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幼儿教师为什么要撰写科研论文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4-07-02 16:17:48

幼儿教师为什么要撰写科研论文心得体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职业正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和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高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重新认识、正确理解教师的角色对于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也更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

开栏的话:很多教师觉得写论文令人头疼,就像学生写作文一样难以下笔。一到评职称、评优秀的最后关头,才想起还有写论文这么一档子事儿,于是七拼八凑地捣鼓出一篇,质量当然不敢保证,原创性也颇令人生疑。还有的教师抱怨对论文有要求是故意折腾一线教师,甚至把写论文看作是个人谋取“功利”的事情。这也怪不得教师,我们的师范教育好像缺少这么一块内容,到底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写论文?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写论文有哪些方法、步骤和规范?这些基本问题连一些有多年教龄的教师都没弄清楚。 盛群力教授是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指导教师写论文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想法,对教师创作的论文中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弊病深为不安,觉得有必要将教师对论文写作的偏见、误解和盲区一一加以澄清和梳理。在盛教授的支持下,我们开辟了这个栏目,衷心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立足教学实践,利用好自己手头的条件和资源,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来。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盛群力 中小学教师学会做研究与写论文,是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教师对此想不通,觉得自己教好书上好课已经够辛苦了,干嘛还非要做研究与写论文呢?这是专业研究工作者做的事情嘛,难道一个临床医生诊治疾病,还要跑到实验室做实验吗?我们认为,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岗位,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有点挑剔),乃是因为学生作为复杂的生命体,其心理生理特点理应受到细心呵护,其间的各种教育活动有许多科学的道理需要探讨。那种认为只要拥有学科专业知识就能胜任教师工作的想法是越来越行不通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是非常复杂的学问,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中小学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掌握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班级管理艺术、教学理论与设计、家庭与社区沟通理论等等,这就离不开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独立地开展相关的研究。 教师学会做研究和写论文,除了体现岗位业绩之外,更要紧的还应有内部动力的激励。现在许多人都在讲“幸福指数”。如果仅仅从完成工作任务,得到别人的奖励或者认可来看,做研究和写论文的幸福指数可能还是不高的,甚至有些人会觉得苦不堪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是,如果我们将做研究与写论文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看成是个人成长、身心愉悦的经历,那就会有长远的发展后劲。现在许多学校和教师在做科研和写论文的过程中,太讲究功利性的业绩,恨不得一二年就有惊人的变化,放出一颗大卫星来让人刮目相看。其实我们要明白,做好一项课题,写好一篇论文,都不算什么难事,难的是不断有新东西推出来,超越自己。做研究和写论文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任何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甚至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做法,也许会获利于一时,但决不会将自己塑造成大家,更难以有毅力一直做下去。许多脱颖而出的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能甘于寂寞做研究和写论文,这主要是为了生活中的追求和内在的愉悦感。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教科研工作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要轻言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奥秘,或者领先于别人多少步云云。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教育规律的隐蔽性决定了我们每前进一小步都要花费相当的力气,都需要有惊人的毅力和善于吃得起苦并且耐得住寂寞,时时刻刻想“造势”和“超越”的人,基本上属于“无知者无畏”一类的表现。 中小学教师做研究和写论文的具体性质是什么呢,该如何定位呢?我们认为,研究工作有不同的类型,例如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等,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一般属于应用研究。也就是说,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工作和提升、愉悦自己,并不在意要发展多少新知。不管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两者只有目的不同和性质差异,并不必然存在着水平高低和精细粗野之分。教师完全有理由欣赏自己的研究心得,别人甚至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专职教育科研人员,都应该张开双臂欢迎教师的研究成果。 做研究与写论文是互相联系的。论文本身就是研究工作的成果;研究需要用论文的形式加以表达。一般来说,会做研究工作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没有深入地做研究工作,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另一方面,有时候确实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是论文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尤其是在一线教师的身上会体现出来。

