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防汛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生物

发布时间:2024-07-12 05:05:59

关于防汛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生物

第一题目要有创意,千万不要用别人的烂题目,没有一点新意,让别人一看就没兴趣,所以写题目一定要有新鲜感,让别人有阅读的欲望,当然题目一定要基于文章。  第二要有简洁力,题目最好控制在20字以内,论文题目应该从简洁出发,能准确地表达文章的意思,精炼地概括文章,它就是一个成功的论文题目。  第三题目一定要用肯定式,自己的题目自己要有信心要心中又是我,让人觉得笃定,值得可信。不然会以为你自己写的文章用了反问,有点把问题抛给读者的意味。还有,不要写“浅谈,浅忆,浅论”这些字眼,让人觉得你的论文没有深度。  第四别人用过的题目就不要再用了,有些人觉得别人的题目很有新意,这样非常不好,因为很容易被别人拿来对比。如果没有别人写的好,又有别人的文章珠玉在前,就安安分分地自己写题目,自己想论题,这样是最妥帖最保守的做法。  第五写论文题目,最忌词不达意,要准确地表达自己文章的核心论点。不要过大,过空,过泛,题文贴切,题要贴文,文要贴题。所以用词一定要准确,精炼。  (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你好,论文题目一般是判断句!具体来说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或者称为主题!或者叫中心!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很明确。对于你的这个题目,问的是如何应对,所以你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不妨命题为:正确使用互联网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从其好处与坏处对比论证!这就联系实际了。完全符合你的论文要求了。希望可以帮到您。

作者:孙允强——生物论文 原创论文,祝你愉快!  内容摘要:生物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当去爱护它、珍惜它、保护它,然而却有一部分人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不惜去破坏它,致使整个生物圈受到严重的破坏… ,人类,是该考虑考虑这些问题了  论文题目:人类,是该考虑考虑这些问题了  在宇宙的深处,有一个美丽的星球,他就是我们千千万万生命赖以生存与栖息的地球。这里森林茂密,绿草丛生;这里鸟语花香,春意盎然;这里生气勃勃,百花争艳;这里欣欣向荣,呈现浓浓绿韵。各种各样的生物安详而又快乐的生活着。每天的每天,小鸟在枝头低吟浅唱;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花儿在天空下会心微笑…各种各样的生物与环境共同合奏起生活的交响乐,美妙的音符充实着美丽的地球家园。然而,进化最高等的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者,却时不时地演奏出不和谐的音符,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以上我所描述的那幅美妙的蓝图,都将成为人类心中的一个梦,永远留藏在人们的心里…  人类是自私的,为了满足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乱砍滥伐,使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5%一度降至55%,而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为27%,将近是我国的两倍!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我国的有关专家曾经做过一项测算,测算的结果表明:如果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按照现在的速度减少,那么在三百年内,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低于11%!难道我们不应为此感到震惊吗?不仅仅是我国,现在世界各国的森林覆盖率也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据有关专家预测: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来保护森林,那么八百年后,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将低于10%!到那时,世界上的沙尘天气将频繁出现,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将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不止这些,如果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那么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将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将显著上升。这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人类是贪婪的。我们所在的整个生物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动植物种类极其丰富。据科学家的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的生物种类大约在500万——1亿中之间,  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这么多的生物共同造就了欣欣向荣、生气勃勃的生物圈。而人类却不懂得珍惜这可爱美妙的生物圈。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将会被大自然淘汰。生物在生存过程中存在着生存竞争,有的物种之所以在地球上消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生物生存的环境,从而致使环境恶化,物种逐渐减少甚至灭绝…,人类为了所谓的“致富”而大量捕杀野生动物,致使一些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例如白鳍豚,现在世界仅剩约200——300只了;还有朱鹮,当时被发现时仅剩7只,而现在也不过200多只;还有藏羚羊,在青海省的分布密度从最初的3—5只/平方千米降至2只/平方千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计其数的野生动物被作为“毛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到灭顶之灾…这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人类是无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都富裕起来,私家车在人们面前已不足为奇,马路上随时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汽车,而这些汽车产生了大量的尾气,这些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而这些有毒物质扩散到空气中,会严重污染空气的清新,所以致使近几年来空气污染特别严重,人类几乎已经受不了城市的“乌烟瘴气”了…;不仅仅是城市,乡村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大量使用农药,从而给农作物与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人类的一系列活动带来了酸雨等大量自然灾害,使得整个生态系统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人类对于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不仅影响着生物的生存,而且已经达到威胁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地步…  生物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圈II号”计划的失败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圈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应该去爱护它、珍惜它、改善它。我认为人类应切实履行以下几点:   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   珍惜水资源   停止对于濒危生物的捕杀   禁止过度开垦耕地   对工业废水进行科学处理后,才可排放   减少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污染物的排放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控制人口数量,抑制人口迅猛增长的势头  …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是那句话:生物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去爱护它、珍惜它、并改善它,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义务,或许,我们现在并没有感觉到问题的严重,但在不久的将来,或许我们会来重新认真的考虑这些问题…

