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论文前言

发布时间:2024-07-05 18:05:34

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论文前言

娇宠型父母――不控制 不完全的爱 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小孩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应,对小孩百依百顺,任凭其呼风唤雨,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却不知如此的娇纵会导致小孩子形成任性、无理取闹、惟我独尊、缺乏礼貌等一系列不良的性格特征。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专制型父母――控制 不爱(拒绝) 控制有余,爱心不足。这样的教育方式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过度叛逆行为。当孩子的反抗被压服时,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和创新精神等许多宝贵性格特征便被随之毁掉,逐渐形成粗暴、冷漠的性格,或形成执拗、怪癖、神经质、情绪不稳定、自卑等性格。   冷漠型父母――不控制 不爱 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由,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易形成冷酷的、情绪不安或消极的、与世无争、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这样的环境造就的小孩子基本表现得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   权威型父母――控制 爱(接受) 父母不任意干涉孩子的活动,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显示对孩子的爱护与尊重,父母严格要求孩子但不苛求。遇事同孩子商量,不把成人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民主教养的态度易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个性。

近年来,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问题儿童出现,有的社会交往困难,有的攻击性行为频发,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多烦恼,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呢?分析其原因,很大程度都是由于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儿童出现,极大的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正确可行的,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身心的发展,希望对已经成为幼儿教师和将要成为幼儿教师以及众多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家庭的教养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父母对待幼儿是平等的,尊重幼儿的需求,鼓励幼儿大胆的尝试自己的做法,支持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善于倾听幼儿的想法,用恰当的方式与幼儿交流。在民主型家庭中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信心、独立性、有爱心和责任心,和父母关系融洽,极大的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通过这种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不仅可以丰沛内心的情感,建立自信的个人品质,同时在这个过程里还可以通过父母对其的关爱给予对周围的同伴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将有爱的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伙伴。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幼儿的任何事情都有所干涉,多数上是制止幼儿自由探索,对幼儿的态度也比较粗暴,不支持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让幼儿觉得温暖较少。这样家庭中的幼儿将来会变成两种极端模样,一种是胆小无主动性,一种是胆大妄为。所以,一旦家庭的教养方式呈现出专制型的特点,作为父母就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来弥合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其幼儿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百依百顺,宠爱倍加;一种是不关心不信任,任其发展。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往往会胆小蛮横,自私自利,缺乏独立性。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做好合理的工作安排,同时也需要营造适宜良好的环境从而给儿童带来深刻温馨的情感体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就成了我们对家庭教养方式有效辨别的一个合理风向标。同时,我们通过对每个家庭情况进行细致严谨的分析,并结合本土的发展文化特点,可以适当给予相应的规划。从上述家庭教养方式来看,最好的家养方式就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能够有利于幼儿身心良好发展,希望幼儿家长及教师能够重视家庭教育,谨记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向孩子传达积极的思想,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己,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遇见事情的时候更加有耐心和毅力。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好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1、可以让孩子保持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孩子每天都积极面对生活。  2、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小孩能够更加独立。在家的时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可以提高他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也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3、家长学会主动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孩子如何正确做事情,这样孩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的有耐心和毅力。  4、在家中父母对孩子有礼貌,孩子就会对其他人有礼貌。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对不起和谢谢你,还要多夸奖孩子,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之后也会这样去对别人,成为一个有家教的孩子。  5、家长多带孩子去看博物馆和展览馆,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成长是不一样的,通过深入分析家庭教养的四种方式可以为我们选择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根据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独生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多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一个紧迫的话题,家庭教养方式的探讨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都应该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指的是家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子女。我们将家庭教养的方式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民主型   所谓民主型就是指在家庭教养中,家长能够听幼儿的意见,幼儿也能够听从家长的意见,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有着平等的话语权。当幼儿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能够给以幼儿自信心,鼓励幼儿去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的目标;当幼儿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不会直接批评幼儿,而是通过间接委婉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到错误,并教会幼儿正确的方法,避免同类错误再次发生;当幼儿表现优秀的时候,家长会对幼儿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帮助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民主型的家长在家中从不打骂幼儿,遇到事情的时候会给幼儿讲道理,如果是家长自己做错了,他们会主动向幼儿道歉。家长也不会给幼儿太多的压力,总是为幼儿创建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的飞越。幼儿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会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专制型   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幼儿必须完全、绝对听从家长的意见,不准有任何反驳。家长以绝对的权威来折服幼儿,幼儿在生活中必须绝对听从家长的安排。家长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感受,总是对幼儿过分严厉,过高期望幼儿能够达到自己心目中的预期目标。长时间下去,幼儿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也没有了自己的主见,总是什么都听从父母的。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中,如果孩子违背了家长的意愿,家长就会表现得特别生气,甚至干预孩子的行动。幼儿在家长的高压政策下也只得服从,时间长了人格的发展和社会品质的形成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没有所谓的自由,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很大,没有绝对的自由,生活和学习表现得被动,生活的自理能力比较差。   (三)溺爱型   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表现出的特点是家长过分爱幼儿,没有把握好分寸,只要是幼儿喜欢的、想要的,家长都会想方设法满足幼儿的心愿。家长在生活中一般很少对幼儿的行为加以控制或者提出一些要求,把幼儿当做自己的心肝宝贝,不愿意让孩子受一点苦。由于对幼儿的管教缺乏分寸和尺度,以至于幼儿从小就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去操心,如果父母不答应,幼儿往往会以哭泣、吵闹的方式来让家长满足自己的愿望。家长由于过度溺爱幼儿容易滋长幼儿不良的品行,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长时间下去幼儿成了小霸王,全家人都要围着他转,家长为了幼儿甚至还可以牺牲一切。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生长的幼儿,幼儿的身心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幼儿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争抢玩具和咬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性发展滞后。   (四)放纵型   放纵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表现出的特点是家长不关心幼儿的成长,放纵幼儿的行为。在家庭教养方式中,家长往往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工作中,由于工作繁忙,把幼儿交给爷爷奶奶负责看管,很少主动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忽视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需要。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和关心,幼儿在情感上表现出孤独和无助,只能通过行为方式来释放自己心中的不满。由于幼儿年纪小,对自己行为掌控能力比较低下,对是非对错的认识不够,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往往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养成一些不好的反社会行为。放纵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幼儿不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自理能力和品性差,容易上当受骗和迷失方向,幼儿人格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五)忽视型   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表现的特点是家长对幼儿的成长漠不关心,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家长一般只是负责幼儿的物质生活,提供一些食宿和衣物等,而不会真正去关心幼儿的精神生活。家长由于过分关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常常忽视了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导致幼儿在教育、需求及情感上得到的关心和支持都少之又少,幼儿长时间感受不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就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哭泣等行为特征。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幼儿往往表现出胆小、自卑、冷漠的心理品质,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也较差,容易出现适应性障碍。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还可能会养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主要因素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影响和指导着家长的教育行为,也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长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孩子都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密不可分。不同的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家长能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倡导自然主义的教育理念;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家长把幼儿当做是自己的心肝宝贝,舍不得让幼儿吃半点儿的苦和累,总是什么都为幼儿包办;有些家长对幼儿的发展不理不问,任意放纵幼儿,不关心幼儿的成长;有些家长却愿意多留出时间来陪伴幼儿,让幼儿快乐成长,鼓励和关心幼儿的发展

