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日本文化论文1000字怎么写好看

发布时间:2024-08-10 22:54:12

日本文化论文1000字怎么写好看

我觉得这样就给你的话,会冒犯作者的著作权,你还是自己写作好。

自分の好きな物あたしの好きなものはチンコだ。そのキノコの美味しいそう、舐めたらもっと美味しい谜の白い液体が出る。。それはた美味しくてたまらないよ。。。。。。。。。。。。。。。。。。。。。。。。。。。。。。。。。。。。。。。。。。。。。。。。。。。。。。。。。。。。。。。。。。。。。。。。。。。。。。。。。。。。。。。。。。。。。。。。。。。。。。。。。。。。。。。。。。。。。。。。。。。。。。。。。。。。。。。。。。。。。。。。。。。。。。。。。。。。。。。。。。。。。。。。。。。。。。。。。。。。。。。。。。。。。。。。。。。。。。。。。。。。。。。。。以上省略950字

日本文化论文1000字怎么写好

绝对准确的资料(摆度)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猪、牛肉。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这就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满意请采纳

每字仅收28元,标点符号免费,2个月后即可交货,不包通过答辩。

希望能够帮助你,望采纳!!! 关于日本文化的论文 从中日简体字的字形差异看日本文化 【内容提要】 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中日简体字的字形比较,揭示了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反映了既吸收和借用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又脱离中国文化束缚的、与中国汉字文化相呼应的日本汉字文化的特点和民族心理。 中日简体字的字形差异及其原因 根据日本内阁1981年颁布的《常用汉字表》(1945个)和我国通用汉字表中的一级、二级常用汉字(3500个),可以发现大约有600多个汉字存在着字形上的差异,其中属于结构字形上差异的大约有588个,如:県(县)、伞(伞)、(亲见)(亲)、気(气)、机(几)、里(里)、默(默)等;属于外貌字形上差异的大约46个,如:亚(亚)、渴(渴)、穂(穗)、鸟(鸟)等。(括号外的汉字为日本简体字,括号内为我国的简体字)。 中日汉字在字形结构上出现差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双方在汉字字形整理中遵循的取字或用字原则有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日本《常用汉字表》取字比较注重“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如果从大处着眼,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字形与字义两者完全契合的。如:“为、昙、碁、车、马、风、竜、贝”等字;另外一类是取字或者用字意图与本义并不完全契合,而只具有某种曲折的间接联系的。与前一类相比,后一类的情况在数量上占了绝对的优势。另外,如果数体都符合“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那么则选择以笔画少的为正体。如:“竜”与“龙”本是一对异体字,都能体现字的“初形本义”,但是由于前者笔画少,所以取其为正字。我国在整理字形时,本着从简,便于应用的原则。“整理字形的标准是:同一个宋体字有不同笔画或不同结构的,选择一个便于辨认、便于书写的形体;同一个字宋体和手写楷书笔画结构不同的,宋体尽可能接近手写楷体,不完全根据文字学的传统。” 2.从深层次上讲,日本取字、用字的原则还与其文化息息相关。字形是文字内容的形式承载,是文字能够成其为文字的物质依托。对于文字实现其消除有声语言传递的时间障碍来说,字形固然是必要条件,而文字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其文化蕴涵功能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字形来实现的。字形是汉字文化蕴涵的镜像。同一个字如果存在不止一个字形,也就是所谓异体字,其形义之间便有了多维的联系,而这种具有多维的形义联系的字形又有更多的机会蕴涵某种文化信息。同字异形不光有历时更替的,而且也有同时共存的。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 日本的汉字文化蕴涵 1.单字文化蕴含考 “灾”和“灾”,均属会意字。《说文,川部》: 之灾。日本列岛濒临太平洋,属于著名的地壳变动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火山、海啸、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岛国,日本选用“灾”字的意图不仅是因为该字形描绘的是字义所指现象发生的原因——水、火,更符合“初形本义”,而且也符合日本的自然环境。而我国简化了的“灾”的字形只是勾勒字义所指现象的典型表现——房屋遭火焚。 “羲”和“义”,“羲”为会意字,甲骨文从羊,从我(刀锯),表示用刀锯屠宰牛羊以祭祀。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羲。而“我”是象形字,本义当为锯类工具,后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说文,我部》:“羲,己之威仪也”,日本依旧以“羲”为字形,未作简化,取字意图首先是为了确保该义所指概念密切联系的现象(我国则将其符号化,简化成了“义”,已无法看出字源)。另外,日本的“羲”,既不来自中国的儒学,也不来自东方佛教,是一个日本的范畴。包括良心、名誉、情面、义气等,实际上含有不让自己的名字和声誉被任何诋毁所玷污的责任。这种“羲”的责任在大量传统文学中得到赞颂,并被同武士的德等量齐观。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堪称日本民族叙事诗的《忠臣藏》(又名《四十七浪人的故事》),讲的就是47位忠义浪人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主君挽回面子而复仇、然后集体剖腹的故事,起因就是一位地方大名自尊心受辱,觉得有损威严而已。虽然在世界文学史上并无多大的价值,但是却被选人本国的教科书,在剧院里演出,拍摄成现代电影,印成通俗出版物,成为今天妇孺皆知、日本生气勃勃的文化的一部分。 “耻”和“耻”本是一对异体字,我国以“耻”为正体选用字,日本《常用汉字表》以“耻”为正体选用字,中日正好相反。《说文》:“耻,辱也。”小篆字形作“耻”,从耳从心,会意,给人以“听到批评时,心里羞愧”这样的联想。这是“耻”之“初形本义”。“耻”写作“耻”,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从耳止声,这是汉字经过隶变,很多偏旁和笔画混同了,这使汉字的理据性大大减弱。