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呀

发布时间:2024-07-03 06:34:52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呀

广西百色XX金矿地质勘察报告一、 矿区先期地质工作XX金矿地处百色市XX乡XX村,距百色市50多公里,距凌云县城约80公里。1990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矿田进行了多金属异常二级检查,在辉绿岩与下石炭统岩关组硅质岩接触破碎蚀变带中发现了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体,当时共圈出四支金矿体,金金属储量313Kg。1991~1993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金矿进行了地质普查,探获了D+E级储量:矿石量320916t,金属量88Kg,平均品位78g/t。《编写了广西百色市XX金矿普查地质报告》。但这次去考察过程中没见到该报告。据悉,在XX矿田范围内现已办理了四个矿权,这次我们考察了其中的一个勘探矿区。该探矿区的矿权为南宁一家公司拥有。二、 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在区域上位于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西林~百色断裂褶皱带东部的巴合背斜南西翼上,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组成。岩浆岩主要不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石英斑岩组成,沿北西向、北东向断裂顺层侵入,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次为南北向。主要构造为龙川背斜,背斜长20Km,宽2~15 Km,短轴状,轴向北西向,倾向南西。区域内断裂构造以北西、近南北向为主,近南北向断裂是本区域内的主要导矿构造,走向350~360�0�2,倾向北东东,断裂性质以逆断层为主。三、 矿区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下统逻楼组浅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石灰系下统硅质灰岩。出露的岩体为石英斑岩。矿区的主要构造:田东至逻楼大裂贯穿矿区,区内典型的褶皱是短轴背斜穹窿构造,在断层带的边缘和穹窿构造四周,广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辉绿岩,辉绿岩与下石炭系硅质灰岩的接触蚀变带成为矿区形成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即卡林型金矿床)的有利空间。四、实地考察情况本次考察的矿权范围为8 Km2,为一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地表氧化矿的氧化程度较高,而且矿体保持完整,之前基本上没有开采,因此氧化矿所占的比例较其它矿山大。中深部的半氧化矿和原生矿没有做过地质工作。我们考察了出露地表的三处矿点,其中一处为矿区之东部的西边,紧靠正在开采的相邻矿区(另一矿权区),属同一支矿体的一端,为。相邻矿区正采矿体的取样品位为93g/t,矿体厚度约30m。而进入到我们考察的矿区,因地表浮土太深难以采样和观察,但可见许多以前民采留下来的平硐和氰化池,据从前开过矿的老乡介绍,平硐所见矿体的厚度和品位都很不错。第二处考察点为矿区之东部的东边,亦为9号矿体,与上一考察点之间的距离约1500 m。该处有两个民采平硐,可见矿体厚度分别为15 m和10 m(都未揭穿矿体厚度),取样结果分别为76 g/t和 54 g/t。由以上两证明,9号矿体在本矿区内的走向长度不少于1500m。第三处考察点位于矿区的东北部,可见地表两处矿体露头,矿体厚度分别为5m和4m,取样结果分别为61 g/t和 56 g/t。因地表含泥浮土较多,取样结果偏低。据介绍该矿体为3号矿体。因走向上露头少,故3号矿体的走向长度和厚度难以确定。其它还有几支矿体,因路途较远和时间关系,没有去考察。五、综合分析本考察矿区的地质工作基本没做,要弄清矿区矿脉的分布、厚度、品位及岩层构造等情况,必须投入一些探矿工程,包括探槽、平硐、浅井及物化探等手段。如果要弄清中深部的情况,以还要采用钻探的手段。

回答 要想针对一个科学课题形成真正训练有素的观点,你需要熟悉这个领域当前的研究。而要想能够在众多对研究的解读中区分出良莠,你必须乐于阅读原文献,并具备独立阅读这些文献的能力。对于每一位博士和科学家来说,阅读和理解研究论文是他们在研究生院必须掌握的技能。你也可以学会它——不过和任何其他技能一样,你需要为之付出耐心和实践。阅读科学论文跟读博客或报纸上有关科学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你不仅要用与原文不同的顺序来阅读各个章节,还必须记笔记、多读几遍,还可能得查阅其他论文,以便理解一些细节。一开始,阅读一篇论文可能会花费你很长时间,但是对自己耐心一点,当你有了经验,这个过程就会迅速许多。这里我要探讨的科学论文类型是指 “一次文献”(primary research article)。它应当是经过同行评议的,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问题的最新研究报告。大部分这样的文章分为下列部分:摘要(abstract)、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以及结论(或解释、讨论,conclusions / interpretations / discussion)。在开始阅读论文之前,留意一下作者和他们所属的机构。有一些机构(例如德克萨斯大学)有着很好的科研声誉,但也有一些机构看似正规,其实是有导向性的。发表论文的刊物也要多加留意,小心那些来自可疑期刊,或者来自像Natural News那类网站的文章——这些媒介看上去像是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实则不然。以下是给非科研人员的第一手研究论文阅读指南:在开始阅读论文之前,留意一下作者和他们所属的机构。有一些机构(例如德克萨斯大学)有着很好的科研声誉,但也有一些机构看似正规,其实是有导向性的。发表论文的刊物也要多加留意,小心那些来自可疑期刊,或者来自像 Natural News 那类网站的文章——这些媒介看上去像是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实则不然。以下是给非科研人员的第一手研究论文阅读指南: 别先读摘要,从导言部分入手。摘要是论文文首那简短精炼的第一段话。事实上,很多非科研人员在试图建立一种科学观点时,常常就只读一篇论文的摘要部分。(这是一种很糟糕的做法。别这样。)我总是最后才阅读摘要,因为那里包含了对整篇论文的简要概括,我担心无意之间被作者对结果的解读灌输了先入之见。 找出大问题 三网交融及其物理网络的选择 所谓的“三网”,是指电信业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但这并不是在物理概念上的分割,而是在业务上的分割。实践的网络(即物理网络)其实只要通讯网和播送电视网,其称号也是因模仿范畴业务和技术相关而构成的。由于在模仿范畴,不同的业务对传输办法有不同的请求,因此构成不同的网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三网”都是模仿传输的产物。在数字范畴,一切的言语、文字、图片和图像等信息都是以“0”和“1”的数字信号呈现,因而对数字网来说不存在几个网的问题,多个业务网完整能够共存于一个物理网中。信源的数字化招致了信息的会聚,进而招致了三网的交融

