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选题要求怎么写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09:38:03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选题要求怎么写高中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写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历史论文,“争取达到发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更为现实的是:立足于教学总结,写出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教学总结型短小精干有力的历史论文来,它们能言之有物,用之有效,然后汇总上交,审评提高,汇订成册。既是广大教师的历史教学论文成绩,又是县(区)文教成果。可供教学参考,可供评职依据。客观历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本是不能跟别的部分、别的侧面割裂开来认识掌握的;只是在论述、研究时,因侧重点之不同,不得不突出什么、约略什么,于是表现为不同的历史论文类型与内容。从撰写人来说,仍应力争掌握史事全貌,才能从总体联系中深刻认知所要写的部分,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精确把握你要截而论之的各个阶段。为此,下些苫工夫、硬工夫是必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广收精选,厚积薄发,深人浅出,由博返约。例如要写“太平天国”这个题目的历史论文,从三种不同的选题立意,可有三种不同的论文类型与行文风格。动手撰写历史论文时,也要先列出论文提纲。从紧密结合教学总结来看,选题的重要标准应是:什么历史问题最需要总结?哪段历史教学最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什么对史学更有意义?在以总结提纲为基础的条件下,所定文题,可全面,可部分,可综论,可分论,可个论(专题)。确定文题之后,则可根据定题的总体思路及粗略架构,以过去的教学提纲,总结提纲为素材,深思熟虑地列出论文提纲。现举两例,看一看“文题——提纲——文题”这种“大、小,分、合,收、放”的格局。

1、 题目选定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中应紧密联系自己所学专业,兼顾自己知识水平;选题的目的要简单明确;大量收集和阅读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者理论价值。2、 具体任务选题确定后,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选题制定出未来论文写作的计划,将任务具体分解,通过对选题资料的搜寻,使用适当的写作方法来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3、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从任务书的宗旨来看,指导教师应向学生指明本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从哪几个方面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在填写本项目时,表述内容要明确、具体,要具有引导性、启发性,以便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创造的余地。4、 计划进度计划进度要做到程序清楚,步骤明确,时间分配科学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学生则要在自己撰写开题报告中呼应这一计划进度,并按最后批准的规定期限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这也是评价其研究能力和学期态度的重要依据之一。5、 参考文献任务书中的文献是规定学生必须阅读的重要文献,包括国内文献和国外文献。文献的选取不能过老,要最新的文献资料。扩展资料:任务书撰写意义及基本要求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选题要求高中

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模式的初探近十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进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人主要就应用学校网络教室进行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的实践,谈一些浅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理想交互作用方式以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性的发展。” 1999年随着校园局域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我校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这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里的发现,不是让学生去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新理论和新学说,而是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捕捉、加工、重组,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学生的学习超越了所给的信息,这一超越就是对历史知识归纳、分析,获得历史概念、探索历史规律,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对历史的价值性的判断和估计。教学重心由教师传授答案转移到学生寻求答案。我们探索的历史课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打造网络平台,展示自学成果;组织网上讨论,学会合作学习;设置网络检测,及时巩固提高;引导纵深研究,拓展创新思维。“五个环节”的网络教学新模式。第一个环节: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设计制作好网络教学主页,是上好网络课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它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立体、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也为教师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教学密度,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供了准确、生动、有针对性的指导。历史组充分利用“科利华”历史教学备课系统和东北师大、泰达平台的丰富教学资源,以及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资源,大胆尝试了网络教学软件的设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的历史网络教学软件有《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等多个教学网页,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网络检测《百题训练》两套,使其初具规模,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制作历史教学网页的框架模式。我们已经做成的历史网络教学软件,大多具备如下特点:第一,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设计软件时,首先考虑了可自学原则,如在每一章节的“学习指导”中提供翔实的材料,以使学生了解本节要达到的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内容的详实性与层次性。以教材涉及到的内容为中心,并选取相关信息适当加以延伸,按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网络教学环节,编制成相应的教学专栏。如“阅读材料”以教材为主,分大字和小字部分。大字为课本的必读部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或错误,配以小字作针对性的补充、说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片图表”、“影视资料”等专栏使学生走入过去的时光,重温历史事件。“专家点评” 、“引申分析” 、“纵深研究”等专栏,集众多史学专家的智慧对某一历史专题作分析、总结,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这样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地融合,后来还充分利用校园宽带互联网的功能,有选择地连接,登陆相关网站,例如与“天津教研网”、“历史风云网”、“历史天地”、“历史星空”等相关主页的友情链接,使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第三,打造平台,展示自学成果。如“读书笔记”、“构建体系”“学生作品”等专栏,是展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利用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工具,梳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方法、建立起“有别于”教材体系的“新”知识系统和“创造”出“新”的历史知识。第四,交互、反馈的多样性。“质量检测”、“专题训练”等专栏,是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即理解能力、综合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等级的思考题,进行网上自我检测。“专题讨论”、“网上交流”等专栏,是为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争论问题,提供自由、和谐、民主的环境。由于教师设计制作的网络主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主页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防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调控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及时观察每一台学生机的屏幕信息或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通过学生机的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提出疑问或请求帮助。