因而,学者们都认为“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由此可见,日本《常用汉字表》取“耻”的意图不仅是因为“耻”这个字形更符合该字隶变前的“初形本义”、“传统字理”,即该字形是以本义所指概念引出的结果来表示本义的(我国则根据从俗原则取“耻”),而且从另一方面看,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至今也仍然谈不上开放,封闭、保守、排外等特色依然存在。长期以来,日本人已经完全习惯了在一个狭小、封闭的集团空间中生活,每时每刻都注意着他人的眼色、目光行事。著名的日本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先生在自己每天行为的根本准则)。”所以日本人的“羞耻心”源于企图掩藏自己的毛病、弱点以及与他人的不同之处,避免因暴露了这些而受到歧视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为核心,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时所产生的一种自卑心理。 2.字组文化蕴含考 (1)“颜”和“裹”——表和里的矛盾性格写照。“颜”为形声字,篆文从页,彦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颜”。《说文,页部》:“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本义为眉目之间,俗称印堂。后来又引申为额头、面容、面子、色彩等。“裹”,表示衣服的内层:绿兮衣兮,绿衣黄衣。后引申泛指里面。日本常用汉字表保留着这两字的初形,我国则简化成“颜”和的才是真心话)。”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颜”和“裹”的行为观念。日本人一直用“颜”这个词来表示人格、人品、权力、名誉等,一方面注重表面上的现象,而另一方面,他们更重视“隐藏着的、朦胧的、模糊的”“裹”。日本人之所以注重“颜”,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关系到人格、人品、名誉等,但是能左右这些的本质东西的还是“裹”。日语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发现日本人不喜欢露骨的、直来直去的说法和行为,因为一旦事情太明了,事物的任何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了。 (2)男汤(男澡堂)、女汤(女澡堂)、钱汤(澡堂)、秘汤(坐落在深山中鲜为人知的温泉)——日本的澡文化“汤”,形声兼会意字。金文和篆文从水,汤声也兼表热义。隶变后楷书写作汤。《说文,水部》:“汤,热水也。从水,昜声。”本义为热水。又特指温泉(海内温汤甚众,有新丰骊山汤)。日本取其“初形本义”,未作简化,而我国则取其引申义(带汁液的菜食),简化成“汤”。基于火山众多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日本成了一个温泉的王国,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天然温泉,为日本人满足肌肤之悦、养生休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仅温泉浴场遍布东瀛列岛,而且投币式淋浴箱也随处可见,公共澡堂生意兴隆,使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喜欢洗澡的民族。洗澡在日本有着宗教上的意义,即洁净、清静及信仰,表现出对神的感谢和佛教中的无我无欲、身心皆融入净土般的“圣境”。追求“洁净”自然也就成为超越时代的、绝对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审美感觉、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给这个民族打上了鲜明的精神标记。如进门脱鞋的规矩和礼仪;还有千百年来,统治着日本主流画坛,最能拨动日本人心弦的,始终是那种清爽、明净,或略带朦胧的风格。 3.字系文化蕴含考 (1)“门”旁文化考——日本的和式建筑、空间文化一瞥。日本是寸土寸金的岛国,日本人合理地利用空间,巧妙地使狭窄的空间表现出美感、协调感和实用性,形成了特有的空间文化。而日本的和式建筑就是空间文化的代表杰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门”旁的汉字——“関”、“间”、“闲”。 《说文,门部》:门,闻也,从二户,象形。日本为保持其象形度,借用该字后没有简化,(我国则省作“门”)。日本人说的“门”,几乎都是建筑在“边界线”上的门,是意味着与外界隔离开的大门,总称是“出入口”,一般都不上锁,而房屋内的门多用“~口”、“~户”。中国的宅院,一般都有好几个“门”,而日本的宅院只有一个。再看“関”字,为会意字,金文从门,中像有闩之状,隶变后楷书写作关,异体作阴。《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 声。”本义为门闩。日本把“房门前后的一块地”称为“玄关”,该处一般要比屋里低出十公分左右,日本人在接待外人时,常常在“玄阴”应酬而已,如轴、插一束鲜花,别无他物。看起来好像白白占去了一块空间,可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它是体现房屋主人审美情趣的重要空间。“同”,原为“闲”,会意字,用门中可以看到月光会空隙之意,篆文将月移到门中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闲。俗改月为日写作同。《说文,门部》:“闲,隙也,从门,从月。”本义为空隙。上述的“玄関”也是“间”的很好体现。“玄阴”既不属于房屋的“内”也不属于“外”,而是“内”与“外”的“间”。“玄阴”给主人和客人一个回旋的余地,主人可以在“玄関”判断是否请客人进屋。即使不请客人进屋,因为已经在“玄阴”接待了,所以也不算把客人拒之门外。日本人之所以很注重“玄阴”,留心把它搞得整洁明亮,就是因为“玄阴”是生活中重要的“间”。“间”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它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判断的余地,而这种“余地”是日本文化特别注重和推崇的。如果用“日”代表日本民族,用“门”代表社会环境或规则,那么,“间”字形就恰是日本的人际关系图。从外面的“门”到内部的“日”,中间存有空间,下边留有开口。这空间不是物理上的隔断,而是自己给自己定位并与外界保持联系;这开口是给人留有思考或回旋的余地,以便求得调和。即使是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所以日本人在表示时空意义上的范围时,更注重把它作为一个空白区的垫在意义。甚至干脆把“人”称作“人间”;伙伴儿称作“仲间”;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子、笨蛋)”。不管与谁交往都要注意“间柄(关系)”。有人把日本文化称为“间人文化”(《间的日本文化》,剑持武彦著,日本朝文社)或“间人主义”(由日本著名教授滨口惠俊提出,相对于欧美国家的个人主义而言),意思就是行动时充分考虑他人或所属组织的立场、心情及相互间的关系,强调相互间的依存和尊重。