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5000字电子版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12:31:43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5000字电子版怎么写

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了很多不负责任的幼儿园为了追求利益和迎合家长口味,在教育过程中随意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首位的。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从此更不难看出情感培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可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在教育过程中与现代儿童观、教育观背道而驰,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果这些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虽然幼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幼儿教育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特别在很多中小城市,家长仍旧过多的注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对孩子进行着知识的灌输,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学前就能认几千个字,能算加减法,英语说得朗朗上口就是聪明有为的表现。如果与这些家长沟通一下便不难发觉,家长都有一套自以为颇有道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怕别人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就落后;怕社会竞争激烈,孩子长大后没有立足之地等等。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我们也都可以理解,但是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我们却着实不能认同。幼儿教育应该适当,应该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把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强加给他们,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真的就能塑造一个我们想要的人才吗?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  不可置否,我国幼儿情感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幼儿园在情感教育的具体开展上仍然存在很多压力和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口味或进行市场炒作,随意进行的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如今走在大街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带有“双语”、“艺术”、“实验”等字样的幼儿园招牌,仿佛见证了当前幼儿园的高水平办学和超前的质量意识。然而,如果我们能蹲下来问一问那里的孩子:“你快乐吗?”得出的结果往往令我们心痛。这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也许能教会孩子唱歌、跳舞、画画,也许能使孩子们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无法给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感知美的眼睛、充满爱的心灵以及快乐的心态。已有调查显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因为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造成他们对小学的重复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这些幼儿园忽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的做法,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3、幼儿园开展情感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   对于负责任的幼儿园来说,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始终是实施贯彻的教育理念,但教育的效果却是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肯定有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不容易理解接受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差距。强调情感教育,必然要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为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幼儿情感发展的直接因素。幼儿的情感不仅脆弱,而且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本身必须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并且懂得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然而目前教师的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   曾有研究对部分幼儿园的教师作了这样一次专项调查,要求教师对实例进行分析。提供的实例是: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家长向带班教师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午餐)没吃饱。教师听到反映后不高兴,便在以后进餐时故意给这个孩子盛超过其饭量的饭菜,并要求孩子必须吃完,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调查结果一致认为这位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说明其错误时包含有这样几种观点:①使幼儿消化不良,影响幼儿身体健康;②影响情绪,使幼儿对教师或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③产生不良社会效果,影响幼儿园声誉;④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和发展前途等。上述不良后果提出的人数顺序是:①③②④。从强调早期情感教育这一高度出发,这个分析排列的顺序是欠妥的,它反映了目前教师在加强情感教育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距。首先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意识。由于教师没有把情感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因而在对实例中教师错误行为的分析时,便更多看重对生理上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错误行为给幼儿情感上造成的伤害。其次是缺乏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不了解早期情感教育的特点,因而忽略了日常生活活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最后还反映出教师本身情感素质较差。实例中的孩子由吃不饱到吃不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前者是教师无意的,那么后者则是教师存心的,这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而这一点在调查分析中没有反映出来。在实际观察中,我们身边也可以发现有实例中类似的情况。例如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不常喝水,于是在个别教师中就会出现给孩子倒满一大杯水,“让你喝个够”的现象,结果是孩子受委屈。上述问题既反映在调查中,也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这样肯定不利于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施,即使勉强在开展,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转变观念,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理解了情感教育的意义以后,要改变目前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这种种现状,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一)教师的挚爱和真诚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因此,可以说,无论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论多深的幼儿教师,都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爱”字而孤身试教。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成人的依赖更加强烈,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表现为恐惧、哭闹等排斥现象。这时,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幼儿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尽管他们可能不会作更多的分析,但是却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体验。因此,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先去温暖孩子的心田,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孩子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后才能要求他们学会去关爱别人。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从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走进孩子的心灵,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如:孩子刚入园时,老师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拥抱每一个孩子,并主动向孩子们问好,当班里小朋友因病请假时,主动打电话或家访了解其病情……这些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幼儿最直接的心理需要。但是,爱绝不等于溺爱、迁就和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爱”、有“度”,绝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或者忽松忽紧,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刚迈出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要适应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些对于任性、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对幼儿进行育人之情的情感教育,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培养孩子善良的意识,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即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哪怕是极其微弱的闪光点,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则要及时地批评纠正。以求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让幼儿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增强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渐学会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同情别人,最终生成健康的情感,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三)利用各种生活资源随机向幼儿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可见,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作为幼儿学习的引领者,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需要,切实根据孩子的需要,在生活中选取活动资源,从生活中创编教育活动,引导孩子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发展。   具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在情感目标思想指导下,举办一些以情感教育为目的的日常常规性活动,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例如:举办幼儿自愿报名,主动参与的“小百灵”歌唱表演活动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我肯定意识;定时开启共同探索的“小问号”信箱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等等。另一方面可结合偶发事件,加强情感的随机培养。比如:刚入园时大部分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比较差,但其中有个别能力强一点的幼儿主动帮助了能力弱的幼儿穿脱衣服,扣纽扣、系鞋带;游戏时有幼儿将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了别人;有的幼儿偶尔说出了一些礼貌的话语等等,抓住这些事例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便是最好的随即培养。而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动辄打骂的孩子则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以使幼儿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孩子的心灵。另外,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幼儿通过绘画、歌曲、游戏等活动,送上祝福来表达幼儿热爱和感恩的情感;还可以鼓励幼儿帮助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玩具、摆放碗筷、扫地、洗碗等,培养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   (四)巧用多种趣味形式激发幼儿情感共鸣   学前期的儿童在认识上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他们的认识活动对行动具有直接依赖性,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趣味形式,生动、形象的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1、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的情感。