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美术鉴赏1000字论文题目及答案大全

发布时间:2024-07-06 18:05:53

美术鉴赏1000字论文题目及答案大全

我也是美术专业的,我选的题目是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 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 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 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 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 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 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 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 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 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 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 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 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 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 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 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 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 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 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 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美术论文发表

从《兰竹图》,看郑燮高超的绘画技艺  《兰竹图》是“扬州八怪”中的奇才郑燮所作。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  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这首《兰竹图》的题画诗,较早的,见录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2年编印的《郑板桥集》,而事隔近40年的今天,即在2000年朵云轩的秋拍现场,当《兰竹图》报出25万元的起拍价后,买家纷纷亮牌,各不相让,此图竟一路飚升至150万元落槌,创下境内书画市场中郑氏兰竹的最高价,震动海内外收藏界。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一位有“三绝诗书画”之称的清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在绘画方面,郑燮擅长兰、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数量和艺术成就以兰竹为最高。他的兰竹画轴和杂品,存世较多,流传较广,自清代以来,成为人争之宝。  《兰竹图》卷中有蒋士铨的题跋:“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在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从这一题跋中可知,这幅画取法于郑所南、陈白阳和石涛,但却是“取其意之法而成为自成一体”。  兰竹图,纸本卷轴,以半边幅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壁岩以皴染间施的笔法运筹,空白见平整,峰峻显倔巍,用笔用墨都恰到好处。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中迎风摇弋。虽然丛生于岩缝,但又不囿于岩壁;自有“竹劲兰芳性自然”,“飘飘远在碧云端”那种不为俗屈的活力。兰竹用焦墨挥毫,乱中求正,密中见疏,水墨斑斓,使其表现出欣欣向荣又独傲萧爽、清静秀逸的风格。画面提拔云:“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回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干,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做好幅赎过耳”。以兰竹的自然特性比拟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题跋以隶书和行书相参共用,飘然有致,不仅起到了补叙画意和弥合画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给人以精美的书法艺术享受。整幅画面,较好地表现了画家所作兰竹的纯美意趣,以及把握整体,挥洒成章的作风。郑燮作过盆兰篱竹,但他犹其嗜好描绘“乱如蓬”的山中野兰。据说,他为此 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来年发箭成长,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郑燮爱赏竹,在题《竹》一文中,他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因为郑燮画竹是经过了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倾注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借助于笔墨,挥洒于纸的“画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画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艺术魅力。郑燮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兰竹,并不排斥传统技艺,相反,直接取法于石涛,并得益于徐渭、文与可等先辈的笔意。他认为,这种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有所取舍。

如果你看过很多书 你会发现百分之八十的书其实都是一个桥段 之所以有新书这个概念 是因为局部的修改 范本是个骨架 如果我走在街上看到一个骨架走过来 相信我 找个范本 你的灵感会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美术鉴赏1000字论文题目答案大全

我也是美术专业的,我选的题目是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 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 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 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 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 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 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 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 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 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 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 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 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 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 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 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 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 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 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 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美术论文发表

本来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种专业性的问题知道上一般不会有好建议,而且悬赏的分数太少了。不过我毕业知道论文不容易,给你点建议吧,多去百度谷歌搜搜相关的题材或选题论证,看看别人都怎么做的,然后找些自己比较擅长的,一个个列出来和导师仔细讨论敲定方案,随后做起来会方便很多。

美术学毕业论文选题还不容易 [1] 施乐群 中国当代油画30年的语境迁移[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2] 曾传兴 四种写实话语[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3] 刘芳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都市社会空间[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4] 沈阳 中国观念摄影研究[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5] 尹骅 关于马奈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参考这几篇文章,很简单

美术鉴赏1000字论文题目及答案

美术学毕业论文选题还不容易 [1] 施乐群 中国当代油画30年的语境迁移[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2] 曾传兴 四种写实话语[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3] 刘芳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都市社会空间[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4] 沈阳 中国观念摄影研究[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5] 尹骅 关于马奈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参考这几篇文章,很简单

