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8-02 13:35:59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是什么意思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中国陶瓷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始制造各类日用陶器,自从火发明后,烧造出各种汲水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并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还创造了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法,便陶器在器皿的基础上,发展为原始社会灿烂的艺术之花。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已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夏、周、商三代文化,灰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瓷器的出现,为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的实际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采用纯白的高岭土造器皿,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由战国至秦汉600多年间中过出现了第一个文化高潮(陕西兵马俑)。到了汉代有了彩绘陶壶,东汉晚期创造性烧成了青瓷,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 南北朝北朝白瓷的烧成,是陶瓷史上又一件大事,其中白瓷莲瓣罐是后来彩绘瓷发展的基础,也是邢窑、定窑名瓷的先驱。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继承的基础,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炫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宋代是我过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化瓷器在中国制瓷史占有一席之地,我过制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住的灿烂的黄金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其生产的精美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愧宝,是我们的骄傲。清代陶瓷的产地你叫广,且中国陶瓷输出量很大。 19世纪后半叶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陶瓷手工业开始走下坡路。总之,我国陶瓷生产已有800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我国的陶工和科技专业人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陶瓷技艺的奇迹,流传于海内外。陶瓷器生产创作始终绵延不断,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是近年来国陶艺发展走在了我国的前面。现在是我们重振瓷雄风的时候了!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扩展资料:陶瓷定义:陶瓷英文Ceramic(或者China);陶瓷拼音Táocí;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以前人们把用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称作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陶瓷的主要产区为彭城镇、景德镇、醴陵、高安、丰城、萍乡、黎川、佛山、潮州、德化、淄博、唐山、北流等地。此外景德镇是我国“瓷都”之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扩展资料:陶瓷的故事: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奥古斯都,就曾用一队龙骑兵来与波斯国交换过48件瓷器花瓶。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奥古斯都确实拥有过大量的东方陶瓷收藏品,并且花了很多钱在购买中国瓷器。 历史上把陶瓷记录成一种高级的化学工艺品,但是就像在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一样,它也有人类奋斗和尔虞我诈的因素在内。 陶器的制造是许许多多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大多数早期陶器实用但无甚审美价值。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早开始生产具有审美价值瓷器的。我们的先辈们利用高温窑烧制法,使瓷器装饰并发出光彩。 陶制品的重要性,已从我国2000多年前的陕西成阳秦始皇陵周围出土的兵马俑看出。在公元三四世纪期间,用高温浇制的青色器皿逐渐取代了用于吃饭、饮酒洗涮用的漆器、竹器和低温烧制的陶器。以后人们又利用专业化的原料和更多的高效窑。从而导致了我国初唐时期精制白瓷的出现。白瓷是陶瓷的最佳境界。然而,准确地说明陶瓷是有困难的。 瓷器这一术语通常是指硬而白色及纯正、高贵、透明的陶瓷。因为陶土不透明的特性,所以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变化也是异乎寻常的。当我国精制的透明瓷器最初被传到欧洲时,引起了轰动。 