幼儿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另外,童话故事还有口语多,篇幅小,角色少,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易于幼儿接受和模仿的特点,所以学前期的孩子总是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在听故事时,故事中的情景、角色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栩栩如生,此时幼儿的情感也最鲜明,对一些遭遇到不幸的人物和小动物,容易产生同情心。因此,我们若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他们听,利用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记得,有一次我给我们班小朋友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到第二天早上区域活动时,我就看到我们班的琴琴小朋友一直在画各种各样的火柴,于是我就问她,“你画这么多火柴干嘛”?她说:“我要画好多好多的火柴,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她永远也用不完”!看着她那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的坚定的表情,我感动地说:“好!老师也帮你画。”其实,像这样的很多童话故事对幼儿善良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2、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情感。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学前期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的浓厚兴趣,使游戏成为了他们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游戏也完全可以是学前期情感教育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课上和课间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发展幼儿的感知、思维和创造等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独立性、坚持性、与伙伴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我们用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好朋友》,让孩子们相互结伴边唱边给对方梳梳头、扣扣纽扣等等;为《迷路的小花鸭》、《对不起,没关系》等创设友爱情境,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角色,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利用电影和动画片中正面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影响幼儿。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模仿的世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因为年龄和认知的关系,他们尤其喜欢模仿电影和动画片中的英雄形象。但由于幼儿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模仿往往还只局限于人物的外部形象,而缺乏对人物所表现的品质和精神的领会与学习。所以,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为幼儿树一个可供模仿的正确榜样。第二,教育者应针对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经常和幼儿一起讨论研究,正确引导幼儿分析人物,不停留于表面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教育幼儿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憎恨敌人的卑鄙凶残。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雷锋、葫芦娃、孙悟空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向幼儿展示他们的事迹,激发孩子向他们学习的愿望,从而学会自觉地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等优秀品质。  (五)家园一致是巩固幼儿情感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   幼儿良好、成功的情感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如何使幼儿的情感认识变为行为进而成为道德习惯,就需要通过巩固这个重要的环节。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庭环境和家人的态度对幼儿道德认识的巩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老师的话,他所了解的是他听到和谈到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启蒙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但是,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孩子们个个是“小皇帝”、 “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的要求向来是有求必应,说一不二。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共识呢?   1、开展主题活动时,邀请家长一同前来进行亲子活动,将我们的情感教育默默地渗透到家庭,为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培养和巩固幼儿的情感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情感形成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情感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3、开展家长助教活动。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将我们的情感教育理念渗透给家长,使家长既有机会充分的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使孩子们在了解相关行业知识,了解爸爸妈妈工作辛苦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劳动者及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情感。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因为这不仅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我们和幼儿、家长的关系,多沟通、多协调,注重在共同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肯定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唯有如此,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儿童的世界也不完全是一片净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压力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孩子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提早察觉孩子是否正承受着心理压力;一旦孩子已经处于压力之中,我们还可以尽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规范教育行为,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认为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真诚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形成安全感。要教育儿童,首先必须理解儿童。我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师才能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进而热爱、信任老师,与老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我们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平等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不管孩子们的性格、长相、能力、背景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地关爱每个幼儿,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师幼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用规范的教育行为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我们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千万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还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自尊感。教师在儿童的心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都希望教师关注与称赞自己,要求教师关心与重视他。我们要用赞赏的目光期待孩子,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时注意幼儿的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的时机,引导幼儿快乐积极地活动。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推荐你去看个地方,中华知网,那上面全是论文。。。

据学术堂了解,一篇好的论文首先得有一个好的论文题目,下面给大家整理了10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教育实习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阳公学时就有了教育实习,并设置四院,,作为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张念宏先生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学校组织师范生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同时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1]]叶澜老师在《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高校学生进入基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认识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并通过教育实习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该专业不更深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及整理,笔者认为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与本论文相符合,本论文将采用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界定。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概念界定是大同小异的,南京师范大学的陈丹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在学前教育院统一安排和组织下,走进幼儿园中,并在学校和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践行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幼儿园的保教实践能力。”[[1]]有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走进园所,在学校和幼儿园的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幼儿园中保教活动进行学习的实践活动。”[[2]]还有的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统一安排下进入幼儿园,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对园所的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学习,从而在实践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3]]通过对比整理研究者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相关界定,笔者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由学校的统一安排,进入到一线的幼儿园,并且在“双导师”的带领之下,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进行学习、研究,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全面发展的实践教育活动。研究目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并去完善教育实践制度和为改善教育实践提供资料与依据,同时让它更好的发挥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前专业教师。研究对象(1)问卷调查对象选取K大50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并对学前教育实习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学校、园所、自身在实习中表现的满意度。(2)访谈对象选取了K大15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向他们了解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具体因素,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去了解,分别是学生自身因素、实习学校的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以下是访谈对象信息汇总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及时性、指导及内容、指导方法、指导态度的满意度都是一般满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通过基本信息中对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的调查可以知道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的指导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有23个。”