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网络新闻传播研究论文题目大全高中英语

发布时间:2024-07-08 13:35:16

网络新闻传播研究论文题目大全高中英语

《都市报传播受众消费心态剖析》

暂时只找到嫦娥一号的两篇新闻,嫦娥二号我也刚好在找,如果有消息再告诉你China to launch second lunar probe in 2010China will launch its second lunar probe, Chang’e-2 (“嫦娥二号”卫星), in October This second lunar orbiter will carry different payloads and orbit the moon in a different “It will orbit 100 kilometres closer to the moon and be equipped with better We expect to gain more scientific data about the moon with increased accuracy,” an official Though Chang’e-2 was at one time the backup to China’s first lunar probe, Chang’e-1 (“嫦娥一号”卫星), it has gone through technical upgrades for its new Equipment on board has been improved, and the vehicle now boasts a camera which has a much higher resolution than that on Chang’e- Together with Chang’e-2, Chang’e-3 (“嫦娥三号”卫星) is part of the second phase of China’s lunar exploration Tests will be carried out during Chang’e-2’s mission to prepare for the lunar-lander and rover, which are part of the Chang’e-3’s Chang’e-3 is well on the way toward liftoff, and is set to launch before The landing site on the moon for Chang’e-3 has also been The mission will help China study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the moon and search for usable 中国于2010年发射第二颗探月卫星 中国将于2010年10月发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将要运载与之前不同的设备并以与之前不同的方式绕月球运行。 一位官员说“它与月球的距离相比之前将要缩短100公里,设备也更加先进。我们等着它呆会更多,更准确的和月球相关的科学数据” 起初嫦娥二号只是被作为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候补预备,但是为了完成它新的使命,科学家对它进行了更新。所载仪器更加先进,摄像器材较之嫦娥一号也有了非常高的解析度。 与嫦娥二号同时进行开发的还有为中国探月计划第二阶段服务的嫦娥三号,它们将于任务中执行一系列测试,嫦娥二号和三号的任务是为登陆和漫游做准备。嫦娥三号已时刻准备踏上征程。它将于2013年前发射升空。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上的着陆点也已经确定。 这项任务将推动中国对于月球成分和月球上存在的可利用能源的研究。 New chapter in China's aerospace cause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asserted in a passionate and inspiring speech on Monday that China has joined the select group of world powers with the capabilities to engage in deep-space After unveiling the first picture of the moon surface taken by Chang'e I, China's first lunar probe, Wen said that the dream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more than 1,000 years of flying to the Moon had begun to Wen said that lunar probe was the third milestone in China's space exploration following the successes of man-made satellites and manned space The success, he said not only manifested China's rising national strength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ut also elevated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cemented national "It showcases eloquently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the will, the ambition and the capability to compose more shining new chapters while ascend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mmit," he Citing a letter from an overseas Chinese, Wen said that the farther the China-made satellite flew, the higher would the overseas Chinese hold their Chang'e I, named after a mythical Chinese goddess who according to legend flew to the moon, blasted off on a Long March 3A carrier rocket on October 24 shortly after Japan launched its first lunar probe, Kaguya, in mid-SThe first high-definition image of the Earth rising was taken by Kaguya on October With Indi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planning to send their own lunar probes into space, concerns of a space race in Asia have Looking to the future of China's three-step moon exploration, which will lead to a moon landing and the launch of a moon rover around 2012 and the taking-back of lunar soil and stone samp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round 2017, Wen said that the initial success had "blazed a new trail and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China to improve its overall capability in science and

网络新闻传播研究论文题目大全初中英语

《都市报传播受众消费心态剖析》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成因与防范摘要:“蝴蝶效应”现象作用于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之上,伴随着传播媒介的沿革扩大其影响并形成新的独特性质。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确实存在,并以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影响的快捷性、多向性、逆变性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视域。信息全球化时代极高的信息依赖性产生结构风险,给予“蝴蝶效应”存在的社会基础;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性、强力的分众趋势和海量的低成本信息给予其发挥的时空基础;有效元对自身认知的过度自信、网络互动环境的“剧场效应”和有效元的标新立异给予其爆发的心理基础。因此,我们只有依靠加强传统媒体网站品牌建设,规范其自身行为以营造网络舆论强势空间;依靠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采取一些紧急避险措施,并长期对全体公民进行媒介素质培养,才能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本文为防范这种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制定对策的起点,以期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从而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  关键词:蝴蝶效应  网络传播  风险社会  有效元  对于“蝴蝶效应”现象的研究起始于物理学领域,而后作为混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被引入经济学,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近两年,“蝴蝶效应”进入传播学研究视野,却多被误用与滥用。使用者通常是用来做现象描述,套用此词强调网络传播方式的巨大影响力和轰动效应,鲜有学者关注此现象的内在动因与防范问题,鲜有建设性意见。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核心,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并结合网络新闻实践剖析“蝴蝶效应”现象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成因,并初步探讨相应的措施以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其发展方向,为维持良性的网络传播秩序提出几点建议。  