那些给欧洲人带来极大嫉妒和贪婪欲的瓷器,是公元960年――1279年我国宋代南方,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生产的。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宋代以后的朝代也曾生产过美妙绝伦的瓷器制品。 后来,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除能满足国内需用以外,还通过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瓷器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瓷器以蓝白相间的最为著名。最早大概生产于公元14世纪。 这些瓷器被出口至中东,那里的人曾下工夫仿制这些瓷器。瓷器上色的钴蓝资料则是从如今伊朗进口的。 那些使景德镇瓷器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种称之为瓷石的岩石。这种岩石包括一种主要陶瓷矿物质,丝云母以及铝硅矿长石和石英。丝云母颗粒十分精细。使用这种岩石加常规的粘土更具韧性。在经加工后,这些岩石被压成了细小白瓷砖,叫做瓷泥。这一词西方人称为“白铜瓷”。随着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瓷石与许多各种各样的瓷土混合。粘土中富含高岭石。当瓷土中加入添加物时,需要烧制瓷器的温度就越来越高。但是增加了温度范围,这种材料加温烧制过程中,也增进了所生产制品的光滑度。 到18世纪,瓷器便开始用含50%的白瓷土材料来生产了。欧洲人早期开始仿制中国瓷器的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与瓷石类似的材料。 除了瓷石以外,我国还具有高温瓷窑的优势,这种瓷窑可以使窑温达到1350摄氏度。龙窑长而低,沿山脚而建成,在较低处的尽头装有烧木柴炉子膛,凭风箱便足以让上万个物件立刻烧制。在明代末期景德镇出现了卵形的瓷窑。不过,欧洲人的瓷器制造始于德国炼丹术士的活动。据说有位木工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曾是一位药房学徒。最初在柏林传闻他发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石头――点金石,这些流言蜚语使他不得不逃出柏林,先来到威登堡大学,在那里他学习自然科学,后来到梅林开始开发几种新兴的产业。在一位玻璃制品监制人的建议下,伯特格开始制造瓷器,在经过多次试验和历经艰辛后,他于1708年1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烧制,制成了一种白而透明的瓷。 他的发现于1709年3月28日公布于众,最后终于促成了著名的梅森瓷器工厂的建立。 伯特格利用一种当地的可溶化的岩石来获取瓷石混合一种瓷土。大概他已了解到中国人的这种制作工艺。他在当地的沉积岩中寻找到两三种成分。他所获得的成功大概是因为其在持之以恒的用当地矿物进行实验并检验了它们的性能。 伯特格一直对此加以保密。但是,瓷器的制造业还是在欧洲各地开始了,梅林一直是处于欧洲瓷器之都的地位,直到1756年7月战争开始之时,才为德累斯登所替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史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是什么格式

我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尤其是瓷器,它是我国的伟大的发明之一。陶瓷的生产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由无釉到施釉、由低温到高温的过程。我国最早的陶器是在距今8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之一。距今约三千多年的商周时代,已出现了白陶和釉陶,釉的发明,可以看成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飞跃。至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曾以大量的砖瓦修建长城和阿房宫,将陶器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到建筑方面。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大批形似真人真马的陶俑,充分证明了当时制陶工艺及陶俑装饰方面的高超技艺。两汉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考古发现,两汉时期已成功地烧制出铅釉陶,而且釉陶的色彩也更丰富,出现了翠绿、浅绿、茶黄等多种不同的色釉,足见当时已经开始利用Fe2O3和CuO作着色剂配釉。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文化鼎盛时期。瓷器逐渐代替了铜器等,饮茶风尚又推动了瓷质茶具的研制,大大促进了各种瓷器的生产,陶瓷产区分布很广,并正式出现了“窑”的专称。“唐三彩”则是盛唐时期制陶工艺和艺术上的一个重要成就。此外,长沙窑发现的釉下彩也是当时陶瓷装饰技艺发展的成就之一。宋代是我国瓷业全面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时期。陶瓷产区遍及大江南北及黄河流域,出现了产品风格各异的几大瓷窑体系,其中以五大名窑(钧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闻名于世。元代除著名的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德化窑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外,景德镇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全国的制瓷业中,逐渐取得工艺和装饰方面的突出成就,为瓷器彩釉装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据文献记载,景德镇自汉代开始生产陶器,唐代已能烧制瓷器,到宋代以生产白瓷、影青瓷而闻名。