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研究网络文学的意义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06 17:33:42

研究网络文学的意义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我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今年刚毕业,答辩只要好好准备其实很简单,不要紧张,上台先介绍自己问老师好,然后说我的论文题目是****,我选择这个论文题目的原因是****,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了****,首先***,其次*&**,最后谈价值意义等。最后谢谢老师,我的论文答辩结束请问老师有何问题要问。然后下面的老师就开始根据你刚刚说的内容中提出一两点问你了,都是围绕作者沈从文和边城的相关问题,把作者和边城的相关问题想清楚了答得时候只要不说不知道就行,说出自己的观点,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比如,在你眼中沈从文怎样怎样,边城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当然是围绕老师提出的那一点来答了。最后老师会说没有问题了,你就再次谢谢然后下台。

sorry,不知道哦

2006-2018年网络奇幻小说题材变化的比较研究

以诛仙为例,可以研究它的商业文化,如游戏,影视等。

研究网络文学的意义的论文题目

全文下载地址:网络文学创作动机分析摘要: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也是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缘由,它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文学的产生,创作内容,写作技巧,以及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研究成果几个方面探讨分析,认为纯粹的诉说欲望应该是网络文学创作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关键词:文学;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笔者在以往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中,为网络文学概括了如下的定义和特征:网络文学是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民阅读的文学即网络文学是在网上"创作"的文学,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等信息技术创作出来的,以互联网络为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技术化,自由化,大众化,口语化是网络文学的特征网络文学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与自由化这一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网络的技术化所带来的开放性,使网络空间中的日常活动具有身份的变动性和匿名性,以及地位的平等性,决定了网民在其间没有现实社会中的约束与限制,享有精神上的民主与自由,为那些有着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提供了开放,平等,自由的创作空间这种自由度较高的创作环境,为有着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使得网络文学创作在此意义上最接近于文学的本质属性因为文学创作的灵魂就是追求自由网络文学创作这种崇尚,追求自由的特点,不仅使其最接近于文学的本质属性,而且极易调动起那些有着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的创作欲望,促进他们创作动机的形成动机(intention),在心理学上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这一行为导向某一既定目标的愿望或意念创作动机就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缘由,它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的影响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总会出于某种原因,或者心中有所郁积不吐不快,或者有某种思想需要传达,或者要维护或批评某种现存事物等等,这都属于创作动机的范围按照创作动机所属的范围,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动机的个体因素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个体性精神活动,所以作家个体性的精神需求是创作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文学创作虽然是个体性精神活动,但作家却无时不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因而受着社会的制约文学创作的动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常是作家对社会向他发出的某种"召唤"的积极回应〔1 〕本文所要研究的网络文学创作动机,主要是指那些有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不包括那些借网络载体,以求通过高点击率或参加原创文学大奖赛取得成名或出版捷径的动机张抗抗作为一名十分关注网络文学生存状况的女作家,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动机曾作过这样的表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网络文学的作者,基本上出于比较纯粹的诉说欲望,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写作""进入21世纪,网络文学已逐渐成为一种更为普及的民间倾诉方式,是通往言论自由的必要途径"青年文学评论家夏烈认为,在最初的几年里,网络写手基本上都是20世纪70年代生人,他们的创作个性化因素非常强,如安妮宝贝的悲伤爱情,慕容雪村的城市小说〔2 〕笔者对此极有同感,这也是许多网络文学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在那些曾经在网络上很知名的网络写手身上也同样可以得到印证:2000年11月18日,北京"网易"嘉宾聊天室里,由丁磊,朱威廉主持的一次网络文学讨论会上,与会嘉宾纷纷直抒己见宁财神说:"我写东西纯属扯蛋,能成名我自己都弄不明白上怎么回事"樱樱在回答"为什么在网上码字"时说:"为了表达的快乐我们很难得到机会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而在网络上就不必有这个顾虑可也造成了网络文坛一大批叽叽歪歪心情泛滥的现象"2005年11月在杭州签售新作《孔雀森林》的网络文学先行者,网络作家"痞子蔡"蔡智恒感慨地说:他们那一代的网络写手没有写作经验,只是希望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怀最初的安妮宝贝等人都是出自这样的"无心插柳"〔3 〕可见,纯粹的诉说欲望应该是网络文学创作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诉说欲望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实质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网络文学创作的最初形式,就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是通过BBS或个人主页,然后有了专门的文学网站,展示自己的原创作品这些写作爱好者如果按照网民的类型来划分,他们绝大多数属于"风花雪月派":这类人洋溢着满腹诗情,从小就想当个曲高和寡的诗人,无奈纯文学不景气,所投诗稿从未发表,便在田里没命地刷些风花雪月的东西……〔4 〕甚至有些网络写手并未认为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能够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而只能称其为有感而发的笔记因此,这些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诉说倾向,表现出不加修饰的自然和真实,令人读来耳目一新,为之一振事实上,网络文学创作的始作俑者和较早的后继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家(或写者)属于那种"被冲动的情感所支配的艺术家"有的作者还在网上建起了个人主页,展示自己的原创作品网络文学原创阵地的设立,使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5 〕而网络的技术性特点所表现出来的空间界限的超越,使得作品轻而易举地能够面向众多的公众,获得一个超出写作者预期,甚至是想象的读者群,使他们收到了意料不到的结果另外,网络技术为写作者提供的匿名性,使他们能够得以隐身,创作上就表现出了更多的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甚至是一些隐私性的表达,这也极其适合情感宣泄的要求文学爱好者的创作作品能够不受任何约束地得以发表,这极大地满足了个人的发表欲望,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作者的理念和情绪,从而使得这些"被冲动的情感所支配的艺术家"能够为所欲为地表达自己最原始的创作动机,不用去承受传统作品发表所需要的那种检查制度,创作动机得到了自由的释放就像有人所说的,哪里有会上网的人群,哪里就会有所谓的"网络文学"作品谈天说地无所顾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6 〕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内容看,基本都是写作者的个人的生活经历,甚至绝大部分是爱情经历,而不是其他经历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业余创作心态,在网络上表现的就尤为突出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些经历有相当的数量,其实是作者幻想的结果幻想是指写作者通过建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幻想世界实现一种理想性的精神补偿幻想是由实现不了的欲望而产生的写作者因在现实生活中造成某种缺失,于是他将缺失性体验化为幻想,使此幻想的审美形式满足自己的愿望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写道:"我们予此断言: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力是未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幻想与创作动机的关系其实,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爱情题材最适于幻想,最适于情感宣泄和自我表现从网络文学的写作技巧看,没有传统小说的严谨性,表现出一种随意的松散,似乎是即兴写来,随意涂鸦,懒得去考虑什么结构问题作者叙述故事时,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解释,人物行为常常是乖戾突兀的,人物的性格变化和情节发展常有中断,不能顺理成章其实,这正是写作者情感宣泄的创作动机,在写作技巧上留下的痕迹,或者可以说成是情感宣泄对写作技巧的基本要求写作者如果在创作过程中不时地设计叙述的衔接,情感的势头势必要被打断其实宣泄的情感所支配的结果,就是网络文学的现实的叙述状态著名网络写手邢育森的《活得象个人》,作品中的"我"自称为"变态狂",行事和思维乱七八糟于是作品就在这乱七八糟中展开着情节,才使得人物与情节相得益彰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网络文学的产生,创作内容,写作技巧,还是从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网络文学的创作动机,从最原始的角度分析,那就是纯粹的诉说欲望,或者可以表述为情感的宣泄和自我表现■参考文献:[1]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475-[2][3]网络文学遭遇七年之痒新华网(),2005-11-[4]程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4,(1):[5][6]从网络小说看网络文学基本特征风雨夜行人的blog ()

