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7 04:34:56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1000字

嗯,人际关系的论文的话,我觉得应该你把人际关系的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呀,相关的处理规格呀,然后这些写下来就是可以的,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四岁的宝宝已经能揣度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语气上判断她的感情;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表达,大人们会高兴……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观察相推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   而在大学校园里,展现在大学生面前的大学校园是新奇、陌生、多彩、神秘的,这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很多名目的实验室、高大宏伟的教学楼、象公园一样的校园;这里有众多的社团、各类学术讲座、各种学习和活动机会;还有满腔经纶的学者,有一大堆社会头衔的校长和书记,有众多自以为是、才华出众的学长、各种各样的川流不息的人群。大学的集体生活,既改变了新同学原来的生活方式,又改变了原来所熟识的学习、生活和人际环境。所有这些,会使每个新同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在内心或多或少感到有一些惶惶不安,甚至会出现苦闷和孤独感。但新环境需要自己去适应,大部分新同学也会积极适应。   一、大学里的人际交往   集体生活中的新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家庭。每位同学的生活存在和过往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鲜明个体在宿舍、班级和系部的大群体里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这个过程首先给同学们带来的冲击是宿舍人际关系。宿舍是同学们在学校的家,也是同学关系最为密切、个人心理最为放松的地方。但是每位同学的吃穿住行、习惯等都有所不同,所以难免有摩擦。   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已经开始具有社会意义。现在的人际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还包括荣誉、机会、人际资源、爱情等。人们总是以自己为蓝本来观察和要求别人。有的人可能为了维护和平,而忍耐;而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而对他人缺少宽容。适应人际环境也包括与校园外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此,他们要学会调节自己。承认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它,接受它。对待新的环境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适应。首先要承认的是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如果你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得连同他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但这仅仅是消极地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适应对方,宽容对方;另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一个需要就是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尊重自己。   2、真诚原则   真诚原则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才能团结。相处真诚、团结,是现代社会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就人生而言,仅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难以到达成功、幸福境界的。交往中要真诚待人,实事求是,要胸怀坦荡,言行一致。相互信任,尊重别人,谦虚谨慎,文明礼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友爱原则   中国儒家有“仁者爱人”之传统,在我们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更应团结友爱。人际交往中要主动结交别人。容人者,人容之。互相尊重,虚怀若谷、宽宏大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友爱就是要爱同志、爱朋友、爱同事、爱人民。真正的爱心就表现在帮人一把,在别人需要时,奉献自己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中公民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要诚信、友善。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也只有我们心中充满阳光,才能给予别人阳光,从而快乐幸福的生活!   4、互助原则   互相关心,互助互惠,是人际交往的客观需求。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困难,需要他人帮助;工作中,也需要在各自的岗位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也只有在我为他人付出,他人也愿意为你付出。整个集体充满着正向的能量,每个人的心中也充满阳光。   三、人际交往中的情绪管理   戴尔・卡耐基说:“学习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要诀。”你曾经为高兴而开怀,为悲伤而伤心,这就是情绪。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我们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它们给我们带来许多感受,有时人们精神焕发,有时人们萎靡不振:人们时而冷静,时而激动;有时人们理智地去思考,有时人们失去控制地暴跳如雷;人们有时觉得生活充满了甜蜜和幸福;而有时又感觉生活是那么无味而沉闷、抑郁和啼苦。情绪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产生着奇妙的效果。   1、注意转移,避免刺激   若发生悲伤、忧愁、愤怒时,人的大脑皮层常会出现一个强烈的兴奋波,如果能有意识地调控和抑制大脑的兴奋过程,使兴奋波转换为平和状态,则可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例如,当自己苦闷、烦恼时,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的事,有意识地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打打游戏等,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这样就可以把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淡化乃至忘却烦闷;再如,遇到难解的事,失不要想它,让自己的思维自由畅想,到幻想世界中去畅游;也可与他人浸无边际地畅谈,免得在难解的事上钻牛角尖,给自己带来无端的烦恼。这样随着事过境迁,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难题,化解矛盾,往往能收到较满意的成效。   2、理智控制,自我降温   理智控制是指用意志和素养来控制或缓解不良情绪的暴发;自我降温是指努力使激怒的情绪降至平和的抑制状态。就是说,凡是有理智的人能及时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当怒起心头时。马上意识到不对,能迅速冷静下来,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减轻自己的怒气,使情绪保持稳定。   3、找出自己的情绪温度计   建立自己的情绪温度计,更能掌握平常生气的时段和原因。一旦接近情绪高温期,可以赶紧做准备,例如事先向同事解释,免得被无名火“烫伤”。除了察觉情绪,找出自己的情绪温度计之外,学习理智地从大局看人生的挫折,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能够成为事业、学习和生活的内驱力,而不良、消极的情绪则会对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产生破坏作用。因而,大学生不断把自身情绪提升到有益于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生人际交往作文互助互利人际关系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个体人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塑造健康人格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和核心的任务之一。