁路工程建设材料预算价格》材料项目的通知介绍招标中处理材料价差的一种方法 试行核定料差百分率的作法耐高温碳—石墨密封材料的研究碳石墨材料高温氧化防护的研究粘合剂与金属氧化物/石墨复合材料气孔率的关系建立计算机多用户系统改善材料仓库管理一种新型隔声吸声材料航天逆变电源磁芯罩壳的材料选择与工艺设计某型导弹舱体材料分析倾斜功能材料的发展现状复合树脂补牙材料性能测试和应用对改性有机硅封装材料自熄性的研究“七五”期间国家皮革化工材料重大科技成果简介(续)材料表面条痕对铝深冲杯的减薄拉深加工性的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韧性(上)铝-高聚物层压减振材料的研制磨料水射流切割脆性材料的实验研究蚕丝纤维织物是汽车、飞机的良好的内装饰材料用表面光压(SPV)法确定异型外延材料中的少子扩散长度混凝土变电架构用高分子材料修补和加固空间展开天线的结构工艺和材料浅谈材料力学课程改革土石坝松散体模型材料研究的新进展30CrMnSiNi2A材料瞬态应力应变曲线的数学描述甘蓝型油菜质不育材料微量花粉问题研究 微量花粉发生规律的观察“七五”攻关项目“用沸腾炉灰渣研制煤矿井下密闭充填材料”通过技术鉴定在p~+GaAs体单晶材料上进行的NEA活化实验复合材料内部脱粘的红外检测及理论分析工业企业材料核算的帐务处理方法——红字分离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损伤粘弹性本构方程一种新的气敏光纤传感材料TiO_2-V_2O_5系材料感湿特性与微结构的研究高级复合材料在未来桥梁建设工程中的应用聚合物材料的增强增韧及其评价新方法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和加工工艺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续)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与修补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柱面弯曲耦合刚度系数CC材料在电视节能改造中的应用外贸进出口业务文件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我国感光材料工业发展的特点、难点及对策复合材料选层板的非线性动力稳定性理论夹心复合材料宽带超声换能器的研制各向异性压电陶瓷材料位置灵敏原子探针在材料研究中的新应用光电子学与光电子产业专题系列介绍 超分子光化学与有机光电功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的抗磁比率采用计划价格进行材料核算的后进先出法和先进先出法幂硬化材料加载条件的确定及表达光电子集成电路材料制作工艺的进展考虑破坏时复合材料结构的分析真空断路器铬铜触头材料及其应用Cu-Cr触头材料添加第3种成分后的工频和高频真空电弧熄灭特性铝合金轴承材料档案材料上的曲霉菌及其危害复合材料固化应力模型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Cd(POM)_2Br_2]的二次谐波效应与晶体结构的关系高Jc Ag-Bi-Pb-Sr-Ca-Cu-O超导材料含随机空穴材料的屈服行为YBa_2Cu_3O_(7-x)超导材料的(001)畴界和晶界“新型纺织材料PBT及其差别化纤维系列产品”在沪通过鉴定如何从提供的片断材料中摄取需要的信息?怎样进行相同类型材料的比较阅读?填充保温材料空心砌块的经济评价强化土地管理 加强部门协作 大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明确任务 推动乡镇墙体材料革新光致变色存储材料研究高 T。超导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与化学键LW化灌材料在大坝基础帷幕补强加固中的应用碳化硅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超塑性《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年总目录(总第112~124期)Lanxide技术与Lanxide材料装甲材料不可压缩动力学效应及其应用第三届中国青年材料科学研讨会在大连召开碳纤维复合材料电火花加工(EDM)机理究研复合材料层压板疲劳特性的试验研究复合材料加筋板后屈曲强度工程分析方法探讨复合材料机翼的动强度研究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安全系数与可靠度若干复合材料计算机程序评介复合材料飞机结构损伤容限和耐久性设计初探复合材料层压板稳态湿度场及应力场分析低速冲击下复合材料层板的损伤研究复合材料薄壁圆柱壳体的稳定性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吸湿行为研究铸造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铺层顺序对复合材料层合结构承载的影响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的结构优化与振动控制复合材料盒段颤振特性试验研究干涉对复合材料叠层板螺栓连接疲劳强度的影响怎样组织综合材料的写作工作采用金刚石砂轮磨削高硬度非金属材料负成果文件材料也应归档干部档案材料分类新探复合材料圆锥壳体的外压稳定性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一种材料表面改性的新技术第七届全国磁学及磁性材料会议简讯对材料科学发展的认识钛与铋系高温超导材料界面相互作用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复合材料构件手动C扫描无损检测仪器的研制利用蛋白质笼制造纳米级材料铝电解槽惰性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羟基磷灰石材料充填牙槽窝及颌骨囊肿术后骨腔的临床观察心包替代材料的动物实验研究Ni-Al-M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含金属间化合物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生产应用霍普金森压杆技术进行材料动态断裂韧性研究日本研制出新型非晶态光-磁记录材料SiC_w/Al复合材料尺寸稳定化工艺的研究利用SOI材料提高触觉传感阵列的性能用于制备SOI材料的RF-ZMR技术研究复变函数与数值法相结合计算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应力场柠檬酸盐法合成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纳米固体材料LaFeO_3我厂应用国产耐磨涂层材料的情况题目——文章的名片——浅谈典型材料主标题的制作中小锅炉制造中的材料质量、检验标准、焊接等有关问题技术讨论会全国铸造材料设备仪器成果展览及技术转让会谈文件材料的再收集收集林业科技文件材料三法街道办事处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空间材料加工的商业利益关于材料已到无款付帐,月终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解答材料内部缺陷的红外检测一种可获正负图像的重氮感光材料氧化物超导材料的制备方法聚并苯导电高分子材料研究的进展金属有机化合物用于形成半导体材料方面的新进展防水材料的新秀——隔热镁水粉发展新型建材 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努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石墨材料在出铝真空包内衬上的应用驻极体研究——电子材料和换能器领域的重要分支材料的热膨胀性质与屈服应力功能梯度材料评价方法的进展装甲材料的进展日本研制出耐腐蚀的铬-钽-钴磁记录材料化学灌浆材料及技术MBE GaAs/Si材料应力性质的研究某些生物和材料样品的质子活化分析浅谈完善公路养护单位材料的核算和管理汽车行业铸件凝固数值模拟——美国第18届汽车材料研讨会介绍高锰钢铸件用三元复合造型材料的研究刍议强化干部档案材料的管理将用于材料加工的苏联航天器低维材料与光电子学的发展无明胶重铬酸盐全息记录材料及实时特性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的科研特色国家教委举办全国《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教师讲习班 