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7 07:48:13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力,热,电光四大类。高斯定理,麦克斯韦方程的应用,等等。唉,我都记不得了。先自己下一些物理论文看看纲要,心里其实会有底了。

HAHAHA,做课题研究有象你这样做的?难道是你首次做课题?还不知道基本要点?府前中学物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英国科学家培根有句名言:“习惯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习惯在人的性格、情感、意识、思想中起着巨大作用。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益一生。坏的习惯有时会毁掉一个人的一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重要位置。由此可见,学校在培养人的途径中,习惯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国教育目前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则是学会学习,即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通常以示范、例题、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又是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再者初三物理是起始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为高中的后续学习铺路架桥,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通过情境指导、主题活动等激活物理课堂教学,重点以激发“兴趣”为基础,培养“习惯”为核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将其心智能力与操作能力有机融合,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理论制定科学的指导方案,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指导与培养,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课题组教师着力进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改革实验。在实施研究过程中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习“自主”。把“问的权力、读的时间、讲的机会、做的过程”还给学生,鼓励参与。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和掌握规律,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把握教学创新点。创设物理课堂教学“完善个性,尊重人格,崇尚自由,终身发展”的教育氛围。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自主学习的精神是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学习理论专家所积极倡导的。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内外教育专家的关注,也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初中生学习习惯的研究缺乏分层面的细致指导与相关指导的策略。针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不同年段和学科特点的学生良好自主学习品质的指导策略不够细化,而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将切入点放在分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具有实际指导价值,具有理论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本身的作用具有关键性,任何别的因素(如教师与教材等)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自主学习同积极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所涵盖的意义与内容要更广泛一些。要实现学生的物理课堂自主学习,有着许多因素和条件。我们认为即将构建的物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应有以下突破: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建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②教师能发挥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上下功夫,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③课堂信息反馈渠道多元、畅通。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在初中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自我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近期作用是可以使学生自己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中,远期作用是使学生自己具有自主的继续学习能力。本研究通过深入的调查和探索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品质的养成上存在的问题,找出规律,以理论为引导,探索相关教育策略,为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具有实践价值。理论价值:按照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动手、精于实践的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现实性道路。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我们认为,本课题取得较满意的成果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人员结构方面:课题组队伍构成合理,以研究人员和教师为主体(包括中学高级教师、威海市物理学科带头人、物理助理教研员等),以各方面专家为依托,研究中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交流,能推动课题的深入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资料准备方面:在研究的内容上,重点放在新课程下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提高学习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后盾和成功保证。环境条件方面:我校有着良好的师资条件,能为学生创造各种所需的环境,再者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家庭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为科研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个性差异的研究对象。科研手段方面:本课题将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通过信息技术等电化手段促进学生良好物理学习习惯的形成。

写自己教前与教后对于书本知识传授或编排认知的变化,学生的变化都可以啊!没有必要高谈阔论,但有理论依据则更具说服力!

比如说对物理的一些看法,对教学的一些看法,先拆开,然后对以后的方向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从讲授者与传递者发展为设计者、决策者和引导者、组织者,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课堂从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学科知识转为由教师与学生共创的场所。如何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实施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增效“减负”,在很大程度上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有关。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突出教学规范的转型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育技术的开展。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并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本人的看法。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理念1、帮助个体的学习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教学设计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如何讲完知识内容,而在于如何帮助学生个体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因此教学设计应尽可能考虑到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2、重视个人的发展 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明确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自主性,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并确保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潜能的平等机会。新课程侧重于学生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条件的基础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所知道的东西,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这些知识,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情感,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3、教学设计的阶段性 教学设计的阶段性指对知识的延续性、传承性和系统性而言,也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身心状态这一条件有关,分为即时的或长期的,长期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于课程的一种整体设计,即时的教学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到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学生的现状: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等。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一口吃不成胖子”,要遵循教育规律的渐进性。4、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深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1、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即学习需要分析,这是教学设计模式中首先要进行的内容,它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起始状态)水平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终态)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主要是由教学大纲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教师通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以明确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即学生学什么。 例如:初中物理《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1)知道电路有串联和并联两种基本连接方式。(2)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并能画出相应的电路图。(3)能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判断出生活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是:(1)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电路两种基本连接方式,并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对比,得出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2)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实际电路,并判断它们的连接的方式,从而让学生从物理课本走向实际生活,激发学习物理和热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是:在连接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体会成功的喜悦。2、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就是要明确教师教什么、所教内容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这部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知识教学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以及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实验条件、课件、习题)等进行分析。 例如: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的分析:第十三章《电路初探》是初中电学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为以后的综合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是这一章教学的基本原则。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好“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可以为今后电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蕴涵着典型的物理思想方法,在研究复杂问题时的“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科学研究方法等,故在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应结合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关于“电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性了解,本节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串、并联电路特点;按要求画电路图及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教学的难点是串、并联电路的识别。3、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特征分析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新内容之前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这些经验和经历将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习,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学习迁移现象。学生特征分析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现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在教学设计中要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不仅要了解学生具有哪些影响学生学习的一般因素,具有哪些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初始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分析学生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将会怎样地去认识新的知识和对新内容的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学生能适应,哪些学生不能适应,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等。 例如: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表性的了解,通过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对电路也有简单的理解,但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还有一定欠缺性,做好实验尤其重要。