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南京大学女教授论文全文免费阅读下载

发布时间:2024-08-05 08:04:40

南京大学女教授论文全文免费阅读下载

《学术论文写作技巧》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 wbpm简介:学术论文写作技巧pdf电子书是专为需要写论文的学生设计的论文技巧,里面包含了对论文各个部分的写作注意事项,和如何使论文更加润色,通过率又高。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王蕾 )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DFQQ    书名: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豆瓣评分:5作者: 王蕾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8-12页数: 282内容简介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以《中国妇女》杂志60年(1949~2008年)的人物报道和封面图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媒介建构的“女性媒介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女性媒介形象从“女劳模”生产类偶像转向“女明星”消费类偶像,并进一步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市场机制、媒介话语等各种力量交织博弈之中的性别平等。《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阐述,性别平等需多维度的衡量,就业、受教育、权利、机会和社会地位提高是一种表层的平等;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上的平等才是深层的平等。从女性自身来讲,女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内在的体验和自发性的融入。女性要在精神上真正独立起来,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觉醒: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如此才能实现从“被解放的客体”到“自我解放的主体”之身份转换,实现从“经济自主”到“个性作者简介  王蕾,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高研院“南京大学一布朗大学性别研究工作坊”研究员,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兴趣集中于新媒体传播、媒介文化、媒介与社会性别领域。曾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曾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数字媒介中心挂职任副总监。至今已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作3部,参著2部。

《全球化·多样性·新趋势》(王守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g6pw书名:全球化·多样性·新趋势作者:王守仁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7页数:367内容简介:《全球化•多样性•新趋势:当代外国文学研究》以世纪之交的外国文学为讨论对象,重点议题包括全球化与当代外国文学、生态、性别与族裔书写、外国文学批评理论、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等。所选论文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既有理论层面对文学的思考,也有具体的文本分析,涉及英、美、俄、法、德、日、韩、秘鲁、加拿大等国家的文学,体现了多样性和前沿性。作者简介:王守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留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南京大学女教授论文全文免费阅读

多可惜呀!这个年龄段是她们的黄金时期,陈教授一路走好

陈教授死于癌症。但是没有公布确切的是什么病。陈教授在近代史研究开放时代,《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的数十篇学术论文得到一致好评。

《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 辽宁少儿出版社1992年9月版《古代文化基础》 岳麓书社1995年8月版《中华文学通史》 华岳文艺出版社1997年9月版《古文类选》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导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曹虹教授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李兆洛的学术与文学》 载《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2月)《清嘉道以来不拘骈散论的文学史意义》 载《文学评论》1997年第三期《更端词在赋体结构中的功能》,载《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儒宗诸书”与佛教史籍——兼论〈四库全书〉子部释家类的选录标准》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四),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文风的初步交融》 载《中国语文学》(韩国)第30辑,1997年12月版《李义山诗的心态》(与张伯伟合作) 载《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清代妇女文学的成就与女性自主意识》 载《人文科学研究》(韩国)第17辑,诚信女子大学校人文科学研究所,1998年2月版《白云浮远盖 流彩映长安——读兴膳宏先生〈异域之眼〉》载《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一期《释慧远遗命“露骸松下”的意蕴》 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二期《“江山虽邈,理契即邻”——关于慧远与鸠摩罗什的佛学对话》载《国学研究》第六卷《慧远的念佛思想及其对中国人文传统的贡献》 载《闽南佛学院学报》1999年第一期《论序》 《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生论文选集》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从东晋后期沙门拜俗之争看玄佛关系的新态势》 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三期《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与吴承学、蒋寅合作) 《文学遗产》1999年第四期《论〈奈城志〉的结构艺术》 《域外汉文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编辑发行 1999年9月《道安佛学的理性姿态——兼论〈综理众经目录>的学术史意义〉》《古籍研究》1999年第四期《略论中国赋的感春传统及其在朝鲜的流衍》 《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期《南朝美文的衍化》 《古籍研究》2000年第一期《慧远与庐山》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三期《东晋佛学史上荆州论辩的背景与意义》 《禅学研究》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论慧远与何无忌沙门袒服之辩》 《中国学术》第四辑 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义取春秋 文兼众制》 《汉学研究》第五集 中华书局2000年9月《读〈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古籍研究》2000年第二期《慧远与庐山教团文学论》 《文学遗产》2001年第六期《陶渊明〈归去来辞〉与韩国汉文学》《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六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四期)《慧远大师早期生平寻踪》 《普门学报》第八期(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2年3月)《从往生传看慧远在净土信仰史上的地位》 《书品》2002年第一期《中韩诗文中的三笑题咏》 《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四期《从〈北江诗话〉看洪亮吉对妇女德艺的评章》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关于慧远著作的流传》(译文,日本牧田谛亮撰) 《古典文献研究》第五辑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苏轼〈赤壁赋〉与赵缵韩〈反赤壁赋〉》 《古典文献研究》总第六辑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版《谢灵运〈辨宗论〉评鉴》 载《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界标:韩、柳古文成就的文学史意义》(与陈曙雯合作)《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一期所授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中国文学史《洛阳伽蓝记》研究国际汉学(日本部分)佛藏文献研究明清散文研究中国古代散文流派研究研究课题佛藏文献研究中国辞赋源流域外汉文学研究