幼儿教师为什么要撰写科研论文心得体验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离不开研究儿童,没有儿童的园本教研是没有实效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虚构的成长。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研究儿童。尤其是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换言之,幼儿园教师应该成为儿童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看懂”儿童,找到有效支持儿童发展的策略。一、研究儿童应该指向儿童的发展需要有些教师研究儿童通常指向儿童“现在”的兴趣、需要,而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儿童。儿童的今天与昨天相比,发展在哪里?儿童未来有何发展需要?只有清楚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什么,教师的指导才是有依据、有实效的,才不至于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意义的纷争中。才不至于盲目跟风。在一次研究儿童的现场,一名“执着”拼图的幼儿引发了大家讨论。有的教师认为,这名幼儿做事投入、积极、坚持,教师应支持这种行为,不应干扰、打断幼儿。而有的教师认为,拼了这么久都没拼成功,是否意味着幼儿的拼图思维和技巧需要改进、优化,说不定幼儿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帮助。如果我们能清楚地了解这名幼儿的发展需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对这名幼儿而言,是支持其继续、专注地拼(但或许仍然不成功)有价值,还是帮助其改进拼图的思维和技巧更有价值?对一个坚持了很久、思维受阻的幼儿来说。也许“改进”更有价值;对一个不太专注于活动的幼儿来说,专注本身已经很有价值了。事实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让教师两难的情境是常见的。一方面,儿童长期发展的全面性与儿童某一时刻发展的局部性并不平衡。从长远看,儿童必然是全面发展的,但在某一具体时刻,儿童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儿童各个领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比如,相比之下,有的儿童更需要发展语言交际能力,有的儿童更需要发展身体运动能力,同一活动对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价值。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得立足于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二、如何做儿童研究者(一)有研究精神我们曾经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如何研究儿童,比如。直接研究儿童,从学科入手研究儿童,从家长人手研究儿童;通过谈话研究儿童,通过活动研究儿童。通过作品分析研究儿童等。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体会到,具体的研究疗法并不一定要统一,因为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有一点大家要形成共识:幼儿园教师应该拥有研究儿童的精神。幼儿园教师的研究精神首先表现在有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儿童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发现儿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使掌握了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难以真正地研究儿童。研究精神还表现在发现问题之后,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寻找令人信服的、有证据的答案。比如,我园一位年轻教师发现,一直以来幼儿能否复述故事是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常采用的一个评价指标。但能够复述故事的幼儿,并不一定理解故事;而不能复述故事的幼儿,也未必就不理解故事。“复述一理解”问题困扰着该教师。后来,该教师发现能否复述故事和是否理解故事是幼儿学习故事的两个维度,她自己的困惑源于一直从一个维度来理解幼儿的故事学习。如果从两个维度来理解,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最终该教师绘制了一张“故事学习中的儿童”图(图1),能够清楚地看到四类儿童的发展状况:有的儿童不能复述也没有理解故事(A),有的儿童能复述故事却没有理解故事(B),有的儿童不能复述却理解了故事(C),有的儿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故事(D)。随后,这位年轻教师发现图例虽然很容易为大家所理解。却只涉及四类比较“极端”的儿童,更多的儿童处于中间状态,那么,如何去解读A、B、C、D之外的儿童呢?此外,故事学习(教学)中的评价指标也并非仅有“复述”和“理解”,比如,儿童在故事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创造性、是否能够“表现”(表演)作品等,是否可能有一个三维的“故事学习中的儿童”的示意图呢?于是,该教师准备继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在我们看来,这位年轻教师是有研究精神的,她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探寻问题的答案。虽然儿童学习故事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也习惯了用能否复述来评价儿童的故事学习,尽管很多人也都意识到不能单凭这一点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水平,但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研究精神不在于教师掌握的研究方法有多少,不在于研究话题的新旧,不在于最终结果有多大的轰动效应,而在于教师在研究儿童过程中是否有探索、寻找问题答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二)有儿童视角有儿童视角,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每一项工作(不管是不是直接指向儿童的T作),都应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从儿童的角度来想一想、试一试,并充分保障儿童的权益。不管什么工作,都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正如《儿童权利公约》里所指出的一样,儿童也是人,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幼儿园教师应该拥有儿童视角,不仅仅是因为儿童需要保护,更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他们的权利。