所以因为此原因指导老师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的反馈得不到解决及时解决,所以学生对学内指导老师的满意度不高。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时间、学校对实习的前期准备、学校开展的动员会、实习的总时长的满意度都是一般;对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实习次数的满意度是不满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更早的去实习以及希望实习的时间更长;学校对学生实习前期的准备不够充足,没有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和认识“实习”;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没有机会去幼儿园进行见习等活动,所以学生把实习看的比较重,期待值也很高,但是对于仅此“一次”的实习机会,学生对此的满意度还是很低的。(3)对实习津贴的满意度实习学生对于实习期间的实习津贴的满意度是很不满意(70%),实习津贴在实习学生的心里占有很重的位置,它能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实习津贴太低,但是实习的工作量却很大,同时工作也很杂很累,会让他觉得拿着很少的钱却干着比工人还累的工作,每次想到这里就不会那么认真的去工作,而且越来越懈怠”(A6)。所以津贴的高低在实习中真的很重要。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期间的家园合作、学到的知识、学校对于实习的考核成绩等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园所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是满意。家园合作在实习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学生对此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学生在与家长的相处之道上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实习的时候学到的一些知识,但是并没有学生想象中可以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度中不满意占了3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校的考核结果或者方式存在一定的不满。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5000字电子版怎么写的

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了很多不负责任的幼儿园为了追求利益和迎合家长口味,在教育过程中随意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首位的。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从此更不难看出情感培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可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在教育过程中与现代儿童观、教育观背道而驰,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果这些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虽然幼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幼儿教育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特别在很多中小城市,家长仍旧过多的注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对孩子进行着知识的灌输,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学前就能认几千个字,能算加减法,英语说得朗朗上口就是聪明有为的表现。如果与这些家长沟通一下便不难发觉,家长都有一套自以为颇有道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怕别人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就落后;怕社会竞争激烈,孩子长大后没有立足之地等等。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我们也都可以理解,但是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我们却着实不能认同。幼儿教育应该适当,应该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把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强加给他们,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真的就能塑造一个我们想要的人才吗?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  不可置否,我国幼儿情感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幼儿园在情感教育的具体开展上仍然存在很多压力和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口味或进行市场炒作,随意进行的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如今走在大街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带有“双语”、“艺术”、“实验”等字样的幼儿园招牌,仿佛见证了当前幼儿园的高水平办学和超前的质量意识。然而,如果我们能蹲下来问一问那里的孩子:“你快乐吗?”得出的结果往往令我们心痛。这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也许能教会孩子唱歌、跳舞、画画,也许能使孩子们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无法给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感知美的眼睛、充满爱的心灵以及快乐的心态。已有调查显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因为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造成他们对小学的重复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这些幼儿园忽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的做法,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3、幼儿园开展情感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   对于负责任的幼儿园来说,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始终是实施贯彻的教育理念,但教育的效果却是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肯定有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不容易理解接受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差距。强调情感教育,必然要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为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幼儿情感发展的直接因素。幼儿的情感不仅脆弱,而且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本身必须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并且懂得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然而目前教师的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   曾有研究对部分幼儿园的教师作了这样一次专项调查,要求教师对实例进行分析。提供的实例是: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家长向带班教师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午餐)没吃饱。教师听到反映后不高兴,便在以后进餐时故意给这个孩子盛超过其饭量的饭菜,并要求孩子必须吃完,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调查结果一致认为这位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说明其错误时包含有这样几种观点:①使幼儿消化不良,影响幼儿身体健康;②影响情绪,使幼儿对教师或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③产生不良社会效果,影响幼儿园声誉;④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和发展前途等。上述不良后果提出的人数顺序是:①③②④。从强调早期情感教育这一高度出发,这个分析排列的顺序是欠妥的,它反映了目前教师在加强情感教育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距。首先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意识。由于教师没有把情感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因而在对实例中教师错误行为的分析时,便更多看重对生理上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错误行为给幼儿情感上造成的伤害。其次是缺乏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不了解早期情感教育的特点,因而忽略了日常生活活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最后还反映出教师本身情感素质较差。实例中的孩子由吃不饱到吃不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前者是教师无意的,那么后者则是教师存心的,这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而这一点在调查分析中没有反映出来。在实际观察中,我们身边也可以发现有实例中类似的情况。例如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不常喝水,于是在个别教师中就会出现给孩子倒满一大杯水,“让你喝个够”的现象,结果是孩子受委屈。上述问题既反映在调查中,也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这样肯定不利于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施,即使勉强在开展,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转变观念,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理解了情感教育的意义以后,要改变目前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这种种现状,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一)教师的挚爱和真诚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因此,可以说,无论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论多深的幼儿教师,都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爱”字而孤身试教。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成人的依赖更加强烈,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表现为恐惧、哭闹等排斥现象。这时,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幼儿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尽管他们可能不会作更多的分析,但是却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体验。因此,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先去温暖孩子的心田,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孩子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后才能要求他们学会去关爱别人。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从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走进孩子的心灵,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如:孩子刚入园时,老师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拥抱每一个孩子,并主动向孩子们问好,当班里小朋友因病请假时,主动打电话或家访了解其病情……这些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幼儿最直接的心理需要。但是,爱绝不等于溺爱、迁就和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爱”、有“度”,绝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或者忽松忽紧,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刚迈出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要适应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些对于任性、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对幼儿进行育人之情的情感教育,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培养孩子善良的意识,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即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哪怕是极其微弱的闪光点,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则要及时地批评纠正。以求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让幼儿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增强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渐学会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同情别人,最终生成健康的情感,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三)利用各种生活资源随机向幼儿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可见,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作为幼儿学习的引领者,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需要,切实根据孩子的需要,在生活中选取活动资源,从生活中创编教育活动,引导孩子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发展。   