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政府会计的改革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9-09 14:09:11

政府会计的改革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

你网上多找找资料,看哪个好写就写哪个啊

学术堂整理了几个范围小又好写的会计类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国家治理视域下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变迁与演进逻辑  通识教育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  人工智能下的会计"生活"  "互联网+"对现代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企业管理会计报告框架探索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会计服务业发展研究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系统研究会计学科体系  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分析  供应链下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运用与企业绩效  管理会计信息化下财务共享探究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对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应用指引的解读  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科学事业单位如何做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衔接工作

你好,开题报告帮助完成的。

一般情况下都是导师的手里有很多题目,每个人的导师不同给的题目和范围也是不同的,因为导师教的课也是有所侧重的,根据你实习的实际情况结合导师手里的题目再写就好了,提纲你也可以先列一个粗线条的,然后找导师帮你细化一下,根据这个细化后的提纲加以论述就可以了,先是理论然后是实践,最好结合一下就更好了。

政府会计的改革与发展论文题目

营改增对行业的税负影响。因为近几年营改增涉及的行业不少,所以可以借鉴的期刊很多,而因为可以具体到某行业也就不容易雷同了。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营改增的原因。二、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1、营改增的直接影响。2、营改增对行业间税负影响。3、对不同规模企业产生的影响。三、产生的税负差异导致纳税筹划“热”。1、纳税筹划的意义。2、营改增纳税筹划现状。

一般情况下都是导师的手里有很多题目,每个人的导师不同给的题目和范围也是不同的,因为导师教的课也是有所侧重的,根据你实习的实际情况结合导师手里的题目再写就好了,提纲你也可以先列一个粗线条的,然后找导师帮你细化一下,根据这个细化后的提纲加以论述就可以了,先是理论然后是实践,最好结合一下就更好了。

其实诚信问题是最好写的,但是一般写得人都比较多,写审记类的,必须要有亲身经历,不能泛泛而谈,写越细越好。你们应该还有实习吧,主要是根据你实习期间都干了什么,总结下挑一方面然后写论文,要不光是理论的东西显得特空。我也是会计系的,先看看被人写的论文,能不能给你点启发。

都是托儿吧!!我看你还是找我吧,明说:就是可以带你写!!

政府会计的改革与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

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摘要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四部分内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一、对单位负责人管理意识的冲击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是由原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变革为“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又互相衔接的会计制度体系。虽然从表面上看,仅仅只是由于会计基本假设变化导致的会计核算体系变化,但是在会计假设前提变更的背后,是对单位负责人管理意识的冲击。例如,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体系下,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了全成本核算。资产的折旧需计入日常费用核算,意味着以前“占山为王”“多拿多占”配置资产的观念会导致“占有资产越多,相应的资产折旧费用就越多”。而在评价单位绩效时,占有的资产量多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情”。特别是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进行审计和公开的背景下,作为反映单位财务情况的载体,财务报表的主要内容是由单位负责人决定的,而不是财务人员决定。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应对新旧衔接,特别是如何在新制度体系下做好单位顶层设计安排,都是有待于单位负责人认真思考的课题。二、业务流程变革势在必行在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业务流程也在悄然间发生着变革。例如,单位合同管理虽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重要模块之一,但并不受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重视,并普遍出现未设置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合同由各部门分散管理、无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等问题,造成财务部门无法掌握单位全部合同特别是经济活动情况。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下,会计核算是以资金的收付为基础的,而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由于缺乏经济合同的必要信息,单位财务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准确确认和计量收入、支出,以及应收和应付往来款情况。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原有会计制度体系下的一些好像运转还比较“顺畅”“便捷”或者大家已经习惯的业务流程,在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下则会显得“走不通”“转不动”。财务信息流和业务信息流是相伴相生的同步关系,不可能割裂业务信息流而只强调财务信息流的改变。特别是在业财融合的大趋势下,财务信息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到业务信息的改变,进而导致业务流程的改变。只有通过前端业务流程的梳理,才能产生新制度框架体系下所要求的财务信息。否则,如果只是变革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会计将会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三、倒逼单位内部治理水平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正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做出新的部署。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水平,成为现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对比原有的预算会计体系,政府会计制度体系更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单位财务情况是内部治理水平的客观反映。内部治理水平的低下、日常运转的低效,直接体现在单位较高的成本费用以及较差的绩效评价级别上。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则可以倒逼单位内部治理水平的提升。财务数据来自上游业务系统,政府会计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从上至下单位内部管理理念、模式和流程的转变,从业务前端带动财务的转变。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人员从核算末端影响业务端,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将充满困难和反复。事实上,政府会计制度的具体核算规则可以嵌入到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具体的会计核算分录甚至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生成。

