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的理论意义怎么写啊

发布时间:2024-07-12 20:17:28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的理论意义怎么写啊

你好,以下是部分摘要或全文快照,因文论文是PDF格式的,如需全文请留下邮箱发给你,注意注明要哪篇论增加农民收入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科学发展观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思想。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因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建立,而且关系到党在几亿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否稳固的问题。因此,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增加农民收入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论林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必须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协调发展,林业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山区更是如此。它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成份含林业:二是农业的稳产高产需要林业:三是粮食安全需要林业。县级通过中、省、市的大力扶持,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建立了县域特色林产品基地,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空间;通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有效地保护了农田、城镇、道路,构筑了生态屏障。经过竹木原料、果品、茵类、山野菜的贮、加、运,丰富了人民的需求,减轻了人增长而造成的压力,促使农民增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直接地促进了农民生活宽裕的实现。许多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遗存和深厚的积淀,新农村建设保护这些特色,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更多地方通过林业建设达到了山清水秀的目的,村容村貌取得了改观,展现了农村的田园风光,适应了农民生产生活要求。二、优势夤源互补的关泰陈杰欧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引导农民、扶持农民,增强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有一个良性和稳定的心理预期,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水到渠成,稳步推进。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报道如何出新桂运东 随州日报社,湖北随州441300摘 要: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这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更紧密地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那么,我们的舆论引导应当把着力点放在哪儿?应当注意什么?[编者按]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主旋律 出新 中央一号文件 现代农业 农民增收 舆论引导 深层次问题分类号: G212[机标]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栏目信息:每月聚焦: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其它:全选 全文下载 标题 作者 出处1 论林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全文快照 陈杰 欧文 陕西林业-2007年2期2 推进股份合作 发展高效农业 全文快照 许义富 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4期3 构建新农村建设新机制 全文快照 秦双林 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4期4 多路推进江苏现代农业 全文快照 吴春雷 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4期5 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全文快照 刘晓敏 决策探索-2007年04B期6 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报道如何出新 桂运东 中国地市报人-2007年5期7 构建现代化农村市场体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文快照 郭宗民 北方经济:综合版-2007年5期8 拓展服务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全文快照 无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期9 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全文快照 黄汉权 肖磊 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9期10 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全文快照 无 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9期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文快照 王秋波 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1X期12 积极探索资金管理新举措 全文快照 无 公共支出与采购-2007年4期13 立足本职促发展 公共财政惠三农 全文快照 无 公共支出与采购-2007年4期14 民间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插上可持续发展之翼 全文快照 姚丽莎 中华会计学习-2007年4期15 发展为先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全文快照 徐新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2期16 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增收简论 全文快照 蒋占峰 发展-2007年5期17 劳务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全文快照 郭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18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加快新农村建设 全文快照 无 党课-2007年5期19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帮建新农村 全文快照 马雪 中国统一战线-2007年5期20 新农村建设 急需强化农机装备能力建设 全文快照 祁卫亮 农机科技推广-2007年3期

1、关于“理论意义”。理论意义是指某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对现有思想和理论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是正面的建设性作用(如验证、深化作用等),也可以是反方面作用(如推翻、颠覆、革新等作用)。2、关于实践意义。实践意义是指某种思想理论学说的产生对现实生产实践等活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但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 出租车行业受我国资源短缺和脆弱环境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本文就油价上涨和高空驰率对上海出租车行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上海出租车行业在经历了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和9 0 年代前期近1 0年的快速发展后. 在最近1 0 来年中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表明: 行业车辆数量增幅不大的同时运营收入增长明显。截至2 0 0 6 年底. 该行业已经发展到拥有4 8 0 2 2 辆各类出租车、从业人员近1 0万、年载客5 8 9 2 亿次、年运营里程B 1 0 5 亿公里、年运营收入达1 2 4 9 7亿元的规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除夜间时段外. 其他各不同时段出租车空车流量都服从P o is s o n 分布. 工作时段平均空车流量最大. 中午和晚上时段平均空车流量最小。行业平均服务水平在最繁忙时段内每分钟平均0 . 7 2 辆空车,服务水平最好的时段内大约1 8 1 3 秒可以等到一辆空车。这样的服务水平比许多出租车公司承诺的“电话叫车后1 0 分钟到达“的标准要好. 这也许部分地给出了为什么上海消费者偏好扬招方式的原因, 同时也可以看出上出租车行业在较民出行. 所以. 不业不具备社会可持续性。1 . 燃料价格上涨与空驰率居高不下并行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可整理出上海出租车行业近年运营数据如下。经简单计算知: 上海出租车行业近年的平均空驰率在4 2 % 以上,2 0 0 6年有大约2 4 3 3 亿公里是车辆空驰里程。另一方面. 随着近年全球石油价格波动. 国内燃料价格呈攀升且加速趋势。