从《兰竹图》,看郑燮高超的绘画技艺  《兰竹图》是“扬州八怪”中的奇才郑燮所作。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  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这首《兰竹图》的题画诗,较早的,见录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2年编印的《郑板桥集》,而事隔近40年的今天,即在2000年朵云轩的秋拍现场,当《兰竹图》报出25万元的起拍价后,买家纷纷亮牌,各不相让,此图竟一路飚升至150万元落槌,创下境内书画市场中郑氏兰竹的最高价,震动海内外收藏界。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一位有“三绝诗书画”之称的清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在绘画方面,郑燮擅长兰、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数量和艺术成就以兰竹为最高。他的兰竹画轴和杂品,存世较多,流传较广,自清代以来,成为人争之宝。  《兰竹图》卷中有蒋士铨的题跋:“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在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从这一题跋中可知,这幅画取法于郑所南、陈白阳和石涛,但却是“取其意之法而成为自成一体”。  兰竹图,纸本卷轴,以半边幅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壁岩以皴染间施的笔法运筹,空白见平整,峰峻显倔巍,用笔用墨都恰到好处。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中迎风摇弋。虽然丛生于岩缝,但又不囿于岩壁;自有“竹劲兰芳性自然”,“飘飘远在碧云端”那种不为俗屈的活力。兰竹用焦墨挥毫,乱中求正,密中见疏,水墨斑斓,使其表现出欣欣向荣又独傲萧爽、清静秀逸的风格。画面提拔云:“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回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干,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做好幅赎过耳”。以兰竹的自然特性比拟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题跋以隶书和行书相参共用,飘然有致,不仅起到了补叙画意和弥合画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给人以精美的书法艺术享受。整幅画面,较好地表现了画家所作兰竹的纯美意趣,以及把握整体,挥洒成章的作风。郑燮作过盆兰篱竹,但他犹其嗜好描绘“乱如蓬”的山中野兰。据说,他为此 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来年发箭成长,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郑燮爱赏竹,在题《竹》一文中,他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因为郑燮画竹是经过了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倾注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借助于笔墨,挥洒于纸的“画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画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艺术魅力。郑燮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兰竹,并不排斥传统技艺,相反,直接取法于石涛,并得益于徐渭、文与可等先辈的笔意。他认为,这种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有所取舍。满意请采纳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美术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解析美术史中“禅画”概念的由来  2、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  3、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  4、工业化题材在中西方美术中的体现  5、金焕基绘画的韩式情愫对韩国现代美术影响  6、基于IPad上的少儿美术APP界面设计研究  7、普通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中油画鉴赏教学研究  8、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9、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述评  10、林风眠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1、西藏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应用与实践  12、论表现拿破仑的美术作品的典范意义及其现实影响  13、高职特教听障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14、论30年代漫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15、中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也是美术专业的,我选的题目是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

美术鉴赏1000字论文答案大全

一是文本分析法,就是你看作品的内容,根据内容去分析评价作者的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二是知人论世法,你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来了解他作品深层的内涵;三是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观赏者觉得好就是好,看到作品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都可以视为正常合理当然,很多时候是三种方法一起用的所以,艺术的感人力是无孔不入的,艺术也是没有国籍/年龄/年代/性别等等的界限它带给我们美感,带给我们感动如果要成为某方面的鉴赏家,你要找相关的专著来看,比如"中国画鉴赏","西方美术史"之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本学期,我选择了“世界美术赏析”这门艺术学科进行了选修。原因其实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我逐步了解了许多关于绘画的知识。学下来收获很大,我逐渐可以感受到了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的拉斐尔那作品散发出一种令人愉快的笃定,那种归属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在他的作品中的寓意;了解了被可视为法兰德斯巴洛克风的具体象征的鲁本斯的作品;当然还有现在被我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画之一的伦勃朗的“泰特斯”等等这些经典的西方美术艺术。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我的艺术品味,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而且在我看来从实际情况作为起点,由于经济生活的变化,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学生产生了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高分低能”是一种表现。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和专业文化,并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所以要呼吁素质教育。

梵高的名画《向日葵》(时间:1888年 长宽:91X72厘米)名画向日葵  《向日葵》1889年1月   东京安田水灾东乡青儿美术馆   梵高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中,他用简练的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整幅画仍维持一贯的黄色调,只是较为轻亮。这幅画被认为是梵高在黄色小屋里画的最后一幅大型《向日葵》。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 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1987年3月30日,梵·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万美元卖出。买家是日本的安田火灾与海南保险公司总裁后藤安夫。