本文意图在于使学者、媒体从业者及网络监管部门人员等 利益相关者充分重视“蝴蝶效应”的益处与危害,并为预防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制定对策的起点。希望本文能够在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和促进交叉学科融合两方面做出一份贡献。  一、“蝴蝶效应”的存在  (一)风险社会的大环境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第一次在论著中使用了“风险社会”一词,并宣告了全球已进入“世界风险社会”。风险在此是一个中性词,意味着某种不确定性概率,它与收益相伴而生,是人们衡量是否采取某种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风险日益全球化,某个地区或国家发生危机必然与整个世界相关联,并呈现不断扩散的趋势。风险具有扩散性和叠加性,“对风险信息的忽视有助于风险的增长和传播”。[1]网络传播时代,现实的地域观念被虚拟的时空所置换,既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麦克卢汉“全球村”的预言,又使不确定性可以从任意结点爆发并肆意蔓延,形成真正的“世界风险社会”。正是风险社会的大环境为“蝴蝶效应”的发生和迅速传播提供了结构可能性与理论依据。而在网络媒体中,任何有效元(笔者将介入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过程的任一网络用户定义为有效元)译码、传输与编码的各个环节本身就潜伏着风险生成与扩大的可能。“正是文化的认识与定义形成了风险。” [2]每个网络用户成了迷失在“符号森林”[鲍德莱尔(Baudelaire)]中的孩子。风险的生成与扩大过程很好的诠释了“蝴蝶效应”的发生机制,而风险社会中,网络用户的迷失状态恰好对应了后文详细阐述的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兴趣的迷失给“蝴蝶效应”以可乘之机。所以,正是风险社会为“蝴蝶效应”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  上世纪六十年代,“气象学家洛仑兹(ENLorenz)在他的计算机上计算一个热力场中热对流问题的简化模型,” [3]结果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使“系统自任意初始状态出发的相轨线成蝴蝶形态,既不重复也无规律。” [4]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洛仑兹打了个比方: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广为人知的“蝴蝶效应”比喻。而后它作为混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被引入经济学,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刚刚宣布发射导弹,港台就有100亿美元资金流向了美国;2004年年初大豆需求不旺价格一路下滑,由于2月初南美的旱情预报,短短数日内就引发了CBOT和连豆期货价格的大幅攀升,这都是军事和经济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近两年,“蝴蝶效应”进入传播学研究视野,却多被误用与滥用。使用者通常是套用此比喻做现象描述或初步解释,强调网络传播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轰动效应。这却脱离了此概念的本意,成为流行的时髦词汇,“换汤不换药”的阐述固有观点,也或许只是吸引目光的故作惊人语罢了。然而“蝴蝶效应”的前提是复杂系统即非线性系统,并指出总体趋势不变的情况下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动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笔者借用钱学森先生的巨系统说法,将网络与用户的人机交流整体看作复杂巨系统。笔者认为传播学层面的“蝴蝶效应”也强调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但它更强调影响的快捷性、多向性和逆变性。所谓“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是指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任一有效元对信息消化、吸收和释放过程中的微小改变都有可能引起网络新闻的“信息流”的扭曲和“意见流”的大幅波动甚至整体反转。其中,初始条件变化后“影响的快捷性”是指影响通过信息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扩散;“影响的多向性”是指不仅能影响到与初始条件同类性质的因素,还会影响到“信息流”的真实性、完整性、清晰性和“意见流”的公正性、严谨性、负责态度以及网络传播情境的情绪倾向等方方面面;“影响的逆变性”是指影响的效果在飞速扩大一段时间后受某一有效元的扰动回归原初状态或逐渐转移出有效元的注意领域,甚至有可能突然发生逆转,进一步向相反方向发展。在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很可能就是一个帖子或网站上的一条小消息,引起众多有效元的卷入,进而使矛盾不断升级,事态爆炸性扩大或骤然倒向变更,导致事实信息的扭曲和舆论评价的压倒性倾向。  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现象例如2004年6月,针对台湾歌手张惠妹在大陆做宣传时流露出的“台独”思想的网络谣言,从网友捏造的“大陆政府指定的台湾绿色艺人”名单和网友杜撰的“张惠妹专访”,到网络论坛每天平均300多条公开反对张惠妹的帖子,再到张惠妹被迫取消宣传活动,台湾当局抨击大陆民主,扬言封杀大陆艺人,最后大陆国台办专门举行记者会澄清,终于形成了可怕的蝴蝶效应,使艺人风波上升到政治层面。[5] 再如2003年3月29日,《中国日报》网站发出“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的假新闻,一些大型网站和电视台迅速跟进播发此新闻,韩国股市由此下跌了5%。其后不久,2003年4月1日,一14岁少年将新闻组上流传的“香港将宣布成为疫埠”的谣言复制成《明报》即时新闻网页形态并上传至近似明报网站的网址引起香港社会恐慌和抢购风潮。“蝴蝶效应”也有良性的,例如2006年3月长春绝症盲女小欣月原本是一个患绝症的平凡少女,因其上天安门看升旗的小小愿望无法实现,在网络媒体中传播后并不起眼,而东北地区小范围网民共同在长春公共关系学校告知其是在北京天安门为其举行升旗仪式圆了孩子的梦,这一小小细节的转变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巨大轰动,小欣月一时间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名字,甚至打算拍成电影《欣月童话》并请梁家辉出演。“蝴蝶效应”也有可能发生嬗变,令人触目惊心的虐猫事件本身是违背社会道德和人类情感的,然而仅基于此,有效元就将虐猫女子及拍摄者的相片做成“通缉令”广为传播,甚至有人“悬赏追凶”,进而使虐猫事件的矛盾激化达到顶点,虐猫女子成了十恶不赦的舆论征讨对象,无法保障自身的隐私权,道德谴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为诅咒谩骂的语言暴力。还有许多事件不胜枚举,都是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的最好注脚。  二、网络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的成因分析   (一)信息全球化现状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尹鸿曾经论断:“如果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商业传媒系统来推进全球市场并鼓励消费价值,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大概就不可能发生。” [6]由此可见,网络新闻传播对于全球化趋势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网络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赖关系,造成了人理性判断的疲劳。而且网络中新闻传播者具有隐蔽性,传播者和受传者相互作用、界限模糊,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受众都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笔者将介入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过程的任一网络用户定义为有效元,是借用医学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概念中的元字,“元”者,“源”也,流转之源头枢纽,暗示网络用户对信息的消化、吸收和处理过程,是有其意义和价值的。“把关人”的作用被淡化,许多国家政府都难以作为,互联网管制仍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  信息在大量传播中消除了原有的不确定性,但也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不确定性。所以说风险在社会中扩散,不仅由于风险本身,更由于我们对风险的纷陈解释――社会及媒体建构。“词语的意义具有一个不稳定的特征,它有赖于其在话语结构里的表达。语言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对现实的描述,而不是现实本身。” [7]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现代人生活中的真实,是媒体构造的“拟态环境”的现实。信息泛滥乃至信息爆炸是这一时代显著的特征,在许多情况下,每个人都不得不被纷杂的信息骚扰,无聊的传言、糟糕的音乐、乏味的广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不仅影响政治决策,影响经济运行,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所有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信息虽多,有用的却难找,人成了漂浮在信息海洋上的小小浮萍,其主体意识逐渐被信息的巨浪吞没而丧失。这也就是约翰?塔洛克给出等式“危险社会=传播/知识/信息社会”的原因所在。  网络传播时代如此高的信息依赖性和如此快的信息扩散率,注定了在当今风险社会中,网络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将掀起狂暴的龙卷风。  (二)网络媒体特性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电子媒介的属性是非线性的、重复性的、非连续的、直觉性的,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他有句名言:“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We shape our tools, and thereafter our tools shape )网络以其独特的媒体性质使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响应与增强:  1、高效的互动  网络媒体由于提供了公共意见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改变了受众反馈的弱势地位,将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的天然强弱势地位解构为有效元之间的充分交流,从而形成了新的交往秩序。网络传播时代,人际互动在时间和成本上都能降到最低,几乎是零摩擦的互动环境,麦奎尔认为网络强化了受众介入、反馈、选择、接近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咨询型、对话型受众出现,因此使“互联网具备去大量化、去集中化、去国家化、去专门化、去中介化、去集体化等特性”。 [8]正如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认为的,网络引入游戏身份的新的可能性,重新建立交往等级,分散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脱离原位。网络经典传播学中传播模式的划分是依据信宿的多寡和组织形式,而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此标准无法适用,因此可以说,网络媒体自身具有多重媒介属性,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甚至人内传播(有效元利用各种符号表达思想的同时也是在理顺个人想法)于一体,表达渠道畅通。  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特性,同时构成了它的风险:多重媒介的传播模式交织,带来了有效元个体的多样化背景,随之而来的就是管理的复杂性和“把关人”作用的削弱。与传统媒体的事前审查事后追惩的严格把关不同,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的起点,几乎没有任何等级森严的审查程序,多以事后追惩为主,而商业网站和个人网站总是想方设法绕过人为壁垒,将自己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辐射式的扩散出去,而几乎无须任何关卡损耗。原先存在于新闻传播源头的强大“把关人”群体――记者、编辑等的控制作用十分微弱。很多情况下,新闻网站只是新闻的初级生产者,新闻发布后就脱离网站轨道,很大程度上由其它有效元控制。有效元有意无意地提供新闻线索,转发与自己趣味相投或利益相关的新闻,或者通过广泛讨论和对新闻事件的意见反响左右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流”的客观真实和“意见流”的主观倾向。  总之,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特性使弱势反馈演变为多向交流,提高了受众地位;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把关人”作用薄弱,议程设置混乱。  2、强力的分众  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而使网络用户能够跨越地域的区域界线,突破基于血缘、业缘和地缘的社会团体的组织约束,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且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匿名个体,在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和希望的基础上达成认同,结成“以议题(issue)、共识与认同感的所建构的虚拟社会空间”即“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 [9]分众后的小众群体有效地集中了个人需求和价值偏好,更加便于同性质信息的快速扩散和行动诱发,有利于信息和广告等的针对性达到最大的影响效果。  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用户以浏览代替阅读、以兴趣决定内容,不断漂移的情绪使绝对的注意时间减少,而相对的注意时间延长,注意力过分集中,极易产生非权威意见的意见领袖。而意见领袖靠其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随意篡改新闻信息或发表意见言论,对其它网络用户产生信念影响和行为诱发。而且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细节被有效元忽略或任意填充,事实被简化,信息被放大,而伴随信息的意见影响也会在特定群体迅速散播,引发群体行为。总之,网络媒体强力的分众趋势有效地集中了用户需求,然而这种相对的过度注意会导致对意见领袖的盲目崇拜。  3、海量的低成本信息  信息具有共享性即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区别于物质的显著特点。所以新闻传播必然否定在任何传播范围上的限定,也就是说,在理论上,新闻传播不应该有来自任何方面的排除性,否则就和其寻求最大传播面相背离了。而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博客实现了“零进入门槛”: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体制、零形式。这种低成本的信息生产和交换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使用形式和效率,促使更多人接近媒介,形成了有效元的多样化状态。最大范围的信息源头,大量信息备选,赋予网络用户庞大的信息选择自由。  然而信息高速的更新换代,在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时即已成为明日黄花,《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曾说:“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着知识。”在虚拟网络中的人的信仰易产生也易消失,流行周期逐渐缩短。信息过载消耗着现代人的时间精力和耐心热情,加重了社会整体的浮躁情绪。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犹如“公地悲剧”它发生的根源在于,“个人在决策时只考虑个人的边际收益大于等于个人的边际成本,而不考虑他们行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最终造成了一个给与他们无限放牧权的经济系统失败和崩溃” [10]网络中的低成本也有造成人们远离网络的可能性。而且在海量信息背景下,有效元为了使自己的信息或言论引起更多网络用户的主意,往往采用极夸张或煽情的语汇及表现形式,有可能成为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值微小偏差。总之,网络媒体海量的低成本信息为网络用户提供了庞大的信息选择自由,然而信息过载会对网络用户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三)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  1、有效元对自身认知的过度自信使“蝴蝶效应”迅速覆盖  在网络中,有效元对声音、影像的操纵造成一种自恋情绪,信息接受者反而自己是“拟态环境”制造者。“信息加工心理学强调认知中的结构优势效应,即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影响。” [11]也就是说,有效元依据自己的社会背景和知识储备,去判断、审视和转载他所接触到并自认为有用的信息或一致的意见,而他自身对网络新闻的介入和解释又使其创造的“拟态环境”产生了光环效应,强化了自身固有观念。这种过度自信的自恋情绪的出现在心理学中的解释就是:“面对同一个投射刺激不同人所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而每个人所能知觉到的东西恰好反映其人格的内部情况”。 [12]针对有效元,由于信息的不断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接受与选择性内强化,信息看起来也似乎向着有利于自己的结论方向发展。这也是弗洛伊德发现的“投射”是将思想、印象与欲望加诸外部环境的一种过程,否认对自己的不快指责,而将这种指责投射到他人身上。而有效元自身工作性质的轻体力性和名誉取得的迅速性令其自身产生了光环效应,这种光环效应更使其加强了对自身的过度自信,强调有利信息,忽略有害信息,使自己处于成功永恒的美妙幻象的悬崖边处。  2、网络互动环境的“剧场效应”使“蝴蝶效应”迅速扩散  无论麦克卢汉和技术决定论者如何夸大媒介作用,媒介都只是信息内容的附着品,是合作产生信息的要素。没有传受双方意义的共通空间,媒介形式并不产生意义。而在共通空间意义互换基础上,形式才赋予内容新的信息和价值。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开放的互动环境使有效元之间的情绪相互感染,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剧场效应”。最明显的是在BBS多对多的传播形式,有效元发表意见往往不是在孤立环境下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在互动情境中完成,易于言语极端,甚至脱离事实;互动辩论中与个体表白,使言论偏离个人思想的表达,而仅限于口舌之争甚至人身攻击。极易发生经典传播学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压抑非主流声音,形成接近一致的较主流意见。  3、有效元的标新立异使“蝴蝶效应”有了逆变的可能性  在前文网络的海量低成本信息特点中已经论述,由于有效元的数量众多且众说纷纭,并且处于匿名环境下全无社会背景的标榜,使其具有表面同一性,任一有效元若想在“鸡群”中“鹤立”就必然寻求独家的信息、独到的见解、犀利的言词和夸张的表现,而在这种寻求过程中,很可能偏离了新闻真实和意见公正。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指的是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做出单纯为吸引注意的特异举动。这种标新立异无疑显示着有效元的个体存在,但片面强调某信息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难免引发和助长“蝴蝶效应”。  三、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网络新闻良性传播  (一)加强传统媒体网站品牌建设,规范自身行为以营造网络舆论强势空间  “风险传播是在个人、团体、机构间交换信息和意见的互动过程。它不只与风险相关,还包括风险性质的多重信息和其他信息,这些信息表达了对风险信息或风险管理合法的、机构的安排的关注、意见和反映”。 [13]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风险传播过程中,媒体发挥了关乎风险的告知、倾听、言说和影响功能。