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4-08-01 07:40:04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  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  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主要内容包括:  (1)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浅析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支撑着所有生命,它既是基础性资源又是战略性资源,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问题已不再仅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而成为全球性、跨世界的关注焦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剧增加,水环境质量评价成为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与方案。只有充分了解当地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措施。准确的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为制定环境标准、法规、条例细则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因而水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1]。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关于水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的科学,是环境评价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水环境科学工作者认识水环境、保护水环境的基础。通过环境质量评价,得到环境质量变化发展的规律,可为环境系统的污染控制规划及制定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提供依据。因此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对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水环境质量评价在国外于60 年代中期开始出现,70 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将环境评价纳入法律的国家。我国是一个水问题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水资源与环境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也是科学界、水利和环境保护部门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质量评价在我国的开展也有30 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纵观环境评价的发展,有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单环境要素向多环境要素,由单纯的自然环境系统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系统,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发展的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学方法的应用,使得环境质量评价更加规范化,评价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环境质量评价方法1 指数评价法指数评价法是用水体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评价标准之比作为该项目的污染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手段将各项目分指数综合得到该水体的污染指数,作为水质评定尺度。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又可分为综合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懂,缺点是主观性强,评判结果常与水质实况不相符合。2 灰色评价法灰色评价法是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水质评价。根据断面水质中各因子的实测浓度与各级水质标准的关联度,然后 _asp?pageid=3169根据关联度的大小确定断面水质的级别,根据同类水体与该类标准水体的关联程度进行优劣比较。主要方法有灰色聚类法、灰色关联评价法、灰色贴近度分析法、灰色决策评价法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缺点是存在分辨率低等问题。3 模糊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是运用模糊数学的概念和方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由于水环境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水质级别、分类标准、“污染程度”的界限都是一些模糊的概念,因此模糊数学在水质综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评价结果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较强合理性。缺点是计算过程复杂,可操作性差。4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评价系统的有关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次的各种要求以上一层要求为准则,进行两两的判断比较和计算,求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操作,缺点是主观性强,评价结果往往不够客观[3]。5 基于统计理论的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理论,对高维变量系统进行最佳综合与简化的方法。主成分按其所含信息量多少排序,一般前几个主成分即已包含总信息量的大部分,因此,在随后的分析中只用前几个主成分即可,不会导致主要信息损失。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具有较好的客观性,缺点指标的选取主观性强,易受影响[4]。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水环境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由大量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的动力学系统,具有学习、联想、容错和抗干扰功能。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水环境评价,首先将水环境标准作为“学习样本”,经过自适应、自组织的多次训练后,网络具有了对学习样本的记忆联想能力,然后将实测资料输入网络系统,由已掌握知识信息的网络对它们进行评价,目前水质评价中应用较广泛的是BP 网络。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望采纳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摘要: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2 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研究背景:到网上找一些关于公务员压力的文章,综述一下公务员面临的工作压力,现状等等。意义:就是说你这个论文有什么意义。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之类的话。