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论文前言怎么写

要重视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人们都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由于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观念和方法不正确。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偏差。一、溺爱型家教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以孩子欲望的实现为满足。父母及爷爷奶奶都把它们视为掌上明珠,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宠坏。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皇帝”,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因此表现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如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办手抄报要家长代办,不愿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二、过高期望型家教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期待型家教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目标,超出孩子的实际可能,以致效果常常不尽人意的家教。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子女有出息—学习成绩优秀,将来能进入高等学府。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考试时心情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放任型家教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使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从学习较后进的学生家中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方城”大战,与邻里关系紧张,常发生争执、粗话连篇,更有甚者,大打出手。四、严厉型家教引发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对立心理同放任型家教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以上种种家庭教育的误区,造成了孩子心理上严重障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予以矫治。对此,笔者认为在家教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指导和加强。1、帮助家长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肥沃土壤。孩子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家长自身的教养,文化素养,生活习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据研究,孩子从9岁到11岁,就开始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父母要认识这个规律,并注意发展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有意见,见解要让他们表达出来,不要总是搞家长一言堂,使家庭生活有和谐融洽民主气氛。如在家长高期望值下造成自卑心理后,父母先对孩子的学习作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并放低过高的期望值,让孩子自主地选择他的兴趣爱好。在以后一段时间里,试着改变了教育方法,使孩子减轻了心理压力,各科成绩稳步上升。2、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向家长建议,为孩子准备足够的文具用品等,订阅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杂志;注意使孩子学习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我想只要家长充分认识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调动家庭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就一定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家校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惜时、复习、预习、作业、自查、行为自律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抓起。家长要针对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及孩子的学习动机、兴趣、习惯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 每个家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都不尽相同。许多家长在孩子从多的学习问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及其个性的发展缺少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于他们尚未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养,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养。因此,学校、班主任都应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介绍有关《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向品学兼优的孩子家长谈他们的教子良方。父母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和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孩子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5、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实际上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又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和子女子间有不可替代的特有的感情和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长应该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责任。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我国古语也曾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教育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述唐宁同学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原因是这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基本认识。 总之,提高每个家庭的教育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质,是关系培养成千上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的百年大计。为了对祖国的后一代负责,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这个问题。

