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培养论文查询

发布时间:2024-07-06 09:41:22

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培养论文查询

晨间接待1、擦净bai桌椅、窗台,扫净楼梯、走廊,开窗通风。2、7:00在活动室门口热情接待家长。询问幼儿在家情况,叠放好幼儿衣物;接待孩子和家长要热情。如在室活动,教师要在活动室门口迎接孩子,不做与晨间接待无关的事情。3、教育幼儿有礼貌并使用礼貌用语。如问:“老师早上好,爸爸或妈妈再见”等。早操1、按时出操。2、教师精神饱满地带操,不穿裙子,不穿高跟鞋。3、幼儿有良好的做操秩序,动作整齐、规范。进餐一、开饭要求:1、 教师提前5分钟打饭。2、 餐前1) 负责组织幼儿分组洗手。2) 规范擦餐桌、擦洗的桌子要放置再污染(如幼儿趴在桌上乱摸等)。3) 教师取拿饭菜要用流水肥皂洗手。3、 所有餐具不能放在地上。二、进餐要求:1、 饭菜进班后,主班教室讲解主副食物的名称和营养。2、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时间不过长或过短。3、 幼儿进餐时,教师不能坐着,应随时帮助幼儿添饭并观察、督促幼儿进餐情况及建立维护班级的进餐常规。给予进餐困难(慢、体弱、患病)的幼儿帮助。随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进餐姿势。4、 进餐不批评或不处理问题,让幼儿愉快进餐,以免妨碍消化或食物卡在身体内引起危险。5、 每次饭菜不要盛的太满,馒头包子要分在托盘内,不要放在桌子上。6、 幼儿撒了饭及时擦干净,对食欲不振、精神不好或呕吐的幼儿要及时处理。7、 餐后教会幼儿用温开水漱口。三、餐后要求:1、 餐后,当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安静活动(如散步等),活动确保15分钟左右。2、 保育员教师擦干净桌子;地面先扫后拖,幼儿进入厕所小便、盥洗、午睡,晚班教师协助主班教师做好配班工作。洗手

对孩子的常规活动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特别在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一日常规活动呢?  1、老师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激励孩子:这是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激励其他幼儿以此为榜样,从而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如:最近办理迟到的幼儿比较多,教师对准时来园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励其他幼儿以那些准时来园的幼儿为榜样,准时来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更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等。  2、创设合适的环境来提醒孩子:把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提示幼儿遵守常规的一种方法。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教师可以将送餐具、擦嘴、擦桌子、漱口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展示在环境中,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3、采用恰当的语言去引导孩子:教师利用生动形象、幽默有趣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的方法。如:在培养小班幼儿饮水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喝白开水,于是便将喝水说成:“小汽车要加油喽,加的满满的,才能跑得特别快。”  4、采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师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如: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教师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来点名,鼓声停止时,花在谁手里,谁就起立告诉大家自己的名字。  5、教孩子儿歌和歌曲的方法帮助孩子巩固:教育内容于朗朗上口的儿歌、美妙动听的歌曲之中,是一些常规要求,在反复的朗诵和歌唱活动中,达到巩固的效果。如:在培养漱口常规时,教师常带幼儿歌唱《花花杯》,帮助幼儿掌握漱口的方法。  6、鼓励孩子发现问题一起讨论的方法:教师和幼儿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讨论、修正常规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  7、表扬和奖励孩子进行强化: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加以强化,使幼儿感受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同时使其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发现幼儿逐渐能够自己吃饭时,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并且送给幼儿一个小礼物,强化其良好行为。

如果你是以这个《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为论文的标题的话,你需要去引用一些比较著名的教育家长言论,通过他们的言论,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阐释,就能够得到一篇论文了。

幼儿园小班班主任论文《良好生活常规》

应该制定一个非常好的时间规划和管理,这样的话才会有一个特别好的规矩,而且会养成一个特别好的习惯,以后也可以成为优秀的人。

