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1500字开头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00:17:31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1500字开头怎么写

你可以这样写:中国的经济发展,历来是依赖“三驾马车”的拉动。即投资、消费、出口。而消费,越来越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最主要工具。但消费的能力,取决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国民收入越多,消费能力才越强。消费总量增多了,才能有效地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从而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接着再展开写关于消费的意义、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等内容。

“三农”问题是首先要关注的大事。“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从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过高,不仅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上升缓慢,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别不是缩小反而加大了。 每年在外打工的上亿农民,在城市处于最低阶层,工资水平极低。农民收入水平过低,不仅福利水平难以上升,而且导致其消费力极低,进而使得国内经济减少对外经济依赖性、扩大内需容易流为宣传口号。 要解决“三农”问题,一要创造条件让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减少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重;二是要用法律保障农民土地产权及土地收益,使农民进入城市拥有最基本的财富起点;三要确立农民公民权利,使得他们在自由迁移过程中不受到歧视,特别是他们的子女受到公平的基本的教育;四是在上述基础上创造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的制度环境与条件。 其次,目前市场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的状况已经改变。理由有二,一是中国解放后“婴儿潮”的人口35-50岁)基本上达到顶峰,劳动力人口增长将出现放缓;二是从东南沿海的情况来看,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开始转变为供不应求。 笔者以为,在今后的20年里,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将无法改变。一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管“后婴儿潮”时期的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但绝对量并不会下降;二是随着这几年国内基本教育及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国内劳动力人口的素质越来越高,而就业机会的增长远远低于劳动力人口培养的增长;三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肯定会让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四是只要从农民工十几年来的工资收益水平增长幅度十分微小、甚至于没有增长就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在未来一段时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仍然应该是宏观经济密切关注的目标。 第三,国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国内居民个人储蓄成倍增长,中国是否出现了资金过剩的格局?从近几个月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遏制流动性快速增加成为央行的首要任务。就目前市场的主流意见来看,国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基本是外汇占款增长过快及居民储蓄过高的结果。对于前者,只要本外币市场分割、结售汇制度不改变,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是不可能放缓的。对于后者,国内外学界一直在以中国人的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说事,但实际上,在目前的人口结构下,无论政府如何来提倡消费,无论政府把储蓄利率压到再低水平上,国内居民的储蓄并不会因此下降。 目前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过高,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的结果。在低利率政策下,无论政府采取多少行政性措施来压制这种过多的流动性,只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此起彼落。当大量的流动性在市场流窜时,各种资产价格就会快速上涨。如房地产市场与股市都会如此。 第四,经济生活严重的制度性利益失衡,从而使得社会财富在短期内向少数人聚集。比如,目前市场炒作严重的蓝筹股,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国有垄断性企业或政府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使得市场化不充分的行业。这些企业的好坏并非是通过市场竞争,企业努力的结果,而是通过政府垄断性政策轻易获利。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会严重弱化绝大多数民众的劳动努力程度,也是中国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上述都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基本认识,中国经济生活将面对的困难与问题会更多。

关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小论文,首先先说说发展对外经济对我国的利弊得失,罗列好处,若干点,罗列弊端,若干点,比较好处与弊端、权衡那一种对民生影响最大,也就是说,如何做,使人民得益。最后做出总结陈词结论。一千多字,很容易写出来的。

“零花钱”不容轻视(政治小论文)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孩子们的零花钱便也在不止不觉间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班吧!班里有些男生女生,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可是对于穿着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书包,“SONY”的MP3……真可谓集名牌于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会带有上百块的钱,用于所谓的“吃喝玩乐”,泡网吧,打游戏,看色情录像、结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这种例子在如今的校园中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其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财务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点零花钱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但这种超前消费意识是不适合中学生的,将给他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会促使他们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第一,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初中学生,一旦身上有了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买。一些学校的校门前就有不少卖零食及饮料的小卖部,周围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卖些廉价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经对身体无益了,更何况这种环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无食品。这样一来,不但浪费了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身体健康。 第二,浪费的习惯。许多学生自以为有的是钱,所以对很多东西都不珍惜。比如,买了丰盛的午饭一句“没胃口”就原封不动地“回收”了;早餐的馒头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给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们会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钱。"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他潇潇洒洒所花的钱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顿几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摆一桌几百元,看谁更有风度。现在的孩子谁手里要是没几个零花钱,看着同伴经常拿着钱去买这买那,总是羡慕得很,又尴尬的很。这种羡慕、尴尬处理得好那是幸运,若是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4月12日江北区一名约7岁的女孩哭喊着要跳楼。不为别的,就只是为了从父母那得到零花钱。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义,以金钱或能换取金钱的一切作为自己的钟爱。 再次,会给其他人树立不好的榜样,给他们的父母造成压力。有的孩子由于心理还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别的同学有那么多钱用,于是也向父母要。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钱。我相信,现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甚至维护他们的“尊严”,他们只好省吃俭用地挤出一点来给孩子。可孩子并不心疼,钱花到不该花的地方,还嫌不够。 第四,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知道应认真学好知识,不懂得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咛嘱咐,老师的教诲当成“耳边风”,只懂得吃喝玩乐,腹中却空空如也。更是忘却了将来有独立生活,赡养父母,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对富裕的,但谁也不能保证将永远富有,倘若已经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将来要如何面对贫穷呢?也许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过去,但有的人却会难以自拔。前不久,报纸曾经报道,广州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潜入同字家中盗窃被发现后,向同学的母亲狂刺38刀实在是惨无人道。 身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愿给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长们该给孩子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味地给钱显然是错误的,而应该给他们以知识和正确的引导。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家长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零花钱问题上,家长首先要牢记:零花钱,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养劳动意识。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什么家务劳动,学习上取得了什么成绩或进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作为零花钱。