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1] 家庭教育其他观点:一、《辞海》: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 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献如司马光的《家范》,颜之推的《家训》、班昭的《女诫》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裴斯泰洛齐等阐述了资产阶级家庭教育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庭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统一教育影响,使儿童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获得发展。(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第1023页)在美国通常称为家庭生活教育,夸美纽斯称之为母亲膝前的教育。综观各国家庭教育概念演变过程,参考名家大师对于家庭教育概念的描述,结合我们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我们将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的社会活动。

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只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这过程也的确是凝聚着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血。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来谈谈我们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一、“严”字当头,抓住小学关键期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错爱”、“宠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例如,在我所认识的大学生、高中生中均出现过要父母给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我家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一切时,一切事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多为公着想,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必须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我家培养孩子的习惯采取“小时严、大时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儿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格。这也就是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二、培养独立意识,使孩子不产生依赖思想。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好像一夜之间孩子就会做些我们从没特意叫过他的事情,我们会惊讶:他怎么学会的?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迈出第一步,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将永远做不好。我们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倒茶水、扫地等,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视培养。我们一是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三、关注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沟通,当好慈祥父母亲,及时解疑答难,正确引导孩子。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大人,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同时,我家非常重视德育,会做人才会做事。德育我们主要从要求儿子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德育内容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当然,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还有,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不能居高临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另外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般每天都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我们从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四、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家庭和学校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保持一致,家长应当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态度,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态度,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等情况,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回家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们一直做得不太好,有些事情幸亏老师及时与我们联系,才避免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走弯路及孩子一些不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不断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为人父母者,欲子孙贤者,不染恶习。要教育孩子做到勤奋刻苦努力的学习,将来能成为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民造福;首先要做到对孩子进行道德的教育,知道理,明德行,教育孩子能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贪婪痴慢,人心堕落要因。一切时,一切事要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一切为公着想,要使其作到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要做到爱一切的人事物,更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将来踏进社会,不为自己,为民造福。教育孩子要立大志。人无志向就不能成大器。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家庭是经常督促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求孩子要立大志。明确方向,努力学习。精进不退,在家中,要求孩子作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在学校要求孩子做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上课时要做到认真听课,要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一切作业,团结同学,要做到取长补短;在学校要争取多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严格遵守校规,教育孩子力争做到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这就是我们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的纲领。