背景分为你所研究的课题的大背景,比如某种疾病,其发生率,致死率,在各国的情况。小背景,如果你要研究治疗方法,那么现在的治疗的现状是怎样的,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存在什么问题。研究意义就是指,从上面的这些问题中,你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希望对你会有些帮助。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论文选题背景

近代地下水动力学方面的最突出的进步之一是越流理论的提出。自从1969年美国纽曼等发表了有关越流含水层方面的新理论之后,1972年又发表了关于确定越流多层含水层的水力性质的比率法,使解决地下水流向的非稳定运动计算问题前进了一大步。有关越流理论的基本要点,如弱透水层的垂直越流补给,弱透水层弹性储量的释放及其对非含水层的影响等目前仍然在继续应用和研究发展中。用非稳定抽水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如杨天行、傅泽周、林学钰等著的《地下水流向井的非稳定流原理和计算方法》(1980年),胡佩清等著的《有越流补给时流向干扰井的地下水不稳定流计算》(1982年),张蔚榛主编的《地下水非稳定流计算和地下水资源评价》(1983年)等等,都是我国有关这方面的早期研究成果。在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方面,在已有的解析法、相关法、河流水文分割法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引进了法国水文地质学家GCastany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这一新概念和计算机在水文地质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数值法在水资源评价和预测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使地下水资源研究从传统的研究方法转到模型研究,这不仅是地下水资源区域性模拟评价的一个重大进展,而且在推动水文地质学从定性研究进入更加科学的定量化研究的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地下水资源管理学是近代水文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文地质学家已经有意识的在寻求解决水危机的途径,并将它纳入环境生态与社会的大系统中进行水资源系统分析。到80年代,由于系统理论的引进和应用,加上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寻求多目标下,地下水最佳开发理论与方法的日益完善,使水资源管理这一学科得到迅速的发展,并使复杂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得到解决。在我国,地下水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引进国外地下水管理成就的文章是“美国地下水资源管理概况”(林学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3年第2期)。从那时开始,水文地质学家们在我国的甘肃武威、北京、西安、哈尔滨、沈阳、河南的新乡、平顶山、河北的邯郸等几乎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和流域规划中都建立了为各种目的服务的、各种类型的地下水管理模型。在这方面,最早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林学钰,焦雨等完成的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第38—1—20A)的成果《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1987年)。而后,陈爱光等出版了作为教材的《地下水资源管理》(1991年),以及林学钰、杨悦所的《实用地下水管理模型》(1992年)和《地下水管理》(1995年)等专著。1990年,林学钰、王兆馨等还出版了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此外,为了实现滴水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达到管理的最终目标,使所建立的各类地下水管理模型得以实施和运用,专著《地下水水量、水质模拟及管理程序集》(林学钰等,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又应运出版。这些成果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与保护事业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管理已从过去一般性的水政策、水均衡管理发展到地下水动态和水资源量与质的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管理;区域水文地质动力条件的控制和为控制地质灾害的土地利用管理等。管理内容日益丰富,管理方法日趋多样,其中,地下水管理模型是实现地下水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途径除了常用的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位,防止劣质水入侵,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行以外,还重视地下水资源的多年周期机制的形成和流域整体水均衡、水动态的预测研究,并认为这是地下水管理的重要基础。在预测时,强调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考虑地下水流确定模型和随机模型的结合。从总体上看,20世纪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已从单纯的考虑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止水资源枯竭发展到综合考虑防止、控制和改善因水资源开发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副作用和经济技术限制条件的多层次、多目标的管理。此外,还需提到的是,在目前盛行应用的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动态规划等原理建立和求解的集中参数系统或分布参数系统地下水管理模型的同时,中国、前苏联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还认为,某种专门编制的水文地质图也是一种地下水管理的有效工具。这种图除了可以给出形成过程外,还可以给出一些更具体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例如,林学钰、陈梦熊等于1999年完成的《松嫩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专著中,应用GIS技术绘制了1∶1 000 000“松嫩盆地地下水系统水资源开发模式图”,该图主要表达了松嫩盆地各亚系统和各县、市的地下水资源开发模式;从空间和时间上反映了松嫩盆地全区和各亚系统内可利用水资源的组成和1994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实际开采量;预测了2000年和2010年的全区和各亚系统需水量增长趋势和可利用水资源量与需水量的对比情况;以及主要含水层厚度变化与地下水的分布状况等。