“人类进入‘风险社会’后,风险的‘不确定性’挑战了‘全能政府’以及专家知识的权威性”。 [14]尽管挑战存在,根据美国Jupiter媒体调查研究公司(Jupiter Media Metrix)的调查显示,网络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知名网站,呈现出“马太效应”。尼尔森网络评估公司电子商务部副总裁肖恩?卡得尔(Sean Kaldor)称:“搜索引擎网站、门户网站和社区网站已经成为每一个在线冲浪的网民必然要访问的站点,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而在我国,传统媒体网站是其习惯的落脚点。  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从网络用户角度看,他们需要媒体对海量信息进行“过滤”和“把关”,这是由人类大致固定的信息接收量的生理条件制约的,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识。而只有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承接到网络中,他们身份公开,便于接受监督;而且具有专业经验、职业道德和时间、能力。根据经典传播学理论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一旦若干主流媒体网站加强了其自身的品牌建设,而且共同营造出强势的舆论区,削弱非主流声音,整合网络用户观念,达到“正音”效果。  而现在我国的传统媒体网站的问题在于:其主媒体的品牌建设本身存在问题;它对信息的编制方式与人们的真正需要存在偏差;“舆论一律”和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合理的对立意见呈现等等。因此应当恪守新闻真实和意见公正,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品牌效应,正确引导“蝴蝶效应”的发展方向,规避其负面影响,强化其良性因素,从而保证网络新闻的良性传播。  (二)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部分网络区域实行有限的实名制,有效元承担相应的责任限定  应当在网络技术层面加强网络监管,在网络技术人员中选取设立“网络警察”队伍,实时监控网络变化,解除恶意攻击,对于恶性“蝴蝶效应”的原初的微小变化引起重视和化解。但网络监管要以不侵犯、不利用公民隐私为基础维持和谐的网络环境。积极建立和完善适用于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律体系,例如法学界争论最多的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网络媒体是知识产权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引起具有隐蔽性和罪证难以收集等特点。为了使有效元承担相应的责任限定,可以在网络部分区域实行有限的实名制,比如可以在某些校园论坛实行实名制,或者后台实名而前台匿名等形式。而建立实名制之前要首先重建网络用户间的诚信,否则实名制只会带来不良后果。  (三)对全体公民进行普遍的媒介素质培养,端正其看待媒介的态度、增强其使用媒介的能力和自我道德规范  网络传播方式本身倡导的就是一种平等和对霸权的蔑视,要求互助合作、追求公平公正,而“知识沟”现象在网络传播时代仍是十分明显。因此要进行全民的媒介素质培养,这是一项艰巨然而受益深远的任务。我们要端正全体公民看待媒介的态度、增强其使用媒介的能力和自我道德规范。亚当?斯密曾经指出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 [15]道德是法制社会最微妙却极其有效的必要补充,虚拟环境中也不例外。美国哲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回答“每个人应当怎样去适应这个网络社会时”指出:“首先要培养‘自我编程能力’,人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 [16]也就是说,每个网络用户都要正确选择、分析、处理信息,使其为我所用,要作电脑的主宰者,而不是被其迷惑或为其所累。  (四)恶性“蝴蝶效应”发生时的紧急避险措施  以上是“蝴蝶效应”爆发前的长期防范措施,而一旦网络中恶性“蝴蝶效应”爆发,应急措施并非我国惯用的政府出面行政干预,而最好是如James(2000)提出的在相同环境中解决,即“以网路对付网路危机”。具体措施例如立刻利用媒体网站或组织专题网页阐明事实真相和政府态度;实时更新网页资料和联系方式;利用网络如论坛、电子邮件等形式双向沟通;建立重要的背景链接,介绍相关知识,讲解处理办法;注意相对立的攻击者所传递的新闻信息或相关评论,及时做出回应或澄清;组织技术人员及时检修,随时解决网路硬件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蝴蝶效应”在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上发生作用,其巨大影响力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信息全球化现状和网络媒体的特性是“蝴蝶效应”存在的客观原因,而网络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是其存在的主观原因。只有加强传统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并对全体公民进行媒介素质培养才能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网络新闻的良性传播。对于“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成因与防范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发现与探讨,在学术界下一步的研究中,将有可能形成完整的论述体系,甚至开创一项新的传播学理论。我是新闻专业的,这些仅仅是提示,最终论文还是得好好自己写,加油满意请采纳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  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  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  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  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  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  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  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  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  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网络新闻传播研究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  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  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  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  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  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  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  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  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  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孟勇1、汶川大地震以及灾害新闻报道研究2、报纸的北京奥运会新闻报道研究3、网络新闻报道研究4、博客与新闻研究5、“华南虎”、“毒奶粉”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研究罗兰秋1、电视体育解说的语言特点;解说员的角色定位、专业素养2、细节在体育报道中的作用3、电视体育娱乐性节目的创新4、××体育栏目的跟踪研究5、网络(或报纸)体育新闻标题探究6、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分析7、从韩乔生语录看体育的娱乐化趋势8、毕熙东(或汪大昭、陈昭等)体育新闻报道特点分析9、体育新闻报道最佳角度的选取10、体育明星广告的特点11、李宁(或耐克、阿迪达斯等)体育广告研究12、晋江品牌体育广告分析郭晴1、北京奥运传播效果研究2、成都市民媒介接触行为研究王宏江1、《体坛周报》20年经营经验研究2、体育专业媒体近十年兴衰记 ——分别以体育报纸、期刊、电视为对象3、中国各类媒体体育市场的比较 (现状与调查)4、大众精品体育期刊的成功之道5、大众体育杂志办刊(高尔夫时尚)定位与市场反响分析6、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研究7、赛事报道与体育体育常规报道对大学生受众的影响8、专业体育媒介发展的国内外比较9、《中国体育报》近30年新闻报道风格分析10、体育新闻(评论)的叙事框架周雪蕾1、校园媒体研究2、××××报(或网站)两会报道策划研究3、论《南方周末》专题策划的特点4、网络新闻研究5、博客传播研究6、新闻系系刊《心闻》的发展历程研究及评析(可在以上题目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细化)瞿巍1、电视体育发展史2、体育新闻评论的风格、特征、发展3、体育栏目研究谭康1、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误区解析2、论体育电视版权的营销原则3、奥运会电视报道的规律探析顾春先1、公益广告的舆论引导研究2、广告文案研究3、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4、广告定位策略研究5、某品牌(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的品牌形象战略研究6、明星代言的传播绩效分析黄黎新1、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2、体育赛事解说中的客观性原则把握3、中国电视新闻主持风格变迁4、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现场记者如何传递“在场”感5、如何提高体育运动员的媒介素养6、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与培养现状顺致歉意: 今天承蒙大家捧场,热闹得我半天都挤不进来。从8:30开始操作却直到现在才搞定,看来还是准备工作不足。祝各位顺利!