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论文结构

您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孩子爱学习,勇敢,有担当,正义感强,自我认知适当等正常心理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1民主型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民主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也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孩子的帮助。父母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儿童,及时热情地对儿童的需要、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他们对儿童有较高的要求,对儿童不同的行为表现奖惩分明。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的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2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这一类也属于高控制型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方面与民主型父母有显著的差异。这类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他们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学前期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在青少年时期,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与民主型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但有时他们在校的学习表现比溺爱型和忽视型下的学生好,而且在校期间的反社会行为也较少。3溺爱型这类父母和民主型父母一样对儿童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例如,任由儿童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儿童贪玩、看电视。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不要求他们做家务事也不要求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尽量会满足儿童的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 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大多很不成熟,他们随意发挥自己,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心不足。4忽视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很少去完成。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与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一样,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综上所述: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及给予帮助的一种教养方式。 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对子女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的一种教养方式。 溺爱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 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以上四种类型是比较典型的,但在现实中,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家长本身观念的变化,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对其多给予爱和关怀,并且应在这时更多地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家长应及时听取孩子的想法,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给父母的建议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所以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本 着“民主、宽容、自由发展”的教养原则。1以身作则,合理管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对子女要立下合理的规矩,通过这些规矩去管理、约束孩子。所订规矩,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并要说到做到,尤其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对子女行为要求、价值判断标准要前后一致,能使子女做有标准、学有榜样。管束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要求,不能没有规矩,或者有规矩没有要求,更不能既没有规矩,又没有要求。 2尊重个性,适当期望 适当、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因人而异,为每个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使孩子有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宽松的心理环境。任何超负荷的压力会带给孩子消极、胆怯、被动的负面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是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相结合。要着眼于孩子本身的特点,要孩能够得以实现,不能高于子女的能力,也不能低于子女的能力。 3沟通情感、循循善诱 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留点时间陪陪孩子,经常与孩子在思想、情感上不断沟通,建立起信任、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是教子的基本条件。父母同孩子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系,又是朋友关系。孩子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孩子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当父母同孩子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孩子出现过 错时,父母循循善诱,说明是非善恶,解释行为意义,让孩子心悦诚服。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到的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生活上、学习上,父母都应当给予更多的启发性帮助。 4感受关爱与恰当的挫折 儿童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元素就是“爱”。作为父母,一方面,需要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在生活的细节上通过细致入微的关爱,传达父母对子女的爱,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谐,从而使孩子自觉地热爱自己的父母,进而自觉地热爱身边的人、热爱集体。另一方面,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能不断经历一些小逆境,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一些劳苦,有意识地让幼儿忍受一些饥饿、有意识地让幼儿经受一些失败、有意识地让幼儿克服一些障碍、有意识地让幼儿接受适当的批评,从而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增强平等竞争意识,提高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

爱心无限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这里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家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 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2-5岁时 ,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 ,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 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经常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开阔孩子视野: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锻炼孩子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随时随地讲,而且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发音清晰。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情绪:要求孩子答简单的问题,并且做到有问必答,决不敷衍。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有时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违反常理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教他语言规范,比如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猫”等等。 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关心孩子的中学阶段。初中阶段重在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孩子学习方法的关健时期;高中阶段重在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培养能力的关健期。可是这时父母已经无暇顾及或者没有能力关心孩子的学习了,那么这时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坚持督促他们的学习,这是当父母的能做到的。好成绩和好心态哪个重要?并且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以有好的心态做保证。书读得再多还不如有个健康的心理,所以当父母的在这时不要有片面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这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阶段,多数孩子已离开家庭,过着独立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苦事、难事做起,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他们经历挫折、忍受磨难的毅力,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父母有爱心,孩子才有孝心。”这是天底下的至理。如果用我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有用之才。

有人会说,孩子性格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自然不一样。但两位妈妈们的做法呢?要知道,其实孩子的性格是对家庭教养的体现啊!常见的四种教养方式,多数父母都在其列美国发展心理学教授鲍姆林德发现:学龄前儿童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类型,而每种行为都与特定的育儿方式高度相关。在鲍姆林德教授的研究中,他认为成功的育儿方式由四方面组成:响应性和非响应性、绝对化要求与非绝对化要求。根据该特点,他把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类:溺爱-纵容型,权威-民主型,专制-集权型和忽视型。A、溺爱-纵容型父母很少制定规则,随着孩子的性情发展。但在这种教养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抗压能力,没有常性(持续性),容易放弃,易冲动。B、权威-民主型父母具备权威,但会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并且给予他相对自由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在这种教养模式影响下,孩子往往更乐观、积极、自信,且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C、专制-集权型与上一条类似,但却忘了给孩子空间和自由,认为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听话。对于孩子而言,未来的他们常常会焦虑,不知道如何选择,充满负面情绪,家里外面判若两人。D、忽视型这类家长既不骄纵也不管教,任其肆意生长,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孩子长大后,往往缺乏适应能力,遇事无所适从,甚至有人格障碍。孩子的行为和家庭的教养模式息息相关,家长采取怎么样的方式养育,未来就会体现在孩子的行为当中。育儿专家:教养方式与父母的社会地位,有直接关系根据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报告显示统计,将近8%的家庭都是专制-集权型教养方式。只有不到七分之一的家庭是民主-权威型教育。曾有育儿专家做过一项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父母,能够和孩子进行频繁的沟通,做到权威-民主型养。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和孩子的沟通较少,一般会采取专制-集权型教养方式。在这项研究中,说明家庭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研究者解释说,父母经济条件越好,越有精力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精神建设,也愿意花更多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而每天忙于奔波生计的家庭,家长过多的注意力停留在“生活”、“生存”上。在他们看来,努力生活挣钱,供孩子吃穿学习就是己任,和孩子的沟通相对缺乏,也很少意识到,跟孩子交流的重要性。记得看过一则视频。一位妈妈带孩子乘坐地铁,因为孩子弄丢了地铁票,就一直打骂,被路人制止后,妈妈哭着说:“挣钱好难啊!”大家听到后瞬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觉得心口堵得慌。她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辛苦努力挣钱上,这种情况下,有怎么会关注到孩子的感受和心理变化呢?当然,并非所有社会地位低的家庭,都无法做到权威-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而这其中还得做出一点点调整。沟通,是“优良养育”的先决条件每当孩子发脾气哭闹,或者不听话了,有多少家长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静下来认真听听,孩子闹腾背后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可见,能不能和孩子进行沟通,是决定家庭教养方式的关键所在。首先,明确规则和责任。和孩子做到民主的前提,需要家长制定好规则,并明确责任。如果丧失了这一点,就变成了纵容-溺爱。其次,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在孩子三观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家长(老师)来进行正确引导。但这并非意味着孩子是我们的附属品,试着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再次,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空间。为孩子创造能够尝试的机会,相信他能做好,谁也不是天生什么都会,也是在失败中积累经验,才慢慢成长起来的。记得哥哥最早学平衡车,我们总是担心他骑不好摔伤自己,不是扶着他,就是拽着走。但后来先生放手之后,哥哥只用一个下午就学会了,他雀跃欢呼的表情,让我和先生都感到很自豪。