教师利用学生对初学电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分析、讨论得出什么是串、并联电路及特点。4、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要解决教什么(或学什么)、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它是在学习任务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基础上,分析教材内容中的学习结构与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之间的差距,提出教学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它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也为教学的组织、教学的评价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制定,突出综合性。 例如: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的设计: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设计如上面所示。5、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体现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即同一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依照新课程理念、依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 例如: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设计:可为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抓住知识的产生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思考、应用等多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新知,并结合课件辅助教学和实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和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等。5、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要解决怎么教、如何学的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并明确各组成部分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安排恰当的顺序进行组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少应包括导入、新课和结尾三个环节。一般情况下教学策略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例如: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的设计:可设置 “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串并联电路特点有何不同”3个课题讨论,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6、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现代教学辅助媒体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活力。教学媒体可分为五类:(1)非视觉投影媒体:包括印刷材料、黑板、挂图、模型、实物、实验器材等;(2)投影视觉媒体:幻灯机、投影器等;(3)听觉媒体:录音机、收音机等;(4)视听媒体: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等;(5)综合媒体操作:计算机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学软件等。 教学媒体的选择,需依据学校现有的设施条件,将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机结合来设计,所选的媒体要能有效实现相应的教学事件和教学目标。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模型、投影、视频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物理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例如:在《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中: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中的电路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充分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自由连接电路,让学两只小灯泡亮起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连接的电路画出电路图,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得出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同样利用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继续实验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这样可以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7、课堂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包括实际教学中的目标体系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和对教学策略的决策是否准确及有效等。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并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对教学效果未达到目标要求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补救改进,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否有不足和遗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选择是否恰当;教学顺序(或线索)是否合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媒体的选择是否有效;设置接收教学反馈信息的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有否考虑到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否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有否扩大师生间交流合作、有否考虑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 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设计实现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课堂增效”之目的。备注:资源共享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这是因为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以及研究的价值。但在现实之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教师找不到研究课题,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或者选择的研究课题本身是“伪问题”而是不是“真问题”等现象。针对现存的种种问题,我们将从课题来源、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课题选择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做具体的分析与介绍。  一、课题的来源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不同于专业研究者,其研究工作应主要围绕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再如学习困难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学习困难学生有哪些特点?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能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这种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例如,教师希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为基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试图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习热情,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教师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布置较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功课,产生挫败感,最终厌学。  (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认为他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学习。  (4)教学中存在着比比皆是的“两难困境”。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角色就可能无法实现了。上述的疑难、矛盾和困境都可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效果。  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源发地,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课题。  例如,教师遇到一位学生,很随意的问道:“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这是一个“小”得算不上“真问题”的问题,但只要学生给出回答,然后教师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继续与学生交谈,也许就能发现与之关联的教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学生“完成的不好”的原因中可能存在着学习情感、动机、能力等等问题,也可能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教师完全可以就此展开研究。  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现场,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认识到,研究课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这样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待研究的问题。而要在教育场景中发现这些问题,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敏感性。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二)在阅读中萌生问题  我们讲教师的研究课题应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实际上,占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对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此同时,这也是研究课题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1.他人研究可以为教师发现研究课题提供启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要研究的课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研究与他人相同的问题,但是阐发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看到别人研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自己在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自己能得出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研究结论,于是选择同样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选择一个与他人的问题类似、接近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了解了别人研究的“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自己选择“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  第三,选择一个比他人的问题更具体或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因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总会留下他们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教育在发展,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又会引出另一个新问题。例如,素质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当阅读了若干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后,就会发现目前素质教育的研究还侧重于理论研究,且较为笼统和粗糙,与实践联系不足,尚未把有关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一起。教师在阅读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  2.教育信息可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提供线索  教育类的报纸杂志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之中,都有教育科研与动态成果的反映,透露出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经常阅读教育类报纸和杂志,可以从其提供的教育信息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课题。孙云晓在《你的孩子快乐吗?》一文中写道,“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后,树上还剩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现实的回答。可是这也不符合标准答案。上述这两条信息就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课题指南也是为教师提供教育信息最为直接的一个渠道。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省、市教育领导机构在认真分析全国和各省市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基础上,分别制定出一定时期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和规划,为进行教育科研选题提供依据。例如,各级教育科研领导部门往往会以年度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五年规划课题指南、委托课题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究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领导部门提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中,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密切关注课题指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申报。  从教育信息中选题,与教师平时做一个有心人,眼光敏锐,阅读广泛,善于积累,经常进行信息资料分析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做好情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从教育信息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激发问题  教师可以从与他人进行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中得到启示,从而发现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将有关的问题发展为教育研究的课题。事实上,有不少教育研究课题正是通过这种途径而提出来的。  首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中总结出研究课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如有的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从不训斥学生,师生关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级纪律好,学习成绩好,与之相反,另一为教师管理十分严格,但班级纪律却时好时坏,学习成绩平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跑题”,却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教学中“一板一眼”的老师,在课堂中常常遭受“冷遇”,学生也总是无精打采。