具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在情感目标思想指导下,举办一些以情感教育为目的的日常常规性活动,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例如:举办幼儿自愿报名,主动参与的“小百灵”歌唱表演活动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我肯定意识;定时开启共同探索的“小问号”信箱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等等。另一方面可结合偶发事件,加强情感的随机培养。比如:刚入园时大部分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比较差,但其中有个别能力强一点的幼儿主动帮助了能力弱的幼儿穿脱衣服,扣纽扣、系鞋带;游戏时有幼儿将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了别人;有的幼儿偶尔说出了一些礼貌的话语等等,抓住这些事例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便是最好的随即培养。而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动辄打骂的孩子则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以使幼儿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孩子的心灵。另外,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幼儿通过绘画、歌曲、游戏等活动,送上祝福来表达幼儿热爱和感恩的情感;还可以鼓励幼儿帮助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玩具、摆放碗筷、扫地、洗碗等,培养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   (四)巧用多种趣味形式激发幼儿情感共鸣   学前期的儿童在认识上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他们的认识活动对行动具有直接依赖性,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趣味形式,生动、形象的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1、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的情感。幼儿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另外,童话故事还有口语多,篇幅小,角色少,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易于幼儿接受和模仿的特点,所以学前期的孩子总是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在听故事时,故事中的情景、角色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栩栩如生,此时幼儿的情感也最鲜明,对一些遭遇到不幸的人物和小动物,容易产生同情心。因此,我们若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他们听,利用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记得,有一次我给我们班小朋友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到第二天早上区域活动时,我就看到我们班的琴琴小朋友一直在画各种各样的火柴,于是我就问她,“你画这么多火柴干嘛”?她说:“我要画好多好多的火柴,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她永远也用不完”!看着她那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的坚定的表情,我感动地说:“好!老师也帮你画。”其实,像这样的很多童话故事对幼儿善良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2、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情感。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学前期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的浓厚兴趣,使游戏成为了他们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游戏也完全可以是学前期情感教育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课上和课间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发展幼儿的感知、思维和创造等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独立性、坚持性、与伙伴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我们用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好朋友》,让孩子们相互结伴边唱边给对方梳梳头、扣扣纽扣等等;为《迷路的小花鸭》、《对不起,没关系》等创设友爱情境,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角色,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利用电影和动画片中正面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影响幼儿。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模仿的世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因为年龄和认知的关系,他们尤其喜欢模仿电影和动画片中的英雄形象。但由于幼儿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模仿往往还只局限于人物的外部形象,而缺乏对人物所表现的品质和精神的领会与学习。所以,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为幼儿树一个可供模仿的正确榜样。第二,教育者应针对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经常和幼儿一起讨论研究,正确引导幼儿分析人物,不停留于表面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教育幼儿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憎恨敌人的卑鄙凶残。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雷锋、葫芦娃、孙悟空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向幼儿展示他们的事迹,激发孩子向他们学习的愿望,从而学会自觉地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等优秀品质。  (五)家园一致是巩固幼儿情感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   幼儿良好、成功的情感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如何使幼儿的情感认识变为行为进而成为道德习惯,就需要通过巩固这个重要的环节。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庭环境和家人的态度对幼儿道德认识的巩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老师的话,他所了解的是他听到和谈到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启蒙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但是,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孩子们个个是“小皇帝”、 “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的要求向来是有求必应,说一不二。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共识呢?   1、开展主题活动时,邀请家长一同前来进行亲子活动,将我们的情感教育默默地渗透到家庭,为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培养和巩固幼儿的情感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情感形成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情感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3、开展家长助教活动。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将我们的情感教育理念渗透给家长,使家长既有机会充分的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使孩子们在了解相关行业知识,了解爸爸妈妈工作辛苦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劳动者及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情感。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因为这不仅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我们和幼儿、家长的关系,多沟通、多协调,注重在共同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肯定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唯有如此,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儿童的世界也不完全是一片净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压力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孩子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提早察觉孩子是否正承受着心理压力;一旦孩子已经处于压力之中,我们还可以尽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规范教育行为,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认为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真诚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形成安全感。要教育儿童,首先必须理解儿童。我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师才能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进而热爱、信任老师,与老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我们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平等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不管孩子们的性格、长相、能力、背景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地关爱每个幼儿,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师幼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用规范的教育行为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我们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千万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还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自尊感。教师在儿童的心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都希望教师关注与称赞自己,要求教师关心与重视他。我们要用赞赏的目光期待孩子,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时注意幼儿的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的时机,引导幼儿快乐积极地活动。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据学术堂了解,一篇好的论文首先得有一个好的论文题目,下面给大家整理了10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具体要求给我。。。俺给写好吧。。。

你这个太长了,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查找下了,开扩恩维变成自已的语音。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5000字电子版怎么弄