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论文题目

摘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与学校、社会教育一样,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做好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与良好的性格,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需求。基于此本文针对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分析;作用探究在大教育中家庭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家庭对孩子有着养育与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来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的补充与发展。在自我意识中不仅包含了自我认识与体验,同时也包含了自我调节等方面。因此,在实际教育中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开展家庭教育的意义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是实现育人的基础,对学生的一生发展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且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主要是针对家庭中父母等对未成年人的一种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在正式进入到社会集体教育以前确保孩子自身可以实现健康的发展,从而为接受幼儿园教育与学校教育奠定基础。从教学中的重点上来说,就是从品德教育上出发的,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为习惯中则包含了生活、学习等习惯。家庭教育其实就是从家庭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与学校、社会教育进行联合,以此来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可以促进孩子的性格实现正确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好孩子的行为习惯,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实际中就要真正认识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1]。二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意义对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来说,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得到有效的发展。其状态也是从低到高的一个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萌芽的阶段,如果小学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客观的评价好自己,满足后期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实际中就要注重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其认知能力,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好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此看来实现自省的目标。可以说自我意识发展对自身以后的正常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就要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上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特点,所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也可以正确的引导好学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2]。三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一)培养好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首先,就体现在了培养好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上。可以说自我控制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身行为的一种有效控制与约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其独立性与自主性,那么也就可以培养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且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并尊重其意愿,那么也可以培养好其自我控制能力。反之如果在家庭中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限制其自主性与独立思考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解决能力,最终也就影响到了其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就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以此来培养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3]。(二)对小学生评价能力上的影响对于小学生的评价能力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上体现出来,同时也包含了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上。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评价时,就要坚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避免出现过度溺爱孩子的现象,同时还要保证评价上的公平与公正,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的改正与完善自己。其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具体的评价工作,同时还要把握好尺度,以此来促进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客观评价自己奠定基础。最后,家长还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孩子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逐渐树立起评价自己的意识。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评价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可以明确存在的不足,对提高孩子认识自我的能力有着一定的效果。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从孩子的实际情况上出发来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可以准确的认识自己,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可以主动的调整好自己,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受到教育的影响来更好的面对以后的学习[4]。(三)对小学生自信心上的影响小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自信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自信心是孩子在学习与成长阶段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就要做好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工作。在家庭中如果家长对孩子采取了鼓励性的教育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上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也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更好的发展。可以说孩子的面对事情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自信。因此,在实际中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水平,满足孩子的发展。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过度的批评孩子,就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造成其成就感的缺失。所以说父母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的采取鼓励性的教育方法,以此来让孩子独立的完成事情,锻炼好孩子的自主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满足其自我意识的发展需求,促进孩子实现更好的发展[5]。(四)明确家庭因素上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心灵,身体,能力,智力,心智都在成长,老师和家长,社会都是孩子的一路成长的陪伴者、引导者、保护者、创设者、孩子一路的成长有欢笑、有泪水、有困难、有成功,每一日、每一年,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一次次成长的体验,对于孩子和作为家长的我们都是宝贵的财富,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我们在影响孩子,孩子也在影响着我们,他们也是我们的“小老师”,引导我们做更好的父母。首先,对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来说,对学生的意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其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来对孩子产生出间接上的影响。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那么其自我意识水平等方面也相对较高。而对于一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父母来说,在错误的教育方法影响下,很容易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造成孩子难以认识到自我,其次,从家庭关系的角度上来说,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处于和睦友爱家庭氛围中的小学生,对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且存在较多矛盾的家庭关系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上也很容易受到影响。最后,从家庭收入上来说,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五)教育方式上的影响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在进入到学校以后,也开始产生了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所以家长就要及时的与孩子进行交谈,掌握好其想法,孩子出现思想错误等情况时还要及时的引导孩子。且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就要保证自身从平等的角度上来与孩子进行交谈,明确其想法。在这一阶段中正是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起步阶段,所以父母就要及时的发现孩子存在问题,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要适应他们的成长,给予心理世界的支持,做孩子人生的守护者,让孩子们在成长的大海里一路前行,在前行的路上,会有很多风浪,但是有父母,老师,学校,社会的关爱,相信孩子会走向成功的彼岸。静等花开,陪伴是最好的方法。四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还要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理念,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梅花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184-[2]许凯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4(33):248-[3]谭鑫试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48):82-[4]刘於清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路径探讨——基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家庭因素视角[J]教育探究,2011(01):68-[5]杜红梅,冯维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意识、家庭功能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7(10):71-作者:苗丽羽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