2006-2018年网络奇幻小说题材变化的比较研究

略论中国网络文学之发展和现状浅析中国网络文学之发展浅析中国网络文学之现状

论网络文学近年来的发展史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包括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等)最后对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总结就OK了。顺带说一句,本人也是学这个专业的,也是要写这方面的论文,专门去查过的

研究网络文学的意义的论文目的

摘要: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看清网络文学对中学生产生了那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此,我们小组就网络文学的定义及发展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学生的影 响作了初步研讨。 关键字:网络文学、中学生、影响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网络文学是以网络(Internet)为传播媒介,在网络上创作、发布(首发)和流传的作品为主流,用 平等的、双向的、互动交流方式提供给普通受大众喜爱的传统文学。网站(论坛)纯粹以发表和交流写手 的作品为目的,或者还会办一份电子刊物什么的,但也仅仅在网上传播,并不和传统媒体接触。传统媒体 在网络上寻找适合纸媒的作品并购买(付费)然后出版(刊发) ,网站(论坛)大量吸收写手作品,并主 动向传统媒体靠拢,以自己出版(与传统媒体合作)写手的作品或以向传统媒体推荐作品为目的。 网络文学是自由的,随意的,不功利的,而且并不以纸媒的发表为最终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 种网站购买传统媒体作品的版权在网上进行付费的下载和阅读,此种做法实际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延伸 不能归入网络文学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背景 网络文学发展的背景 发展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国正在空前地迈向一个信息时代。据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 年 4 月 22 日发布 的数据显示,中国上网用户人数逾 4 亿人,网民总量居世界第一。 网络文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 更便捷,网络的直观化,便利了许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大习惯静下心来阅读传统的纸质作品, 而是更加愿意把看书的情感投入到网络中去,再者说,网络上的信息在很多方面是传统文学刊物和书籍所 无法比拟的,使得传统文学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每个时代文学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 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学的进步。 三、网络文学的主要内容与有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是个新生儿,还在襁褓啼哭中。虽然小,但一鸣惊人的哭 声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什么是网络文学,至今还没有给网络文学这一新鲜事物一个明确的定义,网民们 是不关心网络文学的定义的,他们只要恣意地写,惬意地读网络文学,有的人认为内容与网络有关:描述 网络上发生的事件与情感的才能叫网络文学,有的人认为应该在网络上首发的才能算是网络文学,还有人 认为利用网络的特点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都属于网络文学等。 正如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一样,网络文学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网络上首发的,属原创网络文学;内 容与网络有关,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 web 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称为狭义网络文学;在网络 上传播的文学,属广义上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中,谈情说爱的占了绝大部分。目前网民中,18-35 周岁之间占 64.8%,因此,网络文 学的创作题材和语言风格必然与青年读者群的年龄层次紧密适应,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网络文学中的题材多 以爱情为主。最早风靡网络的网络文学要算蔡志恒(又称“痞子蔡” )的代表作《第一次亲密接触》 ,讲述 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种以言情为主题的小说到处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它与网络有关,与网络聊天有 关,所以特别能引起网民的共鸣与幻想。还有《告别薇安》等少男少女们爱看的网络文学作品。虽说爱情 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任何时代,言情类,尤其是言男女之情类的作品,都不可能成为文学的主旋律。如 此大量的纯言情类文字从网络作者笔下流出,说明了同样大量的网络作者和网络文学目前的“生态”—— 以宣泄个人情感为主的练笔初级阶段。 总体说来,网络文学作品给大多数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其活泼精彩的语言风格带来的阅读快感。看 多了,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指望年轻的网络写手写出深沉的、关怀社会的或者有什么更远大意义的作 品。 四、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正如之前对其他新生事物的 -1- 接纳一样,网络文学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中学生的目光,并不断影响着当代中学生。在本小组的调查 结论中, 调查范围内的人有 54%的中学生经常阅读网络文学,而家长的支持率仅为 10%。网络文学种类繁 多,但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言情都市类。他们认为网络文学对自己的影响仅以打发时间而已,至于周围是否 对网络文学痴迷的人, 他们的答案是有很多, 并且对于周围阅读网络文学这种行为多数人没有仔细观测过。 根据我们小组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于网络文学痴迷的人群中,网络文学所显示的消极的一面,影响 着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极其严重。 例如,在我们对老师的采访中,他们说,常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埋头看网络文学;家长表示,在儿女 的书包中发现的不只是武侠小说,而多了许多网络文学,有的还在深夜秉烛夜看。 网络文学作品中,成年人的文章居多,其中一部分就中学生而言,现在看还有些为时过早。据调查, 有 36%的中学生很向往网络小说中的情节,54%的中学生常看网上的言情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网络 经典开山鼻祖《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学生群中就十分走俏。因为它不仅把网络文化活生生地表现出来, 还表达了一种大都市生活中普遍的理想。即渴望在敲击键盘的过程中出现奇迹,希望在现实中被否定的浪 漫在虚拟世界中成为现实。“痞子蔡”、“轻舞飞扬”在中学生群中的走俏程度,不亚于任何歌星、影星。在调 查中,有 05%的人都承认,在看完《第一次亲密接触》后产生过有关网恋的想象。 由于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文学水平都不很成熟的阶段,有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内心,因此他们渴望 倾诉,渴望交流,又不愿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评头论足。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 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扇称心的大门。看别人的文章,心灵得到回应,思想受到冲击;写自己的文章,没人知 道你是谁,却给了自己一个倾诉的空间,同时也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受到了网络写作风格的影响。 五、结论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多元的空间,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文字,展示不同的灵魂与心态,不同的个性生活 与社会景象。这对于喜爱幻想并充满好奇,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面多棱镜、一个 万花筒。我们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我们有我们许多理想中的现实,有现实中色彩艳丽的理想世界。更重 要的是能展示自我空间,任自己的思绪驰骋。 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日益成长的文学主体的网络文学,虽然已经发展壮大。但却一直没有解 决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文学性。既然是文学作品,首先就要以文学为前提,但由于如今的网络文学缺 乏文学性,因此阅读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说要扩散知识面,扩大词汇 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品,实在是牵强。同时,自己在创作网络文学的作品时,也要做到首先注重作品的 文学性。不要浪费思想,精力在无聊的言情,玄幻创作上。不要给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阅读时间。把握得好 就可以利用这把剑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把握的不好便会一步步的把自己推进一个深渊。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必然且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是否能正确地把握好方向,走好我们的每 一步呢?我们期望老师、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能给予我们及时、有力的帮助与引导。更重要的是,中 学生这个特殊的阅读写作群体,不能只是停留于模仿他人的风格。我们应以中学生的朝气、活力、智慧与 气质为网络文学注入自己的新鲜血液,使网络文学中有一块属于我们中学生的天地――自如潇洒的、活泼 明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我们自己的天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在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上,开辟一片充 满阳光的世界。 这次研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研究调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在网上学习、交流、查 找资料,并正确认识网络。 六、附录(调查问卷) 附录(调查问卷) 网 络 文 学 对 中 学 生 的 影 响 ------调 查 问 卷 1、您平时是否经常阅读网络文学( A、经常 B、不经常 C、很少 D、从不 ) -2、您平时看哪些种类的网络文学 ( ) A、玄幻·奇幻 B、仙侠·武侠 C、言情·都市 D、其他 3、您认为网络文学对自己的影响( ) A、有助于学习 B、影响学习 C、打发时间 D、没影响 4、家长是否支持您阅读网络文学( ) A、支持 B、无所谓 C、不支持 D、不知道 5、您周围是否有对网络文学痴迷的人( )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D、没有 6、您对他们行为的想法( ) A、赞成 B、不赞成 C、中立 D、与我无关 七.参考文献资料 以上是我研究课题的全部内容 -3-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 1、您平时是否经常阅读网络文学( A、经常 B、不经常 C、很少 D、从不 ) 2、您平时看哪些种类的网络文学 ( A、玄幻·奇幻 B、仙侠·武侠 C、言情·都市 D、其他 ) 3、您认为网络文学对自己的影响( A、有助于学习 B、影响学习 C、打发时间 D、无影响 ) 4、家长是否支持您阅读网络文学( A、支持 B、无所谓 C、不支持 D、不知道 ) 5、您周围是否有对网络文学痴迷的人(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D、没有 ) 6、你对他们行为的想法( A、赞成 B、不赞成 C、中立 D、无关紧要 ) 平时是否经常阅读网络文学 3% 17% 平时看哪些种类的网络文 学 -413% 17% 55% 六、附录(调查问卷) 附录(调查问卷)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 1、您平时是否经常阅读网络文学( ) A、经常 B、不经常 C、很少 D、从不 2、您平时看哪些种类的网络文学 ( ) A、玄幻·奇幻 B、仙侠·武侠 C、言情·都市 D、其他 3、您认为网络文学对自己的影响( ) A、有助于学习 B、影响学习 C、打发时间 D、没影响 4、家长是否支持您阅读网络文学( ) A、支持 B、无所谓 C、不支持 D、不知道 5、您周围是否有对网络文学痴迷的人( )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D、没有 6、您对他们行为的想法( ) A、赞成 B、不赞成 C、中立 D、与我无关

