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朱自清1946-1948出版论文集

发布时间:2024-09-10 14:38:24

朱自清1946-1948出版论文集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一生勤勤恳恳,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春》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国文教学》《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语文拾零》《论雅俗共赏》《朱自清文集》《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朱自清散文选集》《朱自清全集》《春》《荷塘月色》《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春晖的一月》《航船中的文明》《旅行杂记》《飘零》《哀韦杰三君》《白采》《儿女》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

朱自清1946年至1948年出版论文集什么

《诗言志辩》《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

朱自清的作品主要如下:1、1922年,《雪朝》,诗集。2、1923年,《毁灭》,长诗。3、1924年,《踪迹》集,诗和散文。4、1928年,《背影》,散文。5、1930年,《春》,散文。6、1934年,《欧游杂记》,散文。7、1936年,《你我》,散文。8、1943年,《匆匆》,散文。9、1944年,《伦敦杂记》,散文。10、1945年,《国文教学》,论文集。11、1946年,《经典常谈》,论文集。12、1947年,《诗言志辨》,诗论。13、1947年,《新诗杂谈》,诗论。14、1948年,《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5、1948年,《语文拾零》,论文集。16、1948年,《论雅俗共赏》,杂文集。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论文集有什么

朱自清的散文集有:《雪朝》,1922年,商务印书馆《踪迹》,1924年,亚东图书馆《背影》,1928年,开明书局《欧游杂记》,1934年,开明书局《你我》,1936年,商务印书馆《伦敦杂记》,1943年,开明书局《国文教学》,1945年,开明书局《经典常谈》,1946年,文光出版社《诗言志辨》,1947年,开明书局《新诗杂话》,1947年,作家书屋《标准与尺度》,1948年,文光出版社《语文拾零》,1948年,名山书屋《论雅俗共赏》,1948年,观察社《朱自清文集》,1953年,开明书局《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古籍出版社《朱自清序跋书评集》,1983年,三联书局《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年,百花出版社《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扩展资料: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自清

朱自清的诗文集:《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国文教学》、《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语文拾零》、《论雅俗共赏》、《朱自清文集》、《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

朱自清的散文集有《背影》,《匆匆》,《歌声》 ,《踪迹》,《欧游杂记》等,具体介绍如下:1、《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2、《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3、《歌声》。是著名学者朱自清与1921年创作的抒情散文。4、《踪迹》。本书辑录了朱自清的经典作品,是解读朱自清文学魅力的极好读本。 5、《欧游杂记》。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朱自清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自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其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腻,感情真挚,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抒情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代表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的议论文

