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女性生理健康论文2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14:37:20

女性生理健康论文2000字怎么写

浅谈21世纪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本文现已有 492 次点击  我国已加入WTO,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人才的挑战。在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健康素质是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关键载体。当代的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人才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力度,因为性健康是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接受正确的性教育是性健康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性教育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状态,中国大学生很少受过系统、规范的性教育。进入新世纪后,大学生的性教育状况尽管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国的性教育目前仍处于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当前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现行教育体制下,性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将性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在高校中还极为少见,只有少数院校开设了性健康教育选修课或相关讲座。(2)少数高校开设的性健康教育课或讲座,由于形式呆板,内容陈旧和单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符和大学生的实际,并未受到大学生的欢迎。(3)适合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教材严重缺乏。(4)高校从事性健康教育的师资严重短缺。  2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青春期是性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其性发育已经成熟,但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趋于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由于中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谈“性”色变,所以大多数青少年未能从家庭、学校及社会宣传这些正规渠道获得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有一部分可能通过广播、电视、书籍及互联网上获得一些不系统、不正规、不完整的性知识,甚至有一些青少年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错误的有害的性观念。同时,我国正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更替的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和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影响给中国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性行为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校外同居甚至性犯罪等社会问题已经出现,而此时我们国家的性健康教育又表现为相对滞后。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让大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明确个人在爱情、婚姻、生育等方面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自觉抵制不健康性观念的危害,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普及性科学知识,促进和维护大学生的性心理、性生理健康,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性文明和性伦理道德,培养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完善健全的人格,充分保障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4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性健康教育不仅是人们浅层理解的性生理教育,它还包括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对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其具体内容主要有:(1)性生理教育:性生理教育就是关于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的教育,是性科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起点。对大学生的性生理教育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2)性心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就是以科学的性学知识解释性的困惑,并分析性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树立健全人格,防止性心理疾病的发生。塑造健康的性心理是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主线。(3)性道德教育: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对大学生在两性方面进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对大学生应及时开展以倡导性纯洁为核心、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性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在性领域建立起健康人格,使他们认识到婚前保持性纯洁的价值和意义,以健康的性意识促进自我约束力的提高,以负责任的态度克制生理和情感冲动,明白与异性交往的行为准则,洁身自爱。(4)性法制教育:性法制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的教育,如婚姻法等,使大学生了解在两性关系中,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对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防止性罪错的发生,起积极的作用。(5)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今年3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新规定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即大学生在校可以结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非常必要。(6)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使他们知道只有洁身自爱,才能杜绝这些疾病的传播。  5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形式  高校必须建立适应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有关性生理、性心理的基本常识和保健知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康成才非常有利。(2)举办讲座:学校可定期邀请相关的性学、心理学的专家为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讲座。(3)通过媒体宣传:学校可广泛利用现代宣传工具(如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积极开展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获取较系统的性知识。(4)开展心理咨询:学校可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咨询,解决大学生的性困惑,解决与性有关的各种问题。  总之,高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及时开展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性纯洁教育为核心的正规、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文明习惯,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性解放”、“性自由”,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你都建议自己写了,那你自己写啦,这个要亲力亲为才有成就感的,而且抄回来作弊是不好的。范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谢谢你的信任。不过今天写不完了。明天我给你写。谢谢你的支持。