讲座材料之二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等机构近几年来的主要立法活动“妇好墓”玉器材料探源从省级卫生防疫站的调查材料探讨小型专业图书情报机构的体制改革电缆密封新型材料——JY-12密封腻子西德LSV34—7127环氧注射用涂层材料特性及应用无划伤长寿命无心夹具支点材料的研究硬脆材料钻孔加工技术的研究低压电器统一企业标准——材料部分审查会低压电器用发热电阻材料Co-Cr-Mo微孔材料对骨组织生化组成影响的研究Kevlar、BF-2及 GD414材料充电性能研究浅论提高氯镁质材料的性能光致各向异性材料中偏振全息图的分析一种新型的电光显示材料——PDLC功能高分子活性材料硫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磁力轴承材料选择及磁力轴承电度表的结构设计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第二次口腔材料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节段分析——文献复习与130例尸检材料甲基纤维素作为粘稠物质手术材料的实验研究磁性材料在微特电机中应用技术与市场信息会议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发展连铸用中高档耐火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使用锻造用Al-Si系合金材料的特性和用途的开发(1)浅谈铝用碳素材料焙烧炉的发展方向钴对NdFeB永磁材料磁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现状镍对C/Cu复合材料界面特性影响的研究肝素化抗凝血材料的键合方式与肝素释放速率间的关系热塑性聚氨酯(TPU)和聚氯乙烯(PVC)共混材料的研制船用大型螺旋桨材料研究的进展(YBa_2Cu_3O_(7-y))_(1-x)Ag_x体材料的超导性质宾主型黑色液晶的配制及宾主材料对其性能的影响新型保温材料——远红外纤维用连续激光射线强化金属材料中的几个问题国内外建筑防水和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汽车材料发展的几点史实和车辆用材的某些考虑一种“新型不定形锆质耐火材料”有机硅材料在整形、美容上的应用和进展体外器官培养法评价四种高分子材料毒性新型植入生物材料Ti-5Al-5Fe的生物相容性高性能玻纤增强聚酰亚胺绝缘材料PP—EPDM—云母三元共混复合材料的研究复合材料的Ⅲ型动态断裂力学分析新型铅钙板栅合金材料的研究耐高温的多晶金刚石拉丝模材料西南两省酸雨对材料腐蚀的经济损失估算不同材料在高温碱液中的腐蚀行为高分子材料时-温等效性的研究——(Ⅰ)时-温等效理论的现状和非线性松弛活化能谱理论的提出连续碳纤维增强聚醚砜复合材料的形态与力学性能日本制成高导磁率磁记录材料兵器材料动态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歙县召开材料韧性的评定材料的工程性能与材料选择高抗冲尼龙材料的新设计《宇航材料工艺》1990年总目录复合材料双向应力实验述评喷射沉积工艺与快速凝固材料小麦抗源材料对白粉病菌的抗性遗传分析退火对GD a-SiN_x∶H材料光电导的影响掺Si对Bi-Pb-Sr-Ca-Cu-O体材料的超导电性和微结构的影响两种材料组成空间的弹性力学基本解新技术领域中的硅酸盐材料用自凝牙托材料制作铸型标本的实验研究医用高分子纤维增强材料颅骨成形术二氧化硫的电化学氧化过程——Ⅰ电极材料的影响稀土掺杂γ—Fe_2O_3气敏材料研究高压下ZnS荧光材料中锰与稀土的相互作用人体关节盘和二种人工关节盘材料的粘弹特性分析复合型断裂中K_1和K_3的耦合效应对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普适发展判据"对热弹性材料的适用条件结构增韧材料在裂纹扩展中的韧度增值新颖温敏玻璃材料——实用型光纤温度传感器激光光声光谱术研究碳—碳基复合材料的密度分布光纤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的研究发展评述肌肉模拟材料热学参数测定YBa_2Cu_3O_(7-δ)高温超导材料微波表面阻抗的研究金属基高温超导体复合材料临界电流密度的估算超高压处理对Bi_(8)Pb_(2)SrCaCu_2O_y超导材料的影响第一届梯度功能材料国际研讨会召开两种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的高温氧化行为烧蚀复合材料的热分析检测芳香族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题目选新型材料及材料科学与技术的新进展红泥聚氯乙烯(RM-PVC)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纳米固体材料的物理力学问题冷压状态方程计算的新方法和材料相图的研究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气体物理学聚乙烯自增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热致性液晶芳香族共聚酯增强材料的合成及加工用镀Cu-Fe碳纤维制备的铜基复合材料发展中的双马来酰亚胺型先进复合材料基体树脂国外航空材料与科技动态从第七届国际急冷材料会议看急冷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熔铸锆刚玉(AZS)耐火材料特性的异常现象抗菌剂温浸引种材料玉米枯萎菌消毒技术研究黑色覆盖材料在直接吸收式太阳能干燥器中作用的研究水力旋流器锥套材料磨损的试验研究上海纺研院研制成复合材料用隔离布碳石墨材料科技发展战略预测研究通过成果鉴定金属材料物理性能表面粗糙度对金属材料硬度测试数据的影响新型耐蚀材料和防护金属涂层粒子冲击下材料动态硬度的研究我国研制真空快淬非晶微晶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真空快淬炉在京研制成功柳州地区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及其致居民剂量金属相变储热材料的量热研究对称角铺层复合材料层板在反平面变形情况下分层问题的解析—广义变分解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层破坏的研究三种复合材料在低温下的断裂性质含有流动液体的复合材料管道的振动铸造高强度C/Al复合材料不同表面状态的芳纤增强环氧基复合材料固化过程的研究——固化行为、三T状态图及固化反应动力学分析HDPE导电复合材料的交流开关效应研究M_yM′_(1-y)FCl_xBr_(1-x):Sm~(2+)材料制备光谱性质和光谱烧孔延性材料层裂的数值模拟地下河连通试验的两种新型材料材料变形特性研究新成果在塑性力学中的应用涂敷型吸波材料电磁特性的预测粘弹性材料中的热量生成率函数及温度场控制方程新型磁胶根充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云南墙体材料改革势在必行稀土在功能材料中的应用正常型与矮型肉种鸡杂交配套试验(矮型肉鸡的利用研究材料之三)中日两国学者聚会羊城探讨高分子科学与材料有机高分子绝热材料保温工程的火灾和预防几种铸铁材料副在油润滑条件下滑动磨损特性的研究考虑空穴多级形核的损伤材料内时本构关系普通力学实验室自制光测聚碳酸酯模型材料的可行方法正交异性复合材料单向板非弹性主方向的裂纹尖端应变与位移台湾粮食生产及储运信息——台大教授在天津财经学院的座谈材料用沥青制造碳素材料的方法碳纤维/铜基复合材料热膨胀行为的初步研究南开大学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用提高环境温度法测定材料高温导热系数大型合成氨厂开工加热炉盘管材料膨胀失效原因的分析提高材料利用率是节能的有效措施工业发达国家摩擦材料发展动态国外焊接材料的近况道路标志材料精细钢与金属材料的开发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和应用前景方波极谱法测定Pb、Sn基钎焊材料中的In玻璃钢/复合材料在拱桥补强工程中的应用新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合成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七五”期间国家皮革化工材料重大科技成果简介九十年代皮革化工材料展望联帮德国工业标准——气门材料供货技术条件现代汉语书面辅助表达材料和手段浅说(一)锌基复合材料的激光表面处理齐翠珍和她的热收缩材料平行线法测量材料热物性的原理和方法关于连接器接触材料的试验与检测柔性石墨——值得推广的密封材料用非银盐感光材料制备彩虹片材料断口中的分形(英文)铁电材料电畴结构的扫描电镜成象复合材料结构的修理方法复合材料构件装配费用概观液态阻尼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在美国高分子材料用于文物复制的工艺与研究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抽样检验方法的研究 