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春秋时期的论文800字怎么写的

发布时间:2024-09-09 19:02:04

关于春秋时期的论文800字怎么写

求一篇关于用手卫生的作文。高中的。谢谢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数 的 由 来 和 发 展 你是否看过杂技团演出中"小狗做算术"这个节目?台下观众出一道10以内的加法题,比如"2+5",由演员写到黑板上。小狗看到后就会"汪汪汪……"叫7声。台下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对这只狗中的"数学尖子"表示由衷的赞许,并常常惊叹和怀疑狗怎么会这么聪明?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狗是不会有数量概念的。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 "表示 "15,000"," "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 ,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应该是这个吧参考资料:

周代传300多年,到公元前770年,幽王亡国,平王东迁于洛邑(洛阳)开始了东周历史。东周分为两断,春秋和战国。春秋从公元770

关于春秋时期的论文800字怎么写的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这是一本暗红色封面的书,封面没有插图,书名和作者姓名的字体都很小,没有通常看到的序言,作者只在首页上写到:“谨以这部记忆文学,献给我的父辈,我的同代。”我想,就作者本人的名气、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任何一个人捧在手中,都能感到《借我一生》的份量。余秋雨老师以记忆文学的形式再现了那个苦难、不堪回首的岁月,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再现了他被苦难磨难一生,同时也是他奋斗一生的心路历程。他一生淡薄名利,正值善良,勤于钻研,笔耕不辍。他不仅博览了古今中外的智慧宝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注重史实,深入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间,他依然埋头苦读,并不是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事实上在动乱的年月,他家遭受了巨大的苦难,父亲一直被隔离,叔叔自杀,而他自己也一次次地被人无中生有地陷害,但他以超人的毅力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奋斗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篇篇学术论文接连发表,一部部著作相继问世,得到了学术届的认可,同事的尊重,三次民主推荐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实在不能推托的情况下,他担起了学院院长的大梁,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学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起色,率先带领学院改革,并取得成功。在仕途一片看好的情况下,他却毅然放弃了权力和地位,摆脱了虚假,选择了真实的文化。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历尽艰辛,踏遍千山万水,从废墟到废墟,从文明到文明,拂去文明废墟的尘土,削去文明层层神密的面纱,使古今中外的文明,焕发出熠熠光辉,让黎民百姓瞻仰并内化着文明。余秋雨老师的一部部著作,一篇篇文化散文,在海内外影响很大,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影响更大,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次看了他的《借我一生》,使我更加敬佩他的人格,敬佩他淡薄名利、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善良、正值,并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文人的人格魅力。使我更加理解他果敢地放弃十分看好的前程,甘愿寂寞、吃苦受累、隐居山间、爬山涉水考察中华文明,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恐怖的中东,飘洋过海历尽艰辛考察整个欧洲文明等等,我深深地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他把自己多年来的苦读研究和自学积累的文化知识,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让更多的炎黄子孙以及世界了解华夏文明,唤起人们的良知和正义,传承文明,感知荣辱。正是像他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大师们无怨无悔地奉献着毕生精力,传承着华夏文明,才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今,并发扬光大。对于这样一个给予我们太多文化兹养的戏剧专家、历史学家、文化散文作家,我辈没有任何资格对他进行评论。但是曾经一度,一些想趁机跟着出名和别有用心的人在国内的报刊杂志、网站对他指出划脚,评头论足。看了真让人心痛,让人羞耻,愧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不过余秋雨老师并没有受那些“指出划脚,评头论足”文字影响,却激起他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寻找文化的根基,文明的动力和方向,拯救类似失落的灵魂。当《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等著作一篇篇走进深街小巷、寻常百姓家时,余老师成功了。事实上,在这祖国的最边陲,一个普通的后生在读了余老师的书后,有如此的感慨,余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心血没有白费,余老师的目的已完全达到了。这就是文化的份量,让我再次想到了那句 “传承文明,感知荣辱”的中华美德。《借我一生》也必将影响我一生。

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当时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合纵连横思想所引发的历史走向,从大格局上评述各国君主的战略视野的优劣,以及张仪苏秦等名仕的政治理念以及历史局限性。另一个是那个时期由于文人名仕国家观念比较单薄,诸侯求贤若渴,是我国历史上思想交流汇聚与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可以就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影响进行阐述。个人觉得后者比较适合学生作文,前提是需要熟悉那个时代的历史,不过八百字很少,建议有所侧重的写,或者直接只写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求一篇关于用手卫生的作文。高中的。谢谢