女性生理健康论文2000字

网上收嘛,应该很多啊。

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62 MYKJ文化教育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杨静(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计算机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大学新生刚刚进入一种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和以往的中学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否很快适应,关系到他们能否正常健康发展。在大学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智力并不等同于他们的人生智慧,学习好,并不等于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正是因为对主、客观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不少大学新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出现情绪困扰,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活动效能。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抓住教育契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1引导大学生以辩证的观点认识自我和客观环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后,多数学生会出现适应性问题。作为中学的佼佼者,曾经是教师、家长、同学心目中的宠儿,是同学仰慕的对象,围绕的中心。但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学习竞争,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可能像中学时一样出类拔萃,他们要面对在新的班级体中重新自我定位的问题。但这对于一贯“优秀”的大学新生来说非常艰难,很多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这种突来的变化,于是陷入了无尽的苦恼之中。甚至怀疑“是不是我的脑子出现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用“认识环境———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苦恼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之所以内心感到痛苦,是环境改变带来的心理落差———由原来的“优秀”变为“平凡”造成的。然后,和他们一起探讨大学和中学学习的特点和差异,引导他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经历进行对比,使他们对大学的学习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和新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实力对比进行重新估计,指导他们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周围环境的变化。其次,使他们明确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对自我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要看到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重新评价自己,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和他们具体讨论,掌握正确定位,建立合理努力目标的科学方式。调整好心态,早日适应新的学习,并且执著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2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提高人际适应能力作为中学优秀的学生,是班级的焦点人物,他们中的多数人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交往心态。进入大学后,这种“自我中心”被动等待的交往心态,使他们出现了认识偏差。因此,只有及时进行交往心理和具体技能的指导,才能使他们尽快摆脱苦恼,走进成功交往。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强化交往意识———正确交往观念———指导交往行为”。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交往的强烈愿望。让学生认识到宽松、和谐、友好、互助的人际交往氛围是对我们的一种心理支持,是心情愉快、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地去建设良好的班级交往环境。其次,矫正学生思想认识中不合理的交往观念和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我中心”和“被动等待”的交往观。中学时他们都是别人主动接近,缺乏主动地交往意识,习惯于接受而忽视付出,认为友谊首先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关心而开始。教师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彼此之间共同付出,只是付出或只是获得的交往