可以说,该图本身就是一张水资源管理图。又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澳大利亚WREvans等学者提出的在Murray盆地,应用1∶250 000比例尺编制的水文地质图,进行地下水资源和土壤盐碱化的管理。这套图的内容表达了地下水在土壤盐碱化和地表水盐化过程中的影响,描述了可用的地下水资源,并提出潜在的地下水和土壤盐碱化危害以及地下水规划管理的目标范围及其分区等。用水文地质图进行地下水管理,其特点是直观、清晰、可操作性强,具有数学模型不可比拟的优点。当然,如何将水文地质图与地下水管理模型有机配合和应用将是今后进一步完善研究的课题。总之,目前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在国内外已十分普及,近20年来它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成为现代水文地质学的一个新分支,它正方兴未艾,前途广阔。

4 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 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左其亭 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冯尚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摘要: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比人均耕地占比还要低12个百分点;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农村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三是水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50,与世界先进水平7~8有较大差距;四是不少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淮河流域也达到了53%,海河流域更是超过了100%,已经超过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五是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2010年6%的河长劣于三类水,三分之二的湖泊富营养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水资源需求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根本上要靠制度、靠政策、靠改革。根据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系统总结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针对中央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全面部署工作任务,落实有关责任,必将全面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评价相关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 可利用水量和工程可供水量评价[4]在以河川径流量为水资源量主要组成的水资源基础评价中,其总量是多年平均值,包括了各种年份的洪水径流和内涝水在内。其实,一旦洪水来临,人们常常惟恐泄之不及,对这部分水量,即使修一定的蓄水工程,也很难全部蓄存待用,因此其中绝大部分是无法利用的。此外,出于对河道水环境的维护以及水资源其他功能要求的需要,也不可能把河川径流全部引到河道外为供水的目的来利用。因此,从供水的角度,只能有一部分河川径流量可用于利用的目的,这一部分河川径流量就是可利用水量。而可利用水量必然要小于前述的水资源量。原则上讲,对某一点来说可利用水量不是一个定值,而是资金和技术的函数,在同等技术能力条件下,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和年内季节变化大的,其合理可利用水量占天然水资源量的比例要小一些。洪水水量占全年河川径流流量的比例大的,其合理可利用水量占天然水资源量的比例也要小些。进行可利用水量分析,首先应当先对河川径流中洪水量占全年径流的比例进行分析,并在洪水量中扣除河道安全泄量以下部分,剩余的洪水流量再扣除蓄水工程可以拦蓄部分,其余则均视为无法利用并尽快排流入海的水量。在一般情况下,可利用水量也应有一供水保证率的概念,且可利用水量与河川径流的比例最好不要超过40%。随工程蓄水能力的增加,可利用水量也将有所增加。此外,因上游用水户用水后还有相当水量返回水体,仍可为下游所利用,因此在一条河上总的工程可供水量可大于可利用水量。2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必然对水资源系统产生影响。目前,人类活动对产水量的影响评价与计算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干扰包括:改变水文循环的路径;改变流域的水文特性;改变水循环的动力条件。传统水资源还原径流量中的人类耗水部分仅考虑取用的径流量部分,对近年来由于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的雨水工程和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人工梯田、小水库等蓄水工程截留和渗漏导致的地表径流量减少部分没有计算进去,从而减少了天然径流量的数值。显然,现行的水资源评价成果难以反映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不断渐变的过程,对将来水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人类活动不但影响水资源的质量,也影响水文系列一致性。现行的水资源评价的基础是数理统计,要求水文系列的随机性和独立性,即资料产生的一致性。由于评价“背景一致性”发生改变,必然对评价的结果造成影响,只有定量地评估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开发程度调查分析时,必须探讨人类与河流的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人与河流的关系可以划分为3类王万战,武会先:如何兼顾人类用水与河流生态用水(黄河科研网,2005-11-18)。。第一类:人类被动适应河流型。这种关系存在于17、18世纪以前的发达国家,以及迄今为止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典型例子见于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漫滩洪水发展农业的做法。在这种人-河关系中,最大的受益者是不仅有河流生态系统,也包括人类本身。人类从河流中得到了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的种种有形的价值(如粮食、水产、一些今天已看不到的动植物等)以及一些无形的价值(如航运、优美的风景等)。然而,在这种人-河关系中,人类也不时被极端的大洪水、大旱灾所受苦。万物之灵的人类一直做着“要是河流完全听我的,那该多好呀”之类的“大头梦”。公元9世纪末统治亚述(如今伊拉克的北部地区)女王萨穆·莱姆特(Sammu-Ramat)的墓碑上写着:“我约束了大河,让她按照我的意愿流动……”然而,也只有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制度、水力科学及人类对水流控制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把亚述女王那种妄自尊大的“治河理念”付诸事实。