明代,在传统的基础上制瓷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景德镇的瓷器生产进入了全盛时期。当时,景德镇瓷业不仅在产品的产量、国内外销量上,而且在制瓷工艺技术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代表了全国的最高水平,因而使景德镇逐渐确定了中国瓷都的地位。此外,被誉名为我国陶都的江苏宜兴,其紫砂器自宋代创制以来至明代已形成独特风格,在造型和装饰方面都取得了世人赞赏的成就。清代我国的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十分成熟的阶段。景德镇仍为我国瓷业生产中心,其制品种类十分丰富,在造型装饰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创造了粉彩、珐琅彩和各种高低温颜色釉。我国陶瓷业在历史上对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有关资料表明,远在唐代中国瓷器就进入了国际市场,历宋、元、明、清诸代,陶瓷的销量不断增加。15世纪末,西欧国家的一些商人来到中国,又使我国瓷器经过大西洋输入欧洲。随着产品外销,我国的制瓷技术也先后传到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我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对人类文化和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辉煌的一页。但近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腐朽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统治的压迫,我国的陶瓷制造业受到严重的摧残,生产落后,加之科学技术不被重视,因此,长期处于萧条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陶瓷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十几个较大的陶瓷产区,如景德镇、醴陵、唐山、邯郸、佛山、宜兴、淄博、德化等。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建筑陶瓷行业飞速发展,各种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布料机的研发和应用,新型窑炉、压机、抛光设备的国产化、大型化、自动化生产,丝网、胶辊印花机的普及,以及近年来喷墨打印机的推广,都为建筑陶瓷行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金属釉、全抛釉、抛光砖、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轻质砖、薄板砖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也极大地丰富了陶瓷产品的品种。我国建筑陶瓷的产量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建筑陶瓷的制造大国。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陶瓷的主要产区为景德镇、高安、丰城、萍乡、佛山、潮州、德化、醴陵、淄博等地。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中国陶瓷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始制造各类日用陶器,自从火发明后,烧造出各种汲水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并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还创造了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法,便陶器在器皿的基础上,发展为原始社会灿烂的艺术之花。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已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夏、周、商三代文化,灰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瓷器的出现,为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的实际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采用纯白的高岭土造器皿,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由战国至秦汉600多年间中过出现了第一个文化高潮(陕西兵马俑)。到了汉代有了彩绘陶壶,东汉晚期创造性烧成了青瓷,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 南北朝北朝白瓷的烧成,是陶瓷史上又一件大事,其中白瓷莲瓣罐是后来彩绘瓷发展的基础,也是邢窑、定窑名瓷的先驱。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继承的基础,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炫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宋代是我过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化瓷器在中国制瓷史占有一席之地,我过制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住的灿烂的黄金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其生产的精美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愧宝,是我们的骄傲。清代陶瓷的产地你叫广,且中国陶瓷输出量很大。 19世纪后半叶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陶瓷手工业开始走下坡路。总之,我国陶瓷生产已有800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我国的陶工和科技专业人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陶瓷技艺的奇迹,流传于海内外。陶瓷器生产创作始终绵延不断,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是近年来国陶艺发展走在了我国的前面。现在是我们重振瓷雄风的时候了!