日本人觉得“同”是一种平衡的感觉,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可以通过其来介入,使原本不平衡的东西变得平衡起来,这里面深藏着日本人对人或事的一种调和感,并反映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日本人很少用握手来表示致意,而一般会和对方保持一段距离,用点头、弯腰鞠躬直至双膝跪下、上身伏地来表示。又如:俳句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种诗歌形式,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歌,一共只有17个音符。日本人认为好的俳句,并不要求它表达什么思想、主张、情感,更不允许出现什么议论、评判,而是能用语言描绘一个情境,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即能创造令人产生种种遐想的“同”。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地用一个“跳”字传神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时空相交,天地浑然的立体画面。而且它所描绘的那种空凉、寂寥的情境十分符合日本人遐想联翩的审美意境。日本的国技——相扑比赛也极好地体现出“同”的文化。每场比赛之间总穿插发悬赏金、喝大力水、撒盐净化土台等内容,用“间”把紧张的比赛分开,使比赛既紧张又轻松。观众置身于时间和空间相互交替的间隔中,尽情欣赏心、技、体融为一体的古老竞技。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也在有意无意地磨练自己的“间”意识和“仲间”(伙伴儿)精神。日语里采用“兜圈子”式或婉转的否定式的中性、暧昧的语言也特别多。孕育出这种“间”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古以来的农耕作业要求众人的协调、配合和耐心。同时,年复一年发生的种种自然灾害使他们习以为常并采取积极对待的态度,人们学会了从变化中体会“美”的存在,对于一种状态向一种状态的转变即“间”倍加欣赏。二是日本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十分接近,所以意识形态也相对稳定,相互间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日本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往往可以心照不宣地表达感情,“心有灵犀一点通”,而无须多费口舌。还有一个“闲”字,《说文,阴部》:“闲,阑也,从门中有木。”本义为栅栏。后来借作“闲”,由空隙引申为闲寂,这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另一种审美追求。由于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变迁十分敏感,常常流露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种“感性”的特征,使得日本人产生了“物哀、幽玄、闲寂”的美学理念。称作“和室”的日式房子干净整洁,在不奢侈的质朴中,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古雅和闲寂的美,从字形上看,日本人不愿意把含有自然之物的“木”(日本人更愿意理解成树木)的“闲”字进行简化,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在“门”旁汉字中,不仅蕴涵了日本民族居住空间的审美意识,而且透示出他们对“距离产生美”的审美意识。 (2)“気”字短语一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体现。我国简作“气”,象形字,甲骨文像云层形,因与数字“三”形近易混,金文与篆文稍加弯曲,以像云气升腾流动之状,隶变后楷书写作“气”。《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本义为云气。后来做了偏旁,“云气”之意便借用“气”来表示,日本简作“気”,即下半部多了个“乂”。《康熙字典》:“五”,古文为“乂”或于上下各加一平横。《汉字源流字典》:“五”,象形字,甲骨文本像两物交叉形,或于上下各加一平横,以突出纵横交错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五”。《说文,五部》:“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这是就当时的社会思想所作的附会,本义当为纵横交错。而日本根据《说文》的解释,以与本义密切相关的现象来表示本义为取字意图:“気”实为五行之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王充曾在《论衡》中说过,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做万事,如果五行之间不能相制,则不能相使,不相克则不能为用。诸物之间相害相利,动物之间相胜相食,都是五行之气在起作用。指出了五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排斥、相互克制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的协调、结合,才使宇宙万物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仅尊重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而且非常注重人的心灵感受,良好地保持着和他人的和谐关系,在引进“气”的同时,根据自己本国的生活习惯、思维等对“气”的意义作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使得日语中的“気”更具有一种形象的、生动的色彩。“気”的意义随搭配词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不仅能表达变化、流动的自然现象,而且更钟 结语 中日简体字的字形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方面,日本的取字原则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体现了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另外,日本对会意字的保留情有独钟。所谓会意,就是字形构成、形义联系比较松散,需要借助某种程度的联想来领会其理据。这种性质决定了由会意方法构成的汉字有较多机会传载有价值的文化信息。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凡是构成理据所蕴涵的取字或用字思维不符合异国人的思维规律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会意字,一般都有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异域文化信息蕴涵其中。反之,其构成理据只反映了共同思维规律、普遍观念意识的会意字则一般无跨国文化蕴涵可言。