都是东华的,《我眼中的祥子/保尔》也是一样是吧,

关于防汛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生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在抗洪救灾过程中,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感动了许多人。人民子弟兵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7月11日,鄱阳湖沿线集结了数千兵力参与到抗洪救灾中。其中艰辛和危险不言而喻。战士们防汛救灾工作紧张进行,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为当天天气炎热村民给抗洪战士送西瓜,但被官兵们谢绝。急得一位村民喊道:“这不是一针一线,这是西瓜!”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是款款深情,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在抗洪救灾前线,有这样的特殊的防汛“家族”,他们一代接一代守护着家园。比如,90后消防员余雷欢援鄱抗洪第二天,九江老家的爸爸和爷爷,也上了抗洪前线。父亲余能云,是抗洪一线的70后志愿者;爷爷余细苟,是家乡汛情重灾区的50后巡坝员。余雷欢说:“一想到祖孙三人都在做同一件有意义的事,就特别有自豪感。”比如,武汉22岁的小伙周家河,主动报名参加防汛突击队。他的爷爷周松林在1954年长江全流域洪水时,是抢险队员兼潜水队员;他的爸爸周红胜在1998年“保卫大武汉”中排涝自救,抗洪战汛。周家河握住“接力棒”站上武金堤,“守住长江大堤,就是守住我们的家园。”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是一个长江江心岛。江洲在家常住人口仅有7000余人,且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实际全部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防汛人手严重短缺,人员调配十分紧张。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呼吁,江洲在外的18至60周岁之间的父老乡亲们迅速回赴江洲共抗洪魔。“家书”发出去后,外地的江洲儿郎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返回家乡,抗洪抢险保卫家园。截止12日晚,已有三千多位在外务工的江洲人赶回家乡。在任何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个体的力量都是渺小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在内心中存有对自然的敬畏。在个体力量渺小的同时,我们人类群体的力量,又是伟大的。正是这种群体的伟力,使人类能够在历经无数自然灾害的同时,发展出今日高度的文明。但是,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绝不等同于能够战胜自然。自然,从来就不是用来战胜的。我们依赖于它,我们接受它的哺育,也要无畏地迎接它的给予的挑战,同时还要反思,这些“天灾”之中,是否也有人祸的诱因呢?

一楼的远超出800了

永往直前的意志;十万分激情,有了激情就做得更好……。我要为我的梦想通一条道路,不管有龙卷风,还是有暴风雨,我都要勇往直前。如果,路上有拌脚石,把我拌倒了,我也要忍着疼痛,走完这条路。我要学习当年红军过草地、爬雪山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梦想,让地球缩小;梦想,让高原变

关于防汛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物理

立意角度:1、从坚持的角度,论点可提炼为:水滴石穿,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从舟行水上的角度,论点可以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志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3、从时间如流水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有志者应惜时如金。4、从流动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5、从浇灌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水滋润了绿叶,滋润了生命,也造就了自己。6、从水只向前流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水遇到阻碍,不但不退缩,反而激发出更大的气势。7、从水的作用引申角度:水可载舟,亦可覆舟。8、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角度,论点可提炼为:包容是福9、从平淡如水角度,论点可提炼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