水利工程坝址选择的工程地质勘察岩土性质对建筑物的稳定来说十分重要,对坝址的比选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首先要考虑岩土性质。修建高坝,特别是混凝土坝,应选择坚硬、完整、新鲜均匀、透水性差而抗水性强的岩石作为坝址。我国已建和正在施工的70余座高坝中,有半数建于强  岩土性质对建筑物的稳定来说十分重要,对坝址的比选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首先要考虑岩土性质。修建高坝,特别是坝,应选择坚硬、完整、新鲜均匀、透水性差而抗水性强的岩石作为坝址。我国已建和正在施工的70余座高坝中,有半数建于强度较高的岩浆岩地基上,其余的绝大多数建于片麻岩、石英岩和砂岩上,而建于可溶性碳酸盐岩、强度低易变形的页岩、千枚岩上的极少。通过结合工程实践,根据不同成因类型岩土的建坝适宜性及其主要问题作简要概述。  【摘要】通过结合工程实践表明,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不仅要了解地质也要了解设计,同时应当对工程地质的相关问题提出分析,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而选取合适的坝址。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利工程,坝址选取引言  水工建筑物不同于其他建筑物,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水工建筑物的建成,而使广大范围内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可能引起水库岸坡再造、水库渗漏、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床冲刷等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勘察、设计、施工全过程,否则,后果极其严重。在坝址选择时除了考虑主体建筑物拦水坝的地质条件外,还应研究包括溢洪、引水、电厂、航闸等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为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坝址选取的工程地质勘察  在自然界中,地质条件完美的坝址很少,尤其是大型的水利枢纽,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很高,更不能完全满足建筑物的要求。所谓&最优方案&是比较而言的,最优坝址在地质上也会存在缺陷。所以在坝址选择时,应当考虑不同方案,并采取改善不良地质条件的处理措施。因此,地质条件较差,预计处理困难,投资高昂的方案,应首先被否定。坝址选择时,工程地质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稳定性、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物理地质作用以及建筑材料等,还要预计到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处理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等,下面分别论述。1区域稳定性  区域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围绕坝址或要开发的河段,对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区域场地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是一项战略任务。特别是地震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坝址和坝型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地震烈度由地震部门提供,但对于重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因此,对于大型水电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组织专门力量解决区域稳定性评价。2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条件是确定坝型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它对工程布置和施工条件有制约作用。狭窄、完整的基岩&V&型谷适合修建拱坝,宽高比大于2的&U&型基岩河谷区宜修建混凝土重力坝或砌石坝。宽敞河谷地区岩石风化较深或有较厚的松散沉积层,一般适于修建土坝。不同地貌单元,其岩性、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河谷开阔地段,其阶地发育,二元结构和多元结构往往存在渗漏和渗透变形问题。古河道往往控制着渗漏途径和渗漏量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3岩土性质  (1)侵入的块状结晶岩体,一般致密坚硬、均一、完整、强度大、抗水性强、渗透性弱,是修建高混凝土坝最理想的地基,其中尤以花岗岩类为最佳。这类岩石需注意它们与围岩以及不同侵入期的边缘接触面,平缓的原生节理,风化壳和风化夹层的分布,选坝时避开这些不利因素。  (2)喷出岩类强度较高、抗水性强,也是较理想的坝基。我国东南沿海、华北和东北有不少大坝坐落在这类岩石上。喷出岩的喷发间断面往往是弱面,存在风化夹层、夹泥层及松散的砂砾石层,还有凝灰岩的泥化和软化等,对坝基抗滑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外,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透水性很强,在选坝时也须注意研究。例如:桑干河干流上的山西省册田水库大坝坝基为新生代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极发育,坝基及绕坝渗漏严重,影响着水库效益  (3)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石英岩等,强度高、抗水性强、渗透性差,也是较理想的坝基。但是在这类岩体中选坝址,必须注意片理面的各向异性及软弱夹层的存在,选坝时,应避开软弱矿物富集的片岩(如云母片岩、石墨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在浅变质岩的板岩、千枚岩区,应特别注意岩石的软化和泥化问题。  (4)沉积岩中,以厚层的砂岩和碳酸盐岩为较好的坝基。这类岩石坝基较岩浆岩、变质岩的条件复杂。这是因为在厚层硬岩层中常夹有软弱岩层,这些夹层力学强度低,抗水能力差,易构成滑移控制面。碎屑岩类如砾岩、砂岩等,强度与胶结物类型有关,一些胶结物在水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溶解、软化、崩解、膨胀等。在构造变动下往往发生层间错动,经过次生作用易于发生泥化。在坝址比选时必须十分注意这一问题。此外,碳酸盐岩的岩溶洞穴和裂隙的发育,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渗漏。  另外,在坝址比选中,河床松散覆盖层具有重要意义。修建高混凝土坝,坝体必须座落在基岩之上,若河床覆盖层过厚,就会增加坝基的开挖工程量,使施工条件复杂化。