这些经验与教训,或是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好的成效,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负向影响。那么,这些教育经验与教训之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某些措施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怎样从教育经验与教训中提炼、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规律?这些都可供教师提出课题并进行研究。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与他人交流,从别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从别人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其次,教师与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相互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课题提供参照。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交锋有利于扩展研究视角和视野,在进行争论的同时,只要选准角度,突出个性,就能选择很好的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个问题,有人持“教育主导作用论”,有人持“环境制约论”,两种理论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且都能“自圆其说”。但这两种观点之间却存在者明显的矛盾与不一致。有人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校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做了条件限定,对社会道德环境的性质与发挥效能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二者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从而为改善学校德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选择这类课题时,教师必须了解争论问题的历史、焦点和现状,客观地分析各方的依据和不足,结合自身,提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广阔的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课题数量众多,选择课题的渠道和途径也很多,上面介绍的仅仅是教师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和操作便利的几种。只要做个有心人,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  课题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从研究问题朦胧到逐渐清晰,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到确立研究问题以及明确研究目标的过程。选题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调查研究,选择研究方向  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基础。一个研究课题的确定,往往是在教学实践中,受某一教育现象的触发,产生研究的冲动,或者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杂志、报纸及教育文献资料时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因此,一开始往往拿不定主意,会对几个研究方向都感兴趣,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和专家咨询。  查阅资料可以考察哪一个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价值。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吸收与消化有关领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研究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反复比较、认真考虑,该方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无继续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自身在此方向是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相对于其他方向,有无更多的环境条件优势。这样,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几个研究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确立下来,把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此外,教师还可以征询专家或对某方向有研究经验者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再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总结提炼,确立研究课题  方向确立之后,就要对这个方向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加工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教师在实际研究中,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领域时,或多或少存在着选题宽泛、狭窄、模糊等不当现象。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须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炼,以形成和确立有意义的、问题提法原则上是正确的、有可能实现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缩小策略  即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主题涉及范围的大小应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适应。对于过于宽泛的主题,教师可以考虑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例如“我国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此外,教师还可以考虑聚焦研究问题的核心。如对于“××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如果研究人数有限、时间不长,缩小后这个问题仍然宽泛,因为“校园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显性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也有隐性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等,教师如果觉得无法深入研究这样复杂的问题,可以取其中某个要素进行研究。因此,可把它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 ××地区农村初级中学课堂中师生关系研究”等等。这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对研究问题进行聚焦。  扩展策略  即将狭窄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值得研究。问题狭窄在于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没有价值。对于教师来说,研究问题宜小不宜大,但毕竟是研究,如果问题过小,就无须研究了。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它是一种个别的具体问题,要从这个问题中提炼初值得研究的课题,应该从普遍性的角度对其扩展和丰富:“这个学生的外语成绩是否经常不好;班上其他人是否也这样,有多少,他们是否有共同特点;什么原因引起他们英语学习不好”等等。通过这样的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提炼为“ 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这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由表及里、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炼。  分析策略  即将复杂、模糊的问题进行分解,或对模糊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简化、清晰。对于模糊、复杂的问题,教师常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分析能使问题范围清楚集中,它是教师提炼科研课题的重要策略。  (1)分解问题。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使这些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具体化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例如,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研究者可将此问题分解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语文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分解研究问题,不仅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确,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课题沿着一定脉络,由浅入深向前推进,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2)分析因果。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便深入准确地掌握问题之根本。如某学校“成功教育研究”课题,就是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因果关系的深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失败者心态:自卑感强、自信心丧失。这种心态产生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复失败。”因此认为“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不良心态的最好办法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因果分析能帮助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本,同时也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办法。  (三)分析梳理,明确研究目标  课题确立之后,就要明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目标就是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将要取得的成果,即通过研究获得的对某一教育现象及其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科学认识。研究一个课题,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明确研究目标,这样才能把研究问题的内容与方向把握住,并成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为了使研究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可以从过程论和系统论两个层面对课题目标进行分解。  首先,从过程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课题研究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分别叫做任务目标、状态目标和成果目标。任务目标又叫做研究工作目标,通过制定研究任务书来表达,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由谁去完成,如何完成,什么时候完成等。状态目标对于教育实验研究来说,是对被试施加实验变量以后,旧状态发生变化,研究者所期望达到的新状态。成果目标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完成后希望得到的综合性成果。三个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前一层次的目标是后一层次目标的手段。按层次设计课题目标,简明实用,具有导向作用。  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往往存在着目标系列,应当给予明确,按它们之间的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便于课题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课题成果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体系。例如,“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现状;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原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需改变的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显然,课题要实现的目标是明确的,目标之间包含着一定的系统性也是清楚的,每一个子目标都可以构想自己的研究方案,但处于大系统中,必须服从课题总目标的需要。  三、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一)选题原则  选题原则就是进行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为课题选择活动提供某种行为准则和标准。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选择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价值性原则  选择的价值性原则,是指课题要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这主要表现为能满足教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和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又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要求研究者去探索、去解决。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可以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指导,少交“学费”,少走弯路。同时,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也要求教育理论不断更新、发展与完善。这不仅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也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在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时,一定要考虑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所选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科研起点的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用的需要,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后一方面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当然,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创新性原则  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自是创新,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一样体现创新性,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往往是来源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  总之,为了获得具有创新性成果,教育科研应从多方面创新:第一,重视选题的创新性。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应用上创新,将一种已有的理论方法首次应用到教育领域。  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只有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教育科研选题才有预期成功的可能。课题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方面看,应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科研能力和经验、时间精力等;从客观方面看,应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参考资料、经费、设备、时间,是否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课题大了,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周期长;难度大了,由于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会半途而废。小的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相对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课题目标集中,能较深入地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价值也可能是很大的。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领域的人,更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有可利用的条件、成果,能直接应用于自己实践的课题。以后,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视野的不断扩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科学性原则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及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从教育实践中直接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丰富可靠的事实依据和很强的针对性。一要尽可能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课题,少受个别的、特殊的教育现象的影响,更容易透过现象揭示教育科学的本质规律。二要选择具体的、明确的课题,界线要清,范围宜小。另一方面,选题的指导思想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所选定的课题应该能够纳入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框架或理论体系。