《都市报传播受众消费心态剖析》

网络新闻传播研究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

最好能在能力范围之内其实题目太新颖不一定写得好哦呵呵我当时的新闻论文题目得到老师的高度认可哦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  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  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  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  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  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  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  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  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  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成因与防范摘要:“蝴蝶效应”现象作用于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之上,伴随着传播媒介的沿革扩大其影响并形成新的独特性质。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确实存在,并以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影响的快捷性、多向性、逆变性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视域。信息全球化时代极高的信息依赖性产生结构风险,给予“蝴蝶效应”存在的社会基础;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性、强力的分众趋势和海量的低成本信息给予其发挥的时空基础;有效元对自身认知的过度自信、网络互动环境的“剧场效应”和有效元的标新立异给予其爆发的心理基础。因此,我们只有依靠加强传统媒体网站品牌建设,规范其自身行为以营造网络舆论强势空间;依靠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采取一些紧急避险措施,并长期对全体公民进行媒介素质培养,才能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本文为防范这种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制定对策的起点,以期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从而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  关键词:蝴蝶效应  网络传播  风险社会  有效元  对于“蝴蝶效应”现象的研究起始于物理学领域,而后作为混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被引入经济学,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近两年,“蝴蝶效应”进入传播学研究视野,却多被误用与滥用。使用者通常是用来做现象描述,套用此词强调网络传播方式的巨大影响力和轰动效应,鲜有学者关注此现象的内在动因与防范问题,鲜有建设性意见。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核心,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并结合网络新闻实践剖析“蝴蝶效应”现象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成因,并初步探讨相应的措施以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其发展方向,为维持良性的网络传播秩序提出几点建议。  本文意图在于使学者、媒体从业者及网络监管部门人员等 利益相关者充分重视“蝴蝶效应”的益处与危害,并为预防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制定对策的起点。希望本文能够在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和促进交叉学科融合两方面做出一份贡献。  一、“蝴蝶效应”的存在  (一)风险社会的大环境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第一次在论著中使用了“风险社会”一词,并宣告了全球已进入“世界风险社会”。风险在此是一个中性词,意味着某种不确定性概率,它与收益相伴而生,是人们衡量是否采取某种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风险日益全球化,某个地区或国家发生危机必然与整个世界相关联,并呈现不断扩散的趋势。风险具有扩散性和叠加性,“对风险信息的忽视有助于风险的增长和传播”。[1]网络传播时代,现实的地域观念被虚拟的时空所置换,既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麦克卢汉“全球村”的预言,又使不确定性可以从任意结点爆发并肆意蔓延,形成真正的“世界风险社会”。正是风险社会的大环境为“蝴蝶效应”的发生和迅速传播提供了结构可能性与理论依据。而在网络媒体中,任何有效元(笔者将介入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过程的任一网络用户定义为有效元)译码、传输与编码的各个环节本身就潜伏着风险生成与扩大的可能。“正是文化的认识与定义形成了风险。” [2]每个网络用户成了迷失在“符号森林”[鲍德莱尔(Baudelaire)]中的孩子。风险的生成与扩大过程很好的诠释了“蝴蝶效应”的发生机制,而风险社会中,网络用户的迷失状态恰好对应了后文详细阐述的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兴趣的迷失给“蝴蝶效应”以可乘之机。所以,正是风险社会为“蝴蝶效应”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  上世纪六十年代,“气象学家洛仑兹(ENLorenz)在他的计算机上计算一个热力场中热对流问题的简化模型,” [3]结果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使“系统自任意初始状态出发的相轨线成蝴蝶形态,既不重复也无规律。” [4]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洛仑兹打了个比方: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广为人知的“蝴蝶效应”比喻。而后它作为混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被引入经济学,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刚刚宣布发射导弹,港台就有100亿美元资金流向了美国;2004年年初大豆需求不旺价格一路下滑,由于2月初南美的旱情预报,短短数日内就引发了CBOT和连豆期货价格的大幅攀升,这都是军事和经济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近两年,“蝴蝶效应”进入传播学研究视野,却多被误用与滥用。使用者通常是套用此比喻做现象描述或初步解释,强调网络传播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轰动效应。这却脱离了此概念的本意,成为流行的时髦词汇,“换汤不换药”的阐述固有观点,也或许只是吸引目光的故作惊人语罢了。然而“蝴蝶效应”的前提是复杂系统即非线性系统,并指出总体趋势不变的情况下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动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笔者借用钱学森先生的巨系统说法,将网络与用户的人机交流整体看作复杂巨系统。笔者认为传播学层面的“蝴蝶效应”也强调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但它更强调影响的快捷性、多向性和逆变性。所谓“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是指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任一有效元对信息消化、吸收和释放过程中的微小改变都有可能引起网络新闻的“信息流”的扭曲和“意见流”的大幅波动甚至整体反转。其中,初始条件变化后“影响的快捷性”是指影响通过信息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扩散;“影响的多向性”是指不仅能影响到与初始条件同类性质的因素,还会影响到“信息流”的真实性、完整性、清晰性和“意见流”的公正性、严谨性、负责态度以及网络传播情境的情绪倾向等方方面面;“影响的逆变性”是指影响的效果在飞速扩大一段时间后受某一有效元的扰动回归原初状态或逐渐转移出有效元的注意领域,甚至有可能突然发生逆转,进一步向相反方向发展。