女性生理健康论文2000字数

浅谈21世纪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本文现已有 492 次点击  我国已加入WTO,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人才的挑战。在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健康素质是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关键载体。当代的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人才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力度,因为性健康是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接受正确的性教育是性健康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性教育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状态,中国大学生很少受过系统、规范的性教育。进入新世纪后,大学生的性教育状况尽管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国的性教育目前仍处于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当前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现行教育体制下,性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将性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在高校中还极为少见,只有少数院校开设了性健康教育选修课或相关讲座。(2)少数高校开设的性健康教育课或讲座,由于形式呆板,内容陈旧和单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符和大学生的实际,并未受到大学生的欢迎。(3)适合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教材严重缺乏。(4)高校从事性健康教育的师资严重短缺。  2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青春期是性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其性发育已经成熟,但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趋于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由于中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谈“性”色变,所以大多数青少年未能从家庭、学校及社会宣传这些正规渠道获得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有一部分可能通过广播、电视、书籍及互联网上获得一些不系统、不正规、不完整的性知识,甚至有一些青少年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错误的有害的性观念。同时,我国正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更替的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和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影响给中国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性行为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校外同居甚至性犯罪等社会问题已经出现,而此时我们国家的性健康教育又表现为相对滞后。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让大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明确个人在爱情、婚姻、生育等方面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自觉抵制不健康性观念的危害,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普及性科学知识,促进和维护大学生的性心理、性生理健康,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性文明和性伦理道德,培养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完善健全的人格,充分保障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4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性健康教育不仅是人们浅层理解的性生理教育,它还包括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对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其具体内容主要有:(1)性生理教育:性生理教育就是关于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的教育,是性科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起点。对大学生的性生理教育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2)性心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就是以科学的性学知识解释性的困惑,并分析性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树立健全人格,防止性心理疾病的发生。塑造健康的性心理是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主线。(3)性道德教育: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对大学生在两性方面进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对大学生应及时开展以倡导性纯洁为核心、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性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在性领域建立起健康人格,使他们认识到婚前保持性纯洁的价值和意义,以健康的性意识促进自我约束力的提高,以负责任的态度克制生理和情感冲动,明白与异性交往的行为准则,洁身自爱。(4)性法制教育:性法制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的教育,如婚姻法等,使大学生了解在两性关系中,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对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防止性罪错的发生,起积极的作用。(5)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今年3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新规定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即大学生在校可以结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非常必要。(6)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使他们知道只有洁身自爱,才能杜绝这些疾病的传播。  5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形式  高校必须建立适应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有关性生理、性心理的基本常识和保健知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康成才非常有利。(2)举办讲座:学校可定期邀请相关的性学、心理学的专家为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讲座。(3)通过媒体宣传:学校可广泛利用现代宣传工具(如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积极开展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获取较系统的性知识。(4)开展心理咨询:学校可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咨询,解决大学生的性困惑,解决与性有关的各种问题。  总之,高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及时开展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性纯洁教育为核心的正规、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文明习惯,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性解放”、“性自由”,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62 MYKJ文化教育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杨静(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计算机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大学新生刚刚进入一种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和以往的中学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否很快适应,关系到他们能否正常健康发展。在大学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智力并不等同于他们的人生智慧,学习好,并不等于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正是因为对主、客观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不少大学新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出现情绪困扰,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活动效能。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抓住教育契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1引导大学生以辩证的观点认识自我和客观环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后,多数学生会出现适应性问题。作为中学的佼佼者,曾经是教师、家长、同学心目中的宠儿,是同学仰慕的对象,围绕的中心。但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学习竞争,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可能像中学时一样出类拔萃,他们要面对在新的班级体中重新自我定位的问题。但这对于一贯“优秀”的大学新生来说非常艰难,很多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这种突来的变化,于是陷入了无尽的苦恼之中。甚至怀疑“是不是我的脑子出现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用“认识环境———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苦恼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之所以内心感到痛苦,是环境改变带来的心理落差———由原来的“优秀”变为“平凡”造成的。然后,和他们一起探讨大学和中学学习的特点和差异,引导他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经历进行对比,使他们对大学的学习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和新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实力对比进行重新估计,指导他们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周围环境的变化。其次,使他们明确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对自我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要看到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重新评价自己,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和他们具体讨论,掌握正确定位,建立合理努力目标的科学方式。调整好心态,早日适应新的学习,并且执著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2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提高人际适应能力作为中学优秀的学生,是班级的焦点人物,他们中的多数人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交往心态。进入大学后,这种“自我中心”被动等待的交往心态,使他们出现了认识偏差。因此,只有及时进行交往心理和具体技能的指导,才能使他们尽快摆脱苦恼,走进成功交往。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强化交往意识———正确交往观念———指导交往行为”。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交往的强烈愿望。让学生认识到宽松、和谐、友好、互助的人际交往氛围是对我们的一种心理支持,是心情愉快、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地去建设良好的班级交往环境。其次,矫正学生思想认识中不合理的交往观念和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我中心”和“被动等待”的交往观。中学时他们都是别人主动接近,缺乏主动地交往意识,习惯于接受而忽视付出,认为友谊首先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关心而开始。教师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彼此之间共同付出,只是付出或只是获得的交往