家长和老师一起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激励孩子,设置合适的环境来提醒孩子,用生动形象幽默语言来引导孩子,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还可以通过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培养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常规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班级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应该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呢?常规的意义常规是在明确幼儿行为标准的基础上着眼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这些习惯又是建立在一定的自觉性的基础上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幼儿将常规转化为习惯后,他们就能轻松自然地去履行既定的各项要求,也就不会因此而压抑幼儿的主动精神了。●制定常规需向幼儿解释理由解释理由能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他所做的要求,如:“你应该和某某一起玩积木,小朋友之间应该友好分享,这样某某会很高兴。”●教师在描述规则时应用积极的正面语言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描述规则的时候尽量用清楚明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达,并且要从正面来讲述和要求孩子,以免引起误会。如,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教师不应该说:“不要用别人的毛巾”,而应当说“用你自己的毛巾,上面绣着你的名字”,这样更容易使幼儿理解。●教师要按一日生活的顺序制定常规教师在制定常规时应当考虑到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量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常规。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幼儿较多的获得自由活动的机会,尽量避免呆板的活动。●耐心的讲解和示范必不可少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活动内容都还不熟悉,也不习惯按一定的要求去行动,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出耐心的讲解和示范。比如,在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时,教师可以配合歌谣来示范,使幼儿印象深刻,继而完全掌握。●常规的建立需要反复练习小班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对于新的常规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常规的建立需要依靠反复练习。因此教师要持耐心细致的态度,帮助幼儿在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的同时,逐步习惯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班级老师和保育员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采取一致的标准和要求,促使幼儿自动、自主地遵守常规。●督促检查与个别教育并重在整个幼儿时期,由于心理发展的特点,行为上的反复较多,所以对于初步建立起来的一日常规,教师还要督促检查,做到持之以恒。另外,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注意对个别幼儿进行单独指导才能使常规教育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对孩子的常规活动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特别在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一日常规活动呢?  1、老师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激励孩子:这是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激励其他幼儿以此为榜样,从而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如:最近办理迟到的幼儿比较多,教师对准时来园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励其他幼儿以那些准时来园的幼儿为榜样,准时来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更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等。  2、创设合适的环境来提醒孩子:把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提示幼儿遵守常规的一种方法。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教师可以将送餐具、擦嘴、擦桌子、漱口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展示在环境中,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3、采用恰当的语言去引导孩子:教师利用生动形象、幽默有趣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的方法。如:在培养小班幼儿饮水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喝白开水,于是便将喝水说成:“小汽车要加油喽,加的满满的,才能跑得特别快。”  4、采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师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如: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教师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来点名,鼓声停止时,花在谁手里,谁就起立告诉大家自己的名字。  5、教孩子儿歌和歌曲的方法帮助孩子巩固:教育内容于朗朗上口的儿歌、美妙动听的歌曲之中,是一些常规要求,在反复的朗诵和歌唱活动中,达到巩固的效果。如:在培养漱口常规时,教师常带幼儿歌唱《花花杯》,帮助幼儿掌握漱口的方法。  6、鼓励孩子发现问题一起讨论的方法:教师和幼儿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讨论、修正常规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  7、表扬和奖励孩子进行强化: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加以强化,使幼儿感受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同时使其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发现幼儿逐渐能够自己吃饭时,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并且送给幼儿一个小礼物,强化其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培养论文