关于春秋时期的论文800字开头怎么写

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它是额奴隶社会,即将结束,封建社会已经开始的一个时期,嗯,从生产力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都和奴隶社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战国时期呢,各个思想家呢,从各自的立场阐述自己学派的观点,以及其他国家们也想统一中国灭掉其他国家,所以成为战国时期

数 的 由 来 和 发 展 你是否看过杂技团演出中"小狗做算术"这个节目?台下观众出一道10以内的加法题,比如"2+5",由演员写到黑板上。小狗看到后就会"汪汪汪……"叫7声。台下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对这只狗中的"数学尖子"表示由衷的赞许,并常常惊叹和怀疑狗怎么会这么聪明?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狗是不会有数量概念的。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 "表示 "15,000"," "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 ,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应该是这个吧参考资料: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战国时期是由战国七雄七个主要国家组成的,一次齐,楚,燕,韩,赵,魏,秦当组成的。

关于春秋时期的论文800字的标题怎么写

可就齐桓公、管仲的改革的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当代的改革进行论述, 论文题目要尽量简介明了的讲清楚你要说的主要内容,需要包括论文中的关键词,至于类似作文一类的题目可以免了

唇亡齿寒、假途灭虢这两个成语一般人都知道,下面叙述的是一个跟这两个成语有关的真实的爱情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旁边有两个小国,一个是虞国,一个叫虢国。这两个小国唇齿相依,国君又都姓姬,所以关系非常密切。虢国经常庇护从晋国逃亡出来的人,晋国早就怀恨在心,所以后来假途灭虢,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虞国有一个人叫百里奚,用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形容他的处境一点不过分。当时的人结婚都很早,一般十几岁就成家,可这个百里奚直到30以后才娶妻,不久后生了个儿子。生活本来已是捉襟见肘,儿子出生之后愈发窘迫,百里奚几番思量,决定出去闯一番事业。 他的妻子杜氏很贤慧,看出他的心思之后说:你这么有才能,应该出去干一番事业,守着我和儿子,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能有什么作为?家里我还可以照料,你放心出去闯荡吧!百里奚听了妻子发自肺腑的表白,决定天亮就离家上路。晚上,杜氏给百里奚做饭时,看看家里也没什么吃的东西,丈夫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咬咬牙把家里仅有的一只下蛋的母鸡杀了,给百里奚炖了一锅鸡肉。鸡没炖熟,柴禾没了,杜氏情急之下把门闩劈了塞进炉灶。百里奚吃着送别的鸡肉,百感交集。。。 天亮的时候,百里奚背上行囊告别妻儿。杜氏抱着儿子送他到村口,拉着百里奚的衣袖依依不舍地说:它日你若是富贵了,不要忘了我们娘俩在等你!百里奚默默点头,夫妻挥泪作别。 百里奚先去了齐国,因为无人引见,待了很久也无法见到齐国的国君。钱很快用完,只好流落街头乞讨为生,后来又一路乞讨去了宋国。 在宋国沿街乞讨的时候,有人过来打量了他一番,说:看您的长相、气质不像乞丐,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百里奚便将自己的经历原原本本告诉了此人,此人说:我叫蹇叔,就住在附近,很同情您的遭遇,请到我家一叙。就这样,百里奚与蹇叔结为好友。蹇叔也想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二人结伴去了好几个国家,却一直没有什么好的机遇。 