政府会计的改革与发展论文范文

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一)国内环境的变化促使政府会计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治体制也在经历从高度集权向社会主义民主的转变。我国从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水平已突飞猛进,文化、教育、科技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会计改革进程。1、政府职能的转变促使政府会计改革。在新公共管理的大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对当前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正逐步实施政府职能转变,强调政府的受托责任,受人民之托,管理国家事务,政府应当好人民之家、理好人民之财,践行绩效政府理念,体现服务型、管理型、绩效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信息系统,以全面反映政府的各项活动,同时能对政府形成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在这个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至关重要,是政府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财务报告应全面反映当期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转情况及现金流量,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整个政府的资产负债及政府绩效。因此,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政府会计改革,政府会计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促使政府会计改革。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主要致力于三方面转变:一是从传统预算会计到现代政府会计,反映政府履行职责与政府占用、消耗经济资源的配比关系;二是从公共投入(程序)管理到公共产出(目标)管理,消除公共悲剧;三是从偏重政府财政、财务状况的(短期)流量分析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长期)存量分析并重,防范财政风险。“三个转变”本质上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的转变,由主要为政权服务,更多的转向为公共服务,实现公众利益需求,接受公众监督。相应地,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等重大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体现了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追踪与监督。公共财政体制需要相应的政府会计信息作支撑来保证财政管理公正、透明和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核算预算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及效用性,保证政府采购的合理性及考察政府绩效。而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相应的变化,必须进行改革。(二)国际环境的变化促使政府会计改革国外的政府会计改革源于20世纪80年代起兴盛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以下简称NPM),该运动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企业家的精神改造政府,因此,将商业部门会计应用于公共部门自然成为改革内容之一。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政府会计实践的焦点转向了效率导向,强调所有的收入与成本配比,以及整个政府的财务报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对不同国家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财务状况和绩效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同国家提供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政府会计信息。2010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呼吁进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建立先进的政府会计准则,提高政府财务信息质量、透明度和政府财务管理水平,并以此作为促进全球金融稳定的措施。IFAC认为,所有国家的纳税人、投资者和公民都有权获得有关本国政府的精确和完整的财务信息,各国政府应该运用权责发生制,提供全面的财务状况和财政业绩的信息,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政府会计作为一个收集和传达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行绩效的信息系统,其信息质量的高低、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决策的正确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政府会计应当全面、及时、可靠地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运行绩效等有用的管理信息。我国于2010年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因此,在国际准则趋同背景下,对我国政府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二、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1988年开始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共同点是把收付实现制作为其主要的核算基础。即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进而计算本期盈亏。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面对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变化、政府监督的加强、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和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行政府会计存在明显不足。(一)忽视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外部需求者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者分为内部和外部主体,内部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各级人大及常委、政府及各部门、审计机关,外部需求主体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其他政府、国际组织、公众和评级机构。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信息主要为内部需求主体使用,外部需求主体很难获得,即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缺乏透明度。(二)财务报告体系不完整,报告内容不能满足要求当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政府会计制度,现有的财务报告是以预算会计为基础而产生的,并不能提供完整的政府财务状况。由于缺乏对外披露制度,报告内容不能满足要求。主要体现在资产披露不全面和负债披露不全面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实行收付实现制、负债未区分流动性,致使政府债务披露不全面,内部信息需求者希望了解政府负债信息,防范政府风险。而外部信息需求者基于债务信息对投资和取信于政府的程度作出决策。二是在固定资产的计量、国有股权的披露、出让土地情况的披露及社保基金运营的披露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状况。   (三)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国家中已有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其优点在于权责发生制真正超越了现金流概念,能够在全面受托责任基础上实施预算管理;真正以竞争方法去实现绩效目标的最大化;更有效率地进行资源管理;更科学合理地进行长期战略决策,以增强政府的持续运营能力。三、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建议(一)循序渐进地引进权责发生制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应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也还参差不齐。政府会计的改革,若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需求,显然有违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必须结合本国的基本国情,逐步地完善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因此引入权责发生制应采用分阶段、分行业、分部门地进行。具体来说,可以首先改革与当前的财政预算管理不适应的内容,并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规范、制度,做到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和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新制度出台后,可先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试行,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开。(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政府会计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或完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或政府会计基本准则。适合我国特定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或基本准则是政府会计深化改革的航标。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可以看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政府会计活动领域的特殊应用,内容应包括: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政府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政府财务报告等内容。其中,政府会计目标是该框架的逻辑起点。我国政府会计应具有服务于政治建设的目标,公共治理、管理控制与资源配置的目标、政府绩效评价与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决策有用的目标,可以分阶段实现;政府会计主体是政府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重要前提,结合国际通行做法,考虑到我国为数众多的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等的界定问题,从服务于政府会计目标的实现,服务于政府职能的履行和适应我国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公共治理模式及政府组织架构的实际来看,我国政府会计主体应该按照行政隶属关系配合政治受托责任法加以确定。除了企业、民间非营利组织、已经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国有事业单位之外的所有组织,都在政府会计报告主体范围内,都是政府会计主体的构成部分;会计质量信息特征服务于会计目标,将会计信息质量按层次性原则,突出可靠性,兼顾相关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等;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政府会计报告的会计要素可以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或基金、收入、支出、结余六要素;从我国政府会计所处的环境、政府会计的水平、政府会计目标及其质量要求来看,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的计量属性的明智选择应该是历史成本,随着政府会计水准的提高和环境的变化,再逐步引入其他计量属性;政府财务报告应包括资产负债表、运营业绩表、行政成本表、现金流量表以及预算收支表及其附注。(三)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素质政府会计改革需要高素质的政府会计人员,主要是三个层次人员:第一层次是制定政策制度的人员,主要在财政部门;第二层次是推行政策制度的人员,主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第三层次是具体操作的人员,主要在预算单位。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最为重要。因为它既是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键,又是培训第二、三层次的基础力量。我国应制定一套中长期培训计划,分批、分阶段对现有政府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和培训;或者提供优厚待遇,吸引熟悉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的企业会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进入政府会计领域。