【素材清单】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自欺欺人是努力的超然。凶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个世界”,来安慰与慰藉自己的心灵。《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    【写作素材】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2、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用生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一外侮的铮铮铁骨,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素材激活】    散文泰斗和骨气英雄——朱自清    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一次又一次地踌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章的节奏而跳动!淡淡的确良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您用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您用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的散文典范,您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泰斗——朱自清。    您傲立于国统黑暗时代,学古人伯夷叔齐宁死不食“美粥”,您又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中华民族的英雄。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超然的态度”“和谐”“寻求生活的真谛”“心灵的轻松”“自然与心灵”“人与自然”“审美”“情感”“心灵世界”“人格和国格”“人品与人生”“文品与人品”“骨气”“信念”等写作观点和写作话题中。    【运用范例】    (一)心灵一荷塘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的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春梅绽雪,秋菊批霜。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    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    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心灵的荷塘》)    (二)西汉刘向云:“书如药也,善读可以治愚。”朱自清的文章珍藏着人生思想的精髓。捧读他的散文,感慨他是文坛最绚丽的一朵奇葩,依稀看见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站在船头,仰望北大母校,清风吹皱湖中的道道柔波,吹开他幽幽的思绪……朱自清更是我们精神家园里一颗耀眼的明星。读着他的故事,我心潮澎湃——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不仅是高贵人格的体现,更是伟岸国格的展现。“贫贱不能移”的骨气铸立了一座不倒的丰碑。    (三)朱自清先生曾说:“做人要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的人。”可谓一语中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正是他无愧人生的光辉写照。即使饿死他也要对得起三尺讲台的庄严肃穆,也要对得起他毕生的精神追求,更要对得起祖国、人民。所以,他是快乐的。(《无愧,方可有乐》)    请采纳,谢谢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 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 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 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 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 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 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 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 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 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在书店见到《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编后记中说有两篇新文,就买了下来。此书原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这回清华大学出版社要出“学林忆往丛书”,征得编者郭良夫先生允许,便拿了过来。寒舍有三联版的书,对照一过,新增的两篇文章,一是朱先生的公子朱乔森的《再版序》,一是王瑶1988年朱先生九十诞辰纪念会上的一个发言。编后记中还说,年谱部分“改用了季镇淮先生在1986年补充、修改后载于《朱闻年谱》中的《朱自清年谱》”,我对照了一下,三联版出注126条,清华版数目相同。查寒舍《闻朱年谱》朱谱部分,注数相同。据此可知,其修改只是措词有异,不会有新的资料。两个版本最大的不同是,三联版竖排,清华版改成了横排。三联版封面是一株清雅的花儿,清华版封面中间是一个大圆圈,站着一个腰身笔挺的男子,身边有荷池和月亮。作画者不知道朱先生是个矮个儿,把他想像成一个身材颀长的英俊小生了。 新增的两篇文章,严格地说,都没有必要。王瑶的那篇,不过是一篇即兴讲话,没有多少新意,且书中已收有他的《念朱自清先生》,列为首篇,记述甚详。朱乔森那篇《再版序》,是应编者之约而写的,对其父的人格评价甚高,比如“晚年人格的升华”、“臻于完美”、“由狷者而斗士,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面前站起来了”。学生同事,怎么说都可以,作为儿子也这样说,就没必要了。 朱先生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就是说完美也无妨。重要的是体察,是诠释。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没有亲自接触过朱先生,朱先生的人格怎样,只能是看这些纪念性的文字。也就是说,我们印象里的朱先生,实际上是别人印象里的朱先生,若别人的记述与朱先生的真情相符,我们得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朱先生的印象,若是不符或不太符呢,那么我们得到的就是一个不真实或是不太真实的朱先生。这就需要缜密地考辨了。比如朱乔森说,朱先生教中学时,“每课必认真备课,课前还要反复熟悉讲义,而在课堂上,每每讲得满头大汗”(第14页)。我当过多年中学教员,觉得再认真的教员,若不是天气太热,讲一堂课断不至于满头大汗。会不会有别的原因呢。有的。同书中有两处可证。第193页,魏金枝回忆:朱先生在杭州一师教书时,“由于他略微口吃,那些预备好的话,便不免往喉咙里挤。于是他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第144页,吴组缃回忆:“他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块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神色总是不很镇定,面上总是泛着红。”据此可知,朱先生是个腼腆的人,又稍微有点结巴,一着急就脸红,就流汗,从中学教到大学,一直就是这样。讲课确实认真,流汗则另有原因。 再一个小小的疑惑是,我早先看书,就知道朱自清是胡适的学生,且胡适有恩于他,此番重读此书,细细寻按,竟不见一字提及。不管已故还是健在,解放后仍葆有盛名的新文学作家中,朱自清是胡适的正牌的学生。1916年朱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即1917年秋季又考入北大哲学系本科。四年课程三年学完,1920年毕业。胡适1917年留美归来,秋季开学后任北大哲学系教授,讲中国哲学史,直到1926年赴欧前没有离开北大。《朱自清全集》收有朱1918年4月30日,向胡请教并借书的信,都可以证明朱是上过胡的课的。朱自清毕业后一直在南方教中学,长诗《毁灭》1923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诗名大著。1925年清华学校设置大学部(改为大学是后来的事),胡适推荐朱自清任国文系教授。同年9月4日朱有信给胡,其中说:“承先生介绍我来清华任教,厚意极感!自维力薄不知有以副先生之望否!”(《朱自清全集》第11卷第153页)信中并说,他已两次进城看望均不遇。实际上这一段胡适不在北京,8月底去天津,9月初又去武汉讲学,直到10月才回京。以前读《朱自清全集》时,也不记得朱说过与胡的这层关系。朱可以不说,这么多纪念文章也都不说。过去写的不说,现在写的也不说,好像历史上没有这回事似的。原因自然是可以想见的,但可以想见的原因就对吗? 对朱先生人格的评价,我觉得还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最为准确,他借用一句古语,说朱先生所做的一切,都是“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地做去,直到他倒下(第18页)。也就是说,他是个本本分分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他本分以内的事。比如闻一多先生遇难后,他发表文章谴责国民党政府,又主持为闻先生编全集,后人说这是怎样了不起,按叶先生的话一想,就全明白了。闻先生是中文系的教授,他是中文系的主任,本系的一位教授死于非命,他能不表示自己的愤慨吗,他能不主持为之编全集吗?这里没有什么个人关系,只有本分,只有职责。对朱闻两位都知之甚深的王瑶说过,“在生前,闻先生和朱先生的私交并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那么深”(第12页)。再比如有的文章说,即使只有一个学生听课,他也认真地讲课,认真地考试,这在今天看来简直太了不起了。但是你若知道,他这个班全班就一个学生(王瑶:“作者以前上他所授的文辞研究一课,因为是关于中国文学批评的专门课程,内容比较干燥一点,班上只有作者一人听课”,见书中第10页),你就知道他怎样按时上课,怎样认真讲课与考试,都是应当的了。 朱先生是个好人,是个优秀的知识分子,是个优秀的大学教授,他的人格是高尚的,说完美也无妨,但如果我们从世俗的一面来理解,那就更完整,也更可亲可敬了。 <<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 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 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 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 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 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 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 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 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 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 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 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 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 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 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 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 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 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 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 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 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 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 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 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 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 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 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在北京。 (原载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关于朱自清的论文

