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贴近生活的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大全

发布时间:2024-09-07 19:36:57

贴近生活的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大全

防灾减灾,和谐发展 森林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和防灾减灾有着密切联系。森林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比如说在专家们对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的部分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树木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由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滚石等的冲击力,大大减小了其对山下建筑物的破坏。同时,森林在预防泥石流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因为树木的根系可以加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从而防止和改善雨水冲刷造成的土质疏松,留下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隐患。 另外,栽种树木可以制止水土流失还可以防止土壤荒漠化,这就对防风固沙做出很大贡献,在新疆地区就是用栽种胡杨的方法固沙,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保护森林,防灾减灾,和谐发展。

试论地理美 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 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七、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我给些样文给你查考一下。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饮食与地理 1、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2、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三、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区的交通、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隔等因素。 四、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用峡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飞机,可选择乘坐火车;易发泥石流的地方,适逢雨季,就不能到这样的地区去旅游。外出要会阅读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与熟悉新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贴近生活的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防灾减灾,科学发展"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一定要谨记,积极的情绪是很重要的,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啊,言尽于此。

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状况写

一篇关于非洲的,非洲的图网上很好找的,你自己找找吧。---------------------------------------------------------------------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接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与亚洲相邻。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个大陆的地形从东南 向西北稍有倾斜。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东非大裂谷全长6000多公里,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广布着沙丘、砾石戈壁,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绿洲,是沙漠中人烟比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条主要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在干燥的沙漠里,由于尼罗河的泛滥而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这里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 。 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通常气温高,降水少,干旱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生长着许多珍稀动物,如猩猩、狮子、羚羊、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经济作物。 非洲的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气及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储量也很大,常被称为“富饶的大 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非洲发现的大约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所见的人类最早的化石,非洲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53亿(1985年),人种以黑种人为最多。 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长的速度也高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机构对非洲整体经济的预测依然乐观,认为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非洲经济正以3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自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与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长速度可望提高到9%。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近年来政治稳定,并实施了宏观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财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财政情况已从赤字变为盈余。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较快增长,将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国际组织普遍认为,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加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非洲经济增长产生了拉动效应,带动了非洲国家加工业和出口的增长。同时,初级产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刺激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仅2005年一年,非洲的贸易顺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国投资增加。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在上述两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最快。 当然,非洲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首先,面临全球高油价的挑战。如高油价持续下去,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将会上升,经济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对石油靠进口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次,面临美元贬值的威胁。如果美元进一步走低,致使美国进口减少,那么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非洲国家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美元贬值对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另外,非洲农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脆弱的非洲农业造成巨大损害,进而导致经济下滑。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振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人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经济是大有希望的。

贴近生活的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1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现状研究2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前景探究3学习主体性认识形成及发展的历史背景探究4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现状研究5西方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6案例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7中学教材开发现状调查研究8关于加强初中旅游地理教育的思考9浅析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的必要性10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1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研究12城市与城市间投资环境比较研究13中国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4某地投资环境评价研究15某地乡村旅游开发研究16旅游商业化对目的地的影响-以某某镇为例17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18论旅游的经济影响19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20论旅游的环境影响21某旅游地旅游资源的评价22论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旅游活动中的统一和矛盾23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道路的思考24长江上游泥沙的来源及其对三峡库区的危害25长江三峡库区固体漂浮物的危害及治理26我国南方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分析27简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城镇化特征28试论小城镇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与问题29简论当今中国城市化战略与问题30试析中国三大地区城市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31试析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关系32简论新时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现状研究 2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前景探究 3 学习主体性认识形成及发展的历史背景探究 4 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现状研究 5 西方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 6 案例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7 中学教材开发现状调查研究 8 关于加强初中旅游地理教育的思考 9 浅析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的必要性 10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研究 12 城市与城市间投资环境比较研究 13 中国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4 某地投资环境评价研究 15 某地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16 旅游商业化对目的地的影响—以某某镇为例 17 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18 论旅游的经济影响 19 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20 论旅游的环境影响 21 某旅游地旅游资源的评价 22 论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旅游活动中的统一和矛盾 23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道路的思考 24 长江上游泥沙的来源及其对三峡库区的危害 25 长江三峡库区固体漂浮物的危害及治理 26 我国南方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分析 27 简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城镇化特征 28 试论小城镇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与问题 29 简论当今中国城市化战略与问题 30 试析中国三大地区城市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31 试析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关系 32 简论新时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都可以,不过最好以环保啊,旅游啊,还有自然现象来作为最佳选择。