2016年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政府会计改革围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和政府成本会计等方面进行。 研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仅要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中展开,而且各国不同的制度环境使得政府的财务报告有所不同。不管各国会计环境的差异如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首要目的都是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最有利的决策信息,而如何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财政透明度成为其中的关键任务,政府财政透明度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下文关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研究将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的原因、目的及手段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的原因——制度环境 会计的发展及财务报告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环境的影响,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政府会计及综合财务报告是会计在政府这个特定环境下的集中体现,同样受到政府所处的制度和公共环境的影响。 国外学者首先将公认会计原则(GAAP)引入政府财务报告中,并着手研究单一环境要素以及这一要素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影响。路德建立的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改变了研究现状,使得人们开始将多个独立的环境要素结合起来,并研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政府会计及其财务报告的影响。特定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源动力。以委托代理关系为代表的政府内部微观环境和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代表的政府外部宏观环境成为学者研究的关键环境因素,不同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因制度环境的差异显现出不同,这些差异性都会在特定的财务报告当中体现出来。 随着会计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的经济环境和政府工作环境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最显著的公共环境。这些变化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制定与环境相适应的综合财务报告。因此,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情境下,政府可以遵循国家善治的基本原则,合理处理政府会计和预算的关系,确定政府财务报告主体范围,渐进式推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下会计环境的变化,海量会计信息资源和极速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数据规模和核算范围扩大,周期缩短,从以往只关注财政资金的预算和政府资产负债情况转为整个财政系统经营管理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政府需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转变会计职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还应关注政府信息安全。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的目的——优化信息披露 在受托责任观下,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机构,受到社会公民的委托履行职责,政府是否尽职尽责,是否发挥公共资源的经济效益,委托人需要通过政府对外公开的数据和信息加以监督,因此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成为社会公众了解政府行为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向外进行信息披露的主要工具。 在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朝着更加公开、透明的层次发展是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会计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政府体制改革,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必须高度重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开性与透明度,这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建立更全面完整的财务报表,也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披露需求,从而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双方的良性互动。 来源:会计之友 (2021年03期)