摘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论文的摘要,是为了把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最简练的文字予以介绍,协助读者对该工作的目的、设计及研究结果较快地得出概括性的理解。目前科技期刊的论文摘要一般要求按结构式摘要的格式书写,即明确写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结构式论文摘要具有固定格式,其撰写格式与科研设计思维方法相一致,有助于作者理清思路,准确表达,甚至可促使作者在实验设计开始时就明确各项内容,使各部分更趋严密、合理,以得出正确结论,便于转载和传播。因此,摘要写得好坏直接影响读者对论文的理解,影响论文被利用的程度,论文作者必须重视摘要的写作。不同期刊对论文摘要的写法有不同的要求,《中国烟草学报》采用的是结构式摘要。现针对本刊部分来稿在摘要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对结构式摘要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如下。1论文摘要写作中存在的问题1摘要过于简单,信息量不足,不能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2摘要不精炼,条理不清,结构混乱; 3摘要内容表达不确切,摘要中出现对论文内容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 4未按国家标准要求书写,如句子中出现“本文"、“作者"等第一人称做主语;……。 2 摘要的结构目的:应简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一般用1~2句话简要概括,不宜太过冗长。目的部分的文字最好不是对文题中已有信息的简单重复。 方法:应简述研究的材料(对象)、方法、设计方案、资料的收集处理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等。 结果:应简要列出主要的结果,描述结果要尽量用具体数据,不要过于笼统。尽可能不用“高于"、“低于"、“大于"、“小于"等笼统表达方法,应用具体数字说明是多高或多低,并注明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论: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结果,得出客观适当的结论,并指出研究的价值和今后有待探讨的问题。 3 书写摘要注意事项撰写论文摘要应注意的问题:① 客观如实地反映所做的研究或工作,不加作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② 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③ 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④ 不要用第一人称如“本文"、“我们"、“作者"等作为主语,而应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 “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式;⑤ 采用规范化名词术语(包括地名、机构名和人名);⑥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非本专业读者能清楚理解,否则首次出现时不论中、英文均应给出全称;⑦ 应采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⑧ 注意正确使用简化字和标点符号;⑨ 一般不用引文(除非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著作);⑩ 一般不分段落。 论文摘要的字数要得当,书写论文摘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读者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有关研究的主要信息。字数少了难以说明问题,字数多了又无必要,故论文摘要的字数应该适当。一般而言,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字,英文摘要可适当长一些,因为英文摘要主要是给非汉语国家和地区读者看的,他们大多没有能力阅读中文全文。英文摘要内容可较中文摘要稍详细一些,字数一般不超过400个英文单词。中英文摘要各项内容要基本相同。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部分是什么