所以当其他条件大致相同时,应将坝址选择在覆盖层较薄的地段。有的河段因覆盖层过厚,只得采用土石坝型。比选松散土体坝基的坝址时,须研究渗漏、渗透变形和振动液化等问题,而且应避开如淤泥类土等软弱、易变形土层。4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坝址选择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对变形较为敏感的刚性坝来说更为重要。在地震强烈活动或活动性断裂发育的地区,选坝时应尽量避开或远离活断层,而位于区域稳定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上。在选坝前的可行性研究时,应进行区域地质研究,查明区域构造格局,尤其要查明目前仍持续活动或可能活动断裂的分布、类型、规模和错动速率,并预测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及震级。国外有些水坝就因横跨活断层而坝体被错开或致垮坝。地质构造也经常控制坝基、坝肩岩体的稳定。在层状岩体分布地区,倾向上游或下游的缓倾岩层中存在层间错动带时,在后期次生作用下往往演化为泥化夹层,若有其他构造结构面切割的话,对坝基抗滑稳定极为不利,在选坝时应特别注意。因为缓倾岩层的构造变动一般较轻微,容易被忽视。陡倾甚至倒转岩层,由于构造形变强烈,岩石完整性受到强烈破坏,在选坝时更要特别注意查清坝基内缓倾角的压性断裂。总之,要尽可能选择岩体完整性较好的构造部位作坝址,避开断裂、裂隙强烈发育的地段。5水文地质条件  在以渗漏问题为主的岩溶区和深厚河床覆盖层上选坝时,水文地质条件应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从防渗角度出发,岩溶区的坝址应尽量选在有隔水层的横谷、且陡倾岩层倾向上游的河段上。同时还要考虑水库有否严重的渗漏问题,库区最好是强透水层底部有隔水岩层的纵谷,且两岸的地下分水岭较高。当岩溶区无隔水层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坝址应尽可能选在弱岩溶化地段。这就要求仔细分析研究岩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6物理地质作用  影响地址选择的物理地质作用较多,诸如岩石风化、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但从一些水库失事实例来看,滑坡对选择坝址的影响较大。在河谷狭窄的河段上建坝可节省工程量和投资,所以选择坝址时总希望找最窄的峡谷段。但是,峡谷地段往往存在岸坡稳定问题,一定要慎重研究。如法国罗曼什河上游一坝址,地形上系狭窄河段,河谷左岸由花岗岩和三叠纪砂岩及石灰岩构成。右岸是里亚斯页岩,表面上看来岩体较完整,后经钻探发现页岩下面为古河床相的砂砾石层,表明了页岩是古滑坡体物质,滑坡作用将河槽向左岸推移了70m。因而只得放弃该坝址而另选新址。7天然建筑材料  天然建筑材料也是坝址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坝体施工常常需要当地材料,坝址附近是否有质量合乎要求,储量满足建坝需要的建材,如砂石、黏土等,是坝址选择应考虑的。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开采条件及运输条件对工程的质量、投资影响很大,在选择坝址时应进行勘察。结语  从实践表明,选择坝址是水利水电建设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工程地质条件在选坝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选择一个地质条件优良的坝址,并据此合理配置水利枢纽的各个建筑物,以便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因素、避开或改造不利的地质因素。  参考文献[1]卢元静.水利工程中的地质勘察[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118~119.  董在付.论述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31~33.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摘要怎么写的呀

论文都有了,摘要还愁?章节提要或内容概括吧。

概述   地质毕业论文是指地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前,为了全面表述学业水平而撰写的一篇综合性学术论文或某一领域的专业论文,要求论点新颖,论据充分,论证过程合理、科学,数据翔实可靠,结论明确。  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又多为角闪石,属于中性岩;若暗色矿物多系辉石,则属基性岩。对于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要的是描述主要矿物形态、大小及其性质。  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  沉积岩是分布于地表的主要岩类。它种类繁多,岩性变化较大。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即层理。据此,很容易与岩浆岩、变质岩相区别。根据沉积岩成因、结构和矿物成分,可进一步区分出次一级的类别。凡具碎屑结构,即碎屑粒径大于2—005毫米,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质结构,即粒径小于005毫米,质地均匀、较软,有细腻感,常具页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学和生物化学结构,多为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由于各类沉积岩的岩性差别,因此在鉴定方法上也不相同  1、碎屑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碎屑岩时着重观察其岩石结构与主要矿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结构。抓住这一特征,就不会与其他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细观察碎屑颗粒大小:粒径大于2毫米是砾岩,2—05毫米是砂岩,05 —005毫米是粉砂岩。粉砂岩颗粒肉眼难以分辩,用手指研磨有轻微砂感。按砂岩的粒径又可定出粗砂岩(2—5毫米)中砂岩(5—25毫米)和细砂岩(25—05毫米)。对于砾岩,还应注意观察其颗粒形状,颗粒外形呈棱角状者是角砾岩,系圆状或次圆状者为砾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成分和胶结物成分)。砾岩类的碎屑成分复杂,分选较差,颗粒较大,一般不参与定名;砂岩,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和一些岩石碎屑。在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铁质(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硅质(二氧化硅)、泥质(粘土质)、钙质(碳酸钙)等。铁质胶结物多呈红色、褐红色或黄色。硅质最硬,小刀刻不动。钙质滴稀HCI起泡。弄清楚了结构和成分,就可为碎屑岩定名。例如,碎屑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超过50%,长石和岩屑含量均小于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也可按其胶结物命名,如可称某岩石为铁质石英砂岩。