教师会及时知道每个环节教学信息输出的难易程度、数量和节奏,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使绝大多数学生易于接受。对于少数不能完全接受的学生,应采取其它措施加以弥补。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到某个学生身边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思想和学习障碍,把学生的学习心理、思维活动调整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师机来控制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的操作内容与操作权限。比如,布置自学思考题、解释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屏幕广播,让所有的学生机画面与教师机保持同步。在此环节中,由于与互联网的友情连接,个别学生有时会出现私自脱离网络主页环境,随意在其它系统中漫游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提醒,教育他们要按要求自觉完成学习内容。第二个环节:打造网络平台,展示自学成果。现在高中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使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字输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以及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方法。设计编程、制作主页也不再是个别计算机爱好者的“专利”,不少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将其作为课余学习、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学生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大胆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制作、展示自学成果。为此我们在网页制作中设计了“读书笔记”、“构建体系”、“学生作品展示”等专栏,展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他们利用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工具,梳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方法、建立起“有别于”教材体系的“新”知识系统和“创造”出个性化的、“新”历史知识。通过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最好和计算机老师配合,历史老师利用历史课布置成果展示的内容,计算机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课指导制作的技术与方法。这样做既解决了历史课时间不足的问题,又为计算机可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演练内容,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在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时,最好让学生自己介绍作品的设计思路,这样做既可以达到交流借鉴的目的,又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三个环节:组织网上讨论,学会合作学习。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历史网络软件时,特别注意将自主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开辟了“分组讨论”、“专题讨论”、“网上交流”等专栏,让大家围绕某个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小组与小组间,正方和反方间的网上讨论、交流和辩论,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由于是在网络教室集体进行,还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当时间不足,或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时,也可以通过语言进行唇枪舌剑的辩论。这一环节中,教师具有群组编制功能和实施调控功能。教师最好课前把确立的讨论主题交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查找资料,确定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并形成电子文稿。如上辛亥革命评价的网络教学活动课时,教师提前两周向学生布置本节活动课的教学目的、课程安排和整体思路,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准备。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基本观点,在计算机课老师配合下,利用计算机课,将其主要观点打成电子文稿,使讨论交流有的放矢。上课时,先通过浏览教师提供的网络主页,进一步充实完善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网上讨论平台,自愿进入最感兴趣的窗口,对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和得到的启示三个部分,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师在此环节中,一方面参与讨论,另一方面提示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行联系与比较,客观地加以分析。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又根据学生中“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明显缺点”、“失败是主要的,但也有一些功绩”以及“功过各半”等不同观点进行口头辩论,再次激起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火花,将讨论引向深入。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在政治民主化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有时一节网络课需要解决几个方面的认识问题,我们就采取分组讨论,小组归纳整理,然后大组进行交流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在有效时间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使问题讨论充分,又可以使全班认知汇总,对问题的理解达成共识。在这种“机机交互”的活动中,讨论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他们之间的讨论与观念的碰撞,是产生智慧火花极好契机。在这样一个自由、和谐、民主的环境中,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协作学习,通过对他人观点的认同与辩驳获取知识与经验。由此可见,网络信息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四个环节:设置网络检测,及时巩固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通过学生的作业或者课后的测验,才能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有个了解。而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进行反馈和调控是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关键性措施。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信息反馈功能,网络教学软件中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适量的检测题,教师利用网络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地对学生当堂知识吸收的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分析,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细致的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才华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能让教师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当堂知识吸收的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分析,我们尝试根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设计网络检测、统计两部分:学生使用的是“检测”部分,教师使用的是“统计”部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找出学生所表现的行为与行为目标的差距,并依据诊测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要强调统一进度,让学生自己把握,遇到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提示,通过“疑难导析”窗口查找有关信息。对共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口头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的方法突破难点。最近我们还针对高一历史期末会考复习,研制了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网络自测“百题训练”,学生不仅可以选择任一题开始,还可以在交卷之前任意修改;当学生交卷之后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提交后不仅显示完成的时间,还能显示正确率和查找正确答案,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答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师机上随机进行观察“统计”。