让孩子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二是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花钱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就像学游泳一定要亲自下水一样,不让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钱,他们就学不会合理消费,这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是不利的。 三是培养自立能力。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给孩子零花钱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自己乘车、买文具、买图书,其重要意义是通过“购买”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专家建议,至少在孩子七八岁时,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合理提高孩子自由支配的数额。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如消费、储蓄等。 零花钱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钱”,是人生道德大厦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对零花钱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的形成。作为父母,首先,绝不能在经济上放纵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消费与分配零花钱,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一句话,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1500字开头

从2004年开始,液化气价格开始频频暴涨,广州的液化气依赖进口,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极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州的人们增加了对管道煤气和蜂窝煤的需求。管道煤气与蜂窝煤的价格都有所提高,而且政府暂时不对液化气实行价格管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运用现有的经济学知识,我们得出了以下六点原因: (一)、根据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会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因此,当瓶装液化气的价格暴涨,甚至在9月份就达到82元/瓶的情况下居民们会减少对液化气的消费,并积极寻找其他方式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1999年—2000年期间,国际原油价格呈下降趋势,广东瓶装液化气的价格也一直走低,因此,居民们对液化气的消费比现在要多。 (二)、1、根据替代效应,即当某一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更倾向去用其他物品来替代变得较为昂贵的该物品。因为瓶装液化气与管道煤气和蜂窝煤是互为替代品,所以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居民们更倾向于消费价格较为低的管道煤气和蜂窝煤。因此,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管道煤气与蜂窝煤重新受青睐。 2、管道气与管道气的安装业务是互补品,因此,当管道气的需求量上升后,管道气的安装业务需求量也随之上升,这就正如汽车与汽油、左鞋与右鞋一样。 (三)、1、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物品需求量等相应变动的大小。瓶装煤气是生活所必需品,因此,即使价格上升,其需求量几乎不受影响。所以,我们认为瓶装煤气和管道煤气需求都缺乏弹性。 2、而且,大多数人在短期内难以调整需求,这也会是瓶装煤气的需求量在短期内仍不会随价格的上涨而大幅度减少 。 3、但是,由于管道煤气、蜂窝煤与瓶装煤气间存在替代效应,因此,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后,其需求价格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变大,需求量会有小幅度的减少。 4、由于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燃料等必需物品缺乏需求的价格弹性,因此,针对不同的顾客对管道煤气的价格弹性不同,广州市煤气公司分别对居民用户、非商业性公福用户、商业性公福用户实行价格管制,收取不同费用。 5、相关物品的价格、气候等特殊因素都能影响商品的需求量,因此。正如材料中所提到的一样,受瓶装气价格、天气转凉等因素的影响,蜂窝煤还会热销,同理可知,管道煤气也是如此。 (四)、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液化气价格的上涨引起了管道煤气和蜂窝煤需求量的增加,体现了需求的交叉弹性这一经济学道理。 (五)、1、政府的政策会对供给产生重大影响。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政府并没有采取行政手段进行价格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供给商的心理,保证液化气的供给不出现大幅度下滑。 2、生产成本影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瓶装液化气价格之所以频频暴涨,是因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因此,液化气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它的价格和供给。 3、获得投入品的难易程度影响供给量。生产蜂窝煤的煤店,除了国有煤店外还有不少私营、个体煤店,这些私营点蜂窝煤供应份额估计占广州市场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且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蜂窝煤供给充足。 (六)、1、政府对瓶装液化气价格实行价格管制——设置价格上限时,可能会出现有价无货现象。没有上限时的供求均衡点价格高于设置上限后的均衡点,供给量将会小于需求量,于是会出现市场供给短缺现象。 2、另外,政府干预供给和需求时,往往会造成浪费、缺乏效率和短缺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物价部门在深入调查液化气价格上涨原因后暂未打算干预气价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忧虑。 这是我刚写的微观经济学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1 2001年整体经济运行状况   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和贸易明显减速。从全球范围来看,估计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5%,远低于2000年7%的水平,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日本2001年经济的下滑幅度将为9%;欧盟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与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在国内需求强劲扩张的推动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据权威部门的初步预计,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5%,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可以认为,2001年作为“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其各项主要指标已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整体上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前三个季度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相关,行情)达到2点,比2000年提高4点;全年实现利润达到或略高于去年的4300亿元,前三个季度财政收入实现242%的增长率,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幅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涉外企业所得税的增长速度均在50%以上。   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若干亮点。亮点之一是多年亏损的煤炭行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在国家重点监控的14个重点行业中,2000年只有煤炭和军工行业没有实现扭亏。今年19月份,煤炭全行业实现利润2亿元,同比减亏增盈4亿元。房地产投资与消费的迅猛增长是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第二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受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导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度增长是第三个亮点。第四个亮点是西大开发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对基本建设投资、最终消费和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均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最后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经济运行抹上浓彩的一笔。2001年通过一系列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与监管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变化从整体上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2001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之一财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贡献度下降   2001年我国实现GDP7%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的政府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上。由财政资金支持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前十一个月的增长率为4%,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而且政府通过国债资金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导致前十一个月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3%,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2001年我国消费需求基本上是平稳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是与去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影响而言,2001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12月份,综合描述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和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4个月的下挫之后,再次呈现攀升势头,从11月份的9点回升至1点。这说明,尽管世界经济前景扑塑迷离,消费者仍然对中国经济的走向保有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回升,首先应归功于消费者即期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二个因素是总体经济的表现,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三个因素是物价及消费环境的变化。 之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2001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重点行业全部盈利,长线产业(煤炭)成功扭亏,垄断行业破冰在即,新兴行业引领大势。   