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了很多不负责任的幼儿园为了追求利益和迎合家长口味,在教育过程中随意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首位的。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从此更不难看出情感培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可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在教育过程中与现代儿童观、教育观背道而驰,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果这些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虽然幼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幼儿教育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特别在很多中小城市,家长仍旧过多的注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对孩子进行着知识的灌输,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学前就能认几千个字,能算加减法,英语说得朗朗上口就是聪明有为的表现。如果与这些家长沟通一下便不难发觉,家长都有一套自以为颇有道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怕别人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就落后;怕社会竞争激烈,孩子长大后没有立足之地等等。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我们也都可以理解,但是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我们却着实不能认同。幼儿教育应该适当,应该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把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强加给他们,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真的就能塑造一个我们想要的人才吗?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  不可置否,我国幼儿情感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幼儿园在情感教育的具体开展上仍然存在很多压力和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口味或进行市场炒作,随意进行的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如今走在大街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带有“双语”、“艺术”、“实验”等字样的幼儿园招牌,仿佛见证了当前幼儿园的高水平办学和超前的质量意识。然而,如果我们能蹲下来问一问那里的孩子:“你快乐吗?”得出的结果往往令我们心痛。这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也许能教会孩子唱歌、跳舞、画画,也许能使孩子们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无法给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感知美的眼睛、充满爱的心灵以及快乐的心态。已有调查显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因为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造成他们对小学的重复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这些幼儿园忽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的做法,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3、幼儿园开展情感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   对于负责任的幼儿园来说,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始终是实施贯彻的教育理念,但教育的效果却是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肯定有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不容易理解接受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差距。强调情感教育,必然要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为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幼儿情感发展的直接因素。幼儿的情感不仅脆弱,而且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本身必须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并且懂得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然而目前教师的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   曾有研究对部分幼儿园的教师作了这样一次专项调查,要求教师对实例进行分析。提供的实例是: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家长向带班教师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午餐)没吃饱。教师听到反映后不高兴,便在以后进餐时故意给这个孩子盛超过其饭量的饭菜,并要求孩子必须吃完,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调查结果一致认为这位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说明其错误时包含有这样几种观点:①使幼儿消化不良,影响幼儿身体健康;②影响情绪,使幼儿对教师或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③产生不良社会效果,影响幼儿园声誉;④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和发展前途等。上述不良后果提出的人数顺序是:①③②④。从强调早期情感教育这一高度出发,这个分析排列的顺序是欠妥的,它反映了目前教师在加强情感教育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距。首先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意识。由于教师没有把情感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因而在对实例中教师错误行为的分析时,便更多看重对生理上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错误行为给幼儿情感上造成的伤害。其次是缺乏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不了解早期情感教育的特点,因而忽略了日常生活活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最后还反映出教师本身情感素质较差。实例中的孩子由吃不饱到吃不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前者是教师无意的,那么后者则是教师存心的,这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而这一点在调查分析中没有反映出来。在实际观察中,我们身边也可以发现有实例中类似的情况。例如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不常喝水,于是在个别教师中就会出现给孩子倒满一大杯水,“让你喝个够”的现象,结果是孩子受委屈。上述问题既反映在调查中,也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这样肯定不利于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施,即使勉强在开展,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转变观念,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理解了情感教育的意义以后,要改变目前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这种种现状,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一)教师的挚爱和真诚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因此,可以说,无论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论多深的幼儿教师,都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爱”字而孤身试教。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成人的依赖更加强烈,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表现为恐惧、哭闹等排斥现象。这时,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幼儿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尽管他们可能不会作更多的分析,但是却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体验。因此,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先去温暖孩子的心田,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孩子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后才能要求他们学会去关爱别人。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从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走进孩子的心灵,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如:孩子刚入园时,老师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拥抱每一个孩子,并主动向孩子们问好,当班里小朋友因病请假时,主动打电话或家访了解其病情……这些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幼儿最直接的心理需要。但是,爱绝不等于溺爱、迁就和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爱”、有“度”,绝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或者忽松忽紧,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刚迈出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要适应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些对于任性、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对幼儿进行育人之情的情感教育,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培养孩子善良的意识,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即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哪怕是极其微弱的闪光点,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则要及时地批评纠正。以求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让幼儿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增强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渐学会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同情别人,最终生成健康的情感,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三)利用各种生活资源随机向幼儿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可见,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作为幼儿学习的引领者,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需要,切实根据孩子的需要,在生活中选取活动资源,从生活中创编教育活动,引导孩子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发展。   具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在情感目标思想指导下,举办一些以情感教育为目的的日常常规性活动,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例如:举办幼儿自愿报名,主动参与的“小百灵”歌唱表演活动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我肯定意识;定时开启共同探索的“小问号”信箱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等等。另一方面可结合偶发事件,加强情感的随机培养。比如:刚入园时大部分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比较差,但其中有个别能力强一点的幼儿主动帮助了能力弱的幼儿穿脱衣服,扣纽扣、系鞋带;游戏时有幼儿将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了别人;有的幼儿偶尔说出了一些礼貌的话语等等,抓住这些事例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便是最好的随即培养。而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动辄打骂的孩子则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以使幼儿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孩子的心灵。另外,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幼儿通过绘画、歌曲、游戏等活动,送上祝福来表达幼儿热爱和感恩的情感;还可以鼓励幼儿帮助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玩具、摆放碗筷、扫地、洗碗等,培养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   (四)巧用多种趣味形式激发幼儿情感共鸣   学前期的儿童在认识上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他们的认识活动对行动具有直接依赖性,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趣味形式,生动、形象的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1、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的情感。幼儿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另外,童话故事还有口语多,篇幅小,角色少,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易于幼儿接受和模仿的特点,所以学前期的孩子总是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在听故事时,故事中的情景、角色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栩栩如生,此时幼儿的情感也最鲜明,对一些遭遇到不幸的人物和小动物,容易产生同情心。因此,我们若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他们听,利用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记得,有一次我给我们班小朋友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到第二天早上区域活动时,我就看到我们班的琴琴小朋友一直在画各种各样的火柴,于是我就问她,“你画这么多火柴干嘛”?她说:“我要画好多好多的火柴,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她永远也用不完”!看着她那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的坚定的表情,我感动地说:“好!老师也帮你画。”其实,像这样的很多童话故事对幼儿善良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2、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情感。