HAHAHA,做课题研究有象你这样做的?难道是你首次做课题?还不知道基本要点?府前中学物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英国科学家培根有句名言:“习惯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习惯在人的性格、情感、意识、思想中起着巨大作用。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益一生。坏的习惯有时会毁掉一个人的一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重要位置。由此可见,学校在培养人的途径中,习惯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国教育目前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则是学会学习,即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通常以示范、例题、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又是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再者初三物理是起始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为高中的后续学习铺路架桥,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通过情境指导、主题活动等激活物理课堂教学,重点以激发“兴趣”为基础,培养“习惯”为核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将其心智能力与操作能力有机融合,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理论制定科学的指导方案,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指导与培养,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课题组教师着力进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改革实验。在实施研究过程中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习“自主”。把“问的权力、读的时间、讲的机会、做的过程”还给学生,鼓励参与。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和掌握规律,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把握教学创新点。创设物理课堂教学“完善个性,尊重人格,崇尚自由,终身发展”的教育氛围。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自主学习的精神是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学习理论专家所积极倡导的。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内外教育专家的关注,也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初中生学习习惯的研究缺乏分层面的细致指导与相关指导的策略。针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不同年段和学科特点的学生良好自主学习品质的指导策略不够细化,而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将切入点放在分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具有实际指导价值,具有理论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本身的作用具有关键性,任何别的因素(如教师与教材等)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自主学习同积极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所涵盖的意义与内容要更广泛一些。要实现学生的物理课堂自主学习,有着许多因素和条件。我们认为即将构建的物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应有以下突破: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建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②教师能发挥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上下功夫,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③课堂信息反馈渠道多元、畅通。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在初中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自我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近期作用是可以使学生自己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中,远期作用是使学生自己具有自主的继续学习能力。本研究通过深入的调查和探索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品质的养成上存在的问题,找出规律,以理论为引导,探索相关教育策略,为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具有实践价值。理论价值:按照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动手、精于实践的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现实性道路。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我们认为,本课题取得较满意的成果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人员结构方面:课题组队伍构成合理,以研究人员和教师为主体(包括中学高级教师、威海市物理学科带头人、物理助理教研员等),以各方面专家为依托,研究中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交流,能推动课题的深入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资料准备方面:在研究的内容上,重点放在新课程下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提高学习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后盾和成功保证。环境条件方面:我校有着良好的师资条件,能为学生创造各种所需的环境,再者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家庭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为科研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个性差异的研究对象。科研手段方面:本课题将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通过信息技术等电化手段促进学生良好物理学习习惯的形成。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论文选题方向

写自己教前与教后对于书本知识传授或编排认知的变化,学生的变化都可以啊!没有必要高谈阔论,但有理论依据则更具说服力!

写这种文章啊,看看《物理教师》这本杂志很有帮助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这是因为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以及研究的价值。但在现实之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教师找不到研究课题,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或者选择的研究课题本身是“伪问题”而是不是“真问题”等现象。针对现存的种种问题,我们将从课题来源、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课题选择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做具体的分析与介绍。  一、课题的来源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不同于专业研究者,其研究工作应主要围绕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再如学习困难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学习困难学生有哪些特点?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能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这种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例如,教师希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为基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试图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习热情,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教师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布置较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功课,产生挫败感,最终厌学。  (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认为他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学习。  (4)教学中存在着比比皆是的“两难困境”。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角色就可能无法实现了。上述的疑难、矛盾和困境都可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效果。  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源发地,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课题。  例如,教师遇到一位学生,很随意的问道:“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这是一个“小”得算不上“真问题”的问题,但只要学生给出回答,然后教师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继续与学生交谈,也许就能发现与之关联的教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学生“完成的不好”的原因中可能存在着学习情感、动机、能力等等问题,也可能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教师完全可以就此展开研究。  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现场,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认识到,研究课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这样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待研究的问题。而要在教育场景中发现这些问题,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敏感性。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二)在阅读中萌生问题  我们讲教师的研究课题应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实际上,占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对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此同时,这也是研究课题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1.他人研究可以为教师发现研究课题提供启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要研究的课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研究与他人相同的问题,但是阐发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看到别人研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自己在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自己能得出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研究结论,于是选择同样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选择一个与他人的问题类似、接近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了解了别人研究的“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自己选择“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  第三,选择一个比他人的问题更具体或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因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总会留下他们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教育在发展,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又会引出另一个新问题。例如,素质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当阅读了若干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后,就会发现目前素质教育的研究还侧重于理论研究,且较为笼统和粗糙,与实践联系不足,尚未把有关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一起。教师在阅读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  2.教育信息可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提供线索  教育类的报纸杂志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之中,都有教育科研与动态成果的反映,透露出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经常阅读教育类报纸和杂志,可以从其提供的教育信息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课题。孙云晓在《你的孩子快乐吗?》一文中写道,“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后,树上还剩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现实的回答。可是这也不符合标准答案。上述这两条信息就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课题指南也是为教师提供教育信息最为直接的一个渠道。