Ⅰ、适合于育种材料、保育品种的混合分检方法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隆重召开第三届科技工作会议金属内耗及其测量在阻尼材料研究中的应用舰船材料应用研究及其“八五”展望水蓼——一种好的生物实验材料泡沫塑料材料的密度与其缓冲性能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和加工工艺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玻璃钢/复合材料桥的探讨及发展前景碳/环氧复合材料锥壳的研制复合材料汽车副簧两端的防磨设计C/SiC复合材料热性能及抗氧化性能的研究陶瓷人工关节材料的磨损特性高级沥青路面面层和基层材料的应用技术问题分析金刚石薄膜材料的应用与合成技术民间文学集成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整理CSF复合材料用于制作造纸烘缸旋转接头中国金属学会热能与热工学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二次不定形耐火材料应用专题学术会论文目录中国金属学会热能与热工学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二次不定形耐火材料应用专题学术会会议纪要50万t线材加热炉用耐火材料的生产铝蜂窝复合材料x、y方向低温有效热导率的测试与研究氧化铝短纤维增强ZL109铝合金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研究微波声学材料的性能声表面波器件用零温度系数基片材料硝酸盐热反应法制备Y-Ba-Cu-O系超导材料的反应条件与性能关系型壳耐火材料对无余量定向凝固叶片铸件质量的影响四氧化二氮与卫星贮箱材料的长期相容性研究生物压电陶瓷复活种植材料研究九十年代集成电路材料FR系列金属材料热变形防护润滑剂铸造铝硅合金及其含石墨的复合材料与GCr15钢干滑动摩擦时金属转移特性之研究高温用镶嵌型固体润滑材料的研制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的考察WC-Ni-PbO高温自润滑金属陶瓷材料的研究新型注浆材料——粘土水泥浆液小麦远缘杂种材料中_4、中_5的抗旱生理特性单原子层超晶格材料软氮化处理的铸铁材料的滑动磨损抗力书写材料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一种蠕变模型材料的试验研究YBaCuO超导材料降温过程的声发射研究我国火电超临界机组的材料中央电大外国档案工作课程辅导材料日本企业档案室的新型材料——日本国立史料馆安泽秀一博士在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的报告复合氧化物C_2H_5OH敏感材料的研究不燃性保温材料应用于船舶冷藏系统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剪切特性(一)——夹芯结构中、大功率塑封晶体管采用丝状Pb-In-Ag合金作粘接材料硅上异质外延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动向N—(4—硝基苯)—3—氨基—1—丙醇晶体材料的合成奇异函数在材料力学中的应用及其计算程序用液态金属制作金属基复合材料石棉摩阻材料摩擦性能测试及热影响规律在《建筑材料》授课

红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范文大全

立定跳远测距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文 摘】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因此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开发智能化体质测试系统用于检测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立定跳远测距系统是智能化体质测试系统系列产品之一,该系统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溶为一体,技术含量高。在研究参考国内外现有立定跳远测距仪的基础

1、由于在绝对零度(-273℃) 以上的物体都辐射红外能量,因此,可用于做夜视仪;2、由于热效应最显著的部位不在彩色光带内,而在红光之外,因此,可用于做加热器;3、还没想到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组成  A.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B.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C.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包括: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D.译文及原文复印件;E.图纸、软盘等。  二、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填写及有关资料的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统一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毕业设计(论文)封面、稿纸(在教务处网上下载用,学校统一纸面格式,使用A4打印纸)。  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按要求认真填写,字体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手写一律用黑或蓝黑墨水;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字,经院长(系主任)签字后发出。  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要按顺序装订: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装订在一起,然后与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译文及原文复印件(订在一起)、工程图纸(按国家标准折叠装订)、软盘等一起放入填写好的资料袋内交指导教师查收,经审阅评定后归档。  三、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  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2.论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  论文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以25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妥。  设计总说明主要介绍设计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要在1500~2000字以内,外文字数以100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5个左右为妥。  3.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1……、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4.