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所谓人际关系是“是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交往发生的关系。是受个体人格特点调节的并与满意和不满意状态相伴随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综合体现。健康的人格总是与健康的人际关系相伴随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奥尔波特、罗杰斯都把建立适宜、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人格健康者应具备的能力。新精神分析学理论也认为,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人格水平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人格有障碍和缺陷者,往往缺乏稳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需要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以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造成人际冲突经常发生并成为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李全彩通过心理咨询和书面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在其所受困扰因素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大问题。赵冰洁、陈幼贞的研究也证明,大学生在咨询的各种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排在前列。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12所高校1200 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是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中的大学生,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以合作等特点。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人格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论文1000字

高中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和人之间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人们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交往构成人们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关系即人际关系。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人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当中,而高中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被忽视。其实这是一种失误。 高中生处于青年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做为高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对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将有莫大的帮助;同时,如果能恰当地加以利用:则对建立良好的集体主义班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有着深刻的意义,这也 灵活多样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成人化靠拢,首先,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其次,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己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第三,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而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第四,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 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小团体中的学生往往服从于团体中的“首领”的意志,存在依赖情感;高中生间、小团体减少,反之,个人活动力增强,开始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由于处于心理、心理上的一个“伪熟期”,其人际关系表现也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将其分成两大类。一、校内人际关系 在校内,高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其中包括本班和外班同学。对于本班同学来说,学生之间在表面上往往十分融洽,一般来讲,本班同学之间很少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二、校外人际关系 高中生在校外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常会在交往中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在校外,高中生间的人际关系常有以下两种特点: 首先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一般和原来初三的同学往来密切,课余时间常在一起活动,节假日也常结伴外出。但这种状况,会随着在新班级与新同学的逐渐熟悉而改变,高中新生的交往重点转移到新结识的同学,而与原来初中同学的来往则缩小到为数不多的好友,不再象以前那样大范围地聚会来交流各自学校的情况。同时,持久的友谊。三、人际关系对高中生的影响 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因而每个高中生部不可避免地处身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一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人与人之间常处于交往之中,在交往之中认识上互相沟通,情感上互相交流,行为上互相作用,性格上互相影响。高中生正处于性格、品德、心理个性的发展成熟期,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他们如果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恶劣、充满冲突和冷漠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变得言语谨慎,情绪压抑,性格内向或是与之相反,出现性格暴躁,易生猜忌,等不良性格。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因而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不仅要从他们自身思想入手,还要善于从他们的人际交往中找突破口,要帮助他设法改善他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关心、帮助他,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友爱的班级人际氛围。这对于差生的转化将会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优等生则应鼓励他们扩展自己的交际范围。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们交际圈的扩大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其他同学。同时,还应教育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和同学发展一种正常融洽的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增加自信和力量感并在交往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要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做到心理相容,使高中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特点,严以律己,尊重社会整体意志和他人需要;宽以待人,以诚恳、公平、宽厚态度对待别人,理解并容忍他人无关原则的短处。在心理相容之下,正常交往,共同建设一个团结互助向上,朝气蓬勃融洽的班集体。