作为一个身在“精英阵营”的“学院派”研究者,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这是我进入网络文学研究领域以来不断被问、也不断自问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是搞当代文学研究的,研究当下的文学和文学现象本来就是我的专业本分。所以,真正的问题是,网络文学算是当代文学吗?即使算,那么是当代文学中有价值的部分吗?本书中的所有论文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当时决定进入这个研究领域时,并没有这么肯定的判断,甚至不是出于一种理性的判断,而是凭着本能的“直觉”。用一句现在网文圈很流行的话说,是“回到初心”。但凡谈到“回到初心”,往往意味着原来的路走不下去了。五年前,我“回到初心”,也是因为原来的研究道路走不下去了。至于为什么走不下去了,要从我对“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理解谈起。在我看来,“当代文学”最根本的属性是它的“当代性”。优秀的当代文学需要传达出当下人们最核心的焦虑和精神指向,负载这个时代最丰富饱满的信息和元气,并且找到一种最恰当的文学形式。这个“当下性”其实就是“时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文学都曾经是“当代文学”。所谓经典的“超越性”是穿透了那个时代,而不是逃离了那个时代。还是那句老话,不熟知一个时代的气息如何勾画一个时代的灵魂?如果说,文学是一个社会的梦幻空间。那么,文学批评者的工作就有点像释梦师。我们要在作者有意识的书写背后,读出一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在貌似肤浅的流行背后,读出人们深层的怕与爱;通过文学潮流的兴衰把握时代精神的走向。这是当代文学研究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当代文学研究还有一个迷人的地方是它的介入性。我们的解读和判断能多少影响到作家的写作、读者的阅读,乃至文学史的选择。多奢侈啊!通过一种专业性的工作,你不但可以更有效地认识你所身处的世界,并且还有可能,哪怕是那么一点点,改变你将要身处的世界。正是抱着这样的“初心”,我在留校工作的第一年就和几个师弟、师妹们(当时他们正在读研)成立了“北大评刊”论坛,并且以论坛为核心开设了选修课。那是2004年,那时网络文学已经渡过了萌芽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但其燎原之势远远没有烧到主流文坛。主流文坛依然是文学期刊一统天下。我们选择了十种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期刊,逐期阅读,逐篇点评,在网站上发表评论。评刊的工作坚持了六年,影响越来越大,当时文坛上几乎无人不知北大有这么个论坛,有一群人在傻傻地读文学期刊。然而,这个工作越做下去我的内心越是惶恐。因为,对期刊文学了解越深我的失望也越深,这些号称支撑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品,离现实生活太远,离我心目中的当代文学距离太远。更让人悲观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不在作家而在体制,那个曾经让文学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期刊和专业—业余作家体制,由于市场化转型的失败、片面追求“纯文学”理念等多重原因,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功能障碍乃至坏死,所谓的“文学圈”甚至不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象牙塔,而只是一个与自说自话的小圈子。大量的读者和业余作者流失,特别是年轻人大量流失,伴随圈子化的是老龄化和边缘化。这样的土壤怎么能产生真正的当代文学?而能产生当代文学的土壤又在哪里?我在失望中一步步陷入绝望。这是我的“绝望时刻”。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网络文学。那是2010年前后。这时的网络文学经过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已经非常强大,读者接近2亿,作者号称百万。盛大文学已经成立了网络文学的“航空母舰”,发出“谁更能代表主流文学”的挑战。按照业内人的估计,此时网络文学与期刊文学的实力对比,大概是作者百倍之,读者千倍之。不仅如此,网络文学在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一套独立的生产—分享—评论体系,形成多姿多彩的粉丝部落文化,这一切都对运转了60年的主流文学体制和延续了近百年的“新文学”传统发出挑战。然而,对这一切,无论是主流文坛还是主流学术界,都几乎是漠然的。傲慢与偏见让我们视而不见。所以,当我停办当时已成为品牌的“北大评刊”论坛,转向网络文学研究时,很多人惊讶,不解,甚至认为是一种背叛。我也说不清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让我跳下去的不希望而是绝望。如果说有什么希望,就是我相信文学不会死,如果它已经不在我熟悉的地方了,一定在什么我不知道的某个地方生长。第一次在北大开网络文学的研究课程确实是一场学术冒险。因为,对于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所有选课的学生都比我这个老师懂得多。他们懂,但是他们不敢说。在他们的阅读经验里,读网络小说一直是一件不务正业的事。特别是上了中文系,在经典的威压下,更是上不得台面。我对学生们说,让我们先把所有的金科玉律都放在一边,回到一个朴素读者的本心(那时,还不流行说“初心”)。我们说,“北大是常维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我们不必刻意维新,但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当年胡适等“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就是把引车卖浆者者流读的白话小说列为正典,1980年代也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们一边读卡夫卡一边读金庸,老师们是在学生们的引领下才开始研究金庸小说的,之后才有金庸的经典化。我们要用我们的胆识和学识来守护本心,对于那些曾经陪伴过你、温暖过你、激励过你的作品,要心存感激。如果你觉得它们有价值,就要去捍卫这价值。不管有多少权威称它们是垃圾,你都要敢于质疑,这些权威背后的“天经地义”是从哪里来的,“从来如此,便对吗?”在我的鼓励和怂恿下,学生们拿出了他们深藏的最爱。他们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老实说,这5年来不是我在给他们开课,是他们在给我开课,至少是我们在共同学习。作为老师不是不惭愧的,学生们安慰我说,老师,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0时代的,用户自己生产内容!他们让我真正理解了一个词:有爱——这是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所有粉丝文化的核心概念。和他们在一起,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相信,爱在哪里,文学就在哪里。进入网络阅读后,我也有了我自己的最爱(我是猫腻的粉丝,详见访谈),并且与儿子分享了。他当时正上小学。在他成长过程中,金庸和猫腻是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借助那些故事和人物,我们聊做人,聊处世,聊底线,聊情怀,聊什么叫兄弟,聊什么是真爱。每当有人问我网络小说有没有正能量时,我就会说我儿子就是看网络小说长大的。这样的经历使我敢说,对于网络文学研究,我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虽然还很浅)“学者粉丝”了。就像“博士”(或称“窄士”)是今天进入专业学术研究的敲门砖一样,在未来的流行文化研究中,“粉丝”也是基本的入场资格。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迷惑。最重要的迷惑有两个。首先,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入场研究,要创建一套独立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话语,但我们如何摆脱经典文学体系内的雅俗秩序?网络文学就是通俗文学的网络延续吗?