正文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其内容分别如下:  绪论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文字量上要比摘要多。  正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  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对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  5.谢辞  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6.参考文献与附录  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可向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一般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宜过多,但应列入主要的文献可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  附录是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若附录篇幅超过正文,会让人产生头轻脚重的感觉。  四、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我校毕业设计(论文)大致有设计类、理论研究类(理科)、实验研究类、计算机软件设计类、经济、管理及文科类、综合类等,具体要求如下:  1.设计类(包括机械、建筑、土建工程等):学生必须独立绘制完成一定数量的图纸,工程图除了用计算机绘图外必须要有1~2张(2号以上含2号图)是手工绘图;一份15000字以上的设计说明书(包括计算书、调研报告);参考文献不低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2篇以上。  2.理论研究类(理科):对该类课题工科学生一般不提倡,各院系要慎重选题,除非题目确实有实际意义。该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字数要在20000字以上;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进行建模、仿真和设计计算等;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4篇以上。  3.实验研究类: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工作;要完成15000字以上的论文,其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的讨论与结论等内容;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献。  4.计算机软件类: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软件或较大软件中的一个模块,要有足够的工作量;要写出10000字以上的软件说明书和论文;毕业设计(论文)中如涉及到有关电路方面的内容时,必须完成调试工作,要有完整的测试结果和给出各种参数指标;当涉及到有关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内容时,要进行计算机演示程序运行和给出运行结果。  5.经济、管理及文科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撰写一篇20000字以上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题论文(外国语专业论文篇幅为5000个词以上。);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1-2篇外文文献。  6.综合类:综合类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至少包括以上三类内容,如有工程设计内容时,在图纸工作量上可酌情减少,完成10000字以上的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献。  每位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1)翻译2万外文印刷字符或译出5000汉字以上的有关技术资料或专业文献(外语专业学生翻译6000~8000字符的专业外文文献或写出10000字符的外文文献的中文读书报告),内容要尽量结合课题(译文连同原文单独装订成册)。(2)使用计算机进行绘图,或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或进行文献检索、论文编辑等。  绘图是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毕业设计中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但作为绘图基本训练可要求一定量的墨线和铅笔线图。毕业设计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学生应参照教务处2004年3月印制的《毕业设计制图规范》进行绘图。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细则  1.书写  毕业设计(论文)要用学校规定的文稿纸书写或打印(手写时必须用黑或蓝墨水),文稿纸背面不得书写正文和图表,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文稿纸边框以外,文稿纸不得随意接长或截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  2.标点符号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但在叙述不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如"他发现两颗小行星"、"三力作用于一点",不宜写成"他发现2颗小行星"、"3力作用于1点"。大约的数字可以用中文数字,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如"约一百五十人",也可写成"约150人"。  6.标题层次  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1"、"2"、"3"等,第三级为"1"、"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7.注释  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或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可行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放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毕业设计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粗细要合适,图面要整洁美观。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11.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不用园括号括起。

按产品和技术类别可分为:红外传感器、红外成像器 、红外材料、光学元件、制冷器、前放、专用信号读出处理电路、图像处理、系统设计、系统检测、仿真与试验等;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安防领域、消防领域 、电力领域 、企业制程控制领域、医疗领域、建筑领域、遥感领域等。

红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选题