初中主要培养地理兴趣,个人认为各地旅游资源对学生比较有吸引力。

贴近生活的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摘要

写一些自己了解的事,如马尔代夫要沉了。。什么的

解决绍兴市区胜利路段交通拥堵问题刻不容缓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高一(1) 阮望舒指导教师 胡唯亚[摘要]行车难、乘车难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笔者目前就读于绍兴一中,对绍兴胜利路的交通状况深有体会。通过现场观察、地图资料分析、调查走访、网络搜索、综合分析,我认为绍兴市区胜利路段交通拥堵主要是由市区交通框架、城市功能区等不适应现状造成的,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在市区拓展空间、打通道路、减少结点、避免冲突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优化交通线路和城市功能区布局,向科学管理要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建设和谐绍兴、人文绍兴。[关键词]解决交通拥堵构建和谐绍兴一、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交通拥挤、道路诸塞,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损失、空气与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城市。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落后于欧美国家,城市化的发展也稍迟。因此,城市交通紧张的形势也来得较晚。不过,近十年来,城市交通的需求有了明显增长,在许多大城市里,普遍出现了交通紧张局面,行车难、乘车难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绍兴也如此。绍兴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外地游客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底到绍兴旅游的人数已突破1500万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路上的私家车也与日俱增,加上城市居民交通意识淡薄,城市交通体系缺乏协调,使得绍兴市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尤其是胜利路、解放路等主要干道,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况。在刚刚结束的市人代会上,也收到了不少相关提案,市民呼声很高。笔者目前就读于绍兴一中,对胜利路的交通状况也深有体会。二、现状及分析通过现场观察、地图资料分析、调查走访、网络搜索、综合分析,我认为,造成目前胜利路段交通拥堵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地理环境、功能区设置造成。胜利路是绍兴市区最繁忙的线路之一,横穿中兴路、解放路、府山路三大繁忙线路和6条副线,路面为4车道,站点设置密集,公交线路重复多,沿途没有专门的车辆停靠泊位。沿路设有绍兴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对面是城市广场)、4所市名校(绍兴一中、元培中学、一中初中部、北海小学,平均间距为2个站点,教育服务半径小)、7家大酒店、1个农贸市场、商铺众多。可以说是集政治、教育、休闲、购物于一路。县、市区间77路、66路、37路等公交经过整条胜利路,进出市区东西大门,车次间隔10-15分钟。中间段又是整个城市的交通结点。2.据了解,市级机关与一中、元培中学等学校下班和放学时间均为下午5时半,绍兴县机关下班时间为下午5时,县机关车辆进市区时,恰好与市区机关、学校下班放学时间重叠。每逢放学,这里人满为患,学生、老师、家长,自行车、三轮车、汽车挤在一起,导致胜利路更加拥挤,尤其下雨天经常出现交通瘫痪,往往一堵就是二三十分钟。3.目前,出租车交通违规、乱停车、乱接客也是危害交通畅通的突出问题。4.行人违章横穿马路的现象普遍。7时30分至8时30分,我在解放路与胜利路的十字路口进行现场观察:一小时内,共有213人在红灯亮时横穿马路。7时40分,正是上班高峰。红灯亮时,我看到有3对青年手拉着手,在解放路自南向北穿行,左右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不得不减速行驶。有的人违章穿马路时还把弄着手机。8时30分以后,交警撤离,留下协管员来维持交通秩序,这时人流量虽然不大,但违章现象更加严重。令人惊讶的是,红灯亮时规规矩矩站在斑马线以内的只有6人,其中4人是小学生。据市交巡警部门介绍,在街面上,在上下班高峰期间,行人违章横穿马路的现象则更为普遍,这大大影响了交通的畅通。三、建议和设想交通拥堵能不能解决?何时解决?怎么解决?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如何互补?这一系列问题,群众关心,政府关注,它期待城市管理者们破题。在此,我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1.为满足市民的乘车需求,减轻市区道路交通拥堵压力,要合理布置公交站点。绍兴市区公交管理处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绍兴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要求,按照《绍兴市区、绍兴县城乡公交规划》,尽快全面启动公交线路站点的调整工作。对绍兴市区部分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进行调整,既有利于提高公交运行效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有利于乘客节省时间。当然,线路调整时要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不要造成新的乘车难。2.实施“错时制”、优化公交线路。市区实施“错时制”,对解决市区行车高峰时段交通压力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开市级机关与绍兴县政府、市区学校下班放学车流的“碰头”现象。可以有两种方案:一是实行市、县机关下班错开半小时或同时下班,二是市区学校放学与其他单位下班错开半小时。这一方面,市政府要与绍兴县做好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积极配合。如放学时打开学校后门,用汽车接送孩子的家长走后门学校从下午4:45开始,让各年段学生依次放学,每个年段放学时间相隔5分钟请老师帮助,承担协管员职责,督促学生遵守交通规则。3.鼓励学生不坐“专车”上下学。市教育局和越城区文教局要组织学校开展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减少小汽车或电瓶车接送孩子上学或放学。提倡乘公交、近路学生结伴步行。4.规范出租车停车和上下客行为,整治行人乱穿马路、自行车乱停放等现象。通过增设电子警察,管理路口违章和事故,使事故违章率下降,保证畅通、安全、有序。5.从长远来说,必须抓紧编制综合交通规划,立足大城市发展要求,从更高层面上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应对“汽车时代”给绍兴古城带来的交通压力。6.教育部门要调研教育网点的布局,扩大教育服务半径。建议撤出其中一所名校。7.要减轻市区交通压力,除了在硬件上进行改造外,还需要在提高市民素质和交通意识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造成交通隐患的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四、初步结论我认为,绍兴市区胜利路段交通拥堵主要是由市区交通框架、城市功能区等不适应现状造成的,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在市区拓展空间、打通道路,减少结点,避免冲突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优化交通线路和城市功能区布局,向科学管理要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建设和谐绍兴、人文绍兴。五、主要参考资料1.绍兴市区政区图2.绍兴市区旅游图3.绍兴市区交通图