女性生理健康论文2000字内容

浅谈21世纪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本文现已有 492 次点击  我国已加入WTO,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人才的挑战。在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健康素质是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关键载体。当代的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人才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力度,因为性健康是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接受正确的性教育是性健康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性教育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状态,中国大学生很少受过系统、规范的性教育。进入新世纪后,大学生的性教育状况尽管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国的性教育目前仍处于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当前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现行教育体制下,性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将性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在高校中还极为少见,只有少数院校开设了性健康教育选修课或相关讲座。(2)少数高校开设的性健康教育课或讲座,由于形式呆板,内容陈旧和单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符和大学生的实际,并未受到大学生的欢迎。(3)适合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教材严重缺乏。(4)高校从事性健康教育的师资严重短缺。  2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青春期是性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其性发育已经成熟,但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趋于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由于中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谈“性”色变,所以大多数青少年未能从家庭、学校及社会宣传这些正规渠道获得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有一部分可能通过广播、电视、书籍及互联网上获得一些不系统、不正规、不完整的性知识,甚至有一些青少年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错误的有害的性观念。同时,我国正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更替的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和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影响给中国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性行为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校外同居甚至性犯罪等社会问题已经出现,而此时我们国家的性健康教育又表现为相对滞后。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让大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明确个人在爱情、婚姻、生育等方面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自觉抵制不健康性观念的危害,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普及性科学知识,促进和维护大学生的性心理、性生理健康,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性文明和性伦理道德,培养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完善健全的人格,充分保障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4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性健康教育不仅是人们浅层理解的性生理教育,它还包括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对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其具体内容主要有:(1)性生理教育:性生理教育就是关于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的教育,是性科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起点。对大学生的性生理教育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2)性心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就是以科学的性学知识解释性的困惑,并分析性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树立健全人格,防止性心理疾病的发生。塑造健康的性心理是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主线。(3)性道德教育: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对大学生在两性方面进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对大学生应及时开展以倡导性纯洁为核心、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性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在性领域建立起健康人格,使他们认识到婚前保持性纯洁的价值和意义,以健康的性意识促进自我约束力的提高,以负责任的态度克制生理和情感冲动,明白与异性交往的行为准则,洁身自爱。(4)性法制教育:性法制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的教育,如婚姻法等,使大学生了解在两性关系中,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对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防止性罪错的发生,起积极的作用。(5)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今年3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新规定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即大学生在校可以结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非常必要。(6)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使他们知道只有洁身自爱,才能杜绝这些疾病的传播。  5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形式  高校必须建立适应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有关性生理、性心理的基本常识和保健知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康成才非常有利。(2)举办讲座:学校可定期邀请相关的性学、心理学的专家为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讲座。(3)通过媒体宣传:学校可广泛利用现代宣传工具(如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积极开展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获取较系统的性知识。(4)开展心理咨询:学校可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咨询,解决大学生的性困惑,解决与性有关的各种问题。  总之,高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及时开展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性纯洁教育为核心的正规、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文明习惯,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性解放”、“性自由”,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作者(吕 敏),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应正视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的种种存在问题,采取多种性心理健康理念的教育形式,寻求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科学有效的策略。[关键词]性心理健康理念 和谐建构 问题 策略随着西方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以及青春期逐渐提前的大学生们自身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加剧了当代大学生对建构健康的性心理理念的渴望,却又苦于无处可问或难以启齿,长期处于困惑与焦虑之中。因此,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的和谐建构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一、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的存在问题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弱化。我国学校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是在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建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20年潘公展编译美国Bigelow著Sex Education一书,以《巴哥罗底两性心理健康教育观》,在《教育杂志》分三期全文发表,这是我国最早全册编译的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专著。1922年4月美国节育专家山格夫人(M M Sangert)到华,应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邀请,在北大三院作节育讲演,这是我国最早关于生育、性、避孕等的公开讲演,也是我国学校公开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讲演之始。1922年11月我国新学制公布实施,学者们在报刊纷纷著文,大声疾呼确立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在新学制课程设置中的位置。与此相比,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学校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却弱化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也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时代呼唤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面对大量外来的性文学、影视、艺术的性知识、性价值观、性行为等的传入,很多人处于错综复杂与迷茫之中。缺乏性知识,特别是缺少与时俱进的性知识和性学修养、对国外性学动态缺乏了解等是突出的原因。中国要融入于世界大家庭,必须形成健康的性价值观和行为。至今,我国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的发展水平不一,大学生的性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2003年发表的北京等38所高校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群体的性认知、性行为等方面,与时代要求相差很大。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刻不容缓。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及时给予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性健康知识及性道德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将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由于性心理健康理念知识缺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学生中时有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阴道炎等疾病的出现。而且,不洁的婚前性行为的发生还导致了大学生感染性传播疾病,有研究发现,非婚性行为可以使性病艾滋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另外,由于性心理健康理念知识的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手淫或性行为后出现恐惧,同样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扰 ,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生。因此,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刻不容缓。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存在问题的对策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方面既要站到较高的视角,学习世界科学先进的教学理论,又要结合国情,正视地区发展差别,选择进行,以免得不偿失。因此,应从以下几种教育形式及其综合运用的效果进行探索和比较,寻求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的基本方法、有效模式和基本规律。以教师讲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公开、坦诚、彻底地与大学生谈情论性。可采用理论课、观看影碟等多种方法。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提倡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以举办班会、小组讨论、讲故事及知识竞赛等参与性强的教学形式,探讨性与生殖健康问题。采用目标教学法。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在单位时间内,经教与学的积极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确定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具有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作用。采用双向评估方法。在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以对培训内容及教师培训能力进行评估。发挥大众媒体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传统媒体的作用。通过建设好宣传教育网站,电视讲座、健康热线、宣传册、宣传报、健康教育处方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学生掌握性知识,对性病艾滋病的预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性心理咨询。对于已存在性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可采取主动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改善认知,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消除性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三、结论与探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塑成了人们的性学观,改革开放后还在发生大裂变,但与世界进程相比,其变化仍滞后于中国融入世界发展的总趋势的需要。因此,应正视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的种种存在问题,采取多种性心理健康理念的教育形式,进行探索和比较,寻求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科学有效的策略。