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随着学生的回答与修改,表格中对应的答案也在随之出现或改变,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一目了然。当教师了解到全班的检测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可见,反馈系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双向交互的纽带。第五个环节:引导纵深研究,拓展创新思维。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现代社会要求教育要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又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帮助和高效适时的处理等条件。在历史网络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设计布置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登陆与历史课题研究相关的网站,搜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揭开历史的面纱,得到准确的结论,在于社会现实相结合,得出自己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网络教学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织起来,确立研究的课题;通过网络去搜集研究的素材;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通过社会调查和他人交流,得到他人的帮助,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过程中,学生始终以自主的精神参与,以积极的姿态开展研究。有能力的学生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洋务运动”与“东局子的变迁”》、《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等相关网站,通过校园历史网站发布网页,学生把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供他人评论、质疑,从而使问题解决得更为圆满;通过网络借鉴和交流,学生能从他人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和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题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技术的指导者。教师的责任将更大,不仅面对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人和社会,通过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基本体现了“个性化”、“协作型”、“反馈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其中:第一、二个环节中“个性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差异问题,体现和发展了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在人机交互的活动中,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了因人而异的教学效果。第三个环节中“协作型”教学模式,侧重解决较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如落实分析、综合、评价等学习目标,在机机交互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体验合作学习、思维碰撞后的快感。第四个环节“反馈式”教学模式,侧重解决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惑答疑。第五个环节“研讨型”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扩展和发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开拓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这四种网络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作用、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几乎是把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用高超的技巧将学生的才智与计算机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密切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学时间的无效消耗,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吸收知识的速度,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力,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独立探索精神。总之,历史网络教学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沃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初步具有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比较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终身效应,也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是我自己写的论文,现已经退休了,给你可能会有用。

中国古代史还是世界古代史?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写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历史论文,“争取达到发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更为现实的是:立足于教学总结,写出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教学总结型短小精干有力的历史论文来,它们能言之有物,用之有效,然后汇总上交,审评提高,汇订成册。既是广大教师的历史教学论文成绩,又是县(区)文教成果。可供教学参考,可供评职依据。客观历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本是不能跟别的部分、别的侧面割裂开来认识掌握的;只是在论述、研究时,因侧重点之不同,不得不突出什么、约略什么,于是表现为不同的历史论文类型与内容。从撰写人来说,仍应力争掌握史事全貌,才能从总体联系中深刻认知所要写的部分,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精确把握你要截而论之的各个阶段。为此,下些苫工夫、硬工夫是必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广收精选,厚积薄发,深人浅出,由博返约。例如要写“太平天国”这个题目的历史论文,从三种不同的选题立意,可有三种不同的论文类型与行文风格。动手撰写历史论文时,也要先列出论文提纲。从紧密结合教学总结来看,选题的重要标准应是:什么历史问题最需要总结?哪段历史教学最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什么对史学更有意义?在以总结提纲为基础的条件下,所定文题,可全面,可部分,可综论,可分论,可个论(专题)。确定文题之后,则可根据定题的总体思路及粗略架构,以过去的教学提纲,总结提纲为素材,深思熟虑地列出论文提纲。现举两例,看一看“文题——提纲——文题”这种“大、小,分、合,收、放”的格局。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选题要求高中生

你好的!⑴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⑵ 只有自己写论文,做设计才能顺利的毕业⑶ 在这里我给出方法,以及相关资料寻找的网址,请认真阅读⑷ 否则,真的可能导致预想不到的后果!==================================================================== ❶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大量的原创论文! ❷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❸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❹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❺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 ❻ 至于翻译,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弄通顺就可以了!【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❶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❷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❸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❹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❺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❻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❼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模式的初探近十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进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人主要就应用学校网络教室进行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的实践,谈一些浅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理想交互作用方式以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性的发展。” 