在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很可能就是一个帖子或网站上的一条小消息,引起众多有效元的卷入,进而使矛盾不断升级,事态爆炸性扩大或骤然倒向变更,导致事实信息的扭曲和舆论评价的压倒性倾向。  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现象例如2004年6月,针对台湾歌手张惠妹在大陆做宣传时流露出的“台独”思想的网络谣言,从网友捏造的“大陆政府指定的台湾绿色艺人”名单和网友杜撰的“张惠妹专访”,到网络论坛每天平均300多条公开反对张惠妹的帖子,再到张惠妹被迫取消宣传活动,台湾当局抨击大陆民主,扬言封杀大陆艺人,最后大陆国台办专门举行记者会澄清,终于形成了可怕的蝴蝶效应,使艺人风波上升到政治层面。[5] 再如2003年3月29日,《中国日报》网站发出“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的假新闻,一些大型网站和电视台迅速跟进播发此新闻,韩国股市由此下跌了5%。其后不久,2003年4月1日,一14岁少年将新闻组上流传的“香港将宣布成为疫埠”的谣言复制成《明报》即时新闻网页形态并上传至近似明报网站的网址引起香港社会恐慌和抢购风潮。“蝴蝶效应”也有良性的,例如2006年3月长春绝症盲女小欣月原本是一个患绝症的平凡少女,因其上天安门看升旗的小小愿望无法实现,在网络媒体中传播后并不起眼,而东北地区小范围网民共同在长春公共关系学校告知其是在北京天安门为其举行升旗仪式圆了孩子的梦,这一小小细节的转变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巨大轰动,小欣月一时间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名字,甚至打算拍成电影《欣月童话》并请梁家辉出演。“蝴蝶效应”也有可能发生嬗变,令人触目惊心的虐猫事件本身是违背社会道德和人类情感的,然而仅基于此,有效元就将虐猫女子及拍摄者的相片做成“通缉令”广为传播,甚至有人“悬赏追凶”,进而使虐猫事件的矛盾激化达到顶点,虐猫女子成了十恶不赦的舆论征讨对象,无法保障自身的隐私权,道德谴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为诅咒谩骂的语言暴力。还有许多事件不胜枚举,都是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的最好注脚。  二、网络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的成因分析   (一)信息全球化现状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尹鸿曾经论断:“如果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商业传媒系统来推进全球市场并鼓励消费价值,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大概就不可能发生。” [6]由此可见,网络新闻传播对于全球化趋势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网络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赖关系,造成了人理性判断的疲劳。而且网络中新闻传播者具有隐蔽性,传播者和受传者相互作用、界限模糊,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受众都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笔者将介入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过程的任一网络用户定义为有效元,是借用医学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概念中的元字,“元”者,“源”也,流转之源头枢纽,暗示网络用户对信息的消化、吸收和处理过程,是有其意义和价值的。“把关人”的作用被淡化,许多国家政府都难以作为,互联网管制仍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  信息在大量传播中消除了原有的不确定性,但也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不确定性。所以说风险在社会中扩散,不仅由于风险本身,更由于我们对风险的纷陈解释――社会及媒体建构。“词语的意义具有一个不稳定的特征,它有赖于其在话语结构里的表达。语言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对现实的描述,而不是现实本身。” [7]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现代人生活中的真实,是媒体构造的“拟态环境”的现实。信息泛滥乃至信息爆炸是这一时代显著的特征,在许多情况下,每个人都不得不被纷杂的信息骚扰,无聊的传言、糟糕的音乐、乏味的广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不仅影响政治决策,影响经济运行,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所有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信息虽多,有用的却难找,人成了漂浮在信息海洋上的小小浮萍,其主体意识逐渐被信息的巨浪吞没而丧失。这也就是约翰?塔洛克给出等式“危险社会=传播/知识/信息社会”的原因所在。  网络传播时代如此高的信息依赖性和如此快的信息扩散率,注定了在当今风险社会中,网络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将掀起狂暴的龙卷风。  (二)网络媒体特性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电子媒介的属性是非线性的、重复性的、非连续的、直觉性的,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他有句名言:“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We shape our tools, and thereafter our tools shape )网络以其独特的媒体性质使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响应与增强:  1、高效的互动  网络媒体由于提供了公共意见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改变了受众反馈的弱势地位,将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的天然强弱势地位解构为有效元之间的充分交流,从而形成了新的交往秩序。网络传播时代,人际互动在时间和成本上都能降到最低,几乎是零摩擦的互动环境,麦奎尔认为网络强化了受众介入、反馈、选择、接近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咨询型、对话型受众出现,因此使“互联网具备去大量化、去集中化、去国家化、去专门化、去中介化、去集体化等特性”。 [8]正如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认为的,网络引入游戏身份的新的可能性,重新建立交往等级,分散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脱离原位。网络经典传播学中传播模式的划分是依据信宿的多寡和组织形式,而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此标准无法适用,因此可以说,网络媒体自身具有多重媒介属性,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甚至人内传播(有效元利用各种符号表达思想的同时也是在理顺个人想法)于一体,表达渠道畅通。  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特性,同时构成了它的风险:多重媒介的传播模式交织,带来了有效元个体的多样化背景,随之而来的就是管理的复杂性和“把关人”作用的削弱。与传统媒体的事前审查事后追惩的严格把关不同,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的起点,几乎没有任何等级森严的审查程序,多以事后追惩为主,而商业网站和个人网站总是想方设法绕过人为壁垒,将自己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辐射式的扩散出去,而几乎无须任何关卡损耗。原先存在于新闻传播源头的强大“把关人”群体――记者、编辑等的控制作用十分微弱。很多情况下,新闻网站只是新闻的初级生产者,新闻发布后就脱离网站轨道,很大程度上由其它有效元控制。有效元有意无意地提供新闻线索,转发与自己趣味相投或利益相关的新闻,或者通过广泛讨论和对新闻事件的意见反响左右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流”的客观真实和“意见流”的主观倾向。  总之,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特性使弱势反馈演变为多向交流,提高了受众地位;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把关人”作用薄弱,议程设置混乱。  