日子一天天过去,百里奚看见自己两鬓已生白发,惆怅之余仰天长叹。蹇叔说:我们生在乱世,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就要投奔一个贤明的君主。如果随便去投靠的话,就算能求得一时的富贵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百里奚说:我出来很久了。惦记家中的妻儿,想回虞国看看。蹇叔又跟他到了虞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跟蹇叔是好朋友,到虞国之后,蹇叔去找宫之奇,百里奚急忙回家看望妻儿。到村里看见昔日的家园已经长满荒草,百里奚只好回头去宫之奇府上找蹇叔。蹇叔把他介绍给宫之奇,宫之奇跟百里奚交谈之后大为赞赏,打算马上带他们去见虞公。蹇叔说:虞公贪财,不是贤明的君主,我们还是不要去了。百里奚叹了口气说:我奔波多年,如今回到家乡,不想走了,这样也可以打听妻儿的下落。蹇叔沉吟了一会说:也好,以后想找我就去宋国的鹿鸣村。百里奚和蹇叔互道珍重,后来做了虞国的大夫。 晋献公想灭了虢国,但是虞国夹在中间,不方便用兵。知道虞公贪财好利,于是把晋国的国宝---一匹千里马和一双玉璧作为礼物让使者带给虞公,说是借一条路讨伐虢国。虞公看见难得一见的千里马和光彩夺人的玉璧两眼放光,满口答应。一旁的宫之奇急忙劝谏:万万不可,我国和虢国的关系好比嘴唇和牙齿。嘴唇没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如果虢国被消灭,我国就危险了。无奈虞公不听,宫之奇还要再谏,百里奚拉住了他。散朝之后,宫之奇问百里奚:晋国送我们宝物明摆着不安好心,你为什么不让我劝谏国君?百里奚回答:国君对宝物如此着迷,他怎么会听你的?你这是让他把宝物往地上扔! 三年后,晋献公借道灭了虢国,回头又灭了虞国。之后,晋献公想重用百里奚,被百里奚拒绝。后来晋献公要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就把百里奚做为陪嫁奴仆之一列在礼单之上。百里奚在去秦国的路上找了个机会逃跑,刚跑到楚国就被当地的农民抓住,然后让他去放马。秦穆公大婚完毕,偶尔拿起礼单,看见上面有百里奚的名字,却没有见到这个人,一问才知道路上逃走了。秦穆公问送婚的晋国大臣是否认识百里奚,大臣告诉他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夫,很有才能,只是没有遇到明主。秦穆公早有称霸野心,求贤若渴,听说百里奚很有才干,马上就要派使者带上厚礼去楚国赎回百里奚。旁边一个大臣连忙劝阻:主公若是用如此厚重的礼物去赎百里奚,楚王(楚国是春秋时期最早称王的国家)就会知道百里奚的价值,一定会留下百里奚,百里奚就会为楚国所用。秦穆公着急地说:那怎么办?大臣说:现在一个奴仆等于五张羊皮,主公就用五张羊皮去换百里奚。 百里奚到了秦国,秦穆公立刻召见。百里奚说起治国之道,滔滔不绝,秦穆公听着听着忽然站起来兴奋地说:先生果然是奇才,您就是我的管仲啊!说完就要任命百里奚为相国,百里奚又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秦穆公立刻派人去宋国鹿鸣村请回蹇叔,任命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从此两位风烛残年的老朋友忠心耿耿辅佐秦穆公,为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百里奚为相后,声名远播,常在相府大宴宾客。一日,府上高朋满座堂上轻歌曼舞,府中洗衣服的老婆婆突然要求唱一支曲子。众人非常吃惊,百里奚也很奇怪,于是答应了老婆婆的请求。老婆婆走上前大大方方唱了起来,歌声充满凄凉和沧桑:百里奚,百里奚,五张羊皮的大夫。今日高朋满座,小曲一支道别离。昔日别离时,青菜汤,小米饭;劈门闩炖老母鸡,临别泪沾衣。如今富贵了,贫贱妻儿全忘光。百里奚眼前又浮现出多年前和妻儿依依惜别的那一幕,忙让老婆婆走到自己跟前,依稀认得出是自己40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妻子杜氏,老两口老泪纵横抱头痛哭。。。 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名视,字孟明)、蹇叔的两个儿子后来成为秦穆公的大将,为秦穆公称霸立下汗马功劳。