儿童视角要求幼儿园教师在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活动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都考虑到儿童的声音、儿童的立场。比如,在规划活动区角时,有儿童视角的教师会去倾听儿童的声音,甚至让儿童设计,或者在规划前注意观察儿童兴趣、需要。根据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规划。活动区的数量、内容、形式都尽量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需要,对儿童是适宜的。而没有儿童视角的教师。则更多地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借鉴别人的做法等来规划、设计。(三)能“看懂”儿童对于如何“看懂”儿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下面是我园的一些探索。有研究者(Shulman,1986)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关于儿童的知识”和“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在认真地学习了这个理论,并分析当前幼儿园教师观察、了解儿童的误区之后,我们发现这三者相交的部分就是研究儿童发展需要、“看懂”儿童的主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单纯地增加某一方面的知识(如“关于儿童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帮助我们“看懂”儿童,而应该是增加三者的交集部分(图2)。比如,对于研究儿童的坚持性这一问题,不仅要观察、了解儿童关于坚持性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以及坚持性不够的表现、原因等内容(即“关于儿童的知识”),还应同时结合不同的学科、领域,如身体运动中的坚持、美术活动中的坚持,以及身体运动、美术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幼儿发展过程与坚持的关系等(即“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还应考虑到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培养儿童的坚持性,什么样的方法会破坏儿童的坚持性(即“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当然,在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儿童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同伴关系,甚至儿童未来将入什么样的小学、会与持什么理念的小学教师接触等。

开栏的话:很多教师觉得写论文令人头疼,就像学生写作文一样难以下笔。一到评职称、评优秀的最后关头,才想起还有写论文这么一档子事儿,于是七拼八凑地捣鼓出一篇,质量当然不敢保证,原创性也颇令人生疑。还有的教师抱怨对论文有要求是故意折腾一线教师,甚至把写论文看作是个人谋取“功利”的事情。这也怪不得教师,我们的师范教育好像缺少这么一块内容,到底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写论文?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写论文有哪些方法、步骤和规范?这些基本问题连一些有多年教龄的教师都没弄清楚。 盛群力教授是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指导教师写论文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想法,对教师创作的论文中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弊病深为不安,觉得有必要将教师对论文写作的偏见、误解和盲区一一加以澄清和梳理。在盛教授的支持下,我们开辟了这个栏目,衷心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立足教学实践,利用好自己手头的条件和资源,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来。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盛群力 中小学教师学会做研究与写论文,是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教师对此想不通,觉得自己教好书上好课已经够辛苦了,干嘛还非要做研究与写论文呢?这是专业研究工作者做的事情嘛,难道一个临床医生诊治疾病,还要跑到实验室做实验吗?我们认为,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岗位,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有点挑剔),乃是因为学生作为复杂的生命体,其心理生理特点理应受到细心呵护,其间的各种教育活动有许多科学的道理需要探讨。那种认为只要拥有学科专业知识就能胜任教师工作的想法是越来越行不通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是非常复杂的学问,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中小学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掌握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班级管理艺术、教学理论与设计、家庭与社区沟通理论等等,这就离不开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独立地开展相关的研究。 教师学会做研究和写论文,除了体现岗位业绩之外,更要紧的还应有内部动力的激励。现在许多人都在讲“幸福指数”。如果仅仅从完成工作任务,得到别人的奖励或者认可来看,做研究和写论文的幸福指数可能还是不高的,甚至有些人会觉得苦不堪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是,如果我们将做研究与写论文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看成是个人成长、身心愉悦的经历,那就会有长远的发展后劲。现在许多学校和教师在做科研和写论文的过程中,太讲究功利性的业绩,恨不得一二年就有惊人的变化,放出一颗大卫星来让人刮目相看。其实我们要明白,做好一项课题,写好一篇论文,都不算什么难事,难的是不断有新东西推出来,超越自己。做研究和写论文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任何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甚至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做法,也许会获利于一时,但决不会将自己塑造成大家,更难以有毅力一直做下去。许多脱颖而出的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能甘于寂寞做研究和写论文,这主要是为了生活中的追求和内在的愉悦感。