一篇关于非洲的,非洲的图网上很好找的,你自己找找吧。---------------------------------------------------------------------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接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与亚洲相邻。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个大陆的地形从东南 向西北稍有倾斜。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东非大裂谷全长6000多公里,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广布着沙丘、砾石戈壁,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绿洲,是沙漠中人烟比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条主要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在干燥的沙漠里,由于尼罗河的泛滥而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这里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 。 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通常气温高,降水少,干旱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生长着许多珍稀动物,如猩猩、狮子、羚羊、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经济作物。 非洲的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气及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储量也很大,常被称为“富饶的大 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非洲发现的大约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所见的人类最早的化石,非洲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53亿(1985年),人种以黑种人为最多。 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长的速度也高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机构对非洲整体经济的预测依然乐观,认为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非洲经济正以3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自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与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长速度可望提高到9%。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近年来政治稳定,并实施了宏观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财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财政情况已从赤字变为盈余。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较快增长,将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国际组织普遍认为,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加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非洲经济增长产生了拉动效应,带动了非洲国家加工业和出口的增长。同时,初级产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刺激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仅2005年一年,非洲的贸易顺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国投资增加。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在上述两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最快。 当然,非洲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首先,面临全球高油价的挑战。如高油价持续下去,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将会上升,经济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对石油靠进口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次,面临美元贬值的威胁。如果美元进一步走低,致使美国进口减少,那么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非洲国家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美元贬值对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另外,非洲农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脆弱的非洲农业造成巨大损害,进而导致经济下滑。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振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人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经济是大有希望的。