碎屑岩中可见化石,但一般保存较差。   火山碎屑岩的鉴别比较困难。因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喷发和沉积的双重性,是一种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点、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胶结物的特征来区别于碎屑岩。  2、粘土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据是其泥质结构。粘土岩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仅能按其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及结构、构造来鉴定。它多具滑腻感,粘重,有可塑性、烧结性等物理性质。若是纯净的粘土岩,一般为浅色的土状岩石。层理是粘土岩中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人们就按粘土岩层理(倘层理厚度小于1毫米称页理)及其固结程度进行分类,将固结程度很高、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者称作页岩。页岩常含化石。粘土岩中以页岩为主。将那些固结程度较高、不具页理,遇水不易变软者称泥岩。最后,再根据颜色与混入物的不同进行命名,如可称作紫红色铁质泥岩、灰色钙质页岩等。  3、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肉眼鉴定  此类岩石中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和磷质岩,尤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为广。有无生物遗骸是判断属于生物化学岩或是化学岩的标志。化学岩成分常较单一。它们多为单矿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矿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鉴定。   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即结晶粒状结构和鲕状结构等;生物化学岩具生物结构,即全贝壳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等。   综合上述,在观察和描述沉积岩时应注意:   要描述岩石整体的颜色,区分岩石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或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等;   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及颜色上的差异,观察岩石的层理,注意层面上波痕、泥裂等构造特征;   要描述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碎屑物及胶结物等成分。   对砾石的形状、大小、磨圆度和分选性等特征要描述,并要确定胶结类型,以及胶结程度。   对沉积岩命名时应遵循“颜色+胶结物+岩石名称”的法则。此外,还需注意沉积岩体形状、岩层厚度及产状、风化程度、化石保存情况及其类属。  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我国区域变质岩系十分发育,时代自太古宙到期中生代均有出露。其变质岩石类型十分复杂,主要有片麻岩、粒状岩石(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硅铁质岩、大理岩、变质铁镁质岩及区域混合岩等。有关原岩建造主要有超基性到酸性喷出岩(包括熔岩、凝灰岩)、硬砂岩、各种沉积岩及不同性质的侵入岩。上述变质岩类均属不同的原岩建成造经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区域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壳演化早期造盾阶段的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及造盾阶段之后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在一定的温高压力条件下,形成各具特征的矿物和常见矿物共生组合,并因之分别构成不同温压条件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 、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绿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我国区域层状变质岩系按大地构造运动可分为12期,从太古宙迁西期—新生代喜马拉期变质岩系均有。所以,变质岩系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全球构造位置上,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造成变质岩石类型复杂,岩石相对难以识别。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 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Zhejiang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west circum-Pacific volcanic belt, which is the main structural and magmatic activity belt dur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 tim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our country, and also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acific tectono-magmatic metallogenic The giant Jiangshan - Shaoxing joint belt divide province into two major geological structures- east Zhejiang unit and west Zhejiang unit which belongs to the southeast edges of the Yangzi P East Zhejiang belongs to South China fold system which features vast development of draped Mesozoic volcanic and red sedimentary Widely invaded igneous rock and Proterozoic metamorphosed strata exposing like fault block uplift presents "one old, one new" geologic structure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啊