你是否可以提供淮河流域的一些数据?还有什么时候要?Q我吧 103 303 9603

在抗洪救灾过程中,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感动了许多人。人民子弟兵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7月11日,鄱阳湖沿线集结了数千兵力参与到抗洪救灾中。其中艰辛和危险不言而喻。战士们防汛救灾工作紧张进行,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为当天天气炎热村民给抗洪战士送西瓜,但被官兵们谢绝。急得一位村民喊道:“这不是一针一线,这是西瓜!”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是款款深情,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在抗洪救灾前线,有这样的特殊的防汛“家族”,他们一代接一代守护着家园。比如,90后消防员余雷欢援鄱抗洪第二天,九江老家的爸爸和爷爷,也上了抗洪前线。父亲余能云,是抗洪一线的70后志愿者;爷爷余细苟,是家乡汛情重灾区的50后巡坝员。余雷欢说:“一想到祖孙三人都在做同一件有意义的事,就特别有自豪感。”比如,武汉22岁的小伙周家河,主动报名参加防汛突击队。他的爷爷周松林在1954年长江全流域洪水时,是抢险队员兼潜水队员;他的爸爸周红胜在1998年“保卫大武汉”中排涝自救,抗洪战汛。周家河握住“接力棒”站上武金堤,“守住长江大堤,就是守住我们的家园。”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是一个长江江心岛。江洲在家常住人口仅有7000余人,且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实际全部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防汛人手严重短缺,人员调配十分紧张。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呼吁,江洲在外的18至60周岁之间的父老乡亲们迅速回赴江洲共抗洪魔。“家书”发出去后,外地的江洲儿郎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返回家乡,抗洪抢险保卫家园。截止12日晚,已有三千多位在外务工的江洲人赶回家乡。在任何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个体的力量都是渺小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在内心中存有对自然的敬畏。在个体力量渺小的同时,我们人类群体的力量,又是伟大的。正是这种群体的伟力,使人类能够在历经无数自然灾害的同时,发展出今日高度的文明。但是,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绝不等同于能够战胜自然。自然,从来就不是用来战胜的。我们依赖于它,我们接受它的哺育,也要无畏地迎接它的给予的挑战,同时还要反思,这些“天灾”之中,是否也有人祸的诱因呢?

关于防汛的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物

(记者张旭东:到达江苏抗洪一线以来,我的心情也如洪泽湖瞬息万变的水情,时刻都在激荡起伏:有紧张,有焦虑,有激动,有快慰。最让我难以平静的,是灾区百姓的平静。那天,我的眼泪第一次涌了出来。) 7月9日,盱眙县鲍集圩哈滩村准备行洪,当地政府要求,除了留守保堤的青壮年外,其他所有人员必须当晚撤离。得到这一消息,我当即火速赶往哈滩,随同淮河镇镇长王洪山采访。 当时已是19时,阴沉的铅云笼罩在上空,几只小鸡还悠闲地走在村内公路上,而众多的人家户门紧锁,整个村子阒无声息。但据了解,仍有少数群众不愿意离开。 在村中央,果然发现一户。女主人王夕荣大妈正拿着盆子在厨房里淘米,见我们推门而入,她一下呆在那里,没觉察盆内的米已经流淌到地上。 她喃喃地说:“我要等我老头子回来再走……”她丈夫正守在堤上,她还像往常一样给他准备晚饭。厨房内的炉火烧得正旺,屋里的电视机、沙发、柜子都没有动过。 水势逼人,不容犹豫。王夕荣一声不响地拣了几样东西,装进两个箱子里,盖好盖子,提在手上,然后转身锁好家门,缓缓向外走去。我看见。两行泪挂上了她的面颊。 我忍不住几次回头去看她家已紧锁的大门,猛然发现门上写着四个字:“花开富贵”。我的泪水顿时夺眶而出…… 有一种精神永不熄灭 (记者葛如江:有好几次,灾区群众的生活让我泪流满面。但总有一种扎根于他们心底的精神鼓舞着我,那就是——无论经过多少磨难,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不放弃希望。) 这个场景我永远也忘不掉:85岁的邢家祥驼着背坐在自家墙根下,直盯着眼前的洪水,手里捏着一只乒乓球大小的土豆。不断上涨的浊水离他的脚只差一尺来远,房前的草棚已经被淹掉了。 “我看它什么时候淹了我!等淹到房子,我就让儿子来帮我搬家。” “那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啥也不带走,就拿几件衣服。” 邢家祥住在王家坝水闸3公里外的邢郢村。面对脚下的滔滔洪水,他的镇定的确不一般。 两天后,我再次来到邢家祥家。洪水已退下,他仍然坐在屋前,一边吃饭,一边看水。政府给他送来一袋面,他吃上馍了。我说:“真没白等,水被你吓回去了。”他呵呵笑起来。 茅屋保住了,田里的庄稼却全泡了汤。邢家祥说:“我这辈子,已经盖了十次屋了。政府不会让我饿肚子,淹掉的明年再种。” 农民的胸怀有多宽 (记者董峻:这次采访我接触最多的是行蓄洪区的受灾农民。为了抗洪大局,他们舍弃小家。中国农民,展示了江海一样宽广的胸怀。) “秋天给淹掉了。”这个颇具诗意的句子出自王家坝镇63岁农民刘敬宝之口,他的意思是秋收无望。我见到他时,他正坐在王家坝大堤上的帐篷门口,一边揉腿,一边抽旱烟。 王家坝开闸泄洪,淹掉了刘敬宝家仅有的两间茅草房。由于时间紧迫,家具几乎都丢下了,帐篷里只有一张借来的床、一张桌子、一只火炉。那张破旧的木床只有一米来宽,刘敬宝和他老伴、两个小孙子夜里要全部挤在上面。 那是蓄洪后的第三天,这个临时的家还没来得及整理,满地泥泞和杂草。刘敬宝必须穿着水靴、挽着裤腿出入,不然便满脚是泥。他老伴正在摘一小把毛豆和十来根小葱,这是他们刚从堤下的水里捞起来的。 刘敬宝掰着指头给我算账:今年小麦欠收,蓄洪又把夏收后种的大豆、玉米给淹掉了。“庄稼加上房子,这回损失有个三四千元吧。”他满脸的痛惜。 他说:“俺们不受淹,受淹的人指不定有多少。国家有难,哪能不帮忙哩!” 对共产党员最掏心窝子的评价 (记者李柯勇:在抗洪前线,在每个庄台、每艘船只、每段险堤上都活跃着共产党员的身影。在面对灾难的关键时刻,我真切地看到,共产党员总是冲锋在前。) 淮河启用唐垛湖行洪的第二天,我来到行洪区内的安徽省颍上县前蔡村。前一天,村民郑田雨哭了整整一夜,因为他家七亩大豆、两亩桃园都被淹掉了,房子能不能保住也难说,见我时眼圈还肿着。 我看到,他家很多东西还没有搬到安全地带,不是不愿意搬。因为觉得自家地势比较高,水一时淹不到,他用自己的船先帮乡亲们抢运东西。村民告诉我,行洪当晚,这个50多岁的汉子就那么一边大哭,一边摇船。 我夸他觉悟高。他脸立刻红起来,两只脚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扭来扭去。“党员干部都这样,俺能咋哩。”他说。 他说,准备行洪以来,村里的党员干部连续三四天没合眼,挨家挨户作动员,帮大家出主意,下手干活。村支书王学恩只顾帮别人忙,自已家被水淹了半截还没来得及搬。 到淮河前线采访以来,党员的先进事迹我听到的、见到的很多很多:淮河北岸的左东圩溃口,颍上县委副书记武杰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抢险;颍上县王岗镇1134名党员全部佩带醒目标志,以便群众监督;霍邱县委规定,从危险地带撤离的最后一人必须是党员干部;六安市武警支队30名战士申请火线入党,被批准的两人冒着滂沱大雨在大堤上庄严宣誓……。 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最简洁、最贴切地概括抗洪前线共产党员的特点,农民郑田雨的话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我问他对党员有什么印象?他琢磨半天,就答了一句:“干活卖力。”这是我听到的对共产党员最掏心窝子的评价。(编辑:姜志)真实的四个故事。感人