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省、市教育领导机构在认真分析全国和各省市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基础上,分别制定出一定时期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和规划,为进行教育科研选题提供依据。例如,各级教育科研领导部门往往会以年度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五年规划课题指南、委托课题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究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领导部门提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中,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密切关注课题指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申报。  从教育信息中选题,与教师平时做一个有心人,眼光敏锐,阅读广泛,善于积累,经常进行信息资料分析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做好情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从教育信息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激发问题  教师可以从与他人进行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中得到启示,从而发现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将有关的问题发展为教育研究的课题。事实上,有不少教育研究课题正是通过这种途径而提出来的。  首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中总结出研究课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如有的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从不训斥学生,师生关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级纪律好,学习成绩好,与之相反,另一为教师管理十分严格,但班级纪律却时好时坏,学习成绩平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跑题”,却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教学中“一板一眼”的老师,在课堂中常常遭受“冷遇”,学生也总是无精打采。这些经验与教训,或是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好的成效,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负向影响。那么,这些教育经验与教训之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某些措施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怎样从教育经验与教训中提炼、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规律?这些都可供教师提出课题并进行研究。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与他人交流,从别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从别人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其次,教师与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相互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课题提供参照。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交锋有利于扩展研究视角和视野,在进行争论的同时,只要选准角度,突出个性,就能选择很好的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个问题,有人持“教育主导作用论”,有人持“环境制约论”,两种理论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且都能“自圆其说”。但这两种观点之间却存在者明显的矛盾与不一致。有人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校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做了条件限定,对社会道德环境的性质与发挥效能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二者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从而为改善学校德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选择这类课题时,教师必须了解争论问题的历史、焦点和现状,客观地分析各方的依据和不足,结合自身,提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广阔的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课题数量众多,选择课题的渠道和途径也很多,上面介绍的仅仅是教师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和操作便利的几种。只要做个有心人,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  课题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从研究问题朦胧到逐渐清晰,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到确立研究问题以及明确研究目标的过程。选题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调查研究,选择研究方向  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基础。一个研究课题的确定,往往是在教学实践中,受某一教育现象的触发,产生研究的冲动,或者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杂志、报纸及教育文献资料时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因此,一开始往往拿不定主意,会对几个研究方向都感兴趣,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和专家咨询。  查阅资料可以考察哪一个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价值。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吸收与消化有关领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研究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反复比较、认真考虑,该方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无继续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自身在此方向是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相对于其他方向,有无更多的环境条件优势。这样,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几个研究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确立下来,把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此外,教师还可以征询专家或对某方向有研究经验者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再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总结提炼,确立研究课题  方向确立之后,就要对这个方向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加工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教师在实际研究中,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领域时,或多或少存在着选题宽泛、狭窄、模糊等不当现象。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须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炼,以形成和确立有意义的、问题提法原则上是正确的、有可能实现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缩小策略  即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主题涉及范围的大小应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适应。对于过于宽泛的主题,教师可以考虑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例如“我国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此外,教师还可以考虑聚焦研究问题的核心。如对于“××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如果研究人数有限、时间不长,缩小后这个问题仍然宽泛,因为“校园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显性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也有隐性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等,教师如果觉得无法深入研究这样复杂的问题,可以取其中某个要素进行研究。因此,可把它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 ××地区农村初级中学课堂中师生关系研究”等等。这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对研究问题进行聚焦。  扩展策略  即将狭窄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值得研究。问题狭窄在于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没有价值。对于教师来说,研究问题宜小不宜大,但毕竟是研究,如果问题过小,就无须研究了。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它是一种个别的具体问题,要从这个问题中提炼初值得研究的课题,应该从普遍性的角度对其扩展和丰富:“这个学生的外语成绩是否经常不好;班上其他人是否也这样,有多少,他们是否有共同特点;什么原因引起他们英语学习不好”等等。通过这样的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提炼为“ 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这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由表及里、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炼。  分析策略  即将复杂、模糊的问题进行分解,或对模糊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简化、清晰。对于模糊、复杂的问题,教师常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分析能使问题范围清楚集中,它是教师提炼科研课题的重要策略。  (1)分解问题。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使这些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具体化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例如,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研究者可将此问题分解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语文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分解研究问题,不仅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确,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课题沿着一定脉络,由浅入深向前推进,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2)分析因果。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便深入准确地掌握问题之根本。如某学校“成功教育研究”课题,就是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因果关系的深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失败者心态:自卑感强、自信心丧失。这种心态产生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复失败。”因此认为“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不良心态的最好办法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因果分析能帮助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本,同时也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办法。  (三)分析梳理,明确研究目标  课题确立之后,就要明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目标就是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将要取得的成果,即通过研究获得的对某一教育现象及其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科学认识。研究一个课题,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明确研究目标,这样才能把研究问题的内容与方向把握住,并成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为了使研究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可以从过程论和系统论两个层面对课题目标进行分解。  首先,从过程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课题研究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分别叫做任务目标、状态目标和成果目标。任务目标又叫做研究工作目标,通过制定研究任务书来表达,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由谁去完成,如何完成,什么时候完成等。状态目标对于教育实验研究来说,是对被试施加实验变量以后,旧状态发生变化,研究者所期望达到的新状态。成果目标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完成后希望得到的综合性成果。三个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前一层次的目标是后一层次目标的手段。按层次设计课题目标,简明实用,具有导向作用。  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往往存在着目标系列,应当给予明确,按它们之间的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便于课题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课题成果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体系。例如,“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现状;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原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需改变的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显然,课题要实现的目标是明确的,目标之间包含着一定的系统性也是清楚的,每一个子目标都可以构想自己的研究方案,但处于大系统中,必须服从课题总目标的需要。  三、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一)选题原则  选题原则就是进行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为课题选择活动提供某种行为准则和标准。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选择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价值性原则  选择的价值性原则,是指课题要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这主要表现为能满足教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和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又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要求研究者去探索、去解决。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可以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指导,少交“学费”,少走弯路。