政府会计改革是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尚未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这意味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翘首以盼的会计改革大幕徐徐拉开。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要积极推动《会计法》、《预算法》的修订,使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工作于法有据。 二是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政府财务会计具体准则,以规范政府会计主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整合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构建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为核心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 三是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在总结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经验基础上,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建设进程,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四是编制地方政府债务报告。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边界,统一政府债务的信息来源和统计口径,在政府负债会计准则基础上编制地方政府债务报告,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 五是修订完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修订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建立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构建以决算报告为核心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实现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与政府财务会计准则的有效衔接。 六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明确政府会计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定位,实现财务制度与政府财务会计准则和预算会计制度的有效衔接。 七是全面清理核实政府资产负债项目。对政府的资产项目以及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负债项目进行清理、审核、评估、确认,真实、完整、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 八是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建设进程,开发支持两套会计核算体系并行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服务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预决算报告的编制,实现与财政收支总分类账系统、国库集中收付系统等系统的有效对接。

政府会计的改革与发展论文摘要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向前推进。本文阐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会计改革?会计模式?会计法规体系?会计准则体系  一  我国原来的会计模式是建国初期为克服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的局面,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借鉴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企业和预算会计制度的拟定、实施和决算的编审为主要内容。当时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繁多、过于庞杂。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中间曾进行过几次会计改革,比如:1956年精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制定简易会计制度;1958年又提倡“大力简化”、“大破大立”,出现了“门框账”、“脑袋账”、“无账会计”、“不算账钱也跑不到外国去”,等等;1964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简称“八字”方针),财政部发出《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试行草案)和《预算会计工作的改革要点》,提出了会计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和要求,《纲要》和《要点》刚刚开始实施,“文革”开始,会计改革被中止。由此可见,“文革”以前所进行的会计改革,主要是在繁与简之间进行的,科目报表繁杂就简化,简化过头再恢复,繁也罢、简也罢,都没有脱离计划经济会计模式的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以后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正是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推进的。20多年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会计同仁的艰苦努力,初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主要包括:会计法规体系(或会计标准体系)、会计执业和职务资格准入制度、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评价系统、会计行政监管体制以及会计的国际协调等诸多方面。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会计改革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际会计组织是这样评价的,“中国的会计改革可以作为转型经济国家的典范。”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发展在于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工作更艰苦。广大会计工作者应当对此有足够的认识。本人以为,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是不断完善的长期任务。近期的基本思路应当是继续完善我国的会计模式,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紧紧依靠广大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我国的会计改革。  二  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是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20多年里,80年代初期以发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直至颁布第一部《会计法》开始,可以作为我国会计改革的试验阶段;90年代初期发布并全面实施“两则”“两制”、第一次修订《会计法》,可以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实现会计模式性转换的第二个阶段;90年代末第二次修订《会计法》和20年代初发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会计准则,可以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形成会计法规体系框架的第三阶段。根据《立法法》规定,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法》最初是1985年颁布的,1993年进行过第一次修订,1999年进行第二次修订并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现行的《会计法》作为规范我国经济和会计工作的重要的经济法律,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实现了突破,比如,法律规定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等。  第二个层次是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主要指国务院2000年6月21日发布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从规范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对外报出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达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为了做到这一点,《条例》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该《条例》既是新修订的《会计法》的配套法规,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层次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是财政部制定发布的。