1999年随着校园局域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我校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这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里的发现,不是让学生去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新理论和新学说,而是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捕捉、加工、重组,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学生的学习超越了所给的信息,这一超越就是对历史知识归纳、分析,获得历史概念、探索历史规律,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对历史的价值性的判断和估计。教学重心由教师传授答案转移到学生寻求答案。我们探索的历史课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打造网络平台,展示自学成果;组织网上讨论,学会合作学习;设置网络检测,及时巩固提高;引导纵深研究,拓展创新思维。“五个环节”的网络教学新模式。第一个环节: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设计制作好网络教学主页,是上好网络课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它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立体、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也为教师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教学密度,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供了准确、生动、有针对性的指导。历史组充分利用“科利华”历史教学备课系统和东北师大、泰达平台的丰富教学资源,以及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资源,大胆尝试了网络教学软件的设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的历史网络教学软件有《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等多个教学网页,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网络检测《百题训练》两套,使其初具规模,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制作历史教学网页的框架模式。我们已经做成的历史网络教学软件,大多具备如下特点:第一,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设计软件时,首先考虑了可自学原则,如在每一章节的“学习指导”中提供翔实的材料,以使学生了解本节要达到的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内容的详实性与层次性。以教材涉及到的内容为中心,并选取相关信息适当加以延伸,按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网络教学环节,编制成相应的教学专栏。如“阅读材料”以教材为主,分大字和小字部分。大字为课本的必读部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或错误,配以小字作针对性的补充、说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片图表”、“影视资料”等专栏使学生走入过去的时光,重温历史事件。“专家点评” 、“引申分析” 、“纵深研究”等专栏,集众多史学专家的智慧对某一历史专题作分析、总结,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这样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地融合,后来还充分利用校园宽带互联网的功能,有选择地连接,登陆相关网站,例如与“天津教研网”、“历史风云网”、“历史天地”、“历史星空”等相关主页的友情链接,使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第三,打造平台,展示自学成果。如“读书笔记”、“构建体系”“学生作品”等专栏,是展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利用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工具,梳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方法、建立起“有别于”教材体系的“新”知识系统和“创造”出“新”的历史知识。第四,交互、反馈的多样性。“质量检测”、“专题训练”等专栏,是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即理解能力、综合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等级的思考题,进行网上自我检测。“专题讨论”、“网上交流”等专栏,是为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争论问题,提供自由、和谐、民主的环境。由于教师设计制作的网络主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主页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防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调控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及时观察每一台学生机的屏幕信息或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通过学生机的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提出疑问或请求帮助。教师会及时知道每个环节教学信息输出的难易程度、数量和节奏,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使绝大多数学生易于接受。对于少数不能完全接受的学生,应采取其它措施加以弥补。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到某个学生身边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思想和学习障碍,把学生的学习心理、思维活动调整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师机来控制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的操作内容与操作权限。比如,布置自学思考题、解释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屏幕广播,让所有的学生机画面与教师机保持同步。在此环节中,由于与互联网的友情连接,个别学生有时会出现私自脱离网络主页环境,随意在其它系统中漫游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提醒,教育他们要按要求自觉完成学习内容。第二个环节:打造网络平台,展示自学成果。现在高中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使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字输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以及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方法。设计编程、制作主页也不再是个别计算机爱好者的“专利”,不少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将其作为课余学习、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学生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大胆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制作、展示自学成果。为此我们在网页制作中设计了“读书笔记”、“构建体系”、“学生作品展示”等专栏,展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他们利用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工具,梳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方法、建立起“有别于”教材体系的“新”知识系统和“创造”出个性化的、“新”历史知识。通过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最好和计算机老师配合,历史老师利用历史课布置成果展示的内容,计算机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课指导制作的技术与方法。这样做既解决了历史课时间不足的问题,又为计算机可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演练内容,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在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时,最好让学生自己介绍作品的设计思路,这样做既可以达到交流借鉴的目的,又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三个环节:组织网上讨论,学会合作学习。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历史网络软件时,特别注意将自主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开辟了“分组讨论”、“专题讨论”、“网上交流”等专栏,让大家围绕某个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小组与小组间,正方和反方间的网上讨论、交流和辩论,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由于是在网络教室集体进行,还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当时间不足,或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时,也可以通过语言进行唇枪舌剑的辩论。