从《兰竹图》,看郑燮高超的绘画技艺  《兰竹图》是“扬州八怪”中的奇才郑燮所作。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  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这首《兰竹图》的题画诗,较早的,见录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2年编印的《郑板桥集》,而事隔近40年的今天,即在2000年朵云轩的秋拍现场,当《兰竹图》报出25万元的起拍价后,买家纷纷亮牌,各不相让,此图竟一路飚升至150万元落槌,创下境内书画市场中郑氏兰竹的最高价,震动海内外收藏界。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一位有“三绝诗书画”之称的清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在绘画方面,郑燮擅长兰、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数量和艺术成就以兰竹为最高。他的兰竹画轴和杂品,存世较多,流传较广,自清代以来,成为人争之宝。  《兰竹图》卷中有蒋士铨的题跋:“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在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从这一题跋中可知,这幅画取法于郑所南、陈白阳和石涛,但却是“取其意之法而成为自成一体”。  兰竹图,纸本卷轴,以半边幅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壁岩以皴染间施的笔法运筹,空白见平整,峰峻显倔巍,用笔用墨都恰到好处。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中迎风摇弋。虽然丛生于岩缝,但又不囿于岩壁;自有“竹劲兰芳性自然”,“飘飘远在碧云端”那种不为俗屈的活力。兰竹用焦墨挥毫,乱中求正,密中见疏,水墨斑斓,使其表现出欣欣向荣又独傲萧爽、清静秀逸的风格。画面提拔云:“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回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干,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做好幅赎过耳”。以兰竹的自然特性比拟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题跋以隶书和行书相参共用,飘然有致,不仅起到了补叙画意和弥合画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给人以精美的书法艺术享受。整幅画面,较好地表现了画家所作兰竹的纯美意趣,以及把握整体,挥洒成章的作风。郑燮作过盆兰篱竹,但他犹其嗜好描绘“乱如蓬”的山中野兰。据说,他为此 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来年发箭成长,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郑燮爱赏竹,在题《竹》一文中,他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因为郑燮画竹是经过了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倾注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借助于笔墨,挥洒于纸的“画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画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艺术魅力。郑燮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兰竹,并不排斥传统技艺,相反,直接取法于石涛,并得益于徐渭、文与可等先辈的笔意。他认为,这种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有所取舍。满意请采纳

美术鉴赏1000字论文题目及答案解析

其它主要参考书目: 1、《美术史的观念》邵宏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自我的迷宫》顾铮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3、《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英』奥顿奈尔著王萍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胡经之王岳川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艺术鉴赏讲座》『美』劳丽•S•亚当斯著时易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6、《Self-PortraitWithaBandagedEar,VanGogh》J

从《兰竹图》,看郑燮高超的绘画技艺  《兰竹图》是“扬州八怪”中的奇才郑燮所作。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  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这首《兰竹图》的题画诗,较早的,见录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2年编印的《郑板桥集》,而事隔近40年的今天,即在2000年朵云轩的秋拍现场,当《兰竹图》报出25万元的起拍价后,买家纷纷亮牌,各不相让,此图竟一路飚升至150万元落槌,创下境内书画市场中郑氏兰竹的最高价,震动海内外收藏界。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一位有“三绝诗书画”之称的清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在绘画方面,郑燮擅长兰、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数量和艺术成就以兰竹为最高。他的兰竹画轴和杂品,存世较多,流传较广,自清代以来,成为人争之宝。  《兰竹图》卷中有蒋士铨的题跋:“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在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从这一题跋中可知,这幅画取法于郑所南、陈白阳和石涛,但却是“取其意之法而成为自成一体”。  兰竹图,纸本卷轴,以半边幅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壁岩以皴染间施的笔法运筹,空白见平整,峰峻显倔巍,用笔用墨都恰到好处。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中迎风摇弋。虽然丛生于岩缝,但又不囿于岩壁;自有“竹劲兰芳性自然”,“飘飘远在碧云端”那种不为俗屈的活力。兰竹用焦墨挥毫,乱中求正,密中见疏,水墨斑斓,使其表现出欣欣向荣又独傲萧爽、清静秀逸的风格。画面提拔云:“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回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干,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做好幅赎过耳”。以兰竹的自然特性比拟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题跋以隶书和行书相参共用,飘然有致,不仅起到了补叙画意和弥合画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给人以精美的书法艺术享受。整幅画面,较好地表现了画家所作兰竹的纯美意趣,以及把握整体,挥洒成章的作风。郑燮作过盆兰篱竹,但他犹其嗜好描绘“乱如蓬”的山中野兰。据说,他为此 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来年发箭成长,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郑燮爱赏竹,在题《竹》一文中,他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因为郑燮画竹是经过了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倾注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借助于笔墨,挥洒于纸的“画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画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艺术魅力。郑燮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兰竹,并不排斥传统技艺,相反,直接取法于石涛,并得益于徐渭、文与可等先辈的笔意。他认为,这种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有所取舍。满意请采纳

如果你看过很多书 你会发现百分之八十的书其实都是一个桥段 之所以有新书这个概念 是因为局部的修改 范本是个骨架 如果我走在街上看到一个骨架走过来 相信我 找个范本 你的灵感会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