A:幼儿常规活动要求1.能衣着整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能向老师问早、问好,能与家长说再见。2.能接受晨检,按号数插好自己的晨检牌。3.不带危险品、零食入园。能将外衣、帽子等放在固定地方。4.学习双手轻拿轻放小椅子,愿意进区游戏。5.玩桌面游戏时,能保持安静,不随意走动,不影响别人。B:对教师要求 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做好室内外清洁卫生工作。 接待幼儿,与家长做好交接手续,检查幼儿外套,帽子的放置。4.观察幼儿来园精神状况,如有异常及时与保健医取得联系。 组织幼儿桌面游戏,提醒幼儿做好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 清点人数,作好点名记录。7.作好幼儿生活用品的安放及毛巾、水杯等的消毒工作。8.准备好幼儿一日饮水,保证幼儿随时有温开水喝。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如厕习惯幼儿如厕能力是指幼儿会独自如厕、自理如厕的基本生活技能。如厕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它能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当幼儿第一次进入幼儿园集体时,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适应集体生活,特别是进餐、午睡、如厕等生活自理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小班幼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之中,而生活自理活动充满了精细动作的尝试和练习。所以,让幼儿学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能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从而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在孩子入园后的观察中发现:幼儿由于家中使用的是大人的马桶或痰盂和旱厕,不利于幼儿独自使用,于是,家长是帮助幼儿如厕。甚至有的家长按时给幼儿把尿,幼儿没有独自小便的意识或表述的意愿,更没有自理小便的能力。有的幼儿在睡觉时还用尿布,养成幼儿有便意不知表述,没有在便池如厕的意识和不会自理。其次,幼儿在家中多有老人带养,老人样样事情包办再先,从不让孩子自己尝试、动手操作,造成幼儿动手能力非常弱,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会。入园以后,幼儿表现在不会向老师表述而尿裤子;如厕时,幼儿不会穿脱裤子,心理紧张;便后幼儿又不会提起裤子,一个个光着屁股等待老师的帮助。所以,对初入园幼儿进行如厕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幼儿现状调查:小班幼儿倾向于幼儿整理衣裤和入厕后的清理能力上,我们总结出幼儿在如厕行为养成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幼儿如厕后整理衣裤的能力较弱。2、便后没有掌握正确的擦拭方法。3、幼儿有便意后不能及时入厕,有弄脏衣裤和床铺的现象。4、不能合理使用纸张,有浪费现象。5、在卫生间玩耍、打闹。6、有窥视异性入厕的行为。7、不歧视、笑话尿湿床铺或弄脏衣裤的幼儿。8、不会观察自己的排便情况。通过和家长交谈,我发现在家长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包办代替。2、没有交给孩子识别异常大小便的意识。3、在遇到孩子尿床或拉裤子时,有训斥的现象。4、不重视幼儿如厕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认为无所谓。二、重点原因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幼儿出现上述如厕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综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弱。2、由于家长包办,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3、缺少自我保护和健康意识。4、农村家长对幼儿入厕习惯养成关注不够。5、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三、重点制定对策:针对小班幼儿存在的个性问题,我们制定了“四个环节、四个原则、四个方法”的实施对策,做到将集体教学和随机教育结合;身体健康知识与心理健康齐抓;自理能力与行为习惯养成并重;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共管。(一)环节:1.让教育活动成为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前提环节。 让晨间接待来园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有利环节。3.让游戏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 让生活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环节。(二)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一日生活原则, 教育性原则, 家园共育原则。(三)方法:情景教育法,家园对照法,儿歌故事法,奖励评比法。四、对策的实施:(一)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让环境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丰富的环境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养成良好如厕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幼儿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又可以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提醒幼儿如厕前、如厕时、如厕后应该怎样做。幼儿如厕后及时提高裤子。在便池上方粘贴不同的标志,提示幼儿按男女如厕。大班粘贴男孩(小绅士)、女孩(小天使)标志,要求幼儿按相应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各班均将洗手的方法、提衣裤的方法照成照片在盥洗室粘贴,提醒幼儿整理好衣裤并按规定的要求清洗双手。为使幼儿能节约用水、用纸,教师创编了洗手歌,用儿歌进行时间上的隐性提示。在节约用纸方面教师也将用纸量和折纸的方法照成照片。(二)开展如厕健康教育,让健康知识深入幼儿内心幼儿了解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是如厕课题更好开展的前提,为此各班围绕如厕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如小班社会“学习自己如厕”,引导幼儿学习自己如厕,尽可能不尿湿裤子,并知道当厕所人多时不争抢。