近日,小编从新闻报道中看到关于南大近代史教授陈蕴茜病逝的消息,表示感到惋惜。报道中显示到,著名的历史学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陈蕴茜,因为病情医治无效,在2020年7月22日凌晨时,在南京逝世,享年55岁,具体病因是什么,患了什么病,相关报道目前暂时没有报道出来。那么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博学多识的女教授。陈蕴茜教授,是出生于1965年6月,是江苏南京人。她在1983年时,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她很勤奋,成绩也很优异,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学位。于1990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她还曾是哈佛大学暨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匹兹堡大学的短期访问学者,还赴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波兰、以色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之间的交流。陈蕴茜教授她还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在历史记忆、城市空间、性别研究等领域颇有成就,是国内比较早倡导和践行新文化史的学者之一。她的代表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0万余言,有着令人新颖的视角,巧妙的构思,翔实的资料,严密的论述,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深入探讨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以及关于孙中山崇拜的形成与发展内容,同时还清晰彻底分析了关于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精英与民众之间复杂多元的互动关系。根据对孙中山符号深入研究,这本书揭示了国民党权力技术的多样性、灵活性与控制性,以及还揭示了中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当中,国家权力是如何进行现代性建构并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的,从而最终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复杂面相。她的这部作品被视为国内政治文化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在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陈蕴茜教授她同样还是国内历史学界引用频次最高的学者之一,她分别在《近代史研究》《开放时代》《学术月刊》《史林》等刊物进行论文,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内容领域涉及到近代公共空间、城市婚姻、历史记忆等,这些论文出世后,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一致好评和被广泛征引。据她的家人,朋友,学生口中可以知道,陈蕴茜教授是一个热爱生活,待人真诚,温润如玉的温婉女子。她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老师,同样也是一名好妻子、好母亲;她的逝世,我们感到很惋惜,同样也是历史学界的巨大损失,也给她的家人、学生和朋友带来了无尽的悲伤。最后小编在这里表示,陈老师,望天堂没有病痛,一路走好!

南京大学女教授论文全文免费阅读百度云

很不错啊 211类院校 985平台。轻工为主,商文为辅多学科并存。在较为影响力高校排名中,为

江南大学,据说很多高校人士都很看好它的发展,现在无锡较以往重视它的发展,给了相当多的资金支持。 加之江南大学在轻工业方面的优势,使得很多企业都与江南大学合作,学生就业前景也非常好。

