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10篇怎么写的更好呢

发布时间:2024-07-02 14:15:00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10篇怎么写的更好呢

论文字数8千或2万字。论文题目应该有个范围吧!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音乐论文三要素

一、抓住学生特点二、抓住音乐课内容特点三、利用多媒体增加音乐课信息量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意: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展开论述。

音乐课程的文化性建构无锡教研中心 李凯作为国家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实验区之一的无锡,在几年来的课改实验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实验经验,为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实施作出了应有的先导性贡献。在此,笔者就近年来无锡市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性建构谈几点思考。一、课程理念的文化性建构,着重实现三个转变没有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音乐新课标理念的认同、内化,就不可能真正落实新课标。在这样一个清醒的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学习新课程的重要策略:以音乐教学中教育观念文化建构为基点,以学习、解读、内化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操作平台,推动教师实现学科教学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我们在着力抓好多层面、全方位的音乐专职教师的新课程普适培训的同时,举办专家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进行开放式的学术研讨交流,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在走出传统音乐教学思想定势中,逐步形成音乐教学新的课程思想和观念文化。其次,调整教师专业发展的坐标,转变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课程由忠实执行取向转变为创生建构取向。新的课程改革则提倡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教学的主人。为此,我们在组织音乐学科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报告推介典型,传统课例会诊等方法,打破教师习以为常的平静状态,激发教师重新调整自己专业发展的坐标,要求教师带着音乐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性的学习与思考。积极通过与自己、与同行、与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寻找专业水平、能力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推动专业角色的转变。第三、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音乐新课改实验中的关键。在学习、解读音乐新课程理念中,我们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与方法,分析利弊得失,以激发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的内需动力。如把传统的备课改为“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以求教学过程的精、活、动,有效利用和开发课堂生成性资源,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广阔天地。在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结论评判”等做法,给学生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学习空间,把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的实践体验中,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到乐趣。二、课程实施策略的文化性建构,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1.坚持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成性教学,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这对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有着积极的意义。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至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或取代必要“预设”的做法是一种新的思维误区。为此,我们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鼓励教师科学施教,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根据课堂具体情景作必要的调节、修正,甚至大胆地创造。在批判机械性“预设”的同时,摒弃以生成为时尚的随意性生成倾向,使课程实施行进在有序、科学的轨道上。2.确立科学发展思维,摆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小学音乐教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也是建立在传统音乐教学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割断历史、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想都不是科学正确的。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或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理念,盲目追求音乐课堂的热闹,而全盘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值得弘扬的东西,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状况都是有悖新课改思想的。如以往音乐教学中过分强调识谱、视唱,并将它作为孤立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固然背离了教育的宗旨,但如果完全废弃基本乐理知识的传授,也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还需继承,只是在音乐知识的难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要进行“创新”,如识谱、视唱等知识的教学,不能与音乐作品的感知割裂开来,而应融于作品的听、唱、演、奏的过程中,成为音乐情景体验、审美、鉴赏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为学生知识、经验结构的一部分,从而使音乐新课程构想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行为和实践。3.增强学科综合意识,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音乐新课程较之传统音乐教材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重视教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强调多元艺术的结合。音乐新课程的这~变化,要求广大音乐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思维,增强学科综合意识,认真处理好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多元融合。在音乐新课程实验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教师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音乐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不顾需要,硬性穿插一些与当堂音乐内容缺少内在联系的内容或手段,使课堂教学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上缺乏统筹意识和整体把握,随意性较大。针对“为融合而融合”的问题,我们加大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鼓励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巧妙安排多元艺术的整合,追求音乐与多元文化综合的和谐、自然和无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实践平台。