这一环节中,教师具有群组编制功能和实施调控功能。教师最好课前把确立的讨论主题交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查找资料,确定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并形成电子文稿。如上辛亥革命评价的网络教学活动课时,教师提前两周向学生布置本节活动课的教学目的、课程安排和整体思路,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准备。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基本观点,在计算机课老师配合下,利用计算机课,将其主要观点打成电子文稿,使讨论交流有的放矢。上课时,先通过浏览教师提供的网络主页,进一步充实完善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网上讨论平台,自愿进入最感兴趣的窗口,对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和得到的启示三个部分,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师在此环节中,一方面参与讨论,另一方面提示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行联系与比较,客观地加以分析。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又根据学生中“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明显缺点”、“失败是主要的,但也有一些功绩”以及“功过各半”等不同观点进行口头辩论,再次激起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火花,将讨论引向深入。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在政治民主化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有时一节网络课需要解决几个方面的认识问题,我们就采取分组讨论,小组归纳整理,然后大组进行交流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在有效时间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使问题讨论充分,又可以使全班认知汇总,对问题的理解达成共识。在这种“机机交互”的活动中,讨论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他们之间的讨论与观念的碰撞,是产生智慧火花极好契机。在这样一个自由、和谐、民主的环境中,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协作学习,通过对他人观点的认同与辩驳获取知识与经验。由此可见,网络信息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四个环节:设置网络检测,及时巩固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通过学生的作业或者课后的测验,才能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有个了解。而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进行反馈和调控是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关键性措施。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信息反馈功能,网络教学软件中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适量的检测题,教师利用网络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地对学生当堂知识吸收的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分析,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细致的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才华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能让教师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当堂知识吸收的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分析,我们尝试根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设计网络检测、统计两部分:学生使用的是“检测”部分,教师使用的是“统计”部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找出学生所表现的行为与行为目标的差距,并依据诊测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要强调统一进度,让学生自己把握,遇到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提示,通过“疑难导析”窗口查找有关信息。对共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口头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的方法突破难点。最近我们还针对高一历史期末会考复习,研制了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网络自测“百题训练”,学生不仅可以选择任一题开始,还可以在交卷之前任意修改;当学生交卷之后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提交后不仅显示完成的时间,还能显示正确率和查找正确答案,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答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师机上随机进行观察“统计”。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随着学生的回答与修改,表格中对应的答案也在随之出现或改变,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一目了然。当教师了解到全班的检测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可见,反馈系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双向交互的纽带。第五个环节:引导纵深研究,拓展创新思维。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现代社会要求教育要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又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帮助和高效适时的处理等条件。在历史网络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设计布置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登陆与历史课题研究相关的网站,搜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揭开历史的面纱,得到准确的结论,在于社会现实相结合,得出自己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网络教学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织起来,确立研究的课题;通过网络去搜集研究的素材;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通过社会调查和他人交流,得到他人的帮助,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过程中,学生始终以自主的精神参与,以积极的姿态开展研究。有能力的学生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洋务运动”与“东局子的变迁”》、《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等相关网站,通过校园历史网站发布网页,学生把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供他人评论、质疑,从而使问题解决得更为圆满;通过网络借鉴和交流,学生能从他人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和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题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技术的指导者。教师的责任将更大,不仅面对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人和社会,通过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基本体现了“个性化”、“协作型”、“反馈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其中:第一、二个环节中“个性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差异问题,体现和发展了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在人机交互的活动中,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了因人而异的教学效果。第三个环节中“协作型”教学模式,侧重解决较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如落实分析、综合、评价等学习目标,在机机交互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体验合作学习、思维碰撞后的快感。第四个环节“反馈式”教学模式,侧重解决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惑答疑。