西北工业大学不是211,而且是一所9855大学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南京大学女教授论文全文免费阅读无删减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王蕾 )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DFQQ    书名: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豆瓣评分:5作者: 王蕾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8-12页数: 282内容简介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以《中国妇女》杂志60年(1949~2008年)的人物报道和封面图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媒介建构的“女性媒介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女性媒介形象从“女劳模”生产类偶像转向“女明星”消费类偶像,并进一步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市场机制、媒介话语等各种力量交织博弈之中的性别平等。《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阐述,性别平等需多维度的衡量,就业、受教育、权利、机会和社会地位提高是一种表层的平等;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上的平等才是深层的平等。从女性自身来讲,女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内在的体验和自发性的融入。女性要在精神上真正独立起来,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觉醒: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如此才能实现从“被解放的客体”到“自我解放的主体”之身份转换,实现从“经济自主”到“个性作者简介  王蕾,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高研院“南京大学一布朗大学性别研究工作坊”研究员,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兴趣集中于新媒体传播、媒介文化、媒介与社会性别领域。曾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曾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数字媒介中心挂职任副总监。至今已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作3部,参著2部。

《阁楼上的疯女人》([美]SM吉尔伯特/[美]苏珊·古芭)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rqzo    书名:《阁楼上的疯女人》作者:[美]SM吉尔伯特/[美]苏珊·古芭译者:杨莉馨豆瓣评分:6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5-2页数:897内容简介: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简介: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M Gilbert)、苏珊•古芭(Susan Gubar)均为西方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她们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两人长期合作,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诺顿女性文学选集》《没有男人的地带》等女权主义批评论著。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女性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20世纪文坛上的英伦百合: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中国》《“我的河在向你奔来”:20世纪英语女作家在中国》等;译著有《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通过身体思考》《阅读日记:重温十二部文学经典》《文尼莎与弗吉尼亚》等。

