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内蒙古民俗文化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8 15:05:42

内蒙古民俗文化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内蒙古的民风民俗包括蒙古族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和汉族的。蒙古族的部落不同风俗不尽相同;汉族的分东西部的。东部的接近东北,西部的与陕北接近

选内蒙古呼和浩特民俗旅游论文题目是为了更加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向外让人们更加了解呼和浩特的民俗文化。内蒙古呼和浩特民俗旅游的可研究的东西很多,内容丰富,民俗具有特色,来此地进行旅游也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和兴趣,让人们忍不住的想要了解这座城市的更多。呼和浩特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由蒙古民族打造的城市,正是这样独特的血脉,所以使得呼和浩特市集蒙元文化的特征以及现代都市的特征于一体,它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类型也独树一帜。

民族简介]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饰特色]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内蒙古民俗问题比较复杂:蒙古族的不同部落之间有差异,汉族的东西部之间有差异。关于蒙古族的可以看一些有关书籍,生活、宗教、劳动等都会涉及到,比如饮食文化、马文化、敖包文化、服饰文化;汉族的涉及地方习俗与文化,西部区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与陕北文化接近,东部的与东北文化一脉相承。

内蒙古民俗文化论文题目有哪些

内蒙古的民风民俗包括蒙古族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和汉族的。蒙古族的部落不同风俗不尽相同;汉族的分东西部的。东部的接近东北,西部的与陕北接近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2、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3、驾(乘)车在草原上游览或到牧民家访问做客,汽车行驶中路遇畜群,要早鸣笛,以使畜群早些避开,否则车辆猛然惊畜,牲畜急跑会掉膘。如果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和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到牧民家时要看看蒙古包附近是否栓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4、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或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座时不要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但不可坐在门槛上;5、在牧民家或在旅游点,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要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6、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民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要是你前头的人都不得不喝下这碗酒,那你也非得喝下不可,这时最好方法是多给天、地、火神敬献一点。)7、尊老慈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慈幼。到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骂。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展开剩余77% 1 20更多回答(1)2018内蒙大草原旅游_景点大全_看阿妹教你玩转内蒙感谢内蒙大草原旅游 热情接待我们的阿妹,尽赏大草原风情,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张家界万景旅行社有限公司广告内蒙古大草原民俗,内蒙古大草原旅游 2018最新版新版下载小红书APP,你不能错过的内蒙古大草原旅游 都在这里,吃喝玩乐住行购物一网打尽!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广告百度知道十分钟内有问必答立即下载相关问题谁知道内蒙有什么风俗习惯 132内蒙古的风俗习惯 1826傣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内蒙古有什么风俗习惯? 2内蒙古的风俗习惯内蒙古的风俗习惯 2内蒙古风俗习惯 798内蒙古的风俗 114更多相关问题热点话题习俗中国的习俗有哪些38个问题3,737,844人浏览为您推荐内蒙古有什么景点内蒙古特色小吃蒙古族婚纱照温江名师堂米粒小疙瘩内蒙古的特色小吃内蒙古5日游猜灯谜游戏大全精彩推荐向网友提问十分钟内有问必答立即下载陈子豪257758的知道 退出 反馈 申诉电脑版 ©2018 Baidu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13】0934-983号

你是不是饿大的啊 嘻嘻

内蒙古的特色  内蒙古的特色有很多,有风土人情方面的、有人文文化方面的,也有美食方面的。  从风土人情方面讲,内蒙古的人们是十分好客的,其还有给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哈达,这是极其最有当地特色的风俗文化。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其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美好的祝愿,标志着最崇高的敬意。  从人文文化来讲,内蒙古人民有那达慕等活动,就是游玩、联欢的意思。那达慕的活动繁多,有摔跤、射箭、骑马等多个竞技活动。  从美食方面来讲,内蒙古有许多当地的特产,比如牛肉干、马奶酒、奶宴、烤全羊等等。其各种各样的美食都是极具当地特色的,拿奶宴来讲,蒙古族称奶食品为白食,其蒙古语有着纯洁、崇高的意思,其奶制品众多,有奶皮子、奶酪、奶饼等等。