地理是一门科学,而地理教学则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 课堂小结是地理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所谓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的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 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了绕,余味无穷。课堂小结形式很多,现根据本人体会,简介几种做法: 一、提纲挈领,归纳总结 这是最常见的结尾方式。在新课结束之后,把全课内容作概括总结,要求作到提纲挈 领,全面准确,简明扼要。不能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它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完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一节课后,可归纳总结为:“一个粮食问题,两个解决途径,三种粮食作物,四个产粮大国,五大小麦出口国”。 二、动口动手,练习检测 在新课结束后,可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作业,作为课堂小结。练习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一般不超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设计恰当的练习进行小结,既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

贴近生活的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博客

解决绍兴市区胜利路段交通拥堵问题刻不容缓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高一(1) 阮望舒指导教师 胡唯亚[摘要]行车难、乘车难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笔者目前就读于绍兴一中,对绍兴胜利路的交通状况深有体会。通过现场观察、地图资料分析、调查走访、网络搜索、综合分析,我认为绍兴市区胜利路段交通拥堵主要是由市区交通框架、城市功能区等不适应现状造成的,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在市区拓展空间、打通道路、减少结点、避免冲突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优化交通线路和城市功能区布局,向科学管理要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建设和谐绍兴、人文绍兴。[关键词]解决交通拥堵构建和谐绍兴一、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交通拥挤、道路诸塞,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损失、空气与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城市。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落后于欧美国家,城市化的发展也稍迟。因此,城市交通紧张的形势也来得较晚。不过,近十年来,城市交通的需求有了明显增长,在许多大城市里,普遍出现了交通紧张局面,行车难、乘车难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绍兴也如此。绍兴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外地游客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底到绍兴旅游的人数已突破1500万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路上的私家车也与日俱增,加上城市居民交通意识淡薄,城市交通体系缺乏协调,使得绍兴市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尤其是胜利路、解放路等主要干道,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况。在刚刚结束的市人代会上,也收到了不少相关提案,市民呼声很高。笔者目前就读于绍兴一中,对胜利路的交通状况也深有体会。二、现状及分析通过现场观察、地图资料分析、调查走访、网络搜索、综合分析,我认为,造成目前胜利路段交通拥堵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地理环境、功能区设置造成。胜利路是绍兴市区最繁忙的线路之一,横穿中兴路、解放路、府山路三大繁忙线路和6条副线,路面为4车道,站点设置密集,公交线路重复多,沿途没有专门的车辆停靠泊位。沿路设有绍兴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对面是城市广场)、4所市名校(绍兴一中、元培中学、一中初中部、北海小学,平均间距为2个站点,教育服务半径小)、7家大酒店、1个农贸市场、商铺众多。可以说是集政治、教育、休闲、购物于一路。县、市区间77路、66路、37路等公交经过整条胜利路,进出市区东西大门,车次间隔10-15分钟。中间段又是整个城市的交通结点。2.据了解,市级机关与一中、元培中学等学校下班和放学时间均为下午5时半,绍兴县机关下班时间为下午5时,县机关车辆进市区时,恰好与市区机关、学校下班放学时间重叠。每逢放学,这里人满为患,学生、老师、家长,自行车、三轮车、汽车挤在一起,导致胜利路更加拥挤,尤其下雨天经常出现交通瘫痪,往往一堵就是二三十分钟。3.目前,出租车交通违规、乱停车、乱接客也是危害交通畅通的突出问题。4.行人违章横穿马路的现象普遍。7时30分至8时30分,我在解放路与胜利路的十字路口进行现场观察:一小时内,共有213人在红灯亮时横穿马路。7时40分,正是上班高峰。