2、强力的分众  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而使网络用户能够跨越地域的区域界线,突破基于血缘、业缘和地缘的社会团体的组织约束,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且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匿名个体,在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和希望的基础上达成认同,结成“以议题(issue)、共识与认同感的所建构的虚拟社会空间”即“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 [9]分众后的小众群体有效地集中了个人需求和价值偏好,更加便于同性质信息的快速扩散和行动诱发,有利于信息和广告等的针对性达到最大的影响效果。  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用户以浏览代替阅读、以兴趣决定内容,不断漂移的情绪使绝对的注意时间减少,而相对的注意时间延长,注意力过分集中,极易产生非权威意见的意见领袖。而意见领袖靠其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随意篡改新闻信息或发表意见言论,对其它网络用户产生信念影响和行为诱发。而且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细节被有效元忽略或任意填充,事实被简化,信息被放大,而伴随信息的意见影响也会在特定群体迅速散播,引发群体行为。总之,网络媒体强力的分众趋势有效地集中了用户需求,然而这种相对的过度注意会导致对意见领袖的盲目崇拜。  3、海量的低成本信息  信息具有共享性即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区别于物质的显著特点。所以新闻传播必然否定在任何传播范围上的限定,也就是说,在理论上,新闻传播不应该有来自任何方面的排除性,否则就和其寻求最大传播面相背离了。而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博客实现了“零进入门槛”: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体制、零形式。这种低成本的信息生产和交换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使用形式和效率,促使更多人接近媒介,形成了有效元的多样化状态。最大范围的信息源头,大量信息备选,赋予网络用户庞大的信息选择自由。  然而信息高速的更新换代,在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时即已成为明日黄花,《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曾说:“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着知识。”在虚拟网络中的人的信仰易产生也易消失,流行周期逐渐缩短。信息过载消耗着现代人的时间精力和耐心热情,加重了社会整体的浮躁情绪。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犹如“公地悲剧”它发生的根源在于,“个人在决策时只考虑个人的边际收益大于等于个人的边际成本,而不考虑他们行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最终造成了一个给与他们无限放牧权的经济系统失败和崩溃” [10]网络中的低成本也有造成人们远离网络的可能性。而且在海量信息背景下,有效元为了使自己的信息或言论引起更多网络用户的主意,往往采用极夸张或煽情的语汇及表现形式,有可能成为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值微小偏差。总之,网络媒体海量的低成本信息为网络用户提供了庞大的信息选择自由,然而信息过载会对网络用户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三)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  1、有效元对自身认知的过度自信使“蝴蝶效应”迅速覆盖  在网络中,有效元对声音、影像的操纵造成一种自恋情绪,信息接受者反而自己是“拟态环境”制造者。“信息加工心理学强调认知中的结构优势效应,即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影响。” [11]也就是说,有效元依据自己的社会背景和知识储备,去判断、审视和转载他所接触到并自认为有用的信息或一致的意见,而他自身对网络新闻的介入和解释又使其创造的“拟态环境”产生了光环效应,强化了自身固有观念。这种过度自信的自恋情绪的出现在心理学中的解释就是:“面对同一个投射刺激不同人所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而每个人所能知觉到的东西恰好反映其人格的内部情况”。 [12]针对有效元,由于信息的不断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接受与选择性内强化,信息看起来也似乎向着有利于自己的结论方向发展。这也是弗洛伊德发现的“投射”是将思想、印象与欲望加诸外部环境的一种过程,否认对自己的不快指责,而将这种指责投射到他人身上。而有效元自身工作性质的轻体力性和名誉取得的迅速性令其自身产生了光环效应,这种光环效应更使其加强了对自身的过度自信,强调有利信息,忽略有害信息,使自己处于成功永恒的美妙幻象的悬崖边处。  2、网络互动环境的“剧场效应”使“蝴蝶效应”迅速扩散  无论麦克卢汉和技术决定论者如何夸大媒介作用,媒介都只是信息内容的附着品,是合作产生信息的要素。没有传受双方意义的共通空间,媒介形式并不产生意义。而在共通空间意义互换基础上,形式才赋予内容新的信息和价值。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开放的互动环境使有效元之间的情绪相互感染,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剧场效应”。最明显的是在BBS多对多的传播形式,有效元发表意见往往不是在孤立环境下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在互动情境中完成,易于言语极端,甚至脱离事实;互动辩论中与个体表白,使言论偏离个人思想的表达,而仅限于口舌之争甚至人身攻击。极易发生经典传播学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压抑非主流声音,形成接近一致的较主流意见。  3、有效元的标新立异使“蝴蝶效应”有了逆变的可能性  在前文网络的海量低成本信息特点中已经论述,由于有效元的数量众多且众说纷纭,并且处于匿名环境下全无社会背景的标榜,使其具有表面同一性,任一有效元若想在“鸡群”中“鹤立”就必然寻求独家的信息、独到的见解、犀利的言词和夸张的表现,而在这种寻求过程中,很可能偏离了新闻真实和意见公正。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指的是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做出单纯为吸引注意的特异举动。这种标新立异无疑显示着有效元的个体存在,但片面强调某信息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难免引发和助长“蝴蝶效应”。  三、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网络新闻良性传播  (一)加强传统媒体网站品牌建设,规范自身行为以营造网络舆论强势空间  “风险传播是在个人、团体、机构间交换信息和意见的互动过程。它不只与风险相关,还包括风险性质的多重信息和其他信息,这些信息表达了对风险信息或风险管理合法的、机构的安排的关注、意见和反映”。 [13]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风险传播过程中,媒体发挥了关乎风险的告知、倾听、言说和影响功能。“人类进入‘风险社会’后,风险的‘不确定性’挑战了‘全能政府’以及专家知识的权威性”。 [14]尽管挑战存在,根据美国Jupiter媒体调查研究公司(Jupiter Media Metrix)的调查显示,网络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知名网站,呈现出“马太效应”。尼尔森网络评估公司电子商务部副总裁肖恩?卡得尔(Sean Kaldor)称:“搜索引擎网站、门户网站和社区网站已经成为每一个在线冲浪的网民必然要访问的站点,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而在我国,传统媒体网站是其习惯的落脚点。  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从网络用户角度看,他们需要媒体对海量信息进行“过滤”和“把关”,这是由人类大致固定的信息接收量的生理条件制约的,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识。而只有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承接到网络中,他们身份公开,便于接受监督;而且具有专业经验、职业道德和时间、能力。