大班科学“有趣的座便器”通过认识座便器的外部结构特征,座便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懂得爱惜物品,节约用水的道理。孩子如厕时总喜欢奔跑,而当地面有水时就会很滑,教师除了及时拖干净外,也把入厕安全设计成了一节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猜猜小动物怎么走路”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模仿小猫走路“轻轻”,模仿小乌龟走路“慢慢”等特点,来培养幼儿安静如厕的习惯。(三)抓好随机教育,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如厕习惯1、刚入园幼儿不乐意主动在园如厕如厕是小班幼儿的一大难题,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讲,由于幼儿园与家庭厕所的环境及如厕方式之间的差异,使幼儿对如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他们大多不喜欢在幼儿园上厕所,尤其是大便,有时出现便在裤子里或床上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宝宝在家如厕情况”的问卷调查,仔细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细心的观察每一位幼儿的如厕情况,做好记录,耐心去帮助幼儿建立如厕排便的习惯。对于尿裤子及尿床的幼儿则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还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如厕环境,利用标记、语言进行暗示,使幼儿消除恐惧,能够在幼儿园里主动入厕。2、幼儿如厕拥挤,相互碰撞小班幼儿的年龄还小,规则意识差,往往不会去考虑其他幼儿的感受,比较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相互谦让,在如厕及便后洗手时经常挤在一起,争着如厕、洗手。我们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旁贴上小脚印。幼儿马上明白了,要踩在小脚印上才能如厕、洗手,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幼儿便后不能用正确方法主动洗手幼儿如厕没有养成洗手的习惯,后经常会忘记洗手,有的幼儿虽然洗手了,但是方法不正确。为了增加幼儿的正确洗手、如厕等生活常规,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听故事、念儿歌的形式向幼儿进行卫生教育。4、幼儿不能便后独立整理衣裤幼儿在家中许多生活上的事情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代替的,造成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我们要耐心教给幼儿正确的整理衣裤方法,多观察、关注,提醒和帮助幼儿将衣裤整理好,平时加强练习,并与幼儿家长及时沟通,请家长为幼儿提供方便的衣裤,便于幼儿穿脱提拉。要让家长尽量给幼儿多一点的锻炼机会,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我们要使用亲切的口吻,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 “你真棒”,你真能干,教师通过灵活使用不同的语言,发挥了语言的魅力,幼儿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增强了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5、便后幼儿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擦拭,不能掌握正确的用纸量。我们教会幼儿从前向后的擦拭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每次等他们擦完以后以教师还以“看看小屁屁干净不干净”为由检查一下,给予幼儿需要的帮助。(四)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心理1、対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教育幼儿尊重他人的隐私在幼儿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幼儿喜欢窥视异性的如厕方式,尤以小班幼儿居多。为此我们开展了幼儿性别教育,使幼儿了解男孩、女孩不同的如厕方式,打消幼儿对异性如厕的神秘感。同时我们在全体幼儿中开展了如厕隐私教育,即:要求幼儿按男女分别如厕,在他人如厕时不进行窥视,尊重他人的如厕隐私2、教育幼儿不歧视大小便失禁的幼儿幼儿在园或家中常有尿床或拉裤子的现象,如遇到这样的事情会遭人笑话,这样会使尿床或拉裤子的幼儿不好意思。尤其是再加上教师或家中的训斥,就会使孩子更加的自卑。因此我们在幼儿中开展了阳光教育,即不笑话大小便失禁的小伙伴,帮助他及时更换衣裤。我们要求教师及时安抚孩子,不要太过于声张。尊重孩子的自尊,将孩子带入到寝室更换衣裤,不要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进行。同时和家长达成一致,请家长遇到此类情况时也不要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如遇此次情况经常发生时,则要求教师在园及时提醒这些孩子如厕,避免孩子尿裤子。并及时和家长沟通,请家长带孩子进行治疗。五、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行为习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熟悉、最亲密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了家长的配合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要与家庭密切配合,针对幼儿如厕问题及时沟通,达到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教育。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有效的家园共育工作:(一)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把对孩子如厕方面提出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家长。如:家长会,每天的入、离园时间,家园联系栏等,请家长配合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商量对策。(二)家园同步教育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家长在家里要让幼儿独自养成入厕的好习惯,对幼儿提出与幼儿园相应的要求,让他们学习正确入厕的方法,这样家园共同努力,保证幼儿在园在家生活规律的一致性及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立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入厕能力。