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近代史论文1500字农村包围城市

发布时间:2024-07-12 19:23:18

中国近代史论文1500字农村包围城市

无论是哪一种现代化模式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的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都集中在政 治方面,这是由于:一方面,在这个时期,现代化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于经济方面,而 是来自于政治方面,即传统的政治权力中心对现代化的抗拒。因此,如何实现国家权力 由传统势力向现代势力的转移就成为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 即使完成了这种转移也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就可以迅速、顺利地实现。实践表明,在一些 传统势力较为强大的国家,上述任务的完成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国 家政治还要经历持续不断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从而严重地影响到现代化的发展。所 以,作为现代化的倡导者,他们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尝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 是如何选择、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目标和模式,以保证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回答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②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①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③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④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感谢您的信任,以上是我的回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请问您还有其他问题咨询吗?我可以继续为您解答 更多2条 

巍巍中华, 雄踞亚陆, 山河壮丽, 人杰地灵。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 而且又是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绵延不断, 与时常新。从鸦片战争起, 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社会在被动依附的状态下开始了近代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焕发  着新的历史特点, 激励和启迪中国人民去谱写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中华振兴的历史新篇章。  第一, 反对侵略, 维护独立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独立、自由的民族, 从不甘屈服于外来的侵略和奴役。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也是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当有“ 世界的工场”之称的英国凭借近代的武力发动侵略后, 中国人民无所畏俱、不甘屈服、英勇抗敌、反对投降, 成了鸦片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 上公声望慑蛮夷, 一檄贤于十万师” 。在伟大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中, 具有爱国重民思想的林则徐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英雄。他受命赴广东查禁鸦片, “ 原知此役乃蹈汤火, 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 , 决心“ 为中原除此巨  患’,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坚决性。六三虎门销烟的壮丽画面雕刻在夭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它作为近代爱国史诗的第一章永远铭勒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 因义生愤愤生勇” , “ 家室田庐须保卫” 。面对英军的野蛮入侵, 三元里人民义声如雷, 手  持犁锄和简陋武器, 齐心合力把“ 强徒摧’, 。“ 奉命剿贼, 有进无退” , 不惜“ 为国捐躯’, 。这  就是关夭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们的精忠报国思想。“ 守士之义, 不可以不死。” 富有报国情  操的姚怀祥等爱国文官亦能同赴国荡。乍浦、镇江驻防旗兵的血战, 隆福兵败自刻, 海龄合家殉  难, 则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官兵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子随父死不顾身, 母闻子死数点  首’ 。葛云飞的老母称赞儿子死得忠勇, 陈连升、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国难。大学士王鼎甚至以尸谏反对投降。这种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不甘屈服的顽强的斗争精神, 是一个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可贵的品格。鸦片战争后, 中国人民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通过历次民族保卫战争、边疆自卫反击战争、反洋教斗争、反帝爱国运动以及其他各种反侵略斗争形式, 为反对外国侵峰, 捍卫民族独立, 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所以资本帝国主义永远不能实现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目的。  第二,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自明清以降, 由于封建经济的停滞, 中国日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行程。从中外关系来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进的外来势力的侵略并被其打败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历史厄运,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渐从闭塞、自满、愚昧、落后的状态中觉醒。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 中国有识之士称中国  社会状况和中外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为“ 古今之变局” , 从中总结出落后挨打的教训, 多维地认识西方世界, 多维地反省中国自身, 在忧愤、求索和抗争中探寻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道路。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以求实的态度正对现实, 不断自我克服陈旧观念, 注意“ 洞悉夷情” , 组织翻译西洋书报, 编撰《四洲志》, 首先开眼看世界。魏源心怀战败的“ 积感” , 发愤作《圣武记》和《海国图志》, 要求“ 过时而悔” , 主张通过“ 以夷款夷” 开门通商,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林、魏的“ 师夷制夷”主张是一种包容“ 知夷”和“ 师夷”两方面内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但当时除林、魏主张“ 师夷”外, 大多数爱国者,包括疾呼“ 欲中国稍习夷事”的姚莹在内, 仍只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层次上, 而对“ 师夷”还缺乏明确的认识。