1998年长江的抗洪斗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几百万军民英勇奋斗,取得了全面胜利。当前,全国人民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整治长江。这不仅关系到长江流域人民的长治久安,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巨大项目。为此,两院组织部分有关院士和院外专家,对有关资料和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以下报告。 一、对1998年长江洪水和抗洪斗争的认识 1998年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本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据初步资料,1998年和1954年相比,上游的洪峰流量和洪水量与1954年接近;由于中游洪峰流量不具备可比性,以最集中的30天洪水量相比,1998年汉口以上总来水量较1954年少300多亿立方米;下游的洪峰流量较1954年少1万多秒立方米,洪水量少500多亿立方米。1931年由于资料不足,只能作粗略比较,上中游可能较1931年略大,下游较1931年小。 应当说明,在上个世纪和更早的时期,长江都发生过比本世纪更大的洪水。据考证,自1153年以来,宜昌站洪峰流量超过8万秒立方米的有8次(1998年为36万秒立方米,1954年为68万秒立方米),其中1860和1870年的洪峰流量分别达到25万和5万秒立方米。 当前,大家更为关心的是,虽然洪水没有1954年大,但为什么1998年的长江干流洪水位,除武汉、黄石段外,都高于1954年。洪水位抬高的因素当然可以列举很多,但是最关键性的还是分蓄洪量比1954年大量减少。1954年,由于中下游堤防围垸的抗洪能力较低,许多堤防围垸自然溃口,为了降低洪水位,保住重点地区,除了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总计分洪和溃口的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其中起到有效削减洪峰的容量约为700亿立方米。根据1998年的洪水来量,如果要维持1954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约为400多亿立方米。但是1998年的分洪溃口总量仅约100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削减洪峰的容量估计约50多亿立方米。这样,减少分洪量约350亿立方米,约相当于减少洪水淹没面积700万亩。换言之,1998年的抗洪斗争,是通过加强防汛抢险,争取抗御较高洪水位,以加大泄洪量,减少洪水淹没损失。例如:1954年,在运用荆江分洪工程的情况下,荆江大堤沙市的最高洪水位为67米。按长江防洪规划,为减少荆江分洪工程的运用机遇,将荆江大堤的设计洪水位提高到0米。1998年,为了避免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将荆江大堤超设计标准运用,沙市洪水位达22米。又如:洞庭湖的出口莲花塘站,洪水位比1954年超过达85米,这是因为,在1954年,莲花塘以上洞庭湖区的绝大多数围垸、莲花塘以下长江干流两岸的绝大多数堤防包括洪湖大堤,都已溃口或扒口分洪,而1998年,莲花塘上下溃口和分洪的堤垸远比1954年少。 应当说,这是1998年抗洪斗争中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在1998年特定条件下作出的十分艰难的决策。1998年抗洪斗争的工程基础是:按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完成了部分水利工程。除建成了汉江、清江、沅水、资水、修水等支流的控制性水库外,还按提高了的设计洪水位(较1954年提高5米左右),完成了荆江大堤、武汉市围堤、无为大堤等长江干流重点堤防和洞庭湖区、鄱阳湖区重点围垸的加高加固工程。这些都为1998年抗洪斗争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堤防没有按规划完成,特别是平原分蓄洪区工程的安全设施,在原规划中考虑不够,在实施中又没有落实,给抗洪斗争带来了极大困难,使抗洪斗争的决策处于两难困境:如果按原定规划分洪(按提高了的设计洪水位,仍需有效分洪量200亿立方米),将遭受很大损失;如不按原定规划分洪,将使堤防经受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位,承担极大风险。考虑到1998年洪水比1954年小,以及军民团结抗洪的巨大潜力,中央毅然决心进一步抬高洪水位、严防死守、力争减少溃口和分洪损失。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当然,也应当说明,这是在1998年超额洪水比1954年少300多亿立方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果1998年发生的洪水和1954年洪水相当甚至更大,不分洪还是不行的。 关于1998年长江流域的灾情。根据卫星和航空遥感对长江中游地区所进行的多期和系统的监测与分析:湘、鄂、赣三省最大受淹面积约为1586万亩,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等原因,比三省统计数小很多。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统计,中下游五省共溃口分洪1705个围垸,淹没耕地295万亩,受灾人口230万。以上数字表明,溃口分洪的多是较小围垸,平均每个围垸不足2000亩,灾情统计中绝大部分受灾农田是由于内涝。1998年的死亡人口为1432人。这与1954年除保住荆江大堤和汉口围堤外,其他地区大多受淹,死亡人口33169人的灾情,是差别很大的。与1931年中下游一片汪洋、汉口街道行舟、南京市区被淹、死亡人口5万人的惨况,更是完全不同。因此,1998年的抗洪斗争,确实取得了巨大成绩。 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长江洪水位的抬高是否是由于长江河床的淤高。根据长期观测资料,长江干流河槽基本稳定,与黄河根本不同。由于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冲淤变化,最明显的是荆江以下的监利-洪湖河段,这一段受下荆江裁弯工程影响,裁弯河段以上有冲刷,以下有淤积。据长江水利委员会资料,其代表站螺山站,低水位时由于泥沙淤积,水位有所抬高,但高水位时,因淤积面积占行洪面积的比例不大,抬高趋势并不明显。螺山站1998年的洪水位比1954年超过78米,据查证主要是由于1954年在螺山以下蒋家码头扒口分洪和老湾等处溃口,使洪水位大幅度降低。 关于湖泊淤积情况。洞庭湖1949年以来因淤积减少的湖泊容量约40多亿立方米,由于1949年以来围垦了1600平方公里,大约减少容量近100亿立方米。鄱阳湖的淤积量很小,但1949年以来围垦了1400平方公里,损失湖泊容量约80亿立方米。湖北省的两岸湖泊由于全部封闭,减少面积5700平方公里。1949年以来,湘、鄂、赣连同苏、皖五省,因围垦共增加耕地估计约1400万亩。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情况。在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根据调查统计,地面固体物质的年均侵蚀量为68亿吨,长江干流宜昌站的年均输沙量为3亿吨,输移比为33。这与黄河有所不同。因为长江上游主要是岩石山区,其地面侵蚀物质主要是岩石风化物,颗粒较粗,一般以山前坡积、洼地淤积、沟口洪积扇以及塘库和中小支流的淤积等形式,在短距离沉积,不能被河流远距离输送;而黄河的地面侵蚀物质是黄土,颗粒极细,几乎可以全部输送到黄河干流。宜昌以下,汉口站的年均输沙量为3亿吨,下游大通站为68亿吨。宜昌和汉口间的差值,在平水年主要淤在洞庭湖区,洪水年淤在洞庭湖区、河道的州滩及溃口的围垸内。大通站的输沙量,绝大部分送入东海。