摘要:家庭作为学前儿童学习的第一场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家庭是学前儿童教育的起点与基点,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通过积极引导,为今后学前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社会性 家庭 家庭结构 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关系 家长教养观念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指出;"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命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么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构建了。"儿童从出生到7岁这一阶段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其社会化始于家庭。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儿童习得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家庭结构,家庭生活环境,家庭关系,家长教育观念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一: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和人数。家庭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在核心家庭中,由于只有两代家庭成员,家庭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交往增多,容易形成亲密感情,这种亲密感情是父母对儿女实施教育的基础。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教育认识容易达成一致。父母对孩子的社会过程影响较大。但由于家庭成员少,孩子交往对象单一,不利于形成较强的交往能力。在主干家庭中,由于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生活在一起,人口较多,规模较大,层次较复杂,儿童可以同时和几代人交往,学习长辈们的相处方式,锻炼各种适应社会生活的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但这种家庭中,家长之间容易引起冲突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的儿童社会化所受影响取决于儿童的性别、年龄、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原因以及父母的态度。这类儿童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亲子关系等社会性发展方面出现不良的现象。如果父母离异了,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仍能进行沟通,双方能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这样对孩子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  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出现了家庭结构核心化和子女数目减少趋势。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人数剧增,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已占主导地位,这种家庭结构使孩子的社会化独具特色。独生子女由于缺乏兄弟姐妹,无法建立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伙伴关系,而伙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很大。这种家庭中,父母会有意无意地像孩子倾注过多的爱而不求回报,结果导致独生子女自私自利,不会关心体谅他人。但,这种家庭也有优势,有资料证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智商要高,性格上表现出活泼,健康,积极,主动进取的特点。面对独生子女社会性培养问题时,一些专家建议,应多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引导孩子理智地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不要代替儿童的成长,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不要事事包办,应让他们接受生活的锻炼和挫折。  二:家庭生活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社区的人文环境等都影响着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农村孩子的物质资源相对匮乏,但居住场所较为广阔,玩耍的空间较大,同村的很多孩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可以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相对比较而言,城市孩子接触事物多,视野广阔,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各种各样的传媒文化促进着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但城市居住条件拥挤,独门独户自成一统的格局,限制了儿童的户外活动与邻里之间的交往,影响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而儿童正是在与同龄伙伴平等,密切的交往中,学会遵守规则,合作,团结,理解,体谅他人,这些都是将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品质与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儿童的社会性教育。父母尤其要努力为儿童的创建一个爱读书,爱学习,求上进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价值观,人生观,待人接物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家庭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夫妻关系会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般而言,夫妻关系和谐,子女安全感就强,反之,则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感,这种消极情绪会给儿童的社会化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未完,完整版请点击下载】上一篇:论文:隔代教育 不教之教 下一篇:没有了最新课件下载幼儿园中班多媒体科学:水的秘密幼儿园中班多媒体美术《有趣的手指印画》幼儿园中班健康教育——蔬菜品种多PPT课件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课件:大家的东西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大树妈妈PPT课件幼儿园小班多媒体手指游戏《两只老虎》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铃铛说话PPT课件幼儿园小班多媒体手指游戏《萝卜房》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谁在叫PPT课件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课件:我的小手变变变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起关键性作用的,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一样,甚至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孩子的性格,甚至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样,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意识以及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对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家庭教育 小学生 自我意识 发展 作用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48-01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子女的养育以及教育的功能。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自我意识不仅包括自我认识,同时也包括自我体验,而且还包括自我调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着积极地作用。1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意识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教育