三、课程目标的文化性建构,着力三项能力培养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的目标之一。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通过听觉通道获取感知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感知能力是对音乐作品理解、欣赏、审美的基础。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与技能,如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但这不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全部。因为“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加德纳语),对音乐的感知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落实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目标时,选择科学有效的操作途径,来建立学生对音乐感知的通道。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辨别、体验中西方音乐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存在的差异,以及同一音乐题材因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心灵体验等比较中,感知中西方音乐在表现时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2.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就音乐学科本身来看,它是~门创造性最强的艺术门类之一,它对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的音乐创作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以及他们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二是教育者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结合多种艺术教育形式,为学生创设能激发其创作欲望及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形。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将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创作意识。譬如让初、高中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为诗歌、散文、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在低年级学生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某一乐曲后,根据主题音乐创编音乐故事,表演一段舞蹈,或用线条画出某一生活情景等等,来激活想象和创作热情,增强创作意识,培养创新品质。此外,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音乐主题内容,自主收集,选择相关的音乐资料,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赏,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和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音乐反思能力。从元认知理论来解读音乐反思能力的含义,不难看到加德纳所提出的音乐的反思能力实质是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它包括个体对艺术家的作品的评论,也包括个体对自己音乐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反思与理解。即自己是否理解了作品的创作目的,是否了解了作品的创作方法,是否体验到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效果等。如有些学校利用校园电视网举办音乐欣赏专题讲座,介绍、赏析、讲解有关音乐作品;利用校园橱窗,开辟“乐海拾贝”专栏,向学生介绍音乐家、作曲家等有关知识,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面,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利用班级黑板报,不定期刊登学生赏析音乐作品的体会文章,举办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歌曲接唱、知识抢答、作品品评、问答笔谈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层理解,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己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即反思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四、学科科研中的文化性建构,注重三点引领l.研究策略选择上的引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留给教师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师不仅要通过个体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有赖于教师群体形成的“学习文化”,教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合作、经验的分享。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在音乐学科教研中,加强和促进了教师群体合作文化的建设,引导教师由独立走向融合。如构建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创建合作坦诚、理解包容的教研文化。举行校际、校内的学术沙龙活动,开展深度对话,促进教师心智模式的改善。通过教师上研究课、教研员上下水课等形式,使教师之间、教师与教研员之间建立一种坦诚无私、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的科研伙伴关系等,有效增强了音乐教研的团队意识,促进了科研合作文化的形成,为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科研价值取向的引领。有效的学校教科研应以问题引导研究,应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困惑和提升教师科研水平、能力为价值取向。而实际的教科研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学校虽都建立了教科室,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但这些课题的研究却离课堂很远,离教学实际很远,针对教科研的这一倾向和偏差,我们积极破除学科科研的神秘感,在建立研究课题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个人研究课题,围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开展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写作,注重实践性反思,使内隐的、个性化的实践经验情境化、理性化和显性化,使教学研究真正着落于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3.教学研究方式的引领。传统的教研工作,往往以活动取代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层层组织的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评比活动、经验交流活动,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而学校的教研活动,往往局限在具体教学行为而缺少对教学问题的剖析改进和行为跟进,缺乏跨学科、跨年级的沟通和整合,因而容易造成教研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为此,结合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情况,我们努力促进学校、教师教研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和推进以音乐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从更多关注普适性的教育规律到更多关注自然情境中的教育问题,从强调研究知识的传授方式到注重研究知识的建构与内化,引领教师学习和掌握现象观察、资料选择、数据分析、逻辑判断、操作实验等重要的研究方式,切实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为一种文化建构,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等,都是一种新文化建构。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10篇怎么写的更好