同时,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也要求教育理论不断更新、发展与完善。这不仅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也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在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时,一定要考虑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所选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科研起点的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用的需要,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后一方面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当然,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创新性原则  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自是创新,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一样体现创新性,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往往是来源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  总之,为了获得具有创新性成果,教育科研应从多方面创新:第一,重视选题的创新性。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应用上创新,将一种已有的理论方法首次应用到教育领域。  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只有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教育科研选题才有预期成功的可能。课题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方面看,应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科研能力和经验、时间精力等;从客观方面看,应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参考资料、经费、设备、时间,是否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课题大了,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周期长;难度大了,由于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会半途而废。小的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相对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课题目标集中,能较深入地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价值也可能是很大的。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领域的人,更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有可利用的条件、成果,能直接应用于自己实践的课题。以后,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视野的不断扩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科学性原则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及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从教育实践中直接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丰富可靠的事实依据和很强的针对性。一要尽可能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课题,少受个别的、特殊的教育现象的影响,更容易透过现象揭示教育科学的本质规律。二要选择具体的、明确的课题,界线要清,范围宜小。另一方面,选题的指导思想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所选定的课题应该能够纳入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框架或理论体系。

论文如何写还是应该要看题目吧。我记得曾经写过一篇“高中教学中是否应表述出经典物理学的非普适性”的论文。个人意见是,高中教学在实际中很难脱离高考的压力和背景,所以论高考应试的论文多如牛毛。但单就论文来讲,并不局限于应对高考,相比较而言,针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特色教学等更加适合论文题目。仅代表个人意见。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这是因为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以及研究的价值。但在现实之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教师找不到研究课题,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或者选择的研究课题本身是“伪问题”而是不是“真问题”等现象。针对现存的种种问题,我们将从课题来源、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课题选择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做具体的分析与介绍。  一、课题的来源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不同于专业研究者,其研究工作应主要围绕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再如学习困难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学习困难学生有哪些特点?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能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这种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例如,教师希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为基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试图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习热情,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教师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布置较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功课,产生挫败感,最终厌学。  (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认为他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学习。  (4)教学中存在着比比皆是的“两难困境”。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角色就可能无法实现了。上述的疑难、矛盾和困境都可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效果。  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源发地,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课题。  例如,教师遇到一位学生,很随意的问道:“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这是一个“小”得算不上“真问题”的问题,但只要学生给出回答,然后教师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继续与学生交谈,也许就能发现与之关联的教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学生“完成的不好”的原因中可能存在着学习情感、动机、能力等等问题,也可能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教师完全可以就此展开研究。  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现场,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认识到,研究课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这样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待研究的问题。而要在教育场景中发现这些问题,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敏感性。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二)在阅读中萌生问题  我们讲教师的研究课题应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实际上,占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对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此同时,这也是研究课题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1.他人研究可以为教师发现研究课题提供启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要研究的课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研究与他人相同的问题,但是阐发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看到别人研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自己在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自己能得出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研究结论,于是选择同样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选择一个与他人的问题类似、接近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了解了别人研究的“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自己选择“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  第三,选择一个比他人的问题更具体或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因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总会留下他们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教育在发展,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又会引出另一个新问题。例如,素质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当阅读了若干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后,就会发现目前素质教育的研究还侧重于理论研究,且较为笼统和粗糙,与实践联系不足,尚未把有关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一起。教师在阅读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  2.教育信息可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提供线索  教育类的报纸杂志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之中,都有教育科研与动态成果的反映,透露出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经常阅读教育类报纸和杂志,可以从其提供的教育信息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课题。孙云晓在《你的孩子快乐吗?》一文中写道,“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后,树上还剩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现实的回答。可是这也不符合标准答案。上述这两条信息就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课题指南也是为教师提供教育信息最为直接的一个渠道。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省、市教育领导机构在认真分析全国和各省市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基础上,分别制定出一定时期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和规划,为进行教育科研选题提供依据。例如,各级教育科研领导部门往往会以年度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五年规划课题指南、委托课题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究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领导部门提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中,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密切关注课题指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申报。  从教育信息中选题,与教师平时做一个有心人,眼光敏锐,阅读广泛,善于积累,经常进行信息资料分析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做好情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从教育信息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激发问题  教师可以从与他人进行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中得到启示,从而发现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将有关的问题发展为教育研究的课题。事实上,有不少教育研究课题正是通过这种途径而提出来的。  首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中总结出研究课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如有的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从不训斥学生,师生关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级纪律好,学习成绩好,与之相反,另一为教师管理十分严格,但班级纪律却时好时坏,学习成绩平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跑题”,却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教学中“一板一眼”的老师,在课堂中常常遭受“冷遇”,学生也总是无精打采。这些经验与教训,或是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好的成效,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负向影响。那么,这些教育经验与教训之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某些措施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怎样从教育经验与教训中提炼、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规律?这些都可供教师提出课题并进行研究。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与他人交流,从别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从别人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其次,教师与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相互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课题提供参照。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交锋有利于扩展研究视角和视野,在进行争论的同时,只要选准角度,突出个性,就能选择很好的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个问题,有人持“教育主导作用论”,有人持“环境制约论”,两种理论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且都能“自圆其说”。但这两种观点之间却存在者明显的矛盾与不一致。