迄今为止,陶瓷的界定似可概括地作如下描述:陶瓷是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的意图通过特定的物理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和气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型式的工艺岩石。表面可施釉或不施釉,若干瓷质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半透明度,通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晶体或与无定形胶结物及气孔或与熟料包裹体等微观结构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陶瓷的起源吧!所谓陶瓷包括陶器和瓷器,是指用可塑性制瓷粘土和瓷石矿做胎体,用长石和石英等原料制釉,并且通过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主要有日用、艺术、和建筑陶器等三种。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陶瓷已经推向了世界各地。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扩展资料:陶瓷的故事: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奥古斯都,就曾用一队龙骑兵来与波斯国交换过48件瓷器花瓶。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奥古斯都确实拥有过大量的东方陶瓷收藏品,并且花了很多钱在购买中国瓷器。 历史上把陶瓷记录成一种高级的化学工艺品,但是就像在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一样,它也有人类奋斗和尔虞我诈的因素在内。 陶器的制造是许许多多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大多数早期陶器实用但无甚审美价值。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早开始生产具有审美价值瓷器的。我们的先辈们利用高温窑烧制法,使瓷器装饰并发出光彩。 陶制品的重要性,已从我国2000多年前的陕西成阳秦始皇陵周围出土的兵马俑看出。在公元三四世纪期间,用高温浇制的青色器皿逐渐取代了用于吃饭、饮酒洗涮用的漆器、竹器和低温烧制的陶器。以后人们又利用专业化的原料和更多的高效窑。从而导致了我国初唐时期精制白瓷的出现。白瓷是陶瓷的最佳境界。然而,准确地说明陶瓷是有困难的。 瓷器这一术语通常是指硬而白色及纯正、高贵、透明的陶瓷。因为陶土不透明的特性,所以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变化也是异乎寻常的。当我国精制的透明瓷器最初被传到欧洲时,引起了轰动。 那些给欧洲人带来极大嫉妒和贪婪欲的瓷器,是公元960年――1279年我国宋代南方,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生产的。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宋代以后的朝代也曾生产过美妙绝伦的瓷器制品。 后来,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除能满足国内需用以外,还通过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瓷器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瓷器以蓝白相间的最为著名。最早大概生产于公元14世纪。 这些瓷器被出口至中东,那里的人曾下工夫仿制这些瓷器。瓷器上色的钴蓝资料则是从如今伊朗进口的。 那些使景德镇瓷器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种称之为瓷石的岩石。这种岩石包括一种主要陶瓷矿物质,丝云母以及铝硅矿长石和石英。丝云母颗粒十分精细。使用这种岩石加常规的粘土更具韧性。在经加工后,这些岩石被压成了细小白瓷砖,叫做瓷泥。这一词西方人称为“白铜瓷”。随着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瓷石与许多各种各样的瓷土混合。粘土中富含高岭石。当瓷土中加入添加物时,需要烧制瓷器的温度就越来越高。但是增加了温度范围,这种材料加温烧制过程中,也增进了所生产制品的光滑度。 到18世纪,瓷器便开始用含50%的白瓷土材料来生产了。欧洲人早期开始仿制中国瓷器的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与瓷石类似的材料。 除了瓷石以外,我国还具有高温瓷窑的优势,这种瓷窑可以使窑温达到1350摄氏度。龙窑长而低,沿山脚而建成,在较低处的尽头装有烧木柴炉子膛,凭风箱便足以让上万个物件立刻烧制。在明代末期景德镇出现了卵形的瓷窑。不过,欧洲人的瓷器制造始于德国炼丹术士的活动。据说有位木工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曾是一位药房学徒。最初在柏林传闻他发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石头――点金石,这些流言蜚语使他不得不逃出柏林,先来到威登堡大学,在那里他学习自然科学,后来到梅林开始开发几种新兴的产业。在一位玻璃制品监制人的建议下,伯特格开始制造瓷器,在经过多次试验和历经艰辛后,他于1708年1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烧制,制成了一种白而透明的瓷。 他的发现于1709年3月28日公布于众,最后终于促成了著名的梅森瓷器工厂的建立。 伯特格利用一种当地的可溶化的岩石来获取瓷石混合一种瓷土。大概他已了解到中国人的这种制作工艺。他在当地的沉积岩中寻找到两三种成分。他所获得的成功大概是因为其在持之以恒的用当地矿物进行实验并检验了它们的性能。 伯特格一直对此加以保密。但是,瓷器的制造业还是在欧洲各地开始了,梅林一直是处于欧洲瓷器之都的地位,直到1756年7月战争开始之时,才为德累斯登所替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中国瓷器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是什么时候写的

