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数学小论文150字左右一年级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02 21:17:22

数学小论文150字左右一年级范文

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去证明一个数学的规律或者数学的发现,就可以了。 可以写写自己到超市去买东西用加法怎么样去计算总共购物多少。

这小学生一年级哪里会写论文?一般都是写一些记叙文记流水账形式的就够了

你好: 孩子是要从小培养的,但您也不能要求的过高,孩子虽然小但是他和大人一样,我们去和他沟通,看看孩子的长处去发展,不足的地方就会有好转的。

这个应该是对于一年级来讲,如果写300字的数学小论文是很难的。可以辅导他写写数学,有趣儿的故事。或者是学习这个有趣儿数学的感受。

数学小论文150字左右一年级

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的价钱相等。小明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日记本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把‚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价钱相等‛换句话说,就是‚1本日记本和2本练习本价钱相等‛;再把它换句话说,就是‚3本日记本和6本练习本价钱相等‛,也就是说‚3本日记本可以换成6本练习本‛。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换句话说就是‚买6本练习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这样就可以先算出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 4÷(6+5)=4(元) 从而求出日记本的单价是:4×2=8(元)。 联系以前做过的一些题目,我又想,有些题中的已知条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说,解题时,把它换句话来说,可以使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更加直接,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也就方便我们找到解题方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陈老师,陈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还告诉我:‚这就是转化的方法,转化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会解决的问题。‛ 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 [题目2]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46。这个两位小数是多少?我想:把‚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个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得到一个新数‛。再想把原来的数看作1倍, 新数就是100倍,又可以把‚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46‛换句话说成‚原数的99倍等于46‛。这样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转化成:‚一个数的99倍是46,求这个数。‛ 46÷(100-1)=54 解题时,把已知条件‚换句话说‛,还真能化难为易! 最后,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1,余数是3。如果把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它们的和是22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急!!!!!!!!!!!!!!!!!!!!!!!!

数学小论文:《容易忽略的答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数学小论文今天,在我们数学俱乐部里,老师给我们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其实也是一道有些复杂的找规律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列数:1,2,3,2,1,2,3,4,3,2,3,4,5,4,3,4,5,……。这列数字中前24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题目,心里猛然想到,这题目必须得按照规律来做!!!想法一:开始我便先试着先3个一组来求和,6,5,10,9,12,15,14……。这样一看,这些数字各有特征,关键就是找不出合适的规律。于是,我又找4个一组来求和,8,10,12,16,20……。仔细一看,好像也没什么规律,我只好再试着找5个一组来求和,9,14,19,24……,这样一来就非常明显的看出它们是等数列,我非常高兴,再把240÷5=48(组),5个一组,(1、2、3、2、1),(2、3、4、3、2),(3、4、5、4、3),(4、5、6、5、4)……那么就可以求出末项的和,9+47×5=244,把首项加末项的和乘项数除以2,(9+244)×48÷2=6072。这样就完成了!想法二:我又发现每组开头第一个数字恰好分别是1,2,3,4……48,那么另一种方法就产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这样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个理得清楚而且又实用的方法!想法三:我又发现有N组时,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组数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这个规律也是要通过不断来细心观察与研究得来的,这个规律虽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还要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容易些。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种解法,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来找其中的规律,解其中的奥秘!