《试谈国剧京剧的艺术魅力》《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怎样上好一堂声乐课》《儿童钢琴教学启蒙与辅导》《浅谈音乐类高考升学好乐理的重要性》《浅谈钢琴伴奏对钢琴演奏的益处》《论钢琴演奏中放松问题》《浅谈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哼鸣联系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怎样上好一堂声乐课》《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歌唱中的呼吸》《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异同及其他》《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歌唱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论音乐教师的职业素质》《聂耳的群众歌曲创作》《音乐与审美教育》《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练琴效率》《浅谈慢练再学习钢琴中的重要性》《浅谈歌唱演员的良好台风》《怎样上好一堂声乐课》《在歌唱中如何运用气息几点之我见》《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歌舞音乐的发展》《如何处理二胡演奏音乐表现与演奏技术的关系》《论手风琴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论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浅谈手风琴风箱技巧教学与运用》《浅谈钢琴即兴伴奏》《学科未来展望与音乐教师发展》《超级女生现象对声乐教育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浅谈声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论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怎样上好一堂声乐课》《浅论声乐演唱中呼吸》《浅谈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浅谈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浅谈声乐教师的自身素质》《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论钢琴伴奏配置中的音型选择》《谈新型师生关系在音乐教学中的建立》《音乐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的的要求》《美声唱法的学派与风格》《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音乐与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结合》《论钢琴演奏中放松问题》《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浅谈钢琴弹奏中的放松与用力》《钢琴弹般的原理与运用研究》《浅谈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浅说慢练在器乐教学中的作用》《浅谈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当代现象》《二胡琵琶小提琴渊源探微》《小提琴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小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浅谈陕北原生态唱法的风格》《浅谈陕北原生态唱法的风格》《民族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歌唱语言与歌唱发生状态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在音乐教学中的建立》《初级和声作业中常出现的错误及其纠正办法》《音乐与审美教育》

要求不高,是否需要发表?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10篇怎么写的更好看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Max Theodor Felix Von Laue)说过:“教育,就是你把所学到的内容遗忘之后剩下的那点东西。”成功的本科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相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要教会他们寻找那答案的方法与方式。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和训练重要的不是结果,不是能否得到一篇合格的论文,而是整个的训练过程。要使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从选题、收集、整理、检索、鉴别资料,到调查、分析、比较、研究,再到整合思路、拟订提纲直至最后撰写成文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学会如何把自己在大学学习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的梳理,并转化为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也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中真切地体会到如何进行一项有“创造性”的工作;明白怎样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到底;真切地感受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学术研究是多么重要;应当怎样崇尚学术尊严,恪守学术道德,等等。而所有这些无疑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树立学术人格的过程。 学位论文网xwlunwen有论文详细内容,去看看吧

可以参考以下基本教材:1、《音乐论文写作精讲》 傅利民 人民音乐出版社2、《好论文聊出来: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引》 郭声健 暨南大学出版社 3、《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余丹红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思考  【摘 要】本文是笔者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参考部分音乐教学论文和专着而提炼的教学经验和构想。以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主题,以如何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和学生学的效率两个方面为目标,较浅显的做了五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美育 激发兴趣 创新 效率  着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然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那么究竟怎样提高与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经过久久的思索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用创新和师爱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更加热爱、尊敬教师,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会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在这门课上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都会受到制约。比方说很简单的自我介绍,新学期开学我接了一个刚入校的初一年级,走进教室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笑脸。“作自我介绍吧!”同学们一脸的没趣“哎,又是自我介绍。”我把我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大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刚才失望的神情变得神采飞扬。自我介绍的活动是这样开展的:  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  示范:我用《新年好》的旋律重换了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  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  展现:按设计好的方案上台表演。  开始展现自我了,同学们载歌载舞,踊跃的想把自己推出介绍给大家。