中国陶瓷  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除了“四大发明”,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陶瓷了。中国的英文名称(chlna),就由此而来。但大多数并不了解陶瓷。在他们眼里,陶瓷一体,事实上,陶和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器物。陶产生在先,用粘土制坯;瓷产生在后,用瓷土制坯,而且两者烧制的窑温度也不相同。   古代陶瓷的发展(以下主要是讲古代陶瓷的发展一事)                 早在新时期期时,我们的祖先就拉开了陶瓷发展史的序幕。一开始,陶瓷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作为容器或餐具。后来陶瓷制造逐渐脱离了实用主义,出现了只作为装饰功用的产品。殷商初期,随着烧制温度的不断提高,瓷器初具雏形。   历史上最先出现的瓷器是青瓷。与比陶相比,瓷器质地细腻致密,坚固耐用,而且表面涂上了一层釉,防漏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算是进步。但在早期,经常出现露胎流釉的现象。这是由于在制坯时,瓷胎涂满釉质。在烧制过程中釉质受热熔化,变为液体,流到地面上,冷却后又变回固态,把瓷器与地面粘连起来。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遇到这样的情况,师傅们只能用小榔头敲击瓷器底部,以把它同地面分开。这是个投鼠忌器的过程,力道的把握非常困难,劲小了,根本敲不下来;劲大了,又会使瓷器上产生裂纹,影响品质,甚至会把瓷器打碎,那前面的所做一切就前功尽弃了。后来有人发明了“半釉”法,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方法就是在制胎时只把釉质涂在器物的上半部分,并且稍微涂得厚一点。烧造时釉质受热后向下流,流到器物最底下刚好流完,而不会滴到地面上,这样冷却后就不会和地面发生粘连,很容易的就可以拿起来了。   东汉时,浙江的越窑的青瓷逐渐成熟起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直至魏晋南北朝,青瓷已经独霸中国的瓷器市场。但是它已经得意不了多久了因为,此时,白瓷在北方悄然兴起,并在青瓷的强大统治下顽强地生根发芽。经过岁月的洗礼,唐朝时已经和青瓷分庭抗礼。两者各领风骚,有“南青北白”之说。唐朝的彩陶艺术也有了很大发展,最大的成就是人们后来所熟知的“唐三彩”。唐三彩主要由黄、绿、白三色的釉彩涂于胎身,因此得名。其造型丰富多样,有各种人物、动物、花鸟等,其中最出名的,要属唐三彩的马。  随着唐王朝的土崩瓦解,中国瓷器市场格局重新洗牌。到了宋朝,瓷器产品打上了地方风格的烙印,形成一个个“瓷器割据”。总体上可概括为“五大名窑”,就是人们常说的官、哥、汝、定、钧。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中国陶瓷到明清时期更加灿烂辉煌。瓷器不再单调乏味,而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有蓝釉、祭红釉、郎窑红釉、豆红釉、黄釉、孔雀绿釉、黑釉等,其中黑釉是用来描边的。明代宣德的瓷器在落款上极为讲究——真品上的落款中,“德”字右半部分“心”字之上的一横是省略的,但是宣德炉除外。因为宣德炉是皇家使用的,所以不能残缺。德化窑的产品质地极脆,制作小型瓷器尚可,大型器物则容易变形,但非常适合佛像,传世的德化窑佛像价值很高。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陶瓷制造却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景德镇依然稳居陶瓷生产的重要中心。清朝瓷器质量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最高。清朝的统治者非常关心陶瓷业的发展,曾多次颁布特别御令,直接指导官窑的生产活动,对每一件瓷器的器形、样式、尺寸、纹路等都有明确的批示。这个时期,普遍实行“官搭民烧”制度。所谓“官搭民烧”,就是朝廷把一些御用瓷器的制造工作外包给民窑。由专门的机构设计好瓷器的样子,同时计算好所需银两的数目,一并交给民窑。民窑拿着银两去购买原料,按要求进行烧制。如果烧出来的瓷器不合规定,或者制作过程中出现事故,导致原料无法使用,损失必须由民窑自己掏钱承担。无论返工多少次,朝廷绝不再播一两银子,根本不会去管民窑是赚还是赔。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自负盈亏。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许多学者都把官搭民烧归为“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因为朝廷可以凭借皇权,肆意压低价格。但我认为这样简单的评价有失偏颇。实际上,当时参加“官搭民烧”的民窑中,真正赔钱的极少。原因有三:一是参加御用瓷器的烧制,有助于提高民窑的生产技术和效率,在提高瓷器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二,因为是在和皇家做生意,窑厂的腰杆就硬了,这相当于做了广告,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第三,参加官搭民烧的窑厂同时也生产民用的瓷器,当然价格会比普通窑厂的产品要高,但是买的人却不减反增。总之,因为烧御用瓷器所赔的钱可以通过种种途径赚回来,还会有丰厚的盈余。由此可见,“官搭民烧”促成了朝廷和民窑的双赢,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制度,否则它不会延续百年。

中国陶瓷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制作不精良的特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原始彩陶器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龙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  夏至两晋时期   商朝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周代陶器的重要发展,是陶器应用到了建筑方面,如版瓦、简瓦、瓦当、瓦钉、阑干砖等。 两汉时期,釉陶大量替代铜质日用品,从而又使陶器得到迅速发展。汉代的釉陶已发展到很高阶段,这是由陶向瓷过渡的桥梁。 西晋时期,国家的稳定,越窑的青瓷的烧造又有了提高。  