大学生人际交往作文互助互利人际关系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四岁的宝宝已经能揣度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语气上判断她的感情;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表达,大人们会高兴……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观察相推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   而在大学校园里,展现在大学生面前的大学校园是新奇、陌生、多彩、神秘的,这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很多名目的实验室、高大宏伟的教学楼、象公园一样的校园;这里有众多的社团、各类学术讲座、各种学习和活动机会;还有满腔经纶的学者,有一大堆社会头衔的校长和书记,有众多自以为是、才华出众的学长、各种各样的川流不息的人群。大学的集体生活,既改变了新同学原来的生活方式,又改变了原来所熟识的学习、生活和人际环境。所有这些,会使每个新同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在内心或多或少感到有一些惶惶不安,甚至会出现苦闷和孤独感。但新环境需要自己去适应,大部分新同学也会积极适应。   一、大学里的人际交往   集体生活中的新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家庭。每位同学的生活存在和过往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鲜明个体在宿舍、班级和系部的大群体里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这个过程首先给同学们带来的冲击是宿舍人际关系。宿舍是同学们在学校的家,也是同学关系最为密切、个人心理最为放松的地方。但是每位同学的吃穿住行、习惯等都有所不同,所以难免有摩擦。   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已经开始具有社会意义。现在的人际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还包括荣誉、机会、人际资源、爱情等。人们总是以自己为蓝本来观察和要求别人。有的人可能为了维护和平,而忍耐;而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而对他人缺少宽容。适应人际环境也包括与校园外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此,他们要学会调节自己。承认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它,接受它。对待新的环境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适应。首先要承认的是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如果你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得连同他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但这仅仅是消极地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适应对方,宽容对方;另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一个需要就是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尊重自己。   2、真诚原则   真诚原则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才能团结。相处真诚、团结,是现代社会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就人生而言,仅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难以到达成功、幸福境界的。交往中要真诚待人,实事求是,要胸怀坦荡,言行一致。相互信任,尊重别人,谦虚谨慎,文明礼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友爱原则   中国儒家有“仁者爱人”之传统,在我们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更应团结友爱。人际交往中要主动结交别人。容人者,人容之。互相尊重,虚怀若谷、宽宏大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友爱就是要爱同志、爱朋友、爱同事、爱人民。真正的爱心就表现在帮人一把,在别人需要时,奉献自己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中公民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要诚信、友善。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也只有我们心中充满阳光,才能给予别人阳光,从而快乐幸福的生活!   4、互助原则   互相关心,互助互惠,是人际交往的客观需求。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困难,需要他人帮助;工作中,也需要在各自的岗位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也只有在我为他人付出,他人也愿意为你付出。整个集体充满着正向的能量,每个人的心中也充满阳光。   三、人际交往中的情绪管理   戴尔・卡耐基说:“学习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要诀。”你曾经为高兴而开怀,为悲伤而伤心,这就是情绪。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我们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它们给我们带来许多感受,有时人们精神焕发,有时人们萎靡不振:人们时而冷静,时而激动;有时人们理智地去思考,有时人们失去控制地暴跳如雷;人们有时觉得生活充满了甜蜜和幸福;而有时又感觉生活是那么无味而沉闷、抑郁和啼苦。情绪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产生着奇妙的效果。   1、注意转移,避免刺激   若发生悲伤、忧愁、愤怒时,人的大脑皮层常会出现一个强烈的兴奋波,如果能有意识地调控和抑制大脑的兴奋过程,使兴奋波转换为平和状态,则可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例如,当自己苦闷、烦恼时,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的事,有意识地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打打游戏等,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这样就可以把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淡化乃至忘却烦闷;再如,遇到难解的事,失不要想它,让自己的思维自由畅想,到幻想世界中去畅游;也可与他人浸无边际地畅谈,免得在难解的事上钻牛角尖,给自己带来无端的烦恼。这样随着事过境迁,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难题,化解矛盾,往往能收到较满意的成效。   2、理智控制,自我降温   理智控制是指用意志和素养来控制或缓解不良情绪的暴发;自我降温是指努力使激怒的情绪降至平和的抑制状态。就是说,凡是有理智的人能及时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当怒起心头时。马上意识到不对,能迅速冷静下来,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减轻自己的怒气,使情绪保持稳定。   3、找出自己的情绪温度计   建立自己的情绪温度计,更能掌握平常生气的时段和原因。一旦接近情绪高温期,可以赶紧做准备,例如事先向同事解释,免得被无名火“烫伤”。除了察觉情绪,找出自己的情绪温度计之外,学习理智地从大局看人生的挫折,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能够成为事业、学习和生活的内驱力,而不良、消极的情绪则会对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产生破坏作用。因而,大学生不断把自身情绪提升到有益于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论文1000字