有一组同学是这样设计的:他采用了《字母歌》的旋律,由组长先自我介绍,组长再在组员的哼唱中舞着去一个一个的找成员,被找的学生站出来做自我介绍,都表演完了,全体成员齐唱一遍《字母歌》这支儿歌,他们整个过程都没有离开过此旋律。这个颇具创意的设计让大家赏心悦目,得到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教室里欢声迭起,掌声如雷,同学门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就这样,时间在同学们的欢歌笑语中悄悄溜走,一堂具有创作意义的自我介绍课结束了。  通过这次别出心裁的自我介绍活动,不但老师、同学互相之间了解了,而且增进了师生感情。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予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如,在音乐课上,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展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多叫他回答几次问题,学了新歌让他第一个上讲台给同学们演唱并且给他简单的鼓励的话语:“你学的真快!我很喜欢你!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等等。一些看似平淡的话语,但是用在这类同学的身上也许就给予了他们很大的鼓励,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不是老师轻视了他们而是自己没有把握机会,没有去很好的展现自己。并且班里的同学也会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同学了。  三、通过赏析优秀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形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美的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的理解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如欣赏古琴曲《流水》,学生可根据旋律的走向,说出自己所感悟到的流水的各种情境。有的学生描述的是:像一股清澈的山泉,从山崖上流淌下来,敲击着山石,发出了“叮咚,叮咚”的清脆响声,仿佛看到阳光下水流的晶莹剔透;有的学生描述的是:仿佛听到了大海的波涛,看到了小溪的潺潺水流,十六分音符的流动旋律,似山泉汇成江河,一泻千里,似山势激越,从容不迫地汇入大海。学生精彩纷呈的描述,表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四、通过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抓住音乐的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其功效。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了情感信息。比如在教学京剧的欣赏课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了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是我国的国粹等有关京剧的知识,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打渔杀家》的选段,导入新课后,接着讲解《智取威虎山》的锣鼓音及武场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并亲自为学生演奏各种锣鼓点,创设了锣鼓音的喧闹气氛,带给学生一个新鲜感,这样把他们带入了京剧音乐的境界,紧接着进行《智取威虎山》的学读,教师用杨子荣表演动作来说明每个锣鼓音的作用,让他们知道京剧锣鼓音主要是配合身段动作,烘托气氛等。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热爱京剧艺术、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高尚情操。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不同形式的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总之,初中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如何。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往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和感受音乐的活动中,去探索,去创新,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促进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努力使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着,教学质量取得质的飞跃。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10篇怎么写好呢

音乐课程的文化性建构无锡教研中心 李凯作为国家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实验区之一的无锡,在几年来的课改实验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实验经验,为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实施作出了应有的先导性贡献。在此,笔者就近年来无锡市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性建构谈几点思考。一、课程理念的文化性建构,着重实现三个转变没有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音乐新课标理念的认同、内化,就不可能真正落实新课标。在这样一个清醒的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学习新课程的重要策略:以音乐教学中教育观念文化建构为基点,以学习、解读、内化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操作平台,推动教师实现学科教学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我们在着力抓好多层面、全方位的音乐专职教师的新课程普适培训的同时,举办专家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进行开放式的学术研讨交流,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在走出传统音乐教学思想定势中,逐步形成音乐教学新的课程思想和观念文化。其次,调整教师专业发展的坐标,转变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课程由忠实执行取向转变为创生建构取向。新的课程改革则提倡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教学的主人。为此,我们在组织音乐学科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报告推介典型,传统课例会诊等方法,打破教师习以为常的平静状态,激发教师重新调整自己专业发展的坐标,要求教师带着音乐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性的学习与思考。积极通过与自己、与同行、与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寻找专业水平、能力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推动专业角色的转变。第三、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音乐新课改实验中的关键。在学习、解读音乐新课程理念中,我们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与方法,分析利弊得失,以激发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的内需动力。如把传统的备课改为“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以求教学过程的精、活、动,有效利用和开发课堂生成性资源,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广阔天地。在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结论评判”等做法,给学生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学习空间,把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的实践体验中,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到乐趣。二、课程实施策略的文化性建构,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1.坚持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成性教学,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这对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有着积极的意义。