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教科研工作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要轻言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奥秘,或者领先于别人多少步云云。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教育规律的隐蔽性决定了我们每前进一小步都要花费相当的力气,都需要有惊人的毅力和善于吃得起苦并且耐得住寂寞,时时刻刻想“造势”和“超越”的人,基本上属于“无知者无畏”一类的表现。 中小学教师做研究和写论文的具体性质是什么呢,该如何定位呢?我们认为,研究工作有不同的类型,例如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等,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一般属于应用研究。也就是说,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工作和提升、愉悦自己,并不在意要发展多少新知。不管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两者只有目的不同和性质差异,并不必然存在着水平高低和精细粗野之分。教师完全有理由欣赏自己的研究心得,别人甚至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专职教育科研人员,都应该张开双臂欢迎教师的研究成果。 做研究与写论文是互相联系的。论文本身就是研究工作的成果;研究需要用论文的形式加以表达。一般来说,会做研究工作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没有深入地做研究工作,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另一方面,有时候确实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是论文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尤其是在一线教师的身上会体现出来。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认识,而且往往对已知的事物有更多的注意,比如说,小班的宝宝看到小花被,就会想到给布娃娃盖在身上;再比如说,大班的幼儿看到小班的幼儿流鼻涕了,会学着老师或家长的样子,拿出手帕纸帮忙擦掉鼻涕,并且还会说:“来来来,姐姐帮你擦鼻涕。”以上两例就是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的模仿。因此,我们在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小班的宝宝可以玩“娃娃家”游戏,老师在游戏开始之前设计关于“娃娃家”的问题,引发宝宝浓厚的活动兴趣,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大胆的尝试游戏,并从中获取乐趣。但是,大班的幼儿就不会对“娃娃家”产生兴趣了,他们会认为那是“没意思”的游戏。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大班的年龄特点以及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经验设计“小超市”、“小银行”等游戏活动,让幼儿尝试扮演超市的售货员、银行的小职员,在这两种游戏过程中他们可以运用科学领域中接触过的数字以及简单的计算,在活动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获取更多的经验;此外,幼儿还可以在“小医院”游戏中尝试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从中运用并获取更多的卫生常识,提高保健意识。同样是开展游戏活动,小班和大班的幼儿认识不同、经验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需求,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师幼之间更好的交流,使得师幼互动更加积极有效。二、 给每个孩子都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有的能力强一些,有的能力弱一些,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给每一个孩子都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比如说中班的礼仪教育活动《借玩具》,我们互动交流和安排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层次水平,先提问简单的问题,如:“同伴借给你玩具你要说什么?——谢谢!”“从同伴家走的时候要说什么呀?——再见!”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调动能力弱的幼儿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弱势的孩子不至于无所适从,在活动中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相反,对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要加大问题的难度,如:“去同伴家借玩具时你会怎么说呀?”“如果同伴邀请你一起玩玩具你会做人么说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开阔幼儿的思维空间,帮助幼儿在已有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社交经验,使他们在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生活习惯等多个领域都能得到很好地锻炼。根据幼儿的水平差距,分层次的设立问题、开展游戏,给每个孩子都创造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让所有孩子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三、 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合作活动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一直坚持“蹲下身子跟孩子说话”,意思就是以平和的语气与幼儿交流、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相处,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幼儿的眼里,老师是高大而神圣的,没有人比老师更厉害,他们对老师十分崇拜,如果哪个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就乐开了花,比吃到巧克力还高兴呢。在老师的眼里,幼儿是纯洁的、善良的、可爱的,即使有点破坏行为也是无意识的,所谓的“调皮”,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在这种和谐的师幼关系中,我们选择了“做孩子们最好的玩伴”。比如,在户外游戏活动《蜈蚣竞走》中,我主动蹲下身子做排头,让后面的幼儿紧紧抓着我的衣服,然后跟孩子们一起喊着“1,2;1,2;1,2;”的号子慢慢的“爬行”,一身的汗水淹没在欢笑声里,累,并快乐着。