智能无线防盗系统的设计 摘要:系统地介绍智能无线防盗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框图,详细地描述电话网络的接收方法;论述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语音等电路,给出部分基本电路和软件流程。 关键词:无线防盗 报警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随着国家智能化小区建设的推广,防盗系统已成为智能小区的必需设备。本文利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开发一种具有联网功能的智能无线防盗系统,并开发相关的传感器。采用无线数据传输方式,不需重新布线,特别适用于已装修用户及布线不方便的场合。 1 智能无线防盗系统的基本原理 智能无线防盗系统由传感器、家庭智能报警器、物业管理中心接警主机及相关的控制管理软件组成。图1为家庭智能报警器方框图,图2为物业管理中心接警主机方框图。 1 主机电路 如图1所示,主机电路由射频接收模块接收传大吃一惊器发来的报警信号,通过解码器(PT2272)解码后得到报警传感器的地址和数据类型只有主机和传感器地址相同时才能被主机接收。解码输出的数字代表传感器类型解骊输出信号进入CPU的INT1,触发中断处理程序。中断处理程序通过DTMF收发电路,拨打用户预先设好的电话号码(如手机号码,办公室号码)进行远程拨号报警;同时,启动语音电路,将预先录制好的语音信号通过电话线传给主人,实现语音提示通信功能。CPU输出警笛触发信号,经放大后推动警笛或喇叭,以驱赶和震胁盗贼。用户还可通过电话线进行远程设/布防,及输入远程控制信号,通过8路控制输出端控制有线连接的电器设备,也可通过编码电路和射频发射模块控制无线连接的电器设备。显示部分采用RT12232A图形点阵LCD模块,实现汉字显示功能;显示报警时间与报警类型。键盘可实现密码修改、语音录入和信息查看功能。 物业管理中心的接收主机具有家庭报警主机的功能外,还可以通过RS232实现与物业管理中心的通信 功能,实现联网和小区控制。 1 DTMF收发电路 要实现电话线远程通信,关键部分为DTMF收发电路。它将实现自动拨号、忙音识别、铃声识别、远程接键数字信号识别等功能。我们选用MT8888双音多频(DTMF)收发器,与单片机及音频放大电路组合,实现各种信号音的检测及DTMF信号的产生,并将DTMF信号送到电话线上,如图3所示。 MT8888是采用CMOS工艺生产的DTMF信号收发一体的集成电路。它的发送部分采用信号失真小、频率稳定性高的开关电容式D/A变换器,可发出16种双音多频DTMF信号。接收部分用于完成DTMF信号的妆收、分离和译码,并以4位并行二进制码的方式输出。 图3 选择中断模式时,当接收或发送了有效的音频信号后IRQ/CP脚输出低电平,产生中断信号供给CPU,在延迟控制电压的跳变缘将数据锁存至输出端;当选择呼叫过程(CP)方式时,只能接收250~550Hz的信号音,在拒收或无输入时,IRQ/CP脚输出低电平。 (1)电话信号音格式 忙音:450Hz,350ms有,350ms无。拨号音:450Hz,持续。回铃音:450Hz,1s有,4s无。 (2)信号音的判断方式 将MT8888的IRQ/CP脚连到AT89S52的T0脚,电话呼叫过程中的各种信号音经MT8888滤波限幅后得到方波,由MT8888的IRQ输出到AT89S52的T0脚,对T0脚信号记数5s。计数值位于2175~2357范围内,为拨号音;计数值位于1041~1212范围内,为忙音;计数值位于425~475范围内,为回铃音。在实际编程中,考虑到计数的误差以及程序的简化,可将范围适当放宽,但不能重叠。 (3)自动摘机 控制器与家里电话并接在一条电话线上。为了实现报警放打电话共用一条线,摘机电路按如下设置:将电话振铃信号通过光电耦合器TP521输入到AT89S52的IT脚,进行计数。接到振铃信号时,若连续振铃10次用户还没有摘机,则自动转到家庭智能报警器,CPU置P5脚为“1”,使继电器K1吸合,实现自动摘机功能。若在这10次振铃过程中,用户接通了电话,则控制器不响应,这样,使得控制器与电话不互相干扰。摘机后,检测MT8888输出的双音多频信号,以读出用户发来的远程信息,实现远程通信与控制功能。 图4 (4)自动报警 当接收到热释电传感器等发来的无线报警信号后,CPU立即发出报警信号,通过电话线传到远程用户。报警方式如下:用户通过面板设备10个报警电话,将它们存入24C04存储器中。当接到警情后,从第1个电话开始拨号,一直拨到第10个,来回拨3遍。如果任意一个电话回送了“#”键确认信号,即意味着报警已收到,不再继续拨号。每个号码需拨号。每个号码需拨号时间100ms,号码之间留500ms间隔。拨号时,先检测24C04中存储的电话号码。若为空,即未设此电话,跳过不拨,继续拨下一个电话号码。这样,用户可随意设置数个报警电话号码。我们规定号码长度最多不超过4位,以便存在24C04中。 2 语音电路 为了便于通信,采用了语音芯片,实现语音指示和报警功能。ISD1420为单片语音记录、回放一体化芯片,记录时长为20s;可被划分为160小段,每段125ms。当REC脚为低电平时,进行录音,PLAYE或PLAYL为低时进行放音,ISD1420可进行连续录音,也可进行分段录音。 分段放音:先送停止录放音码P2~P4=000,再送放音首地址A7~A0,P3或P4为低电平(PLAYE或PLAYL)开始放音;延时进行放音,最后送停止录放音码P2~P4=000,完成本段放音。重复上述过程,可分段放出数段语音。图4为语音电路原理。 3 编/解码电路 PT2262/2272是台湾普城公司生产的一种CMOS工艺制造的低功耗、低价位、通用编解码电路。PT2262/2272最多可有12位(A0~A11)三态地址端引脚(悬空、接高电平、接低电平),任意组合可提供531441地址码。 PT2262最多可有6位(D0~D5)数据端引脚,设定的地址码和数据码从17脚串行输出。编码芯片PT2262发出的编码信号由地址码、数据码、同步码组成一个完整的码字。地址码必须与家庭控制主机内解码芯片PT2272编址相同,以区分家庭控制器;数据码可用于区分传感器类型。当有报警信号时,PT2262的14脚为低电平,使能PT2262,从17脚输出编码信号,通过射频模块发射出去。 解码芯片PT2272接收到信号后,其地址码经过两次比较核对,VT脚才输出高电平,送到89S52的INT1,触发中断处理程序,以读取D0~D3的数据码,得知报警传感器状态和报警类型。图5为编/解码电路原理。 4 射频发射模块与射频接收模块 射频发射模块与射频接收模块原理如图6和图7所示,工作频率为433MHz。最大传输距离可达1000m。 2 传感器设计 1 被动红外热释电传感器 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一般在37℃,所以会发出特定波长为10μm左右的红外线。被动式红外探头就是靠探测人体发射的10μm左右的红外线而进行工作的。人体发射的10μm左右的红外线,通过菲涅尔滤光片增强后,聚集到红外感应源上。红外感应源泉通常采用热释电元件。这种元件在接收到人体红外辐射温度发生变化时将会失去电荷平衡,向外释放电荷,后续电路经检测处理后产生报警信号。 图8为双元热释电红外检测元件LHI968的内部电路。它由两个双元热释电陶瓷,感应红外信号,再经场效应管放大输出。D端的电阻和S端的电容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 图7 信号从S端引出经前级放大,通过47μF电容后再次放大,与设定门限电压进行比较,获得报警输出信号。47μF电容能够除直流成分,从而消除了使用环境(阳光、灯光、火源泉等)对探测器的影响,后面再加一延时触发电路以便主人设防与撤防。现在已有专用集成芯片BISS0001实现以上功能。为了适应主人进门时撤防的需要,设计一报警延时电路。延时长度须满足:当人以1m/s的速度从探测器的正前方移动2m,不产生报警;但移动3m应报警,测试速度应能检测3~3m/s或更宽的速度范围。 2 门磁传大吃一惊器 无线门磁传感器一般案卷在门内侧的上方。它由两部分组成:较小的部件为永磁体,内部有一块永久磁铁,用来产生恒定的磁场;较大的是无线门磁主体,内部有一个常开型的干簧管。当永磁体和干簧管靠得很近时(小于5mm),无线门磁传感器处于工作守候状态;当永磁体离开干簧管一定距离后,无线门磁传感器立即发射包含地址编码和自身识别码(也就是数据码)的433MHz的高频无线电信号。主机通过识别这个无线电信号的地址码,判断是否为同一个报警系统,然后根据自身识别码(也就是数据码),确定是哪一个无线门磁报警。 2 网络中心控制主机设计 网络中心控制主机设计与家庭控制器基本相同,只是加了一个RS232接口,实现与PC机相连。通过放在物管中心的PC机实现小区网络监控功能。 结语 采用现有电话网络,结合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和单片机网络控制技术,使本防盗报警系统经济、可靠,组网灵活;家庭无需为传感器布线;具有广泛的市场发展前景。

你好 你有完整的论文么? 有的话可不可以给我发一下 急需的 谢谢啊!!