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至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或取代必要“预设”的做法是一种新的思维误区。为此,我们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鼓励教师科学施教,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根据课堂具体情景作必要的调节、修正,甚至大胆地创造。在批判机械性“预设”的同时,摒弃以生成为时尚的随意性生成倾向,使课程实施行进在有序、科学的轨道上。2.确立科学发展思维,摆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小学音乐教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也是建立在传统音乐教学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割断历史、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想都不是科学正确的。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或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理念,盲目追求音乐课堂的热闹,而全盘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值得弘扬的东西,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状况都是有悖新课改思想的。如以往音乐教学中过分强调识谱、视唱,并将它作为孤立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固然背离了教育的宗旨,但如果完全废弃基本乐理知识的传授,也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还需继承,只是在音乐知识的难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要进行“创新”,如识谱、视唱等知识的教学,不能与音乐作品的感知割裂开来,而应融于作品的听、唱、演、奏的过程中,成为音乐情景体验、审美、鉴赏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为学生知识、经验结构的一部分,从而使音乐新课程构想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行为和实践。3.增强学科综合意识,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音乐新课程较之传统音乐教材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重视教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强调多元艺术的结合。音乐新课程的这~变化,要求广大音乐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思维,增强学科综合意识,认真处理好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多元融合。在音乐新课程实验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教师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音乐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不顾需要,硬性穿插一些与当堂音乐内容缺少内在联系的内容或手段,使课堂教学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上缺乏统筹意识和整体把握,随意性较大。针对“为融合而融合”的问题,我们加大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鼓励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巧妙安排多元艺术的整合,追求音乐与多元文化综合的和谐、自然和无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实践平台。三、课程目标的文化性建构,着力三项能力培养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的目标之一。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通过听觉通道获取感知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感知能力是对音乐作品理解、欣赏、审美的基础。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与技能,如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但这不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全部。因为“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加德纳语),对音乐的感知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落实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目标时,选择科学有效的操作途径,来建立学生对音乐感知的通道。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辨别、体验中西方音乐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存在的差异,以及同一音乐题材因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心灵体验等比较中,感知中西方音乐在表现时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2.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就音乐学科本身来看,它是~门创造性最强的艺术门类之一,它对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的音乐创作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以及他们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二是教育者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结合多种艺术教育形式,为学生创设能激发其创作欲望及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形。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将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创作意识。譬如让初、高中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为诗歌、散文、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在低年级学生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某一乐曲后,根据主题音乐创编音乐故事,表演一段舞蹈,或用线条画出某一生活情景等等,来激活想象和创作热情,增强创作意识,培养创新品质。此外,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音乐主题内容,自主收集,选择相关的音乐资料,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赏,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和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音乐反思能力。从元认知理论来解读音乐反思能力的含义,不难看到加德纳所提出的音乐的反思能力实质是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它包括个体对艺术家的作品的评论,也包括个体对自己音乐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反思与理解。即自己是否理解了作品的创作目的,是否了解了作品的创作方法,是否体验到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效果等。如有些学校利用校园电视网举办音乐欣赏专题讲座,介绍、赏析、讲解有关音乐作品;利用校园橱窗,开辟“乐海拾贝”专栏,向学生介绍音乐家、作曲家等有关知识,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面,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利用班级黑板报,不定期刊登学生赏析音乐作品的体会文章,举办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歌曲接唱、知识抢答、作品品评、问答笔谈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层理解,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己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即反思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四、学科科研中的文化性建构,注重三点引领l.