(三)通过多种形式(家长会、家园宣传栏、班级QQ群、家园联系栏、每月话题、家长预约谈话),向家长宣传“培养文明如厕习惯的重要性和方法”及相关知识。(四)邀请保健老师为家长开设相关知识讲座,及时有效的让家长了解一些培养幼儿文明如厕的措施与方法,配合幼儿园帮助幼儿在家也能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良好如厕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及家长都不能忽视对幼儿的如厕教育,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观,抓住幼儿如厕环节,利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幼儿学会自立大小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幼儿真正全面健康地成长。幼儿园还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让好习惯陪伴幼儿一生。

幼儿园小班论文常规培养

幼儿园小班常规培养如下:一、来园常规1、来园时不哭闹,学习向老师、同伴问好,情绪稳定时能与家长告别再见。2、能在成人引导下不惧晨检。3、在成人帮助下,将脱掉的外衣挂(放)到指定位置。4、在成人帮助下,参与晨间户外活动或室内各种活动。二、饮水常规1、认清自己的水杯标志,会自己取水杯,能用自己的水杯喝水,不用奶瓶等饮水用具饮水。2、学习正确的喝水方法;从口杯柜中取出自己的杯子,放在自己座位的桌前方,等待老师倒水,或在老师指导下在保温桶边学着接水。坐在桌边双手端杯,一手拿杯把,一手扶着杯子,一口一口地喝水。身体坐正,不洒水,不玩水杯,喝完水把杯子放回原处。3、不喝生水,愿意定时饮水,口渴时随时向成人要喝水。4、喝水时不说笑,不边走边喝水,不玩耍,不浪费水。三、如厕环节1、知道大小便去厕所,不随地大小便,不把大小排在池外,能分清男女厕所。2、有大小便要求需及时告诉老师,逐渐学会自理大小便,学习自己擦屁股,自己提裤子。3、幼儿如厕一定要注意安全,小心上下台阶,小心滑倒。4、不在厕所逗留,玩耍,打闹。四、区域活动1、知道各区域名称,明确区域的空间方位,能说出自己在什么活动区做什么工作。2、学习并理解简单的区域规则,活动时要爱护玩具材料,轻轻走路,轻轻说话,轻轻取放材料。不把去域材料随意带到其它区域,玩完后放回原处,学习按区域材料标志归放材料。3、会自选活动区的活动材料及选择游戏伙伴,游戏内容。4、学习并能掌握各区域的材料的操作方法及工具的使用方法。五、户外体育活动1、在教师引导下,愿意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2、愿意学习体育运动中走,跑,跳,爬,攀岩,钻等的基本动作,动作基本协调。3、会跟着教师做模仿操,轻器械操等,动作基本合拍,动作基本协调。4、会选择不同体育器械活动,能够掌握简单运动器械的基本玩法。5、知道户外活动时不随意离开成人和集体,在老师指定范围活动,不互相拥挤,玩体育器械知道注意安全。6、身体不适,及时告诉老师。7、会与成人收拾整理活动器械和体育活动玩具。六、有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1、活动过程中情绪饱满,对活动感兴趣,能跟老师的引领进行感知和操作活动,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2、能参与到活动过程中,与同伴互相学习,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向老师提出疑问。3、在活动中会倾听,敢于表示,乐于交流,能运用材料进行操作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4、能听清老师对活动的要求,能在老师领导下坚持完成每一项活动,知道发言时要先举手,不随意插话,愿意学习良好的倾听,表达,轮流等学习习惯。能遵守集体规则。5、能正确的使用和整理活动材料或用具,学习良好的坐姿,举手,看书等教学常规。七、离园活动1、不跟陌生人走,有安全意识。2、能参加简单有趣的游戏活动,进行简单安静的桌面操作活动。3、家长来接时能放好自己的身活用品,玩具,摆放好自己的椅子。4、能找到自己的衣物,鞋子,在家长的帮助下穿戴整齐。5、在成人提醒下跟老师说再见。6、能向家长简单交流自己当日在幼儿园的生活及活动情况。

幼儿园是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与此同时,培养好幼儿良好的一日常规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一日常培养幼儿良好的一日常规的方法有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建立良好的集体活动常规,建立良好的游戏常规,创造充分的锻炼机会,让幼儿多次的实践训练,提供模仿的榜样示范,努力做孩子的表率,教师之间要密切配合,常规培养要持之以恒,最后一点是,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形成教育合力。集体活动常规主要体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必备因素,因此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守集体活动规则。幼儿喜欢玩游戏,玩得投入时,不能控制玩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游戏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且强调没有遵守要求带来的后果。

浅谈幼儿园小班幼儿常规的培养论文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如厕习惯幼儿如厕能力是指幼儿会独自如厕、自理如厕的基本生活技能。如厕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它能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当幼儿第一次进入幼儿园集体时,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适应集体生活,特别是进餐、午睡、如厕等生活自理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小班幼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之中,而生活自理活动充满了精细动作的尝试和练习。所以,让幼儿学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能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从而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在孩子入园后的观察中发现:幼儿由于家中使用的是大人的马桶或痰盂和旱厕,不利于幼儿独自使用,于是,家长是帮助幼儿如厕。甚至有的家长按时给幼儿把尿,幼儿没有独自小便的意识或表述的意愿,更没有自理小便的能力。有的幼儿在睡觉时还用尿布,养成幼儿有便意不知表述,没有在便池如厕的意识和不会自理。