谢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大学时期十个人成长过程中又一次面临新的心里矛盾发生、转化并趋向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产生的心理矛盾,有环境适应问题,有学习问题,有人际关系问题,有自我观念问题,有感情问题等,还有进一步升学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一届大学生都会面临的。 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面临对环境的适应。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中学时期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来到了大学这个陌生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学习秩序、新的老师和同学关系,都是一年级新生感到生疏而意识难以适应,尤其是新的人际关系常常使他们不知所措。 入学后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原有的自我观念面临新的挑战。在中学时,同学老师及学生群体的互动都形成了某种固定的角色,一些同学还是各自学校的优秀者,受到家庭的宠爱、学校的重视和同学们的尊重。然而,进入大学以后,原有的社会角色定位会发生变化,特别是身处强手如林的班级中,许多同学原来的优势不再存在。有的研究表明重点大学的大学比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有的学生感到自卑,开始与同伴集体疏远;有的大学生为了博得新的成功和荣誉重新努力自我完善,加入了新的竞争行列。大学生开始了自我观念重新调整的过程,这时候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 上大学以后,学习问题又重新产生心理矛盾。又得学生对所报考的专业不满意;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教与学的方法;有的对自己的专业成绩感到不满意。到了三四年级,恋爱择业问题等又成为引起新困惑和焦虑的问题,而且现在大学生的这种困惑和焦虑有越来越被提前的发展趋势。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但又都是大学生成长中正常的心理问题,不属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全民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针对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教学应作为我们每位大学生的必修课。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我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我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新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考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主编 燕良轼 唐海波 中南大学出版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吕建国 四川大学出版社《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心理学教程》主编 王贵林 陈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行一篇关于人际关系的论文,你可以上百度文库当中搜索一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在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而不好的人际关系,却会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障碍。00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是属于社会性的动物,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就要求人要进行交往,因此人际关系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人际关系是怎样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呢?人际关系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朋友多,人际关系和谐,因此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就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人际关系恶劣,缺乏知心密友,有话不想说,也不能说,只有把所有的问题都压抑在心中,这样,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因此,很容易把心理问题积蓄和放大起来。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00这也就可以说明,为什么以前的人不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现代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以前的人们因为节奏慢,时间比较充余,大家很喜欢在一起谈天说地,通过交流,使我们产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而且那时候因为时间比较多,因此,亲人朋友之间的交流等也比较多,这些都能有效的化解一些心理障碍,所以,以前的人们产生心理障碍相对于现在来说,会要少一些。而现代社会不一样,节奏快,人们的时间比较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少了,而且压力越来越大,这样导致产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但是因为时间少,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减少,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这样,就会越积越多,也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所以,现代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要想进行人与人的交流也显得很奢侈,就象是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一样,代表着人们心中与家人交流的渴望。00大家如果有稍微注意一下,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性格内向的人群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则不容易。那是因为人只要是活的、正常的,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但是性格外向的人,他会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把问题及时的渲泄出来,所以就不容易把问题积累起来,以至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但是性格内向的人却不一样,因为他们把什么问题都藏在自己心里,这样,他们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渲泄,因此,问题就有可能越积越多,最终以心理障碍的形式暴露出来。所以,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障碍。00因此,从人际交往的这一方面来说,心理健康就是注意几个方面:一,要有几个知心良友,以至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有人倾斥,及时化解心理问题;二,要学会与人交往,因为人只有在融入团体才会比较有安全感,而且也容易化解一些产生的心理问题;三,与家人建立平等融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人有一种安全感,也能化解心理问题;四,学会去进行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与其他的关系是不一样的。00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首先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求助者到心理咨询室不必感到低人一等;其二,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是一种合同式的关系,因为求助者按合同付了费,咨询师就得按合负有义务,其中有一个很重的意义就是要替求助者保密,因此,求助者可以在那里把所有平时不敢说的,都可以说出来,因为他不怕说出来受到惩罚,也不怕说出来有人会去告密。所以在心理咨询室,你可以尽情的渲泄,让你内心的问题得到早大的释放。当然这只是心理咨询室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些方面,心理咨询师还可以进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助人与心理治疗等。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所谓人际关系是“是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交往发生的关系。是受个体人格特点调节的并与满意和不满意状态相伴随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综合体现。