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一个表现是2001年全国14个重点行业实现全行业盈利,尤其是长期亏损的煤炭行业终于扭亏为盈。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二个表现是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对内需的拉动明显。110月份,国有及其他工业企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160亿元,同比增长1%。在880个国债技改项目中,已经开工604个,到年底将有290个左右项目建成投产。这批项目的建成,预计可实现新增利润158亿元,新增税金88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三个表现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于其他行业的增长,这些新兴行业包括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和光通讯设备行业,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1-10月份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5%,居各行业之首,比全部工业高出8个百分点。结   构优化的第四个表现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开始有所转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结构优化的第五个表现是,一些垄断行业包括民航业和电信业,在进行大规模的业内重组的同时,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方案相继推出。 之三资本净流入替代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000年我国出口出现8%超常增长,因此,今年的出口是在去年基数很高的基础上起步的。今年出口增速逐季下降其中有正常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减速,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美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国经济发展的减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0%以上,外贸出口的下降,不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于就业、税收等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从年中开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措施,延缓了出口下滑的速度,但是预计今年出口能保持4%左右的增长速度已是难能可贵。   2001年利用外资的意外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给我国带来的仅有的外部拉动因素。国际资本内流甚至可能接近500亿美元,成为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之一。2001年在外部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新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经营法》的修订,使我国今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扭转了自99年开始出现的增长率减缓的态势,2001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45%以上,实际外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2经济增长预测 1经济增长的引擎   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强劲的政府投资,其中主要归功于房地产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大幅增长,其二是外资增长对2001年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加大,而出口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展望2002年的投资、出口、消费和资本净流入,我们基本的观点是,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净流入仍将左右着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小,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继续趋弱。   由于预期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可能保持平稳增长,估计其增长幅度将在11%-13%之间,略低于2001年。其中房地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估计其投资增幅分别在20%和18%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增幅度相对较低,大约仍在8%左右的水平徘徊。   2002年将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佳时机,有利的因素远远多于不利因素。其有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2002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甚至更加严峻。最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最快在2002年下半年才可能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因此中国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良港”。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2)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将对2002年的引进外资产生巨大的推动。3)为了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国家推出了吸引外商投资的10大优惠政策,并把“西气东输”等重要工程向外资全面开放。预计2002年我国的资本净流入将在2001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GDP增长率平均增加3-4个百分点(张昌彩),资本净流入将继续成为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2002年的出口由于国际环境未有改善和国内政策调整的空间有限,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呈持续下滑态势。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但这样的强劲增长显然在2001年急剧失速,出口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出口在2002年的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将继续呈下降的态势。   2002年的消费预期将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水平,一般的预测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0%,略低于2001年的增长水平或基本持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期会继续下降。但是由于最终消费在我国GDP构成中的比例高达3%,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2 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   权威的IMF对中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持有乐观的预期,据其估计,2002年即使全球经济成长放缓,中国今明两年经济仍将强劲成长,预估2001年将达到5%的增长率,2002年预估为1%。IMF预估中国将不会像亚洲其他各国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因为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小部份,远低于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其他机构对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乐观的预测是增长7%,最悲观的预测为5%。下面是全球权威机构对中国200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 ●野村综合研究所:2002年中国GDP增长7% ●所罗门美邦:2002年中国GDP增长6% ●OECD:2002年中国GDP增长2% ●IMF:2002年中国GDP增长1% ●亚洲开发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0% ●摩根士丹利:2002年中国GDP增长0% ●世界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对2002年GDP增长的预测结果是,依2002年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力度,存在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在继续保持增发国债规模(1500亿元)和货币政策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GDP将实现7%的增长;第二种可能性是将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到1800亿元,同时要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不再持续下滑,GDP将实现5%的增长;第三种可能性是长期建设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000亿元同时货币政策开始松动,M1增长5%,GDP的增长速度将达到8%。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预测结果是,在保持扩大内需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力度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仍能达到7%左右的增长率,如果世界经济形势较快转入复苏,又能把入世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增长率也可望达到2001年的水平。反之,经济增长率则可能略低于2001年。   在综合分析2002年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估计2002年GDP的增长有望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围绕7%的增长率水平其上下波动的幅度估计不会超过5个百分点,而向下波动的可能性大于向上波动。 3 2002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和世界经济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化对我国吸引外资将十分有利。   2)我国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取向上看,2002年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正在逐渐落实。结合国家的“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特大型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同时,西部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内外资的优惠政策,这将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   4)最终消费的平稳增长将为2002年的经济增长提供内需的基础。