其次,幼儿在家中多有老人带养,老人样样事情包办再先,从不让孩子自己尝试、动手操作,造成幼儿动手能力非常弱,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会。入园以后,幼儿表现在不会向老师表述而尿裤子;如厕时,幼儿不会穿脱裤子,心理紧张;便后幼儿又不会提起裤子,一个个光着屁股等待老师的帮助。所以,对初入园幼儿进行如厕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幼儿现状调查:小班幼儿倾向于幼儿整理衣裤和入厕后的清理能力上,我们总结出幼儿在如厕行为养成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幼儿如厕后整理衣裤的能力较弱。2、便后没有掌握正确的擦拭方法。3、幼儿有便意后不能及时入厕,有弄脏衣裤和床铺的现象。4、不能合理使用纸张,有浪费现象。5、在卫生间玩耍、打闹。6、有窥视异性入厕的行为。7、不歧视、笑话尿湿床铺或弄脏衣裤的幼儿。8、不会观察自己的排便情况。通过和家长交谈,我发现在家长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包办代替。2、没有交给孩子识别异常大小便的意识。3、在遇到孩子尿床或拉裤子时,有训斥的现象。4、不重视幼儿如厕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认为无所谓。二、重点原因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幼儿出现上述如厕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综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弱。2、由于家长包办,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3、缺少自我保护和健康意识。4、农村家长对幼儿入厕习惯养成关注不够。5、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三、重点制定对策:针对小班幼儿存在的个性问题,我们制定了“四个环节、四个原则、四个方法”的实施对策,做到将集体教学和随机教育结合;身体健康知识与心理健康齐抓;自理能力与行为习惯养成并重;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共管。(一)环节:1.让教育活动成为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前提环节。 让晨间接待来园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有利环节。3.让游戏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 让生活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环节。(二)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一日生活原则, 教育性原则, 家园共育原则。(三)方法:情景教育法,家园对照法,儿歌故事法,奖励评比法。四、对策的实施:(一)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让环境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丰富的环境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养成良好如厕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幼儿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又可以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提醒幼儿如厕前、如厕时、如厕后应该怎样做。幼儿如厕后及时提高裤子。在便池上方粘贴不同的标志,提示幼儿按男女如厕。大班粘贴男孩(小绅士)、女孩(小天使)标志,要求幼儿按相应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各班均将洗手的方法、提衣裤的方法照成照片在盥洗室粘贴,提醒幼儿整理好衣裤并按规定的要求清洗双手。为使幼儿能节约用水、用纸,教师创编了洗手歌,用儿歌进行时间上的隐性提示。在节约用纸方面教师也将用纸量和折纸的方法照成照片。(二)开展如厕健康教育,让健康知识深入幼儿内心幼儿了解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是如厕课题更好开展的前提,为此各班围绕如厕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如小班社会“学习自己如厕”,引导幼儿学习自己如厕,尽可能不尿湿裤子,并知道当厕所人多时不争抢。大班科学“有趣的座便器”通过认识座便器的外部结构特征,座便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懂得爱惜物品,节约用水的道理。孩子如厕时总喜欢奔跑,而当地面有水时就会很滑,教师除了及时拖干净外,也把入厕安全设计成了一节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猜猜小动物怎么走路”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模仿小猫走路“轻轻”,模仿小乌龟走路“慢慢”等特点,来培养幼儿安静如厕的习惯。(三)抓好随机教育,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如厕习惯1、刚入园幼儿不乐意主动在园如厕如厕是小班幼儿的一大难题,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讲,由于幼儿园与家庭厕所的环境及如厕方式之间的差异,使幼儿对如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他们大多不喜欢在幼儿园上厕所,尤其是大便,有时出现便在裤子里或床上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宝宝在家如厕情况”的问卷调查,仔细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细心的观察每一位幼儿的如厕情况,做好记录,耐心去帮助幼儿建立如厕排便的习惯。对于尿裤子及尿床的幼儿则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还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如厕环境,利用标记、语言进行暗示,使幼儿消除恐惧,能够在幼儿园里主动入厕。2、幼儿如厕拥挤,相互碰撞小班幼儿的年龄还小,规则意识差,往往不会去考虑其他幼儿的感受,比较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相互谦让,在如厕及便后洗手时经常挤在一起,争着如厕、洗手。我们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旁贴上小脚印。幼儿马上明白了,要踩在小脚印上才能如厕、洗手,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幼儿便后不能用正确方法主动洗手幼儿如厕没有养成洗手的习惯,后经常会忘记洗手,有的幼儿虽然洗手了,但是方法不正确。