健康的人格总是与健康的人际关系相伴随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奥尔波特、罗杰斯都把建立适宜、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人格健康者应具备的能力。新精神分析学理论也认为,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人格水平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人格有障碍和缺陷者,往往缺乏稳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需要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以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造成人际冲突经常发生并成为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李全彩通过心理咨询和书面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在其所受困扰因素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大问题。赵冰洁、陈幼贞的研究也证明,大学生在咨询的各种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排在前列。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12所高校1200 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是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中的大学生,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以合作等特点。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人格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补充: 一、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    1.影响大学生的人格特质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使大学生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能迅速适应大学的生活,精神愉快,充满信心。与人相处时,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待人,保持开朗的性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善良、助人、同情心、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等良好的人格特质。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则表现出多疑、敏感、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自我中心、清高自傲等不良的人格特质。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严重的还会导致病态心理。     2.影响大学生的正确自我评价   人际关系状态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体现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人格健全的心理基础。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相互影响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是在与同学的相互交往中、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发展起来并实现调整和纠正自己的。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时时感受到自己为他人所喜欢、所接受、所承认,满足了自己的归属和安全的心理需要,有良好的自尊感,相信自己的价值,悦纳自己,促进了人格的健康发展。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或表现出自卑和自我委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处处低人一等,压抑自己能量的释放,自我冲突、自我矛盾,甚至产生厌恶自己的自卑情结;或表现出孤傲、自命不凡、居高临下、目中无人,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健康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孟昭兰认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精神疾病的先兆”。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情绪与情感不仅是社会交往的“黏合剂”、人际互动的“润滑油”,而且是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情绪情感丰富,情感交流的需要强烈,希望能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不同的人际关系导致他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情绪的满意度高,心境平和,宁静、愉快,对他补充: 人和集体有亲密感和依恋之情,遇事比较冷静,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不良情绪有良好的控制和宣泄,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强,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不能适当地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对他人和集体有敌对、不满情绪,经常处于各种不良情绪的体验中。     4.影响大学生的学习适应   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入校以后的学习适应。冯廷勇的研究认为,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有学习能力、环境因素、教学模式、社交活动等。其中,在大学生的学习中,社交因素对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作用明显加大。     二、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依赖于人际关系。大学生如果能生活在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并能正确地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但缺乏对学生有关知识的传授,更缺乏对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多是自然而然形成和发展的,造成学生交往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差,使学生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沟通和交流。因此,对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策略,对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补充: 1.积极实践.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术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大学生若想具有稳定的、良好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需要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术,即:第一,积极、主动交往。交往过程中,应克服交往中各种不良心理,如:恐惧心理、怕羞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猜疑心理等,积极主动交往,优化人际关系。第二,注重社交礼节,正确把握交往语言,善于运用非语言技巧。在交往中,一方面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培养幽默风趣的语言,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另一方面还应利用目光、体态、声调、距离技巧,达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第三,注重个人仪表魅力。仪表魅力也是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置身于美的环境中会使人心情愉快,赏心悦目。因此,大学生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将高尚的心灵与美好的外部形体结合起来,形成不俗的气质和高雅的风度,使个人充满魅力。     2.加强自我教育。