国家调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农村费改税和减负力度的加大、增加扶贫和转移支付的财政支出将有望提高农民的收入;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提高基本工资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全国各省市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都将对2002年的最终消费产生正面影响。同时2001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其效应将在2002年显现出来。另外最近几年逐步形成的部分消费亮点如假日经济和住宅消费等,将在2002年继续成为带动消费的积极力量。 4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去年接近1%,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有关,因此全球经济的衰退与不稳定将使2002年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显得异常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中所作的预测显示,2001年全球经济的增速仅为4%,而联合国10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则认为,200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只有4%。全球经济2002年的前景将主要取决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衰退出现放缓迹象。由于经济衰退程度尚属温和,美国连续11次降低利率也将逐步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美国经济明年年中前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石油价格下跌、美国消费开支回升、企业库存调整以及阿富汗战事得手等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反弹。在美国经济遭遇经济衰退的同时,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经济出现了20年来最严重的同步下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明年将下降到7%。今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7%,明年放慢到3%。日本经济今年将下滑4%,明年将再下滑1%。   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谨慎乐观。尽管其预期全球经济将在2002年将开始复苏,其中发展(相关,行情)中国家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01年的9%增加至2002年的7%,随着美国联储一再降息和推出财政刺激措施,美国消费者支出将会恢复,与此同时欧盟的降息和石油价格的下降,世界经济在2002年将以6%的速度增长,但是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显然缺乏信心,其认为在全球经济运行态势不稳的情况下,任何意外的冲击影响均会被放大,并有可能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   2)制约民间投资回升的体制性障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2001年政府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收效并不显著,2001年前三个季度集体投资与个体投资的增幅落后于国有经济,远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幅。2002年影响民间投资的几个主要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尚存疑虑。其一是投资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包括特殊行业的进入壁垒、融资机制、税收制度等。其二是经济结构失衡带来投资环境不利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失衡、消费品投资结构失衡和投资品的投资结构失衡从长期看对民间投资形成制约。   3)2002年将可能重新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通货紧缩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在经历了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通货紧缩缓解之后,自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各类价格指数走势再次全面走低,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2001年5、6月份由正变负,预示着200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受到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其他将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目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使下岗分流问题更趋突出;社会风气不良、腐败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经济运行,带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2002年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尚不健全。 5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   2002年至少存在着下列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一是世界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重的。对我国的出口将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却可能加快我国的资本净流入。二是入世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为符合WTO规则而进行调整,由于政策调整尚待时日,因此这种可能的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目前难以判断。三是我国入世后各贸易成员国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有利的,但是就短期而言,入世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都存在,判断那种效应更大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四是市场化进程加速,2002年各要素市场是否完全走出传统经济的模式,资源配置是否真正能够市场化尚难预料。 3宏观经济政策   1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1年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效显著,其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其影响力有减弱的趋势。同时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开始凸现出来。   始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特殊的时期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周期调节的一种尝试。实践表明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巩固前三年的政策效果,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和健康的发展,2001年我国政府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1年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一般不开工新项目;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以支持西部开发,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建设;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休人员的养老金。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持续保持GDP达到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受到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一种短期的政策被长期化,以增发国债为主的政策其积极效应开始减弱。据有关人士测算(张昌彩),1998年下半年发行建设国债10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5个百分点;1999年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2个百分点;2000年发行建设国债1500亿,仅拉动当年GDP增长7个百分点。其二,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税收政策开始对非政府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增长大幅度超过GDP的增长,2002年元至九月份的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高于GDP的三倍多。这种财政税收的超常规增长在反经济周期的政策中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给企业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和农民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民间投资和农村消费的减少。   因此,2002年是否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但是不宜取消。200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将不容乐观导致我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也存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依靠出口、民间投资和最终消费均难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尤其是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走势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2002年实现7%以上的GDP增长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不宜取消。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主要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继续维持较高的长期建设国债总规模(1000亿-1500亿)的前提下,调整建设国债的投资方向,适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保证在建项目和必要的新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力度,对制度性的改革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小科技性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二,调整和完善现行的税收制度,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范围,切实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继续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调动企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   2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和制度建设是我国2001年金融政策的主要基调,其中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消费信贷政策是今年金融政策的亮点。