有人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校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做了条件限定,对社会道德环境的性质与发挥效能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二者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从而为改善学校德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选择这类课题时,教师必须了解争论问题的历史、焦点和现状,客观地分析各方的依据和不足,结合自身,提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广阔的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课题数量众多,选择课题的渠道和途径也很多,上面介绍的仅仅是教师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和操作便利的几种。只要做个有心人,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  课题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从研究问题朦胧到逐渐清晰,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到确立研究问题以及明确研究目标的过程。选题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调查研究,选择研究方向  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基础。一个研究课题的确定,往往是在教学实践中,受某一教育现象的触发,产生研究的冲动,或者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杂志、报纸及教育文献资料时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因此,一开始往往拿不定主意,会对几个研究方向都感兴趣,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和专家咨询。  查阅资料可以考察哪一个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价值。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吸收与消化有关领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研究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反复比较、认真考虑,该方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无继续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自身在此方向是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相对于其他方向,有无更多的环境条件优势。这样,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几个研究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确立下来,把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此外,教师还可以征询专家或对某方向有研究经验者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再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总结提炼,确立研究课题  方向确立之后,就要对这个方向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加工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教师在实际研究中,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领域时,或多或少存在着选题宽泛、狭窄、模糊等不当现象。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须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炼,以形成和确立有意义的、问题提法原则上是正确的、有可能实现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缩小策略  即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主题涉及范围的大小应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适应。对于过于宽泛的主题,教师可以考虑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例如“我国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此外,教师还可以考虑聚焦研究问题的核心。如对于“××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如果研究人数有限、时间不长,缩小后这个问题仍然宽泛,因为“校园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显性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也有隐性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等,教师如果觉得无法深入研究这样复杂的问题,可以取其中某个要素进行研究。因此,可把它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 ××地区农村初级中学课堂中师生关系研究”等等。这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对研究问题进行聚焦。  扩展策略  即将狭窄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值得研究。问题狭窄在于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没有价值。对于教师来说,研究问题宜小不宜大,但毕竟是研究,如果问题过小,就无须研究了。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它是一种个别的具体问题,要从这个问题中提炼初值得研究的课题,应该从普遍性的角度对其扩展和丰富:“这个学生的外语成绩是否经常不好;班上其他人是否也这样,有多少,他们是否有共同特点;什么原因引起他们英语学习不好”等等。通过这样的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提炼为“ 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这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由表及里、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炼。  分析策略  即将复杂、模糊的问题进行分解,或对模糊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简化、清晰。对于模糊、复杂的问题,教师常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分析能使问题范围清楚集中,它是教师提炼科研课题的重要策略。  (1)分解问题。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使这些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具体化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例如,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研究者可将此问题分解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语文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分解研究问题,不仅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确,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课题沿着一定脉络,由浅入深向前推进,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2)分析因果。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便深入准确地掌握问题之根本。如某学校“成功教育研究”课题,就是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因果关系的深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失败者心态:自卑感强、自信心丧失。这种心态产生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复失败。”因此认为“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不良心态的最好办法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因果分析能帮助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本,同时也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办法。  (三)分析梳理,明确研究目标  课题确立之后,就要明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目标就是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将要取得的成果,即通过研究获得的对某一教育现象及其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科学认识。研究一个课题,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明确研究目标,这样才能把研究问题的内容与方向把握住,并成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为了使研究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可以从过程论和系统论两个层面对课题目标进行分解。  首先,从过程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课题研究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分别叫做任务目标、状态目标和成果目标。任务目标又叫做研究工作目标,通过制定研究任务书来表达,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由谁去完成,如何完成,什么时候完成等。状态目标对于教育实验研究来说,是对被试施加实验变量以后,旧状态发生变化,研究者所期望达到的新状态。成果目标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完成后希望得到的综合性成果。三个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前一层次的目标是后一层次目标的手段。按层次设计课题目标,简明实用,具有导向作用。  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往往存在着目标系列,应当给予明确,按它们之间的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便于课题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课题成果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体系。例如,“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现状;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原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需改变的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显然,课题要实现的目标是明确的,目标之间包含着一定的系统性也是清楚的,每一个子目标都可以构想自己的研究方案,但处于大系统中,必须服从课题总目标的需要。  三、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一)选题原则  选题原则就是进行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为课题选择活动提供某种行为准则和标准。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选择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价值性原则  选择的价值性原则,是指课题要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这主要表现为能满足教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和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又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要求研究者去探索、去解决。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可以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指导,少交“学费”,少走弯路。同时,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也要求教育理论不断更新、发展与完善。这不仅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也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在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时,一定要考虑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所选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科研起点的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用的需要,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后一方面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当然,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创新性原则  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自是创新,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一样体现创新性,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往往是来源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  总之,为了获得具有创新性成果,教育科研应从多方面创新:第一,重视选题的创新性。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应用上创新,将一种已有的理论方法首次应用到教育领域。  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只有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教育科研选题才有预期成功的可能。课题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方面看,应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科研能力和经验、时间精力等;从客观方面看,应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参考资料、经费、设备、时间,是否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课题大了,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周期长;难度大了,由于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会半途而废。小的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相对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课题目标集中,能较深入地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价值也可能是很大的。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领域的人,更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有可利用的条件、成果,能直接应用于自己实践的课题。以后,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视野的不断扩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科学性原则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及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从教育实践中直接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丰富可靠的事实依据和很强的针对性。一要尽可能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课题,少受个别的、特殊的教育现象的影响,更容易透过现象揭示教育科学的本质规律。二要选择具体的、明确的课题,界线要清,范围宜小。另一方面,选题的指导思想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所选定的课题应该能够纳入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框架或理论体系。

写自己教前与教后对于书本知识传授或编排认知的变化,学生的变化都可以啊!没有必要高谈阔论,但有理论依据则更具说服力!