孩子们的学习无疑是家长们最关心,也是最头疼的问题。可我还是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该教的我也教了,该补的课都补了,骂也骂了,脾气不好的家长甚至大打一顿,怎么这学习就是不见好?在这我就要谈谈家长关心的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通过对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剑桥、北大、清华等优秀的学生调查显示,他们成功最大的秘诀就是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数据显示,不爱学习成绩偏下的孩子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占7%,而大多数家长都是通过给孩子报辅导班来解决的,没报辅导班的孩子只占1%。可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孩子学习效率低,成绩差的首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惯有多重要我这之前就有一位这样的家长,全职妈妈,女儿6年级,正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孩子数学成绩从来没及格过,英语更别说,单词记不住几个,语文了还能靠凑字数得点分!每次考完试都被老师喊去“喝茶”:上课总开小差,讲过的题一问三不知;背课文别的学生都背熟了,就她记不住,这个令她头痛不已。在她找到我的时候,她已经为她女儿报名过大大小小好几个补习班了,补习班的老师说这是她基础差脑子慢,课余时间多补补就好了,但是平时双休都用来补课,孩子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都有些厌恶学习了,她很焦虑,问我她儿女是不是就是这样,

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论文选题

一、课题的提出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学术权威、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整体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是:(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三、研究的原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1、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2、研究措施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二是抓教材配备:2002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安徽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02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04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成立家长委员会。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2)家长开放日: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分级部对家长开放课堂、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使家长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并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展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3)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4)学生、家长、教师恳谈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5)召开家长会、家访:我校规定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各班必须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实际自行组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工作,并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向家长宣传、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要常抓不懈,走进学生家庭,就能走入学生心灵。(6)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7)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并让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3、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2)研究阶段:2002年2月——2004年1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3)总结推广阶段:2004年2月——2005年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五、研究成果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实验的三年中,我校家长学校共开办9期,直接培训家长18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爱心无限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这里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家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 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2-5岁时 ,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 ,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 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经常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开阔孩子视野: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锻炼孩子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随时随地讲,而且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发音清晰。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情绪:要求孩子答简单的问题,并且做到有问必答,决不敷衍。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有时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违反常理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教他语言规范,比如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猫”等等。 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关心孩子的中学阶段。初中阶段重在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孩子学习方法的关健时期;高中阶段重在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培养能力的关健期。可是这时父母已经无暇顾及或者没有能力关心孩子的学习了,那么这时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坚持督促他们的学习,这是当父母的能做到的。好成绩和好心态哪个重要?并且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以有好的心态做保证。书读得再多还不如有个健康的心理,所以当父母的在这时不要有片面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这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阶段,多数孩子已离开家庭,过着独立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苦事、难事做起,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他们经历挫折、忍受磨难的毅力,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父母有爱心,孩子才有孝心。”这是天底下的至理。如果用我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有用之才。

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1] 家庭教育其他观点:一、《辞海》: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 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献如司马光的《家范》,颜之推的《家训》、班昭的《女诫》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裴斯泰洛齐等阐述了资产阶级家庭教育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庭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统一教育影响,使儿童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获得发展。(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第1023页)在美国通常称为家庭生活教育,夸美纽斯称之为母亲膝前的教育。综观各国家庭教育概念演变过程,参考名家大师对于家庭教育概念的描述,结合我们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我们将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的社会活动。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