南京大学女教授论文全文阅读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王蕾 )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DFQQ    书名: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豆瓣评分:5作者: 王蕾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8-12页数: 282内容简介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以《中国妇女》杂志60年(1949~2008年)的人物报道和封面图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媒介建构的“女性媒介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女性媒介形象从“女劳模”生产类偶像转向“女明星”消费类偶像,并进一步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市场机制、媒介话语等各种力量交织博弈之中的性别平等。《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阐述,性别平等需多维度的衡量,就业、受教育、权利、机会和社会地位提高是一种表层的平等;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上的平等才是深层的平等。从女性自身来讲,女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内在的体验和自发性的融入。女性要在精神上真正独立起来,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觉醒: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如此才能实现从“被解放的客体”到“自我解放的主体”之身份转换,实现从“经济自主”到“个性作者简介  王蕾,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高研院“南京大学一布朗大学性别研究工作坊”研究员,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兴趣集中于新媒体传播、媒介文化、媒介与社会性别领域。曾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曾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数字媒介中心挂职任副总监。至今已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作3部,参著2部。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说法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观点。杂文、说法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文体简介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议论文题目分为论题,论点,寓意型。论题型为作者观点但以简洁为主,所以中心论点一般不能直接抄论题,论点型,论点型一般没有观点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与论题论点并存且不能直接作为中心论点要还原本意。[1]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5文体要素编辑驳论文的破立结合定义: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根据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再加以阐述说明,重要的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仔细看看下面的具体介绍,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总的来说,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3]论点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里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历任哲学所副所长,河南省优秀专家。2003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务。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工作;博士论文《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评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人选;201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获得“吴玉章学术奖”一等奖  《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观》(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学”》(合著),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获河南省2001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苏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人类学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大学文科园地》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载《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载《学习论坛》1990年第8期。  《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述评》,载《社会科学述评》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简评科西克“具体辩证法”中的人本主义倾向》,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哲学分析》,载《中州学刊》1991年增刊。  《从理性的背叛者到理性的捍卫者——论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  《论正确认识与利用资本主义》,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增刊,。  《实在论、自然主义与社会行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载《河南日报》1993年9月3日。  《发展与稳定问题刍议》,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该文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新华文摘》与《哲学动态》转摘。  《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载《河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一致论”、“矛盾论”、“改革论”》(两人合著),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增刊。  《当前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转载。  《经济市场化,哲学如何实践化?》,载《信阳论坛》1994年第1期。  《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化”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当前我国哲学面临挑战的成因》,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担2千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误读、重读与重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次重要转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获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制度结构制衡论: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哲学动态》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收入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载《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本人承担3千字。  《人类思想的永恒悖论——哲学基本问题之随想录》,载《黄淮学刊》1996年第1期。  《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载胡福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哲学展望》,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划界论、层次论、公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问题若干分析》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  《论马克思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的三种科学解决的理论途径》,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  《返(反)本开新,建(见)卓于微——读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载《理论探讨》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收入高秀昌主编《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制度伦理学”研究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在当代的历史深处揭露人类最神圣的情感》,载《东方艺术》1998年第2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多维理论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前景展望》,载《跨世纪》1999年第10期。  《走出历史哲学的乌托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字。  《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载《河南日报》1998年12月。  《笔谈后现代主义文化》,载《大河报》1999年1月20日。  《改革开放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及其理论意义》,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走向一种淑世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哲学1999年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本年度“历史哲学研究”栏目头条观点重点摘要介绍。  《美德、公正与自由——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建设的三种思路》,载《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角色意识转换》,载《市场经济导报》1999年第5期。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  《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观念哲学批判》,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新的解释范式,新的伦理肖像》,载《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  《呼唤自由的哲学》,载《学海》1999年第6期。  《马克思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踪与多维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从民族之镜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观念的逻辑转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发展过程》,本人承担4千字,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载《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转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民族灵魂与现代形式的艰难交融》,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7日第7版。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载《江苏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创刊号)。  《到记忆的远方追寻》,载《东方艺术》2001年第1期。  《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要点摘录。   《建构现代生活界“具体乌托邦”图景的新人本主义历史观》,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摘。  《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  《只有真问题真知识,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载《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4期。  《从哲学角度看冷漠问题》,载《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0期。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真实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大人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载中山大学主编《哲学与现代化》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新视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去遥远的“地方”体验“最近处”的人文》,载《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  《不合时宜的深度现代透视——〈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读后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报》要点摘录  《“总体人”的辩证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人学: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探索》2004年第3期。  《哲学的实现只在可能的瞬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总体的历史科学视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贡献》,《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转载。  《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  《为日常生活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原创的差异化踪迹》,《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6、“论毛泽东现代化问题观的原创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及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历史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费尔巴哈提纲》”,《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载《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两人合作)  “神秘化: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笔记”(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1986)”(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从诗学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学界关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现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两人合作);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二人合作)  “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反思”,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人合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6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及其前提”,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要点摘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二人合作),载《学习论坛》2008年03期。  “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历史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原像与当代解读”(二人合作),载《学海》2008年第5期  ”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场逻辑及其理论困境”,(二人合作),载《求索》2008年第9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载《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1期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二人合作),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基于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现代社会理论》,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批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 空间: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乡?——评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二人合著),载《社会学家茶座》第3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  《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  《空间的建筑学》译文,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辑“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1期”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载《学习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著作),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论文),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二人合著),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46”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二人合著),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6期147”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二人合著),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俄国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观:一个历史的述评“(论文),载《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CSSCI)”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论文)载《学习与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著)”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前沿报告“,载《中国哲学年鉴》2013,哲学研究杂志社CSSCI;”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意蕴“,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CSSCI)新华文摘转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元性本质与多元化探索“,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沟通中西、关心实践的语言哲学“(书评),载《学海》2014年第2期”三思毛泽东——革命传统、革命后民族国家创制与后传统理想主义遗产“,载《现代哲学》2014 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旅程:从传统的革命到现代化的改革“,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问题“,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及其幽灵“,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0期”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欲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吉林大学社会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启蒙的进化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二人合著),载《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8期”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6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以列斐伏尔为个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观念、方法与实践(主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对策研究(承担者)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者)   本科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修)、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选修)  硕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博士生: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目前尚未公布陈蕴茜教授得了什么病,只是知道因病去世,享年55岁,但是有不少人推测她是得了癌症,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癌症恶化,最终死亡。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