宜昌各年的输沙量,因暴雨分布情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例如,1990~1997年8年的年均输沙量仅8亿吨,属于少沙年;而1998年6~8月的输沙量即达05亿吨,超过1954年的同期输沙量(27亿吨),属于多沙年。据初步分析,1998年泥沙的主要来源是金沙江和嘉陵江,这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现象。 以上情况说明,长江流域的水旱灾害所以严重,除了气象方面的客观原因外,主要的还是由于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失调,集中表现为: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在山区,毁坏森林、陡坡开荒;在平原,盲目围湖造田,占用行洪洲滩。这些都招致自然界的报复。在长江流域,山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危害,比黄河更大。这是因为,长江流域为岩石山区,表土层很薄,经过一定时期的冲刷,表土冲光,岩石裸露,形成“石化”,使当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条件。贵州省已有不少“石化”山区,令人触目惊心。 平原的盲目围湖造田和占用行洪洲滩,是近几年来长江洪水位抬高的主要原因。从长远的自然规律看,江河的冲积平原就是由江河挟带泥沙淤积而成。中华民族的经济也是在开发七大江河冲积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或开发过度,就会受到洪水的惩罚。现在,在开发利用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土地上,就面临着这个问题,不仅洪水位越来越高,防汛负担越来越大,而且防汛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我国生态系统失调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要进行生态系统的重建,必须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以综合提高生产力为目标,并注意发展、改革和稳定三方面的协调。我们认为,中央提出的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是完全正确的。 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根据以上认识,从生态系统、林业建设、工程措施、新技术运用、加强领导及统筹全国水利等六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重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失调,是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恢复原状,而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在综合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以1998年的抗洪斗争为契机,大张旗鼓地宣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必要性;同时,又要制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具体规划、步骤、政策和措施,使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平垸行洪真正落到实处。 通过全面调查和必要的勘测,对全流域的土地进行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农林牧业结构,把整治河山、重建家园纳入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总体框架,因地制宜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山区,退耕还林要和积极发展生产结合起来。 退耕还林的关键是真正解决当地职工和群众的生产出路。要具体划定必须退耕还林的地区,制定解决生产出路的具体规划,定期限、定步骤,并确定责任单位,予以实施,并定期检查和验收。当前,要首先制止和防止新的毁林开荒和陡坡开荒。特别要注意防止在三峡移民中造成新的生态破坏,严格按照“三峡库区的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安置移民。 对可以不退耕还林的山区农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推广坡地改梯田、坡地绿篱、横坡种植等措施。有条件的地方,扶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开展山区的小流域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布局,综合开发,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这是改善和恢复山区环境,使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在雨量和湿度较高而坡度较陡的山地、海拔过高的高原区、不宜造林的坡地和干热河谷,应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这也是改善生态环境、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湖区,退田还湖要和保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 长江中下游1949年以来开发湖区耕地1400万亩,连同过去一千多年来已开发的共计数千万亩土地,不仅是中下游五省的农业基地,而且发展了工业和交通,建设了繁荣的城镇,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要看到,根据长江洪水的规律,对于这些已开发的数千万亩土地,不可能在任何洪水情况下都不被淹没。洪水不太大的年份,可以全部或大部保住;特大洪水年份,必须牺牲相当部分才能保住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退田还湖的难度很大,因为围垸内的大量人口需要迁移安置。就蓄洪的有效性来说,控制蓄洪比自然蓄洪更能有效地削减洪峰流量,需要的蓄洪容量也少得多。因此,湖南省提出的,对蓄洪垸实行“空垸待蓄,低水时耕种,高水时蓄洪还湖”,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合理的。但必须切实做好蓄洪围垸内的安全建设,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保险制度,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可靠保障;同时,还要制定与“低水耕种,高水蓄洪”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针和加强管理的具体措施,才能保证高水时及时开放蓄洪。对一些地势低下、排水困难、1998年水毁严重的围垸,应坚决退田还湖,或将封闭型的围垦种植改为半封闭型的筑圩养殖,实行“退田还渔”。 要坚决平垸行洪。这些围垸建在长江和洞庭湖洪道的洲滩上,成为行洪障碍,保护面积不大,但对大局影响很大,应当坚决清除,退田还河。 建立生态经济核算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鉴于生态工程的长期性和全局性,要通过政策和立法,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扶持。国务院正在建立林价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这些都是必须的,应尽快加以实施。同时,对草地和湖泊、洲滩和湿地的管理也应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定。