这表明,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在其起始时就具有艰难曲折的性质。只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受的打击更加严重, 教训更加深刻, “ 师夷长技”的主张才被付诸实践。追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中国人又从对洋务运动理性偏误的检讨中提高了认识, 近代中国学习外国的潮流被推进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表明, 中国由于落后一再挨打, 这又激发人们要求向外国学习。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始终包含反对外国侵略和学习外国先进两方面的内涵。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最先体现了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的关系。魏源征引古语说过“ 善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不能扭转落后挨打的局面, 除了由于帝国主义的贪婪和凶残外, 从中国自身的因素考虑, 这与“ 不善师外夷”有关。再之, 近代世界自资本主义产生后, 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 从而使世界各国的发展出现了某种一体化的趋向。从此, 任何一国的存在和发展都  离不开世界, 离不开世界市场。不管你愿意与不愿意, 自觉与不自觉, 都必须以某种方式进入世界市场, 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坚决反对“ 封关禁海”。张际亮也说“ 今日之势, 既不能闭关绝市以清其流, 则唯有因势补救而已” ⑩ 。魏源则从对英国“ 专行贾,且佐商贾以行兵’。的认识出发, 提出通过“款夷”通商以实现“ 自修自强” 。自魏源的《海国图志>奖励国民对外之观念气“ 国人亦因有是书略知求知识于世界’, , 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和世界市场意识逐渐明朗和开阔起来。王韬盛赞魏源的“ ‘师长夕一说, 实倡先声” 。并认定“ 中外通商之举, 将与地球相终始’, 。, 不可逆转。为此,郑观应阐发“ 商战”思想。及至孙中山则更高倡“ 行开放主义, “ 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 。可见, 从鸦片战争起,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 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和国际竞争, 是近代爱国主义潮流的又一重要内涵。  第三, 注重“ 内治” , 致力富强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内省意识传统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者充满反求诸己的愤发图强精神。他们怀有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 批判现实, 呼吁改革。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强调“ 夭地, 人自造, 众人自造, 非圣人所造” ⑩ , 慨慷悲辛, 呼唤风雷, 憧憬“ 更法” 。鸦片战争后, 魏源及时总结了战争失败的教训, 提出了“ 自修自强”和“ 富国强兵”的口号。他从“ 御夷” 、“ 善后”的角度, 强调“ 治内详于治外” 、“ 以治内为治外” 。他从外御强敌必先革除弊政这种重视“ 内治”的思想出发,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虚” 即虚骄浮夸的中国政治的这“ 两大积患” ⑩ , 使中国政治清明, 社会充满生机, 从而借以转弱为强, 使外国侵略势力折服。他非常重视和强调当政者在开启“ 人心” 、转移“ 风气” 、“ 自修自强”方面的作用。他用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学习工艺”使俄国称雄欧洲的故事, 劝谏清廷“ 厉精淬志” , “ 足国而足兵”。, 使中国臻致富强。这种注重“ 内治” , 致力富强, 把反对侵略和学习西方、外御强敌和内革弊政结合起来的爱国主张, 代表了近代爱国主义新潮流。  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还有一个突出的可贵之处, 这就是他们富有重民思想。他们相信民众有爱国心, 爱国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反侵略力量。他们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魏源在提出学习西方造炮制船时, 主张除官办外, 应允许商办和从事民用产品的制造。并说“ 风气日开, 智慧日出, 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他相信中国人民能像西方各国人民那样使国家臻致富强。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振兴的希望所在。一个民族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那就很难振作, 就会丧失前途。鸦片战争时期,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 充满发愤图强精神, 重视“ 内治” , 呼吁改革, 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这种爱国与重民相结合的情思, 弥为珍贵。他们无愧是近代爱国主义的“ 前驱先路”总之, 自从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历史帷幕后,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开始以反对侵略、维护独立、面向世界、善师人长、注重“ 内治” 、致力富强等为主要内涵, 这就把优患与发愤、求索与开拓、爱国与重民、御外和治内、民族精神与世界观念结合起来, 从而开拓了近代中国爱国主  义潮流的新方向。当年, 国势砧危, 人民苦难, 从林则徐、魏源到康有为、孙中山等近代爱国者不断发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使近代中国民族振兴之路逐渐明亮。今天, 中华国运已经回转, 香港已经回归, 只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沿着立足祖国、放眼世界、振兴中华的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的二十一世纪前景和现代化事业必将更加灿烂和辉煌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打破中国人民的美梦。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 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样一个思想上缺乏信仰,组织上松懈无力,内部矛盾重重的政党。 总而言之,革命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充分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当时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如封建阶级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破坏,迫使革命党人将国民政府拱手让给袁世凯;当时农民受封建残余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党难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军队的经济、政治和群众基础等。 革命也是在与时俱进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应是它对后来历次革命的影响,它的成功同时也是失败的种种原因一直为后来的革命者所借鉴。大胆地说,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革命的胜利。 所以说,从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但从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地革命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中国近代史论文1500字农村包围城市的原因