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学前期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的浓厚兴趣,使游戏成为了他们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游戏也完全可以是学前期情感教育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课上和课间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发展幼儿的感知、思维和创造等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独立性、坚持性、与伙伴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我们用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好朋友》,让孩子们相互结伴边唱边给对方梳梳头、扣扣纽扣等等;为《迷路的小花鸭》、《对不起,没关系》等创设友爱情境,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角色,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利用电影和动画片中正面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影响幼儿。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模仿的世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因为年龄和认知的关系,他们尤其喜欢模仿电影和动画片中的英雄形象。但由于幼儿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模仿往往还只局限于人物的外部形象,而缺乏对人物所表现的品质和精神的领会与学习。所以,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为幼儿树一个可供模仿的正确榜样。第二,教育者应针对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经常和幼儿一起讨论研究,正确引导幼儿分析人物,不停留于表面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教育幼儿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憎恨敌人的卑鄙凶残。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雷锋、葫芦娃、孙悟空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向幼儿展示他们的事迹,激发孩子向他们学习的愿望,从而学会自觉地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等优秀品质。  (五)家园一致是巩固幼儿情感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   幼儿良好、成功的情感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如何使幼儿的情感认识变为行为进而成为道德习惯,就需要通过巩固这个重要的环节。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庭环境和家人的态度对幼儿道德认识的巩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老师的话,他所了解的是他听到和谈到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启蒙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但是,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孩子们个个是“小皇帝”、 “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的要求向来是有求必应,说一不二。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共识呢?   1、开展主题活动时,邀请家长一同前来进行亲子活动,将我们的情感教育默默地渗透到家庭,为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培养和巩固幼儿的情感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情感形成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情感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3、开展家长助教活动。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将我们的情感教育理念渗透给家长,使家长既有机会充分的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使孩子们在了解相关行业知识,了解爸爸妈妈工作辛苦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劳动者及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情感。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因为这不仅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我们和幼儿、家长的关系,多沟通、多协调,注重在共同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肯定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唯有如此,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儿童的世界也不完全是一片净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压力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孩子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提早察觉孩子是否正承受着心理压力;一旦孩子已经处于压力之中,我们还可以尽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规范教育行为,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认为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真诚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形成安全感。要教育儿童,首先必须理解儿童。我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师才能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进而热爱、信任老师,与老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我们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平等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不管孩子们的性格、长相、能力、背景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地关爱每个幼儿,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师幼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用规范的教育行为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我们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千万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还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自尊感。教师在儿童的心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都希望教师关注与称赞自己,要求教师关心与重视他。我们要用赞赏的目光期待孩子,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时注意幼儿的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的时机,引导幼儿快乐积极地活动。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这个不难 最近刚好搞这个专题 你倒是可以 用的,Q我吧!

推荐你去看个地方,中华知网,那上面全是论文。。。

我和书的故事 从我看她的第一眼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她与我有缘。”以后的日子里,我便千方百计地接近她,试图了解她,时间不长,渐渐发觉,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她。 也许是厌倦了苦燥无味的ABC,也许是为了逃避令人窒息的x+y,我一次又一次地约她出来,从她那泛着清香的扉页中,走向一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 不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求“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为功利,不为分数,不为文凭,不为学历,只为心中那份渴望,只为心中那片怡人的“绿地”。 她的知识是那样的广阔无垠,她的话语是那样的富有哲理;她的目光是那样地温暖,好像能融化世界上所有冰冻的心田,她的双手是那样的温柔,好像能抚平人世间所有的伤口…… 当我因失败而痛苦迷惘时,她总这样对我说:“真正的光明并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远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为卑下的情操所左右罢了;当你要战胜外来敌人时,首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当我因小小的成功而手舞足蹈时,她总这样对我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真正的强者,不但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还要经得起成功后糖衣炮弹的洗礼,当你沉浸在幸福的甜蜜里赏花赏月时,只怕别人已到了峰巅了。” 当我因“微微的困惑”而不能自拔时,她总这样对我说:“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的是流星,有的是恒星。流星是美的,可它终究是一颗流星,流星的意义在于瞬间即逝,流星的美也只源于刹那间。流星毕竟是流星,若追寻长久,只能等待属于自己的那颗恒星,死死地抓住这瞬间的美,痛苦只能是自己。” 当我畏首畏尾踌躇不前时,她会送来这样的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是啊!这就是她,不管是树荫之外喧嚣着浮躁的热浪,还是窗外肆虐着凛冽的寒风,只要和她在一起,她就会在热浪之中营造一片清凉,在严寒之中托出一份温暖。 她就是书,这就是我和书的故事。 我与书的故事 现在回起来,第一本与我有缘相见的书已经开始模糊、淡化了。虽然这几年,经我手的书数也数不清,但始终没有少时《三百六十夜》那种的韵味。 与“书”之前篇 一年级--只有两本破烂的不成样的,不知名的书陪伴; 二年级--各式各样的小画书和《当代小学生》之类; 三年级--第一次读完了自认为是长篇的《复仇女神》,对女主人公白马翁姆崇拜得五体投地; 四年级--读了多期《故事会》、一套《唐诗900首》,及其《西游记》、《东游记》和《北游记》。 五年级--16卷《机器猫》、3篇《七龙珠》及《凡尔赛玫瑰》还有《简·爱》和《穆斯林的葬礼》。 五年级暑假--把以往读的书又重新读了一遍。爸爸的书架中我读了多期的《谈古论今》、《十大将军传》、《刘公案》及《白玉堂》。这个暑假,我读的书很多,因为我读书的速度很快。还有的,就是我对读书有着浓厚的举,手只一要有一本书,我就非在一天内看完。 我与“书”之中篇 上初中了,以前听过姐姐说的诸多恐怖事件。(注:是关于上初中的)我和做好了与书永别的念头。但是上了初中以后,感觉很一般,除了上晚自习以外,与小学没什么区别,并且晚自习也是自习,有很多时间从老师那儿借的,从校图书馆借的,大大的丰富了我的大脑的空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莫泊桑的《一日》、左拉的《小酒店》,以及一整套“自画青春”,每读一本便感到自己的无知,就百这和“无知”,使我深深深溺在书海中,并且永不想出来。 我与“书”之下篇 上初三了,虽然功课很紧,但我也抓紧时间读书,与同学换阅,自己购买,姐姐书屋(注:因me之老姐特喜书,所以把她的“书藏”称为“姐姐书屋”里借。 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准备一个好心情,去图书馆挑几本喜爱的书,看来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5000字电子版怎么弄的

试论学前教育的“营养性” 摘要:心理机能与心理内容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题是其心理机能的 不断成熟,而不是心理内容的大量输入。学前教育的基本路径应始终指向儿童心理机能成长所需的营养供给,“营 养性”是学前教育应具有的基本价值属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机能;心理内容;营养性 收稿日期:2008-11-10 作者简介:苗曼(1970-),女,安徽砀山人,助理研究员, 硕士,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人类拥有一定的先天心理机能,正是这些远高于动物 的心理机能的存在,使人超越了动物而归属于人“类”。通 过心理机能对外部经验信息的吸纳与建构,人类建立起了 各式各样的心理的“上层建筑”,这些“上层建筑”便是心理 的内容。心理内容通常以信息或概括抽象的观念(idea)的 形式存在,并通过语言工具被表达。 一、机能与内容: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 心理机能与内容是构成人类心理活动的左右手,只有 两者的整合,才构成了人类心理的完整图景。机能,通过遗 传的渠道内化于个体的生理层面;而内容,则是人类群体重 要生活经验的文化形态,是外在于个体而后天习得的。机 能就像一列火车,它承载着心理的内容不停运行,但机能如 何“承载”着心理的内容,这仍然是一个过于复杂而未有确 切答案的问题。不过确切无疑地是,没有心理机能的良好 发育或健康生长,广博深刻的心理内容之承载是不可想象 的。 人类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这 一发展始终以心理机能的不断优化升级或心理内容的不断 深入扩展为其基本的主题。把群体智慧结晶的内容或观 念,借助语言这一高级工具,快速有效地装载于个体的心理 机能之上,一直是人类文明继承与发展的主渠道。可以说, 人类正是借助观念之光,才得以在今天的文明水平上漫步。 没有观念的积累与发展,人类的进步是无法想象的。因此, 无可指责的是,对于人类个体的成长而言,观念的获得是极 其重要的。对于以促进人类文明与发展为己任的教育活动 来说,更多地输入给个体以更广更深的观念,便成为一个几 乎难以更改的方向。虽然我们反对灌输的方式,反对美德 袋,也反对知识袋,但无论何时,知识袋却都不是我们可以 不要的东西。但内容,无论其如何丰富绚丽,却也都无形地 凝结于机能的内隐仓储里。观念存于何处呢?在人类大脑 的结构中,并没有某处可专供观念存储的区域。然而,正是 形形色色的机能,以不停运行的方式“承载”着形形色色的 人类观念。然而,目前对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却一直是一 个没有被人们充分重视的研究方向。 二、机能优先:儿童期存在的原本之意 “一切动物在发展的全部过程中,有一个特别阶段叫做 ‘儿童期’。儿童期是发展旺盛之年,也是最适宜教育之 年”[1]28。换句话说,儿童期,是一个身体渐长而心理亦在渐 长的时期,随着个体的成熟与接受教育,在其成年的阶段 里,迟早会成为一个具有或多或少的知识袋或观念袋的人 就像一列一直运行的生活列车,一路不停地被装载上愈来 愈多的观念货物,而驶向其遥远的终点。但儿童期的原本 之意,却并不如此。儿童以其天真与懵懂,对外在生活经验 的理解始终是稚嫩的。在成人眼里,儿童的话是可爱可赏 但却不可当真的。一句“小孩子懂什么”便是成人对儿童心 理内容效度的最通俗评价。但儿童确是懂些什么的,只是 他们的理解有其专属的心理程度,还不能为成人生活所 “用”罢了。