1、关于“理论意义”。理论意义是指某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对现有思想和理论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是正面的建设性作用(如验证、深化作用等),也可以是反方面作用(如推翻、颠覆、革新等作用)。2、关于实践意义。实践意义是指某种思想理论学说的产生对现实生产实践等活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的理论意义怎么写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生态文明为各派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使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生态社会主义由于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现。生态问题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发展中国家终将在社会主义旗帜下重新团结起来向发达国家讨还生态成本。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改良与革命两种选择。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民主社会主义,都要研究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丰富活力,都要思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全人类带来的诸多利弊。由于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模式的一致性,使传统社会主义不能有效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全新挑战。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制度孰优孰劣,比的不是谁最能斗争,比的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谁最公平公正,谁最共同富裕,谁最有道德文化,谁最能可持续发展,谁最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给未来人类社会指出了新的方向。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单薄无力,仍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确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想象空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因为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

1、关于“理论意义”。理论意义是指某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对现有思想和理论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是正面的建设性作用(如验证、深化作用等),也可以是反方面作用(如推翻、颠覆、革新等作用)。2、关于实践意义。实践意义是指某种思想理论学说的产生对现实生产实践等活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本,实践是印证理论的途径。如果没有理论基础,实践只会不断地犯错误,如果没有实践,理论将失去其依托而不成立。简单地说,没有理论你只知道怎么样,而不知道为什么,而没有实践,就算你知道为什么,却不知道该怎么样做,根本就只能纸上谈兵。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的理论意义

你好,以下是部分摘要或全文快照,因文论文是PDF格式的,如需全文请留下邮箱发给你,注意注明要哪篇论增加农民收入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科学发展观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思想。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因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建立,而且关系到党在几亿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否稳固的问题。因此,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增加农民收入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论林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必须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协调发展,林业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山区更是如此。它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成份含林业:二是农业的稳产高产需要林业:三是粮食安全需要林业。县级通过中、省、市的大力扶持,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建立了县域特色林产品基地,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空间;通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有效地保护了农田、城镇、道路,构筑了生态屏障。经过竹木原料、果品、茵类、山野菜的贮、加、运,丰富了人民的需求,减轻了人增长而造成的压力,促使农民增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直接地促进了农民生活宽裕的实现。许多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遗存和深厚的积淀,新农村建设保护这些特色,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更多地方通过林业建设达到了山清水秀的目的,村容村貌取得了改观,展现了农村的田园风光,适应了农民生产生活要求。二、优势夤源互补的关泰陈杰欧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引导农民、扶持农民,增强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有一个良性和稳定的心理预期,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水到渠成,稳步推进。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报道如何出新桂运东 随州日报社,湖北随州441300摘 要: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这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更紧密地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那么,我们的舆论引导应当把着力点放在哪儿?应当注意什么?[编者按]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主旋律 出新 中央一号文件 现代农业 农民增收 舆论引导 深层次问题分类号: G212[机标]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栏目信息:每月聚焦: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其它:全选 全文下载 标题 作者 出处1 论林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全文快照 陈杰 欧文 陕西林业-2007年2期2 推进股份合作 发展高效农业 全文快照 许义富 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4期3 构建新农村建设新机制 全文快照 秦双林 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4期4 多路推进江苏现代农业 全文快照 吴春雷 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4期5 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全文快照 刘晓敏 决策探索-2007年04B期6 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报道如何出新 桂运东 中国地市报人-2007年5期7 构建现代化农村市场体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文快照 郭宗民 北方经济:综合版-2007年5期8 拓展服务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全文快照 无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期9 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全文快照 黄汉权 肖磊 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9期10 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全文快照 无 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9期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文快照 王秋波 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1X期12 积极探索资金管理新举措 全文快照 无 公共支出与采购-2007年4期13 立足本职促发展 公共财政惠三农 全文快照 无 公共支出与采购-2007年4期14 民间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插上可持续发展之翼 全文快照 姚丽莎 中华会计学习-2007年4期15 发展为先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全文快照 徐新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2期16 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增收简论 全文快照 蒋占峰 发展-2007年5期17 劳务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全文快照 郭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18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加快新农村建设 全文快照 无 党课-2007年5期19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帮建新农村 全文快照 马雪 中国统一战线-2007年5期20 新农村建设 急需强化农机装备能力建设 全文快照 祁卫亮 农机科技推广-2007年3期