第二,我们鼓励以“学者粉丝”的身份进行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如何确定自己的知识分子立场,我们要告别精英情怀吗?这两个迷惑直到我读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时候才有豁然开朗之感。被誉为“先知”的麦克卢汉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具有“哥白尼式革命”意义的媒介理论。它提醒我们跳出哺育我们长大的印刷文明的局限,从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大局观”审视人与媒介的关系。从媒介革命的角度出发,网络文学真正颠覆的不是雅俗秩序,而是构造雅俗秩序的印刷文明自身。未来作为一个概念存在的其实是“纸质文学”而不是网络文学,因为网络是电子文明的主导媒介,今天以印刷形式存在的各种文学都将进入网络移民。从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的重心在“网络”而非“文学”——并非“文学”不重要,而是我们今天能想到的和想象不到的“文学性”,都要从“网络性”中重新生长出来。所谓“内容一经媒介必然发生变化”,这正是麦克卢汉那句著名警句“媒介即信息”的核心要义。麦克卢汉理论给我的更重要的启示是,他认为,在媒介变革之际,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有一个重要使命,就在在新媒介打击彻底降临之前,引渡旧媒介的文明成果。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常使人误解他在欢呼印刷文明的崩解。恰恰相反,他一再警戒媒介变革可能带来的文明中断。如16世纪古登堡印刷技术兴起时,当时注重口头传统的经院哲学家没有自觉应对印刷文明的挑战,很快被扫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印刷术的爆炸和扩张,令很多文化领域限于贫乏。在媒介革命来临之际,要使人类文明得到良性继承,需要深通旧媒介“语法”的文化精英们以艺术家的警觉去了解新媒介的“语法”,从而获得引渡文明的能力。麦克卢汉的启示让我看到了自己工作的真正使命,这是我的“顿悟时刻”。我们研究网络文学不是为了割裂文学传统,恰恰是为了延续文学传统,而我们的入场式研究可以是一种引导式的介入。当然,在网络时代任何精英的引导都必须是自下而上式的而不是自上而下式的。我们必须从“象牙塔”进入“控制塔”,按照网络文学场域自身的逻辑去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只有这样,精英批评的“引导”才是真正有效的。2014年在网络文学发展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里,声势浩大的“净网”行动和同样声势浩大的“资本”行动,让网络文学这个某种意义上的“化外之地”成为了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学场”——在这里,至少有三种力量在博弈——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网络文学“自主力量”。然而,精英批评的力量却是缺席的。为了更好地发出声音,2015年5月14日,我们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创办《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报》,在由学生们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媒后台”(meihoutaipku,2014年10月23日始运营)推出。全报分为三个板块:《男频周报》、《女频周报》、《原创周报》。在创刊词中,我写道:“没错,我们是学院派。在这个政治、资本、网文三方博弈的‘文学场’里,我们要坚守学院派立场,坚定不移地站在网文原生力量一边,站在粉丝部落文化一边,在媒介的千年之变中引渡文学传统。校园是个好地方,或许书生意气,却可认真犯错。让我们尽情挥霍学院的纯粹和青春的率真,原则问题有立场,笔端深处有情怀。”本书是我和学生们共同研讨的成果。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包括上编“立场和方法”里收集的10篇代表性论文,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论文大都写于假期,经过一个学期的讨论,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擦出了很多火花,也积累了很多困惑。我通常会在假期写一两篇大文章,针对重要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么做,一方面是对研究的有效推进,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们做一个示范,向他们展示,那些基于粉丝鲜活的个人体验和网文圈“局内人知识”的研究,如何能够转化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所幸的是,这些论文都很快在权威刊物发表了,产生很大影响,有的还获了重要奖项。每次获奖,我都会向同学们“报喜”。不是自我夸耀,而是鼓励他们,我们研究网络文学也是可以出“学术成果”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获得传统学术体制接纳的同时,在网文界和学术界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我们的课堂也一直在努力打破壁垒,每个学期都要邀请几位网文界的“大神”、“大人”(网文界对重要作家或网站经营者的尊称,如晋江文学城的创始人冰心站长就常被称为“冰心大人”)来课堂交流。本书下编“网文课堂”精选了6位嘉宾的课堂交流报告或学术访谈。这些“大大”都是网络文学界最具有原创性的网站创办者或最具经典性的网络文学作家,他们进入北大课堂,与师生交流,是宝贵的一手材料。本书所附的网络文学大事年表,从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类型文的形成演变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等角度,对网络文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以算作一个简要的网络文学史。还有一篇文学网站生产机制和粉丝文化研究,一篇网络文学作家生存状态报告,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这些都是学生们合作完成的,一起结集存档。晋江文学创始人冰心夫妇在北大网络文学课堂有几点需要特别说明。一个是,论文的编排基本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如“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关系,“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与“媒介革命”的关系,“学者粉丝”的研究身份和立场方法,等等,我的思考是持续性的,观点也在持续变化着。“今日之我”未必是,“昨日之我”定然非。编辑文章时看到前几年的有些观点不免脸红,但仍咬牙留下来了。希望这些“原生态”的文章能够生动展现一个来自精英阵营的传统研究者从进入网络文学、理解网络文学,到成为一定程度“学者粉丝”的成长历程。第二点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文章都是在不同期刊发表的,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文学还缺乏一个具有共识的常识系统作为讨论基础,每篇文章都需要理论自足,并自备说明系统,所以有些观点、材料,在几篇文章里都反复引用了,集结出版时虽稍作调整,仍难免有重复之处,乞读者忍受。另外,因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家在头脑风暴时顾不上“知识产权”。论文中借用他人精彩见解、说法时,我尽量凭回忆标注,若有错漏、疏漏之处,也请“小伙伴”们海涵。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但我经常对学生们说,你们真赶上好时候了!若非千年一遇的媒介变革,学术新人怎么可能还在读书期间就拥有了“原住民”的话语资格?就要准备挑起学术大梁?网络文学研究终究是网络一代的事。希望我的研究能够帮助他们顺利过渡,从而真正完成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