8月10日下午,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跌跌撞撞地扑进永胜县中医院的一间病房,紧紧抱住病床上一位四、五岁的小女孩放声痛哭:“小涛涛,奶奶找了你整整六天了!奶奶以为你被洪水冲走了!……”生离死别又团聚的情景,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眼里含着热泪,在祖孙俩的哭诉声中,默默感受着那份令天地为之动容的人间真情。 祖孙俩家住重灾区永北镇中和金家村,奶奶叫金柱珍,孙女叫金涛。8月4日凌晨,当凶暴的洪水挟带着泥石流席卷整个村庄时,正逃向村外的祖孙俩被冲散了。金柱珍被陷在齐颈深的泥石流中无法动弹,金涛被残忍的洪流卷走。金柱珍老人见孙女转瞬间消失在滔滔洪流之中,悲痛欲绝,哭喊着大声呼救,被第一时间赶到的救灾现场的民警和武警发现,及时将老人从即将没顶的泥石流中挖了出来,迅速送往医院救治。在赶往医院途中,奄奄一息的金柱珍不断叫着孙女的名字,用含混不清的微弱声音恳求护送的民警和武警一定要救救她的孙女。几名民警和武警将老人送到医院后,迅速返回金家村搜救金涛,从凌晨四点半一直找到上午十点半,搜遍了金家村的每一个角落,始终找不金涛的下落。 在县中医院紧急救治的金柱珍老人苏醒过来后,哭喊着要去找她的孙女,医护人员百般劝慰,并向老人转告金家村因灾死亡者的姓名,老人才稍稍平静下来。住院救治期间,老人一遍又一遍的询问见面的每一个人,问有没有找到她的孙女金涛,但始终没有金涛的消息。老人终日泪眼不干,念叨着小孙女的名字度日如年。 金涛是金柱珍老人的“命根子”。金涛的母亲在她刚满三个月时便离家出走,金涛的父亲也常年在外不归家。金涛自幼便跟着奶奶爷爷生活在一起,祖孙相依为命艰难度日。8月4日凌晨听到警报后,金柱珍拉着孙女忙往外跑,刚出家门便被洪水冲倒,几秒钟后就不见了孙女的踪影。一天、两天……整整六天过去了,心急如焚、悲痛欲绝的老人终于得到了一个惊天动地消息:金涛找到了,就在县中医院救治! 原来金涛与奶奶失散后,被洪流顺着村道向西冲出近三百米被挡住,被几个参加抢险的村民及时发现,迅速将整个身子淹没在泥石流中的小金涛挖了出来,并当即送到临时救护点救治,后又转到县中医院住院治疗。因伤员太多工作繁重,医护人员一直不知道金涛就是金柱珍的孙女。直到8月10下午,生离死别整整六天的祖孙俩才得以团聚。 在县中医院病房,经历大悲大喜的金柱老人紧紧地抱着孙女,不断滴落的泪珠打湿了金涛的头发,用嘶哑的声音向记者喊出肺腑之言:感谢大家!感谢政府!……