2002年金融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改革银行体制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谨慎制定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等三个方面。   2001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贯彻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在保持稳健的同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表现在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但是总体表现稳健有余而发力不足,对2001年的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甚理想。利率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调高再贴现利率,从16%提高到97%,外币存款利率自2000年以来连续9次调低,今年元至八月份先后7次调整外币利率,一年期美圆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2%,比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低25个百分点,利率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公开市场操作招标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主要参考指标,对市场利率的走势起着重要的作用。信贷政策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加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使2001年的消费信贷获得迅猛发展,截止八月底的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115亿元,累计增加1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3亿元。   有必要对2001年的货币政策的得失进行反思与调整。在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金融监管超前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分强调金融风险,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灵,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增长需要。2002年的货币政策至少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乏配合。通货紧缩压力犹存,导致实际利率过高,严重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受到限制。从资金供求的角度看,2001年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减缓,特别是M0和MI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下降。2001年10月,M0增长66%,比上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M1增长率为123%,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两相指标均未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值。第二,从2001年9、10月份开始,银行放贷困难,货币供应量下降。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仅增长9%;1至9月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2%,比年初有所降低,表明货币的流动性在减弱。由于人民币的低利率政策已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2002年降息政策的操作空间很小,降息的意义不大,甚至可能导致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   我们认为,2002年的货币政策的重点应当是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议适度放松金融监管,积极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由于银行体制改革关系到货币传导机制是否正常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再造,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多存少贷的问题。在利率政策方面,2002年在贷款利率下调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实际利率,为社会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增长创造条件。   与货币政策的表现平平相比,2001年金融政策反映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效卓著。2001年证券市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使B股市场再次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和恢复其筹集资本的功能;实施新股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使证券市场由一个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市场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步伐;而相继实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与打击力度以及实行国有股减持政策等,对证券市场从微观制度到市场规则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2002年证券市场的政策将在以监管与规范为主基调的前提下,维护市场的稳定将受到重视,其中,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将对2002年的证券市场产生广泛与深远的影响,我们对此保持谨慎乐观。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论文1500字开头怎么写

从2004年开始,液化气价格开始频频暴涨,广州的液化气依赖进口,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极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州的人们增加了对管道煤气和蜂窝煤的需求。管道煤气与蜂窝煤的价格都有所提高,而且政府暂时不对液化气实行价格管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运用现有的经济学知识,我们得出了以下六点原因: (一)、根据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会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因此,当瓶装液化气的价格暴涨,甚至在9月份就达到82元/瓶的情况下居民们会减少对液化气的消费,并积极寻找其他方式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1999年—2000年期间,国际原油价格呈下降趋势,广东瓶装液化气的价格也一直走低,因此,居民们对液化气的消费比现在要多。 (二)、1、根据替代效应,即当某一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更倾向去用其他物品来替代变得较为昂贵的该物品。因为瓶装液化气与管道煤气和蜂窝煤是互为替代品,所以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居民们更倾向于消费价格较为低的管道煤气和蜂窝煤。因此,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管道煤气与蜂窝煤重新受青睐。 2、管道气与管道气的安装业务是互补品,因此,当管道气的需求量上升后,管道气的安装业务需求量也随之上升,这就正如汽车与汽油、左鞋与右鞋一样。 (三)、1、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物品需求量等相应变动的大小。瓶装煤气是生活所必需品,因此,即使价格上升,其需求量几乎不受影响。所以,我们认为瓶装煤气和管道煤气需求都缺乏弹性。 2、而且,大多数人在短期内难以调整需求,这也会是瓶装煤气的需求量在短期内仍不会随价格的上涨而大幅度减少 。 3、但是,由于管道煤气、蜂窝煤与瓶装煤气间存在替代效应,因此,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后,其需求价格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变大,需求量会有小幅度的减少。 4、由于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燃料等必需物品缺乏需求的价格弹性,因此,针对不同的顾客对管道煤气的价格弹性不同,广州市煤气公司分别对居民用户、非商业性公福用户、商业性公福用户实行价格管制,收取不同费用。 5、相关物品的价格、气候等特殊因素都能影响商品的需求量,因此。正如材料中所提到的一样,受瓶装气价格、天气转凉等因素的影响,蜂窝煤还会热销,同理可知,管道煤气也是如此。 (四)、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液化气价格的上涨引起了管道煤气和蜂窝煤需求量的增加,体现了需求的交叉弹性这一经济学道理。 (五)、1、政府的政策会对供给产生重大影响。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政府并没有采取行政手段进行价格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供给商的心理,保证液化气的供给不出现大幅度下滑。 2、生产成本影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瓶装液化气价格之所以频频暴涨,是因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因此,液化气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它的价格和供给。 3、获得投入品的难易程度影响供给量。生产蜂窝煤的煤店,除了国有煤店外还有不少私营、个体煤店,这些私营点蜂窝煤供应份额估计占广州市场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且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蜂窝煤供给充足。 (六)、1、政府对瓶装液化气价格实行价格管制——设置价格上限时,可能会出现有价无货现象。没有上限时的供求均衡点价格高于设置上限后的均衡点,供给量将会小于需求量,于是会出现市场供给短缺现象。 2、另外,政府干预供给和需求时,往往会造成浪费、缺乏效率和短缺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物价部门在深入调查液化气价格上涨原因后暂未打算干预气价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忧虑。 这是我刚写的微观经济学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1500字开头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 {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论文1500字开头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1 2001年整体经济运行状况   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和贸易明显减速。