【素材清单】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自欺欺人是努力的超然。凶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个世界”,来安慰与慰藉自己的心灵。《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    【写作素材】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2、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用生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一外侮的铮铮铁骨,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素材激活】    散文泰斗和骨气英雄——朱自清    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一次又一次地踌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章的节奏而跳动!淡淡的确良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您用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您用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的散文典范,您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泰斗——朱自清。    您傲立于国统黑暗时代,学古人伯夷叔齐宁死不食“美粥”,您又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中华民族的英雄。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超然的态度”“和谐”“寻求生活的真谛”“心灵的轻松”“自然与心灵”“人与自然”“审美”“情感”“心灵世界”“人格和国格”“人品与人生”“文品与人品”“骨气”“信念”等写作观点和写作话题中。    【运用范例】    (一)心灵一荷塘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的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春梅绽雪,秋菊批霜。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    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    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心灵的荷塘》)    (二)西汉刘向云:“书如药也,善读可以治愚。”朱自清的文章珍藏着人生思想的精髓。捧读他的散文,感慨他是文坛最绚丽的一朵奇葩,依稀看见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站在船头,仰望北大母校,清风吹皱湖中的道道柔波,吹开他幽幽的思绪……朱自清更是我们精神家园里一颗耀眼的明星。读着他的故事,我心潮澎湃——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不仅是高贵人格的体现,更是伟岸国格的展现。“贫贱不能移”的骨气铸立了一座不倒的丰碑。    (三)朱自清先生曾说:“做人要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的人。”可谓一语中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正是他无愧人生的光辉写照。即使饿死他也要对得起三尺讲台的庄严肃穆,也要对得起他毕生的精神追求,更要对得起祖国、人民。所以,他是快乐的。(《无愧,方可有乐》)    请采纳,谢谢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