如此说来,“儿童期”的存在意义,恰是对心理承 载能力的不断扩充与优化,他的这列“火车”尚未完全建造 好,尚处于不断建造的过程中,因而只具备了初级的运行与 承载能力,但是这列“火车”,却有着无限的承载潜能。只要 它的承载能力受到良好的保护与不断的升级,待他成年时 其自身创生与承载的能力才会变得无限强大。因此,我们 认为,机能发展优先,而不是内容输入优先,是大自然赋予 人类“儿童期”的天作与原本之意。 诚如我国教育家钱亦石先生所说:“教育不是从外面加 什么东西到儿童身上———像喂鸡喂鸭一样,而是顺其发展 的趋势,将其内部潜伏的能力引申出来。”[1]29儿童期的教 育,是对其尚处于潜伏期的心理机能的开发。“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机能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难以找到它 的稳态点。但如果我们把教育依年龄划分为几个阶段来考 察,其间的关系或许就会明朗了很多。通过对学前教育阶 段的考察,我们便可明确地指出,机能与内容之间,车辆与 货物之间,其间的权重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由儿童阶 段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自从蒙台梭利发现人类的儿童 期,确认了儿童并不是一个预成的小大人,他是一个发展中 的个体,就像他的身体有一个体内孕育的胚胎期一样,他的 心理也有一个体内孕育的胚胎期,这个心理的胚胎也是处 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与生成之中的。换句话说,儿童的心理 机能是不成熟的,不健全的,他那尚未完全设计好的神经回 路,等待着时间和生活的经验来补充它。由此,儿童所能承 载的具体内容的重量就是极其有限的,他是不应该过早负 重的。 三、营养性:学前教育应具有的基本价值属性 学前儿童心理机能的发育重于也应优先于心理内容的 进入,机能发育期的根本需要是营养供给,学前教育最基本 的价值属性首先应该是“营养性”。 众所周知,营养最基本的含义是针对身体的成长而言 的。物质的营养之于儿童的身体,其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 而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成长而言,其对“心理营养”的需求也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育所能提供的“心理营养”的数 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前儿童心理机能发育和 成长的水平。物质营养建构了儿童身体成长的基本元素, 心理营养则滋养着儿童发育中的心理机能。 营养性与消化性 营养来自消化与吸收,没有消化与吸收,便谈不上营 养。而吸收力,恰是儿童心理机能的本来功能,蒙台梭利早 已详述过这一切[3]。其实,我们身体的消化与吸收机理颇 有些类似于儿童心理机能的消化与吸收特性。作为心理内 容来源的各种外部知识经验,不过意味着各种食物,它并不 是营养本身,能不能消化吸收还取决于儿童心理机能的现 实水平和内在需求。我们可以准备好各式精美的食物,是 否进食却仍然依赖于儿童的兴趣。否则,端在桌边的食物 是吃不下的,勉强吞下也常消化不良。“贫穷的中国,浪费 的教育”,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形容我们现实的教 育事业。我们花了巨大的代价,却每每在准备着多少精美 的儿童不愿吃也消化不了的教育食物呢?这些食物有来自 几千年前先祖的遗训经典,有来自与汉语语言迥异又距儿 童生活万里之遥的英语文字,当然还有很多“艺术”、“科学” 等称号之下的“潜能开发”,但这些所谓精美的食物里,到底 有多少儿童可以真实吸收得到的营养呢?这是在儿童教育 的“营养性”面前,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营养性与内隐性 营养提供的方式是内隐的,是润物无声的。儿童的学 习只有通过一种内隐的不自觉的方式,才能真正在“吸收” 的意义上获取“营养”。近几年来,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的 巨大价值,逐渐被心理学家所发现和认识,“并非脑的全部 操作都是有意识的”[4]。“人类的认知活动必定有相当部分 是以内隐方式存在的,这种内隐心理过程改变了人的行为 表现;但是作为心理活动的主体,人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 些内隐过程的存在。内隐学习已被证明是一种极为重要的 学习方式,尤其是在语言习得的领域”[5]。学前儿童意识世 界的混沌与主客难分,决定了内隐方式是其主要的学习方 式。当他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时,那么他所得到 的就只是材料而不是营养。营养的吸收,从来无法以一种 显在的形式进行,中国教育传统中的“陶冶教育”、“潜移默 化”、“润物无声”等都是对儿童教育的营养属性的极好阐 释。 营养性与差异性 人类大体相同却又在个体的意义上彼此不同。正如格 赛尔所说:“大自然讨厌千篇一律。大自然不愿把‘笨’的基 因淘汰掉自有它的道理。某些经过优化了的品种在疾病面 前不堪一击,反而是那些没有经过优化的‘笨牛’得以生存。 因为大自然并不在乎把人类的每一个体‘创造’得很完美, 而是要保证人类的整体效能。只有这样,人类才足以应付 各种各样的问题。”[6]个体的差异性具有合理性,也是客观 存在的事实,这便要求不管是身体成长所需的物质营养,还 是心理发展所需的精神营养,都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针 对不同个体而设的教育营养搭配和吸收,应成为有效教育 的基本原理。任何千篇一律的营养提供与评价要求,从根 本上讲都是一种教育的掩耳盗铃。因为毕竟教育最终是要 作用于个体的,物质营养的吸收和输送,因个体内在的差异 性,尚存在吸收障碍的可能性,何况心理的吸收是一个比身 体的吸收要复杂得多的过程。儿童教育的营养性就是要最 大程度地尊重差异性,根据差异性来量身定制不同的教育 营养。 “营养性”区别于“工具性” 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一直使人们趋之若鹜,利用教育来 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实际目的,一直是人们所热衷追求的教 育主旋律。学前教育的营养性却要求对工具性价值予以重 新审视。营养性不追求任何工具性为目标,相反,营养性要 求以儿童的精神滋养为目标,以儿童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 为体现。任何束缚、压抑、强求和灌输等都是对滋养的背 离。营养性既然不是内容的输入,其评价也就不能以内容 的输出作为主要的落脚点。其实,任何一门学科内容,都不 外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一扇窗口。不管是科学、 艺术和文学,还是社会规则,提供给儿童时仅仅应该只是它 理解世界的最基本模式而已,这个模式也应该是最简易的。 虽然所有的复杂与高精尖都来自最初的简易,但简易里也 有着最基本的精神。给儿童一双眼睛,一双可以看到各色 学科精彩理解模式的眼睛,而不是过早地让他掌握一些学 科的内容景象。这样的眼睛,需要教育的营养来滋养,需要 教育的营养来支撑。 总之,据上所述,儿童以心理机能的发育为其生活的基 本主题,真正有实效的儿童教育首先是“营养性”的,“营养 性”而不是“工具性”,才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属性。 参考文献: [1]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意]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理[M]江雪,译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3][英]F·克里克惊人的假说[M]汪云九,等,译长沙:湖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 [4]郭秀艳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6(1) [5]刘晓东,卢乐珍,等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推荐你去看个地方,中华知网,那上面全是论文。。。

教育实习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阳公学时就有了教育实习,并设置四院,,作为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张念宏先生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学校组织师范生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同时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1]]叶澜老师在《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高校学生进入基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认识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并通过教育实习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该专业不更深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及整理,笔者认为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与本论文相符合,本论文将采用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界定。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概念界定是大同小异的,南京师范大学的陈丹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在学前教育院统一安排和组织下,走进幼儿园中,并在学校和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践行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幼儿园的保教实践能力。”[[1]]有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走进园所,在学校和幼儿园的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幼儿园中保教活动进行学习的实践活动。”[[2]]还有的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统一安排下进入幼儿园,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对园所的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学习,从而在实践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3]]通过对比整理研究者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相关界定,笔者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由学校的统一安排,进入到一线的幼儿园,并且在“双导师”的带领之下,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进行学习、研究,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全面发展的实践教育活动。研究目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并去完善教育实践制度和为改善教育实践提供资料与依据,同时让它更好的发挥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前专业教师。研究对象(1)问卷调查对象选取K大50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并对学前教育实习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学校、园所、自身在实习中表现的满意度。(2)访谈对象选取了K大15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向他们了解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具体因素,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去了解,分别是学生自身因素、实习学校的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以下是访谈对象信息汇总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及时性、指导及内容、指导方法、指导态度的满意度都是一般满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通过基本信息中对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的调查可以知道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的指导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有23个。”所以因为此原因指导老师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的反馈得不到解决及时解决,所以学生对学内指导老师的满意度不高。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时间、学校对实习的前期准备、学校开展的动员会、实习的总时长的满意度都是一般;对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实习次数的满意度是不满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更早的去实习以及希望实习的时间更长;学校对学生实习前期的准备不够充足,没有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和认识“实习”;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没有机会去幼儿园进行见习等活动,所以学生把实习看的比较重,期待值也很高,但是对于仅此“一次”的实习机会,学生对此的满意度还是很低的。(3)对实习津贴的满意度实习学生对于实习期间的实习津贴的满意度是很不满意(70%),实习津贴在实习学生的心里占有很重的位置,它能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实习津贴太低,但是实习的工作量却很大,同时工作也很杂很累,会让他觉得拿着很少的钱却干着比工人还累的工作,每次想到这里就不会那么认真的去工作,而且越来越懈怠”(A6)。所以津贴的高低在实习中真的很重要。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期间的家园合作、学到的知识、学校对于实习的考核成绩等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园所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是满意。家园合作在实习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学生对此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学生在与家长的相处之道上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实习的时候学到的一些知识,但是并没有学生想象中可以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度中不满意占了3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校的考核结果或者方式存在一定的不满。

这个不难 最近刚好搞这个专题 你倒是可以 用的,Q我吧!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5000字完整版怎么写

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职业教育你有没有看过?