目前已经发布了十六项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某些反映特殊行业的专业核算办法。《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等重要方面,已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协调一致。  第四个层次是会计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对各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档案、会计工作交接等基础工作提出规范化要求。《单位内部会计规范》是为加强各单位的内部控制,防范新形势下经济生活中某些新型经济案例加以规范的,比如:携款外逃、公款赌博、公款炒股,以及各单位采购、销售、工程、投资、担保等重要经济活动中的犯罪行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改善和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述的四个层次可以作为我国会计改革20多年来形成的会计法规体系的框架,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并使之得以全面贯彻实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完成其中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促进已发布的会计法规体系的全面实施。  三  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企业部分拟定由40多项会计准则构成,迄今为止,已经发布了16项企业会计准则,尚需发布20多项企业会计准则。我们的目标是在2005年之前完成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除此之外,还有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以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问题的研究。这仍然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财政部在2003年2月20日对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重大改组,成立了第二届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会计准则委员会”),并于5月13日发布了《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工作大纲》(以下简称《工作大纲》)。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在全面总结第一届会计准则委员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工作要求,并开始启动,从而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及其工作职责  会计准则委员会  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由财政部楼继伟副部长担任,秘书长为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同志。委员由财政部聘任,聘期两年,均为兼职工作。本届委员会委员会共有19人,比第一届多12人,来自会计理论界、政府有关部门、会计职业团体、证券交易所、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业界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委员的层次较高,除部、司局级领导之外,多是会计界知名学者、专家、博士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咨询能力。  根据《工作大纲》的规定,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为制定和完善中国的会计准则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包括:(1)对会计准则的总体方案、体例结构、立项等提供咨询意见;(2)对会计准则制定中重大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等提供咨询意见;(3)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有关基础理论提供咨询意见;(4)对会计准则实施情况提供咨询并反馈有关信息。  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  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三个专业委员会,包括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企业会计专业委员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  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与会计准则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提供咨询意见。近期拟在北京、上海、厦门三地成立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等在内的若干项目研究组,开展研究工作,提交各项目的研究报告,从而为研究起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奠定基础。  企业会计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与实施提供咨询意见。根据我国未来两年的会计准则制定计划,同时兼顾各项会计准则的进展情况及其本身的特殊性,开展研究咨询工作。近期,该专业委员会拟成立包括资产减值、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所得税会计、金融工具会计、保险会计、石油天然气会计等会计准则项目在内的项目研究组,开展研究工作,从而为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提供研究报告。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与实施提供咨询意见。在借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已经发布和正在研究项目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的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问题。近期拟成立包括政府会计的概念框架、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政府会计、预算会计和预算的关系、政府会计准则、政府的财务报告、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等在内的若干项目研究组,开展研究工作,进而推动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建设。  最近,财政部已对包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企业会计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在内的几十个会计准则研究项目批准为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作为本届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的重要研究工作,规定为2004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报告。与此同时,会计准则委员会办公室草拟了《会计准则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以加强会计准则研究课题的管理,确保项目研究组按时、按质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供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起草会计准则时参考。  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  会计准则委员会聘任了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成员包括会计理论界、会计中介机构、金融界、企业界、证券交易所、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共160名。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成员聘期两年,均为兼职工作。任期满两年时,根据工作情况续聘或解聘。会计准则咨询专家同时也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的工作提供支持。  会计准则委员会办公室  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所有成员均为专职,办公室设在财政部会计司,办公室主任由会计司司长兼任。