为了增加幼儿的正确洗手、如厕等生活常规,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听故事、念儿歌的形式向幼儿进行卫生教育。4、幼儿不能便后独立整理衣裤幼儿在家中许多生活上的事情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代替的,造成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我们要耐心教给幼儿正确的整理衣裤方法,多观察、关注,提醒和帮助幼儿将衣裤整理好,平时加强练习,并与幼儿家长及时沟通,请家长为幼儿提供方便的衣裤,便于幼儿穿脱提拉。要让家长尽量给幼儿多一点的锻炼机会,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我们要使用亲切的口吻,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 “你真棒”,你真能干,教师通过灵活使用不同的语言,发挥了语言的魅力,幼儿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增强了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5、便后幼儿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擦拭,不能掌握正确的用纸量。我们教会幼儿从前向后的擦拭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每次等他们擦完以后以教师还以“看看小屁屁干净不干净”为由检查一下,给予幼儿需要的帮助。(四)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心理1、対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教育幼儿尊重他人的隐私在幼儿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幼儿喜欢窥视异性的如厕方式,尤以小班幼儿居多。为此我们开展了幼儿性别教育,使幼儿了解男孩、女孩不同的如厕方式,打消幼儿对异性如厕的神秘感。同时我们在全体幼儿中开展了如厕隐私教育,即:要求幼儿按男女分别如厕,在他人如厕时不进行窥视,尊重他人的如厕隐私2、教育幼儿不歧视大小便失禁的幼儿幼儿在园或家中常有尿床或拉裤子的现象,如遇到这样的事情会遭人笑话,这样会使尿床或拉裤子的幼儿不好意思。尤其是再加上教师或家中的训斥,就会使孩子更加的自卑。因此我们在幼儿中开展了阳光教育,即不笑话大小便失禁的小伙伴,帮助他及时更换衣裤。我们要求教师及时安抚孩子,不要太过于声张。尊重孩子的自尊,将孩子带入到寝室更换衣裤,不要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进行。同时和家长达成一致,请家长遇到此类情况时也不要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如遇此次情况经常发生时,则要求教师在园及时提醒这些孩子如厕,避免孩子尿裤子。并及时和家长沟通,请家长带孩子进行治疗。五、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行为习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熟悉、最亲密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了家长的配合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要与家庭密切配合,针对幼儿如厕问题及时沟通,达到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教育。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有效的家园共育工作:(一)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把对孩子如厕方面提出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家长。如:家长会,每天的入、离园时间,家园联系栏等,请家长配合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商量对策。(二)家园同步教育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家长在家里要让幼儿独自养成入厕的好习惯,对幼儿提出与幼儿园相应的要求,让他们学习正确入厕的方法,这样家园共同努力,保证幼儿在园在家生活规律的一致性及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立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入厕能力。(三)通过多种形式(家长会、家园宣传栏、班级QQ群、家园联系栏、每月话题、家长预约谈话),向家长宣传“培养文明如厕习惯的重要性和方法”及相关知识。(四)邀请保健老师为家长开设相关知识讲座,及时有效的让家长了解一些培养幼儿文明如厕的措施与方法,配合幼儿园帮助幼儿在家也能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良好如厕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及家长都不能忽视对幼儿的如厕教育,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观,抓住幼儿如厕环节,利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幼儿学会自立大小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幼儿真正全面健康地成长。幼儿园还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让好习惯陪伴幼儿一生。

一、存在的问题(一)生活中的不良习惯1.不良的饮食习惯现在的幼儿体质越来越差,其实这跟他们的进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不想吃饭、吃饭吃得很少、不肯自己吃饭、边吃边玩、吃饭时间很长、吃得满桌都是…… 这些都是不良的进食习惯。一个班级里面吃饭快的孩子跟吃饭慢的孩子相差太多了,有些吃饭慢的孩子一顿饭可以吃半个多小时,有的时候饭都冷了,可是小孩还没吃好。而有些孩子吃饭的时候把自己的衣服上、桌子上甚至是地板上吃的都是米粒还要一边吃饭一边和旁边的小朋友聊天。 这些小朋友已经算是好的了,与他们相比还有一些孩子更让人头痛,他们就是挑食、偏食的孩子。其实幼儿园里每天的菜和点心都是根据营养成分搭配好的,而有些小朋友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不吃,有些小朋友只吃荤菜不吃蔬菜,有些小朋友碰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要吃两碗,自己不喜欢的一碗饭就只吃几口,这些孩子真的很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生活自理能力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有些小朋友到中班了每天睡觉起来穿衣服都不会穿,而我们班有几个孩子总是把裤子、鞋子穿反,只要一个不留意,那么那天那几个孩子就是穿反了回家了,而当家长来接的时候看见自己孩子的裤子、鞋子是穿反的,心里面一定会责怪老师。