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以欧美近代化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初中

发布时间:2024-08-02 03:45:57

以欧美近代化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初中

写“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我这有一篇“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你可以参考。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摘 要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内容广泛而且影响深的社会政治运动。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为中国的经济、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它虽然没能救中国, 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起点  洋务,最初称作夷务,“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诸如外交、通商、传教以及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武器、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1](p31)“但是,洋务运动中所兴办的洋务,狭义的说,主要是指清朝政府为强化中国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强国运动”。[2](p477)然而,就是这场运动,史学界对其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牟安世、祁龙威等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3]但以李时岳、孔令仁、胡滨为代表的史家们却认为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3]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只不过是“清王朝投靠资本主义列强,并与之结合,以谋求稳定其反动统治的产物”,“运动的进程和后果并无积极意义”。[4](p29)但笔者认为,自从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发轫,一直到90年代结束,持续了30多年。在这期间,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发展了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造就了旧制度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洋务运动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可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运动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尝试等方面来阐述。  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发生在19 世纪60 年代决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所谓近代化,就是“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5]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同时科学的进步又促进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5]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又推动了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各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即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飞跃,这也是社会关系的一大变革。在各国当中,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当时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从19 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随之,各国的近代化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它表明西方近代文明已经产生,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强力,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而且向人们昭示了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向。  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东方各国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日本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反应强烈。19世纪中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近代工业文明之间作出历史性的选择,是日本社会面临的难题,最终日本选择了近代工业文明,他们先是推翻幕府统治,废除幕藩体制。继之,在1868 年实行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最后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避免了亡国的厄运。日本近代化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5]  面对这股近代化运动潮流的不断冲击,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开始接受。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林则徐认识到了解西方之重要,同时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见识的士大夫们,他们沉痛地检讨了中国贫弱失败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睁眼看世界。例如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过程中,就组织人“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战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学习西方的热潮。在这方面,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最具建树,如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初版50卷,后增为100卷。1848年徐继畲撰成《瀛环志略》10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这要看你的侧重点,如《中西方近代化历程》《中西方近代化比较》等。

要中文还是英文?原创,摘录,还是抄袭?

以欧美近代化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写“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我这有一篇“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你可以参考。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摘 要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内容广泛而且影响深的社会政治运动。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为中国的经济、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它虽然没能救中国, 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起点  洋务,最初称作夷务,“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诸如外交、通商、传教以及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武器、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1](p31)“但是,洋务运动中所兴办的洋务,狭义的说,主要是指清朝政府为强化中国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强国运动”。[2](p477)然而,就是这场运动,史学界对其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牟安世、祁龙威等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3]但以李时岳、孔令仁、胡滨为代表的史家们却认为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3]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只不过是“清王朝投靠资本主义列强,并与之结合,以谋求稳定其反动统治的产物”,“运动的进程和后果并无积极意义”。[4](p29)但笔者认为,自从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发轫,一直到90年代结束,持续了30多年。在这期间,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发展了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造就了旧制度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洋务运动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可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运动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尝试等方面来阐述。  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发生在19 世纪60 年代决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所谓近代化,就是“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5]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同时科学的进步又促进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5]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又推动了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各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即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飞跃,这也是社会关系的一大变革。在各国当中,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当时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从19 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随之,各国的近代化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它表明西方近代文明已经产生,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强力,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而且向人们昭示了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向。  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东方各国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日本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反应强烈。19世纪中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近代工业文明之间作出历史性的选择,是日本社会面临的难题,最终日本选择了近代工业文明,他们先是推翻幕府统治,废除幕藩体制。继之,在1868 年实行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最后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避免了亡国的厄运。日本近代化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5]  面对这股近代化运动潮流的不断冲击,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开始接受。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林则徐认识到了解西方之重要,同时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见识的士大夫们,他们沉痛地检讨了中国贫弱失败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睁眼看世界。例如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过程中,就组织人“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战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学习西方的热潮。在这方面,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最具建树,如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初版50卷,后增为100卷。1848年徐继畲撰成《瀛环志略》10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中国由历史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 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69,及格率只有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以欧美近代化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高中

写“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我这有一篇“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你可以参考。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摘 要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内容广泛而且影响深的社会政治运动。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为中国的经济、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它虽然没能救中国, 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起点  洋务,最初称作夷务,“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诸如外交、通商、传教以及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武器、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1](p31)“但是,洋务运动中所兴办的洋务,狭义的说,主要是指清朝政府为强化中国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强国运动”。[2](p477)然而,就是这场运动,史学界对其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牟安世、祁龙威等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3]但以李时岳、孔令仁、胡滨为代表的史家们却认为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3]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只不过是“清王朝投靠资本主义列强,并与之结合,以谋求稳定其反动统治的产物”,“运动的进程和后果并无积极意义”。[4](p29)但笔者认为,自从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发轫,一直到90年代结束,持续了30多年。在这期间,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发展了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造就了旧制度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洋务运动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可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运动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尝试等方面来阐述。  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发生在19 世纪60 年代决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所谓近代化,就是“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5]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同时科学的进步又促进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5]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又推动了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各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即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飞跃,这也是社会关系的一大变革。在各国当中,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当时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从19 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随之,各国的近代化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它表明西方近代文明已经产生,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强力,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而且向人们昭示了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向。  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东方各国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日本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反应强烈。19世纪中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近代工业文明之间作出历史性的选择,是日本社会面临的难题,最终日本选择了近代工业文明,他们先是推翻幕府统治,废除幕藩体制。继之,在1868 年实行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最后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避免了亡国的厄运。日本近代化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5]  面对这股近代化运动潮流的不断冲击,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开始接受。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林则徐认识到了解西方之重要,同时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见识的士大夫们,他们沉痛地检讨了中国贫弱失败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睁眼看世界。例如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过程中,就组织人“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战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学习西方的热潮。在这方面,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最具建树,如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初版50卷,后增为100卷。1848年徐继畲撰成《瀛环志略》10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这要看你的侧重点,如《中西方近代化历程》《中西方近代化比较》等。