以下是部分问题及对策,可供参考。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对策建议(一)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高校在实习管理制度存在许多的问题,列如:对学生监管薄弱、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低等。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应该强化实习管理,关注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规范实习组织、实习过程、实习安全、学生实习的各方权责等的管理。还要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建立学生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的方方面面,以及学生权益受损时学校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维权等活动。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实习制度的完善,和学生的述求的到反馈,从而提高实习积极性和实习满意度,为培养高质量教师奠定基础。(二)提高“双导师”的指导质量指导老师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一盏明灯,他能为学生指明方向,所以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中是很重要的存在,当前指导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指导老师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二、指导老师指导人数多,力不从心,三、指导老师指导片面随意现象,四、指导老师不作为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园所与学校要积极调整,科学合理的分配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拥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在实习中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对于实习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高校首先要解决指导老师不对口的问题。其次就是解决老师指导人数多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指导老师最佳指导人数在1-3人。最后指导老师要有责任心,指导学生的内容要有很强的专业性,指导要及时,指导内容和方式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在指导的内容、方式上园所指导老师也要加强指导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只有学校和园所指导老师双方同心协力,以一致的培养方向,去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提高指导质量,使教育实习的效果做大化,为培养高素质教师奠定基础。(三)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教育实习是国家培养高质量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是高校一方的责任,而是高校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只有高校和幼儿园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培养方向、培养计划等,才能向着国家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努力。教育实习的到幼儿园的支持,有利于校-园双联动,提升实习的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要做体验式的课程安排,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多向学生说明实习工作的不易,学生在实习中所面临的挑战等。校-园双管齐下,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实习的层次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越。近些年,高校和幼儿园的多方合作的成功案列屡见不鲜,而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和社会所期盼的,当前三胎政策的开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迫切感有强了一分,所以高校和幼儿园的责任和担当就重了一分。高校和园所合作是共赢的,只有“校-园”相互协助支持,达成一致的培养方向和实习安排计划,那么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会最大化的实现,校-园共同为国家培养“四有”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四)学生应保持适度的实习期待,增强心理素质通过问卷的数据分析和访谈的内容发现学生对教育实习的期待值普遍较高,而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一、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没有开展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对幼儿园的了解少,期望高;二、学生自身的理想主义,社会经验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学生只想到了实习过程中好的一方面,而坏的一方面学生并没有预想到。然而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值越高,那么对实习的满意度就会越低,所以让学生保持适度的期待值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学生自身要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明确实习中自己将会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全面的去认识和正确看待教育实习,其次还要提高自我认识力,不要过度的高估自己,也不要过低的低估自己,保持良好心态,多与老师沟通实际实习中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实习计划,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低,在实习中面对很小的问题时,心里的接受度低,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本来对实习信心满满的,但是去实习后发现自己心理挺脆弱的,平常看起来挺坚强,但是一遇事就想回家,就想找老师,可能我在实习前身体准备好了,心里没有准备好吧”。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差,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在学生实习前老师和学校要帮助学生对实习保持适度的期待值,提高自我认识力,增强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才能守住初心,增强专业认同感,提高自我专业能力,学生才能在实习中收获更多知识,教育实习的目的才能达到,实习的质量才会有所提高,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才会有所突破,国家和社会的期望才不会被辜负。

教育实习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阳公学时就有了教育实习,并设置四院,,作为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张念宏先生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学校组织师范生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同时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1]]叶澜老师在《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高校学生进入基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认识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并通过教育实习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该专业不更深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及整理,笔者认为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与本论文相符合,本论文将采用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界定。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概念界定是大同小异的,南京师范大学的陈丹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在学前教育院统一安排和组织下,走进幼儿园中,并在学校和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践行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幼儿园的保教实践能力。”[[1]]有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走进园所,在学校和幼儿园的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幼儿园中保教活动进行学习的实践活动。”[[2]]还有的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统一安排下进入幼儿园,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对园所的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学习,从而在实践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3]]通过对比整理研究者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相关界定,笔者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由学校的统一安排,进入到一线的幼儿园,并且在“双导师”的带领之下,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进行学习、研究,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全面发展的实践教育活动。研究目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并去完善教育实践制度和为改善教育实践提供资料与依据,同时让它更好的发挥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前专业教师。研究对象(1)问卷调查对象选取K大50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并对学前教育实习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学校、园所、自身在实习中表现的满意度。(2)访谈对象选取了K大15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向他们了解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具体因素,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去了解,分别是学生自身因素、实习学校的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以下是访谈对象信息汇总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及时性、指导及内容、指导方法、指导态度的满意度都是一般满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通过基本信息中对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的调查可以知道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的指导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有23个。”所以因为此原因指导老师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的反馈得不到解决及时解决,所以学生对学内指导老师的满意度不高。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时间、学校对实习的前期准备、学校开展的动员会、实习的总时长的满意度都是一般;对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实习次数的满意度是不满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更早的去实习以及希望实习的时间更长;学校对学生实习前期的准备不够充足,没有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和认识“实习”;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没有机会去幼儿园进行见习等活动,所以学生把实习看的比较重,期待值也很高,但是对于仅此“一次”的实习机会,学生对此的满意度还是很低的。(3)对实习津贴的满意度实习学生对于实习期间的实习津贴的满意度是很不满意(70%),实习津贴在实习学生的心里占有很重的位置,它能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实习津贴太低,但是实习的工作量却很大,同时工作也很杂很累,会让他觉得拿着很少的钱却干着比工人还累的工作,每次想到这里就不会那么认真的去工作,而且越来越懈怠”(A6)。所以津贴的高低在实习中真的很重要。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期间的家园合作、学到的知识、学校对于实习的考核成绩等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园所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是满意。家园合作在实习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学生对此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学生在与家长的相处之道上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实习的时候学到的一些知识,但是并没有学生想象中可以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度中不满意占了3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校的考核结果或者方式存在一定的不满。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