我的参与,调动了所有孩子的积极性,一组一组的幼儿井然有序的活动着,我们一起喊着、“爬”着、笑着,大家一起享受着活动的快乐和合作的幸福。再比如,科学活动《摆水果》,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画数量不等的水果帮助幼儿找规律,画水果的过程需要我跟幼儿合作完成,朝旭小朋友画的桃子有点小,也有点歪,睿哲小朋友来帮他修改,结果还是太小了,于是我就画了个大大的桃子,把他们俩的桃子都“吞进肚子里去了”,逗得全班幼儿都笑了,连平时不认真听老师讲课的一佳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了。由此可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做幼儿最好的玩伴,是非害长愤短莅的缝痊俯花常有效一种师幼互动!《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在现代教学中,幼儿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和道理,更应该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幼儿教师应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理解幼儿、鼓励幼儿,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开展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教师为什么要撰写科研论文心得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认识,而且往往对已知的事物有更多的注意,比如说,小班的宝宝看到小花被,就会想到给布娃娃盖在身上;再比如说,大班的幼儿看到小班的幼儿流鼻涕了,会学着老师或家长的样子,拿出手帕纸帮忙擦掉鼻涕,并且还会说:“来来来,姐姐帮你擦鼻涕。”以上两例就是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的模仿。因此,我们在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小班的宝宝可以玩“娃娃家”游戏,老师在游戏开始之前设计关于“娃娃家”的问题,引发宝宝浓厚的活动兴趣,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大胆的尝试游戏,并从中获取乐趣。但是,大班的幼儿就不会对“娃娃家”产生兴趣了,他们会认为那是“没意思”的游戏。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大班的年龄特点以及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经验设计“小超市”、“小银行”等游戏活动,让幼儿尝试扮演超市的售货员、银行的小职员,在这两种游戏过程中他们可以运用科学领域中接触过的数字以及简单的计算,在活动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获取更多的经验;此外,幼儿还可以在“小医院”游戏中尝试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从中运用并获取更多的卫生常识,提高保健意识。同样是开展游戏活动,小班和大班的幼儿认识不同、经验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需求,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师幼之间更好的交流,使得师幼互动更加积极有效。二、 给每个孩子都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有的能力强一些,有的能力弱一些,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给每一个孩子都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比如说中班的礼仪教育活动《借玩具》,我们互动交流和安排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层次水平,先提问简单的问题,如:“同伴借给你玩具你要说什么?——谢谢!”“从同伴家走的时候要说什么呀?——再见!”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调动能力弱的幼儿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弱势的孩子不至于无所适从,在活动中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相反,对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要加大问题的难度,如:“去同伴家借玩具时你会怎么说呀?”“如果同伴邀请你一起玩玩具你会做人么说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开阔幼儿的思维空间,帮助幼儿在已有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社交经验,使他们在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生活习惯等多个领域都能得到很好地锻炼。根据幼儿的水平差距,分层次的设立问题、开展游戏,给每个孩子都创造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让所有孩子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三、 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合作活动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一直坚持“蹲下身子跟孩子说话”,意思就是以平和的语气与幼儿交流、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相处,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幼儿的眼里,老师是高大而神圣的,没有人比老师更厉害,他们对老师十分崇拜,如果哪个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就乐开了花,比吃到巧克力还高兴呢。在老师的眼里,幼儿是纯洁的、善良的、可爱的,即使有点破坏行为也是无意识的,所谓的“调皮”,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在这种和谐的师幼关系中,我们选择了“做孩子们最好的玩伴”。比如,在户外游戏活动《蜈蚣竞走》中,我主动蹲下身子做排头,让后面的幼儿紧紧抓着我的衣服,然后跟孩子们一起喊着“1,2;1,2;1,2;”的号子慢慢的“爬行”,一身的汗水淹没在欢笑声里,累,并快乐着。我的参与,调动了所有孩子的积极性,一组一组的幼儿井然有序的活动着,我们一起喊着、“爬”着、笑着,大家一起享受着活动的快乐和合作的幸福。再比如,科学活动《摆水果》,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画数量不等的水果帮助幼儿找规律,画水果的过程需要我跟幼儿合作完成,朝旭小朋友画的桃子有点小,也有点歪,睿哲小朋友来帮他修改,结果还是太小了,于是我就画了个大大的桃子,把他们俩的桃子都“吞进肚子里去了”,逗得全班幼儿都笑了,连平时不认真听老师讲课的一佳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了。