夏日榕城,天气炎热。暑运的来临让福州火车站显得格外繁忙,南来北往的旅客熙熙攘攘。和往常一样,周金福挤在人群中,来回穿梭,白T恤已经让汗水浸得湿透,摄影包的背带勒得他的右肩陷下去,手中经过多年摩挲的尼康相机在阳光下显得锃亮。每当春运、暑运等铁路的“大日子”,在福州铁路分局搞宣传工作的周金福总是最忙。 1995年涉足新闻摄影至今,周金福走遍了全分局的“边边角角”,拍摄了上万幅照片。只要有铁路的地方,他几乎都去采访过。 柯周坑,鹰厦线上的一个五等小站,火车不停、汽车不到的地方,周金福的相机也没有漏过。去年夏天,为了写篇安全生产的报道,他赶到永安,凌晨4点半又搭上了经过柯周坑的货车。由于所有的火车在柯周坑都不停,到那里时,他只好请火车司机放慢速度,跳下车。 他的到来使小站一下子沸腾了。站长最激动:“这十几年来,你是第一个来采访我们的人。”这一天他听了许多小站的故事,也捕捉到许多真实感人的画面。回来后,题为《旮旯车站纯朴人》的一组照片和2000多字的通讯在《上海铁道》报和《海峡周报》上刊发。 “搞新闻摄影采访,不仅动脑,也是体力活,虽说很累,但和扎根在这些山区小站的职工们比起来,算不了什么!”多年来和这些默默无闻地守护铁路的职工打交道,使周金福更加懂得自己工作的分量和价值。 1998年6月,洪水袭击八闽大地。周金福端起相机爬上轨道车,赶往闽侯白沙镇中桥,捕捉一线抗洪抢险的感人镜头。第二天,鹰厦线北段又传来汛情,铁路多处塌方。他坐汽车赶到闽清,转乘一辆机车前往。十几天中,每天都在抢险第一线,经常是两个馒头加一瓶矿泉水打发一天,胯下磨出血泡,路都快走不动了。7月,长江又传来汛情,铁路职工忙着运输抗洪人员和物资,周金福拿起相机又出发了。为了在第一时间将照片发出去,他总是白天拍完照片,当晚就送到一家家新闻单位。一位编辑看得挺感动:“你小子是在玩命地干!”这一年,他仅在《福建日报》就发了190多幅照片和文字稿。 是什么让他如此地“疲于奔命”?周金福回答:“是相机记录下的普通铁路工人的生活让我感动不已。” 周金福喜欢将镜头对准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翻开他的新闻摄影作品集,跃入眼帘的一个个生动面孔,多是在路内平凡岗位上默默工作的“小人物”。拍摄这些人,周金福还着实动了不少心思:“这些人面对镜头一般都感到不自然,要想捕捉到自然真实的画面,就要想方没法融入他们的生活。” 1998年夏天,周金福了解到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陈善珉退休后仍然闲不住,在福州火车站义务维持秩序,但他知道陈善珉不喜欢别人给他拍照宣传。怎么办?周金福带着长焦镜头出现在火车站,一整天若即若离地跟着他,一逮着情况就用长焦镜头拍摄,终于在几十张照片中挑出4张,完成了《闲不住的老劳模》这组照片。 周金福说,“跟采访对象一起生活,虽然很累,但效果却很好。”“摄影是瞬间的事,但要得到精彩的瞬间,常常要用几十个钟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等候。”1998年夏季,打击车匪路霸斗争在全国展开,鹰厦线从顺昌到江西玉山区间,也是重点打击区域。为了捕捉打击车匪路霸的现场镜头,周金福拎着摄影器材,跟几位铁路公安民警转战各趟列车,足足在火车上呆了一个星期。正是这种执著,让周金福凝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分手难忘军营情》这幅反映火车站前新老兵惜别的照片,获得全国晚报新闻摄影大赛三等奖;《白衣天使的许愿》《铁路工人庆回归》获得省新闻摄影学会、《福州晚报》联办的新闻摄影竞赛二等奖…… 妻子小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丈夫都“泡”在火车上。去年春节,周金福为了拍一组列车员如何给旅客过年的照片,大年初一就拉着呆在家里怕寂寞的妻子一起上了火车。作为一名铁路新闻工作者,周金福几乎也像一名列车员,长年累月都滚爬在火车上,可以说车厢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关于防汛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