你好: 孩子是要从小培养的,但您也不能要求的过高,孩子虽然小但是他和大人一样,我们去和他沟通,看看孩子的长处去发展,不足的地方就会有好转的。

数学小论文150字左右一年级下册

鸡兔同笼 同学们都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的确,我总能碰到一些偶然的机遇。华罗庚曾说过:“科学上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数学其实也是这样的,这不,我又在上网时偶然看到了一道思考题。 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经过认真的研究后,我终于理解了这道题的意思:有若干只鸡和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很明显,这是一道关于鸡兔同笼的题。我曾经学过鸡兔同笼的题,会用列表格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头/个 鸡/只兔/只 腿/条 35 0 35 140 35 10 25 120 35 20 15 100 35 22 13 96 35 23 12 94算出了鸡有23只,兔有12只。可是,用表格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题似乎太复杂了,要是数字很大的话,就会很难算,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为了寻找到更简便的方法,我又开始了冥思苦想。我爸题又看了几遍后,突发奇想:假设全是鸡,可不可以求出来呢?于是,我进行了验证。一只鸡有两条腿,用35×2=70(条),比总脚数少了94-70=24(只),每差两条腿就说明有一只兔子,就用24÷2=12(只),兔子有12只,35-12=23(只),就算出了鸡有23只,这样,也可以算出这道题的答案,证明我的思路是正确的,这个方法也是正确的。突然,我想起老师说过:“任何一道题,都可以用方程来解决,可以说,方程是万能的!”那么,鸡兔同笼的题用方程也可以解决吗? 经过我的独立思考,发现可以利用兔和鸡不同的脚数来列方程。可以这样做: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兔子脚的条数为4x,鸡脚的条数为2(35-x) 4x+2(35-x)=94 4x-2x+70=94 2x=94-70 2x=24 x=12 兔子有12只,用(总只数)35-(兔子的只数)12=(鸡的只数)23,所以,兔子有12只,鸡有23只。 一道鸡兔同笼题,我竟想出了三种方法来解决,而且思路、答案也都是正确的,这都归功于我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可见,拥有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是多么重要啊!只要大家都具有这种精神,你们一定就会和我一样有更多的发现,得到更多“偶然的机遇”!

5篇啊!你倒霉了,我那时只需写一篇而且还被表扬了。你想要的话我帮你找找看。

你好: 孩子是要从小培养的,但您也不能要求的过高,孩子虽然小但是他和大人一样,我们去和他沟通,看看孩子的长处去发展,不足的地方就会有好转的。

数学小论文:《容易忽略的答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数学小论文今天,在我们数学俱乐部里,老师给我们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其实也是一道有些复杂的找规律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列数:1,2,3,2,1,2,3,4,3,2,3,4,5,4,3,4,5,……。这列数字中前24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题目,心里猛然想到,这题目必须得按照规律来做!!!想法一:开始我便先试着先3个一组来求和,6,5,10,9,12,15,14……。这样一看,这些数字各有特征,关键就是找不出合适的规律。于是,我又找4个一组来求和,8,10,12,16,20……。仔细一看,好像也没什么规律,我只好再试着找5个一组来求和,9,14,19,24……,这样一来就非常明显的看出它们是等数列,我非常高兴,再把240÷5=48(组),5个一组,(1、2、3、2、1),(2、3、4、3、2),(3、4、5、4、3),(4、5、6、5、4)……那么就可以求出末项的和,9+47×5=244,把首项加末项的和乘项数除以2,(9+244)×48÷2=6072。这样就完成了!想法二:我又发现每组开头第一个数字恰好分别是1,2,3,4……48,那么另一种方法就产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这样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个理得清楚而且又实用的方法!想法三:我又发现有N组时,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组数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这个规律也是要通过不断来细心观察与研究得来的,这个规律虽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还要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容易些。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种解法,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来找其中的规律,解其中的奥秘!

数学小论文150字左右一年级上册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  摘要: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门槛,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对学习缺乏主动和持久的耐性,表现在课堂上为被动,不专心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设计并实践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重要和有趣的,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本文从培养一年级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发言的方法和要求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如何激发一年级小朋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关键词:学习观 学习兴趣 发言 主动参与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催化作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应该担负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任务,更应该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小学阶段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还很稚嫩,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学习数学还依赖教师、家长,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   二、主要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学生的心理需求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并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研究的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你好: 孩子是要从小培养的,但您也不能要求的过高,孩子虽然小但是他和大人一样,我们去和他沟通,看看孩子的长处去发展,不足的地方就会有好转的。