由此可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做幼儿最好的玩伴,是非害长愤短莅的缝痊俯花常有效一种师幼互动!《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在现代教学中,幼儿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和道理,更应该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幼儿教师应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理解幼儿、鼓励幼儿,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开展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开栏的话:很多教师觉得写论文令人头疼,就像学生写作文一样难以下笔。一到评职称、评优秀的最后关头,才想起还有写论文这么一档子事儿,于是七拼八凑地捣鼓出一篇,质量当然不敢保证,原创性也颇令人生疑。还有的教师抱怨对论文有要求是故意折腾一线教师,甚至把写论文看作是个人谋取“功利”的事情。这也怪不得教师,我们的师范教育好像缺少这么一块内容,到底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写论文?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写论文有哪些方法、步骤和规范?这些基本问题连一些有多年教龄的教师都没弄清楚。 盛群力教授是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指导教师写论文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想法,对教师创作的论文中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弊病深为不安,觉得有必要将教师对论文写作的偏见、误解和盲区一一加以澄清和梳理。在盛教授的支持下,我们开辟了这个栏目,衷心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立足教学实践,利用好自己手头的条件和资源,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来。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盛群力 中小学教师学会做研究与写论文,是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教师对此想不通,觉得自己教好书上好课已经够辛苦了,干嘛还非要做研究与写论文呢?这是专业研究工作者做的事情嘛,难道一个临床医生诊治疾病,还要跑到实验室做实验吗?我们认为,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岗位,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有点挑剔),乃是因为学生作为复杂的生命体,其心理生理特点理应受到细心呵护,其间的各种教育活动有许多科学的道理需要探讨。那种认为只要拥有学科专业知识就能胜任教师工作的想法是越来越行不通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是非常复杂的学问,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中小学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掌握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班级管理艺术、教学理论与设计、家庭与社区沟通理论等等,这就离不开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独立地开展相关的研究。 教师学会做研究和写论文,除了体现岗位业绩之外,更要紧的还应有内部动力的激励。现在许多人都在讲“幸福指数”。如果仅仅从完成工作任务,得到别人的奖励或者认可来看,做研究和写论文的幸福指数可能还是不高的,甚至有些人会觉得苦不堪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是,如果我们将做研究与写论文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看成是个人成长、身心愉悦的经历,那就会有长远的发展后劲。现在许多学校和教师在做科研和写论文的过程中,太讲究功利性的业绩,恨不得一二年就有惊人的变化,放出一颗大卫星来让人刮目相看。其实我们要明白,做好一项课题,写好一篇论文,都不算什么难事,难的是不断有新东西推出来,超越自己。做研究和写论文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任何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甚至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做法,也许会获利于一时,但决不会将自己塑造成大家,更难以有毅力一直做下去。许多脱颖而出的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能甘于寂寞做研究和写论文,这主要是为了生活中的追求和内在的愉悦感。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教科研工作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要轻言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奥秘,或者领先于别人多少步云云。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教育规律的隐蔽性决定了我们每前进一小步都要花费相当的力气,都需要有惊人的毅力和善于吃得起苦并且耐得住寂寞,时时刻刻想“造势”和“超越”的人,基本上属于“无知者无畏”一类的表现。 中小学教师做研究和写论文的具体性质是什么呢,该如何定位呢?我们认为,研究工作有不同的类型,例如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等,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一般属于应用研究。也就是说,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工作和提升、愉悦自己,并不在意要发展多少新知。不管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两者只有目的不同和性质差异,并不必然存在着水平高低和精细粗野之分。教师完全有理由欣赏自己的研究心得,别人甚至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专职教育科研人员,都应该张开双臂欢迎教师的研究成果。 做研究与写论文是互相联系的。论文本身就是研究工作的成果;研究需要用论文的形式加以表达。一般来说,会做研究工作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没有深入地做研究工作,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另一方面,有时候确实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是论文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尤其是在一线教师的身上会体现出来。