会计准则委员会办公室与财政部会计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种安排着眼于加强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制度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根据《工作大纲》的规定,会计准则委员会办公室作为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承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二)会计准则委员会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的关系  会计准则委员会侧重于会计准则咨询工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侧重于会计准则制定工作  在我国,会计准则属于行政规章,会计准则的立项、发布实施需要履行行政程序,由财政部批准,没有采取某些国家由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投票表决的形式。但是,会计准则委员会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之间并不是“两张皮”,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会计准则委员会主要从会计准则咨询的角度,参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财政部是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承担着会计准则的立项、起草、发布实施和修订工作,具体起草工作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  会计准则委员会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就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向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1)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全体会议和专业委员会会议召开后,应对会议讨论的议题、讨论情况和结果形成会议纪要,通过会计准则委员会办公室寄送委员、待委员确认后正式公布,同时提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2)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主任应当根据会计准则制定计划、以及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的重要问题,确定项目研究组及项目活动计划,通过会计准则委员会办公室报秘书长同意后实施。(3)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的主要活动是提交会计准则项目研究报告,并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交的会计准则讨论稿、征求意见稿和草案提出咨询意见。(4)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对本委员会完成的会计准则项目研究报告,以及对会计准则讨论稿、征求意见稿和草案的咨询意见,应通过主任或副主任签字后提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四  在会计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确保会计法规的组织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再好的体系也没有实际意义。财政部历来十分重视会计法规的组织实施工作。  譬如,《会计法》第二次修订颁布后,明确规定我国县级以上财政部门为组织实施《会计法》的主体。因此,在2000年7月1日正式实施前后,财政部采用各种形式,包括举办培训班、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组织《会计法》知识大赛等,加大宣传力度,使各单位负责人知晓其应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会计法》实施一年后,财政部又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执法检查,既组织全面检查,又组织了重点检查。检查中发现会计人员无证上岗和会计基础工作不符合《会计法》要求的,要求立即纠正;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等重大的案例,实行立案调查,查处了一批严重违法的案件。不仅如此,财政部还要求,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当将《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作为经常性工作。  再比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会计准则发布后,财政部先后组织了各地省级财政部门参加的新制度、新准则培训班,并要求层层培训到基层企业。新准则、新制度实施后,财政系统又组织了执行情况的检查。  从全国范围看,《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新准则、新制度的执行情况是比较好的。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准则、新制度,同时废止原来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于2002年1月1日起执行新准则、新制度,同时废止原来《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国有企业执行新准则、新制度的情况为: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执行了,不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没有执行,凡执行了新准则、新制度的国有企业,同时废止原来“两则”“两制”的相关规定。  尚未执行新准则、新制度的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如何消化和处理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问题。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原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一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需要积极促进新准则、新制度在国有企业的全面实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提高企业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为了加大国有企业实施新准则、新制度的力度,2003年8月19日,财政部和新组建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对中央国有企业发出通知,明确指出:为了贯彻执行《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到2005年止,用3年的时间在国有企业完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工作。各中央企业要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积极做好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企业会计制度》相关知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研究制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工作计划安排。  中央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必须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认真摸清“家底”,核实资产质量。各中央企业要结合《企业会计制度》执行工作,通过清产核资对企业各项资产损失情况和形成的原因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按清产核资有关规定,将按原会计制度清查出的资产损失和按《企业会计制度》预计的资产损失一并进行申报,由国资委、财政部共同审批。  随着会计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实施,必将大大提高我国企事业各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当前,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仅能够全面地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为政府综合决策提供必要数据支撑,同时也为政府全面信息公开、建立公信力,提供必要依据。政府会计改革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才能建立起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才能保障政府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运行高效。一、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现状二、政府会计的改革模是收付实现制的必要修正模式。是权责发生制的必要修正模式。是权责发生制模式。三、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主要动因一是服务型政府、透明化政府管理和建设的必要需求。二是防范债务风险,控制债务规模的必要需求。三是全面预算控制,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必要需求。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内容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