以欧美近代化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作文

写“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我这有一篇“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你可以参考。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摘 要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内容广泛而且影响深的社会政治运动。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为中国的经济、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它虽然没能救中国, 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起点  洋务,最初称作夷务,“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诸如外交、通商、传教以及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武器、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1](p31)“但是,洋务运动中所兴办的洋务,狭义的说,主要是指清朝政府为强化中国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强国运动”。[2](p477)然而,就是这场运动,史学界对其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牟安世、祁龙威等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3]但以李时岳、孔令仁、胡滨为代表的史家们却认为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3]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只不过是“清王朝投靠资本主义列强,并与之结合,以谋求稳定其反动统治的产物”,“运动的进程和后果并无积极意义”。[4](p29)但笔者认为,自从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发轫,一直到90年代结束,持续了30多年。在这期间,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发展了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造就了旧制度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洋务运动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可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运动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尝试等方面来阐述。  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发生在19 世纪60 年代决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所谓近代化,就是“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5]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同时科学的进步又促进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5]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又推动了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各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即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飞跃,这也是社会关系的一大变革。在各国当中,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当时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从19 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随之,各国的近代化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它表明西方近代文明已经产生,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强力,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而且向人们昭示了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向。  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东方各国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日本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反应强烈。19世纪中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近代工业文明之间作出历史性的选择,是日本社会面临的难题,最终日本选择了近代工业文明,他们先是推翻幕府统治,废除幕藩体制。继之,在1868 年实行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最后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避免了亡国的厄运。日本近代化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5]  面对这股近代化运动潮流的不断冲击,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开始接受。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林则徐认识到了解西方之重要,同时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见识的士大夫们,他们沉痛地检讨了中国贫弱失败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睁眼看世界。例如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过程中,就组织人“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战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学习西方的热潮。在这方面,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最具建树,如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初版50卷,后增为100卷。1848年徐继畲撰成《瀛环志略》10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这要看你的侧重点,如《中西方近代化历程》《中西方近代化比较》等。

全球化800字璧山中学高1的同学

欧美近代化历史小论文范文初中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与影响一,地主阶级 1,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 (1)背景:随着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封建士大夫中有识之士面对现实,呼吁革除弊端,"经世致用",挣脱程朱理学束缚2,鸦片战争中英国坚船利炮使爱国知识分子惊醒,寻求强国之道 (2)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3)主要实践: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籍;仿制西洋兵器等 (4)影响:a,积极方面:启迪人们挣脱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b,消极方面:其影响重在思想,没有更多的具体实践改造而且学习西方也仅停留于器物层面,认识不到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源(封建制度的腐朽) 2,洋务派(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主要实践:前期以"自强"为旗号为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办民用;创办了南洋,北洋,福舰等新式海军,筹划海防;通过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新式人才 (4)影响:a,积极方面: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机器生产,突破了传统封建观念束缚,也为西学传入创造一定条件,迈开了中国人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消极方面:实质是立足于封建主义,而且学习西方也仅停留于器物层面,认识不到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源(封建制度的腐朽),这也是导致其破产的根本原因 二,农民阶级(以洪仁玕为代表) (1)背景: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而衰为振兴太平天国,改革内政,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 (2)主要思想:要求从政治,经济,外交和文教等方面全方位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 (3)主要实践:没有付诸实践 (4)影响:a,积极方面: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b,消极方面: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产物,没有反映农民最迫切愿望和要求,根本没有实行 三,民族资产阶级 1,早期维新派:(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2)主要思想: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4)主要实践:没有付诸实践 (3)影响:a,积极方面: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b,消极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且也没有付诸实施 2,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主要思想:兴民权,走日本式君主立宪的道路 (3)主要实践:戊戌变法 (4)影响:a,积极方面: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爱国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b,消极方面:由于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革命派:(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 (1)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 (2)主要思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走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 (3)主要实践: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和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3)影响:a,积极方面: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年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与同期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b,消积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明确提出反帝主张,这决定了其必将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而最终走向失败 4,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前期,以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等为代表) (1)背景:a,政治上:列强支持袁称帝,加紧侵略;b,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c,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搞尊孔复古逆流 (2)主要思想: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提倡民主和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反对专制迷信,旧道德,旧文学 (3)主要实践:创办新文化刊物,著书立说等阐释新文化思想 (4)影响:a,积极方面: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对五四运动爆发起宣传动员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思想条件b,消极方面:对于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倾向,对后来产生不良影响 四,无产阶级:(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 1,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义在中国传播的提供了思想条件 2, 主要思想:马克思主义 3, 主要实践: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革命,反对美蒋的反动统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 4, 影响:历尽曲折坎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和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写曹操吧,现代人都说他是奸雄,但宋朝之前写他是英雄的居多,有争议的东西都比较好写一点。三国的历史对初中生来说也不难,而且网上可查的资料较多,但写的是正史的话就不要借鉴《三国演义》的内容,这本是小说不是正史,里面富含太多作者的个人喜好,违背历史的东西满多的第一段可以介绍下曹操的生平,“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之类的,最好再谢谢当时的局势。第二段描写一下他的好,像他是治世之能臣,才智和计谋都是当时奇才,而且他不止军事谋略,写诗做词也一流,建安风骨的代表。第三段就要对比写他的不好,例如周瑜说他“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等等。第四段写你自己对曹操的评价是好是坏以及你的理由,我个人比较喜欢正史上的曹操,虽然他挟天子令诸侯,但这或多或少有利于那时天下的统一,不然就以当时袁绍、袁术、公孙瓒等各路诸侯的割据,是绝不可能演变成后来的三国鼎立;而且虽然曹操是魏武帝,可是真正废汉篡位的是曹丕,曹操手下很多人也曾经劝过曹操自立当皇帝,最后曹操也没这么做,所以,曹操利大于弊。最后结个尾就好了。