广西百色XX金矿地质勘察报告一、 矿区先期地质工作XX金矿地处百色市XX乡XX村,距百色市50多公里,距凌云县城约80公里。1990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矿田进行了多金属异常二级检查,在辉绿岩与下石炭统岩关组硅质岩接触破碎蚀变带中发现了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体,当时共圈出四支金矿体,金金属储量313Kg。1991~1993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金矿进行了地质普查,探获了D+E级储量:矿石量320916t,金属量88Kg,平均品位78g/t。《编写了广西百色市XX金矿普查地质报告》。但这次去考察过程中没见到该报告。据悉,在XX矿田范围内现已办理了四个矿权,这次我们考察了其中的一个勘探矿区。该探矿区的矿权为南宁一家公司拥有。二、 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在区域上位于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西林~百色断裂褶皱带东部的巴合背斜南西翼上,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组成。岩浆岩主要不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石英斑岩组成,沿北西向、北东向断裂顺层侵入,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次为南北向。主要构造为龙川背斜,背斜长20Km,宽2~15 Km,短轴状,轴向北西向,倾向南西。区域内断裂构造以北西、近南北向为主,近南北向断裂是本区域内的主要导矿构造,走向350~360�0�2,倾向北东东,断裂性质以逆断层为主。三、 矿区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下统逻楼组浅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石灰系下统硅质灰岩。出露的岩体为石英斑岩。矿区的主要构造:田东至逻楼大裂贯穿矿区,区内典型的褶皱是短轴背斜穹窿构造,在断层带的边缘和穹窿构造四周,广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辉绿岩,辉绿岩与下石炭系硅质灰岩的接触蚀变带成为矿区形成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即卡林型金矿床)的有利空间。四、实地考察情况本次考察的矿权范围为8 Km2,为一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地表氧化矿的氧化程度较高,而且矿体保持完整,之前基本上没有开采,因此氧化矿所占的比例较其它矿山大。中深部的半氧化矿和原生矿没有做过地质工作。我们考察了出露地表的三处矿点,其中一处为矿区之东部的西边,紧靠正在开采的相邻矿区(另一矿权区),属同一支矿体的一端,为。相邻矿区正采矿体的取样品位为93g/t,矿体厚度约30m。而进入到我们考察的矿区,因地表浮土太深难以采样和观察,但可见许多以前民采留下来的平硐和氰化池,据从前开过矿的老乡介绍,平硐所见矿体的厚度和品位都很不错。第二处考察点为矿区之东部的东边,亦为9号矿体,与上一考察点之间的距离约1500 m。该处有两个民采平硐,可见矿体厚度分别为15 m和10 m(都未揭穿矿体厚度),取样结果分别为76 g/t和 54 g/t。由以上两证明,9号矿体在本矿区内的走向长度不少于1500m。第三处考察点位于矿区的东北部,可见地表两处矿体露头,矿体厚度分别为5m和4m,取样结果分别为61 g/t和 56 g/t。因地表含泥浮土较多,取样结果偏低。据介绍该矿体为3号矿体。因走向上露头少,故3号矿体的走向长度和厚度难以确定。其它还有几支矿体,因路途较远和时间关系,没有去考察。五、综合分析本考察矿区的地质工作基本没做,要弄清矿区矿脉的分布、厚度、品位及岩层构造等情况,必须投入一些探矿工程,包括探槽、平硐、浅井及物化探等手段。如果要弄清中深部的情况,以还要采用钻探的手段。

一般,第一段介绍火山旅游的定义,特点等。第二段介绍一下火山旅游的发展和现在的行业情况。然后介绍一下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方向。这就可以了。

回答 要想针对一个科学课题形成真正训练有素的观点,你需要熟悉这个领域当前的研究。而要想能够在众多对研究的解读中区分出良莠,你必须乐于阅读原文献,并具备独立阅读这些文献的能力。对于每一位博士和科学家来说,阅读和理解研究论文是他们在研究生院必须掌握的技能。你也可以学会它——不过和任何其他技能一样,你需要为之付出耐心和实践。阅读科学论文跟读博客或报纸上有关科学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你不仅要用与原文不同的顺序来阅读各个章节,还必须记笔记、多读几遍,还可能得查阅其他论文,以便理解一些细节。一开始,阅读一篇论文可能会花费你很长时间,但是对自己耐心一点,当你有了经验,这个过程就会迅速许多。这里我要探讨的科学论文类型是指 “一次文献”(primary research article)。它应当是经过同行评议的,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问题的最新研究报告。大部分这样的文章分为下列部分:摘要(abstract)、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以及结论(或解释、讨论,conclusions / interpretations / discussion)。在开始阅读论文之前,留意一下作者和他们所属的机构。有一些机构(例如德克萨斯大学)有着很好的科研声誉,但也有一些机构看似正规,其实是有导向性的。发表论文的刊物也要多加留意,小心那些来自可疑期刊,或者来自像Natural News那类网站的文章——这些媒介看上去像是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实则不然。以下是给非科研人员的第一手研究论文阅读指南:在开始阅读论文之前,留意一下作者和他们所属的机构。有一些机构(例如德克萨斯大学)有着很好的科研声誉,但也有一些机构看似正规,其实是有导向性的。发表论文的刊物也要多加留意,小心那些来自可疑期刊,或者来自像 Natural News 那类网站的文章——这些媒介看上去像是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实则不然。以下是给非科研人员的第一手研究论文阅读指南: 别先读摘要,从导言部分入手。摘要是论文文首那简短精炼的第一段话。事实上,很多非科研人员在试图建立一种科学观点时,常常就只读一篇论文的摘要部分。(这是一种很糟糕的做法。别这样。)我总是最后才阅读摘要,因为那里包含了对整篇论文的简要概括,我担心无意之间被作者对结果的解读灌输了先入之见。 找出大问题 三网交融及其物理网络的选择 所谓的“三网”,是指电信业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但这并不是在物理概念上的分割,而是在业务上的分割。实践的网络(即物理网络)其实只要通讯网和播送电视网,其称号也是因模仿范畴业务和技术相关而构成的。由于在模仿范畴,不同的业务对传输办法有不同的请求,因此构成不同的网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三网”都是模仿传输的产物。在数字范畴,一切的言语、文字、图片和图像等信息都是以“0”和“1”的数字信号呈现,因而对数字网来说不存在几个网的问题,多个业务网完整能够共存于一个物理网中。信源的数字化招致了信息的会聚,进而招致了三网的交融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题目怎么写的正确