内蒙古民俗文化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内蒙古民俗问题比较复杂:蒙古族的不同部落之间有差异,汉族的东西部之间有差异。关于蒙古族的可以看一些有关书籍,生活、宗教、劳动等都会涉及到,比如饮食文化、马文化、敖包文化、服饰文化;汉族的涉及地方习俗与文化,西部区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与陕北文化接近,东部的与东北文化一脉相承。

我眼中蒙古传统文化是很美丽乐观善良

本来这个挺好写的啊,我会。。。论文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首要观念和打开有些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假如在写作之前预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

选内蒙古呼和浩特民俗旅游论文题目是为了更加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向外让人们更加了解呼和浩特的民俗文化。内蒙古呼和浩特民俗旅游的可研究的东西很多,内容丰富,民俗具有特色,来此地进行旅游也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和兴趣,让人们忍不住的想要了解这座城市的更多。呼和浩特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由蒙古民族打造的城市,正是这样独特的血脉,所以使得呼和浩特市集蒙元文化的特征以及现代都市的特征于一体,它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类型也独树一帜。

内蒙古民俗风情论文题目有哪些

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玛、整羊三种,主要取其完整、齐全之意。  礼献整牛,除了祭祀牺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说,为65岁以上老年人祝寿,仅象征性地献上牛乌查(蒙古族叫乌古查,即牛羊软肋脊肉)。珠玛,又分为立式珠玛,也就是最讲究的整羊,其特点是褪毛、带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玛那样精制,其特点是去皮、煮制。礼献整羊也象献整牛一样,根据不同需要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有时献上完整的羊肉,有时献羊的某一部分。春节时招待亲朋好友和贵宾时,把熟羊头放在大方木盘中间,周围摆满各种奶食品和点心端上,是隆重礼仪。   整牛、整羊、珠玛的加工方法,各地不尽一致,但必须保证食品的完整,避免损坏皮肉。   整羊的摆法;羊头必须向着主宾。   在宴会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时 ,一般要唱赞歌敬酒三巡 ,当宾客们开始唱和时,再斟一杯酒,诵献整羊的祝辞。专门向执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后,主人请席间长者先动刀。那位执刀招待,蒙古语称“浑都格其”。长者接过蒙古刀,在羊头的前额划个“十”字,从羊的脑后、嘴角两边、两个耳朵、两个眼眶、脖颈、硬腭上割下几块肉,再把羊头转向主宾。主宾端起羊头回赠主人。主人端过一个空盘,接过羊头和长者割下的部位肉,摆在佛龛前敬佛。接着用专用的蒙古刀,从羊乌查的右侧、左侧切出长条薄片,左右交换放置。割羊乌查前半部时,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后,分节卸下其它骨头(过席的羊乌查只能切一刀),由阳面转圈后,退回去放入肉汤里热,然后上桌进餐。退下整羊后,上肉汤。  礼献整羊时,通常安排专人献祝辞。诵祝前,要向祝辞人敬酒一杯。祝辞人用无名指蘸酒弹酹,然后举杯祝辞。诵祝辞的姿势: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祝辞内容因人、因事、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比如有一则祝辞唱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焕发月貌的孛尔贴只斤夫人。宰一只花脸的羯绵羊,装在水晶盘里招待贵宾。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礼制,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是忠厚和贞洁的标志,是至诚心意的象征。”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诵祝辞人说一声“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唱道:“按着老规矩敬献,请各位都来品尝。遵循旧风俗奉献,请各位都来举觞。”  再斟一杯,众人回敬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结!