塑造良好个性品质   不同的个性品质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某些个性品质容易导致人际吸引,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如: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会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助人为乐、坦诚无私、富有主见、充满自信会博得别人的信任。有些个性品质则容易阻碍人际吸引,如:道德败坏、自私自利、虚伪狡诈、愤怒、恐惧、嫉妒、狂妄自傲、怪癖孤独、过度自卑等。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加强自我教育,注意自我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良好的个性品质都足一点一滴积累而成并逐渐积淀成为良好的人格习惯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补充: 3.学会欣赏他人,克服社会偏差   欣赏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大学生应该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学会欣赏他人,善于克服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社会偏差的不良影响,不苛求他人,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主动营造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达到心理相容,为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4.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同时也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 具有体验丰富的情绪并控制情绪表现的人,通常是有能力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的人”。因此,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一定要注意人的感情因素,使之成为增进人际关系的积极因素。具体策略是:第一,学会理智调节。当发生人际冲突时,应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被他人欢迎和接纳。第二,合理疏泄。消极情绪堆积太多,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当我们因人际关系而产生伤心、愤怒、自责、内疚、郁闷、焦虑等各种负性情绪时,就要采取合理疏泄的方式将其释放出去。合理的疏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倾诉法,如:对亲近和信任的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转移法,如:体育运动、放声歌唱、尽情舞蹈等。总之,只有学会科学调节才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5.发挥团体咨询优势,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团体心理咨询将不同背景、不同人格、不同经验的大学生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的大学生提供从多角度观察、分析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使大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咨询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能力。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健康不只是身体的健康,心理健康同样很重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现在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自信。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一味的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自信,就会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欣赏。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你拥有一个轻松自我的微笑,只要你拥有一份向上进取的心境,只要你满意于自己的踏实努力,便能够好好地欣赏到别人,别人也能欣赏你。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安心。围棋多占一格就胜,缺一格就败。胜败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决定的。如果沉湎于胜败之词,则必然形成各种精神上的苦恼。“围棋的对手,恨之入骨,却又爱不释手”。我们很想一格不漏地获胜,这就是人生的努力。努力乃是我们人生的本来面目。如果放弃了胜败和努力,这时的人生则一无所有。安心并我们的目的,安心而努力才是目的。不肯枉自沉湎于胜败之词,就是安心。  我们要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更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1000字

在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而不好的人际关系,却会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障碍。00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是属于社会性的动物,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就要求人要进行交往,因此人际关系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人际关系是怎样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呢?人际关系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朋友多,人际关系和谐,因此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就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人际关系恶劣,缺乏知心密友,有话不想说,也不能说,只有把所有的问题都压抑在心中,这样,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因此,很容易把心理问题积蓄和放大起来。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00这也就可以说明,为什么以前的人不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现代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以前的人们因为节奏慢,时间比较充余,大家很喜欢在一起谈天说地,通过交流,使我们产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而且那时候因为时间比较多,因此,亲人朋友之间的交流等也比较多,这些都能有效的化解一些心理障碍,所以,以前的人们产生心理障碍相对于现在来说,会要少一些。而现代社会不一样,节奏快,人们的时间比较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少了,而且压力越来越大,这样导致产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但是因为时间少,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减少,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这样,就会越积越多,也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所以,现代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要想进行人与人的交流也显得很奢侈,就象是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一样,代表着人们心中与家人交流的渴望。00大家如果有稍微注意一下,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性格内向的人群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则不容易。