红灯亮时,我看到有3对青年手拉着手,在解放路自南向北穿行,左右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不得不减速行驶。有的人违章穿马路时还把弄着手机。8时30分以后,交警撤离,留下协管员来维持交通秩序,这时人流量虽然不大,但违章现象更加严重。令人惊讶的是,红灯亮时规规矩矩站在斑马线以内的只有6人,其中4人是小学生。据市交巡警部门介绍,在街面上,在上下班高峰期间,行人违章横穿马路的现象则更为普遍,这大大影响了交通的畅通。三、建议和设想交通拥堵能不能解决?何时解决?怎么解决?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如何互补?这一系列问题,群众关心,政府关注,它期待城市管理者们破题。在此,我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1.为满足市民的乘车需求,减轻市区道路交通拥堵压力,要合理布置公交站点。绍兴市区公交管理处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绍兴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要求,按照《绍兴市区、绍兴县城乡公交规划》,尽快全面启动公交线路站点的调整工作。对绍兴市区部分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进行调整,既有利于提高公交运行效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有利于乘客节省时间。当然,线路调整时要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不要造成新的乘车难。2.实施“错时制”、优化公交线路。市区实施“错时制”,对解决市区行车高峰时段交通压力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开市级机关与绍兴县政府、市区学校下班放学车流的“碰头”现象。可以有两种方案:一是实行市、县机关下班错开半小时或同时下班,二是市区学校放学与其他单位下班错开半小时。这一方面,市政府要与绍兴县做好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积极配合。如放学时打开学校后门,用汽车接送孩子的家长走后门学校从下午4:45开始,让各年段学生依次放学,每个年段放学时间相隔5分钟请老师帮助,承担协管员职责,督促学生遵守交通规则。3.鼓励学生不坐“专车”上下学。市教育局和越城区文教局要组织学校开展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减少小汽车或电瓶车接送孩子上学或放学。提倡乘公交、近路学生结伴步行。4.规范出租车停车和上下客行为,整治行人乱穿马路、自行车乱停放等现象。通过增设电子警察,管理路口违章和事故,使事故违章率下降,保证畅通、安全、有序。5.从长远来说,必须抓紧编制综合交通规划,立足大城市发展要求,从更高层面上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应对“汽车时代”给绍兴古城带来的交通压力。6.教育部门要调研教育网点的布局,扩大教育服务半径。建议撤出其中一所名校。7.要减轻市区交通压力,除了在硬件上进行改造外,还需要在提高市民素质和交通意识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造成交通隐患的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四、初步结论我认为,绍兴市区胜利路段交通拥堵主要是由市区交通框架、城市功能区等不适应现状造成的,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在市区拓展空间、打通道路,减少结点,避免冲突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优化交通线路和城市功能区布局,向科学管理要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建设和谐绍兴、人文绍兴。五、主要参考资料1.绍兴市区政区图2.绍兴市区旅游图3.绍兴市区交通图

"防灾减灾,科学发展"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写一些自己了解的事,如马尔代夫要沉了。。什么的

地理是一门科学,而地理教学则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 课堂小结是地理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所谓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的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 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了绕,余味无穷。课堂小结形式很多,现根据本人体会,简介几种做法: 一、提纲挈领,归纳总结 这是最常见的结尾方式。在新课结束之后,把全课内容作概括总结,要求作到提纲挈 领,全面准确,简明扼要。不能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它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完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一节课后,可归纳总结为:“一个粮食问题,两个解决途径,三种粮食作物,四个产粮大国,五大小麦出口国”。 二、动口动手,练习检测 在新课结束后,可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作业,作为课堂小结。练习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一般不超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设计恰当的练习进行小结,既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