女性生理健康论文1500字怎么写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作者(吕 敏),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应正视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的种种存在问题,采取多种性心理健康理念的教育形式,寻求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科学有效的策略。[关键词]性心理健康理念 和谐建构 问题 策略随着西方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以及青春期逐渐提前的大学生们自身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加剧了当代大学生对建构健康的性心理理念的渴望,却又苦于无处可问或难以启齿,长期处于困惑与焦虑之中。因此,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的和谐建构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一、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的存在问题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弱化。我国学校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是在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建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20年潘公展编译美国Bigelow著Sex Education一书,以《巴哥罗底两性心理健康教育观》,在《教育杂志》分三期全文发表,这是我国最早全册编译的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专著。1922年4月美国节育专家山格夫人(M M Sangert)到华,应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邀请,在北大三院作节育讲演,这是我国最早关于生育、性、避孕等的公开讲演,也是我国学校公开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讲演之始。1922年11月我国新学制公布实施,学者们在报刊纷纷著文,大声疾呼确立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在新学制课程设置中的位置。与此相比,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学校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却弱化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也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时代呼唤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面对大量外来的性文学、影视、艺术的性知识、性价值观、性行为等的传入,很多人处于错综复杂与迷茫之中。缺乏性知识,特别是缺少与时俱进的性知识和性学修养、对国外性学动态缺乏了解等是突出的原因。中国要融入于世界大家庭,必须形成健康的性价值观和行为。至今,我国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的发展水平不一,大学生的性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2003年发表的北京等38所高校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群体的性认知、性行为等方面,与时代要求相差很大。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刻不容缓。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及时给予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性健康知识及性道德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将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由于性心理健康理念知识缺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学生中时有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阴道炎等疾病的出现。而且,不洁的婚前性行为的发生还导致了大学生感染性传播疾病,有研究发现,非婚性行为可以使性病艾滋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另外,由于性心理健康理念知识的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手淫或性行为后出现恐惧,同样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扰 ,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生。因此,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刻不容缓。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存在问题的对策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方面既要站到较高的视角,学习世界科学先进的教学理论,又要结合国情,正视地区发展差别,选择进行,以免得不偿失。因此,应从以下几种教育形式及其综合运用的效果进行探索和比较,寻求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的基本方法、有效模式和基本规律。以教师讲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公开、坦诚、彻底地与大学生谈情论性。可采用理论课、观看影碟等多种方法。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提倡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以举办班会、小组讨论、讲故事及知识竞赛等参与性强的教学形式,探讨性与生殖健康问题。采用目标教学法。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在单位时间内,经教与学的积极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确定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具有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作用。采用双向评估方法。在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以对培训内容及教师培训能力进行评估。发挥大众媒体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传统媒体的作用。通过建设好宣传教育网站,电视讲座、健康热线、宣传册、宣传报、健康教育处方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学生掌握性知识,对性病艾滋病的预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性心理咨询。对于已存在性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可采取主动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改善认知,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消除性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三、结论与探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塑成了人们的性学观,改革开放后还在发生大裂变,但与世界进程相比,其变化仍滞后于中国融入世界发展的总趋势的需要。因此,应正视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的种种存在问题,采取多种性心理健康理念的教育形式,进行探索和比较,寻求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科学有效的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