那是因为人只要是活的、正常的,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但是性格外向的人,他会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把问题及时的渲泄出来,所以就不容易把问题积累起来,以至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但是性格内向的人却不一样,因为他们把什么问题都藏在自己心里,这样,他们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渲泄,因此,问题就有可能越积越多,最终以心理障碍的形式暴露出来。所以,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障碍。00因此,从人际交往的这一方面来说,心理健康就是注意几个方面:一,要有几个知心良友,以至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有人倾斥,及时化解心理问题;二,要学会与人交往,因为人只有在融入团体才会比较有安全感,而且也容易化解一些产生的心理问题;三,与家人建立平等融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人有一种安全感,也能化解心理问题;四,学会去进行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与其他的关系是不一样的。00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首先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求助者到心理咨询室不必感到低人一等;其二,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是一种合同式的关系,因为求助者按合同付了费,咨询师就得按合负有义务,其中有一个很重的意义就是要替求助者保密,因此,求助者可以在那里把所有平时不敢说的,都可以说出来,因为他不怕说出来受到惩罚,也不怕说出来有人会去告密。所以在心理咨询室,你可以尽情的渲泄,让你内心的问题得到早大的释放。当然这只是心理咨询室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些方面,心理咨询师还可以进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助人与心理治疗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四岁的宝宝已经能揣度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语气上判断她的感情;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表达,大人们会高兴……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观察相推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   而在大学校园里,展现在大学生面前的大学校园是新奇、陌生、多彩、神秘的,这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很多名目的实验室、高大宏伟的教学楼、象公园一样的校园;这里有众多的社团、各类学术讲座、各种学习和活动机会;还有满腔经纶的学者,有一大堆社会头衔的校长和书记,有众多自以为是、才华出众的学长、各种各样的川流不息的人群。大学的集体生活,既改变了新同学原来的生活方式,又改变了原来所熟识的学习、生活和人际环境。所有这些,会使每个新同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在内心或多或少感到有一些惶惶不安,甚至会出现苦闷和孤独感。但新环境需要自己去适应,大部分新同学也会积极适应。   一、大学里的人际交往   集体生活中的新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家庭。每位同学的生活存在和过往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鲜明个体在宿舍、班级和系部的大群体里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这个过程首先给同学们带来的冲击是宿舍人际关系。宿舍是同学们在学校的家,也是同学关系最为密切、个人心理最为放松的地方。但是每位同学的吃穿住行、习惯等都有所不同,所以难免有摩擦。   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已经开始具有社会意义。现在的人际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还包括荣誉、机会、人际资源、爱情等。人们总是以自己为蓝本来观察和要求别人。有的人可能为了维护和平,而忍耐;而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而对他人缺少宽容。适应人际环境也包括与校园外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此,他们要学会调节自己。承认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它,接受它。对待新的环境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适应。首先要承认的是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如果你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得连同他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但这仅仅是消极地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适应对方,宽容对方;另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一个需要就是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尊重自己。   2、真诚原则   真诚原则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才能团结。相处真诚、团结,是现代社会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就人生而言,仅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难以到达成功、幸福境界的。交往中要真诚待人,实事求是,要胸怀坦荡,言行一致。相互信任,尊重别人,谦虚谨慎,文明礼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友爱原则   中国儒家有“仁者爱人”之传统,在我们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更应团结友爱。人际交往中要主动结交别人。容人者,人容之。互相尊重,虚怀若谷、宽宏大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友爱就是要爱同志、爱朋友、爱同事、爱人民。真正的爱心就表现在帮人一把,在别人需要时,奉献自己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中公民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要诚信、友善。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也只有我们心中充满阳光,才能给予别人阳光,从而快乐幸福的生活!   4、互助原则   互相关心,互助互惠,是人际交往的客观需求。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困难,需要他人帮助;工作中,也需要在各自的岗位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也只有在我为他人付出,他人也愿意为你付出。整个集体充满着正向的能量,每个人的心中也充满阳光。   三、人际交往中的情绪管理   戴尔・卡耐基说:“学习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要诀。”你曾经为高兴而开怀,为悲伤而伤心,这就是情绪。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我们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它们给我们带来许多感受,有时人们精神焕发,有时人们萎靡不振:人们时而冷静,时而激动;有时人们理智地去思考,有时人们失去控制地暴跳如雷;人们有时觉得生活充满了甜蜜和幸福;而有时又感觉生活是那么无味而沉闷、抑郁和啼苦。情绪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产生着奇妙的效果。   1、注意转移,避免刺激   若发生悲伤、忧愁、愤怒时,人的大脑皮层常会出现一个强烈的兴奋波,如果能有意识地调控和抑制大脑的兴奋过程,使兴奋波转换为平和状态,则可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例如,当自己苦闷、烦恼时,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的事,有意识地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打打游戏等,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这样就可以把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淡化乃至忘却烦闷;再如,遇到难解的事,失不要想它,让自己的思维自由畅想,到幻想世界中去畅游;也可与他人浸无边际地畅谈,免得在难解的事上钻牛角尖,给自己带来无端的烦恼。