以下是我自己写的:  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一段时间。近代中国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改革过程要艰辛的多。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一般是该国资产阶级主动的,尽管有波折但是大体上比较顺利。以英国为代表,英国在17世纪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再加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英国传统的封建君主制度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三级会议使得英国资产阶级发动了革命战争。英国封建君主制度一度被推翻,而后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彻底推翻了英国的封建制度,率先在世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国家的统治地位,英国的改革过程尽管历时半个世纪,但总体上比较顺利,尽管确立的是不完全的资产阶级体制(保留英国君主),但这仍然对于日后英国确立资本主义霸主地位是不可置疑的。而再以日本为例,近代日本是迫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才进行了明治维新,在明治维新过程中,天皇及其幕僚、军队、商社等巨头势力齐心协力,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改革,可谓改变了日本沦落为殖民地的命运,对于日本民族的延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改革过程堪称是君臣一心、一致对外改革创新的典范,此后日本搭乘改革的顺风船,展开科技革命,富国强民,是日本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李娥强之列。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一旦成功,此后便风调雨顺,发展历程一帆风顺。  近代中国改革就是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一过程是被动而艰辛的,其曲折、艰难是难以想象的,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帝国主义的压迫以及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与无力。鸦片战争前崎,中国仍然是封建小农经济,尽管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必然敌不过欧美的机器工厂资本主义经济。而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安危受到巨大威胁,严重影响了清朝封建统治。因而以林则徐、郑源等封建地主阶段为代表的封建官吏开眼看世界,撰写《海国图志》、《四洲志》等等,率先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以左宗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则将其付与实践,洋务运动就此展开。安庆内机械所、江南造船厂、福州船政总局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了中国科技进步与资本主义发展。但是洋务派与林则徐等人的目的并不一致,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对付西方的殖民侵略;而洋务派的目的则是对内,主要是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运动,足以见得该运动的局限性。再加上中国仅局限于西方科技皮毛、内外危机加深(太平天国的一度胜利、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增加不平等条约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终于使得这场运动以失败告终。自此,中国资产阶级开始寻求政治改革,维新派开始兴起。开始维新派多理论而少实践,宣传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优势,影响甚小,而1895年“公车上书”则使得维新派开始发挥大的作用,康有为、梁启超向光绪帝进谏,呼吁政治改革,确立资本主义统治。光绪帝同意了维新派的建议,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展开,但是维新派力量弱小,而且依靠的光绪帝也只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没有实权,变法如履薄冰。不久后慈禧太后等封建顽固派认为变法会严重威胁自己的利益,帝国主义也威胁慈禧太后。因而顽固派在全国扑灭了变法维新的火焰,中国确立资本主义统治的梦想由化为了泡影。而后到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等革命派发动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注意!只是封建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封建势力仍然力量甚大),使得资本主义共和思想、变革思想深入人心。但资本主义革命派具有软弱型,维护帝国主义在华权益,并且对于封建地主也予以默认。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民不聊生。此后不久袁世凯复辟,妄想恢复封建君主专制。新文化运动爆发,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观,有力地打击了复辟实力,也培养了一大批资本主义先进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1919年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北京大学生发动了“五四运动”,运动席卷了全国各地,工人阶级开始登上革命的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广为传播,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条件,意义非凡。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见中国改革及革命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已经说的时间长而且艰辛曲折,另一个就是循序渐进,先后有序,改革方面由科技——政治体制——思想,层层深入。这些都与西方资本主义改革有鲜明的差别,希望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总结领悟。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