从全球范围来看,估计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5%,远低于2000年7%的水平,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日本2001年经济的下滑幅度将为9%;欧盟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与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在国内需求强劲扩张的推动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据权威部门的初步预计,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5%,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可以认为,2001年作为“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其各项主要指标已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整体上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前三个季度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相关,行情)达到2点,比2000年提高4点;全年实现利润达到或略高于去年的4300亿元,前三个季度财政收入实现242%的增长率,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幅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涉外企业所得税的增长速度均在50%以上。   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若干亮点。亮点之一是多年亏损的煤炭行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在国家重点监控的14个重点行业中,2000年只有煤炭和军工行业没有实现扭亏。今年19月份,煤炭全行业实现利润2亿元,同比减亏增盈4亿元。房地产投资与消费的迅猛增长是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第二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受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导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度增长是第三个亮点。第四个亮点是西大开发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对基本建设投资、最终消费和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均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最后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经济运行抹上浓彩的一笔。2001年通过一系列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与监管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变化从整体上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2001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之一财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贡献度下降   2001年我国实现GDP7%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的政府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上。由财政资金支持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前十一个月的增长率为4%,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而且政府通过国债资金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导致前十一个月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3%,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2001年我国消费需求基本上是平稳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是与去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影响而言,2001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12月份,综合描述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和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4个月的下挫之后,再次呈现攀升势头,从11月份的9点回升至1点。这说明,尽管世界经济前景扑塑迷离,消费者仍然对中国经济的走向保有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回升,首先应归功于消费者即期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二个因素是总体经济的表现,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三个因素是物价及消费环境的变化。 之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2001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重点行业全部盈利,长线产业(煤炭)成功扭亏,垄断行业破冰在即,新兴行业引领大势。   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一个表现是2001年全国14个重点行业实现全行业盈利,尤其是长期亏损的煤炭行业终于扭亏为盈。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二个表现是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对内需的拉动明显。110月份,国有及其他工业企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160亿元,同比增长1%。在880个国债技改项目中,已经开工604个,到年底将有290个左右项目建成投产。这批项目的建成,预计可实现新增利润158亿元,新增税金88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三个表现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于其他行业的增长,这些新兴行业包括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和光通讯设备行业,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1-10月份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5%,居各行业之首,比全部工业高出8个百分点。结   构优化的第四个表现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开始有所转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结构优化的第五个表现是,一些垄断行业包括民航业和电信业,在进行大规模的业内重组的同时,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方案相继推出。 之三资本净流入替代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000年我国出口出现8%超常增长,因此,今年的出口是在去年基数很高的基础上起步的。今年出口增速逐季下降其中有正常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减速,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美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国经济发展的减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0%以上,外贸出口的下降,不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于就业、税收等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从年中开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措施,延缓了出口下滑的速度,但是预计今年出口能保持4%左右的增长速度已是难能可贵。   2001年利用外资的意外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给我国带来的仅有的外部拉动因素。国际资本内流甚至可能接近500亿美元,成为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之一。2001年在外部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新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经营法》的修订,使我国今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扭转了自99年开始出现的增长率减缓的态势,2001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45%以上,实际外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2经济增长预测 1经济增长的引擎   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强劲的政府投资,其中主要归功于房地产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大幅增长,其二是外资增长对2001年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加大,而出口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展望2002年的投资、出口、消费和资本净流入,我们基本的观点是,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净流入仍将左右着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小,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继续趋弱。   由于预期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可能保持平稳增长,估计其增长幅度将在11%-13%之间,略低于2001年。其中房地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估计其投资增幅分别在20%和18%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增幅度相对较低,大约仍在8%左右的水平徘徊。   2002年将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佳时机,有利的因素远远多于不利因素。其有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2002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甚至更加严峻。最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最快在2002年下半年才可能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因此中国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良港”。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2)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将对2002年的引进外资产生巨大的推动。3)为了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国家推出了吸引外商投资的10大优惠政策,并把“西气东输”等重要工程向外资全面开放。预计2002年我国的资本净流入将在2001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GDP增长率平均增加3-4个百分点(张昌彩),资本净流入将继续成为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2002年的出口由于国际环境未有改善和国内政策调整的空间有限,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呈持续下滑态势。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但这样的强劲增长显然在2001年急剧失速,出口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出口在2002年的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将继续呈下降的态势。   