从此人-河关系进入了一种新型的关系。第二类:人类独占河流型。在20世纪近10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已经修建了约50000座大坝,在世界上的227条大河中,60%的河流已被大坝、引水工程及其他基础设施控制起来。尼罗河上的阿斯旺高坝修建之前后,峰枯流量之比由原来的为12:1变成2:1。恒河、印度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入海。这种人类独占河流型人-河关系的特点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幸福生活最大限度地控制、利用河流,致使现在的河流不再有水循环中的自然节律、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南非、澳大利亚)已经意识到,以牺牲河流生态系统换来的人类安全和幸福只能是短暂的,不尊重以河流为生的动植物的生存权必然导致人类最终灭亡。这些国家的科学家开始行动起来拯救河流的生物,因此产生了第三种人-河关系。第三类:人与生态共存型。在这种人-河关系中,人不仅有权享用河流水资源,而且也要保证给河流生态系统分配所需的能不危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水流过程。对这种人与生态共存的关系,有两点需要进一步阐明:①保护的对象不仅有人类,而且还有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不仅仅是河流中的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动植物(鱼类等);②保证河流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发展的方法(或曰“处方”)是恢复河流的水流过程使之接近平均的天然河流水流过程,即生态所需的水是应有“大”、“中”、“小”各种成分,而且各种成分的出现应尽量接近天然的水流节律,原因是河流中的动植物已经适应了千百万年来的水流节律。有了这样的理解,就不难理解过去在保护生态方面所走过的“弯路”。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提法还只限于保护河流水质。水质好坏固然是保证河流动植物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但问题是,单有良好的水质而没有水流节律的保证,许多河流动植物还是必死无疑。随后,于20世纪70、80年代,人们提出了“最小生态需水量”概念。可想而知,如果尼罗河单有小水、没有漫滩的大洪水,就不会有滩地上的动植物群落,还会有发达的古埃及农业吗?!许多河流动物还需要大水指引它们逆河而行到上游或滩地上产子繁衍,所以“最小需水量”也不是挽救河流生态退化的良方。

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社会意义解决北方缺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意义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促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有利于回补地下水,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提交通过知网查重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开题报告、提纲、任务书、答辩统计表等;接下来是熟悉答辩流程,通常是答辩老师介绍答辩规则,也就是上台解说多少分钟,下面提问多少分钟等;答辩时要明确论文题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发现与结论;而后答辩老师针对论文例行提问,无需紧张,只要熟悉论文就可以轻松回答;最后,回答完问题后退场,答辩老师根据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判定是否通过,并统计成绩;宣布答辩结果、进行小结。熟悉论文毕业论文在初稿基础上进行了论文修改,我们要在答辩时得心应手,则 必须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全面、深刻、准确的理解;理解从论文主题、论文使用的相关理论,论文的行文思路,论文的论证方法,论文结果的准确性,论文论证的可行性,论文的背景,论文解决的问题及意义,论文的创新点等。做一个像样的PPT做PPT的原则之一,学术类PPT,讲究简洁明了,避免花哨不切实际;原则之二,PPT字体一定要足够大,不能让下面的人看着累眼:原则之三,多使用图标,少用大篇幅文字;原则之四,讲解层次清晰,不断提示讲解进度和前后关系,对重要内容进行总结 。预演PPT,组织好答辩语句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论文的写作目的;基本框架、结构、行文逻辑;论文的主要结论;选题、观点、方法的创新处;论文的不足(但不要将论文的硬伤说出来) 注意:陈述一定要概述、讲重点、有所总结。练习控制时间:一般答辩现场都会对学生的陈述时间有限制,在答辩之前一定要多计时演练几遍,学会控制时间,给答辩老师一个准备充分的好印象;否则,很可能刚讲了一半时间就到了,这就很尴尬了。注意演讲技巧控制语速:答辩时一定要注意语速,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目光移动:答辩时无论是否脱稿,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要时常望一下答辩老师和其他现场同学,可以避免观众分神;体态辅助:答辩过程中要适当的运用体态,尤其时手势语言,会显得更为自信、有力,避免出现一成不变的站着或低头。

学术堂分两步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论文选题意义

就是让我们以后的孩子还有地球上的生物们能喝上干净的水,看见清澈的的河,开心的生活下去

近代地下水动力学方面的最突出的进步之一是越流理论的提出。自从1969年美国纽曼等发表了有关越流含水层方面的新理论之后,1972年又发表了关于确定越流多层含水层的水力性质的比率法,使解决地下水流向的非稳定运动计算问题前进了一大步。有关越流理论的基本要点,如弱透水层的垂直越流补给,弱透水层弹性储量的释放及其对非含水层的影响等目前仍然在继续应用和研究发展中。用非稳定抽水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如杨天行、傅泽周、林学钰等著的《地下水流向井的非稳定流原理和计算方法》(1980年),胡佩清等著的《有越流补给时流向干扰井的地下水不稳定流计算》(1982年),张蔚榛主编的《地下水非稳定流计算和地下水资源评价》(1983年)等等,都是我国有关这方面的早期研究成果。在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方面,在已有的解析法、相关法、河流水文分割法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引进了法国水文地质学家GCastany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这一新概念和计算机在水文地质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数值法在水资源评价和预测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使地下水资源研究从传统的研究方法转到模型研究,这不仅是地下水资源区域性模拟评价的一个重大进展,而且在推动水文地质学从定性研究进入更加科学的定量化研究的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地下水资源管理学是近代水文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文地质学家已经有意识的在寻求解决水危机的途径,并将它纳入环境生态与社会的大系统中进行水资源系统分析。