加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投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其具有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特征,而物流业的管理模式正好可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农村物流业由于采用专有的物流配送体系,在产前能够保质保量地为农民提供包括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农膜以及钢材、水泥、农机具、柴油等农用物资,从而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在产中,通过实现订单农业,物流组织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的个性化要求统一组织生产、种植、技术指导,不断扩大专业化种植基地规模;在产后,利用电子商务及其管理方法通过龙头企业的桥梁作用,有机链接加工、仓储和销售环节,适应快节奏的消费需求,提高流通速度,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异地转化价值,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推动我区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加快我区设施农业发展,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面对新形势,推进我区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目前,我区设施农业发展速度快,通过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引导农户生产符合国内高端消费市场和国外消费市场要求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另一方面打通优势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渠道,通过初级市场与高端市场并举的策略,打造宁夏品牌,从而快速提升我区设施农产品的身价和市场地位,推动我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解决日益突出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由于农村市场监管不规范,假冒伪劣商品充斥于市,农村消费不安全的问题依然突出,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采用统一采购、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的方式,既有利于保证商品质量,又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让农民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保证农民的消费安全。另外,通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管理,统一供应高效低毒农药和生态肥料,统一技术指导和监控农户生产流程,统一收购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农产品,解决多年来困扰我国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而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的竞争力。   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截至目前我区返乡农民工已达40余万人,由于失去生活来源,相当一部分家庭陷入家庭经济危机中,而加快农村物流业的发展,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将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对生产、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和销售等环节进行整合,实现一体化经营,为农户提供全面综合性服务,这就必然会促进农村新的社会分工,从而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可以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从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农民市场谈判能力和讨价还价能力,既可以使农民得到生产环节的收益,又可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实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近年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行极大地改善了我区农村面貌,但那种“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要缩小城乡差距,必须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通过利用现代物流的管理模式,加速新型流通业态在乡村的发展,一方面会使低成本、质量上乘的日用消费品、农资产品及时下乡,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将鲜活农产品及时送往城市,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要,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另外,现代物流业作为无边界的的大流通,有助于我们将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模式和人才引入本地区,更好地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的理论意义是

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1、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2、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3、加快农村发展,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应对由于人口的增长,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缺口加大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4、有利于确保社会稳定,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补充:“三农”问题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是由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础;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建设必须把农业真正摆在首位;农村仍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农民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因而是政治强定和社会安定的基础。所以,“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的世纪,当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时,人类应当寻求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综观历史和当今世界的各大文明模式,只有建立在农商文明基础上追求“天人合一”和“无为而治”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而强调协调、和谐和平衡的中华文明,才有可能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的最优选择。要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农商文明生生不息和发扬光大,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生态文明为各派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使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生态社会主义由于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现。生态问题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发展中国家终将在社会主义旗帜下重新团结起来向发达国家讨还生态成本。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改良与革命两种选择。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民主社会主义,都要研究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丰富活力,都要思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全人类带来的诸多利弊。由于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模式的一致性,使传统社会主义不能有效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全新挑战。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制度孰优孰劣,比的不是谁最能斗争,比的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谁最公平公正,谁最共同富裕,谁最有道德文化,谁最能可持续发展,谁最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给未来人类社会指出了新的方向。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单薄无力,仍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确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想象空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因为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

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1、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2、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3、加快农村发展,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应对由于人口的增长,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缺口加大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4、有利于确保社会稳定,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补充:“三农”问题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1、意义:农村的全面改革克服了过去经营管理中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适应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内容:一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二是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三是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主要是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四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进行多种经营。扩展资料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①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②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③扩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④积极实施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相关百科