隋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文化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陶瓷发展到隋唐,也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因经常使用黄、绿、褐三种色彩得名,一般作为陪葬品,分为器皿、人物、动物,是我国古代陶器工艺的精品。  宋、元时期的陶瓷文化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定窑,也称粉定,以烧白瓷而著称,碗、盘制品彩覆烧工艺,口沿上不施釉,俗称“芒口”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官窑的瓷器釉色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哥窑,又称章窑。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祢足珍贵。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宋瓷在工艺上取得较高成就,形成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方法多种多样。官私名窑名瓷都风格各异,有的清秀、有的浑厚、有的典雅、有的绚丽、有的淳朴、有的民间色彩浓厚、百花争艳,个现独特的风格之美。 元代由于战乱,打击了制瓷业,但制瓷业工艺仍有新创新,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技法。  明、清时期的陶瓷文化  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以降则白瓷为大宗,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人了一个繁荣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造瓷技术有更大进步,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扩展资料:陶瓷的故事: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奥古斯都,就曾用一队龙骑兵来与波斯国交换过48件瓷器花瓶。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奥古斯都确实拥有过大量的东方陶瓷收藏品,并且花了很多钱在购买中国瓷器。 历史上把陶瓷记录成一种高级的化学工艺品,但是就像在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一样,它也有人类奋斗和尔虞我诈的因素在内。 陶器的制造是许许多多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大多数早期陶器实用但无甚审美价值。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早开始生产具有审美价值瓷器的。我们的先辈们利用高温窑烧制法,使瓷器装饰并发出光彩。 陶制品的重要性,已从我国2000多年前的陕西成阳秦始皇陵周围出土的兵马俑看出。在公元三四世纪期间,用高温浇制的青色器皿逐渐取代了用于吃饭、饮酒洗涮用的漆器、竹器和低温烧制的陶器。以后人们又利用专业化的原料和更多的高效窑。从而导致了我国初唐时期精制白瓷的出现。白瓷是陶瓷的最佳境界。然而,准确地说明陶瓷是有困难的。 瓷器这一术语通常是指硬而白色及纯正、高贵、透明的陶瓷。因为陶土不透明的特性,所以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变化也是异乎寻常的。当我国精制的透明瓷器最初被传到欧洲时,引起了轰动。 那些给欧洲人带来极大嫉妒和贪婪欲的瓷器,是公元960年――1279年我国宋代南方,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生产的。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宋代以后的朝代也曾生产过美妙绝伦的瓷器制品。 后来,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除能满足国内需用以外,还通过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瓷器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瓷器以蓝白相间的最为著名。最早大概生产于公元14世纪。 这些瓷器被出口至中东,那里的人曾下工夫仿制这些瓷器。瓷器上色的钴蓝资料则是从如今伊朗进口的。 那些使景德镇瓷器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种称之为瓷石的岩石。这种岩石包括一种主要陶瓷矿物质,丝云母以及铝硅矿长石和石英。丝云母颗粒十分精细。使用这种岩石加常规的粘土更具韧性。在经加工后,这些岩石被压成了细小白瓷砖,叫做瓷泥。这一词西方人称为“白铜瓷”。随着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瓷石与许多各种各样的瓷土混合。粘土中富含高岭石。当瓷土中加入添加物时,需要烧制瓷器的温度就越来越高。但是增加了温度范围,这种材料加温烧制过程中,也增进了所生产制品的光滑度。 到18世纪,瓷器便开始用含50%的白瓷土材料来生产了。欧洲人早期开始仿制中国瓷器的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与瓷石类似的材料。 除了瓷石以外,我国还具有高温瓷窑的优势,这种瓷窑可以使窑温达到1350摄氏度。龙窑长而低,沿山脚而建成,在较低处的尽头装有烧木柴炉子膛,凭风箱便足以让上万个物件立刻烧制。在明代末期景德镇出现了卵形的瓷窑。不过,欧洲人的瓷器制造始于德国炼丹术士的活动。据说有位木工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曾是一位药房学徒。最初在柏林传闻他发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石头――点金石,这些流言蜚语使他不得不逃出柏林,先来到威登堡大学,在那里他学习自然科学,后来到梅林开始开发几种新兴的产业。在一位玻璃制品监制人的建议下,伯特格开始制造瓷器,在经过多次试验和历经艰辛后,他于1708年1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烧制,制成了一种白而透明的瓷。 他的发现于1709年3月28日公布于众,最后终于促成了著名的梅森瓷器工厂的建立。 伯特格利用一种当地的可溶化的岩石来获取瓷石混合一种瓷土。大概他已了解到中国人的这种制作工艺。他在当地的沉积岩中寻找到两三种成分。他所获得的成功大概是因为其在持之以恒的用当地矿物进行实验并检验了它们的性能。 伯特格一直对此加以保密。但是,瓷器的制造业还是在欧洲各地开始了,梅林一直是处于欧洲瓷器之都的地位,直到1756年7月战争开始之时,才为德累斯登所替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史