我这里有 并且带gsm无线报警模块基于GSM平台的小区防盗报警系统设计摘 要现在单片机和PC机通过串行接口构成的多微机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场合,这些系统大多采用RS-232, RS-485或是有线Modem的通信方式,虽然很经济适用,但是有线数据传输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的场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GSM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在单片机系统中利用GSM引擎模块,结合已有的单片机系统通过RS-232接口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本系统主要由单片机和GSM短信模块组成,借助最可靠、最成熟的GSM移动网络,以最直观的中文短消息或电话形式,直接把报警地点的情况反映到您的手机屏幕上。它采用主动式红外传感器进行检测,变有形的传统防盗网防盗窗为无形,给火灾时的逃生提供方便。。【关键词】单片机 GSM模块 传感器The guard against theft and alarm system Based on GSM ModemAbstractNowadays, the mufti-microcomputers system, which constituted with the single chip computer and PC through the serial interface, is already widely applied in many situations such as industry contro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so These systems are mostly based on RS-232, RS-485 or wired Although very economical they are, their application is limited by the wired data transmission way in very grea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data transmission would carry on through the GSM network, in other words, the GSM engine module w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ingle chip system, and realize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RS-232 The System is made up of MCU and GSM M It will display the alarm content in Chinese directly at your mobile screen, and it recurs to the most reliable GSM mobile The system adopted initiative infrared sensor to detect, and it turned the traditional alarm net and alarm windows to 【keywords】 MCU GSM modem sensor绪论 22 89C51单片机简介 53 GSM系统简介 144系统硬件设计 195 家庭防盗报警系统的软件设计 29结 论 31致 谢 32参考文献 32

毕业设计是求不来的,都是收费的哟,网上免费的都是不完整的,百度能找到的,那肯定是通不过你要是自己没时间做或者不会做的话,你可以去( 天下文库 )看下,她们帮我做的毕业设计,还不错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红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范文

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的发展。 60年代中叶起,红外探测器和系统的发展体现了红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在1~14微米范围内的探测器已从单元发展到多元,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阵列。红外探测器最早是用单元探测器,为了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后来发展为多元线列探测器。多元线列探测器先后扫过(串扫)同一目标时,它输出的信噪比可比单元探测器高n(开平方)倍,n为元数。如果多元线列探测器平行扫过(平扫)目标时,则可获得目标辐射的一维分布。以线列探测器为基础的红外探测系统,大都安装在飞机或卫星遥感平台上,平台的前进运动垂直于线列作为第二维时,就可得到目标辐射的分布图像。现在,红外探测器已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阵列,相应的系统已实现了从点探测到目标热成像的飞跃。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设备,代表着夜视器材的发展方向,它用焦平面阵列取代了光机扫描结构。目前,长波碲镉汞(HgCdTe)探测器面阵已达640×480元,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实验室水平已达256×256元,预计到2000年可达到百万元。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波段从近红外扩展到远红外。早期的红外探测器通常工作在近红外。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波段已扩展到中红外和远红外,例如,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一项超波谱地雷探测计划,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地探测地雷的方法。该计划采用空间调制成像傅里叶变换光谱仪,这是一种红外传感器,它已在直升机上进行了近、中波段的试验,下一步计划把工作波段延伸到远红外。远红外已经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轻小型化。非致冷、集成式、大面阵红外探测器方向发展。采用低温制冷技术,是为了提高红外探测器件的灵敏度和输出信号的信噪比,使其具有良好的性能,但它也使红外探测器体积大、成本高。为了实现小型化,必须减少制冷设备和相关电源,因此,高效小型制冷器和无需制冷的红外探测器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采用非致冷工作的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不仅可使系统成本降低2个数量级,而且可以使体积、重量和功耗也将大大减少。此外,利用材料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方面的最新技术,可使红外探测器与具有一定数据处理能力的数据处理设备相结合,使其轻集成化、大面阵、焦平面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其性能,实现对室温目标的探测。红外探测系统从单波段向多波段发展。正如前面所述:在大气环境中,目标的红外辐射只能在1~3、3~5和8~13微米三个大气窗口内才能有效地传输。如果一个红外探测系统能在两个或多个波段上获取目标信息,那么这个系统就可更精确、更可靠地获取更多的目标信息,提高对目标的探测效果,降低预警系统的虚警概率,提高系统的搜索和跟踪性能,适用更多的应用需求,更好地满足各军兵种的需要。目前,多波段的红外探测系统已经研制成功,如法国和瑞典联合研制的博纳斯末敏子弹药,就采用了多波段红外探测系统探测目标。 红外热像仪行业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也是红外应用产品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一块,在军民两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红外热像仪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卫星、导弹、飞机等军事武器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该产品的应用已延伸到了电力、消防、工业、医疗、安防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过去国内市场一直由FLIR、FLUKE等国外知名企业占领。不过最近10年来,这个领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国内红外热像仪企业在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等方面的改进,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涌现出了大立科技、昆明北方红外、武汉高德、飒特红外等知名企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积累相当的技术力量。目前国产产品在性能上已经和进口产品接近,但进口产品的价格高出国内产品50%以上。随着红外热像仪在消防、电力、建筑等行业的扩张,国际民用红外热像仪行业迎来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期。2004年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及系统产量约为5万台,而2006年,仅FILR公司就取得了宝马汽车公司为其新款7系列轿车配备的红外热像仪订单,并获得了美国政府35万台的出口许可申请。2006年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的销售额为3亿美元,同比增长35%。据美国著名高科技行业咨询公司Maxtech International的预测,未来5年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需求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到2012年,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2亿美元。由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红外热像仪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可以达到20%,预计2011年中国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的需求量可以达到95亿元。