2002年的消费预期将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水平,一般的预测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0%,略低于2001年的增长水平或基本持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期会继续下降。但是由于最终消费在我国GDP构成中的比例高达3%,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2 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   权威的IMF对中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持有乐观的预期,据其估计,2002年即使全球经济成长放缓,中国今明两年经济仍将强劲成长,预估2001年将达到5%的增长率,2002年预估为1%。IMF预估中国将不会像亚洲其他各国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因为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小部份,远低于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其他机构对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乐观的预测是增长7%,最悲观的预测为5%。下面是全球权威机构对中国200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 ●野村综合研究所:2002年中国GDP增长7% ●所罗门美邦:2002年中国GDP增长6% ●OECD:2002年中国GDP增长2% ●IMF:2002年中国GDP增长1% ●亚洲开发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0% ●摩根士丹利:2002年中国GDP增长0% ●世界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对2002年GDP增长的预测结果是,依2002年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力度,存在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在继续保持增发国债规模(1500亿元)和货币政策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GDP将实现7%的增长;第二种可能性是将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到1800亿元,同时要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不再持续下滑,GDP将实现5%的增长;第三种可能性是长期建设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000亿元同时货币政策开始松动,M1增长5%,GDP的增长速度将达到8%。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预测结果是,在保持扩大内需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力度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仍能达到7%左右的增长率,如果世界经济形势较快转入复苏,又能把入世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增长率也可望达到2001年的水平。反之,经济增长率则可能略低于2001年。   在综合分析2002年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估计2002年GDP的增长有望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围绕7%的增长率水平其上下波动的幅度估计不会超过5个百分点,而向下波动的可能性大于向上波动。 3 2002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和世界经济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化对我国吸引外资将十分有利。   2)我国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取向上看,2002年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正在逐渐落实。结合国家的“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特大型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同时,西部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内外资的优惠政策,这将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   4)最终消费的平稳增长将为2002年的经济增长提供内需的基础。国家调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农村费改税和减负力度的加大、增加扶贫和转移支付的财政支出将有望提高农民的收入;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提高基本工资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全国各省市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都将对2002年的最终消费产生正面影响。同时2001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其效应将在2002年显现出来。另外最近几年逐步形成的部分消费亮点如假日经济和住宅消费等,将在2002年继续成为带动消费的积极力量。 4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去年接近1%,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有关,因此全球经济的衰退与不稳定将使2002年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显得异常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中所作的预测显示,2001年全球经济的增速仅为4%,而联合国10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则认为,200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只有4%。全球经济2002年的前景将主要取决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衰退出现放缓迹象。由于经济衰退程度尚属温和,美国连续11次降低利率也将逐步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美国经济明年年中前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石油价格下跌、美国消费开支回升、企业库存调整以及阿富汗战事得手等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反弹。在美国经济遭遇经济衰退的同时,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经济出现了20年来最严重的同步下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明年将下降到7%。今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7%,明年放慢到3%。日本经济今年将下滑4%,明年将再下滑1%。   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谨慎乐观。尽管其预期全球经济将在2002年将开始复苏,其中发展(相关,行情)中国家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01年的9%增加至2002年的7%,随着美国联储一再降息和推出财政刺激措施,美国消费者支出将会恢复,与此同时欧盟的降息和石油价格的下降,世界经济在2002年将以6%的速度增长,但是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显然缺乏信心,其认为在全球经济运行态势不稳的情况下,任何意外的冲击影响均会被放大,并有可能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   2)制约民间投资回升的体制性障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2001年政府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收效并不显著,2001年前三个季度集体投资与个体投资的增幅落后于国有经济,远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幅。2002年影响民间投资的几个主要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尚存疑虑。其一是投资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包括特殊行业的进入壁垒、融资机制、税收制度等。其二是经济结构失衡带来投资环境不利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失衡、消费品投资结构失衡和投资品的投资结构失衡从长期看对民间投资形成制约。   3)2002年将可能重新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通货紧缩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在经历了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通货紧缩缓解之后,自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各类价格指数走势再次全面走低,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2001年5、6月份由正变负,预示着200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受到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其他将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目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使下岗分流问题更趋突出;社会风气不良、腐败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经济运行,带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2002年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尚不健全。 5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   2002年至少存在着下列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一是世界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重的。对我国的出口将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却可能加快我国的资本净流入。二是入世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为符合WTO规则而进行调整,由于政策调整尚待时日,因此这种可能的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目前难以判断。三是我国入世后各贸易成员国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有利的,但是就短期而言,入世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都存在,判断那种效应更大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四是市场化进程加速,2002年各要素市场是否完全走出传统经济的模式,资源配置是否真正能够市场化尚难预料。 3宏观经济政策   1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1年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效显著,其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其影响力有减弱的趋势。同时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开始凸现出来。   始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特殊的时期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周期调节的一种尝试。