研究策略选择上的引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留给教师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师不仅要通过个体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有赖于教师群体形成的“学习文化”,教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合作、经验的分享。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在音乐学科教研中,加强和促进了教师群体合作文化的建设,引导教师由独立走向融合。如构建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创建合作坦诚、理解包容的教研文化。举行校际、校内的学术沙龙活动,开展深度对话,促进教师心智模式的改善。通过教师上研究课、教研员上下水课等形式,使教师之间、教师与教研员之间建立一种坦诚无私、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的科研伙伴关系等,有效增强了音乐教研的团队意识,促进了科研合作文化的形成,为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科研价值取向的引领。有效的学校教科研应以问题引导研究,应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困惑和提升教师科研水平、能力为价值取向。而实际的教科研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学校虽都建立了教科室,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但这些课题的研究却离课堂很远,离教学实际很远,针对教科研的这一倾向和偏差,我们积极破除学科科研的神秘感,在建立研究课题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个人研究课题,围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开展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写作,注重实践性反思,使内隐的、个性化的实践经验情境化、理性化和显性化,使教学研究真正着落于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3.教学研究方式的引领。传统的教研工作,往往以活动取代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层层组织的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评比活动、经验交流活动,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而学校的教研活动,往往局限在具体教学行为而缺少对教学问题的剖析改进和行为跟进,缺乏跨学科、跨年级的沟通和整合,因而容易造成教研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为此,结合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情况,我们努力促进学校、教师教研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和推进以音乐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从更多关注普适性的教育规律到更多关注自然情境中的教育问题,从强调研究知识的传授方式到注重研究知识的建构与内化,引领教师学习和掌握现象观察、资料选择、数据分析、逻辑判断、操作实验等重要的研究方式,切实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为一种文化建构,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等,都是一种新文化建构。

可以参考以下基本教材:1、《音乐论文写作精讲》 傅利民 人民音乐出版社2、《好论文聊出来: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引》 郭声健 暨南大学出版社 3、《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余丹红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一、抓住学生特点二、抓住音乐课内容特点三、利用多媒体增加音乐课信息量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意: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展开论述。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音乐论文三要素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10篇怎么写的更好一些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音乐论文三要素

当代歌词的“十大硬伤”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丰富了寻常百姓的精神生活,然而一些内容不健康歌曲的流传给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起了误导作用。 某些流行歌曲中的歌词,语法混乱,不合逻辑,病句百出,词疮语病,遍体“硬伤”。“清除语言垃圾、净化语言环境!”,语言学家的呼吁化为行动,让我们就从歌词开始吧。 众所周知,歌词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是以口耳相传为基本性的文学样式,一旦插上音乐的翅膀,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都无法相提并论的。所以,歌词首应无愧于文学,才不逊色于音乐。遗憾的是,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不合逻辑,文理不通,语病多多,浑身硬伤,惨不忍睹”。其表现形式,概括起来堪称“十大硬伤”: 一、内容荒诞,语无伦次。有一首歌叫《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唱道:“真的不敢想要能够活着升天/只想能够活下去/正确地浪费剩下的时间/意守丹田……”这种粗俗、荒诞的歌词不胜枚举,它给青少年的毒害作用也一目了然,不仅污染了语言环境,而且麻木人们的思想,甚至教唆犯罪。 二、通篇语言垃圾,病句百出。有一道MTV叫《很受伤》,女歌手演唱得声情并茂,载歌载舞,反复地唱着“没有你的日子里,很受伤,很受伤,遍地麟伤……”,这样重复几次的语句,真让人担心,会不会“受伤”后产生“癌变”。 三、大话连篇,陈词滥调。这类歌曲都有“文革”遗风,诸如“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等之类的“大跃进民歌”,以及“长江、黄河”、“昆仑、泰山”的重复翻版,大话、假话、胡话满天飞。当代歌词似乎有“文革”遗风魂兮归来之势。2000年中央台春节晚会歌曲《好好工作》,就是用常识和废话进行说教,如“好好工作才有好的生活”,“多出一些革新和成果”,总之只会拿大白话来吓唬老百姓。 四、思维混乱,梦话连篇。2000年中央台春节晚会《今宵久久》、《龙禧千年》、《西部狂想》等歌曲,光看那歌名就让人如坠雾海,其创作粗制滥造不说,遑论、“意新、境新”,故而艺术性就打了折扣,经不起推敲了。 五、模仿作秀,粗制滥造。文学创作的一个现象是,优秀作品都是各不相同的,而低劣之作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如《打个电话》就是以《常回家看看》的翻版,《祝你快乐》就是《祝你平安》的低水平重复。 六、半土半洋,非驴非马。某些词作者、音乐人,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一直是半瓶子醋,可偏偏不会藏拙,闹大笑话。比如:“唯苦心良在”“天独暗自伤”之类的句子,谬误百出,一句一错,甚至一句几错,比比皆是。 七、空洞无物,味同嚼蜡。从“西北风”到“摇滚潮”,直白、空洞、油滑、泛滥的现代爱情主题,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顺口溜”,“四季歌”充斥荧屏,对民族语言造成污染,弊莫大焉。 八、词不达意,语法混乱。歌词是语言的艺术,文法修辞,章法结构,都有规律可循。放眼词坛,驴唇不对马嘴,前言不搭后语者,比比皆是。像“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朝花夕拾杯中酒”、“真真切切爱不够”等等,语法“硬伤”,俯拾皆是,生造词句、废话、胡话连篇,让人横竖看不懂。难怪许多教师提起学生作文时中的“歌词引用现象”时,更是叫苦不迭,忧心忡忡。 九、违反格律,自相矛盾。艺术形象空泛浅薄,表现形式格调低下,歌词前后自相矛盾。任其泛滥,所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不可低估。