研究网络文学的意义的论文目的是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传播在网络上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是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具有传播的迅速性、时效性、广泛性等特点。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二、网络文化的特点网络已经成为广大民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世界,网络的作用已不能量化。网络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补偿性 。网络相对于显示世界来说,是一种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相互不认识的人可以随意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相互支持和帮助,寻求自己的价值实现。然而,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因为网络文化这一补偿性特征,必然带来很多的牢骚和不满,这无形中使网络世界成为发泄情绪的工具,更受到年轻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青睐,这样就能缓解现实生活中带来的压力和不满。(二)极端性 。网络舆论,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的威力。由于网络自身特点,使得某种观点被放大,流传迅速,造成群体从众效应,这也潜移默化中影响民众的社会心理状态。一件在现实中很小的事情,放在网络上,经过传播,就会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最近网络上的人肉搜索,艳照门事件,贪腐腐败官员家底被爆,等等。这些事情的发展是否对现实世界的发展有利,对民众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发展有益,是目前亟待调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三)大众性 。网络已成为全民依赖的“第二世界”。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随意从网络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这得益于网络的快速发展,政府信息网络的公开,以及一些便民服务越来越倾向于网络一体化。大到现实中的学习、生活、工作,小到聊天交友,畅谈自己的观点,未来,都可以从网络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但是,一些网络恶俗文化又同样充斥着人们的视野,特别是祖国的未来花朵,如何才能保护当代大学生分离危害,获得健康的养分茁壮成长呢?三、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一)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第一,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交流。较之之前信息的闭塞,自从网络时代的发展,当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代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能够获得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仅可以了解国内时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动态,也能实时了解国际发达国家科技发展,人文观念等。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无形中促进大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懂得拼搏努力,而不是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另外,网络促使大学生人际关系更和谐,交友广泛,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可以得到网络朋友的理解和支持,这缓解了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抱怨,增加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第二,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加速了现实世界的更新,人们将工作之于转移到网络上来,信息网络中的多媒体更是发展的美轮美奂,吸引人们自由玩乐,缓解现实世界的烦躁与喧嚣。而当代大学生接受新生物反应快,模仿学习新的网络科技技术也是得心应手,不仅增加了课余活动,带来了身心的愉悦,同时也会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使得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三,促进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平等 性,让大学生可以轻松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又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为人处世和换位思考问题,慢慢的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次都会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以后进入社会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大学生慢慢形成哲学辩证的对待问题和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发生量的变化,最终冲破质的飞跃。(二)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多元性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未成年人,心智发展还未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很欠缺,网络文化虽然可以给大学生带来很所积极的影响,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两面性的,特别是新的事物。部分大学生因为自身以及成长环境等因素,在网络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沉迷游戏,无法自拔,这些消极影响侵害祖国鲜嫩的花朵,让我们痛心疾首,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扰。第二,网络阻碍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网络世界吸引了无数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调查,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和 网友聊天而不是现实中的同学和朋友。这不仅影响了现实中同学之间的正常人际关系,也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大学生沉溺网络聊天,游戏,甚至发展成为网恋,最近媒体频繁报道,女大学生因和网友见面失踪和被害的案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文化的发展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的利弊,如何规避这些风险,也应是专家和广大学者研究和关心的课题。四、 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待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不仅要通过高校的教育引导,也需要政府加强立法,同时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第一,加强高校的教育引导。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但是新生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高校应掌握舆论的控制权,引导网络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应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同时在课外实践上,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中去。在处理问题上,较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照顾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给予更多的关爱,而不是一味的处罚和打击。另外,大力宣传和谐文化的构建,促进多方共同搭建健康的网络平台。第二,加强立法。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网络的相关法规,增强网络法律意识;要结合相关实际,制定网络规章制度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规范管理;要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监控机制,党办、宣传部、保卫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共同协作,做到反应迅速,防控有力;要迅速坚决查封反动的、低级趣味的东西,净化校园网络资源。