“中国陶瓷发展史如下: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部分写什么

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陶瓷的主要产区为景德镇、高安、丰城、萍乡、佛山、潮州、德化、醴陵、淄博等地。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扩展资料:陶瓷的故事: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奥古斯都,就曾用一队龙骑兵来与波斯国交换过48件瓷器花瓶。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奥古斯都确实拥有过大量的东方陶瓷收藏品,并且花了很多钱在购买中国瓷器。 历史上把陶瓷记录成一种高级的化学工艺品,但是就像在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一样,它也有人类奋斗和尔虞我诈的因素在内。 陶器的制造是许许多多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大多数早期陶器实用但无甚审美价值。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早开始生产具有审美价值瓷器的。我们的先辈们利用高温窑烧制法,使瓷器装饰并发出光彩。 陶制品的重要性,已从我国2000多年前的陕西成阳秦始皇陵周围出土的兵马俑看出。在公元三四世纪期间,用高温浇制的青色器皿逐渐取代了用于吃饭、饮酒洗涮用的漆器、竹器和低温烧制的陶器。以后人们又利用专业化的原料和更多的高效窑。从而导致了我国初唐时期精制白瓷的出现。白瓷是陶瓷的最佳境界。然而,准确地说明陶瓷是有困难的。 瓷器这一术语通常是指硬而白色及纯正、高贵、透明的陶瓷。因为陶土不透明的特性,所以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变化也是异乎寻常的。当我国精制的透明瓷器最初被传到欧洲时,引起了轰动。 那些给欧洲人带来极大嫉妒和贪婪欲的瓷器,是公元960年――1279年我国宋代南方,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生产的。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宋代以后的朝代也曾生产过美妙绝伦的瓷器制品。 后来,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除能满足国内需用以外,还通过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瓷器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瓷器以蓝白相间的最为著名。最早大概生产于公元14世纪。 这些瓷器被出口至中东,那里的人曾下工夫仿制这些瓷器。瓷器上色的钴蓝资料则是从如今伊朗进口的。 那些使景德镇瓷器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种称之为瓷石的岩石。这种岩石包括一种主要陶瓷矿物质,丝云母以及铝硅矿长石和石英。丝云母颗粒十分精细。使用这种岩石加常规的粘土更具韧性。在经加工后,这些岩石被压成了细小白瓷砖,叫做瓷泥。这一词西方人称为“白铜瓷”。随着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瓷石与许多各种各样的瓷土混合。粘土中富含高岭石。当瓷土中加入添加物时,需要烧制瓷器的温度就越来越高。但是增加了温度范围,这种材料加温烧制过程中,也增进了所生产制品的光滑度。 到18世纪,瓷器便开始用含50%的白瓷土材料来生产了。欧洲人早期开始仿制中国瓷器的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与瓷石类似的材料。 除了瓷石以外,我国还具有高温瓷窑的优势,这种瓷窑可以使窑温达到1350摄氏度。龙窑长而低,沿山脚而建成,在较低处的尽头装有烧木柴炉子膛,凭风箱便足以让上万个物件立刻烧制。在明代末期景德镇出现了卵形的瓷窑。不过,欧洲人的瓷器制造始于德国炼丹术士的活动。据说有位木工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曾是一位药房学徒。最初在柏林传闻他发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石头――点金石,这些流言蜚语使他不得不逃出柏林,先来到威登堡大学,在那里他学习自然科学,后来到梅林开始开发几种新兴的产业。在一位玻璃制品监制人的建议下,伯特格开始制造瓷器,在经过多次试验和历经艰辛后,他于1708年1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烧制,制成了一种白而透明的瓷。 他的发现于1709年3月28日公布于众,最后终于促成了著名的梅森瓷器工厂的建立。 伯特格利用一种当地的可溶化的岩石来获取瓷石混合一种瓷土。大概他已了解到中国人的这种制作工艺。他在当地的沉积岩中寻找到两三种成分。他所获得的成功大概是因为其在持之以恒的用当地矿物进行实验并检验了它们的性能。 伯特格一直对此加以保密。但是,瓷器的制造业还是在欧洲各地开始了,梅林一直是处于欧洲瓷器之都的地位,直到1756年7月战争开始之时,才为德累斯登所替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史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