第五个环节“研讨型”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扩展和发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开拓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这四种网络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作用、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几乎是把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用高超的技巧将学生的才智与计算机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密切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学时间的无效消耗,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吸收知识的速度,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力,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独立探索精神。总之,历史网络教学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沃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初步具有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比较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终身效应,也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是我自己写的论文,现已经退休了,给你可能会有用。

我觉得你写写清代或近代史比较好,其可考的文献的八万多卷,特别是戊戌变法那一百多天,很有写头,一种史实有两套说法,你可以参照当中的一些说法,既然你是教育硕士,那就看看戊戌变法中的科举废除的危害性和有益性这方面的文献,以古看今,特别是教育考试改革这方面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选题要求怎么写

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论文,要具有研究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初中历史教学研究,学生历史知识储备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等

中国古代史还是世界古代史?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写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历史论文,“争取达到发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更为现实的是:立足于教学总结,写出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教学总结型短小精干有力的历史论文来,它们能言之有物,用之有效,然后汇总上交,审评提高,汇订成册。既是广大教师的历史教学论文成绩,又是县(区)文教成果。可供教学参考,可供评职依据。客观历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本是不能跟别的部分、别的侧面割裂开来认识掌握的;只是在论述、研究时,因侧重点之不同,不得不突出什么、约略什么,于是表现为不同的历史论文类型与内容。从撰写人来说,仍应力争掌握史事全貌,才能从总体联系中深刻认知所要写的部分,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精确把握你要截而论之的各个阶段。为此,下些苫工夫、硬工夫是必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广收精选,厚积薄发,深人浅出,由博返约。例如要写“太平天国”这个题目的历史论文,从三种不同的选题立意,可有三种不同的论文类型与行文风格。动手撰写历史论文时,也要先列出论文提纲。从紧密结合教学总结来看,选题的重要标准应是:什么历史问题最需要总结?哪段历史教学最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什么对史学更有意义?在以总结提纲为基础的条件下,所定文题,可全面,可部分,可综论,可分论,可个论(专题)。确定文题之后,则可根据定题的总体思路及粗略架构,以过去的教学提纲,总结提纲为素材,深思熟虑地列出论文提纲。现举两例,看一看“文题——提纲——文题”这种“大、小,分、合,收、放”的格局。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选题要求高中生物

有没有主题啊 有主题的话 就很简单的格式如下: 题目作者关键词:摘要: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这就是论文的格式啊。你可以去搜索一片论文 下载下来模仿下。你也可以吧主题告诉我 我帮你看看

高中生物论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摘 要】针对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进行问题的调查、分析,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促进高中生物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关键词】生物新课程教材;校本资源;整合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一)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从2008年9月采用了生物新课程教材后备课组成员在校内外展开调查而表明,大多生物教师对新课程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的变化给予了肯定,学生在课堂气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学习兴趣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备课组成员通过与部分教师、学生的座谈发现,我们学校作为农村学校,而且又是普通中学的一所高中学校,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生物新课程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二)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实际;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因此生物新课程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发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生物新课程教材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对新课程教材中用来引入的例子,我们的教师大部分的看法是:5%的认为“足够多了,切合学生的实际”,9%的认为“改编一下即可”,1%的认为“根本不合用,按教师的想法重新编拟例子”.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明显感觉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据我们调查的生物教师们反映,新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显然新教材是给大城市学生使用的(有点过激,但是也有不少老师有这种说法)”.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箬横中学、大溪中学等)进行新一轮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研究(三)加强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是势在必行。具体适应需要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在生物新课程学习中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生物校本教材资源是教师为顺利完成教材内容,为使学生顺利接受知识,所利用的一切资源。它包括生物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的补充;生物新课引入的问题、故事;章节练习题,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计划等。所采用手段包括:CAI课件、录像带、投影片、自制教具以及外出参观等,因此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开发符合农村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校本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只有在这一理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承,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农村中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就业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惟有如此,生物校本课程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才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才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 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的CAI课件、幻灯片、课前小故事、课后的思考题、探究方案等3、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对浙科版统编生物新课程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调查研究,尊重事实的原则,经过细致的研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对比,力求真实可靠,对统编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每学期在校内开展一次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课堂问卷调查和学生对新课程教材实施中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保障。