网络文学的另一历史功绩在于形成了属于新一代青年所代表的一种网络文化,诚如邢育森所言:“网络原创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已经绝对不仅仅是思想教化、艺术感染和阅读快感,它在作品篇章的字里行间,在热烈的回应和激烈的评论之中,在会心的感悟和灵魂的喜悦中,那种潜伏于其中的,一种属于年轻一代的独特而崭新的网络文化就要呼之欲出了。”作家邱华栋提出的疑问是:“网络文学是中国的独特现象,是中国特色。美国的网络如此发达,怎么我从来没有听说美国有什么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在中国有其特殊性,中国的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兴起并繁荣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学一直处于政治同化的进程之中,文学的娱乐功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中国的通俗文学传统在大陆一直是处于一种暗流的状态,大学中文系给学生开讲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没有通俗文学、通俗作家的概念,文学的探索性、思想性,对人性的深度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广阔描写是对文学作品的要求。网络文学不以思想含量见长,而以机智性、幽默性、娱乐性赢得读者。而通俗文学在中国的读者中已经有了很好的接受基础,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文学热潮和改革开放之后对国外影视大片的引进,在国内年轻的读者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网络恰好给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发展的平台,并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多元共生的局面。

作为一个身在“精英阵营”的“学院派”研究者,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这是我进入网络文学研究领域以来不断被问、也不断自问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是搞当代文学研究的,研究当下的文学和文学现象本来就是我的专业本分。所以,真正的问题是,网络文学算是当代文学吗?即使算,那么是当代文学中有价值的部分吗?本书中的所有论文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当时决定进入这个研究领域时,并没有这么肯定的判断,甚至不是出于一种理性的判断,而是凭着本能的“直觉”。用一句现在网文圈很流行的话说,是“回到初心”。但凡谈到“回到初心”,往往意味着原来的路走不下去了。五年前,我“回到初心”,也是因为原来的研究道路走不下去了。至于为什么走不下去了,要从我对“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理解谈起。在我看来,“当代文学”最根本的属性是它的“当代性”。优秀的当代文学需要传达出当下人们最核心的焦虑和精神指向,负载这个时代最丰富饱满的信息和元气,并且找到一种最恰当的文学形式。这个“当下性”其实就是“时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文学都曾经是“当代文学”。所谓经典的“超越性”是穿透了那个时代,而不是逃离了那个时代。还是那句老话,不熟知一个时代的气息如何勾画一个时代的灵魂?如果说,文学是一个社会的梦幻空间。那么,文学批评者的工作就有点像释梦师。我们要在作者有意识的书写背后,读出一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在貌似肤浅的流行背后,读出人们深层的怕与爱;通过文学潮流的兴衰把握时代精神的走向。这是当代文学研究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当代文学研究还有一个迷人的地方是它的介入性。我们的解读和判断能多少影响到作家的写作、读者的阅读,乃至文学史的选择。多奢侈啊!通过一种专业性的工作,你不但可以更有效地认识你所身处的世界,并且还有可能,哪怕是那么一点点,改变你将要身处的世界。正是抱着这样的“初心”,我在留校工作的第一年就和几个师弟、师妹们(当时他们正在读研)成立了“北大评刊”论坛,并且以论坛为核心开设了选修课。那是2004年,那时网络文学已经渡过了萌芽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但其燎原之势远远没有烧到主流文坛。主流文坛依然是文学期刊一统天下。我们选择了十种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期刊,逐期阅读,逐篇点评,在网站上发表评论。评刊的工作坚持了六年,影响越来越大,当时文坛上几乎无人不知北大有这么个论坛,有一群人在傻傻地读文学期刊。然而,这个工作越做下去我的内心越是惶恐。因为,对期刊文学了解越深我的失望也越深,这些号称支撑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品,离现实生活太远,离我心目中的当代文学距离太远。更让人悲观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不在作家而在体制,那个曾经让文学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期刊和专业—业余作家体制,由于市场化转型的失败、片面追求“纯文学”理念等多重原因,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功能障碍乃至坏死,所谓的“文学圈”甚至不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象牙塔,而只是一个与自说自话的小圈子。大量的读者和业余作者流失,特别是年轻人大量流失,伴随圈子化的是老龄化和边缘化。这样的土壤怎么能产生真正的当代文学?而能产生当代文学的土壤又在哪里?我在失望中一步步陷入绝望。这是我的“绝望时刻”。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网络文学。那是2010年前后。这时的网络文学经过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已经非常强大,读者接近2亿,作者号称百万。盛大文学已经成立了网络文学的“航空母舰”,发出“谁更能代表主流文学”的挑战。按照业内人的估计,此时网络文学与期刊文学的实力对比,大概是作者百倍之,读者千倍之。不仅如此,网络文学在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一套独立的生产—分享—评论体系,形成多姿多彩的粉丝部落文化,这一切都对运转了60年的主流文学体制和延续了近百年的“新文学”传统发出挑战。然而,对这一切,无论是主流文坛还是主流学术界,都几乎是漠然的。傲慢与偏见让我们视而不见。所以,当我停办当时已成为品牌的“北大评刊”论坛,转向网络文学研究时,很多人惊讶,不解,甚至认为是一种背叛。我也说不清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让我跳下去的不希望而是绝望。如果说有什么希望,就是我相信文学不会死,如果它已经不在我熟悉的地方了,一定在什么我不知道的某个地方生长。第一次在北大开网络文学的研究课程确实是一场学术冒险。因为,对于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所有选课的学生都比我这个老师懂得多。他们懂,但是他们不敢说。在他们的阅读经验里,读网络小说一直是一件不务正业的事。特别是上了中文系,在经典的威压下,更是上不得台面。我对学生们说,让我们先把所有的金科玉律都放在一边,回到一个朴素读者的本心(那时,还不流行说“初心”)。我们说,“北大是常维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我们不必刻意维新,但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当年胡适等“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就是把引车卖浆者者流读的白话小说列为正典,1980年代也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们一边读卡夫卡一边读金庸,老师们是在学生们的引领下才开始研究金庸小说的,之后才有金庸的经典化。我们要用我们的胆识和学识来守护本心,对于那些曾经陪伴过你、温暖过你、激励过你的作品,要心存感激。如果你觉得它们有价值,就要去捍卫这价值。不管有多少权威称它们是垃圾,你都要敢于质疑,这些权威背后的“天经地义”是从哪里来的,“从来如此,便对吗?”在我的鼓励和怂恿下,学生们拿出了他们深藏的最爱。他们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老实说,这5年来不是我在给他们开课,是他们在给我开课,至少是我们在共同学习。作为老师不是不惭愧的,学生们安慰我说,老师,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0时代的,用户自己生产内容!他们让我真正理解了一个词:有爱——这是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所有粉丝文化的核心概念。和他们在一起,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相信,爱在哪里,文学就在哪里。进入网络阅读后,我也有了我自己的最爱(我是猫腻的粉丝,详见访谈),并且与儿子分享了。他当时正上小学。