你可以同世界近现代史联系,研究国际关系与角逐以及地球统一的问题,以下可以参考,具体史实自己罗列、核对,我非历史专业,不过见得比较多。可能有帮助,也可以讨论,JY3375@126近现代史列强争霸的春秋战国本质“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又总是如此的作弄天下人,原来我们早已处在这慌乱的春秋战国乱世之中了。 美国--秦国,地处西鄙,东为黄河、华山崤山函谷关天险,南有秦岭阻隔,其他中原强国难以成功致命攻击,北、西皆为戎狄之地,南为巴蜀,构不成威胁,反而成了秦国的战略预备空间;美国地处美洲,东西皆为大洋所隔,极占地利,其他各列强难以致命攻击使其灭国,北美南美皆是小国弱国,难以构成威胁,反而成了美国的后院,别国休要染指;起家之路:秦国靠勤王有功,美国靠两次世界大战;结局很难预料。 俄罗斯--楚国,地处南蛮之地,不被中原各国认同,独自在南方发展,开疆拓土,以致能问鼎于周,称王,后灭吴、灭越,东至于海;而俄罗斯地处欧洲北方苦寒之地,从莫斯科公国四处征伐,北出北冰洋,西见波罗的海,南开黑海北岸,东方越过乌拉尔、西伯利亚,直达太平洋沿岸。一直不被欧洲各国看重认同,二战后能同美国叫板,不知以后能灭掉现在的吴越不?拭目以待。 德国--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四出扩张皆未果,对内被同出于晋的赵韩牵制,在外被齐楚燕秦围困。而德国也一样,地处欧洲大陆中心,四战之地,四出扩张,两次世界大战都失败,在大陆上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围困,海上还有英国、美国虎视,中国、日本、朝韩相隔于东方尚未陆上接壤。现在被美国军事上控制住。 法国--赵国,与魏国一样,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向北扩张成功,对内被同出于晋的魏韩牵制,在外被齐燕秦围困。而法国也一样,地处欧洲大陆,四战之地,四出扩张,向南殖民非洲最为成功,拿破仑时代进攻德意志、俄罗斯,两次界大战都有参与,其中差点灭国,在大陆上有德国、意大利牵制,海上还有英国、美国虎视,中国、日本、朝韩相隔东方尚未陆上接壤。 意大利--韩国,与魏国一样,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对内被同出于晋的魏赵牵制,在外被齐燕秦楚围困。而意大利也一样,地处欧洲大陆,四战之地,四出扩张,向南殖民非洲最为成功,两次界大战都有参与,两次骑墙,在大陆上被德国、法国牵制,海上还有英国、美国虎视,中国、日本、朝韩相隔较远尚未陆上接壤。 英国--燕国,地处北疆,北为燕山、东至辽河流域,西南同赵国接界,东南同齐国交土,可惜没能抓住时机向上天赐予的内蒙古草原、松嫩平原拓展,造成没有战略空间的窘境。而英国隔海相望与法国、德国,其他面皆为大洋,抓住时机击败西班牙舰队称霸海上,在非洲、美洲、亚洲、澳洲成功经营,这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齐国,地处泰山之北、东,东、北皆临大海,富产盐铁,贸易而富足,北有燕国(事实上灭齐一次),西有赵魏、在西边秦国更是阴谋百出,南边隔着泰山与鲁国为邻,修着齐长城防备鲁国,可见是肘腋之患。再南边楚国野心勃勃。春秋五霸之首,可叹没能及时南灭鲁国、并淮泗诸国,灭吴、越,西占宋、郑进而占据中原,统一中国。中国也是这样的,地处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之北、东,东、南皆面海,富产磁丝,靠世界制造、贸易发展壮大,北有强敌俄罗斯熊视耽耽,东有日本垂涎三尺,相隔中亚、东南欧小国与德、法、英向望,东边远隔重洋的美国暗施诡计,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之南印度蠢蠢欲动,中国时刻警惕,只差没修(齐)长城了。最久远的文明古国,宏图的秦汉帝国,大唐帝国,令世界战栗的蒙元帝国,七下西洋的明帝国,到晚清后来败落,列强瓜分,日寇蹂踏。现在巨龙苏醒,若国人昏昏暗暗,不以史为镜,刻苦经营,南灭印度,东南合并东南亚澳洲,西边进取中亚、西亚、东南欧、非洲、东边合并美洲,凭国力角逐欧洲、太平洋,最后中国也将是现代版败亡齐国,不是被秦国(美国)、楚国(俄罗斯)灭掉,恐怕连称霸的吴国(日本)、雪耻图强的越国(朝韩)都能轻松的灭掉。 日本--吴国,地处江南,西与强楚相邻,北邻齐国,南边为同山水之便的越国,吴越世代交恶,互相攻伐,后来越国勾践“二十载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吞吴后又被楚国所灭。日本地处亚洲东北端海上,北与朝韩共日本海之便,西为中国,北邻俄罗斯(楚国),东边是其又敬又恨的的美国(秦国),差一点在称霸后灭掉中国(齐国),多次殖民朝韩(越国),只是天不予时。被同盟国击败。 朝韩--越国,地处江南,西与强楚相邻,北边为同山水之便的吴国,越吴世代交恶,互相攻伐,后来越国勾践“二十载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吞吴后又被楚国所灭。朝韩地处亚洲东北端半岛上南与日本共日本海之便,西为中国共山水,北邻俄罗斯(楚国),再东边是其救星的的美国(秦国),多次被日本殖民,在美国(秦国)、俄罗斯(楚国)、中国(齐国)扶持下独立发展强大,与日本角斗,而美、俄、中壁上观角斗,使其势均力敌,不一方独大。 另外还有:印度--鲁国,隔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泰山)与中国(齐国)相邻,对峙。 土耳其(扼亚欧非之枢纽)--郑国(扼守中原),中亚、西亚、东南欧各国如春秋战国的淮泗小国,东南亚澳洲如汉水小国,南美如秦国西部的戎狄,非洲如百越诸国一样,(只就形势,并非贬诋他国)不一而道 大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现在中国巨龙苏醒,若国人昏昏暗暗,不以史为镜,不明兴替,不刻苦经营,南灭印度,东南合并东南亚澳洲,西边进取中亚、西亚、东南欧、非洲、东边合南美洲,凭国力角逐欧洲、太平洋,最后中国也将是现代版败亡齐国,不是被秦国(美国)、楚国(俄罗斯)灭掉,恐怕连称霸的吴国(日本)、雪耻图强的越国(朝韩)都能轻松的灭掉。警醒吧! 也许我杞人忧天吧,但愿我没洞晓这现代版春秋争霸战国决雄的残酷现实,也许还活的轻松些。不知所谓,不要见笑!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关于春秋时期的论文800字开头