以美国为例,2000年,美国红外成像与红外测温系统的市场销售总额为2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3%,预计到2008年,总的市场销售额将达到2亿美元,年综合增长率达到5%。“我国红外热像仪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倪国强先生在中国光电产业高层论坛上表示:在发达国家的军用领域,红外热像仪已得到非常广泛的配置,例如海湾战争中平均每个美国士兵配备7具红外热像仪。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军队中红外热像仪的应用相对较少,其市场远景需求量相当巨大。随着高性能多色红外焦平面以及智能灵巧型片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预计这一比例还将继续走高。 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内大型活动的增加,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场所需要24小时持续监控。红外线在夜间监视的应用更加突出,不仅金库、油库、军械库、图书文献库、文物部门、监狱等重要部门采用,而且也在一般监控系统中也被广泛采用,甚至居民小区监控工程也应用了红外线摄像机。带动了红外摄像市场持续升温。根据2006年的一份调查报告,相比红外热像仪,红外摄像机的技术门槛不高,目前大部分国内市场被国内品牌占据,外国品牌只占据了一部分高端市场。从国内红外摄像机分布来看,深圳最多,占总数的64%,与东莞、浙江形成了我国的三大产业基地。我国的红外摄像企业以生产、贸易为主,能够自主创新的不多。未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将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向全球扩张、赚取更高的利润。 传统的红外通讯应用主要在与家电和汽车防盗遥控器方面,由于调制技术、相关收发器技术的快速发展,红外传输应用也发生了质的飞跃。1993年国际红外线协会在美国成立,积极整合建立红外传输的标准,极大地推动了红外产品的发展。2000年全球已有1.7亿台配有国际红外线协会模组的电子产品进入市场,尤其在电子游戏机市场有极大的潜力。2001年,在信息收发模组方面,由于国际红外线协会模组的价格已从早期的5美元降至2美元,国际大厂纷纷在亚太地区一些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地方寻求加工场所,估计年产值将有1亿多美元的规模,当时一些IC设计公司、系统与应用软件厂商已积极投入应用产品的研究与生产,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个人笔记本、PDA、数码相机等产品的普及带动了红外传输的发展。国际红外线协会1994年推出了1.0版红外线资料交换标准,传输速度为115.2Kbps,目前的最大传输速度最大速率已达4Mbps以上。2006年,红外无线技术已经有了庞大的用户群。当时红外数据通讯技术(IRDA)已拥有每年一亿五千万套的设备安装量,并且它保持着每年40%的高速增长。网舟咨询在近期发布的《无线短距离通讯技术市场研究报告》中认为,强劲的增长数字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厂商对于红外通讯仍持有的乐观态度,红外通讯技术已被全球范围内的众多软硬件厂商所支持和采用,目前主流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均提供对它的支持。手机市场上,各大主流厂商也早已在其产品中配套支持了红外通讯技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红外技术无论是从应用覆盖度,技术成熟度和用户接受度来说,都在各类无线通讯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在遥控器市场方面,市场研究机构Instat公司预测,2005年,全球应用于IrDA领域的8位控制器的单位出货量将达到06亿个,到2009年将达到73亿个。据介绍,Zilog公司自1993年进入远程控制市场以来,产品销量以超过75亿,2004年公司交付了大约4,000万片的IrDA相关芯片。目前,公司的IrDA芯片的解决方案型号已超过12,000种,所服务的遥控器品牌也超过1,300种,客户包括飞利浦、三星、索尼、Yamaha,东芝,微软等。目前全球万能红外遥控器市场占到了70、80%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欧美市场等。 红外光谱仪主要用于化学物理分析领域,可应用于各种物理化学实验室、石油、农业、检测等领域。按应用范围可分为通用型红外光谱仪和专用红外光谱仪,按波长范围分可分为近红外光谱仪和远红外光谱仪,目前以近红外光谱仪为主。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了近红外光谱仪、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模型三部分。只有三者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高性能的要求。目前近红外专用光谱仪器的研制及应用在国内已受到很多专家的关注,并已开发研制出一批适应国内分析对象的仪器及应用软件。如,中国石油科学院的一批年轻学者在陆婉珍院士的带领下,研制和开发出了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近红外专用光谱仪器及其在我国石油科学中应用的一些软件;以北京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领导的“中国农业近红外分析技术网络系统”课题已完成,研制和开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中国农业品品质的分析的软件;相秉仁教授在中国药科大学分析计算中心建立了Internet近红外光谱分析虚拟建模中心,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建模和数学模型维护等工作,并建立了一些中草药近红外分析的数学模型。06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通过招标的方式订购了总计超过300余台进口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财政部当时加上后续的维护费,拨了共 5亿人民币的资金。假如能够实现国产的话,可以节省一大笔外汇。我国目前的相关企业有聚光、英贤、大连依利特、东西电子、普析通用等,主要做低端产品,高端产品还无法和国外抗衡。国产的通用型红外光谱仪FT–IR主要是北分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引进的美国Analect公司技术生产的几种不同型号的、不同档次的产品,但是量很少。专用红外光谱仪方面,近红外光谱的一些专用红外光谱仪在国内有较大的潜在市场,主要是在农业中农产品品质分析和石油化工中石油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及产品品质分析中有很大的市场。但是由于近红外分析需要根据分析对象引入一些数学模型,分析对象不一样,其数学模型也有所不同。因此,国外的近红外专用光谱仪所带的分析软件(是根据国外的分析对象的数学模型设计的),并不一定适合于国内的分析对象,致使近年来引进的一些近红外专用光谱仪器在国内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加之国外近红外专用光谱仪器价格又偏高,国内进口的近红外专用光谱仪器并不多。 在实现远距离温度监测与控制方面,红外温度传感器以其优异的性能,满足了多方面的要求。在产品加工行业,特别是需要对温度进行远距离监测的场合,都是温度传感器大显身手的地方。在食品行业红外温度可以在不被污染的的情况下实现食品温度记录,因此备受欢迎。光纤红外传感器还具有抗电磁和射频干扰的特点,这为便携式红外传感器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又开辟了新的市场。随着红外测温技术的普遍应用,一种新型的红外技术—智能(Smart)数字红外传感技术正在悄然兴起。这种智能传感器内置微处理器,能够实现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的双向通信,具有小型化、数字通信、维护简单等优点。当前,各传感器用户纷纷升级其控制系统,智能红外传感器的需求量将会继续增长,预计短期内市场还不会达到饱和。另外,随着便携式红外传感器的体积越来越小,价格逐渐降低,在食品、采暖空调和汽车等领域也有了新的应用。比如用在食品烘烤机、理发吹风机上,红外传感器检测温度是否过热,以便系统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操作,如停止加热,或是将食品从烤箱中自动取出,或是使吹风机冷却等。随着更多的用户对便携式红外温度传感器的了解,其潜在用户正在增加。由于红外温度传感器在实现远距离控温及无接触测温等方面的优势,使其产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在1996年至1997年间,其产量从5万只增长到23万只;总销售额也从3亿美元增长到3亿美元。2006年,市场销售总额将达到576亿美元,总产量将超过9万只。对于红外传感器的全球市场,第三世界国家将比欧美更加看好。虽然欧美很多工业国家加工业广泛,但其市场以趋向饱和;而在中国以及拉美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随着其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各国各地区纷纷加强工业化建设,加工厂不断增多,红外传感器在该区域的销量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并且其市场销量还处于增长趋势。[影响]产生红外辐射的物体就是红外辐射源。物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自然界中,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0°K或-273℃)的物体都在向外辐射各种波长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红外线的强度也越大。我们根据各类目标和背景辐射特性的差异,就可以利用红外技术在白天和黑夜对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识别,以获取目标信息。在现代战争中,获取战场信息的优势已经成为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红外技术是从空中和空间获取战场信息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许多国家均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去研究红外技术,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并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军事目标的侦察、监视、预警与跟踪的重要手段。一切军事目标,如海洋中的舰船、地面部队行动及各种装备、空中的飞机、导弹,都散发热量,发出大量的红外辐射。利用红外技术装备,就可以从空中和空间对这些目标进行侦察、监视与跟踪。如侦察卫星依靠红外成像设备和多光谱仪可以白天黑夜地获取大量的军事情报。装有红外探测器的导弹预警卫星从70年代以来,一直监视着世界各国的弹道导弹发射,为国家及军事指挥部门提供警报,如目前美国国防支援计划中的预警卫星在几十秒钟内,就可以鉴别来袭导弹的发射和方向,据说将来美国的天基红外系统可在20秒内,提供有关导弹发射和方向方面的精确信息,为拦截来袭导弹提供宝贵的预警时间。又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导弹预警卫星把伊拉克的所有导弹发射尽收眼底,然后及时地把有关信息传送给美军的爱国者导弹部队,使爱国者导弹有效地拦截了伊方的飞毛腿