实践表明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巩固前三年的政策效果,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和健康的发展,2001年我国政府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1年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一般不开工新项目;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以支持西部开发,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建设;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休人员的养老金。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持续保持GDP达到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受到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一种短期的政策被长期化,以增发国债为主的政策其积极效应开始减弱。据有关人士测算(张昌彩),1998年下半年发行建设国债10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5个百分点;1999年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2个百分点;2000年发行建设国债1500亿,仅拉动当年GDP增长7个百分点。其二,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税收政策开始对非政府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增长大幅度超过GDP的增长,2002年元至九月份的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高于GDP的三倍多。这种财政税收的超常规增长在反经济周期的政策中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给企业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和农民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民间投资和农村消费的减少。   因此,2002年是否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但是不宜取消。200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将不容乐观导致我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也存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依靠出口、民间投资和最终消费均难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尤其是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走势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2002年实现7%以上的GDP增长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不宜取消。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主要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继续维持较高的长期建设国债总规模(1000亿-1500亿)的前提下,调整建设国债的投资方向,适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保证在建项目和必要的新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力度,对制度性的改革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小科技性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二,调整和完善现行的税收制度,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范围,切实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继续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调动企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   2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和制度建设是我国2001年金融政策的主要基调,其中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消费信贷政策是今年金融政策的亮点。2002年金融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改革银行体制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谨慎制定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等三个方面。   2001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贯彻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在保持稳健的同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表现在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但是总体表现稳健有余而发力不足,对2001年的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甚理想。利率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调高再贴现利率,从16%提高到97%,外币存款利率自2000年以来连续9次调低,今年元至八月份先后7次调整外币利率,一年期美圆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2%,比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低25个百分点,利率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公开市场操作招标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主要参考指标,对市场利率的走势起着重要的作用。信贷政策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加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使2001年的消费信贷获得迅猛发展,截止八月底的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115亿元,累计增加1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3亿元。   有必要对2001年的货币政策的得失进行反思与调整。在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金融监管超前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分强调金融风险,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灵,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增长需要。2002年的货币政策至少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乏配合。通货紧缩压力犹存,导致实际利率过高,严重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受到限制。从资金供求的角度看,2001年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减缓,特别是M0和MI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下降。2001年10月,M0增长66%,比上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M1增长率为123%,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两相指标均未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值。第二,从2001年9、10月份开始,银行放贷困难,货币供应量下降。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仅增长9%;1至9月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2%,比年初有所降低,表明货币的流动性在减弱。由于人民币的低利率政策已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2002年降息政策的操作空间很小,降息的意义不大,甚至可能导致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   我们认为,2002年的货币政策的重点应当是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议适度放松金融监管,积极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由于银行体制改革关系到货币传导机制是否正常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再造,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多存少贷的问题。在利率政策方面,2002年在贷款利率下调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实际利率,为社会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增长创造条件。   与货币政策的表现平平相比,2001年金融政策反映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效卓著。2001年证券市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使B股市场再次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和恢复其筹集资本的功能;实施新股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使证券市场由一个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市场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步伐;而相继实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与打击力度以及实行国有股减持政策等,对证券市场从微观制度到市场规则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2002年证券市场的政策将在以监管与规范为主基调的前提下,维护市场的稳定将受到重视,其中,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将对2002年的证券市场产生广泛与深远的影响,我们对此保持谨慎乐观。

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我国由于对房地产的调控,引发经济的衰退,还有通货膨胀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今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最复杂的一年,引起的欧盟债务危机,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此外,在经济回升过程中避免出现所谓的“大起大落”和二次探底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所以现在谈金融危机结束。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三个隐忧。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又进一步回升。而失业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回暖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我们要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