日本经济论文1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其实日本的少子高龄化,政治的不做为,大型企业的战略失败都是日本经济低迷的原因。可以先说说为什么日本人出产率的低下原因,然后从日本政治入手。看看政党和首相的替换有没有相关性。再对比日本和韩国的企业,这里能看出日本大型企业和韩国大型企业的战略的不一样,然后得出低迷和解决方案。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日经济关系及其走势      【摘要】建交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平等、互利原则下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  双方经济关系在贸易、  投资和金融领域发生了结构性良性变化。  这些为中日经济  合作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提供了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      【关键字】    双边贸易      机遇      问题      1    双边贸易稳步增长,贸易结构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    1    1972  年中日建交之后,由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地理上仅一海之隔,经济  交往条件得天独厚,经贸关系得到快速、稳定发展。    2001  年,由于“  9  ·  11  ”事件影响,美国及全球经济增长放慢,国际贸易条  件急剧恶化,日本对全球的贸易出口减少  7%  ,  进口也减少  9%  ,但惟有对华  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  4%  ,达到  96  亿美元,与中日建交初期相比已经增长了  80  倍以上。日本连续  9  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2002  年上半年,中日贸易  额达  451  亿美元,  其中日本对华出口增长  11%  ,  进口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中日  贸易占日本贸易总量的份额比上年增长  7%  ,  达到  8%  ,  中国已多年成为日本  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日贸易在总额不断上升的同时,  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贸易结构已经开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过去,中日贸易长期呈“垂  直分工”  形态,  即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多为工业制成品,  而对日本出口则以初级产  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  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以服装、  机电产品为主  的制成品出口明显上升。  2001  年中国对日制成品出口比率已经高达  84%  ,为历  史最高值,其中机电产品出口保持了持续旺盛增长势头,从  1990  年的  1  亿美  元增加到  2001  年的  4  亿美元,  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  4%  ,  仅次于纺织品  的  1%  ,  居对日出口的第二位,  2001  年  8  月以后,  纺织品月度统计开始出现下  降趋势,而机电产品出口仍然呈上升走势,因此可以预测  2002  年机电产品将有  望成为中国对日出口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产品。    2    对华直接投资在起伏中上升,投资领域向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    整个  80  年代,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较为缓慢,但是  90  年代以后,随着中  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  日本对华投  资开始大幅增长,  1995  年形成高峰,投资额达  7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所  有对华直接投资国家中名列第二,中国成为日本对亚洲投资最大的投资对象国。  1996  年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大幅下滑,  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对华  投资进一步下落。  直到  2000  年,  由于中国加入  WTO  在即,  日本对华投资欲望开  始恢复。  2001  年在西方主要国家出现经济同步下滑的背景下,日本对华直接投  资合同件数仍然多达  2003  件,比上年增加了  1%  ,合同金额为  2  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  3%  ;实际利用资金也达到  5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  49%  。日本  对华投资尽管起伏较大,但在对华投资国家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截至  2001  年  底,  日本向中国投资企业达  22370  家,  累计协议金额约  441  亿美元,  实际利用金  额约  327  亿美元。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  90  年代以后,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  资本密  集型企业延伸,  2001  年日本对中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急剧上升,达到  1590  亿日  元,比上年增加  3%  ,相反对非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只有  209  亿日元,同比下降  4%  。投资领域已由服装、食品等行业向电子、机械、汽车、建材等行业扩展。  近年机电产品所以成为中国对日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产品,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结构发生变化,  对机电等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  对两国  贸易起到了拉动作用。    3    中日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金融合作迈上新台阶。    过去中日两国的金融合作主要是围绕政府开发援助  (ODA)  展开的,自  1979  年  12  月至今,  日本已经向中国提供总额约达  7  万亿日元的日元贷款,  8  亿日  元的无偿援助和  5  亿日元的技术合作资金。日本对华援助约占中国接受外  国政府贷款总额的  50%  以上,  是对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最多的国家。  尽管近年  来日本的  ODA  政策有些调整,但今后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仍将是未来中日经济关  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中日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逐日增多,  除两国央行之间建立了定期对话机制、  相互在对方增设金融分支机构外,  更重要  的是两国在  2002  年  3  月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实现了中日两国金融领域在  亚太地区的高层次合作。  根据上述协议,  两国中央银行在必要时可向对方提供总  额为  30  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以协助稳定其金融市场秩序。日本是继泰国之  后与中国第二个缔结这类协议的国家,  作为外汇储备位居世界前两名的日本和中  国在金融领域的这一合作不仅使两国经济关系走向新层次,  也为今后两国在东亚  地区的多边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中日货币互换协议作为东亚国家货币合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加快东亚货币安全网络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日合作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    中国加入  WTO  将成为中日发展经贸关系的重要动力。    加入  WTO  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将进入同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全面接轨,建  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与世界经济接轨就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  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  求,  同时也是日本多年奉行支持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期盼的重要目标。  它将为中日  两国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入  WTO  将加速降低  中国关税总水平。  2002  年以来,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从  3%  下降到  12%  ,已经  下调了  5332  种进口产品的关税,非关税措施也大为减少。按中国入世承诺,关  税总水平还将进一步下降,  无疑将使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更加容易。  日本是中  国连续多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国进口国家中日本所占比例最大,一直占  20%  左右,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在市场准入条件向好的背景下,作为中国近邻和  最大贸易伙伴的日本必将成为中国入世后获利最多的国家。加入  WTO  后,中国  将按  WTO  的规则调整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目前中国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  正在逐步撤除,  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问题也在很多方面已经得以实现。  包括日本  在内的境外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日本官方及各家新闻媒体进行的各类  海外直接投资调查中,  中国均成为日本企业未来海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国家。  可以  预言随着入世后中国在入世各项承诺的陆续兑现,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热将再度升  温。      2    中国在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巨大需求潜力将为中日两国深化合作提供可能。    在信息技术领域,美国的新经济泡沫破灭导致世界  IT  市场进入调整期,但  这并不意味着  IT  革命的终结。日本虽然在  IT  领域落后于美国,但仍然在某些方  面的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市场,  而且这一  市场需求还在扩大。中国在  IT  市场的潜在需求正在化为现实的需求能力。据预  测,  到  2006  年,  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电脑市场。  中国对芯片的需求到  2010  年将会翻四番,为  480  亿美元。近年来世界  IT  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其重要目的  就是要在中国  IT  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果中日双方在手机上网、光纤  通信、  网络家电等等方面加强合作,  一方面将大大推动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  同时日本也将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巨大的市场效益。  另外,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  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对其他产品也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  仅以汽  车为例,日本的汽车工业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支柱产业有过辉煌的历  史,  但目前作为日本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正在下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  消费市场还刚刚接近汽车时代的门槛。  2001  年,中国汽车的销售量超过  200  万  台,  增长  16%  ,  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2002  年  1-6  月的汽车销售为  4  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  9%  ,预计全年将首次突破年销售  300  万辆,达到  日本市场一半的规模。中国现在每百个家庭中只有两家拥有汽车,今后  3-5  年这  个数字将翻一番甚至还多。  目前,  德国等欧美汽车因早于日本抢先进入中国而成  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产品。日本正努力迎头赶上。  2002  年日本汽车工业  巨头先后进入中国。