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播、转化、测量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任何物体的红外辐射包括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段。通常人们又把红外辐射称为红外光、红外线。实际上其波段是指其波长约在75微米到1000微米的电磁波。通常人们将其划分为近、中、远红外三部分。近红外指波长为75~0微米;中红外指波长为0~20微米;远红外则指波长为20~1000微米。在光谱学中,波段的划分方法尚不统一,也有人将75~0微米、0~40微米和40~1000微米作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波段。另外,由于大气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只留下三个重要的"窗口"区,即1~3微米、3~5微米和8~13微米可让红外辐射通过,因而在军事应用上,又分别将这三个波段称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8~13微米还称为热波段。红外技术的内容包含四个主要部分:红外辐射的性质,其中有受热物体所发射的辐射在光谱、强度和方向的分布;辐射在媒质中的传播特性--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热电效应和光电效应等。红外元件、部件的研制,包括辐射源、微型制冷器、红外窗口材料和滤光电等。把各种红外元、部件构成系统的光学、电子学和精密机械。红外技术在军事上和国民经济中的应用。由此可见,红外技术的研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有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背景特性,又有红外元、部件及系统;既有材料问题,又有应用问题。[相关技术]探测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光电子技术;先进材料技术[技术难点] 红外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红外材料的研制、红外设备的制冷、红外设备向更长波段发展、红外焦平面阵列器件的研制和红外设备与数据处理设备的结合等。[国外概况] 自从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至今,红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从那时开始,红外辐射和红外元件、部件的科学研究逐步发展,但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40年前后才真正出现现代的红外技术。当时,德国研制成硫化铅和几种红外透射材料,利用这些元、部件制成一些军用红外系统,如高射炮用导向仪、海岸用船舶侦察仪、船舶探测和跟踪系统,机载轰炸机探测仪和火控系统等等。其中有些达到实验室试验阶段,有些已小批量生产,但都未来得及实际使用。此后,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竞相发展。特别是美国,大力研究红外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目前,美国将红外技术应用于单兵装备、装甲车辆、航空和航天的侦察监视、预警、跟踪以及武器制导等各个领域。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的发展。1800年,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时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这是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1830年以后,相继研制出温差电偶的热敏探测器、测辐射热计等。在1940年以前,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主要是热敏型探测器。19世纪,科学家们使用热敏型红外探测器,认识了红外辐射的特性及其规律,证明了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遵守相同的规律。它们都是电磁波之一,具有波动性,其传播速度都是光速、波长是它们的特征参数并可以测量。20世纪初开始,测量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吸收、发射和反射光谱,证明了红外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价值。30年代,首次出现红外光谱代,以后,它发展成在物质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仪器。40年代初,光电型红外探测器问世,以硫化铅红外探测器为代表的这类探测器,其性能优良、结构牢靠。50年代,半导体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使光电型红外探测器得到新的推动。到60年初期,对于1~3、3~5和8~13微米三个重要的大气窗口都有了性能优良的红外探测器。在同一时期内,固体物理、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和微型致冷器等方面的发展,使红外技术在军、民两用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60年代中叶起,红外探测器和系统的发展体现了红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在1~14微米范围内的探测器已从单元发展到多元,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阵列。红外探测器最早是用单元探测器,为了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后来发展为多元线列探测器。多元线列探测器先后扫过(串扫)同一目标时,它输出的信噪比可比单元探测器高n(开平方)倍,n为元数。如果多元线列探测器平行扫过(平扫)目标时,则可获得目标辐射的一维分布。以线列探测器为基础的红外探测系统,大都安装在飞机或卫星遥感平台上,平台的前进运动垂直于线列作为第二维时,就可得到目标辐射的分布图像。现在,红外探测器已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阵列,相应的系统已实现了从点探测到目标热成像的飞跃。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设备,代表着夜视器材的发展方向,它用焦平面阵列取代了光机扫描结构。目前,长波碲镉汞(HgCdTe)探测器面阵已达640״80元,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实验室水平已达256ײ56元,预计到2000年可达到百万元。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波段从近红外扩展到远红外。早期的红外探测器通常工作在近红外。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波段已扩展到中红外和远红外,例如,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一项超波谱地雷探测计划,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地探测地雷的方法。该计划采用空间调制成像傅里叶变换光谱仪,这是一种红外传感器,它已在直升机上进行了近、中波段的试验,下一步计划把工作波段延伸到远红外。远红外已经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轻小型化。非致冷、集成式、大面阵红外探测器方向发展。采用低温制冷技术,是为了提高红外探测器件的灵敏度和输出信号的信噪比,使其具有良好的性能,但它也使红外探测器体积大、成本高。为了实现小型化,必须减少制冷设备和相关电源,因此,高效小型制冷器和无需制冷的红外探测器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采用非致冷工作的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不仅可使系统成本降低2个数量级,而且可以使体积、重量和功耗也将大大减少。此外,利用材料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方面的最新技术,可使红外探测器与具有一定数据处理能力的数据处理设备相结合,使其轻集成化、大面阵、焦平面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其性能,实现对室温目标的探测。红外探测系统从单波段向多波段发展。正如前面所述:在大气环境中,目标的红外辐射只能在1~3、3~5和8~13微米三个大气窗口内才能有效地传输。如果一个红外探测系统能在两个或多个波段上获取目标信息,那么这个系统就可更精确、更可靠地获取更多的目标信息,提高对目标的探测效果,降低预警系统的虚警概率,提高系统的搜索和跟踪性能,适用更多的应用需求,更好地满足各军兵种的需要。目前,多波段的红外探测系统已经研制成功,如法国和瑞典联合研制的"博纳斯"末敏子弹药,就采用了多波段红外探测系统探测目标。在红外技术的发展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60年代激光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红外技术的发展,很多重要的激光器件都在红外波段,其相干性便于移用电子技术中的外差接收技术,使雷达和通信都可以在红外波段实现,并可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大的信息容量。在此之前,红外技术仅仅能探测非相干红外辐射,外差接收技术用于红外探测,使探测性能比功率探测高好几个数量级。另外,由于这类应用的需要,促使出现新的探测器件。

红外技术 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 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