在他成长过程中,金庸和猫腻是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借助那些故事和人物,我们聊做人,聊处世,聊底线,聊情怀,聊什么叫兄弟,聊什么是真爱。每当有人问我网络小说有没有正能量时,我就会说我儿子就是看网络小说长大的。这样的经历使我敢说,对于网络文学研究,我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虽然还很浅)“学者粉丝”了。就像“博士”(或称“窄士”)是今天进入专业学术研究的敲门砖一样,在未来的流行文化研究中,“粉丝”也是基本的入场资格。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迷惑。最重要的迷惑有两个。首先,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入场研究,要创建一套独立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话语,但我们如何摆脱经典文学体系内的雅俗秩序?网络文学就是通俗文学的网络延续吗?第二,我们鼓励以“学者粉丝”的身份进行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如何确定自己的知识分子立场,我们要告别精英情怀吗?这两个迷惑直到我读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时候才有豁然开朗之感。被誉为“先知”的麦克卢汉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具有“哥白尼式革命”意义的媒介理论。它提醒我们跳出哺育我们长大的印刷文明的局限,从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大局观”审视人与媒介的关系。从媒介革命的角度出发,网络文学真正颠覆的不是雅俗秩序,而是构造雅俗秩序的印刷文明自身。未来作为一个概念存在的其实是“纸质文学”而不是网络文学,因为网络是电子文明的主导媒介,今天以印刷形式存在的各种文学都将进入网络移民。从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的重心在“网络”而非“文学”——并非“文学”不重要,而是我们今天能想到的和想象不到的“文学性”,都要从“网络性”中重新生长出来。所谓“内容一经媒介必然发生变化”,这正是麦克卢汉那句著名警句“媒介即信息”的核心要义。麦克卢汉理论给我的更重要的启示是,他认为,在媒介变革之际,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有一个重要使命,就在在新媒介打击彻底降临之前,引渡旧媒介的文明成果。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常使人误解他在欢呼印刷文明的崩解。恰恰相反,他一再警戒媒介变革可能带来的文明中断。如16世纪古登堡印刷技术兴起时,当时注重口头传统的经院哲学家没有自觉应对印刷文明的挑战,很快被扫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印刷术的爆炸和扩张,令很多文化领域限于贫乏。在媒介革命来临之际,要使人类文明得到良性继承,需要深通旧媒介“语法”的文化精英们以艺术家的警觉去了解新媒介的“语法”,从而获得引渡文明的能力。麦克卢汉的启示让我看到了自己工作的真正使命,这是我的“顿悟时刻”。我们研究网络文学不是为了割裂文学传统,恰恰是为了延续文学传统,而我们的入场式研究可以是一种引导式的介入。当然,在网络时代任何精英的引导都必须是自下而上式的而不是自上而下式的。我们必须从“象牙塔”进入“控制塔”,按照网络文学场域自身的逻辑去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只有这样,精英批评的“引导”才是真正有效的。2014年在网络文学发展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里,声势浩大的“净网”行动和同样声势浩大的“资本”行动,让网络文学这个某种意义上的“化外之地”成为了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学场”——在这里,至少有三种力量在博弈——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网络文学“自主力量”。然而,精英批评的力量却是缺席的。为了更好地发出声音,2015年5月14日,我们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创办《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报》,在由学生们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媒后台”(meihoutaipku,2014年10月23日始运营)推出。全报分为三个板块:《男频周报》、《女频周报》、《原创周报》。在创刊词中,我写道:“没错,我们是学院派。在这个政治、资本、网文三方博弈的‘文学场’里,我们要坚守学院派立场,坚定不移地站在网文原生力量一边,站在粉丝部落文化一边,在媒介的千年之变中引渡文学传统。校园是个好地方,或许书生意气,却可认真犯错。让我们尽情挥霍学院的纯粹和青春的率真,原则问题有立场,笔端深处有情怀。”本书是我和学生们共同研讨的成果。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包括上编“立场和方法”里收集的10篇代表性论文,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论文大都写于假期,经过一个学期的讨论,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擦出了很多火花,也积累了很多困惑。我通常会在假期写一两篇大文章,针对重要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么做,一方面是对研究的有效推进,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们做一个示范,向他们展示,那些基于粉丝鲜活的个人体验和网文圈“局内人知识”的研究,如何能够转化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所幸的是,这些论文都很快在权威刊物发表了,产生很大影响,有的还获了重要奖项。每次获奖,我都会向同学们“报喜”。不是自我夸耀,而是鼓励他们,我们研究网络文学也是可以出“学术成果”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获得传统学术体制接纳的同时,在网文界和学术界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我们的课堂也一直在努力打破壁垒,每个学期都要邀请几位网文界的“大神”、“大人”(网文界对重要作家或网站经营者的尊称,如晋江文学城的创始人冰心站长就常被称为“冰心大人”)来课堂交流。本书下编“网文课堂”精选了6位嘉宾的课堂交流报告或学术访谈。这些“大大”都是网络文学界最具有原创性的网站创办者或最具经典性的网络文学作家,他们进入北大课堂,与师生交流,是宝贵的一手材料。本书所附的网络文学大事年表,从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类型文的形成演变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等角度,对网络文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以算作一个简要的网络文学史。还有一篇文学网站生产机制和粉丝文化研究,一篇网络文学作家生存状态报告,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这些都是学生们合作完成的,一起结集存档。晋江文学创始人冰心夫妇在北大网络文学课堂有几点需要特别说明。一个是,论文的编排基本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如“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关系,“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与“媒介革命”的关系,“学者粉丝”的研究身份和立场方法,等等,我的思考是持续性的,观点也在持续变化着。“今日之我”未必是,“昨日之我”定然非。编辑文章时看到前几年的有些观点不免脸红,但仍咬牙留下来了。希望这些“原生态”的文章能够生动展现一个来自精英阵营的传统研究者从进入网络文学、理解网络文学,到成为一定程度“学者粉丝”的成长历程。第二点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文章都是在不同期刊发表的,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文学还缺乏一个具有共识的常识系统作为讨论基础,每篇文章都需要理论自足,并自备说明系统,所以有些观点、材料,在几篇文章里都反复引用了,集结出版时虽稍作调整,仍难免有重复之处,乞读者忍受。另外,因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家在头脑风暴时顾不上“知识产权”。论文中借用他人精彩见解、说法时,我尽量凭回忆标注,若有错漏、疏漏之处,也请“小伙伴”们海涵。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但我经常对学生们说,你们真赶上好时候了!若非千年一遇的媒介变革,学术新人怎么可能还在读书期间就拥有了“原住民”的话语资格?就要准备挑起学术大梁?网络文学研究终究是网络一代的事。希望我的研究能够帮助他们顺利过渡,从而真正完成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