继  2002  年  7  月,日本本田汽车宣布将在广州开发区建立一  个出口车生产基地后,  日本汽车界的领头羊丰田公司与中国  “一汽”  签署了战略  伙伴协议;  日产汽车也立即宣布与东风汽车签署了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  将于  2003  年在武汉成立国内规模最大的合资公司,并共同生产日产全系列乘用  车和东风的重、中轻型卡车和客车。到  2002  年  9  月为止,日本汽车三巨头均已  在中国安营扎寨。  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正在日益扩大的背景下,  未来几年中日两  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将进入大发展时期。    3    东亚合作的进展将为中日两国加强经济合作提供平台。    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欧洲经济一体化水  平最高,既有关税同盟又有统一货币,合作区域不断扩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  正在向中南美扩展,美洲  34  个国家已正式宣布在  2005  年  1  月成立美洲  自由贸易协定  (FTAA)  。南亚、中东、非洲也均有各自形式不同的地区经贸组织。  这些地区贸易组织对域外国家产品设置障碍,  制约了东亚国家对外贸易的正常发  展。在此情况下,加速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已经成为亚太国家的共识。  80  年代末以来,东亚国家自日本与“东亚四小”  、东盟、中国之间相互贸易额已在  本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是经过东亚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之  后,  东亚国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只有把本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融入东亚经济  圈的框架内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此情况下,  东亚区域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其中  "10+3"  框架与  APEC  所涵盖的成员国相比不仅更具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  的紧迫性,也更加具备成功的条件,因而近年  "10+3"  框架内的合作已经进入到机  制化、务实性的新阶段。此外,地区金融合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东亚国家之  间有关双边及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也纷纷列入议事日程。  日本与新加坡、  韩国已  开始讨论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事宜。  中国与东盟,  日本与东盟之间也在加快自  由贸易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在东亚地区目前已经形成的地区合作平台中,  中日两  国如何发挥作用将成为东亚地区提升经济合作的关键。    3    30  年来,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995  年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大幅下滑;  90  年代末期,日本对华  ODA  政策调整,大幅度减少对华援助额;  2001  年中日之间首次出现较为激烈的贸易  摩擦。  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制约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  这  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各自不同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  但一个共同原因  是中国经济的崛起,  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形成强烈反差,  导致日本国内某些势力  制造的  “中国威胁论”  有一定市场。  这些人开始对日本政府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政策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认为日趋增加的中国产品将缩小日本产品的市  场份额;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正在导致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  ;中国经济的崛  起将给日本经济带来威胁等等。这些看法不仅对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形成一定制  约,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日本政府调整  ODA  政策的一个重要口实,是影响中日  经济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但是,  日本某些人士散布的这些观点是完全  站不住脚的。    1    日本国内的“空洞化”与中日经济紧密化没有直接联系。    所谓“产业空洞化”是指由于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导致母国  国内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和就业大幅减少、  竞争力下降、  结构性失业增加等较严重  问题的一种经济现象。  尽管日本外转的产业不少,  但日本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  国和制成品出口大国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  1988  年日本  主要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  2%  ,到  2001  年这一比例为  90%  ,略有下降,但仍  然高于其他国家而位于世界前列。  说一个制成品出口全球名列前茅的国家出现产  业空洞化显然缺乏根据。  日本制造业为降低成本而移师海外并非始于今日。  早在  1985  年西方发达国家首脑会议达成《广场协议》  ,力促日元升值以后,竞争力受  到严重削弱的日本企业即开始移师海外。  与目前不同的是当时是把产品零部件送  到海外进行组装生产,  现在则是把从原材料到生产线都搬到国外。  从日本企业向  海外转移的情况看,  欧美地区一直是日本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  亚洲只  占很少一部分。  2000  年,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美国约占  9%  ,西欧  9  国约  占  1%  ,中国只占  4%  。这一投资布局说明即使日本真正发生了“产业空洞化”  的问题也与中国没有直接联系。  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  要。  据  2001  年  2  月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  在日本转向海外生产的企业中,  80%  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加工企业,  另一部分是子公司或零部件生产厂家,  为在当  地进行生产的母公司和相关客户提供配套产品和零部件。  这些海外工厂生产的产  品约有  68%  销售海外,  返销日本国内的只占  32%  。  事实说明日本扩大海外生产的  企业多为低附加价值产业,  对本国产业并不构成冲击;  扩大海外生产的目的主要  是占据海外市场,  对本国市场的冲击力十分有限。  因此日本企业来华进行直接投  资不仅是降低成本、  增加企业效益的良好途径,  也是日本企业增强竞争力,  拓展  国际市场的战略选择。    2    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会对日本经济构成威胁缺乏足够的依据。    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与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首先,尽管中国经济近  20  年获得了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但其  GDP  总量也仅仅是日本的四分之一;而中国  人口却是日本的  10  倍,  就是说中国的人均  GDP  仅仅是日本的四十分之一,  在  2000  年世界人均  GDP  排名中,中国仅仅从过去的  140  位上升到第  128  位。所以,中  国经济的高增长并不等于中国现有经济的高实力。  由于基础薄、  起点低,  中国经  济即使保持目前的高速发展势头,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也难以弥补与日本经济实力  的差距。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测算,如果世界经济以平均每年  5%  的速度  增长,中国经济以  5%-7%  的速度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  2050  年才能占  到世界经济总体规模的  16%  左右,大体上相当于日本目前的水平。更重要的是,  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发展睦邻友好是中国既定国策和外交政策的重点。  中  国现在不会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即使将来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也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事  实是,日本从中国经济发展中主要是受益,而不是受损,更不是受到“威胁”  。  中国经济越发展,  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越大,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规模和余地也就  越大,日本受益就越多。    3    鉴于两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  体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中日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两国加强经济合作。    从两国的基本国情非对称性和经济发展趋势看,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市场广阔,但中国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需要不断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资金和管理经验。  日本既是资金大国也是技术大国,  近年中日经济合作对中国的  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资源缺乏,  市场狭小,  为维持经济大国的地位,  不仅需要不断巩固在世界经济中已有的市场,  更重要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开拓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  因而发展对华经济关系是日本实现再发展和维系经  济大国地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异看,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  产  业结构明显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产业结构升级速度  不断提高;  日本产业高度化的进展和产品升级换代进程加速,  使之要不断为相对  落后的产业寻求海外生存空间。  中日两国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性将推动两国的互利  合作进一步向纵深拓展。  从两国贸易结构看,  日本从中国进口纺织品、  机电音像  设备及零部件、  食品、  矿产品、  光学仪器及零部件等;  向中国出口机电音像设备、  化工产品、  塑料及塑料制品、  光学仪器及零部件等。  日本高附加价值产品对促进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样,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从日本进  口产品日趋扩大,  日本市场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品也不断增加,  不仅有利于刺激  有效需求的扩大,  拉动了日本经济,  也为日本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  从东亚  地区经济合作进展情况看,  缺乏强有力的主导国家是东亚合作难有实质性进展的  关键所在。  日本是总体经济实力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强国,  其制造业实力在世界  上仍然名列前茅,  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地区的  60%  以上;  中国是世界经济上发展  速度最快的国家,其人口占东亚地区的人口  60%  以上,是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中日两国  2001  年的  GDP  接近  6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在  7  千亿美元以上。中日两  国在本地区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两国必将在今后东亚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无论是日  本还是中国,  如果与欧美两个经济圈单打独斗,  结果必然是吃败仗。  东亚地区要  想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之间的有效合  作。    4    结束语    总之,尽管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种种分歧和摩擦,甚至  在某些特定时期双方的立场出现严重分歧,  但应该看到,  友好合作、  共同发展始  终是中日关系的主流。  只要双方共同努力、  排除干扰,  进一步挖掘深化合作的新  思路、新途径,就一定能够开创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日本经济论文1000字怎么写的好看