到80年代,由于系统理论的引进和应用,加上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寻求多目标下,地下水最佳开发理论与方法的日益完善,使水资源管理这一学科得到迅速的发展,并使复杂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得到解决。在我国,地下水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引进国外地下水管理成就的文章是“美国地下水资源管理概况”(林学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3年第2期)。从那时开始,水文地质学家们在我国的甘肃武威、北京、西安、哈尔滨、沈阳、河南的新乡、平顶山、河北的邯郸等几乎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和流域规划中都建立了为各种目的服务的、各种类型的地下水管理模型。在这方面,最早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林学钰,焦雨等完成的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第38—1—20A)的成果《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1987年)。而后,陈爱光等出版了作为教材的《地下水资源管理》(1991年),以及林学钰、杨悦所的《实用地下水管理模型》(1992年)和《地下水管理》(1995年)等专著。1990年,林学钰、王兆馨等还出版了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此外,为了实现滴水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达到管理的最终目标,使所建立的各类地下水管理模型得以实施和运用,专著《地下水水量、水质模拟及管理程序集》(林学钰等,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又应运出版。这些成果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与保护事业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管理已从过去一般性的水政策、水均衡管理发展到地下水动态和水资源量与质的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管理;区域水文地质动力条件的控制和为控制地质灾害的土地利用管理等。管理内容日益丰富,管理方法日趋多样,其中,地下水管理模型是实现地下水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途径除了常用的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位,防止劣质水入侵,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行以外,还重视地下水资源的多年周期机制的形成和流域整体水均衡、水动态的预测研究,并认为这是地下水管理的重要基础。在预测时,强调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考虑地下水流确定模型和随机模型的结合。从总体上看,20世纪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已从单纯的考虑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止水资源枯竭发展到综合考虑防止、控制和改善因水资源开发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副作用和经济技术限制条件的多层次、多目标的管理。此外,还需提到的是,在目前盛行应用的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动态规划等原理建立和求解的集中参数系统或分布参数系统地下水管理模型的同时,中国、前苏联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还认为,某种专门编制的水文地质图也是一种地下水管理的有效工具。这种图除了可以给出形成过程外,还可以给出一些更具体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例如,林学钰、陈梦熊等于1999年完成的《松嫩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专著中,应用GIS技术绘制了1∶1 000 000“松嫩盆地地下水系统水资源开发模式图”,该图主要表达了松嫩盆地各亚系统和各县、市的地下水资源开发模式;从空间和时间上反映了松嫩盆地全区和各亚系统内可利用水资源的组成和1994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实际开采量;预测了2000年和2010年的全区和各亚系统需水量增长趋势和可利用水资源量与需水量的对比情况;以及主要含水层厚度变化与地下水的分布状况等。可以说,该图本身就是一张水资源管理图。又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澳大利亚WREvans等学者提出的在Murray盆地,应用1∶250 000比例尺编制的水文地质图,进行地下水资源和土壤盐碱化的管理。这套图的内容表达了地下水在土壤盐碱化和地表水盐化过程中的影响,描述了可用的地下水资源,并提出潜在的地下水和土壤盐碱化危害以及地下水规划管理的目标范围及其分区等。用水文地质图进行地下水管理,其特点是直观、清晰、可操作性强,具有数学模型不可比拟的优点。当然,如何将水文地质图与地下水管理模型有机配合和应用将是今后进一步完善研究的课题。总之,目前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在国内外已十分普及,近20年来它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成为现代水文地质学的一个新分支,它正方兴未艾,前途广阔。

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平原区,地下水经过几十年的消耗,生态环境或地质环境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与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之间彼此和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21世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要求,急需从区域尺度或流域尺度出发研究地下水及其与相邻、相关层圈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以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良性发展作为约束条件对地下水的资源功能及其可持续利用性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为地下水合理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地下水功能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它以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为指针,侧重地下水的自然属性并兼顾社会属性,弥补以往偏重地下水资源评价而对其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够的问题,服务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国家需求,更好地发挥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整体的最佳效益。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宗旨是充分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整体最佳效益,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及地质环境有效保护。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地下水和保护生态与地质环境的前提,是完善或调整监测网络和管理体系的科学依据之一。