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坐落在农村,学生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这一代的学生基本上独生子女,从小受各方面的宠爱,生性有点娇懒,家长管制得也少,而且生源相对重点中学来说文化基础很薄弱,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时,在选择校本教材内容和编排校本教材内容要注重两点:其一,将现实资源的发掘与统编教材、大纲要求结合起来,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要补充。其二,把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运用恰当地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充分关注。4、利用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开发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整合利用奠定基础。校外成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虽然相对稀缺,但素材性课程资源却十分丰富,如何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利用机制,这也是有机整合农村高中学校生物校本教材建设资源的一个重要困难;另外,在学校广泛自主地进行生物校本教材开发之后,如何尽快建立对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评估机制显得日益迫切,从而能很好的整合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二、策略与实践(一)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1、准确理解生物新课程教材《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属于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模块分别侧重生物技术、生物学与社会和生物科技进展,为学生选择学业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但生物科学的内容浩如烟海,发展迅猛,课标模块内容与课标要求是否存在落差,这还必须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模块内容的设置。2、研究生物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书生物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的新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突出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在次建议各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至少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二)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整合利用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1)感知和体会知识内容的变化知识体系的变化 按课标要求,不再是普通生物学体系 每个模块的教材各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处理好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知识内容的深难度总体上维持在现行教材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基础不等于经典。基础性应当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如免疫。通道蛋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DNA指纹技术、基因治疗、恢复生态学等。选修课集中体现先进性,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有时矛盾,要灵活变通。如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让学生搜集最新进展的资料。2)、探究能力目标和内容的变化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分子与细胞》——观察和实证,《遗传与进化》——假说—演绎,《稳态与环境》——系统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改进探究活动的设计。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鼓励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资料分析、小资料、技能训练、练习、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生物新课程加强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促进探究性学习, 变单纯的叙述式为图文结合,增设重要栏目。①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②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 ③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思维的活跃程度,促进探究性学习。我们备课组通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及实际操作如下:1、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包括校本教材探究实验的开展)在新课程教材的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1)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必将有力地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但教材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存在着相当的困难。这些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的落差,需要教师去弥补,即利用当地的课程材料,当地的生态环境及与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备课组成员在生物学科中尝试实施开展了新课程校本教材探究实验--体验制备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比赛并在校园进行展览,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2)把握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对实际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成效与分析我们发现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存在一些问题。(一)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1.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2.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 现在各学校教学硬件还不很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各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等,至少为各备课组配齐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执行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新课标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制订的。执行这个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管理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教材编写者和课程的教师,都是全新的任务。教学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同一内容的教学,不同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可以说,教学活动也是极富个性化的活动。但不管什么样的创造,不管什么样的个性,都应该是更出色地达到新课程的目标。(二)对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扬长避短,尽量把该模块开设模式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应把把宣传和计划做在前,整体安排高中新课程两年教学;(2)对《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应比实施提早,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3)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中适当结合老教材知识;(4)适时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想应的校本练习资源;(5)为适应新课程教材的改革趋势,经常在本校开展各种校本探究实验;(6)在课余开设各种选修,在学生选择特长科目发展方向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等等。

你这是写教育教学类的论文还是只是说要写生物类的论文呀~这样~生物类的论文 你可以去看下(生物过程、计算生物学、微生物前沿)这样的期刊~教育教学的话~你可以去看下(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这样的吧

想不到很正常,那说明你的文献看的少了,你还是多找些历史类的或者教育教学类的文献看看,历史学研究,教育进展等等都可以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