呵呵,既然是只做参考你还让然帮干啥???网上有的是!!!

日语不要,日本妞不错

日本文化论文2000字怎么写好看

可以看看《菊与刀》,讲日本文化的,挺好看的~希望对你有启发~~

浅沦日本和服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我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我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紧袖外服,已婚妇女穿宽袖外服;梳“岛田”式发型(日本式发型之一,呈钵状),穿红领衬衣的是姑娘,梳圆发髻,穿素色衬衣的是主妇。和服不用钮扣,只用一条打结的腰带。腰带的种类很多,其打结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打结方法叫“太鼓结”,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有一个纸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个方盒。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和服背后的装饰品。由于打结很费事,战后又出现了备有现成结的“改良带”和“文化带”。虽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装早已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礼、庆典、传统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场合,和服仍是公认的必穿礼服。

希望能够帮助你,望采纳!!! 关于日本文化的论文 从中日简体字的字形差异看日本文化 【内容提要】 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中日简体字的字形比较,揭示了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反映了既吸收和借用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又脱离中国文化束缚的、与中国汉字文化相呼应的日本汉字文化的特点和民族心理。 中日简体字的字形差异及其原因 根据日本内阁1981年颁布的《常用汉字表》(1945个)和我国通用汉字表中的一级、二级常用汉字(3500个),可以发现大约有600多个汉字存在着字形上的差异,其中属于结构字形上差异的大约有588个,如:県(县)、伞(伞)、(亲见)(亲)、気(气)、机(几)、里(里)、默(默)等;属于外貌字形上差异的大约46个,如:亚(亚)、渴(渴)、穂(穗)、鸟(鸟)等。(括号外的汉字为日本简体字,括号内为我国的简体字)。 中日汉字在字形结构上出现差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双方在汉字字形整理中遵循的取字或用字原则有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日本《常用汉字表》取字比较注重“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如果从大处着眼,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字形与字义两者完全契合的。如:“为、昙、碁、车、马、风、竜、贝”等字;另外一类是取字或者用字意图与本义并不完全契合,而只具有某种曲折的间接联系的。与前一类相比,后一类的情况在数量上占了绝对的优势。另外,如果数体都符合“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那么则选择以笔画少的为正体。如:“竜”与“龙”本是一对异体字,都能体现字的“初形本义”,但是由于前者笔画少,所以取其为正字。我国在整理字形时,本着从简,便于应用的原则。“整理字形的标准是:同一个宋体字有不同笔画或不同结构的,选择一个便于辨认、便于书写的形体;同一个字宋体和手写楷书笔画结构不同的,宋体尽可能接近手写楷体,不完全根据文字学的传统。” 2.从深层次上讲,日本取字、用字的原则还与其文化息息相关。字形是文字内容的形式承载,是文字能够成其为文字的物质依托。对于文字实现其消除有声语言传递的时间障碍来说,字形固然是必要条件,而文字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其文化蕴涵功能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字形来实现的。字形是汉字文化蕴涵的镜像。同一个字如果存在不止一个字形,也就是所谓异体字,其形义之间便有了多维的联系,而这种具有多维的形义联系的字形又有更多的机会蕴涵某种文化信息。同字异形不光有历时更替的,而且也有同时共存的。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 日本的汉字文化蕴涵 1.单字文化蕴含考 “灾”和“灾”,均属会意字。《说文,川部》: 之灾。日本列岛濒临太平洋,属于著名的地壳变动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火山、海啸、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岛国,日本选用“灾”字的意图不仅是因为该字形描绘的是字义所指现象发生的原因——水、火,更符合“初形本义”,而且也符合日本的自然环境。而我国简化了的“灾”的字形只是勾勒字义所指现象的典型表现——房屋遭火焚。 “羲”和“义”,“羲”为会意字,甲骨文从羊,从我(刀锯),表示用刀锯屠宰牛羊以祭祀。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羲。而“我”是象形字,本义当为锯类工具,后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说文,我部》:“羲,己之威仪也”,日本依旧以“羲”为字形,未作简化,取字意图首先是为了确保该义所指概念密切联系的现象(我国则将其符号化,简化成了“义”,已无法看出字源)。另外,日本的“羲”,既不来自中国的儒学,也不来自东方佛教,是一个日本的范畴。包括良心、名誉、情面、义气等,实际上含有不让自己的名字和声誉被任何诋毁所玷污的责任。这种“羲”的责任在大量传统文学中得到赞颂,并被同武士的德等量齐观。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堪称日本民族叙事诗的《忠臣藏》(又名《四十七浪人的故事》),讲的就是47位忠义浪人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主君挽回面子而复仇、然后集体剖腹的故事,起因就是一位地方大名自尊心受辱,觉得有损威严而已。虽然在世界文学史上并无多大的价值,但是却被选人本国的教科书,在剧院里演出,拍摄成现代电影,印成通俗出版物,成为今天妇孺皆知、日本生气勃勃的文化的一部分。 “耻”和“耻”本是一对异体字,我国以“耻”为正体选用字,日本《常用汉字表》以“耻”为正体选用字,中日正好相反。《说文》:“耻,辱也。”小篆字形作“耻”,从耳从心,会意,给人以“听到批评时,心里羞愧”这样的联想。这是“耻”之“初形本义”。“耻”写作“耻”,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从耳止声,这是汉字经过隶变,很多偏旁和笔画混同了,这使汉字的理据性大大减弱。