其实那一天老师只是一个不小心没去留意。(二)上课常规习惯幼儿常规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知道,管理幼儿就宛如栽培小树一样,要时常给它培土、施肥、浇水,将它多余的小叉剪掉,使它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如果不对小树进行精心的管理,任其东倒西歪,树叉横生,那么小树就难以成材,只能成为火中燃物。有些孩子上课的时候规规矩矩,而有些小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而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动作不停。叫喊、讲话,当老师在说话的时候喜欢插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些孩子自己非但不认真上课还要影响其他的小朋友,影响课堂秩序。一下课便像利箭一般冲出教室,到处奔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惹事生非,难以安静。但是让孩子去做运动或者玩乐时,就开心极了,好像放了缰的野马一样,特别来劲。二、存在的原因(一)纵容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所以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案例: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栋栋,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很宠他,所以他什么都不会,吃饭要老师喂,衣服不会穿。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听。有一次,我们已经在上课了,他妈妈刚刚抱着他进来,而他在哭。情况了解下来才知道,原来是橡皮泥忘在家里没有带来,我们两个老师又哄又骗,可对于他来说一点都不管用,还是要妈妈回家拿,没办法他妈妈只能回家帮他拿。后来在与他妈妈的交谈中才知道原来在家里他已经习惯了,吃饭什么都是喂的,而且要什么爸爸妈妈总是会满足他,他妈妈说他去超市看中的东西如果不帮他买他就会睡在地上哭,弄的家长没办法只能满足他,所以他已经习惯了。(二)模仿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等等。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如今的小孩子大部分都是有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一辈人的素质肯定不高,有些坏习惯当然也是很难避免的了,而小孩子长时间跟他们在一起,就会有影响了。模仿真的是小孩子的天性,为什么说一个怎么样的老师交出怎么样的学生,理由就是在这里。孩子认为老师、家长说的话,做的事总是对的,所以他们会模仿。案例:一次我在上课,我们班有个孩子在小声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第一次我看见后提醒他不要说话,后来他又讲了,我叫他起来问他:“你来跟我说说看,刚才老师讲的什么东西。”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各方面都比别的孩子强,他回答出来了。可是我还是批评了他:“不要以为,其他老师说你聪明了,你上课就可以不听了,就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了。”后来下课以后,我听见好几个小朋友都走到他那里也去跟他说我上课时说过的话。这些孩子好的没学会,不好的一学就会了。(三)重复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孩子的有些不好的行为,一次没有人阻止他,他就会有第二次,慢慢的有第三次、第四次,不断地重复就变成坏习惯了。三、解决的方法(一)家园合作家庭是幼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家庭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意之中成了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我们还重视家长工作、让家长明白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与学校老师要经常交流,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孩子最听老师的话,老师说什么幼儿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家长教育碰到什么问题及时反映给老师,配合老师进行个别教育,教师也可以运用家园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这样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二)创设环境环境的教育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幼儿学习的途径应是具体直观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刺激孩子的行为习惯。游戏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形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游戏过程中,幼儿最容易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幼儿能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也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三)言传身教良好的教师风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在与孩子、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 小孩子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老师的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老师的样子去做。总之,幼儿期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孩子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孩子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小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