1 减少污水的排放,运用保护水体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的用水量越来越多,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水体的污染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果人类生存环境周边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那么只能实施远距离取水的计划,这样给生活和生产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污水的排放。2 管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农业用水约占用了全球淡水资源的70%。联合国预计,在未来20年内,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农作物以满足人类对粮食的消费,农业节水尤为重要,应该根据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这一规律,把各种农作物进行优化配置,使产量和用水量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并大力推广优化技术与计算机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应重视发展高科技节水技术。在全球水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而合理用水的关键在于管理。首先是强调水资源的公共性。鉴于水具有流动性、多功能性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海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性等特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强调水资源的公共性。强调水的公有性的实质,是为了消除各种以牺牲更大的社会利益为代价,追求狭义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协调水资源利用上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水利共享、水害共当的原则。其次是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世界各国大多都强调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第13次自然资源委员会资料,在22个成员国中,已有13个国家设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机构,另有6个国家正在筹建这种机构。从各国实践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工农业用水和城乡用水等各个方面,并通过立法予以明确的规定。最后是实行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制度。世界各国大多以用水许可制度和水权等级制度为切入点,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并对用水量进行管理。各国实施的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制度,通常包括下列内容:实施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的程序、范围;许可用水的条件、期限,用水权的等级及用水权丧失、废止或转让的规定,以及有关奖励和处罚的原则等。3 科学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坚持人水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加强需水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生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风尚,就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用地上水置换地下水。要用“量水而行”的原则指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用损害水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和社会指标的增长。其次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节约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要求。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起“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不可能实现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思想。要拿出抓经济工作的力度去抓水资源保护,把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树立水资源忧患意识,绝不能以牺牲水资源、严重破坏水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性的经济繁荣。要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抓好管理保护,切实处理好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后是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须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筹,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首先要考虑本地区水的利用不能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能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同时,在用水秩序上应以人为本,先生活后生产。通过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保证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综上所述,要加快改革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水资源一体化统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开源节流并举,节水与防污并重,建立完善用水节水保护水的责任目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要不断破除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资源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