因而,学者们都认为“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由此可见,日本《常用汉字表》取“耻”的意图不仅是因为“耻”这个字形更符合该字隶变前的“初形本义”、“传统字理”,即该字形是以本义所指概念引出的结果来表示本义的(我国则根据从俗原则取“耻”),而且从另一方面看,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至今也仍然谈不上开放,封闭、保守、排外等特色依然存在。长期以来,日本人已经完全习惯了在一个狭小、封闭的集团空间中生活,每时每刻都注意着他人的眼色、目光行事。著名的日本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先生在自己每天行为的根本准则)。”所以日本人的“羞耻心”源于企图掩藏自己的毛病、弱点以及与他人的不同之处,避免因暴露了这些而受到歧视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为核心,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时所产生的一种自卑心理。 2.字组文化蕴含考 (1)“颜”和“裹”——表和里的矛盾性格写照。“颜”为形声字,篆文从页,彦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颜”。《说文,页部》:“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本义为眉目之间,俗称印堂。后来又引申为额头、面容、面子、色彩等。“裹”,表示衣服的内层:绿兮衣兮,绿衣黄衣。后引申泛指里面。日本常用汉字表保留着这两字的初形,我国则简化成“颜”和的才是真心话)。”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颜”和“裹”的行为观念。日本人一直用“颜”这个词来表示人格、人品、权力、名誉等,一方面注重表面上的现象,而另一方面,他们更重视“隐藏着的、朦胧的、模糊的”“裹”。日本人之所以注重“颜”,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关系到人格、人品、名誉等,但是能左右这些的本质东西的还是“裹”。日语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发现日本人不喜欢露骨的、直来直去的说法和行为,因为一旦事情太明了,事物的任何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了。 (2)男汤(男澡堂)、女汤(女澡堂)、钱汤(澡堂)、秘汤(坐落在深山中鲜为人知的温泉)——日本的澡文化“汤”,形声兼会意字。金文和篆文从水,汤声也兼表热义。隶变后楷书写作汤。《说文,水部》:“汤,热水也。从水,昜声。”本义为热水。又特指温泉(海内温汤甚众,有新丰骊山汤)。日本取其“初形本义”,未作简化,而我国则取其引申义(带汁液的菜食),简化成“汤”。基于火山众多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日本成了一个温泉的王国,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天然温泉,为日本人满足肌肤之悦、养生休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仅温泉浴场遍布东瀛列岛,而且投币式淋浴箱也随处可见,公共澡堂生意兴隆,使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喜欢洗澡的民族。洗澡在日本有着宗教上的意义,即洁净、清静及信仰,表现出对神的感谢和佛教中的无我无欲、身心皆融入净土般的“圣境”。追求“洁净”自然也就成为超越时代的、绝对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审美感觉、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给这个民族打上了鲜明的精神标记。如进门脱鞋的规矩和礼仪;还有千百年来,统治着日本主流画坛,最能拨动日本人心弦的,始终是那种清爽、明净,或略带朦胧的风格。 3.字系文化蕴含考 (1)“门”旁文化考——日本的和式建筑、空间文化一瞥。日本是寸土寸金的岛国,日本人合理地利用空间,巧妙地使狭窄的空间表现出美感、协调感和实用性,形成了特有的空间文化。而日本的和式建筑就是空间文化的代表杰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门”旁的汉字——“関”、“间”、“闲”。 《说文,门部》:门,闻也,从二户,象形。日本为保持其象形度,借用该字后没有简化,(我国则省作“门”)。日本人说的“门”,几乎都是建筑在“边界线”上的门,是意味着与外界隔离开的大门,总称是“出入口”,一般都不上锁,而房屋内的门多用“~口”、“~户”。中国的宅院,一般都有好几个“门”,而日本的宅院只有一个。再看“関”字,为会意字,金文从门,中像有闩之状,隶变后楷书写作关,异体作阴。《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 声。”本义为门闩。日本把“房门前后的一块地”称为“玄关”,该处一般要比屋里低出十公分左右,日本人在接待外人时,常常在“玄阴”应酬而已,如轴、插一束鲜花,别无他物。看起来好像白白占去了一块空间,可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它是体现房屋主人审美情趣的重要空间。“同”,原为“闲”,会意字,用门中可以看到月光会空隙之意,篆文将月移到门中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闲。俗改月为日写作同。《说文,门部》:“闲,隙也,从门,从月。”本义为空隙。上述的“玄関”也是“间”的很好体现。“玄阴”既不属于房屋的“内”也不属于“外”,而是“内”与“外”的“间”。“玄阴”给主人和客人一个回旋的余地,主人可以在“玄関”判断是否请客人进屋。即使不请客人进屋,因为已经在“玄阴”接待了,所以也不算把客人拒之门外。日本人之所以很注重“玄阴”,留心把它搞得整洁明亮,就是因为“玄阴”是生活中重要的“间”。“间”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它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判断的余地,而这种“余地”是日本文化特别注重和推崇的。如果用“日”代表日本民族,用“门”代表社会环境或规则,那么,“间”字形就恰是日本的人际关系图。从外面的“门”到内部的“日”,中间存有空间,下边留有开口。这空间不是物理上的隔断,而是自己给自己定位并与外界保持联系;这开口是给人留有思考或回旋的余地,以便求得调和。即使是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所以日本人在表示时空意义上的范围时,更注重把它作为一个空白区的垫在意义。甚至干脆把“人”称作“人间”;伙伴儿称作“仲间”;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子、笨蛋)”。不管与谁交往都要注意“间柄(关系)”。有人把日本文化称为“间人文化”(《间的日本文化》,剑持武彦著,日本朝文社)或“间人主义”(由日本著名教授滨口惠俊提出,相对于欧美国家的个人主义而言),意思就是行动时充分考虑他人或所属组织的立场、心情及相互间的关系,强调相互间的依存和尊重。