这样随着事过境迁,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难题,化解矛盾,往往能收到较满意的成效。   2、理智控制,自我降温   理智控制是指用意志和素养来控制或缓解不良情绪的暴发;自我降温是指努力使激怒的情绪降至平和的抑制状态。就是说,凡是有理智的人能及时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当怒起心头时。马上意识到不对,能迅速冷静下来,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减轻自己的怒气,使情绪保持稳定。   3、找出自己的情绪温度计   建立自己的情绪温度计,更能掌握平常生气的时段和原因。一旦接近情绪高温期,可以赶紧做准备,例如事先向同事解释,免得被无名火“烫伤”。除了察觉情绪,找出自己的情绪温度计之外,学习理智地从大局看人生的挫折,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能够成为事业、学习和生活的内驱力,而不良、消极的情绪则会对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产生破坏作用。因而,大学生不断把自身情绪提升到有益于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是十分必要的。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否与领导、同事、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所谓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认识上、情感上建立起的不同程度的联系。它是一种简单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如产生心情愉悦、舒畅或苦闷、忧伤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般比较持久,将会影响人生的某个阶段,以至人的整个一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业负担加重了,尤其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多方面的竞争更为激烈,原来名列前茅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很难保持不败记录。成绩的下降,会使某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由自负变成自卑,由乐观变成悲观,由期望变成失望,由开朗变成抑郁,由积极变成消极。这种失落感和挫折感如果得不到消除,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老师、同学疏远,与家长关系紧张,而人际关系的不正常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正因为如此,有意识地密切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中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1.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等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它影响个人的知觉、思维、学习行为。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越有利于自我发展,越有利于正确的人际交往。2.要掌握适当的“度”处理人际关系,要讲究“适度”。“万物皆有其度”,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人的内在涵养。讲究“度”就是讲究辩证法,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长处,也要看到他人的优势、长处;既要说明自己的为难之处,也要体谅别人的为难之处。在待人接物时,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3.珍视友谊,发展友谊健康真挚的友谊可以成为行动的内驱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精神支柱。中学时代的友谊相对稳定、持久,有的可以保持终生,成为人生旅途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重在参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培养自己今后能更好适应社会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应该抓住各种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提高自己,在活动中展示自己。5.创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作为一个学生要想获得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就必须经常不断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学习方法上,每个人都有一己之见;在知识结构上,每个人也都有所专长。6.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严于律己、善解人意、尊重他人,以诚恳、公正、谦和、宽厚之心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偶尔的过失。7.学会对感情的合理宣泄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总会遭遇挫折。“别理我,烦着呢!”作为一时的宣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此而产生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不能让它一味膨胀,要设法调整心绪。因为一旦所有的人真不理你时,你会发慌以至六神无主,不利于身心健康。感情的合理宣泄方法有: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取得帮助;开诚布公地与矛盾对方交换意见,消除误会;必要时哭一场,释放积聚的能量;也可以通过文体活动等方法消除心中的积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个体人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塑造健康人格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和核心的任务之一。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所谓人际关系是“是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交往发生的关系。是受个体人格特点调节的并与满意和不满意状态相伴随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综合体现。健康的人格总是与健康的人际关系相伴随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奥尔波特、罗杰斯都把建立适宜、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人格健康者应具备的能力。新精神分析学理论也认为,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人格水平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人格有障碍和缺陷者,往往缺乏稳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需要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以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造成人际冲突经常发生并成为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李全彩通过心理咨询和书面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在其所受困扰因素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大问题。赵冰洁、陈幼贞的研究也证明,大学生在咨询的各种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排在前列。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12所高校1200 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是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中的大学生,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以合作等特点。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人格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