这样才能少数服从多数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完全的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罢工的合法斗争权利,反动统治阶级凭借着强大的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而“工农武装割据”正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多次奋斗说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而广大农村却是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共产党人必须而且有可能首先占领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的巩固的阵地,使之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扩展资料“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主要内容就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就是“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阐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时形成了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位一体”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革命;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只有建设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毛泽东特别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包围城市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必然的,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 第三, 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可能的,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3、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因为: 第一,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而“工农武装割@据”正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第二,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党的多次奋斗说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而广大农村却是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党必须而且有可能首先占领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的巩固的阵地,使之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农村包围城市论文1000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资料来源: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光辉历程  摘要:9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感概和感激之情。90十年曲折的历史,90十年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我们取得成就,而且要总结历史的经验,为明天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90周年 历史经验 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暨胡总书记七一讲话中,胡总书记强调:“90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自从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统一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就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十年取得成就给我们的启示  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坚持改革开放,并紧紧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多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居世界第一。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某些高科技领域也取得进展,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显然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之一。在国际上,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也改善了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这两个牢记,  首先,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作为中国青年,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其次,我们还要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 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回答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②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①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③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④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感谢您的信任,以上是我的回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请问您还有其他问题咨询吗?我可以继续为您解答 更多2条 

农村包围城市论文2000字

回答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②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①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③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④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感谢您的信任,以上是我的回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请问您还有其他问题咨询吗?我可以继续为您解答 更多2条 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打破中国人民的美梦。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途径与胜利保证  第一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2、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过程;  3、了解中国特色政权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了解毛泽东的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主要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才能夺取全国胜利?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经历了曲折探索的过程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民主革命道路。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一中国民主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 中国社会的特点,正如毛泽东所分析: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合法权利”。  第二, 中国民主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革命。  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因此,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第三,中国民主革命的其他斗争形式都是为着战争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这不排除还有其他形式的斗争,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非武装斗争对完成革命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的原因及曲折过程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组织民众运动转向开展武装斗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实现的。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为什么要转移?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是如何实现转移的?  1、大革命失败的特定形势迫使中国革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一个低潮时期。1927年至1928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31万人惨遭杀害。各地革命工会几乎全被解散,工会会员由近300万人减少到3万人;农会被取消,农会会员1000余万减少到300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必须做出特殊的选择。  2、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的曲折道路  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从地上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八七”会议: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  “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新认识,这在客观上要求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工人转向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武装斗争,从而为我党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奠定了基础。“八七”会议为胜利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开始。由于起义部队相继遭受严重损失。毛泽东当机立断,命各路部队向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党的前敌委员会。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放弃中心城市。毛泽东拟定将剩余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以寻求立足之地,保存革命力量。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决定队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10月3日毛泽东率部队进军井冈山,正式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斗争转向农村斗争战略思想的光辉起点  ④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的开端,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血的经验教训。  在三大起义的影响下外,从1927年秋到1929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大大小小100多次起义,出现了群雄并起,百川汇流,割据奋战的局面。  3、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三湾改编以后,10月3日,毛泽东部队到达宁冈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毛泽东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A地势好。 B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好。 C周围各县盛产多种杂粮,部队有足够的给养供应。所以,毛泽东就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  (2)毛泽东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做了那些工作?  恢复整顿各县党的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政府,狠抓工农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建设与发展。  政治上,规定了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它体现了军民、军政、官兵一致、全军一致的原则,是我军长期以来路线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我军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永远地立于不败之地。组织上,和平争取了已经在井冈山落脚的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部队。  (3)朱毛胜利会师。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转战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月4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宣告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军委书记(后改称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全军约11000人,枪支约2000余支。  (4)井冈山根据地巩固和发展。朱毛会师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并依靠人民的支持,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到1928、11,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更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亲自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武装起义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起点。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一批领导武装斗争的共产党人相继从城市走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这一转移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人向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农村展开新的进攻的序幕,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一) 背景: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么,这条道路能不能走得通,中国革命该如何继续进行,对此,党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  有“左”倾思想的人,仍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主张“城市中心论”,不认识或拒绝承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义;有“右” 倾思想的人,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对前途感到渺茫,对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持怀疑的态度,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面对上述两种错误思想倾向,迫切需要从思想上认识这条道路,找出他的客观依据,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求得党内军内认识上的统一。这个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实践、逐步总结的过程。  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奠基阶段——井冈山时期  井冈山时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奠基阶段。  2、基本形成阶段——赣南闽西时期  1930年1月毛泽东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3、成熟阶段——1936年以后  1936、12月以后毛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对这一道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对这一理论作了新的阐述和发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的红色政权道路理论。  (二)主要内容  1,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什么是工农武装?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心阵地的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2,走这条道路的必要性  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议会道路,而一定要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从国情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从动力看,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这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  第三,从阵地上看,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必须首先占领农村,建立根据地,在那里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总之,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才能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3,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  中国的红色政权能不能存在和发展?回答是肯定的。  请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其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毛泽东说:“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事。这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条件。这是因为:  1、 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各派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反动统治的力量,给红色政权存在发展造成可乘之机。  2、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优势,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民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而单独存在,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基础。  3、中国地域广阔。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即使在局部遇到严重的困难和挫折,革命力量仍能在其他地区或其他方面得以恢复和发展。  第二,在大革命发生和影响的地方,工农受过革命的锻炼,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毛泽东阐述的上述5个条件中:其中第1个为根本原因和条件,也是最重要的。第2、3为客观条件,第4、5为主观条件,正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国情,才提供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可能性。  (三)历史和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历史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指明了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正确途径。  (2)道路理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创立,不是靠翻本本、 套教条能解决的。  (3)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国情的形成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掠夺中国的结果。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所以在中国获得成功,正是因为道路理论是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毛泽东为了了解中国国情,曾经做了大量调查,除《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外,1930年5月,毛泽东还撰写了《调查工作》,同年又撰写了《长冈乡调查》等。  (4)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求实和实践精神。  2、现实意义  案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农村包围城市改革)  这条道路的开创,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对于我党坚持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的关键。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3、提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内容和方法  四、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没有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无法对付反革命军队的猖狂进攻。人民军队必须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把人民战争建立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参加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上,认为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千万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人民战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总结和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被斯大林等称之为“奇迹”。其实,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奇迹”产生于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毛泽东所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和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的结晶。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