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的价钱相等。小明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日记本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把‚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价钱相等‛换句话说,就是‚1本日记本和2本练习本价钱相等‛;再把它换句话说,就是‚3本日记本和6本练习本价钱相等‛,也就是说‚3本日记本可以换成6本练习本‛。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换句话说就是‚买6本练习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这样就可以先算出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 4÷(6+5)=4(元) 从而求出日记本的单价是:4×2=8(元)。 联系以前做过的一些题目,我又想,有些题中的已知条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说,解题时,把它换句话来说,可以使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更加直接,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也就方便我们找到解题方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陈老师,陈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还告诉我:‚这就是转化的方法,转化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会解决的问题。‛ 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 [题目2]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46。这个两位小数是多少?我想:把‚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个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得到一个新数‛。再想把原来的数看作1倍, 新数就是100倍,又可以把‚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46‛换句话说成‚原数的99倍等于46‛。这样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转化成:‚一个数的99倍是46,求这个数。‛ 46÷(100-1)=54 解题时,把已知条件‚换句话说‛,还真能化难为易! 最后,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1,余数是3。如果把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它们的和是22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数学小论文:《容易忽略的答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数学小论文今天,在我们数学俱乐部里,老师给我们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其实也是一道有些复杂的找规律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列数:1,2,3,2,1,2,3,4,3,2,3,4,5,4,3,4,5,……。这列数字中前24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题目,心里猛然想到,这题目必须得按照规律来做!!!想法一:开始我便先试着先3个一组来求和,6,5,10,9,12,15,14……。这样一看,这些数字各有特征,关键就是找不出合适的规律。于是,我又找4个一组来求和,8,10,12,16,20……。仔细一看,好像也没什么规律,我只好再试着找5个一组来求和,9,14,19,24……,这样一来就非常明显的看出它们是等数列,我非常高兴,再把240÷5=48(组),5个一组,(1、2、3、2、1),(2、3、4、3、2),(3、4、5、4、3),(4、5、6、5、4)……那么就可以求出末项的和,9+47×5=244,把首项加末项的和乘项数除以2,(9+244)×48÷2=6072。这样就完成了!想法二:我又发现每组开头第一个数字恰好分别是1,2,3,4……48,那么另一种方法就产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这样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个理得清楚而且又实用的方法!想法三:我又发现有N组时,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组数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这个规律也是要通过不断来细心观察与研究得来的,这个规律虽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还要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容易些。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种解法,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来找其中的规律,解其中的奥秘!

数学小论文五年级150字左右

记得暑假里的一天,我们到叔叔家里玩,正玩到兴头上,叔叔拿了10个硬币走了过来,说:“你们想要这些硬币吗?”“当然想啦!”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望着叔叔,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心里琢磨着,不知道叔叔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你们想要这些硬币,就要回答我的问题,谁答对,硬币就全归他了。”说完,叔叔就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10个硬币放进3个杯子里,使每个杯子里的硬币数都是奇数,看谁能找出最多的方法。” 听完叔叔的题目,大家冥思苦想。只见表弟在客厅里走来走去,表姐坐在椅子上冷静地思考着。不一会,我看见妹妹找来了材料,试着做。可是,做了很久,妹妹还是没找到具体解题的方法。我也不甘示弱,开动脑筋想着。哎,要是能把这硬币拿到手,那该多好啊! 过了十多分钟,大家都没有想到怎么做,叔叔见此情景,对我们说:“给你们一点提示吧!解这道题要学会多转几个弯,不要……”“等等!”话没说完,表弟好象想到了什么似的。只见他拿起10个硬币,先把第1个硬币放到第1个杯子里去,然后把3个硬币投进第2个杯子里,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道:这个办法嘛,我早就想过了,根本就不行,剩下的硬币有6个,6是偶数,我可以肯定地说一句:“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当表弟把剩下的6个硬币放到第3个杯子时,我插嘴道:“这办法根本……”我的话还没说完,表弟就把我的话打断了,“表姐,你还是看我的表演吧!”表弟神气地说。只见他拿起第1个杯子,把那个硬币放到第3个杯子里去。“这就是第一种方法。”表弟得意地扮了个鬼脸。“哎呀!我真笨,怎么想到第三步就放弃了呢?真不值得!”接着,表弟按照第一次那样做,先把3个硬币放到第1个杯子里,然后在第二个杯子里放5个硬币,接着把剩下的硬币放到第三个杯子里,最后,把第一个杯子里的硬币放到第三个杯里去。这样第二种方法就完成了。按着这样的方法,表弟连续做了13次。 看到这里,站在一旁的叔叔拍起了手掌,点点头说:“真想不到,你这小鬼还会有动脑筋的时候,这回你赢了,10个硬币都归你了。”叔叔一边称赞表弟,一边抚摸着他的小脑袋。“不过,小瑜呀,你可得加把劲了,这回连表弟都赢了你。记住,凡事多动脑筋,别轻易放弃。” 是呀,叔叔说得对,凡事多动脑筋,别轻易放弃。如果我刚才想到第三步没放弃的话,再动动脑筋,那道题就被我解开了。以后,真的要加把劲,要努力学好数学,掌握好数学,更要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好数学。