关于这样的研究方向,我们在写毕业论文时,要保证这种教育群体的不同针对性,它判断出一定的心理以及知识点的引导方向。

既然是公开课,是作为展示以及提供研究课例的,我们每个老师肯定都会认真准备。我个人在选择公开课的课题上是这样思考的:首先要根据课时的进度。最好是适应进度的,虽然有时候也可以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来上,但为了保证质量不影响整体计划,建议还是跟课时走。其次要根据课题的内容。课题内容最好是生活中经常能够应用到的,学生比较熟悉的,这样容易有发挥的题材。可以从生活中提取学具的,学生容易感兴趣。学完后可以应用到生活中马上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课题,比较有价值。课题内容比较直观形象的,方便图文音像并茂的,可以使课上的生动有趣。再次要根据老师的个人风格。有的老师思维严谨逻辑性强,适合上概念性或者应用题之类的课题。有的老师性格活泼喜欢现场发挥,适合上图形类课题。最后要根据硬件条件。现在基本大部分的学校现代化设备都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投影仪肯定少不了。再好一些的学校,网络教室肯定是必备的。我非常希望自己能上一堂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因为自己可以独立制作课件,对网络知识也有一定掌握,可惜学校两间学生计算机房同时被窃,硬件条件暂时跟不上了,让我很郁闷。1、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标。活动的设计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进行。而教学改革的听说读写必须贯穿于其中经过这几个环节后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你的教学内容, 他们要掌握的重点2、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语) 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两次的公开课中,我都选择了学生喜欢的话题“What do you like?”和“Go shopping”在引题的过程中,我都选择了中学生们喜欢的食物饮料, 比如说拿快餐作为话题 学生们一提到自己喜爱的话题自然的就跟着我走了 我先介绍自己的爱好, 再征求他们的意见, 在我引导的示范中, 慢慢进入了教学过程 在两次公开课中, 从自己喜欢的到家人喜欢的,朋友喜欢的,甚至后来小动物们喜爱的,都作为了话题 在购物一课中我采用了食物彩色图片,并作为奖励发给用于回答问题的同学, 同样是食物, 换一种设计, 学生当然不厌其烦这样,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 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3、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英语交际性原则。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课堂教学并非是“我教你学”,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活动是通过交际使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认知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学就是为了促进交流,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置有意义的语言情景,安排各类课堂教学活动,pair work, group work, role play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际,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尽量体现真实的交际,教师在设计时要创造“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使学生感到进行交际活动的必要性。比如说在谈论喜爱的东西时, 采取竞赛的方式而在“Go shopping” 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我就安排了去买东西这么一个环节 让学生们自演自导, 分别充当售货员和顾客甚至在巩固教学的环节中, 插入的一个为好朋友朱迪准备的晚会也别有用心 同学们聚会, 自己买菜自己做, 我相应的给予他们一些饮食信息, 让他们自己开购物单 在这个过程中, 既能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又能巩固他们这堂课所学的知识 而聚会又是他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很自然的他们就随着课堂的步骤把自己带了进去 4、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仪、幻灯、语言实验室,电脑多媒体等是现代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充分的利用他们,让现代化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功用⑴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全方位地感受语言的刺激,产生需要运用外语的激情,增加使用外语的机会。例如,在多媒体教室学习, 和蔼可亲的声音、悦耳动听的音乐、逼真的音响效果,栩栩如生的影视画面,可大大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 ⑵有利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电化教具生动、形象,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5 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设疑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疑与提问是英语教学课堂调控的常规武器。它是促进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推动教学流程迅速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机。对于学生来说,它还具有多种教育心理功能:既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又能诱发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和习惯,启迪聪明智慧,还能充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可以说,英语课堂调控的起承转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疑提问的精心运筹。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

其实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要学得有价值,主要素材的来源还是自己教学中的真实体会,一线老师写论文不要太理论化,要多兴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有价值的例子,写出的文章才有实用性

论文如何写还是应该要看题目吧。我记得曾经写过一篇“高中教学中是否应表述出经典物理学的非普适性”的论文。个人意见是,高中教学在实际中很难脱离高考的压力和背景,所以论高考应试的论文多如牛毛。但单就论文来讲,并不局限于应对高考,相比较而言,针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特色教学等更加适合论文题目。仅代表个人意见。

写这种文章啊,看看《物理教师》这本杂志很有帮助

关于这样的研究方向,我们在写毕业论文时,要保证这种教育群体的不同针对性,它判断出一定的心理以及知识点的引导方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