农村包围城市论文2500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打破中国人民的美梦。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 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样一个思想上缺乏信仰,组织上松懈无力,内部矛盾重重的政党。 总而言之,革命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充分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当时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如封建阶级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破坏,迫使革命党人将国民政府拱手让给袁世凯;当时农民受封建残余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党难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军队的经济、政治和群众基础等。 革命也是在与时俱进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应是它对后来历次革命的影响,它的成功同时也是失败的种种原因一直为后来的革命者所借鉴。大胆地说,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革命的胜利。 所以说,从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但从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地革命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个人认为农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思想,就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环境生存,如果这样看,那么在今天的应用就太多了,尤其在商场上。

2500字 要求:谈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路的依据,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一、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1 “城市中心论”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  秋收起义后,随着井冈山和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在实践上已经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道路。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脱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作教条化的解释,主观与客观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机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照搬十月革命经验,从而造成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  这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都是顽固地以“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他们未能深刻理解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低估了农民游击战争和农村根据地重要性,认识不到国民革命失败后敌人牢牢控制着中心城市的状况,总是期望通过城市暴动来冲破白色恐怖,从而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他们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次次地被无情的实践击的粉碎。  2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所谓“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不只是在实践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认识到农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伟大作用,切实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中心,逐步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建立全国政权。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对于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从理论上作出了较系统地阑述。  第一、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第二、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和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以及夺取全国胜利联系起来。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实际上是主张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体现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它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出的依据  1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930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此后,毛泽东在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斗争中,批判了他们脱离中国实际,盲目照搬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模式,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的主张。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提出的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逐渐为全党所接受。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又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策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进一步丰实和完善了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系统地阑述了走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  a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b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c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避开强大的敌人,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  3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提出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  a、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是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的根本条件。  b、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c、中国革命的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d、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  1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战略进攻方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避免了过早与强敌进行盲目决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  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独特国情出发,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即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是先城市后农村,而只能是先农村后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在这种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而且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但是,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以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作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来解决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原则,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则。  4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