日本人觉得“同”是一种平衡的感觉,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可以通过其来介入,使原本不平衡的东西变得平衡起来,这里面深藏着日本人对人或事的一种调和感,并反映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日本人很少用握手来表示致意,而一般会和对方保持一段距离,用点头、弯腰鞠躬直至双膝跪下、上身伏地来表示。又如:俳句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种诗歌形式,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歌,一共只有17个音符。日本人认为好的俳句,并不要求它表达什么思想、主张、情感,更不允许出现什么议论、评判,而是能用语言描绘一个情境,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即能创造令人产生种种遐想的“同”。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地用一个“跳”字传神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时空相交,天地浑然的立体画面。而且它所描绘的那种空凉、寂寥的情境十分符合日本人遐想联翩的审美意境。日本的国技——相扑比赛也极好地体现出“同”的文化。每场比赛之间总穿插发悬赏金、喝大力水、撒盐净化土台等内容,用“间”把紧张的比赛分开,使比赛既紧张又轻松。观众置身于时间和空间相互交替的间隔中,尽情欣赏心、技、体融为一体的古老竞技。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也在有意无意地磨练自己的“间”意识和“仲间”(伙伴儿)精神。日语里采用“兜圈子”式或婉转的否定式的中性、暧昧的语言也特别多。孕育出这种“间”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古以来的农耕作业要求众人的协调、配合和耐心。同时,年复一年发生的种种自然灾害使他们习以为常并采取积极对待的态度,人们学会了从变化中体会“美”的存在,对于一种状态向一种状态的转变即“间”倍加欣赏。二是日本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十分接近,所以意识形态也相对稳定,相互间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日本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往往可以心照不宣地表达感情,“心有灵犀一点通”,而无须多费口舌。还有一个“闲”字,《说文,阴部》:“闲,阑也,从门中有木。”本义为栅栏。后来借作“闲”,由空隙引申为闲寂,这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另一种审美追求。由于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变迁十分敏感,常常流露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种“感性”的特征,使得日本人产生了“物哀、幽玄、闲寂”的美学理念。称作“和室”的日式房子干净整洁,在不奢侈的质朴中,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古雅和闲寂的美,从字形上看,日本人不愿意把含有自然之物的“木”(日本人更愿意理解成树木)的“闲”字进行简化,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在“门”旁汉字中,不仅蕴涵了日本民族居住空间的审美意识,而且透示出他们对“距离产生美”的审美意识。 (2)“気”字短语一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体现。我国简作“气”,象形字,甲骨文像云层形,因与数字“三”形近易混,金文与篆文稍加弯曲,以像云气升腾流动之状,隶变后楷书写作“气”。《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本义为云气。后来做了偏旁,“云气”之意便借用“气”来表示,日本简作“気”,即下半部多了个“乂”。《康熙字典》:“五”,古文为“乂”或于上下各加一平横。《汉字源流字典》:“五”,象形字,甲骨文本像两物交叉形,或于上下各加一平横,以突出纵横交错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五”。《说文,五部》:“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这是就当时的社会思想所作的附会,本义当为纵横交错。而日本根据《说文》的解释,以与本义密切相关的现象来表示本义为取字意图:“気”实为五行之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王充曾在《论衡》中说过,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做万事,如果五行之间不能相制,则不能相使,不相克则不能为用。诸物之间相害相利,动物之间相胜相食,都是五行之气在起作用。指出了五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排斥、相互克制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的协调、结合,才使宇宙万物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仅尊重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而且非常注重人的心灵感受,良好地保持着和他人的和谐关系,在引进“气”的同时,根据自己本国的生活习惯、思维等对“气”的意义作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使得日语中的“気”更具有一种形象的、生动的色彩。“気”的意义随搭配词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不仅能表达变化、流动的自然现象,而且更钟 结语 中日简体字的字形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方面,日本的取字原则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体现了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另外,日本对会意字的保留情有独钟。所谓会意,就是字形构成、形义联系比较松散,需要借助某种程度的联想来领会其理据。这种性质决定了由会意方法构成的汉字有较多机会传载有价值的文化信息。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凡是构成理据所蕴涵的取字或用字思维不符合异国人的思维规律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会意字,一般都有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异域文化信息蕴涵其中。反之,其构成理据只反映了共同思维规律、普遍观念意识的会意字则一般无跨国文化蕴涵可言。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