在抗洪救灾过程中,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感动了许多人。人民子弟兵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7月11日,鄱阳湖沿线集结了数千兵力参与到抗洪救灾中。其中艰辛和危险不言而喻。战士们防汛救灾工作紧张进行,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为当天天气炎热村民给抗洪战士送西瓜,但被官兵们谢绝。急得一位村民喊道:“这不是一针一线,这是西瓜!”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是款款深情,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在抗洪救灾前线,有这样的特殊的防汛“家族”,他们一代接一代守护着家园。比如,90后消防员余雷欢援鄱抗洪第二天,九江老家的爸爸和爷爷,也上了抗洪前线。父亲余能云,是抗洪一线的70后志愿者;爷爷余细苟,是家乡汛情重灾区的50后巡坝员。余雷欢说:“一想到祖孙三人都在做同一件有意义的事,就特别有自豪感。”比如,武汉22岁的小伙周家河,主动报名参加防汛突击队。他的爷爷周松林在1954年长江全流域洪水时,是抢险队员兼潜水队员;他的爸爸周红胜在1998年“保卫大武汉”中排涝自救,抗洪战汛。周家河握住“接力棒”站上武金堤,“守住长江大堤,就是守住我们的家园。”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是一个长江江心岛。江洲在家常住人口仅有7000余人,且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实际全部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防汛人手严重短缺,人员调配十分紧张。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呼吁,江洲在外的18至60周岁之间的父老乡亲们迅速回赴江洲共抗洪魔。“家书”发出去后,外地的江洲儿郎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返回家乡,抗洪抢险保卫家园。截止12日晚,已有三千多位在外务工的江洲人赶回家乡。在任何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个体的力量都是渺小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在内心中存有对自然的敬畏。在个体力量渺小的同时,我们人类群体的力量,又是伟大的。正是这种群体的伟力,使人类能够在历经无数自然灾害的同时,发展出今日高度的文明。但是,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绝不等同于能够战胜自然。自然,从来就不是用来战胜的。我们依赖于它,我们接受它的哺育,也要无畏地迎接它的给予的挑战,同时还要反思,这些“天灾”之中,是否也有人祸的诱因呢?

你的问题有点笼统,不同类型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 对于阁下的问题,我只能这么回答: ①内容纲要: 导论 为什么要写作与发表 规范性写作 大学学术写作 写作类型 论文之策划 写作的基本原则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