有一首上榜金曲叫《垃圾场》,这样唱道:“我们生活的世界象一个垃圾场/人们像虫子一样在里面你争我抢/吃的都是良心拉的都是思想……”如此《垃圾场》散发出来的“异味”,不是环境污染是什么。 十、顾影自怜,无病呻吟。一些歌曲逃避现实,格调低下,伤春悲秋,无病呻吟。如《苍蝇》、《蚂蚁》之类荒诞不经的歌曲,光是歌名就让人恶心,居然堂而皇之地制成盒带,拍成MTV,上排行榜。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得到验证: 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优美、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秀娟;体现出阴柔美。 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 因此推广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你会发现以上不只是两首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说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因而,也就不奇怪——西方人爱玩交响乐,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中国人不这样也能取得同样的艺术效果,一把琵琶就能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就能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就能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思考  【摘 要】本文是笔者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参考部分音乐教学论文和专着而提炼的教学经验和构想。以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主题,以如何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和学生学的效率两个方面为目标,较浅显的做了五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美育 激发兴趣 创新 效率  着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然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那么究竟怎样提高与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经过久久的思索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用创新和师爱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更加热爱、尊敬教师,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会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在这门课上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都会受到制约。比方说很简单的自我介绍,新学期开学我接了一个刚入校的初一年级,走进教室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笑脸。“作自我介绍吧!”同学们一脸的没趣“哎,又是自我介绍。”我把我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大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刚才失望的神情变得神采飞扬。自我介绍的活动是这样开展的:  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  示范:我用《新年好》的旋律重换了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  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  展现:按设计好的方案上台表演。  开始展现自我了,同学们载歌载舞,踊跃的想把自己推出介绍给大家。有一组同学是这样设计的:他采用了《字母歌》的旋律,由组长先自我介绍,组长再在组员的哼唱中舞着去一个一个的找成员,被找的学生站出来做自我介绍,都表演完了,全体成员齐唱一遍《字母歌》这支儿歌,他们整个过程都没有离开过此旋律。这个颇具创意的设计让大家赏心悦目,得到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教室里欢声迭起,掌声如雷,同学门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就这样,时间在同学们的欢歌笑语中悄悄溜走,一堂具有创作意义的自我介绍课结束了。  通过这次别出心裁的自我介绍活动,不但老师、同学互相之间了解了,而且增进了师生感情。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予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如,在音乐课上,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展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多叫他回答几次问题,学了新歌让他第一个上讲台给同学们演唱并且给他简单的鼓励的话语:“你学的真快!我很喜欢你!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等等。一些看似平淡的话语,但是用在这类同学的身上也许就给予了他们很大的鼓励,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不是老师轻视了他们而是自己没有把握机会,没有去很好的展现自己。并且班里的同学也会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同学了。  三、通过赏析优秀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形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美的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的理解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如欣赏古琴曲《流水》,学生可根据旋律的走向,说出自己所感悟到的流水的各种情境。有的学生描述的是:像一股清澈的山泉,从山崖上流淌下来,敲击着山石,发出了“叮咚,叮咚”的清脆响声,仿佛看到阳光下水流的晶莹剔透;有的学生描述的是:仿佛听到了大海的波涛,看到了小溪的潺潺水流,十六分音符的流动旋律,似山泉汇成江河,一泻千里,似山势激越,从容不迫地汇入大海。学生精彩纷呈的描述,表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四、通过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抓住音乐的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其功效。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了情感信息。比如在教学京剧的欣赏课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了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是我国的国粹等有关京剧的知识,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打渔杀家》的选段,导入新课后,接着讲解《智取威虎山》的锣鼓音及武场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并亲自为学生演奏各种锣鼓点,创设了锣鼓音的喧闹气氛,带给学生一个新鲜感,这样把他们带入了京剧音乐的境界,紧接着进行《智取威虎山》的学读,教师用杨子荣表演动作来说明每个锣鼓音的作用,让他们知道京剧锣鼓音主要是配合身段动作,烘托气氛等。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热爱京剧艺术、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高尚情操。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不同形式的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总之,初中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如何。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往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和感受音乐的活动中,去探索,去创新,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促进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努力使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着,教学质量取得质的飞跃。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