概述   地质毕业论文是指地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前,为了全面表述学业水平而撰写的一篇综合性学术论文或某一领域的专业论文,要求论点新颖,论据充分,论证过程合理、科学,数据翔实可靠,结论明确。  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又多为角闪石,属于中性岩;若暗色矿物多系辉石,则属基性岩。对于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要的是描述主要矿物形态、大小及其性质。  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  沉积岩是分布于地表的主要岩类。它种类繁多,岩性变化较大。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即层理。据此,很容易与岩浆岩、变质岩相区别。根据沉积岩成因、结构和矿物成分,可进一步区分出次一级的类别。凡具碎屑结构,即碎屑粒径大于2—005毫米,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质结构,即粒径小于005毫米,质地均匀、较软,有细腻感,常具页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学和生物化学结构,多为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由于各类沉积岩的岩性差别,因此在鉴定方法上也不相同  1、碎屑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碎屑岩时着重观察其岩石结构与主要矿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结构。抓住这一特征,就不会与其他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细观察碎屑颗粒大小:粒径大于2毫米是砾岩,2—05毫米是砂岩,05 —005毫米是粉砂岩。粉砂岩颗粒肉眼难以分辩,用手指研磨有轻微砂感。按砂岩的粒径又可定出粗砂岩(2—5毫米)中砂岩(5—25毫米)和细砂岩(25—05毫米)。对于砾岩,还应注意观察其颗粒形状,颗粒外形呈棱角状者是角砾岩,系圆状或次圆状者为砾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成分和胶结物成分)。砾岩类的碎屑成分复杂,分选较差,颗粒较大,一般不参与定名;砂岩,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和一些岩石碎屑。在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铁质(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硅质(二氧化硅)、泥质(粘土质)、钙质(碳酸钙)等。铁质胶结物多呈红色、褐红色或黄色。硅质最硬,小刀刻不动。钙质滴稀HCI起泡。弄清楚了结构和成分,就可为碎屑岩定名。例如,碎屑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超过50%,长石和岩屑含量均小于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也可按其胶结物命名,如可称某岩石为铁质石英砂岩。碎屑岩中可见化石,但一般保存较差。   火山碎屑岩的鉴别比较困难。因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喷发和沉积的双重性,是一种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点、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胶结物的特征来区别于碎屑岩。  2、粘土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据是其泥质结构。粘土岩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仅能按其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及结构、构造来鉴定。它多具滑腻感,粘重,有可塑性、烧结性等物理性质。若是纯净的粘土岩,一般为浅色的土状岩石。层理是粘土岩中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人们就按粘土岩层理(倘层理厚度小于1毫米称页理)及其固结程度进行分类,将固结程度很高、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者称作页岩。页岩常含化石。粘土岩中以页岩为主。将那些固结程度较高、不具页理,遇水不易变软者称泥岩。最后,再根据颜色与混入物的不同进行命名,如可称作紫红色铁质泥岩、灰色钙质页岩等。  3、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肉眼鉴定  此类岩石中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和磷质岩,尤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为广。有无生物遗骸是判断属于生物化学岩或是化学岩的标志。化学岩成分常较单一。它们多为单矿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矿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鉴定。   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即结晶粒状结构和鲕状结构等;生物化学岩具生物结构,即全贝壳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等。   综合上述,在观察和描述沉积岩时应注意:   要描述岩石整体的颜色,区分岩石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或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等;   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及颜色上的差异,观察岩石的层理,注意层面上波痕、泥裂等构造特征;   要描述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碎屑物及胶结物等成分。   对砾石的形状、大小、磨圆度和分选性等特征要描述,并要确定胶结类型,以及胶结程度。   对沉积岩命名时应遵循“颜色+胶结物+岩石名称”的法则。此外,还需注意沉积岩体形状、岩层厚度及产状、风化程度、化石保存情况及其类属。  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我国区域变质岩系十分发育,时代自太古宙到期中生代均有出露。其变质岩石类型十分复杂,主要有片麻岩、粒状岩石(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硅铁质岩、大理岩、变质铁镁质岩及区域混合岩等。有关原岩建造主要有超基性到酸性喷出岩(包括熔岩、凝灰岩)、硬砂岩、各种沉积岩及不同性质的侵入岩。