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祝辞内容因人、因事、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比如有一则祝辞唱 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焕发月貌的孛尔贴只斤夫人。宰一只花脸的羯绵羊,装在水晶盘里招待贵宾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礼制,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是忠厚和贞洁的标志,是至诚心意的象征。”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诵祝辞人说一声“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唱道;“按着老规矩敬献,请各位都来品尝。遵循旧风俗奉献,请各位都来举觞。” 再斟一杯,众人回敬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结!”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这篇石刻中说: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刺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他的一个侄儿在距离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两臂平伸的长度,每度约五尺左右)远的地方射中了目标。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提到过射箭比赛。后来,凡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都要进行赛马。在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及其他民间史诗,对赛马都有描写。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当时的“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暇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慕’,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14世纪末记载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献中说:擀毡子,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读祝颂词。祝颂词有“那达慕”祝颂词、射箭祝颂词等多种。如土尔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领词中说:“你擎起万钧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犹如满月,啪地撒放扣环。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飞翔的大雁。啊!祝福你啊,生铜熟铁般的大力士”。从上述记载以及其他民间故事史诗对“那达慕”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当时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并对比赛胜利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但当时由于王公贵族的操纵,“那达慕”会上经常由王爷的摔跤手。赛马手和射箭手获得冠军。按蒙古族的传统习惯,“那达慕”大会历来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大会,参加摔跤赛的五百一十二人,马三百匹左右,会期七至十天;中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会期五至七天;小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会期三至五天。民俗风情之鄂伦春春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一般要进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鄂伦春族地区。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太阳出来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携儿带女,带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长者家里行拜,然后再到其他家。进门先烧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块肉,洒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毕,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烟、叩头,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受拜的长辈同样向来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的还要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里等候晚辈来拜年。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生活面貌的,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民俗风情之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内蒙古民俗问题比较复杂:蒙古族的不同部落之间有差异,汉族的东西部之间有差异。关于蒙古族的可以看一些有关书籍,生活、宗教、劳动等都会涉及到,比如饮食文化、马文化、敖包文化、服饰文化;汉族的涉及地方习俗与文化,西部区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与陕北文化接近,东部的与东北文化一脉相承。

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成吉思汗是他们引以为豪的祖先,他们能歌善舞,他们把村子称做奥特儿,喝奶茶、吃爵克、吃手把肉、用马棒子打狼,他们有蒙医蒙药,住蒙古包、穿蒙古袍,人人随身都带着蒙古刀,他们讲蒙古语,蒙古人不种庄稼,祖祖辈辈靠放牧为生,民风彪悍。

蒙古族民俗文化论文题目有哪些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带上许多礼物,只需准备用麦面烤成的六张圆形薄饼和几颗成双的红枣即可。进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将客人让坐在客位上并向客人敬茶后,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并将随身带来的六张薄饼象荷叶片一样摆在盘子里,再将成双的红枣放在薄饼上,双手献给主人,主人即当做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十分乐意地接受。 这六张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薄饼为什么会被当做神圣的礼物呢?据老人们说,当初鄂尔多斯为六个旗,用六张薄饼来作礼,意为礼仪至上,共同和睦相处;而红枣则表示六旗兴旺发达。 河套地区的蒙古族,招待客人什么东西都可以缺,但绝对不可以缺酒,以酒招待客人,是河套地区蒙古族最普遍,也是最起码的礼仪。用酒招待高贵的客人,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蒙古语称"德吉拉"。 给高贵的客人敬献"德吉拉"时,只给客人一个瓶口上糊有酥油的酒瓶而不给酒杯,客人接到酒瓶后,先用右手食指醮一点瓶口上的酥油往自己的额头上涂抹,如果在场的还有其他宾客,也同样依次抹上一点,然后,主人才拿出酒杯或者银碗,给客人斟酒。客人仰脖连饮三杯以后,斟上第四杯时,客人便一手端着酒杯一手高高扬起,或者向主人说上几句祝福的话,或者放开嗓门唱起祝福主人吉祥如意的赞歌。

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豪放。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1)饮食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2)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生活在辽宁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穿着民族服装,但是在大型的节庆集会上,或是婚庆典礼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示隆重。(3)民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