研究网络文学的意义的论文选题

略论中国网络文学之发展和现状浅析中国网络文学之发展浅析中国网络文学之现状

你上面的都很不错,每一个单独起来都可以做一篇很好论文关键是要看你想写一篇多少字的论文了,如果想把这些都写进去,那可以叫做"论网络文学"不过,这样的话,面太广,很难写的有深度! 不过,你上面给出的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题目,这样写会更有深度一点吧!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我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今年刚毕业,答辩只要好好准备其实很简单,不要紧张,上台先介绍自己问老师好,然后说我的论文题目是****,我选择这个论文题目的原因是****,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了****,首先***,其次*&**,最后谈价值意义等。最后谢谢老师,我的论文答辩结束请问老师有何问题要问。然后下面的老师就开始根据你刚刚说的内容中提出一两点问你了,都是围绕作者沈从文和边城的相关问题,把作者和边城的相关问题想清楚了答得时候只要不说不知道就行,说出自己的观点,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比如,在你眼中沈从文怎样怎样,边城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当然是围绕老师提出的那一点来答了。最后老师会说没有问题了,你就再次谢谢然后下台。

全文下载地址:网络文学创作动机分析摘要: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也是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缘由,它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文学的产生,创作内容,写作技巧,以及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研究成果几个方面探讨分析,认为纯粹的诉说欲望应该是网络文学创作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关键词:文学;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笔者在以往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中,为网络文学概括了如下的定义和特征:网络文学是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民阅读的文学即网络文学是在网上"创作"的文学,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等信息技术创作出来的,以互联网络为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技术化,自由化,大众化,口语化是网络文学的特征网络文学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与自由化这一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网络的技术化所带来的开放性,使网络空间中的日常活动具有身份的变动性和匿名性,以及地位的平等性,决定了网民在其间没有现实社会中的约束与限制,享有精神上的民主与自由,为那些有着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提供了开放,平等,自由的创作空间这种自由度较高的创作环境,为有着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使得网络文学创作在此意义上最接近于文学的本质属性因为文学创作的灵魂就是追求自由网络文学创作这种崇尚,追求自由的特点,不仅使其最接近于文学的本质属性,而且极易调动起那些有着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的创作欲望,促进他们创作动机的形成动机(intention),在心理学上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这一行为导向某一既定目标的愿望或意念创作动机就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缘由,它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的影响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总会出于某种原因,或者心中有所郁积不吐不快,或者有某种思想需要传达,或者要维护或批评某种现存事物等等,这都属于创作动机的范围按照创作动机所属的范围,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动机的个体因素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个体性精神活动,所以作家个体性的精神需求是创作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文学创作虽然是个体性精神活动,但作家却无时不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因而受着社会的制约文学创作的动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常是作家对社会向他发出的某种"召唤"的积极回应〔1 〕本文所要研究的网络文学创作动机,主要是指那些有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不包括那些借网络载体,以求通过高点击率或参加原创文学大奖赛取得成名或出版捷径的动机张抗抗作为一名十分关注网络文学生存状况的女作家,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动机曾作过这样的表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网络文学的作者,基本上出于比较纯粹的诉说欲望,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写作""进入21世纪,网络文学已逐渐成为一种更为普及的民间倾诉方式,是通往言论自由的必要途径"青年文学评论家夏烈认为,在最初的几年里,网络写手基本上都是20世纪70年代生人,他们的创作个性化因素非常强,如安妮宝贝的悲伤爱情,慕容雪村的城市小说〔2 〕笔者对此极有同感,这也是许多网络文学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在那些曾经在网络上很知名的网络写手身上也同样可以得到印证:2000年11月18日,北京"网易"嘉宾聊天室里,由丁磊,朱威廉主持的一次网络文学讨论会上,与会嘉宾纷纷直抒己见宁财神说:"我写东西纯属扯蛋,能成名我自己都弄不明白上怎么回事"樱樱在回答"为什么在网上码字"时说:"为了表达的快乐我们很难得到机会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而在网络上就不必有这个顾虑可也造成了网络文坛一大批叽叽歪歪心情泛滥的现象"2005年11月在杭州签售新作《孔雀森林》的网络文学先行者,网络作家"痞子蔡"蔡智恒感慨地说:他们那一代的网络写手没有写作经验,只是希望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怀最初的安妮宝贝等人都是出自这样的"无心插柳"〔3 〕可见,纯粹的诉说欲望应该是网络文学创作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诉说欲望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实质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网络文学创作的最初形式,就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是通过BBS或个人主页,然后有了专门的文学网站,展示自己的原创作品这些写作爱好者如果按照网民的类型来划分,他们绝大多数属于"风花雪月派":这类人洋溢着满腹诗情,从小就想当个曲高和寡的诗人,无奈纯文学不景气,所投诗稿从未发表,便在田里没命地刷些风花雪月的东西……〔4 〕甚至有些网络写手并未认为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能够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而只能称其为有感而发的笔记因此,这些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诉说倾向,表现出不加修饰的自然和真实,令人读来耳目一新,为之一振事实上,网络文学创作的始作俑者和较早的后继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家(或写者)属于那种"被冲动的情感所支配的艺术家"有的作者还在网上建起了个人主页,展示自己的原创作品网络文学原创阵地的设立,使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5 〕而网络的技术性特点所表现出来的空间界限的超越,使得作品轻而易举地能够面向众多的公众,获得一个超出写作者预期,甚至是想象的读者群,使他们收到了意料不到的结果另外,网络技术为写作者提供的匿名性,使他们能够得以隐身,创作上就表现出了更多的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甚至是一些隐私性的表达,这也极其适合情感宣泄的要求文学爱好者的创作作品能够不受任何约束地得以发表,这极大地满足了个人的发表欲望,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作者的理念和情绪,从而使得这些"被冲动的情感所支配的艺术家"能够为所欲为地表达自己最原始的创作动机,不用去承受传统作品发表所需要的那种检查制度,创作动机得到了自由的释放就像有人所说的,哪里有会上网的人群,哪里就会有所谓的"网络文学"作品谈天说地无所顾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6 〕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内容看,基本都是写作者的个人的生活经历,甚至绝大部分是爱情经历,而不是其他经历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业余创作心态,在网络上表现的就尤为突出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些经历有相当的数量,其实是作者幻想的结果幻想是指写作者通过建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幻想世界实现一种理想性的精神补偿幻想是由实现不了的欲望而产生的写作者因在现实生活中造成某种缺失,于是他将缺失性体验化为幻想,使此幻想的审美形式满足自己的愿望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写道:"我们予此断言: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力是未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幻想与创作动机的关系其实,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爱情题材最适于幻想,最适于情感宣泄和自我表现从网络文学的写作技巧看,没有传统小说的严谨性,表现出一种随意的松散,似乎是即兴写来,随意涂鸦,懒得去考虑什么结构问题作者叙述故事时,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解释,人物行为常常是乖戾突兀的,人物的性格变化和情节发展常有中断,不能顺理成章其实,这正是写作者情感宣泄的创作动机,在写作技巧上留下的痕迹,或者可以说成是情感宣泄对写作技巧的基本要求写作者如果在创作过程中不时地设计叙述的衔接,情感的势头势必要被打断其实宣泄的情感所支配的结果,就是网络文学的现实的叙述状态著名网络写手邢育森的《活得象个人》,作品中的"我"自称为"变态狂",行事和思维乱七八糟于是作品就在这乱七八糟中展开着情节,才使得人物与情节相得益彰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网络文学的产生,创作内容,写作技巧,还是从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网络文学的创作动机,从最原始的角度分析,那就是纯粹的诉说欲望,或者可以表述为情感的宣泄和自我表现■参考文献:[1]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475-[2][3]网络文学遭遇七年之痒新华网(),2005-11-[4]程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4,(1):[5][6]从网络小说看网络文学基本特征风雨夜行人的blog ()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