上述变质岩类均属不同的原岩建成造经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区域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壳演化早期造盾阶段的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及造盾阶段之后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在一定的温高压力条件下,形成各具特征的矿物和常见矿物共生组合,并因之分别构成不同温压条件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 、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绿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我国区域层状变质岩系按大地构造运动可分为12期,从太古宙迁西期—新生代喜马拉期变质岩系均有。所以,变质岩系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全球构造位置上,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造成变质岩石类型复杂,岩石相对难以识别。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 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文献综述及其格式(给李建明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开题与文献综述阅读)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 1)前言部分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2)正文部分是综述的重点,其写法多样,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3)总结部分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不少于3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3、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4)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5)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详细见科学引文国家标准。

回答 要想针对一个科学课题形成真正训练有素的观点,你需要熟悉这个领域当前的研究。而要想能够在众多对研究的解读中区分出良莠,你必须乐于阅读原文献,并具备独立阅读这些文献的能力。对于每一位博士和科学家来说,阅读和理解研究论文是他们在研究生院必须掌握的技能。你也可以学会它——不过和任何其他技能一样,你需要为之付出耐心和实践。阅读科学论文跟读博客或报纸上有关科学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你不仅要用与原文不同的顺序来阅读各个章节,还必须记笔记、多读几遍,还可能得查阅其他论文,以便理解一些细节。一开始,阅读一篇论文可能会花费你很长时间,但是对自己耐心一点,当你有了经验,这个过程就会迅速许多。这里我要探讨的科学论文类型是指 “一次文献”(primary research article)。它应当是经过同行评议的,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问题的最新研究报告。大部分这样的文章分为下列部分:摘要(abstract)、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以及结论(或解释、讨论,conclusions / interpretations / discussion)。在开始阅读论文之前,留意一下作者和他们所属的机构。有一些机构(例如德克萨斯大学)有着很好的科研声誉,但也有一些机构看似正规,其实是有导向性的。发表论文的刊物也要多加留意,小心那些来自可疑期刊,或者来自像Natural News那类网站的文章——这些媒介看上去像是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实则不然。以下是给非科研人员的第一手研究论文阅读指南:在开始阅读论文之前,留意一下作者和他们所属的机构。有一些机构(例如德克萨斯大学)有着很好的科研声誉,但也有一些机构看似正规,其实是有导向性的。发表论文的刊物也要多加留意,小心那些来自可疑期刊,或者来自像 Natural News 那类网站的文章——这些媒介看上去像是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实则不然。以下是给非科研人员的第一手研究论文阅读指南: 别先读摘要,从导言部分入手。摘要是论文文首那简短精炼的第一段话。事实上,很多非科研人员在试图建立一种科学观点时,常常就只读一篇论文的摘要部分。(这是一种很糟糕的做法。别这样。)我总是最后才阅读摘要,因为那里包含了对整篇论文的简要概括,我担心无意之间被作者对结果的解读灌输了先入之见。 找出大问题 三网交融及其物理网络的选择 所谓的“三网”,是指电信业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但这并不是在物理概念上的分割,而是在业务上的分割。实践的网络(即物理网络)其实只要通讯网和播送电视网,其称号也是因模仿范畴业务和技术相关而构成的。由于在模仿范畴,不同的业务对传输办法有不同的请求,因此构成不同的网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三网”都是模仿传输的产物。在数字范畴,一切的言语、文字、图片和图像等信息都是以“0”和“1”的数字信号呈现,因而对数字网来说不存在几个网的问题,多个业务网完整能够共存于一个物理网中。信源的数字化招致了信息的会聚,进而招致了三网的交融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题目怎么写的正确呢

概述   地质毕业论文是指地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前,为了全面表述学业水平而撰写的一篇综合性学术论文或某一领域的专业论文,要求论点新颖,论据充分,论证过程合理、科学,数据翔实可靠,结论明确。  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又多为角闪石,属于中性岩;若暗色矿物多系辉石,则属基性岩。对于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要的是描述主要矿物形态、大小及其性质。  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  沉积岩是分布于地表的主要岩类。它种类繁多,岩性变化较大。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即层理。据此,很容易与岩浆岩、变质岩相区别。根据沉积岩成因、结构和矿物成分,可进一步区分出次一级的类别。