今天,我和妈妈去买灯泡。到了超市,发现超市里有两种灯泡:一种是节能灯泡,一种是普通灯泡。节能灯泡虽然开200小时只需要用一度电,比普通灯泡一度电多用170个小时,但是它一个要5元,;普通灯泡一个只要1元,比节能灯泡便宜4元,但是它30个小时就要用一度电。     妈妈问我:“考考你,如果我要买一个灯泡回家,买哪种的灯泡最划算?”     我思索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说:“可以这样算:     5÷1=5     30×5=150(小时)200小时>150小时     还可以这样算:     5÷1=5     200÷5=40(小时)30小时<40小时     由这几步可得出结论,节能灯泡省钱。”     妈妈又问我:“很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算?”   我又想了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不可以百分数?来 算。”也可以这样算:     5÷200×100=025×100=5     1÷30×100≈033×100=3     3>5     或者这样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节能灯泡便宜。。”     我和妈妈买了比较划算的节能灯泡回去了。   从这件事中,我知道了:“生活处处有数学”。

买西瓜的数学那是星期六的一天下午,我嚷着要吃西瓜,妈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和奶奶就去买西瓜走进菜市场,我一眼就瞅住了一个西瓜堆儿。这里的西瓜是红瓤的,又大又圆,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奶奶说:“给我挑个熟的!”那个小贩在西瓜上敲了敲,说:“包熟!”于是放在电子秤上说:“一斤十块半,6斤,17元8角。”奶奶说:“什么?17元8角,这么贵?不买了不买了!”小贩急了,说:“别,别,别,你去其它地方买就不贵吗?我这儿可是全市最便宜的了,我这儿一斤十块半,人家一斤半十五块五了!”奶奶数学本来就不好,被小贩这么一说便糊涂了,我当时也在想:一斤十块半,也就是1斤5元,单价是:5÷1=5元,而一斤半十五块五,也就是5斤5元,它的单价是:5÷5,我没细算,想想可能应该比5多,但是却犯了个致命的错误。算错就会犯错,我向奶奶使了个眼色,示意让她买,于是奶奶说:“价格能少一点吗?”“不能、不能,本能就比人家便宜,再少,我就亏大了,干脆别卖了。”看着小贩的“真诚”的态度,奶奶于是付了钱,拎着装好西瓜的袋子就走了。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给妈妈。妈妈听了之后又问了一遍价钱。我说:“小贩说他这儿一斤十块半,别人那一斤半十五块五。”妈妈哭笑不得,问:“你怎么知道别人那儿贵呢?你再好好的算算”。“因为这儿是5÷1=5,而别人那儿是5÷5,反正他这儿便宜”我理直气壮。妈妈说:“你呀,太马虎了,5÷5=333……,谁便宜呀!”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学好数学十分重要,另外还要记住:“不要利用数学骗人,也不能不懂数学而被人骗!”

五年级第二学期以来,我们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分数乘法的等。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单元里,有许多典型的题目,而这些题目通常会导致我们思维混乱从而做错。下面,我就来分析一道多次出错的题目。 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长方体鱼缸,长6米、宽2米、深1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 我是这样做的: (6×2+2×1+6×1)×2-6×2 分析我的做法: 我先算出整个鱼缸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缺少的那个面(上面)的面积。因为鱼缸要养鱼,所以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往往都是上面作为缸口,所以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方法多种多样,做这一道题还有另一种方法: (2×1+6×1)×2+6×2 分析这样的做法: 已知鱼缸共有5个面,其中前面、后面是一组,左面、右面是一组,可以先算出前、后、左、4个面的总面积,再加上下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鱼缸5个面的面积,也就是鱼缸的表面积。 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像这样类型的题目,往往容易出错的有2点。一是不联合实际想,把鱼缸的表面积当做6个面来计算;二是虽然知道鱼缸只有5个面,但却不知道少的面面积应当怎么算。 我的建议: 当你做到这种题目时,应该画一画图来帮助你,并在图形上标明长、宽、高对应的数目,这样题目就一目了然,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另外,还要注意单位是否一致! 以上就是我对“鱼缸问题”的分析与见解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