幼儿教师为什么要撰写科研论文心得体会和感悟

撰写教研论文是提升自己的职称水平,让自己在幼师生涯中走得更远。

幼儿教师为什么要撰写科研论文心得感悟

开栏的话:很多教师觉得写论文令人头疼,就像学生写作文一样难以下笔。一到评职称、评优秀的最后关头,才想起还有写论文这么一档子事儿,于是七拼八凑地捣鼓出一篇,质量当然不敢保证,原创性也颇令人生疑。还有的教师抱怨对论文有要求是故意折腾一线教师,甚至把写论文看作是个人谋取“功利”的事情。这也怪不得教师,我们的师范教育好像缺少这么一块内容,到底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写论文?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写论文有哪些方法、步骤和规范?这些基本问题连一些有多年教龄的教师都没弄清楚。 盛群力教授是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指导教师写论文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想法,对教师创作的论文中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弊病深为不安,觉得有必要将教师对论文写作的偏见、误解和盲区一一加以澄清和梳理。在盛教授的支持下,我们开辟了这个栏目,衷心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立足教学实践,利用好自己手头的条件和资源,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来。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盛群力 中小学教师学会做研究与写论文,是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教师对此想不通,觉得自己教好书上好课已经够辛苦了,干嘛还非要做研究与写论文呢?这是专业研究工作者做的事情嘛,难道一个临床医生诊治疾病,还要跑到实验室做实验吗?我们认为,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岗位,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有点挑剔),乃是因为学生作为复杂的生命体,其心理生理特点理应受到细心呵护,其间的各种教育活动有许多科学的道理需要探讨。那种认为只要拥有学科专业知识就能胜任教师工作的想法是越来越行不通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是非常复杂的学问,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中小学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掌握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班级管理艺术、教学理论与设计、家庭与社区沟通理论等等,这就离不开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独立地开展相关的研究。 教师学会做研究和写论文,除了体现岗位业绩之外,更要紧的还应有内部动力的激励。现在许多人都在讲“幸福指数”。如果仅仅从完成工作任务,得到别人的奖励或者认可来看,做研究和写论文的幸福指数可能还是不高的,甚至有些人会觉得苦不堪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是,如果我们将做研究与写论文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看成是个人成长、身心愉悦的经历,那就会有长远的发展后劲。现在许多学校和教师在做科研和写论文的过程中,太讲究功利性的业绩,恨不得一二年就有惊人的变化,放出一颗大卫星来让人刮目相看。其实我们要明白,做好一项课题,写好一篇论文,都不算什么难事,难的是不断有新东西推出来,超越自己。做研究和写论文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任何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甚至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做法,也许会获利于一时,但决不会将自己塑造成大家,更难以有毅力一直做下去。许多脱颖而出的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能甘于寂寞做研究和写论文,这主要是为了生活中的追求和内在的愉悦感。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教科研工作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要轻言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奥秘,或者领先于别人多少步云云。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教育规律的隐蔽性决定了我们每前进一小步都要花费相当的力气,都需要有惊人的毅力和善于吃得起苦并且耐得住寂寞,时时刻刻想“造势”和“超越”的人,基本上属于“无知者无畏”一类的表现。 中小学教师做研究和写论文的具体性质是什么呢,该如何定位呢?我们认为,研究工作有不同的类型,例如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等,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一般属于应用研究。也就是说,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工作和提升、愉悦自己,并不在意要发展多少新知。不管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两者只有目的不同和性质差异,并不必然存在着水平高低和精细粗野之分。教师完全有理由欣赏自己的研究心得,别人甚至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专职教育科研人员,都应该张开双臂欢迎教师的研究成果。 做研究与写论文是互相联系的。论文本身就是研究工作的成果;研究需要用论文的形式加以表达。一般来说,会做研究工作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没有深入地做研究工作,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另一方面,有时候确实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是论文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尤其是在一线教师的身上会体现出来。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职业正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和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高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重新认识、正确理解教师的角色对于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也更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