凡具碎屑结构,即碎屑粒径大于2—005毫米,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质结构,即粒径小于005毫米,质地均匀、较软,有细腻感,常具页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学和生物化学结构,多为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由于各类沉积岩的岩性差别,因此在鉴定方法上也不相同  1、碎屑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碎屑岩时着重观察其岩石结构与主要矿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结构。抓住这一特征,就不会与其他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细观察碎屑颗粒大小:粒径大于2毫米是砾岩,2—05毫米是砂岩,05 —005毫米是粉砂岩。粉砂岩颗粒肉眼难以分辩,用手指研磨有轻微砂感。按砂岩的粒径又可定出粗砂岩(2—5毫米)中砂岩(5—25毫米)和细砂岩(25—05毫米)。对于砾岩,还应注意观察其颗粒形状,颗粒外形呈棱角状者是角砾岩,系圆状或次圆状者为砾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成分和胶结物成分)。砾岩类的碎屑成分复杂,分选较差,颗粒较大,一般不参与定名;砂岩,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和一些岩石碎屑。在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铁质(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硅质(二氧化硅)、泥质(粘土质)、钙质(碳酸钙)等。铁质胶结物多呈红色、褐红色或黄色。硅质最硬,小刀刻不动。钙质滴稀HCI起泡。弄清楚了结构和成分,就可为碎屑岩定名。例如,碎屑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超过50%,长石和岩屑含量均小于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也可按其胶结物命名,如可称某岩石为铁质石英砂岩。碎屑岩中可见化石,但一般保存较差。   火山碎屑岩的鉴别比较困难。因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喷发和沉积的双重性,是一种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点、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胶结物的特征来区别于碎屑岩。  2、粘土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据是其泥质结构。粘土岩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仅能按其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及结构、构造来鉴定。它多具滑腻感,粘重,有可塑性、烧结性等物理性质。若是纯净的粘土岩,一般为浅色的土状岩石。层理是粘土岩中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人们就按粘土岩层理(倘层理厚度小于1毫米称页理)及其固结程度进行分类,将固结程度很高、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者称作页岩。页岩常含化石。粘土岩中以页岩为主。将那些固结程度较高、不具页理,遇水不易变软者称泥岩。最后,再根据颜色与混入物的不同进行命名,如可称作紫红色铁质泥岩、灰色钙质页岩等。  3、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肉眼鉴定  此类岩石中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和磷质岩,尤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为广。有无生物遗骸是判断属于生物化学岩或是化学岩的标志。化学岩成分常较单一。它们多为单矿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矿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鉴定。   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即结晶粒状结构和鲕状结构等;生物化学岩具生物结构,即全贝壳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等。   综合上述,在观察和描述沉积岩时应注意:   要描述岩石整体的颜色,区分岩石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或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等;   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及颜色上的差异,观察岩石的层理,注意层面上波痕、泥裂等构造特征;   要描述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碎屑物及胶结物等成分。   对砾石的形状、大小、磨圆度和分选性等特征要描述,并要确定胶结类型,以及胶结程度。   对沉积岩命名时应遵循“颜色+胶结物+岩石名称”的法则。此外,还需注意沉积岩体形状、岩层厚度及产状、风化程度、化石保存情况及其类属。  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我国区域变质岩系十分发育,时代自太古宙到期中生代均有出露。其变质岩石类型十分复杂,主要有片麻岩、粒状岩石(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硅铁质岩、大理岩、变质铁镁质岩及区域混合岩等。有关原岩建造主要有超基性到酸性喷出岩(包括熔岩、凝灰岩)、硬砂岩、各种沉积岩及不同性质的侵入岩。上述变质岩类均属不同的原岩建成造经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区域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壳演化早期造盾阶段的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及造盾阶段之后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在一定的温高压力条件下,形成各具特征的矿物和常见矿物共生组合,并因之分别构成不同温压条件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 、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绿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我国区域层状变质岩系按大地构造运动可分为12期,从太古宙迁西期—新生代喜马拉期变质岩系均有。所以,变质岩系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全球构造位置上,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造成变质岩石类型复杂,岩石相对难以识别。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 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