数 的 由 来 和 发 展 你是否看过杂技团演出中"小狗做算术"这个节目?台下观众出一道10以内的加法题,比如"2+5",由演员写到黑板上。小狗看到后就会"汪汪汪……"叫7声。台下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对这只狗中的"数学尖子"表示由衷的赞许,并常常惊叹和怀疑狗怎么会这么聪明?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狗是不会有数量概念的。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 "表示 "15,000"," "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 ,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应该是这个吧参考资料:

这是一本暗红色封面的书,封面没有插图,书名和作者姓名的字体都很小,没有通常看到的序言,作者只在首页上写到:“谨以这部记忆文学,献给我的父辈,我的同代。”我想,就作者本人的名气、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任何一个人捧在手中,都能感到《借我一生》的份量。余秋雨老师以记忆文学的形式再现了那个苦难、不堪回首的岁月,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再现了他被苦难磨难一生,同时也是他奋斗一生的心路历程。他一生淡薄名利,正值善良,勤于钻研,笔耕不辍。他不仅博览了古今中外的智慧宝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注重史实,深入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间,他依然埋头苦读,并不是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事实上在动乱的年月,他家遭受了巨大的苦难,父亲一直被隔离,叔叔自杀,而他自己也一次次地被人无中生有地陷害,但他以超人的毅力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奋斗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篇篇学术论文接连发表,一部部著作相继问世,得到了学术届的认可,同事的尊重,三次民主推荐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实在不能推托的情况下,他担起了学院院长的大梁,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学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起色,率先带领学院改革,并取得成功。在仕途一片看好的情况下,他却毅然放弃了权力和地位,摆脱了虚假,选择了真实的文化。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历尽艰辛,踏遍千山万水,从废墟到废墟,从文明到文明,拂去文明废墟的尘土,削去文明层层神密的面纱,使古今中外的文明,焕发出熠熠光辉,让黎民百姓瞻仰并内化着文明。余秋雨老师的一部部著作,一篇篇文化散文,在海内外影响很大,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影响更大,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次看了他的《借我一生》,使我更加敬佩他的人格,敬佩他淡薄名利、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善良、正值,并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文人的人格魅力。使我更加理解他果敢地放弃十分看好的前程,甘愿寂寞、吃苦受累、隐居山间、爬山涉水考察中华文明,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恐怖的中东,飘洋过海历尽艰辛考察整个欧洲文明等等,我深深地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他把自己多年来的苦读研究和自学积累的文化知识,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让更多的炎黄子孙以及世界了解华夏文明,唤起人们的良知和正义,传承文明,感知荣辱。正是像他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大师们无怨无悔地奉献着毕生精力,传承着华夏文明,才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今,并发扬光大。对于这样一个给予我们太多文化兹养的戏剧专家、历史学家、文化散文作家,我辈没有任何资格对他进行评论。但是曾经一度,一些想趁机跟着出名和别有用心的人在国内的报刊杂志、网站对他指出划脚,评头论足。看了真让人心痛,让人羞耻,愧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不过余秋雨老师并没有受那些“指出划脚,评头论足”文字影响,却激起他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寻找文化的根基,文明的动力和方向,拯救类似失落的灵魂。当《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等著作一篇篇走进深街小巷、寻常百姓家时,余老师成功了。事实上,在这祖国的最边陲,一个普通的后生在读了余老师的书后,有如此的感慨,余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心血没有白费,余老师的目的已完全达到了。这就是文化的份量,让我再次想到了那句 “传承文明,感知荣辱”的中华美德。《借我一生》也必将影响我一生。

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当时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合纵连横思想所引发的历史走向,从大格局上评述各国君主的战略视野的优劣,以及张仪苏秦等名仕的政治理念以及历史局限性。另一个是那个时期由于文人名仕国家观念比较单薄,诸侯求贤若渴,是我国历史上思想交流汇聚与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可以就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影响进行阐述。个人觉得后者比较适合学生作文,前提是需要熟悉那个时代的历史,不过八百字很少,建议有所侧重的写,或者直接只写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