根据经典传播学理论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一旦若干主流媒体网站加强了其自身的品牌建设,而且共同营造出强势的舆论区,削弱非主流声音,整合网络用户观念,达到“正音”效果。  而现在我国的传统媒体网站的问题在于:其主媒体的品牌建设本身存在问题;它对信息的编制方式与人们的真正需要存在偏差;“舆论一律”和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合理的对立意见呈现等等。因此应当恪守新闻真实和意见公正,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品牌效应,正确引导“蝴蝶效应”的发展方向,规避其负面影响,强化其良性因素,从而保证网络新闻的良性传播。  (二)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部分网络区域实行有限的实名制,有效元承担相应的责任限定  应当在网络技术层面加强网络监管,在网络技术人员中选取设立“网络警察”队伍,实时监控网络变化,解除恶意攻击,对于恶性“蝴蝶效应”的原初的微小变化引起重视和化解。但网络监管要以不侵犯、不利用公民隐私为基础维持和谐的网络环境。积极建立和完善适用于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律体系,例如法学界争论最多的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网络媒体是知识产权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引起具有隐蔽性和罪证难以收集等特点。为了使有效元承担相应的责任限定,可以在网络部分区域实行有限的实名制,比如可以在某些校园论坛实行实名制,或者后台实名而前台匿名等形式。而建立实名制之前要首先重建网络用户间的诚信,否则实名制只会带来不良后果。  (三)对全体公民进行普遍的媒介素质培养,端正其看待媒介的态度、增强其使用媒介的能力和自我道德规范  网络传播方式本身倡导的就是一种平等和对霸权的蔑视,要求互助合作、追求公平公正,而“知识沟”现象在网络传播时代仍是十分明显。因此要进行全民的媒介素质培养,这是一项艰巨然而受益深远的任务。我们要端正全体公民看待媒介的态度、增强其使用媒介的能力和自我道德规范。亚当?斯密曾经指出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 [15]道德是法制社会最微妙却极其有效的必要补充,虚拟环境中也不例外。美国哲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回答“每个人应当怎样去适应这个网络社会时”指出:“首先要培养‘自我编程能力’,人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 [16]也就是说,每个网络用户都要正确选择、分析、处理信息,使其为我所用,要作电脑的主宰者,而不是被其迷惑或为其所累。  (四)恶性“蝴蝶效应”发生时的紧急避险措施  以上是“蝴蝶效应”爆发前的长期防范措施,而一旦网络中恶性“蝴蝶效应”爆发,应急措施并非我国惯用的政府出面行政干预,而最好是如James(2000)提出的在相同环境中解决,即“以网路对付网路危机”。具体措施例如立刻利用媒体网站或组织专题网页阐明事实真相和政府态度;实时更新网页资料和联系方式;利用网络如论坛、电子邮件等形式双向沟通;建立重要的背景链接,介绍相关知识,讲解处理办法;注意相对立的攻击者所传递的新闻信息或相关评论,及时做出回应或澄清;组织技术人员及时检修,随时解决网路硬件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蝴蝶效应”在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上发生作用,其巨大影响力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信息全球化现状和网络媒体的特性是“蝴蝶效应”存在的客观原因,而网络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是其存在的主观原因。只有加强传统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并对全体公民进行媒介素质培养才能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网络新闻的良性传播。对于“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成因与防范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发现与探讨,在学术界下一步的研究中,将有可能形成完整的论述体系,甚至开创一项新的传播学理论。我是新闻专业的,这些仅仅是提示,最终论文还是得好好自己写,加油满意请采纳

网络新闻传播研究论文题目大全初中生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  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  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  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  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  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  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  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  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  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下(新闻传播科学)期刊里面,看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你参考借鉴下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孟勇1、汶川大地震以及灾害新闻报道研究2、报纸的北京奥运会新闻报道研究3、网络新闻报道研究4、博客与新闻研究5、“华南虎”、“毒奶粉”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研究罗兰秋1、电视体育解说的语言特点;解说员的角色定位、专业素养2、细节在体育报道中的作用3、电视体育娱乐性节目的创新4、××体育栏目的跟踪研究5、网络(或报纸)体育新闻标题探究6、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分析7、从韩乔生语录看体育的娱乐化趋势8、毕熙东(或汪大昭、陈昭等)体育新闻报道特点分析9、体育新闻报道最佳角度的选取10、体育明星广告的特点11、李宁(或耐克、阿迪达斯等)体育广告研究12、晋江品牌体育广告分析郭晴1、北京奥运传播效果研究2、成都市民媒介接触行为研究王宏江1、《体坛周报》20年经营经验研究2、体育专业媒体近十年兴衰记 ——分别以体育报纸、期刊、电视为对象3、中国各类媒体体育市场的比较 (现状与调查)4、大众精品体育期刊的成功之道5、大众体育杂志办刊(高尔夫时尚)定位与市场反响分析6、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研究7、赛事报道与体育体育常规报道对大学生受众的影响8、专业体育媒介发展的国内外比较9、《中国体育报》近30年新闻报道风格分析10、体育新闻(评论)的叙事框架周雪蕾1、校园媒体研究2、××××报(或网站)两会报道策划研究3、论《南方周末》专题策划的特点4、网络新闻研究5、博客传播研究6、新闻系系刊《心闻》的发展历程研究及评析(可在以上题目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细化)瞿巍1、电视体育发展史2、体育新闻评论的风格、特征、发展3、体育栏目研究谭康1、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误区解析2、论体育电视版权的营销原则3、奥运会电视报道的规律探析顾春先1、公益广告的舆论引导研究2、广告文案研究3、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4、广告定位策略研究5、某品牌(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的品牌形象战略研究6、明星代言的传播绩效分析黄黎新1、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2、体育赛事解说中的客观性原则把握3、中国电视新闻主持风格变迁4、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现场记者如何传递“在场”感5、如何提高体育运动员的媒介素养6、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与培养现状顺致歉意: 今天承蒙大家捧场,热闹得我半天都挤不进来。从8:30开始操作却直到现在才搞定,看来还是准备工作不足。祝各位顺利!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